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教案一.docx
- 文档编号:901605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9
- 大小:110.75KB
动物学教案一.docx
《动物学教案一.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动物学教案一.docx(8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动物学教案一
无脊椎动物学教案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动物学的基本概念
动物是属于生物界的主要成员之一,要了解动物学的定义,应首先了解生物的分界问题。
一、生物的分界
自然界是由生物和非生物两大类物质组成。
生物是具有生长、发育、繁殖、遗传、变异和新陈代谢等特征的有机体。
生物对外界刺激都能产生一定的反应和适应,并对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
目前已鉴定的生物约200万种,但实际生存的可能超过800万种。
为了更好地认识、利用和改造如此浩繁的生物,长期以来生物学家们在生物的分界上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
最先是古希腊动物学家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公元前384-公元前322)把生物分成动物和植物两界。
19世纪中叶,德国学者海克尔(Haeckel,1834-1919)把单细胞生物从动、植物界中分离出来,建立了原生生物界,从而使生物分成三界。
20世纪60年代,魏泰克(Whittaker)又把细菌、蓝藻和真菌分别成立为原核生物界和真菌界,出现了五界分类系统。
近年来,由于病毒又被划为独立的一界,于是就形成了现今生物分类的六界学说。
二、动物学的定义和主要分科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形态、结构、分类、生命活动与环境的关系及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动物学经历了两干多年的发展,至今已成了一门分支十分广泛的学科。
但总的来说,有三大方面:
其一是按研究的对象来分,则有原生动物学、昆虫学、鱼类学、鸟类学和兽类学等;
其二按研究的方法、内容来分,则有动物形态学、动物分类学、动物生理学、动物生态学和实验动物学等;其三由于近数十年来各学科的迅速发展和相互渗透,从而出现了动物学第三方面的边缘学科,如生物统计学、生物化学、生物物理学、分子生物学、仿生学等,这些新兴的分科是生物学(包括动物学)中最活跃的领域。
第二节动物学的目的、任务与研究方法
一、学习动物学的目的和任务
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类群的形态结构、生命活动规律及其和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的一门科学。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主要在于揭示动物生命活动的客观规律,并利用这些规律来有效地改造、利用、控制动物界,使之更好地为发展社会主义经济,提高人民的生括水平服务。
为此,从事动物学研究工作的人,不仅要使动物学得到不断的丰富和发展,而且要提供充分利用和保护动物资源的方法、途径和理论依据,使有益动物不断得到开发和利用,有害动物不断被控制。
此外,动物学是生物科学的基础学科,学好动物学才能为主物科学的学习、研究和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动物学的研究方法
自然界是一个互相依存、互相制约、错综复杂的整体,所以在研究自然界里的动物时,必须以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为指导。
常用的研究方法主要有:
(一)观察描述法是最简便的直观研究法,观察时必须细微,描述要真实,以便为有关研究积累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二)比较法通过对各类动物形态结构、生理特点、生活习性等多方面的对比研究,找出它们之间的异同,从而发现规律。
(三)实验法在一定可控条件下,从事对动物生命活动的观察、研究。
由于实验条件可能根据需要而改变,所以它比一般的观察更能揭示动物活动的实质,是科学研究中最常用的方法。
(四)综合研究法动物学是一门综合性科学,只有运用多学科的知识,采用多种措施,进行综合研究,才能取得显著的研究成果和使研究向高深方向进展。
第三节动物学发展简史
动物学的建立和发展,与生产力的发展是紧密相关的。
它是在漫长的历史中发展形成的。
一、国外动物学简史
国外动物学的发展起源于2000多年前古希腊的亚里土多德。
他在《动物历史》一书中描述了454种动物,首次建立起动物分类系统,把动物分为赤血类和无血类,并使用了种、属等术语,同时在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也有巨大贡献,被誉为动物学之父。
亚氏之后,欧洲进入“黑暗时代”,宗教的统治限制了各种学科的发展。
直到15世纪前后,封建制度崩溃,进入文艺复兴时期,动物学才又有所发展。
16世纪后,显微镜的发明对动物学的发展起了巨大作用,许多动物学方面的著作纷纷问世,尤以解剖学的发展更为突出。
意大利的维萨留斯(Vesalius,1514—1564)、英国的哈维(Harvey,1578—1657)和荷兰的列文虎克(Leuwenhoek,1632—1723)等.对动物的细微结构都有卓越的贡献。
英国的约翰·雷(J.Ray,1627一1705)对“种”提出了科学的概念,并把种作为最小的分类单位。
18世纪,瑞典分类学家林奈(Linnaeus,1707—1778)创立了动物分类系统,他在《自然系统》一书中,把动物分为纲、目、属、种四个等级,并首创双名法,为现代分类学奠定了基础。
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Lamarck,1744—1829)提出了物种进化的论点,并以“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的学说来解释进化的原因。
19世纪中叶,德国植物学家施莱登(Schleiden,1804—1881)和动物学家施旺(Schwann,1810—1882)创立了细胞学说,认为细胞是动、植物的基本结构单位。
1859年,英国博物学家达尔文(Darwin,1809——1882)发表了《物种起源》一书,阐明种是不断地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地向前发展的观点,并以环境的变化、生物的变异和自然选择来解释进化的原因。
奥地利学者孟德尔(Mendel,1822-1884)用完豌豆进行杂交实验,发现后代各相对性状的出现遵循着一定的比例,称孟德尔定律。
这一发现和后来发现的细胞分裂时染色体的行为相吻合,成为摩尔根(Morgan,1866一1945)派基因遗传学的理论基础之一。
从此,动物学走上了现代发展的道路。
到20世纪50年代,在阐明了遗传物质DNA的双螺旋结构的基础上,建立了分子生物学,生物学的研究从此进入了全新的阶段。
二、我国动物学的发展
我国古代动物学的发展较国外为早。
公元前3000多年,我们的祖先就知道养蚕和饲养家畜。
公元前2000年就有了记述动物方面的著作《夏小正》,“五月浮游出现,十二月蚂蚁进窝”就是其中对蜉蝣、蚂蚁生态观察的记实。
远溯西周(公元前1027)的《尔雅》一书,有释虫、鱼、鸟、兽及畜等五章,可算是动物研究的最早记录、其他如《诗经》、《春秋》等,都有关于动物的事例。
秦、汉时期(公元前221年),产生“五行”和“四灵”动物分类法。
到魏、晋、南北朝(约220—-580)时,已开始编撰动、植物图谱,张华著的《博物志》中有不少动物方面的记述及养蜂方法的详细叙述,稽含著的《南方草木状》记载有广东柑农利用黄惊蚁扑灭柑橘害虫的事例------这是世界上第一个利用天敌扑灭害虫的典范。
隋唐、五代时期(约581—959),陈藏器的《本草拾遗》详记了鱼的分类及不少其他动物名称。
到宋、元(约960一1367)和明、清(约1368—1911)时期,博物学大有进展,除通志外,还有专刊。
明代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一书,共52卷,记述动、植物、矿物2000余种,图1100余幅,其中有动物300多种。
该书驰名中外,被国外译成多种文字,直到现在仍有参考价值。
在封建制度崩溃以后,我国进入半封建半殖民地时期,动物学和其他科学一样受到压抑。
直到新中国成立后,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的变化,生产力得到了飞速的发展,动物学及生物学各分支学科才得到了全面的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除调整了原有研究机构外,还成立了许多有关动物学的专门研究单位;充实了有关高等院校动物方面的师资和设备;出版了许多学术刊物;组织各方面的动物学工作者进行了大规模的动物区系的资源调查和生态研究,制定了动物地理区划等,从而为合理利用、保护动物资源提供了理论
依据;在此过程中,不少动物专著纷纷问世,细胞学、组织胚胎学、实验动物学等基本理论研究也取得了显著成绩,在蛋白质的人工合成方面还曾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此外,在防治人、畜寄生虫,驯化、饲养和水产养殖等方面也都取得了积极成效。
总之,我国动物学的水平同先进国家的差距正在迅速缩小。
尤其在中国共产党十三大后,许多新老学者和广大动物学工作者,都为振兴中华,实现四化,奋发工作,动物学也同其他学科一样,呈现出欣欣向荣、蓬勃发展的景象。
目前,动物学正向着宏观和微观两个方向发展。
微观方向已开始分子生物学和量子生物学等方面的探索和研究,这是一个新的领域,将是21世纪生物科学进军的主要目标。
随着尖端生物学科的兴起和发展,人们已经越来越清晰地认识到生命现象最终都可以分解到分子甚至电子水平,进行物理、化学的分析。
在分子生物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基因工程技术,可以借助生物化学手段把一种生物的遗传物质提取出来,在体外进行切割和重组,然后引入另一种生物体内,来改变或创造新的物种,并应用于农业和医学等方面为人类造福。
宏观方面以生态学为主,正向着应用生态学、环境生态学、地球生态学、海洋生态学和太空生态学的方向发展。
为了促进动物学的发展和赶超世界先进科学水平,我们必须艰苦奋斗,努力学习,在动物学领域中做出新贡献。
第四节动物的分类和命名
一、动物分类的意义和依据内容
目前有描述过的动物近150万种。
这样繁多的动物,如果没有一个完整的,能反映它们进化系统的分类法,就不可能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它们,或更深入地掌握它们的发生发展规律。
因此,正确地区别物种,建立起分类体系,不仅可以探索物种形成的规律,了解各种生物在生物界中所占地位及其进化的途径和过程,而且在生产实践中,如对有害动物的防除、有益动物的利用:
良种繁育以及各类动物与人类的关系,有重要的意义。
动物分类的最初依据是形态上的特征,或习性上的某些特点。
随着科学的发展,动物分类的依据,逐渐由形态、解剖、胚胎、生理、生态和地理分布等方面而深入到细胞学、遗传学、生物化学、数学等领域中,这更有助于分类上疑难问题的解决。
二、种的概念和分类等级
种或物种是分类系统上的基本单位,它是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
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他物种中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
物种是自然选择的历史产物。
种是动物进化的连续性和间断性的统一形式。
种以下的分类单位有亚种。
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
动物分类阶元:
为了将数量众多的物种,建立一个科学的系统,通常将相近的种归并为属,相近的属归并为科,相似的科归并为目;目以上的等级为纲、门,最高为界。
有时为了更准确地表明动物间的相似程度,又可细分为亚门、亚纲、亚目、总科和亚科等。
例如:
动物界Animalia
脊索动物门Chordata
脊椎动物亚门Vertebrata
哺乳纲Mammalia
真兽咂纲,Eutheria
食肉目CarnivQra
犬科Canidae
犬属Canis
家犬Canisfamilaris
三、动物的命名
目前物种的命名,在国际上是用林奈(Linnaeus)首创的“双名法”,并规定用拉丁文或拉丁化的斜题文字表示。
即每一个学名应包括属名和种名,属名在前,为单数主格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种名在后,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小写;命名人附在最后,第一个字母大写。
如果种内有不同的亚种,则用三名法命名,即在种名后加上第三个拉了字或亚种名。
例如,东亚飞蝗的学名为:
LocustamigratoriamanilensisLinne四、动物的分门
目前动物界约分为约30个门,下面介绍的是比较常用的动物分类系统。
1.原生动物门Protozoa……约30000种
2.多孔动物门Porifera……约5100种
3.腔肠动物门Coelenteta…约9000种
4.栉水母门Ctenophora……约90种
5.扁形动物门Platyhelminthes……约15000种
6.纽形动物门Nemertina……约750种
7.假体腔动物门Pseudoeoclomata……约13000种
8.环节动物门Annelida……约8700种
9.软体动物门Mollusca……约100000种
10.节肢动物门Arthropoda……约923000种
11.腕足动物门Brachiopoda……约260种
12.棘皮动物门Echinodcrmata……约6000种
13.毛颚动物门Chatognatha……约50种
14.半索动物门Hemichordata……约80种
15.脊索动物门Chordata…约41210种
复习思考题
1.动物学的定义是什么?
研究动物学的目的、任务是什么?
2.生物分界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目前最多可把生物分为几界?
3.古今中外对动物学的发展有贡献的科学家有哪些人?
并简述其事迹。
4.概述动物学今后发展的发展方向。
5.何谓双名法、物种、亚种?
动物主要门有哪些?
第二章
第一节动物的细胞结构及功能
一、细胞的一般特征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其大小一般在10-100微米之间。
较小的动物细胞,如小型白血球,直径约3-4微米;最大的动物细胞是鸵鸟的卵细胞,不包括蛋清,其直径可达7~8厘米。
细胞的形态有多种类型,如血细胞为圆形或椭圆形;上皮细胞为扁平形、方形或柱形;肌细胞为纺锤形;神经细胞具长突起。
细胞的形态和大小虽有不同,但都有共同的结构和相似的机能。
在结构上,都有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
在机能上都有能利用能量和转化能量,有生物合成、分裂、繁殖和自我复制的能力,以及协调生物整体生命活动的机能。
二、细胞的化学成分
组成细胞的化学成分约有24种元素。
其中碳(c)、氢(H)、氧(O)、氮(N)、磷(P)、硫(S)、钙(Ca)、钾(K)、钠(Na)、氯(CL)、镁(Mg)、铁(Fe)等十几种在细胞中含量较多;钼(M。
)、碘
(1)、锰(Mn)、钻(Co)、锌(Zn)、铜(Cu)、硒(Se)、铬(Cr)、锡(Sn)、钒(V)、硅(Si)、氟(F)等在细胞中含量极少,称微量元素。
由这些元素组成细胞中的各种化合物,其中无机物有水(75~85%)和无机盐(1%);有机物有蛋白质(10~20%)、脂类(2~3%)、糖类(1%)、核酸(1%)以及酶等。
而以蛋白质和核酸最为重要。
(一)蛋白质
蛋白质不仅是细胞中最重要的化学成分,而且是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
它是由20多种氨基酸所组成。
氨基酸分子上既有碱性的氨基(一NH:
),又有酸性的羧基(一COOH)。
蛋白质是由大量氨基酸以一定的顺序排列而成的大分子。
氨基酸之间以一个氨基酸的羧基和其相邻的另一个氨基酸的氨基缩合,脱去一分子的水,形成肽键而彼此相连接形成多肽。
多肽的长链有不同的排列形式,呈平面排列的,称为一级结构;以螺旋方式卷曲而成立体的称为二级结构;螺旋进一步弯曲折叠成为不规则状的,称为三级结构;由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肽链卷曲折叠,并以副键相连而成为蛋白质的,称为四级结构。
由此可见,,蛋白质的分子结构极为复杂。
而且几乎所有20多种氨基酸,通常都存在于每一种蛋白质中,随着这些氨基酸在数量和排列上的千变万化,蛋白质的特征也随之多种多样。
结构的细微差异都能影响到机能,如镰刀形细胞贫血病的血红旗蛋白含有574个氨基酸,与正常血红蛋白的差别,只是一个谷氨酸被一个缬氨酸分子所代替,结果造成红血细胞生理机能的很大变化,成为致命的疾病。
目前已知细菌细胞内有500~1000种蛋白质,人体细胞内已超过万种。
不同生物种有不同的特有蛋白质。
两个种的动物亲缘关系越近,它们的蛋白质越相似。
蛋白质由于具有“种’’的特异性,因此可作为种类鉴别和种类间亲缘关系的证据,以及应用于组织移植等方面的实践研究中。
(二)核酸
生物的遗传、变异主要由核酸来决定,因此核酸在生命活动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核酸分为核糖核酸(RNA)和脱氧核糖核酸(DNA)。
两者都存在细胞质和细胞核中,而细胞核的主要成分是脱氧核糖核酸。
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
一个核苷酸是由一个五碳糖(或脱氧五碳糖)、一个含氮碱基(嘌呤或嘧啶)和磷酸,结合而成。
核酸就是由几十到几万甚至几百万个核苷酸聚合而成的大分子。
其分子量可大到几万、几百万甚至若干亿。
核苷酸的种类虽不多,但可因核苷酸的数目、比例和排列次序的不同而构成各种不同的核酸。
DNA分子是由两条多核苷酸链平行围绕着同一轴盘旋成—双链螺旋,双链之间由氢键连接一定的碱基对:
腺嘌呤(A)与胸腺嘧啶(T),鸟嘌呤(G)与胞嘧啶(C)。
嘌岭与嘧啶的连接好像软梯的阶梯。
在DNA分子中,含这四种碱基的核苷酸有多种的排列方式,如一个DNA有100个核苷酸,就可能有4100种的排列方式。
实际上一个DNA分子可有几万甚至几百万个核苷酸。
由此看出,DNA作为遗传物质基础,对生物的多样性和传递遗传信息具有极大的优越性。
DNA的这种双链结构为遗传申质的复制提供了条件。
在DNA复制过程中,两条多核苷酸链,由于氢键的断裂,彼此松开,再各以自己为样板,根据碱基对应规律,各形成一条新链,与原来的一条链并列盘旋而又成为双链结构,这就保证了遗传物质的相对稳定性。
RNA也有4种碱基,与DNA不同点,就是由尿嘧啶(u)代替厂DNA的胸腺嘧啶(T)。
DNA指导蛋白质的合成,是由DNA双链中的一条链根据碱基对应规律被转录成为信使核糖核酸(mRNA),由转移核糖核酸(tRNA)把氨基酸运到mRNA上,以mR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
有些病毒没有DNA,而由RNA控制遗传。
在每个生化步骤中都需要有酶参加,酶本身就是蛋白质。
(三)糖类
糖是由碳、氢、氧三种元素组成,它的化学式为CX(H2O)y,其中H与O之比通常为2:
1,与水相同,故也称为碳水化合物。
糖类分为单糖、双糖和多糖三大类。
常见的单糖有葡萄糖、果糖、半乳糖、核糖和脱氧核糖等,双糖有蔗糖、乳糖和麦芽糖等,多糖主要有淀粉、糖元和纤维等。
两个单糖分子脱水缩合成为双糖;多个单糖脱水缩合而成为多糖。
双糖和多糖都可水解为单糖。
糖是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产物,是细胞的主要能源,也是构成细胞的成分。
(四)脂类
动物体的重要脂类有真脂(即甘油脂)、磷脂和固醇三大类。
最简单的脂肪是由甘油和脂肪酸构成的。
脂类是一种能源,也是细胞各种结构的组成成分,尤其是细胞膜、核膜以及细胞器的膜,主要就是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三、细胞的基本结构与功能
动物细胞一般由细胞膜、细胞质和细胞核三大部分组成。
(板书图示细胞亚显微结构,图2-1)
(一)细胞膜
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大部分细胞膜为三层结构。
内外两层为致密层,相当于蛋白质成分;中间一层结构,不致密,是由二层磷脂分子所组成。
细胞膜的这种三层结构形式作为一种单位,称为单位膜,厚度为70~100Å。
细胞膜有维持细胞内环境恒定的作用,通过细胞膜有选择地吸收养分,并将代谢产物排出细胞外。
近来实验证明,细胞膜上的各种蛋白质和酶,对多种物质出入细胞膜起着关键作用。
细胞膜还有信息传递、代谢调控、细胞免疫等作用。
构成细胞膜的球形蛋白分子和连续的脂类双分子层具有流动性,
所以细胞膜不是静止的,而是动态结构。
并不断地代谢更新。
(二)细胞质
细胞膜包围的内部除细胞核外,统称细胞质,是由细胞质基质相细胞器以及内含物组成。
基质是无结构的半透明胶状体,主要由可溶性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无机盐和多种酶组成,内含细胞器和内含物。
内含物是细胞代谢产物和进入细胞的外来物质,不具代谢活性。
细胞器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和功能,是细胞生命活动所不可缺少的器官。
细胞质中含有的重要细胞器:
1.内质网是细胞质内的一种膜性管道系统,在电子显微镜下(简称电镜)发现这种膜系统是在细胞的内质中,因此称为内质网。
它是由膜形成的一些小管、小囊和膜层构成。
内质网的形状、数量和分布等,因细胞类型和不同发育时期,而有所不同,但在各类型的成熟细胞中,它具有一定的形态。
根据内质网形态的不同,主要可分为粗糙型或颗粒型和光滑型或无颗粒型。
粗糙型内质网,膜表有核蛋白体,含有丰富的核糖核酸和蛋白质。
它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部位,同时也合成和赖送溶酶体的水解酶及过氧化氢酶等。
新合成的蛋白质贮存于网腔内。
光滑型内质网,膜表不附有核蛋白体,不合成蛋白质,而参加糖元及脂类、固醇类激素的合成,以及有分泌等机能,是具有多功能的结构。
2.高尔基体是一种囊泡系统,位于细胞核附近,一般是扁平囊泡、小泡及大泡组成的网状结构。
扁平囊泡有3~8层,平行排列,含有较多的酶。
小泡为球形,位于扁平囊泡周围,由内质网以出芽方式形成,或由扁平囊泡末端脱落而成,其中含有合成的蛋白质,在细胞内起输送作用。
大泡有的形成溶酶体或称分泌泡。
高尔基体不是固定的结构,而是在不断地更新,其数目及位置,常依细胞类型而异。
它的机能主要是参与细胞的分泌活动,起着储存、加工、浓缩和转运分泌物出细胞的作用。
3.溶酶体是一些颗粒状结构,大小一般在0.25~8微米之间,表面围有一层单位膜,其中含有酸性水解酶,故称溶酶体。
在溶酶体中目前已鉴定出40—50种不同的酶,能将复杂的物质予以分解。
对蛋白质、肽、糖、水溶性脂肪、糖脂、糖蛋白、核酸等起水解作用。
将溶解的简单物质供细胞内的物质合成或供线粒体的氧化需要。
此外对排除生活机体内的死亡细胞、排除异物保护机体,以及胚胎形成和发育都有重要作用。
4线粒体外形为线状或粒状,在电镜下,可见为内外两层单位膜所组成的囊状结构。
外膜平滑,内膜向内折叠成双层,膜上下文有极为微小的细孔,小的分子可自由通过。
线粒体中含有三羧酸循环的酶系统和电子传递体系.能把有机物完全氧化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并把所产生的能量储存在三磷酸腺苷的高能磷酸键中,以后释放出来作为各种代谢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因此,线粒体可称为细胞的“动力车间”。
5中心体这种细胞属于非膜性能结构,通常位于细胞中部.成对存在。
在电镜下可见中心体为柱状体。
长度约为0.3,—5微米,直径约为0.15微米.中心体的壁由9组微管斜向环列而成。
每组中又有3个微管理体制。
中心体在有丝分裂时有重要作用。
在细胞质中除上述细胞器外,还有微丝、微管等。
它们主要机能除对细胞起骨架支持作川外,也参与细胞运动,如有丝分裂的纺锤丝,以及纤毛、鞭毛的微管。
(三)细胞核
通常每个细胞中有一个核。
但也有双核或多核的。
细胞核由核膜、核质和核仁组成。
在电镜下一步,可见核膜也是蛋白质和磷脂组成的双层膜结构,外层与粗糙型内质网相连。
核膜上有许多小孔,细胞核中形成的RNA可通过小孔进入细胞质,蛋白质也可从小孔进出,有些低等生物的细胞(如细菌、蓝藻)没有核膜,称职为原核细胞,有核膜的细胞则称为真核细胞。
核质为核内的液态物质,又称核液或核基质,内含有各种酶、无机盐和核糖核酸等。
每个细胞小有一个或几个核仁.主要由RNA和蛋白质构成-其机能是合成核蛋白体RNA(rRNA)。
核质中含有由DNA和蛋白质组成的染色质。
染色质是丝状结构.称为染色质丝,它在间期核内是分散的,而在细胞分裂时盘绕折可.形成明显叮见的染色体。
染色体[上具有大量控制遗传性的基因。
基因是遗传的常用单位,从分子水平看,基因相当于DNA分子的一段,也就是决定某种蛋白质结构的相应的一段DNA。
生物体各种性状的控制,都是以遗传密码的形式编码在核酸分子上,通过核酸复制把遗传信息传递给后代。
遗传信息通过转录(由DNA密码转录为mRNA密码)和翻译(由mRNA密码翻译为蛋白质)的过程,把上一代的遗传特性遗传到后代去。
总之,DNA的复制和转录是在细胞核中进行,然后在细胞质的核糖体上,以mRNA为模板进行蛋白质的合成,而由蛋白质中的酶来催化细胞的各种代谢活动。
所以,细胞核和细胞质是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生命整体。
现在人们正在深入研究、利用遗传工程技术,定向地控制和改造生物,已获得了有价值的重大成果。
第二节动物细胞增殖的概述
一、细胞周期
细胞自我复制一次,亦即由上次分裂完成,到下次分裂结束之间的时期,称为细胞周期。
细胞周期可分为分裂间期和分裂期两个阶段。
(板书图示细胞分裂周期图,图2-2)
(一)分裂间期
即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动物学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