岗前培训教学及考试大纲.docx
- 文档编号:902110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28.20KB
岗前培训教学及考试大纲.docx
《岗前培训教学及考试大纲.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岗前培训教学及考试大纲.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岗前培训教学及考试大纲
《高等教育心理学》题型及参考练习题
一、名词解释(15分)
1、高等教育心理学
2、教师角色
3、教学风格
4、自我效能感
5、教学效能感
6、动机与学习动机
7、学习迁移
8、问题解决
9、自我意识
10、心理健康教育
11、教师期望效应
12、教学监控能力
13、教师胜任力
14、教学反思
15、学习
16、创造力
17、品德与品德心理结构
18、人际交往
二、简述题(25分)
1.简述高等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2.简如何理解现代教育条件下教师角色的作用?
3.简述学习的作用。
4.简述大学生学习特点。
5.简述学习动机的功能。
6.简述问题解决的影响因素。
7.简述创造力的影响因素。
8.培养大学生创造力的途径与方法有哪些?
9.简述凯尔曼的品德形成理论。
10.简述品德的心理结构。
11.简述自我意识发展。
12.简述自我意识的功能。
13.试述人际交往的功能。
14.试述人际交往的影响因素。
15.简述大学生人际交往的特点。
16、大学生人际交往中常见的心理障碍有哪些?
17、试述心理健康的标准。
18、简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
三、论述题(30分)
1、根据大学生自我意识的发展特点,试述如何帮助大学生进行自我意识完善?
2、创造性的实质是什么?
大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3、影响学习迁移的因素有那些?
在实际教学中如何促进大学生的学习迁移?
4、结合大学生学习动机的特点,试述如何激发大学生学习动机?
5、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谈谈大学生的学习特点?
6、根据你对教师心理健康的认识,谈谈如何进行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
7、通过学习《高等教育心理学》,谈谈学习它的现实意义。
8、结合自己的体会,论述大学生心理健康的调适方法。
四、辨析题(附答题要点,15分)
1、高校里有些老教师以前从没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课同样上得很好,有的还当了教授,可见学不学这门课没多大关系。
答:
这种说法不正确。
有些老教师确实从未学过《高等教育心理学》,但他们经过长时间的反复实践,不断进行总结和摸索,终于成长为优秀教师。
而如果学了这门课,就会大大缩短自我摸索的过程,较快地取得教学经验,增强教学能力,把自己的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理论的基础上。
学习相应的理论,将有助于解决怎样教与如何教得更好的问题。
简而言之,学习这门课有助于提高高校师资水平,有助于教师提升教学能力,有助于教师增强角色胜任能力,有助于教师掌握心理健康知识。
2、高等教育心理学主要是研究大学生学习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答:
这种说法不全面。
高等教育心理学是研究高等教育情境中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包括学与教两方面。
3、“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大学教师只要努力扮演好教学者的角色就已足够。
答:
不正确。
由于教学活动的多样性,以及教师这一职业行为的艰巨性、复杂性、专业性,教师应成为一个集多种角色于一身的角色丛。
除了教学者的角色外,还应包括朋友、管理员角色;心理辅导人员角色;榜样模范公民角色;学生灵魂塑造者角色;教育科学研究者角色等。
4、学习是动物和人所共有的心理现象,严格说来,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并不存在本质区别。
答:
错误,动物的学习与人类的学习之间存在本质区别。
人类的学习是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通过思维活动产生和实现的;它是一个掌握社会历史经验和个体经验的过程;它以语言为中介;是自觉的、有目的、有计划的过程。
而以上特点动物的学习都不具备。
5、要引发大学生的学习动机,最有效的还是靠高额奖学金、评优、推荐直升研究生等外部刺激。
答:
这种说法较片面。
题中所列的均属于外部动机,它们对大学生的学习确实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可能只对少数较为优秀的学生有较大作用,多数普通学生难以实现这些目标。
而且外部动机往往不能持久,遇到挫折就可能气馁。
所以教学中不能忽视内部动机的重要性,如大学生的求知欲、学习兴趣、对学科的热爱等,这些动机更为持久,也不易受外界因素干扰。
6、既然学习需要动机的作用,那么学习动机越强学习效果就会越好。
答;这种说法不恰当。
学习活动必须有动机推动,一般而言,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
但是动机水平如果过高反而会适得其反,降低学习效果。
根据著名的耶克斯——多德森定律,应根据学习任务的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而不是动机水平越高越好。
7、“学会了骑自行车,有助于学骑摩托车”,这话有道理吗?
答:
有道理。
人在学习活动中存在相互影响的现象,这就是心理学中所说的学习迁移,即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形成的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
骑自行车与骑摩托车之间存在相同因素,因此在掌握了骑自行车的技术后,再学习骑摩托车就发生了迁移,学习就变得容易了。
8、从学习迁移的角度看,“温故知新”属于顺向迁移。
答:
正确。
“温故知新”是指通过复习以往所学知识以促进新知识的学习。
根据学习迁移的观点,这是一种顺向迁移,即先前学习对后继学习的影响。
9、定势对问题解决只有消极的作用。
答:
不全面。
定势是指重复先前的心理操作引起的对活动的准备状态。
如果是在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解决类似问题,定势具有积极作用,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
但在条件变化的情况下,定势就可能是一种束缚,使得思维受到旧框架的限制而缺乏变通性和灵活性。
10、我国学生与欧美学生相比,在创造能力和创造意识方面明显不足,这与缺乏创造的环境有很大关系。
答:
正确。
与欧美等国相比,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管理得过紧、束缚得过严、包办代替得过多。
主要表现在:
必修课太多、课时安排过满、理论知识繁难偏旧、考试内容死板、考试形式单一等多方面。
因此,当务之急是努力为学生创造一种适宜他们创造力发挥的环境。
11、学生考试作弊表明其品德存在问题。
答:
这种说法较武断。
品德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准则和规范行动时,对社会、对他人、对周围事物所表现出来的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它表现为稳定的道德行为,只有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表现出来一贯的作弊行为,才能认为该学生确实存在品德问题。
而学生偶尔一次的考试作弊可能由多种因素引起,并不一定就是品德问题,不能因此就将其一棍子打死,必须联系以往行为表现深入分析。
12、大学生的道德认识经历了从道德评价到道德信念、道德概念再到道德观念的过程。
答:
错误。
道德认识是品德形成的基础,它经历了从道德观念到道德概念、道德信念再到道德评价的过程。
道德观念是道德认识的感性阶段,道德概念、道德信念是道德认识的理性阶段,道德评价则是道德认识的具体化过程。
13、自我意识就是指个体对自己的外貌、体形、性格特点的认识。
答:
这种说法不全面。
自我意识从形式上看包含自我认识、自我体验和自我调控三部分。
题中所说的主要为自我认识方面,它除了对生理自我、心理自我的认识外,还包括对社会自我(如人际关系)的认识。
在此基础上,个体产生一定的自我体验,如自尊或自卑,自豪或内疚。
而自我调控则是指个体对自己行为与心理活动的自我作用过程,其中自我控制和自我教育是最主要方面。
14、大学生积极的自我意识统一是指个体的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和谐的统一。
答:
正确。
这种情况称为“自我肯定型”,即坚持正确的理想自我,努力改善现实自我,使之不断与发展的理想自我保持动态一致。
15、有人喜欢在人际交往中夸赞对方,这属于阿谀奉承,不值得提倡。
答:
这种说法是片面的。
要想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就必须学会人际交往的艺术,学会赞美对方便是其中之一。
人的本性都是喜欢受人夸奖的,通过适当的赞美能营造良好的氛围和和谐的环境,还能使人心情愉快、增强信心。
而且根据交互的原则,还能引来别人对自己的赞美与欣赏,这对个体的人际交往、心理健康都有好处。
当然如果是一味的脱离实际的称赞,则又另当别论。
16、个体的心理功能状态或是健康的,或是存在心理疾病的,二者必居其一。
答:
这种说法是错误的。
心理健康与心理疾病是心理功能状态这一序列的两极,它们是一种相对关系,并非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且有相当多的人介于健康与不健康的状态之中。
五、案例题(15分)(略)
《教师职业道德》教学提纲、命题范围和考试题型
第一讲教师职业和教师职业道德
一、教师职业劳动的特点
(一)教育劳动的复杂性(理解的重点)
(1)教育劳动对象的多样性;
(2)教育劳动内容的丰富性;
(3)教育劳动过程的往复性;
(4)教育劳动对象、内容、过程的发展性。
(二)教育劳动的创造性
(三)教育劳动的协作性
(四)教育劳动的示范性(理解的重点)
二、道德与教师职业道德
(一)道德的涵义、特征和功能
涵义:
道德是由一定社会经济关系决定的,依靠社会舆论、传统习惯和人们的内心信念来评价和维系的,用以调整人们相互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集体之间利益关系的行为规范和品质的总和。
特征:
作为社会规范的特征(和法律、纪律比较):
“软”(非强制、不成文)、“广”(调整的范围和内容广泛)、“深”(自觉自律的内在要求,深入到思想和灵魂);
作为个人品质的特征(和政治、心理、个性等品质比较):
“情”(道德就是人之常情、就是怜悯之心、同情之心、恻隐之心,就是相互关心、友爱、帮助,这和政治品质的原则性、坚定性,心理品质的成熟性,个性品质鲜明性、独立性是不同的,人们所说的情商主要就是指道德)、“稳”(即稳定性,如道德与传统的内在联系,从小看大等,道德也许是人类文化系统中最具有惰性的文化因子,以此保持社会文化发展的连续性)、“俗”(世俗、通俗,相对于政治的原则性、宏大性和宗教追求超凡脱俗的神圣性而言的,道德具有日常性、平常性、生活性、细微性,从小事看精神)。
功能:
社会功能:
认识功能、调节功能、稳定功能、教育功能等。
个体功能:
如启智功能、协调(人际关系)功能、保健(心理)功能、慰藉(情感)功能、导向(人生或价值)功能、升华(价值)功能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含义与根据
所谓教师职业道德,指的是教师在其职业活动中,调节和处理各种关系所应遵循的基本的行为规范和行动准则,以及由此而形成的道德品质。
教师职业道德产生的根据是教师职业活动的内在要求。
教师职业如果没有道德要求,就无法完成它的职业使命和实现它的职业职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来理解这一点:
第一,从教师职业的特点看,教师职业是一个与人打交道的职业。
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要对象是学生,除此以外,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校领导之间,都是人与人的关系,而只要有人和人的关系的地方,就必然有道德。
第二,教师的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是相互重叠的。
同其他职业行为规范一样,教师的行为规范也可分为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两种。
技术规范侧重于职业操作的方式、程序等等,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物的关系;而道德规范反映的是职业活动中人与人的关系。
由于教师劳动的对象是人,这就使得教师的两类职业行为规范即技术规范和道德规范相互重叠。
比如,板书工整、仪态端庄等等,就既是教师的技术规范,又是教师的职业道德规范。
第三,从教师的行为方式看,教师行为活动的职业意义与道德意义是交织在一起的。
或者说,教师的“做事”与“做人”、教书与育人是联系在一起的。
教师的人格(道德品质、境界等)本身就是最重要、最有效的劳动工具。
第二讲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要求
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从抽象性、普遍性程度上分为两个层次,一是基本原则,二是主要规范。
一、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
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于教师职业活动的各个方面、场合、关系,具有普遍指导意义、最能体现本职业特点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
确立职业道德原则的依据有两点:
一是普遍的适用性;二是典型的职业性。
在常见的几个原则的提法中(如集体主义、人道主义、教书育人、热爱教育事业、乐教敬业等,最符合这两点要求的是乐教敬业)。
乐教敬业的含义和意义:
含义:
乐教敬业既是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也是教师的一种从业境界。
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原则,乐教指的是以一种积极愉悦的心态对待教育教学活动,敬业指的是把教师职业活动当作神圣的事业予以全身心的投入。
从理论逻辑上看,乐教和敬业本身是有着内在联系的,只有乐教,才能真正做到敬业,即持久一贯,或可持续的、能够不断地产生自我激励的敬业态度和敬业行为,敬业是乐教的体现,乐教是敬业的内驱力。
从实践上看,把乐教和敬业联系在一起,也提高了它的可接受性和可推广性。
(邓小平关于只讲奉献的两个可以,两个不行的论断)
意义:
乐教敬业把教师对职业的责任感和自豪感,谋生动机和事业追求,学生成长和自身发展,奉献精神和价值实现统一起来。
乐教敬业作为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原则,体现在或适用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各种职业伦理关系和职业活动领域。
比如,在师生关系中,乐教敬业就体现在教书育人、因材施教等具体规范中;在同事关系中,体现在相互尊重、团结协作等规范要求中;在对职业本身的态度上,表现为严谨治学,锐意改革,提高教育教学效果,注重教学、科研质量等等。
二、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相对于原则,规范是适用于教师职业劳动的具体伦理关系和场合的道德要求。
所以,规范是很多的。
我们可以从教师职业活动涉及的基本伦理关系来考察教师职业道德的主要规范。
教师与学生关系的道德规范:
学生为本,师生关系的正确定位;教书育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因材施教,发展学生良好个性;诲人不倦,恪守教师职业职责;公正执教,维护教师职业形象;廉洁从教,抵制行业不正之风;为人师表,言教身教协调一致。
教师与教师关系的道德规范:
相互尊重,相互学习,团结协作,形成合力。
教师与领导关系的道德规范:
尊重领导、服从管理;关心集体、顾全大局;积极参与、献计献策。
教师与社会的道德规范:
1.教师与学生家长的道德规范,尊重家长,沟通情况,争取家长在教育上的配合和支持;指导家庭教育,形成学校和家庭在教育上的良性互动;一视同仁,公平公正地处理与家长和学生的关系。
2.教师与社区的道德规范:
模范服从社区的规范和管理,主动争取社区对教育的支持,积极参与和支持社区教育,为社区提供所需要的智力和教育服务。
3.教师与教育协作单位之间的道德规范:
教育学生尊重协作单位的特点和要求,服从管理,争取良好协作;加强与学生的指导,坚持对学生负责和对协作单位负责相统一,提高社会实践的效果。
4.教师在从事社会服务中的道德规范:
服从学校管理,促进本职工作、讲求诚信服务,保证服务质量;增强整体意识,注重社会效益、规范服务行为,维护教师形象。
三、教师职业道德的基本范畴(参见教材第六章)
(一)教师义务、教师良心与教师公正的含义
(二)教师威信、教师德性与教师人格的含义
第三讲教师的人生观和职业道德修养
人生观又称为人生价值观,是人们对人生的根本看法和态度。
它的核心问题有两个:
人为什么要活着?
人应当怎样活着?
前者回答的是人生的目的和意义,后者回答的是人生的态度和活法。
一、教师的人生目的和理想
(一)人生目的的类别
由于人生目的是指导和支配各种具体活动目的的总的目的,所以,在类别上是有限的,我们可以根据现实生活中存在着的人生目的的主要类型做出概括和区分;
从目的的意向性(强度)上看,可以分为追求人生和自然人生;
从目的的指向上看,可以分为奋斗型人生(指向目标)和欣赏型人生(注重过程);
从目的的开阔性、层次性上看,可以分为自我(取向)人生和社会(取向)人生;
从目的的内容上看,可以分为俗欲人生(以物质性追求为主)和雅趣人生(以精神性追求为主);
需要说明的是,人生目的的上述分类是出于认识和研究的需要,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人生目的实际上很少有单纯的某一类型,而是呈现出交叉、融合、过渡的混合状态。
不同人生目的的现实区别,是哪一种类型占主导的相对意义上的区分。
这种人生目的的融合和混合状态,不仅是客观的,也是合理的。
人生目的的选择主要应该看作是个人的事,每个人都有选择自己生活目的的自由,社会应该为这一人生中最重要的选择提供宽松的环境。
当然,也要有一个最低限度,即不能是反社会和反人类的。
(二)教师的人生目的与职业目的
教师的人生目的很自然地是与自己的职业相关联的,或者说,在一定程度上,教师的人生目的体现为职业目的。
在现实生活中教师的职业目的和动机大体上包含以下这些因素:
谋生因素:
当教师是为了谋生,它和从事其它职业一样,不过是一个饭碗,饭碗的价值主要有两点:
一是大小(工资高低),二是含金量(牢固程度)。
谋生在社会发展的现阶段,是绝大多数人职业活动的基本动机和目的,能够得到广泛的社会认同和理解。
兴趣和个性因素:
当教师是因为兴趣,或者说是喜欢。
喜欢教师,无非是喜欢教师的工作方式、环境、对象等,包括教师职业的稳定性、生活方式的规则性,人际交往的主导性和对象的固定化等等,兴趣和个性因素是一个十分人性化、理想化的因素,因兴趣而工作,就不会是一个负担,而是一个享受,兴趣能够使人全身心投入,也容易创造职业成就。
地位或声望因素:
职业的社会地位和声望也是影响到人们职业选择的一个重要因素。
教师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形象或声望从世界范围内看都是较高的,属于为数不多的被人们羡慕和地位显赫的职业之一。
使命因素:
当教师是出于一种社会责任感,出于对教育作用的深切理解和重视,出于教育下一代,提高民族素质的强烈愿望等等。
这是最高尚、最令人尊敬的职业动机和目的,也是动力最大,最容易创造出职业成就的从业因素。
从与人生目的的联系上看,职业的谋生目的往往是与物欲人生相联系的,而职业的兴趣目的往往是与欣赏型人生和雅趣人生相联系的,职业的使命目的则是受社会人生的目的观支配的。
(三)人生目的与人生意义
从纯自然、纯客观的眼光看,人的生命是没有人以外的目的和意义的。
目的和意义都是人赋予的。
所以,对人生究竟有什么目的和意义的问题,除了行为人自己,任何别人都是无法回答的。
意义源于目的,目的是意义的前提。
因为:
目的的确立使我们的生命活动有了方向感、归依感;目的的追求使我们有了充实感、期待感;目的的实现使我们有了满足感、成功感、成就感。
所以这些人生的积极、肯定的感受和体验都是生命意义的构成和表现,没有这些,就谈不上人生的意义。
(四)人生理想与教师的职业理想
理想是在现实基础上形成的对未来奋斗目标的向往和追求,以及经这一追求和奋斗而实现的超越于既定现实的更为美好的状态或境界。
人生的理想从内容上可以分为生活理想、职业理想、道德理想、社会理想等。
职业理想是人生理想的组成部分。
所谓职业理想,是指个人所希望从事的职业和在这一职业活动中希望达到的水平、成就或境界。
对教师来说,职业已经确定,职业理想就主要表现为在教师这一职业中所希望达到的成就和境界。
二、教师的人生态度和人生价值
(一)人生态度和教师的人生态度
态度是人在一定情感体验的基础上对事物所持有的反应、评价和行为倾向。
人生态度是在一定生活体验的基础上所产生的对人生较为稳定的反应、评价和行为选择倾向。
由于这一倾向具有相对稳定性和一贯性,因而,人生态度往往成为一个人对人对事的反应模式和精神风貌。
可以把人生态度从不同的角度用三分法分为三种典型类型。
如从行为的动力倾向上分为积极型、消极型和逍遥型,从情感表现上分为乐观型、悲观型和达观型,从动机倾向上分为社会型、自私型和公私兼顾或合理利己型等。
教师应该确立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积极乐观人生态度的意义。
(二)人生价值和教师的人生价值
(关于价值、人生价值概念的涵义和人生价值的分类参见教材第七章第二节)
教师的人生价值主要是通过教育价值来表现和实现的。
教育价值就是培养人、提高人的素质的价值。
教师作为一个个体,其价值的外在形式表现是获得的各种荣誉、称号等等,其价值存在的真正根基是在学生的心目中。
学生是教师职业劳动的对象,其劳动的成效最终要在学生身上体现出来,学生是对一个老师人生价值最权威的评价者,老师在学生心目中的良好形象是一座超越时空,永不磨灭的价值丰碑。
人们常用“桃李满天下”来比喻老师的价值,这个比喻生动形象,但有局限,“满”仅仅是一个数量的概念,没有表现出质的含义。
其实,教师的价值主要不是表现在教了多少学生,而是教出了什么样的学生,他们是不是把自己取得的成绩或成就和老师的劳动联系在一起,若干年以后,还有多少学生能够惦记着、想念着,感谢着自己的老师。
一个受到学生广泛尊敬,能够被学生长期惦记着、怀念着、感谢着的老师是一个真正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的老师。
三、教师的人生意义和幸福
人生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联系和区别参见教材第七章第三节。
教师的人生意义是指教师职业活动对教师个人生命存在及其活动合理性的肯定,是教师职业劳动乐趣的泉源和自我发展的可能性根据。
关于教师的快乐和幸福,可组织课堂讨论,讨论题可设计为:
教师职业劳动的快乐和幸福可能有哪些?
你个人将会从哪些方面体验和感受到教师的快乐和幸福?
四、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目标和境界。
可以从不同的视角对修养的目标和境界做出不同层次的划分。
如从处理教书和育人的关系上,可以分为“教而不育”、“重教轻育”、“教、育并重”(教书育人)三个层次;从对教师职业劳动的主观感受上,可以分为“厌教敷业”、“从教执业”、“乐教敬业”三个层次;从对教师职业道德遵守的程度上,可以分为“以教谋私”(不遵守)、“依法执教”(基本遵守,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为人师表”(模范遵守)
对大多数人来说,从广泛性要求上,职业道德修养的最低目标是要守住教师职业道德的底线,走出最底境界,提升到中间层次,在此基础上逐步往最高层次努力。
对少数先进分子来说,要用最高层次要求自己,成为教师职业道德的楷模。
对于教师个人而言,职业道德及其修养知识的学习只是教师的道德人格建设的条件,而不是这一人格建设本身。
后者需要教师具有坚定的“学为人师”的职业信念和进行知行合一职业道德实践。
关于考试:
一、命题范围:
以上的教学提纲。
二、题型及分值:
(一)名词解释(4分X5)20%;
(二)简答题(5分X4)20%;
(三)论述题(15分X2)30%;
(四)材料分析题(15分X2)30%。
《高等教育学》教学大纲
(2009年7月28日)
说明
一、本课程的教学目的和意义
教育的本质是培养人,高等教育处于教育系统的最高层次,承担着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重要使命。
国家的振兴靠教育,教育的振兴靠教师。
离开高质量的教师队伍,高等教育的目的将无法实现,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将无法保障,“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发展战略也将无法落实。
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发展阶段,而高校教师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结构不合理、人员不稳定等诸多问题,严重制约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提高教师队伍质量已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首要任务。
高等教育学是研究高等教育现象、揭示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一门重要科学,是从事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必须掌握的一门学问。
学习和掌握高等教育学理论、自觉地运用高等教育学理论指导自己的教学、科研等工作,既是社会对高校教师的基本要求,又是高校新教师尽快熟悉和胜任本职工作的基本途径,同时还是高校教师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工作水平的不竭动力。
为此,我们把《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作为高校教师岗前培训的重要内容,一方面是为了促进高校新教师能够尽快熟悉和适应高等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另一方面是为了增强高校教师遵循高等教育规律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自觉性和主动性,最终确保高校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的不断提升和高校教师队伍的健康发展。
二、本大纲编写的指导思想及原则
本大纲是在2009年7月28日安徽省高校教师培训集体备课的基础上,由合肥工业大学钟玉海教授、安徽师范大学王守恒教授与安徽理工大学谢振安、安徽财经大学杨天一、合肥师范学院李继秀、合肥工业大学陈群、皖西学院王全林、安庆师范学院张启树、黄山学院余南宁、安徽科技学院李晓东、淮南师范学院廖军和、安徽工业大学毛国红、巢湖学院陶晓丽、安徽大学黄利非和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岗前 培训 教学 考试 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