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必修一答案.docx
- 文档编号:901748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467.34KB
历史必修一答案.docx
《历史必修一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必修一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必修一答案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
【单元知识梳理】
1.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
(1)分封制:
①对象:
王族、功臣和的后代;②内容:
在自己的封疆内对卿大夫实行再分封;服从周天子的命令;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和朝觐述职。
③作用:
加强了对地方的统治,有利于稳定当时的政治秩序;但后来出现了强国兼并弱国的局面,使周天子的权威逐渐消弱。
(2)宗法制:
①目的:
确立和巩固父系家长在本宗族的地位,始终保证王权稳定;②特点:
制;③作用:
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
2.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
(1)皇帝制度的创立:
①开创:
始皇帝——;②特点:
皇位世袭、;③影响:
皇帝制度为历代封建王朝沿用。
(2)秦朝的丞相、御史大夫与太尉:
①丞相:
百官之首,协助皇帝处理;②御史大夫:
负责下达诏令、并负责;③太尉:
负责全国。
(3)郡县制的建立:
①郡:
最高一级地方行政机构,郡的最高行政长官;②县:
郡的下级行政机构,县的长官称或县长。
郡县的首领都由直接任命。
(4)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及其影响:
①形成标志:
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统治机构的建立。
②历史影响:
形成第一个的封建国家;奠定中国两千多年封建社会政治制度的;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1)汉朝郡国并行制:
①情况:
地方继承秦朝的制,同时又分封诸侯王国,形成并行制;②危害:
威胁中央集权的巩固。
(2)唐朝三省六部制:
①情况:
中书省掌,草拟颁发皇帝诏令;门下省掌,审核政令;尚书省政令,尚书省下设六部;②特点:
三省互相牵制,互相监督;③影响:
保证了;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重大创造;为历代封建王朝所沿用。
(3)元朝的中书省和行中书省:
①中书省是中央最高,直辖河北、山西、山东。
②行中书省(简称行省)行省之下,分设路、府、州、县。
③影响行省制度加强中央集权,巩固国家统一,促进民族融合。
它是地方官制重大变革,成为中国的开端。
4.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
(1)明朝废丞相,设内阁:
①废丞相:
正式废除;②设内阁:
选翰林院官员入值宫内文渊阁,内阁制度正式确定;③性质—是为皇帝提供顾问的。
(2)清朝设置军机处:
①目的:
最初是为了用兵西北,后辅助皇帝处理政务;②时间:
时期;③影响:
标志君主专制制度发展至顶峰。
(3)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对中国社会发展的影响:
①积极:
有利于的统一和巩固,有利于社会安定、经济发展和文化繁荣;②消极:
使皇帝的决策具有和随意性的特点,助长了官场的因循守旧之风,导致官僚主义、贪污腐化之风盛行,阻碍社会进步;清朝统治者却继承明制,把制度推向顶峰,中国社会的发展开始大大落后于西方国家。
【参考答案】
1.古代帝王、交纳贡赋、周天子;嫡长子继承、垄断和特权。
2.嬴政、皇权至上;全国政事、监察百官、军务;郡守、县令、皇帝;统一多民族、基本格局。
3.郡县、郡国;决策、审议、执行、君权独尊;行政机关、省制。
4.明太祖、明成祖、内侍机构;雍正帝;多民族国家、个人独断、君主专制。
【单元限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周初实行分封制是为了
A.建立军事屏障,防止外族入侵B.削弱功臣、贵族的权力
C.排斥异姓诸侯,团结同姓诸侯D.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
2.《说文解字》解释说:
“宗,尊祖庙也。
”也就是说,宗法的“宗”的本义是宗庙。
这说明宗法制的纽带是
A.财产B.地域
C.信仰D.血缘
3.通过宗法制的实行,西周形成一个庞大的宗族网。
“大宗能率小宗,小宗能率群弟”,按宗法制的规定,下列在相关范围内一定能成为大宗的是:
周王室——周王正妻所生之子
周王室——周王嫡长子、嫡长孙
诸侯国——诸侯嫡长子、嫡长孙
卿大夫封地——卿大夫嫡长子、嫡长孙
A.
B.
C.
D.
4.“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A.分封制B.宗法制
C.郡县制D.三省六部
5.下列图片中能反映出秦始皇实施有利于封建经济发展的措施的是
秦阳陵虎符
秦半两钱
秦铜权
A.
B.
C.
D.
6.秦始皇说:
“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
赖宗庙,天下初定,又复立国,是树兵也,而求其宁息,岂不难哉。
”秦始皇为解决上述问题,“求其宁息”的措施是
A.焚书坑儒B.推行郡县制
C.修筑长城D.统一度量衡
7.秦始皇建立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根本特征是
A.皇权的至高无上B.中央政府设丞相
C.地方实行郡县制度D.最高统治者称皇帝
8.秦汉时,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但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
这一现象反映了
A.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9.唐太宗时期,假设国家要在关中一带修建一项大型水利工程,这项工程的实施涉及众多机构,按制度规定其运作程序是
A.尚书省——中书省——门下省——工部
B.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工部
C.门下省——中书省——尚书省——工部
D.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工部
10.以下是秦代和唐朝的政府机构示意图,这一演变趋势突出的反映了
A.唐朝皇帝不如秦朝皇帝权力尊崇B.秦朝实行集权而唐朝实行分权
C.中央集权制度在进一步得到完善D.唐朝的三省实质就是秦朝的三公
11.“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是古代中国许多知识分子的追求,隋唐以后他们实现这一理想的主要途径是
A.参加科举考试B.等待朝廷察举
C.投笔从戎戍边D.投作官吏幕僚
12.下图为(元朝疆域图),其中宣政院管辖的地区是
A.①B.②C.③D.④
13.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这一做法的实质是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机构相互制约强化君主专制D.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力
14.明太祖与宋太祖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最相似的是
A.设特务机构,由皇帝直接控制B.改变和分散地方机构及权力
C.废除宰相制度,强化皇帝权力D.改变选拔官吏的方法,实行八股取士
15.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
这说明了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纵论军务,谋划战事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16.据说明太祖曾经写诗一首描述自己的辛劳:
“百僚未起朕先起,百僚已睡朕未睡。
不如江南富足翁,日高丈五犹拥被。
”为解决上述问题明太祖
A.设置殿阁大学士以备顾问B.选拔翰林院官员入值文渊阁
C.授予内阁大学士以票拟权D.设六部分理政务
17.下面四幅中国封建社会历史上关于皇权与相权势力的消长图,哪一幅是正确的
ABCD
18.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空前强化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A.封建统治日趋稳固 B.封建统治日趋衰弱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 D.封建国家日趋巩固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唐大宗说: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画,于是稳便,方可奏行。
岂得以一百万机,独断一人至虑也。
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
以日断月,乃至累年,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材料二明太祖说:
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我朝罢相,设五府、六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请回答:
(1)唐太宗与明太祖在制度设置上的看法有何不同?
(2)唐太宗认为“稳便”的途径是什么?
明太祖认为“稳当”的方法是什么?
(3)根据材料,你认为唐太宗与明太祖的看法从根本上说是否矛盾?
从制度角度说明你的认识。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虽有农与工肆之人,有能则举之,高予之爵,重予之禄,任之以事……故官无习常贵,而民无终贱,有能则举之,无能则下之。
”
——《墨子》
材料二(汉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
……卫青少时尝为平阳公主家骑奴……元光六年(前129年),拜车骑将军北击匈奴有功,赐爵关内侯。
——《史记》
材料三(唐太宗)尝私幸端门,见新进士缀行而出,喜日: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原指箭射出去所能达到的范围,后用以比喻牢笼,圈套)矣。
”……正所谓“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摭言》
材料四“古往今来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历史说明:
自古以来,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人情与关系在社会生活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为了防止人情的泛滥,使社会不至于陷入无序的状态,中国人发明了考试,以考试作为维护社会公平和社会秩序的调节阀。
悠久的科举历史与普遍的考试现实一再雄辩地证明,考试选才具有恒久的价值。
”
——刘海峰《科举学导论》(2005年)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墨子有关官员选拔的观点是什么?
材料二中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这一观点的史实及制度是什么?
(2)据材料三,指出唐太宗实行科举制度的出发点。
(3)材料四中“中国就是一个人情社会”的历史根源是什么?
(2分)该材料认为“科举考试一再起死回生”的原因是什么?
【参考答案】
1.D[解析]周天子实行分封制的目的是巩固自身统治,也就是巩固奴隶制国家政权,A、B、C选项只是具体的某一方面,故选D。
2.D[解析]祖先和后代以血缘为纽带紧连在一起。
3.C[解析]依据嫡长子继承法的原则来确定。
4.C[解析]在秦统一全国后,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郡县制的推行下原“齐人”、“鲁人”等是分封制下区域的称谓逐渐让位于行政区划的称谓。
5.B[解析]虎符是秦朝是皇帝用天调发军队的,不属经济方面的措施,应排除。
6.B[解析]材料入手,秦始皇不赞同分封制,而在全国范围内推行郡县制,应选B。
7.A[解析]略
8.A[解析]只有A、B项是实质性的表述,而B项明显错误,故选A。
9.B[解析]从唐代三省六部制的运作程序来看:
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水利工程应交由工部实施。
10.C[解析]略
11.A[解析]隋唐以后科举制度成为知识分子进入仕途的主要途径,故选A。
12.D[解析]元朝宣政院管辖西藏地区,图上对应的是④区域。
13.C[解析]从材料入手,结合明清君主专制的强化的特征,得出答案。
14.B[解析]A、C、D项都是仅属明太祖实施的措施,应排除,故选B。
15.D[解析]略
16.A[解析]明确明太祖对应的史实即可。
17.B[解析]在中国封建时代,皇权一步步地得到强化。
18.B[解析]明清时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强化直接表现为君主专制的强化,C项未能反映本质;A、D项既不是这一措施的本质反映,也不是措施实施的结果。
一定社会通过超强化的手段来维持统治,正是统治失去基础并日趋衰弱的反映,故正确答案B。
19.
(1)唐太宗认为应该加强宰相制度,以避免决策的失误。
明太祖认为宰相制度是政治混乱的根源,应集中权力于皇帝一人。
(2)皇帝决断和集体讨论应结合起来。
中央政府各部门只管办事,皇帝一人决策即可。
(3)从根本上说并不矛盾。
因为唐太宗要求“百司商量,宰相筹画”后“方可奏行”,最后的决定权仍在皇帝一人手中。
二者都坚持专制制度,但唐太宗要求将君主专制与宰相制统一起来,明太祖将宰相制与君主专制绝对对立起来看待,因此得出不同结论。
20.
(1)观点:
不论贵贱,选贤用德(或尚贤)。
史实:
卫青以家奴的身份而能凭借才能拜车骑将军。
制度:
察举制。
(2)控制天下士人,维护封建统治秩序;
(3)宗法制。
科举制具有公平、公正,调节社会秩序的特点。
第五单元从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与祖国统一
【知识梳理】
1.《共产党宣言》
(1)发表时间:
年;作者、。
(2)内容:
①第一次较为完整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
②阐明了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指出资本主义必将被所取代。
③用暴力推翻资产阶级统治,建立。
④号召,同资产阶级进行斗争。
(3)意义:
标志着的诞生,从此无产阶级斗争有了指导,社会主义运动更加蓬勃发展起来。
2.巴黎公社革命
(1)巴黎公社成立时间:
年3月
(2)革命措施:
①政治:
摧毁旧国家机器,建立新国家机构;公职人员由民主选举产生。
②经济:
没收的加工厂,归管理;实行工作制。
(3)性质:
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
3.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1)二月革命:
①时间:
1917年月。
②性质:
革命。
③结果:
推翻了,出现了和两权并存的局面。
(2)四月提纲:
提出了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转变的任务。
(3)彼得格勒武装起义:
①时间:
年月。
②领导:
列宁。
③结果:
推翻了,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
(4)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①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取得胜利的革命。
②打破了世界体系,成功地将社会主义从理想变成现实,开创了国际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局面。
③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统治,推动了国际无产阶级和人民的革命运动
4.现代中国的政治建设
(1)前提: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
①标志:
1949年10月1日,国家领导人宣誓就职和开国大典的举行。
②意义:
标志着社会已经结束,中国进入由新民主主义向过渡的新时期。
(2)历程:
①新中国成立初期:
三大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年,通过了新中国第一部类型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体现了
和两大原则。
标志着制度的确立。
1949年召开的,初步建立了制度。
一届人大召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行职权的任务宣告结束,作为组织形式,其主要职能是和。
1956年,中共提出与民主党派“,”的方针,标志着这一制度发展到一个新阶段。
1949年的“”明确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54年宪法正式确认是中国的基本国策和基本政治制度。
②新时期:
1982年,全国人大通过修订的。
1998年,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进一步加强和扩大了基层民主。
5.祖国统一大业
(1)“一国两制”构想的提出:
①时间:
20世纪年代初;人物:
邓小平。
②含义: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内,大陆实行,香港、台湾实行。
(2)香港、澳门的回归:
①标志:
年7月1日,中国正式对香港恢复行使主权。
年12月20日,中国正式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②意义:
标志着的历史的彻底结束。
开创了香港、澳门和祖国内地共同发展的新纪元。
标志着中国在完成的道路上迈出了重要的一步。
(3)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
1979年,全国人大常委会发表,发出的呼吁,这标志着祖国对台政策开始发生重大发展。
1992年,台湾海峡交流基金会和大陆海峡两岸关系协会达成“”的重要共识,史称“九二共识”。
【参考答案】
1.1848、马克思、恩格斯;共产主义、无产阶级政权、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马克思主义、科学理论。
2.1871、逃亡资本家、工人合作社、八小时;第一次伟大尝试。
3.3、资产阶级民主;罗曼诺夫王朝、工兵代表苏维埃、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社会主义革命;1917、11、资产阶级临时政府、无产阶级专政国家;社会主义、资本主义、殖民地半殖民地。
4.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主义;1954、第一届全国人大、社会主义、人民民主、社会主义、人民代表大会、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中共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全国人大、统一战线、政治协商、民主监督、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同纲领、民族区域自治;《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5.80、社会主义制度、资本主义制度;1997、1999、中国领土被列强侵占、祖国统一大业;《告台湾同胞书》、和平统一、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原则。
【单元限时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诞生的最基本前提是
A.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经济的深入发展
B.无产阶级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
C.马克思、恩格斯吸收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
D.马克思、恩格斯亲自参加工人运动的实践
2.1872年在《共产党宣言》发表24周年时,马克思、恩格斯指出,《宣言》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
下列能说明这一观点的依据有
①俄国取得十月革命的胜利②中国开创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③十月革命胜利后中国宣传马克思主义④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A.①②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3.巴黎公社的社会经济措施中,最能体现其阶级性的是:
A.监督铁路运输和军需生产B.民主选举公职人员
C.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
D.建立工人阶级的治安、司法和立法机构
4.十月革命后,苏维埃政权的哪项决定更具有策略性
A.通过《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B.选举产生人民委员会
C.通过《土地法令》D.通过《和平法令》后、退出世界大战
5.美国记者约翰·里德根据自己在十月革命的亲身经历,撰写了《震撼世界的十天》。
他在书中写道:
“布尔什维克党代表了工人、士兵和农民那种单纯而又简单的愿望,并且据此来制定他们当前的纲领。
”下列布尔什维克党颁布的措施最符合当时人民愿望的
A.《和平法令》B.布尔什维克颁布《四月提纲》
C.《告工人、士兵和农民书》D.布尔什维克颁布《土地法令》
6.巴黎公社与十月革命都
A.由无产阶级政党领导B.以工农联盟为基础
C.制止了列强间的战争D.建立了无产阶级政权
7.俄国十月革命走从城市到农村的道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
导致两国革命道路差异根源于
A.革命性质的根本不同B.资本主义发展的程度不同
C.革命依靠的革命力量不同D.革命和反革命力量分布的地区不同
8.俄国布尔什维克党确定武装起义来推翻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方针是在
A.二月革命之前B.临时政府成立之初
C.《四月提纲》当中D.临时政府使用暴力镇压革命之时
9.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
A.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已经结束B.新民主主义革命完全胜利
C.社会主义政治制度确立D.中国进入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10.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作为统一战线的组织并发挥政治协商和民主监督作用开始于
A.1949年新中国成立B.1954年一届人大召开后
C.1956年底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D.1978年底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11.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的建立过程中,具有标志性意义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A.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中国共产党第八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
B.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三大改造”的基本完成
C.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召开,全国经济的恢复
D.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召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制定
12.下列关于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
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
C.体现民族平等,民族团结与共同发展繁荣的原则
D.是在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逐步建立起来的
13.中国政府开始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统一祖国的方针是在
A.《告台湾同胞书》
B.《关于台湾回归祖国与和平统一的方针政策》
C.邓小平会见英国首相撒切尔夫人时的谈话
D.“九二共识”
14.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不同,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A.确立了政治协商制度B.标志着社会主义改造的胜利完成
C.提出了民族区域自治D.为社会主义建设提供了法律保证
15.下面两图反映的历史现象,其理论依据是
A.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一国两制”的构想
16.近年来,每次村委会换届的参选率都在90%以上,一大批素质好、能力强、作风正的人走上了村委会的领导岗位。
村民选举是我国农村自治的基础环节,这一情景最早出现在
A.新中国成立后B.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
C.十一届三中全会后D.《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实施后
17.某学校组织了一次主题为“和睦大家庭”的民族关系图片展,展览内容按20世纪的不同年代分为若干板块,在60年代板块中可能展出的图片是
A.《共同纲领》封面 B.新中国第一部宪法片断
C.西藏自治区成立大会 D.内蒙古自治区成立30周年庆典
18.2008年8月8日,在29届北京奥运会上,中华台北代表团的入场引起了全场观众的欢声雷动。
“中华台北”这一名称的使用从本质上表明
A.台湾方面认同“一个中国”的原则B.国际社会承认台湾是一个独立的政权
C.台湾以独立身份加入了国际奥委会D.台湾方面已接受了“一国两制”构想
选择题答案
题号
1
2
3
4
5
6
7
8
9
答案
题号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答案
二、非选择题
19.阅读下列材料:
“一方面有尽量公开活动的可能(目前在各交战国中,俄国是最自由的国家),另一方面没有用暴力压迫群众的现象,最后对这个资本家政府,对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的死敌,抱着不觉悟的轻信态度。
”
“目前俄国革命的特点是从革命的第一阶段过渡到革命的第二阶段,第一阶段由于无产阶级的觉悟性和组织性不够,政权落到了资产阶级手中,第二阶段则应当使政权转到无产阶级和贫苦农民阶层手中。
”
——列宁《四月提纲》
请回答:
⑴《四月提纲》是列宁在什么时候发表的演说?
⑵列宁在演说中说的“这个资本家政府”,“这个和平与社会主义死敌”指的是当时的什么政府机关?
⑶列宁说的俄国革命的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各指什么性质的革命?
⑷“最自由的国家”情况后来有了什么变化?
为此,布尔什维克党作出了什么重大的决定?
2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第一,坚持一个中国原则决不动摇。
第二,争取和平统一的努力决不放弃。
第三,贯彻寄希望于台湾人民的方针决不改变。
第四,反对“台独”分裂活动决不妥协。
——2005年3月4日,胡锦涛就新形势发展两岸关系的四点主要意见
材料二第一条为了反对和遏止“台独”分裂势力分裂国家,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维护台湾海峡地区和平安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维护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第五条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是实现祖国和平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必修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