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docx
- 文档编号:901083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0.58KB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docx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材分析
1、本课在全册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必修第三册“梳理探究”模块的一个专题。
这一模块的设置,较之传统语文教材的编写是一大亮点。
“梳理探究”重在通过生动活泼的形式,为学生搭建广阔的活动平台。
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语言、文学和文化现象,自己动手收集资料,学会深入思考,独立探究和解决问题,锻炼其从习以为常的现象中发掘、探索问题的能力。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
“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是针对“阅读鉴赏”提出的,而阅读教学又是高中语文教材的重中之重。
让中学生不再成为“人云亦云”的学舌者,而是初具自我解读文本思维与能力的个性者,是教授此课的核心。
诚然,这一转变与飞跃很难依靠一日之功,但至少在我心中,我希望通过本专题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学法上的引导,以期达到一份潜移默化的作用。
2、本课教材的特点、质疑、重点、难点。
①特点: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专题主要是以传递学生鉴赏文学的规律为理念,按照名作重读、名文共赏、续写改编三个部分编写。
通过鲁迅散文《风筝》中主题“风筝”含义的探究触发学生的多重解读,由形象阅读转入抽象方法的介绍,再从理论步入实践——抽取《三国演义》、《红楼梦》、《水浒》等小说中的人物、场面,按照个人理解,展开想象,生发开去。
②质疑:
专题的编撰关注了高一学生的理解特点,体现了感性与理性,理论与实践相依相存的逻辑。
但是作为对学法的推介,少了对“个性化解读”的整体剖析,例如:
什么是个性化,如何个性化等较为透彻清晰的导向。
另外,虽然也结合了具体素材作品,但缺乏个性化解读的典型性。
因此,作为一名高中语文教师又何尝不应该具有一份“个性化”的精神呢?
突破从教教材到用教材的藩篱,才能真正开辟一条通往学识的蹊径!
③重点:
引导学生关注文学现象,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理解的多重思维能力。
④难点:
把握个性化的度。
避免偏激的理解,过度张扬所谓的个性,严重歪曲文学作品。
二、教学目标
1、明了“文学个性化解读”的含义。
2、理解钱钟书《读<伊索寓言>》中,寓言新解的内涵。
3、掌握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原则和途径,并能结合作品加以灵活运用。
三、教学设想
⒈教授本文的教学思想
有位名人说,我们不能掌控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宽生命的宽度,提高生命的质量。
我想:
我不能给学生未来,但我可以给学生选择未来的思想!
新课标强调了语文课程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要求全面提升高中学生的语文素养,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学会收集、判断、处理信息;具有人文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
因此教学的实质就是塑造学生的灵魂和思想。
2、教法和学法:
高一学生大多处于学习的依赖期。
学生多“唯书”“唯师”,书本怎么说,教师怎么讲,就怎么思维,没有批判意识,不敢大胆质疑,缺乏主观能动性和独立思考问题及变通分析问题的能力。
相当多的学生不能多层次、多角度地全面认识事物和处理问题,思路狭窄,思维简单,常常孤立、片面地看问题,很难形成思维的开放状态。
教法:
(1)“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利用多媒体直观教学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具体、生动、形象的情境,使抽象的理性化难为易。
(2)从学情出发,注重“高视角,低起点”循序渐进合理科学的分解难点,把握“形象感知,激发思维”的导入,突出“感”;明确“动态教学,灵活迁移”的深入,突出“悟”字。
以确保学生由“感”到“悟”浅入深出的理解层次。
(3)依据美国心理学家达菲“阅读策略教学”安排阅读三步骤(习得知识——拓展延伸——迁移应用)。
(4)依据“归真、求美、移情”的心理过程,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让课堂焕发思想和生命的活力。
学法:
(1)探究法。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则诱发探索。
爱因斯坦也曾经说过:
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重要。
因此,我把质疑、释疑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让学生以发现者的姿态进行角色活动,培养其创新意识和能力。
(2)自学尝试法
联合国科教文组织曾指出:
“未来的文盲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所以,让学生学会学习是时代的需要,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必要,是为其终身学习发展奠定基础的关键。
(3)个体学习法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一切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教育还必须面向全体,适应不同学生的差异性。
对于课堂延伸式的拓展阅读,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学习速度,有选择的进行学习,让每位学生都能够在原有基础上积极主动的学习发展。
(4)合作学习法
新课程改革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方法。
教师应提供给学生更多讨论、交流的机会,使之集思广益、相互切磋,在知识方面互为补充,在学习方法上彼此借鉴。
这样有利于塑造高素质的富有竞争力和创造力的优秀人才。
⒊电教手段:
CAI课件
⒋课时安排:
1教时
四、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题导入
“请同学们先来看两幅图片,这是两座雕塑,能否结合它的外形以及下方名称来说说自己直观的理解?
”这两幅雕塑的名称分别为:
《风凌霄汉》、《奥林匹克风》,均属于抽象型雕塑,但又充分融入了艺术家的想象和寓义。
第一幅既像出航远行的船又像搏击长空的鸟,洋溢着作者内心一份强烈的希望与拼搏的激情。
第二幅中间的线条像火像风又像人,在象征着世界的光环下传承着奥林匹克不熄的精神。
此时,学生中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都积极踊跃的发表个人见解。
教师首先鼓励学生大胆的图像解读,表扬其个性化的欣赏视角与品味。
引导学生从雕塑世界步入文学世界,揭开课堂主题。
此环节运用直观图文,变抽象概念为形象感受,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消解其在抽象思维、语言表达等方面的障碍,从而突破重、难点。
学生的积极性一旦调动,就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
(二)名家感言,初识原则
通过多媒体,插入鲁迅先生的一段话:
“青年看《红楼梦》便以宝玉、黛玉自居,而老年人看又占据了贾政管束的身份,满心是利害的打算,别的什么也看不见。
”让学生结合自己的阅读原体验,思索其根本原因,从而得出结论——作品解读因人而异。
说明具有丰富内涵的优秀文学作品是可以多角度、多层面解读的,读者不同、个人经历不同、情感不同、所处时代不同,都会导致理解不一样。
如此则可以水到渠成的由教师为学生投影出第一条原则: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此环节从学生已学的文学作品入手,激发学生所积累的阅读感受,使之与文豪鲁迅也“心有灵犀一点通”,引导其关注文学作品中这一常见的现象,并思考根源。
可谓之“以小见大”!
(三)牛刀小试,感悟方法
在学生浅层次理解个性化解读原则下,教师从旁给予一定的辅助,通过钱钟书老先生的《读<伊索寓言>》一文,指导学生由理论走向实践。
“说到个性化解读,当代文坛之中,我们不得不提到的就是极具个性和思想的作家——钱钟书。
他创作的一篇散文《读<伊索寓言>》给读者们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印象。
究其缘由,莫过于他超越了古希腊作家伊索的寓言本意,赋予其更新颖更独特的含义。
接下来,请同学们独立阅读并思考:
你觉得作者借鉴伊索的寓言里,有哪几则的感想几乎是颠覆性的新见解?
”
根据学生回答,依次可以总结出以下几个故事:
蚂蚁和促织的故事、老婆子和母鸡的故事、狼和驴子的故事。
教师通过适当点拨,学生很快能够分析出钱钟书新解的寓言含义。
然而最关键的是引导学生思索钱钟书本人是如何做到个性化解读的,分析它实现的途径可总结以下两点:
1、逆向思维,即求异。
2、着眼现实,即社会。
此环节通过学生的个体学习,实践解读原则,并将规律细化为具体可行的途径、方法,使学生“有法可依,有法可循”。
在阅读的成功体验中,去感受这份收获的乐趣。
(四)名作重读,合作探究
1.确定选题:
组织全班学生分成六组,每组选出一名负责的同学,从老师所投影的题目中选择一个论题。
2、活动方式:
组长负责小组在收集整理中的合作协调情况和交流情况的记录,教师指导学生以多种方式向小组同学展示交流体会,组员在讨论的基础上推荐一个同学代表本组参加课堂成果展示。
探究选题:
1)《孔雀东南飞》中刘兰芝爱情悲剧原因探究:
有人认为刘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兰芝“自请遣归”;有人认为兰芝爱情悲剧的原因是焦母刁难;有人认为是焦仲卿软弱……,你对于这个问题有何看法?
2)《十八岁出门远行》的小说结尾,主人公“我”经受了一系列的遭遇后,在支离破碎的汽车中睡着了,你认为他今后的道路会怎样?
假使再次遇到这样的“苹果事件”他又会如何面对呢?
3)在《鸿门宴》中,项羽错失杀掉刘邦的极佳时机,导致刘邦最终得以在后来的楚汉争霸中获得胜利。
有人认为项羽输在“义气”上,也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性格”上,还有人认为项羽输在“时运”上,你对此有何看法?
在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主动参与和互相学习,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参与学习过程,强调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在兼容并举中力求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合作性、发展性、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积淀感悟的四重境界。
(五)点评小结,再识原则
“刚才同学们的解读十分精彩,可谓是见仁见智。
有的同学语带锋芒,犀利尖锐;有的同学温文尔雅,如涓涓溪流。
虽各具风格,但都勇敢的展现了自我的真实想法,并且还结合了前面所涉及的方法,举一反三。
不过也有些同学的解读,过于主观性,忽视了作品创作的时代背景、社会氛围,这样的解读容易曲解作品的创作本意。
因此,并非否定作者、标新立异就是个性化。
下面,我们再来接触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第二条原则:
但一千个哈姆雷特还是哈姆雷特。
我们在个性化解读时也需要尊重作者的创作意图,不能将多愁善感的林妹妹解读成性格泼辣的王熙凤,将多情善良的宝哥哥解读成好色风流的琏二爷。
否则作品的人物或主题就失去了衡量的标准以及其固有的特色了!
犹如曲调高潮之后往往归于平静。
通过对文学作品的多次解读,学生的个性化思维得以极大的张扬,然而我们既要鼓励学生大步流星的向前走,也需要提醒他们路上会有陷阱。
严重歪曲文本的解读并非我们倡导的个性化,人物角色有其生长的土壤与环境,天马行空的胡编乱造与本专题的宗旨是相背离的。
此环节的安排,恰如其分的避免了前一原则易给学生造成的解读极端,给个性化打上了限制的烙印,使之更加符合文学作品的艺术构想。
(六)引经据典,总结专题
南宋陈善的《扪虱新话》一书中曾提出:
“读书须知出入法。
始当求所以入,终当求所以出。
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
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
惟知出知入,得尽读书之法。
”“有关于文学作品个性化解读的两条原则,似乎就像此法中的一‘出’一‘入’,要知其玄妙,必先‘入’,否则岂不落得‘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的遗憾?
但‘入’的终极目的还是为了‘出’,否则‘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
“文学是什么?
了解它并非不可能,我们永远无法把文学塞进一个概念的口袋里,每一件琐事、每一种境遇、每一条经验和智慧,都隐藏着文学的神秘,正如每一滴水珠都隐藏着海洋的奥妙一样。
希望大家在今后的学习生活里都能大胆展现自我的个性化风采,在合理适中的程度下去续写创造的神话!
”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文学作品的个性化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 文学作品 个性化 解读 教案 教学 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