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docx
- 文档编号:903065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1
- 大小:22.26KB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docx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docx(1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
第四章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
□教学目的要求
本章学生掌握资本积累理论及失业理论。
□难点和重点
资本积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相对过剩人口的成因。
□本章主要内容
一、资本积累理论
(一)生产和再生产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四)资本积累
二、失业理论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三)相对人口过剩(失业)
一、资本积累理论
(一)生产和再生产
人类社会为了自身的存在和发展,必须要有各种各样的物质资料,以满足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为此就要进行物质资料的生产。
社会生产总是连续不断、周而复始地进行的。
这种不断重复、不断更新的生产过程,就是再生产过程。
社会再生产,就其内容来讲包括:
(1)产品(物质资料)的再生产。
(2)劳动力的再生产。
(3)生产关系的再生产。
社会再生产按其规模来划分,可以分为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
简单再生产就是在原有规模的基础
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只能够补偿在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扩大再生产则是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的再生产,即生产出来的新产品,除能补偿生产过程中所消耗掉的物质资料外,还有剩余的物质资料,可以用于追加的生产要素,从而生产规模在扩大的基础上进行。
资本主义生产的特征是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产。
但是,简单再生产是扩大再生产的基础和出发点,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因此,对于资本主义再生产的分析,要从简单再生产开始。
扩大再生产从其实现的方式来看,分为外延扩大再生产和内涵扩大再生产两种类型。
外延扩大再生产是指单纯依靠扩大生产场所、增加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数量,即依靠增加生产要素的数量,来扩大原有的生产规模。
内涵扩大再生产是指依靠生产资料效率的提高,也就是通过生产资料质量的改善、技术的进步,以及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来扩大生产规模。
(二)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是指资本家把剥削来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再生产只是在原有规模上重复进行。
资本家的个人消费既包括必要生活资料如食物、服装等的消费,也包括奢侈品,如收藏艺术品、珠宝等。
假定生产周期为一年,资本家在当年年初预付的资本为10000元,其中,不变资本为8000元,可变资本为2000元。
再假定剩余价值率为100%,则年终生产过程结束后,其产品价值为:
8000c+2000v+2000m=12000。
2000元的剩余价值全部用于资本家的个人消费。
这样,下一年投入生产的资本及生产的产品价值,仍然和上一年一样,生产是在原有的规模上重复进行的,这就是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
分析简单再生产,就是要把资本主义生产当作一个不断重复进行的过程,从而可以消除从一个孤立的生产过程的分析中所产生的某些假象,发现其新的重要特点,从而揭示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实质。
1.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可以看到,资本家付给工人的工资即可变资本,是工人自己创造的。
2.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过程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不仅可变资本是工人创造的,而且资本家的全部资本都是工人创造的。
3.从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的分析中,还可以看出,工人的个人消费给资本家再生产出劳动力,是再生产的要素。
以上特点告诉我们,在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中,不仅再生产出新的物质资料,而且再生产出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
一方面不断再生产出资本家,另一方面又不断再生产出雇佣劳动者。
因此,资本主义再生产是物质资料再生产和生产关系再生产的统一。
(三)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再生产的特点是扩大再生产。
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是指资本家不是把剩余价值全部用于个人消费,而是把其中一部分剩余价值转化为新的资本,用来购买追加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使生产在扩大的基础上重复进行。
若用上例,一半用于个人消费,另一半m仍按c:
v=4:
1的比例追加,那么,第二年初,(8000c+800△c)+(2000v+200△v),若m=100%,年末m=2200,总规模为13200。
把剩余价值再转化为资本,或者说,剩余价值的资本化,叫做资本积累。
由此可见,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源泉,而资本积累又是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
(四)资本积累
1.资本积累的实质:
资本家不断利用无偿占有的剩余价值,扩大资本的规模,来继续无偿占有更多的剩余价值。
劳动者的贫困化问题。
2.资本积累的动因:
首先,追求尽可能多的剩余价值,是资本家进行资本积累的内在动力。
其次,市场日趋激烈的竞争作为一种强制力量迫使资本家不断进行资本积累。
3.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
剩余价值量一定的情况下,取决于积累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的比率。
积累基金和个人消费基金比例一定的的情况下,积累量取决于下列因素:
(1)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即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越高,同量的可变资本获得的剩余价值就越多,从而资本积累的数量就越多。
(2)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水平。
生产率提高,商品价值降低,资本家用较少的消费资金便可保持原来的消费水平;生产率提高,生活资料价值降低,会使劳动力价值减少,从而可雇更多的工人。
(3)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之间差额的大小。
(4)预付资本的大小。
若资本量为100,c∶v=80∶20,m′=100%,m=20;若资本量为1000,c∶v=800∶200,m′=100%,m=200。
二、失业理论
(一)资本有机构成及其变化趋势
资本的构成,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
从价值方面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它们之间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种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从物质方面来看,资本是由一定数量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构成,它们之间也保持着一定的比例关系。
一般说来,这种一定比例关系取决于生产的技术水平,即技术水平越高,每一个劳动者所使用的生产资料的数量就越多;反之,则越少。
这种由生产的技术水平所决定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之间的量的比例关系,叫做资本的技术构成。
在资本的价值构成和资本的技术构成之间存在着密切联系。
一般说来。
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资本的价值构成,技术构成的变化会引起价值构成的变化。
而价值构成的变化,通常反映着技术构成的变化。
马克思把由资本的技术构成决定并反映技术构成变化的资本价值构成,叫做资本的有机构成。
通常用c:
v来表示。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特别是机器大工业出现以后,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是资本主义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二)资本的积聚和集中
在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一般以个别资本增大为前提。
而个别资本的增大,则是通过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方式来实现的。
1.资本积聚是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自己的资本总额。
2.资本集中是指已经存在的若干规模较小的资本,通过吞并或联合,合并为较大的资本。
实现资本集中的途径有两条:
一是通过“大鱼吃小鱼”;二是通过把原有小的、分散的资本联合起来,组成一个规模较大的资本。
3.资本集中和资本积聚存的区别与联系:
区别:
首先,二者对社会资本的影响不同。
资本积聚会导致社会资本总额增大,而资本集中则不会。
其次,限制二者增长的因素不同。
最后,二者增长速度不同。
资本积聚增长较为缓慢。
联系:
一方面,资本积聚的增长,能够促进资本集中的发展。
另一方面,资本集中也能加速资本积聚。
4.资本积累与资本积聚:
资本积聚以资本积累为基础但资本积累未必导致规模扩大,资本积聚必然导致规模扩大。
5.资产重组:
就是通过兼并、合并、收购、出售等方式,实现资产主体的重新选择和组合。
其层次有:
(1)宏观层次上的资产重组。
在全社会范围内进行的资产重组,如对国有企业抓大放小,进行战略性改组;
(2)中观层次的资产重组。
某一地区、某一行业内部的重组如上海金融、贸易、信息等产业的中心地位更加突出,第三产业的比例将逐年增加;(3)微观层次的资产重组即企业的资产重组。
如对国有企业“小而全”、“大而全”、“企业办社会”的调整。
从我国情况看,公司制改组、企业并购、破产是资产重组的三种主要途径。
(三)相对人口过剩(失业)
1.需求减少。
在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的条件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就会造成相对过剩人口。
一方面,在原有投资不变的条件下,由于采用新技术、新机器设备,资本不在需要雇佣原来那么多的工人。
从而,出现了一部分“多余”的工人被解雇,即“机器排挤工人”的现象,资本对工人的需要数量绝对减少了。
如资本量为100万,c∶v=4∶1,则v=20万,若年薪1万元,则需工人数为20人;如c∶v=9∶1,则v=10万,若年薪1万元,则需工人数为10人。
另一方面,追加资本有机构成比原有资本有机构成高,与原有资本相比,追加资本为劳动者提供的就业机会相对减少。
如原资本量为100万,c∶v=4∶1,则v=20万,若年薪1万元,则需工人数为20人;如追加100万的资本有机构成为9∶1,则v=10万,若年薪1万元,则需工人数为10人。
2.供给增加。
其原因是:
(1)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进步和机器的广泛使用,许多操作变得简单了,对劳动者的体力要求也降低了,从而导致大量的妇女和儿童涌进工厂。
(2)资本主义的发展,促使小生产者迅速分化,大批农民和手工业者破产,纷纷加入雇佣劳动者的队伍。
(3)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使一些中小资本家陷于破产,他们需要另谋职业,其中许多人被迫沦为雇佣劳动者。
可见,在资本主义制度下,随着资本积累的不断增长和资本有机构成的不断提高,必然会出现两种对立的趋势:
一方面是资本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地、甚至是绝对地减少的趋势;另一方面是劳动力的供给不断迅速增加的趋势。
这两种趋势的结果,必然会造成大批的工人失业,从而形成相对过剩人口。
3.所谓相对过剩人口,是指劳动力的供给超过了资本对它的需要而产生的过剩劳动人口。
这种过剩人口之所以是相对的,而不是绝对的,是因为这些劳动人口,不是因为社会生产的发展,绝对不需要他们,而是由于这些“多余”的劳动者不能为资本家创造更多的剩余价值。
即对资本家的资本价值增殖的需要来说,他们成为了过剩的或“多余”的人了。
但美国的斯蒂格利茨所著的《经济学》小品和案例中对欧洲失业率居高不下的解释是:
(1)工会想方设法让其成员加薪;
(2)许多欧洲国家的工资升幅很大,而不注重让更多的人有活干;(3)欧洲的社会保险制度比美国优越的多,因此,失业者寻找就业的动力就小了;(4)欧洲国家通常会颁布一些法令,使得顾主很难解雇雇员,打击了公司聘请新雇员的积极性,因为一旦雇佣将意味着很难解雇。
4.大量相对过剩人口,不仅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必然产物,而且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
这因为:
第一,相对过剩人口,是可以随时调节和满足不同时期资本对劳动力需要的产业后备军。
第二,大量失业人口的存在有利于资本家加重对在业工人的剥削。
事实上,失业不仅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必然产物,而且是一切社会化大生产的必然产物。
所不同的是资本的所有权性质,决定着失业人口的不同命运和处境。
5.在资本主义社会,相对过剩人口主要有以下三种形式:
(1)流动的过剩人口。
时而被解雇,时而被雇佣,就业与失业彼此交替。
如生产规模的扩大与缩小;生产的周期性
(2)潜在的过剩人口。
主要指农村的过剩人口。
(3)停滞的过剩人口。
指那些没有固定的职业靠打短工维持生活的劳动者。
其他还有结构性的过剩人口。
指那些科学知识和劳动技能老化,不能适应新的科学技术在生产中的应用的要求而失去工作的劳动者。
另外还有,相对过剩人口最低层,是属于赤贫需要救济的人们。
这个社会阶层由三类人组成:
第一类劳动能力低下的人;第二类是孤儿和需要救济的贫民及其子女;第三类是流落街头的、没有劳动能力的人,或没有正当职业的人。
最后,因不愿接受现行的工资而发生的自愿失业一般不列入经济学的讨论范围。
对策:
若是需求不足性失业,则运用宏观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加以解决。
如增加政府支出,减少政府税收;增加货币供应量;减轻企业负担;大力发展中小企业。
若不是需求不足性失业,一般用所谓人力政策加以解决。
如提供职业培训和训练;提供就业信息,建立职业介绍所,就业指导机构,就业服务机构;反对就业歧视,通过立法加以消除;采取多种政策措施,鼓励失业人员自营就业;转变就业观念;在农村中,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大力发展农村深加工等。
□第三、第四章思考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货币和资本的根本区别在于()
A.能否作为流通手段B.能否作为支付手段C.能否购买商品D.能否带来剩余价值
2.个别资本通过股份制扩大其资本的支配范围属于()
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集中D.资本垄断
3.某企业与工人签订了3年的劳动合同,约定在3年内按现行工资水平付给工人工资。
此后3年内,企业所在国发生了通货膨胀,并且企业经常以各种借口缩短中午休息时间。
企业在3年经营当中获取了超过同行业其他企业的更高的利润,那么该企业超出其他企业的利润的来源是()A.一部分工人工资与绝对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C.一部分工人工资与相对剩余价值D.一部分工人工资、绝对剩余价值与相对剩余价值
4.超额剩余价值是()A.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B.商品的个别价值高于社会价值的差额C.超额劳动所获得的价值D.等于社会价值
5.资本的本质特征是()A.补偿性B.运动性C.增殖性D.回流性
6.资本积累的源泉是()A.剩余价值B.扩大再生产C.不变资本D.可变资本
7.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实物构成上比例是资本的()
A.价值构成B.有机构成C.数量构成D.技术构成
8.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是()A.剩余价值B.可变资本C.资本积累D.剩余劳动
9.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A.劳动的价值和价格B.劳动的价值和价格的转化形式C.劳动力价值或价格D.劳动力价格或价值的转化形式
10.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意味着()A.可变资本的比重增大B.不变资本的比重增大
C.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下降D.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按相同比例上升
11.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具有的特定的两重性是()
(A)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B)生产资料旧价值转移和新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D)劳动力价值转移和剩余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12.马克思指出:
“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追加资本,它一开始就没有一个价值原子不是由别人的无酬劳动产生的。
”这一句说表明()
A.资本积累是资本主义扩大再生产的重要源泉B.剩余价值是资本积累的惟一源泉
C.追加资本来源于资本家自己的劳动积累D.资本积累是资本家节欲的结果
13.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
A.二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转移方式B.二者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实物存在方式
C.二者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D.二者在资本流通中的不同运动速度
14.某资本家经营的企业通过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使其生产商品花费的劳动时间比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少10%,由此形成商品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那部分是()
A.超额剩余价值B.绝对剩余价值C.相对剩余价值D.剩余价值
15.年剩余价值率是()A.年剩余价值量与全部预付资本的比率B.年剩余价值价值量与固定资本的比率C.年剩余价值量与不变资本的比率D.年剩余价值量与预付可变资本的比率
16.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
A.货币积累B.劳动者和生产资料的结合C.劳动力成为商品D.商品有充分销路
17.某棉纺厂因棉花价格上涨而增加了资本的垫支,它影响该厂的()
A.资本技术构成B.资本的价值构成C.资本的物质构成D.资本的有机构成
二、多项选择题
1.全面认识资本主义制度下资本的本质,资本应理解为()
A.资本是能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B.资本的生命在于运动C.资本具有预付性或垫支性D.资本具有增殖性E.资本的本质不是物,而是一种经济关系
2.影响资本积累的因素有()A.对劳动力的剥削程度B.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C.商品价值量的大小D.预付资本量的大小
3.劳动力商品价值的特殊性在于()A.它取决于劳动者必要生活资料的价值B.它包含着历史和道德因素C.它是价值的源泉D.它随着经济文化发展而不断提高
4.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生产出了()A.使用价值B.劳动力价值C.剩余价值D.转移了生产资料的价值
5.商品流通公式与资本流通公式相比较,其区别有()A.买与卖的顺序不同B.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不同C.流通的起点和终点不同D.流通的媒介不同E.流通的目的不同
6.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的关系是()A.计时工资和计件工资没有本质区别B.计件工资是以时工资为基础的C.计件工资是计时工资的转化形式D.都是劳动力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E.都是劳动的价值或价格的转化形式
7.个别资本增大的形式是()
A.资本积累B.资本积聚C.资本重组D.资本输出E.资本集中
8.超额剩余价值()A.是高价出售商品的结果B.是社会劳动生产率提高的结果
C.是商品的个别价值低于社会价值的差额D.只有个别资本家才能获得
9.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是()
A二者的共同本质在于都是提高对工人剥削程度的方法B.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绝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C.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D.绝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相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E.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以生产技术变革为条件,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则不是
三、问答题
1.什么叫资本?
其最重要的特征是什么?
2.为什么说剩余价值既不在流通中产生,又不能离开流通而产生?
3.劳动力成为商品必须具备哪些条件?
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殊性?
4.简述绝对剩余价值生产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关系。
5.如何理解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关系如何?
如何正确看待各国工人在劳动报酬上的差别?
6.资本主义企业管理经历了哪些阶段?
行为科学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7.通过分析资本主义简单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可以揭示出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那些特征?
8.什么是资本积累?
制约和决定资本积累量的因素有那些?
9.试述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的区别和联系。
10.相对过剩人口是怎样形成的?
简述相对过剩人口的形式及对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章 资本积累及失业理论1010 第四 资本积累 失业 理论 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