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docx
- 文档编号:900309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4
- 大小:37.40KB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docx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docx(2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
高中语文单元教学的构建
王漫(北京教育学院中文系 副教授)
一、为什么要进行单元教学
我们提倡的单元教学,不是一种具体的教学模式,而是强调每一位老师在教学时,都应该具有单元意识和单元备课的工作习惯。
这是因为,无论教材的编辑思路,还是教师的教学设计,“单元”都已成为或应当成为一个原则、一种理念,而非一家之法。
语文教学质量的保证、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从根本上说要立足于一篇篇课文的学习、一堂堂课的收获;然而,只见树木不见森林的单篇教学、单节课教学,往往是盲目、零乱而低效的。
单元教学将有助于改变这种局面。
下面,我们先从三个方面阐述单元教学的意义。
1.新课程,亟待教师强化课程意识。
教师的课程意识,具体表现为四个含义:
第一,对语文课程内容有整体把握,高中三年(乃至中学六年、中小学十二年)的知识体系或课程目标是什么,必须全局在胸。
课程目标不只是“培养语文素养”、“训练听说读写能力”、“继承文化遗产”这样抽象笼统的话语,而是需要具体分解,落实在知识体系的构成上。
单元教学最基本的意义,正是为了加强教学的整体性和系统性,促进语文课程知识体系在教学中的有序实施。
需要说明的是:
我们对“语文课程知识”的理解必须拓展,不能局限在传统观念中的“字词”、“语法修辞”、“文学常识”以及静态的文章学知识等,而是要包括各种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乃至作为基本文化素养的文化知识。
长期以来,语文教学缺乏明确的知识体系。
不少老师感叹:
如果没有高三总复习,我们都很难清晰地说出一二年级我们都教了学生哪些知识,都教到了什么程度。
知识点和掌握程度的模糊,带来的就是学生学习的懈怠——少听十分钟、少上一节课、一周课甚至更多都无关痛痒。
这与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教学的差异特别大,也是学生在数学、物理、化学等学科学习中更容易找到成就感的原因。
语文学习具有很强的“弥散性”和“模糊性”,不能追求数理化那样严密的线性的知识序列,但是,这不应成为教学随意性过强的理由。
其实,语文课程也有自己的知识系统和逻辑层次,只是这一系统尚待具体的更新与完善,这项工程需要专家学者和广大教师共同努力;更重要的是,已有的、公认的成果,必须尽快落实在教师的教学实践中。
在备课时加强单元意识,把无数节课、无数篇文章,组织在若干单元中,以单元作为教学的基本单位,将推动老师们逐渐明晰语文课程的知识谱系,建构自己的教学序列。
第二,对于各种知识或技能训练点之间、各篇课文之间的内在联系,有准确而深刻的认识。
众所周知,“结构”的思想是现代课程与教学的重要理念(“结构化”与“主体性”是现代教学理念的两大基石:
“结构化”侧重内容,“主体性”侧重学生),教师只有先在自己的头脑中构建了严谨的知识结构,才有可能帮助学生实现知识的结构化。
在单元教学中,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将得到有意识的凸显。
第三,破除教材崇拜,树立“课程资源”意识。
教材(教科书),只是课程资源之一,教材内容并不等于课程内容。
为了有效帮助学生提高读写听说能力,语文教学常常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造,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甚至自编教材,创造符合实际需要的教学内容;要敢于突破教材中选文的规约,补进课外材料,开发课程资源。
教师不能把“教教材”当作教学任务,不能因为“课时紧张”而不顾学情盲目赶进度,因为“教好学生”比“教完教材”更重要。
单元教学,要求老师从实际出发设计单元,而不是简单地按照教材中的单元一篇篇教下去。
第四,革除选文讲读中心的积弊,以阅读能力(而不是具体篇目)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
阅读教学不一定都是完整篇目的依次教学,可以根据需要截选文章片段,或者发给学生活页,避免课本中阅读提示、思考题、旁批注释等助读系统对学生独立阅读的干扰;可以“掐头去尾开天窗”、有意制造不完整的文本,借此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使阅读材料服务于学生的阅读训练;对不同课文要敢于采取不同的学习方式(比如自主阅读的课文,就可以尝试让学生出考题、再互相解答),同一篇课文也可以放在不同阶段多次学习,发挥不同的教学价值。
总之,单元教学,将带动文本处理方式的多样化。
2.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需要我们进行单元教学。
高中新课程实行“模块制”以来,“课时紧张”成为最尖锐的矛盾。
单就阅读而言,高中语文教材中大多是世人公认的经典作品,篇幅较长且内涵丰富,“阅读与鉴赏”就需要足够的时间,更不用说“表达与交流”的实践活动。
但课时又的确非常紧张,如果我们还是按照课改之前的习惯,一篇篇课文教下去,很可能急赶慢赶,还是每篇课文都只能蜻蜓点水。
因此,我们有必要借助单元教学思路,对众多教学内容做出适当整合。
另一方面,《课程标准》也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较之义务教育阶段的课程目标,可以发现高中语文教学有这样几个提升:
(1)加强语文学习的综合性,注重“积累”基础上的“整合”;
(2)在“感受”基础上加强“鉴赏”,这意味着阅读文学作品,不能止于感性的、对内容的感受,而是要递升到分析、批评的高度,注意形式的鉴赏;(3)“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等目标,体现了高中语文学习的“探究”品位,因此,教学中应该有更多的研究性学习、多元解读、文化探究的成分;(4)强调“发展独立阅读的能力”,众多文本不应再过多依赖教师亦步亦趋的教读,而是要敢于放手,给学生充分的自读时间,以有效的手段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保证自主阅读的质量。
——以上几个“提升”,都有赖单元教学来落实。
3.单元教学的具体益处。
(1)促进教学目标的明确、集中和有效。
课文是阅读教学的主要载体,以往的单篇课文教学,教师时常不很清楚这篇课文究竟要学习一些什么,或面面俱到而蜻蜓点水、或随心所欲而忽东忽西,这都不利于学生各种语文素养的稳步落实。
任何一篇课文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那么,教读一篇课文,应该教它的什么呢?
或者说,在把握作品自身的文本价值的基础上,怎样妥善选择与生发它的教学价值?
许多语文课上,老师或学生对于学习某篇课文、上某节课究竟要干什么,并不十分明确;或者,目标过于分散,影响了落实;或者,所确定的目标不够恰当。
设计单元教学,正是为了克服单篇、单节课教学在目标上的盲目。
单元教学以若干课时来完成一个相对集中的目标,使这些课时所教的东西,发挥系统合力。
如果教学目标不明,就很难谈得上单元教学。
比如:
很多老师教读文学作品时,都会在“教学目标”里写上“培养鉴赏能力”,但是,鉴赏能力是由哪些要素构成的呢?
阅读不同的文体,需要哪些不同的鉴赏知识?
在不同学段,某种文体的鉴赏层级,又该如何建立?
比如散文教学,从初一到高三都是“形散神不散”一句话,这是单调、贫乏而无效的。
因此,单元设计,也在“迫使”老师们反思、更新、改造自己原有的语文知识。
(2)加强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联系与比较。
前人曾经总结单元教学的三大特点:
整体性(本质特点)、主体性(对象特点)、比较性(方法特点)。
可见,加强文本之间的比较,是单元教学的一个重要要求。
阅读教学中比较法,老师们并不陌生,值得注意是;人们对于单元教学中文本之间的比较,有了许多新的认识。
比如北师大版初中新课标教材(孙绍振主编),就以“经典文本的历史连续性与现实可比性”作为单元选文的指导思想,赋予“文本比较”以深刻的含义。
比如在不同时段教读《赤壁赋》和《阿房宫赋》,《陈情表》和《出师表》,在“赋”、“表”的文体知识方面,是否应该建立必要的联系?
——现代文论认为,“形式即内容”,赋体的铺排渲染和骈散语言中,蕴涵着文章特有的气势与美感;“表”的特点是自下呈上,其中诚惶诚恐、反复申告的语气,在《陈情表》和《出师表》中何其相似!
况且苏轼有“读《出师表》不落泪者,不可谓之忠;读《陈情表》不落泪者,不可谓之孝”的精辟点评。
在《邹忌讽齐王纳谏》一课,为了强化学生对“三叠排比”的理解,是否勾连初中学过的《曹刿论战》?
为了突出“君主要勇于纳谏”的思想,可否引入《召公谏厉王弭谤》?
要特别注意跨学科知识的联系与整合。
例如:
把《过秦论》(汉)、《阿房宫赋》(唐)、《六国论》(宋)、三篇古文组成一个单元,联系战国秦汉之际的历史知识,设计一个“说秦”单元,使三篇经典古文的学习建立有机联系。
这个单元的学习,就与历史课程的目标(历史知识、历史观)结合起来。
作为语文课的学习,本单元不只是了解、评说历史,还要揣摩不同时代、不同作者的笔法、风格,与其写作意图之间的内在关系。
文本联系侧重于文章的整体比较。
从具体知识来看,“单元”之所以为“单元”,就在于构成一个单元的各篇课文、各种教学内容、各项听说读写活动,在一个共同的“灵魂”统摄下建立起有机联系,这个“灵魂”就是特定的知识。
单元教学的深层意义,就在于避免单篇课文教学在知识方面的孤立盲目与无序重复。
对于分散在各篇课文中的知识,加强它们的联系性与系统性,是语文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
例如,《寡人之于国也》的关键是“请以战喻”,许多学生在疏通文意时就对此产生了认知困难,更不能抓住这句话提纲挈领把握全文的思路。
本单元另有《劝学》一文,而《劝学》的最大特点,就是通篇运用大量的比喻论证。
那么,教师可否帮助学生更好地建立起“喻证”知识的前后联系?
“类比”、“比拟”、“博喻”,都是中国古人特别青睐的笔法,在大量的古文中俯拾皆是(如《邹忌讽齐王纳谏》、《谏太宗十思疏》)。
这是为什么?
在这种修辞现象背后,隐含着中国古人特有的思维方式:
中国式的类比思维、比喻推理,明显区别于西方的枚举归纳与演绎推理,这是值得我们深入揣摩的。
进一步深究:
中国式的类比推理、比喻论证,其真理的可靠性如何?
是否如老师为学生总结的“逻辑性强”?
……学界对一问题的研究已有丰厚成果,但如果我们对此一无所知,就难以发掘文本之间、知识之间的深层联系,只会简单告诉学生本文的论证技巧、写作特点、修辞现象,无法与最根本的思维方式建立起联系。
我们可否把“喻证”或类比思维作为一个知识节点,贯通多篇古文的学习呢?
这就是一个以“喻证”为核心的教学单元。
又如,同样是理解《寡人之于国也》的关键:
梁惠王为什么追求本国人口的数量(“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这就可以联系《勾践灭吴》的一个重点:
勾践兴复越国的具体策略中,第一项就是大量繁殖人口、鼓励生育。
《寡人之于国也》与《勾践灭吴》都是先秦著作,它们共同反映了春秋战国时代人口数量对于各诸侯国的决定性意义。
此外,两文都提到发展农业、修习礼义的战略,这同样是有内在联系的,是否可以在教学中把这些重要的先秦思想沟通一下呢?
再如,教学“先秦诸子散文”单元,应引导学生思考探究:
先秦诸子的核心思想分别是什么?
儒家与道家有何异同?
同是儒家的孟子与荀子又有何异同?
作为中国文化之根,他们的思想有什么独特而持久的魅力?
这是教学这一单元所应该落实的。
但如果教师不懂什么“诸子思想”,就很难教好这一个单元。
教学“先秦史传散文”单元,同样需要思想内涵的挖掘。
“诸子散文”多记思想,“史传散文”多记史实,尤其是战争描写占有重要分量,如《左传》、《战国策》都以善于描写战争而著称。
这首先反映了“国之大事,唯祀与戎”的先秦社会现实。
而它们描写战争的一大特点,就是记叙战前的决策与准备、交战各方复杂的外交关系与心理较量、战争胜负的原因分析,远胜于对战争过程的描写。
这一点,深刻反映了中国古人的战争观与叙事观。
《烛之武退秦师》、《勾践灭吴》、《曹刿论战》、《崤之战》、《鞌志战》等文皆是如此。
教学中,可引导学生注意这一特点,从中领会先秦史传散文、古代战争作品所折射的国人观念。
假如设计一个“古今/中外战争文学”的单元,一定很有意趣。
(3)突破“范文讲读中心”的教学模式,促进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相结合,语言及思想的输入与输出相结合,理解与表达相结合,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单元教学”,并不只是把几篇有联系的课文或知识点组成一个单元来教,也即并不只是阅读(有些教材把“阅读”与“写作、口语交际”分编安排,教师理解的单元,仅仅是“阅读单元”),而是必须渗透听说读写等各种语文活动。
以往的读写脱节、各自为政,造成了如下问题:
阅读教学,只是努力理解别人的思想和生活感受,或鉴赏别人的语言笔法,而别人的生活与学生自己的生活体验缺少联系,造成学生理解的困难与阅读兴趣的丧失;写作教学,又单从命题出发,学生为完成命题作文(结构完整、符合“要求”的“考场作文”)而绞尽脑汁搜刮材料,难以调动生活经验、激发思想与表达的欲望。
因此,单元教学以一个专题(生活话题、思想主题、知识专题)为核心来安排语文活动,有助于读写听说各种活动的相互促进。
而理解与表达的结合,更深一层的意义,就在于促进“言语内容”与“言语形式”的统一。
例如:
《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烛之武退秦师》,都是先秦历史散文,那么,我们可以在什么意义上把它们教成一个单元?
从“劝说艺术”的角度来看,几篇文章都是讲臣子怎样机智地劝谏君王;而劝说的方式又各有特点:
邹忌用“类推法”,晓之以理;触龙用“迂回渐进法”,动之以情;烛之武用“换位法”,诱之以利。
再翻阅一下教材“表达与交流”部分“劝说”一节对各种劝说方法的归纳以及丰富的“活动设计”,可以把高中教材中涉及“劝说艺术”的这几篇课文组合起来(还可结合初中学过的有关篇目,或老师选取、学生自选的课外篇目),设计一个以“劝说”为主题和教学目标的单元。
这个单元不只是阅读教学,而是可以把“写作”与“口语交际”的练习活动都纳入进来。
需要注意的是:
对于“读写结合”,不能理解地过于狭隘,因为阅读与写作毕竟有不同目的。
以鉴赏为目的的阅读,以“见识经典”、“传承文学文化素养”为目的的“定篇”的阅读,就不能要求学生模仿课文、写出课文那样的文学作品。
但是在阅读过程中渗透表达的训练,则应是语文教学的普遍原则。
比如在鉴赏性阅读时,谈感受、写评论等等。
(4)对语文课程结构三要素(语文知识、他人的言语经验、学生的言语经验)深刻领悟与妥善运作,加强语文学习的实践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前人把单元特点归纳为“主体性”,就是指单元教学中必须充分重视学生主体的活动,不能只是教师的讲读。
以讲读带自读,还只是活动的初级形式,我们需要对“活动”有更深刻的认识。
我们说的“活动”,并不只是零碎的练习与课堂答问;高层次的活动,是对一个真实问题的系统思考与独立解决,而这也正是单元教学的特点所在,单元教学,必须包括学生在单元学习中的综合性活动。
如:
在“中国现代小说”单元,读完《祝福》、《边城》、《荷花淀》几篇小说后,可设计一个单元活动:
对小说中的中国现代女性形象做出比较和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5)落实新课程理念:
“变革学习方式”、“拓展教学时空”、“开发课程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目前许多公开发表的“单元教学”的案例,都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实现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这就是说,单元设计要突破狭窄的课本与课堂,拓展语文学习的时空,调动学生在广阔的生活空间与信息海洋中,获取知识、得到锻炼。
最常见的做法,就是把学生分成小组,分别收集与单元内容相关的资料,开展主题探究式活动。
比如,如果我们要开展《三国演义》单元的教学,可设计怎样的作业?
一、号召每个学生阅读原著,在此基础上开展知识竞赛(命题、评委都可由学生担任,教师做一定指导),促进学生对原著内容的熟悉和理解;二、写小论文,分析某个人物(评议、考证都可以),或小说某方面的艺术特色。
三、上网查找有关《三国》的评论资料,以及当代有关“三国热”的文化现象。
这样的单元教学,甚至可以调动平时学习最“差”的学生的积极性。
(6)节省课时,提高效率,避免无序、简单地重复。
高中新课程实施模块制以来,老师们感受最深的就是课时紧张。
单元教学为这一困境提供了一种解决办法。
早在若干年前,段力佩先生就曾主持过“一次多篇、一篇反复”的教学实验,“一次多篇”,可节省课时;“多次反复”,则是在递进式往复中,把文本意义教深、把知识教透彻,能力训练更充分更扎实、情感体验和理性思考更深入。
而怎样“多篇”,怎样“反复”,都需要进行单元的设计。
比如,某些篇目出现在“必修模块”,其教学目标达到一种层次(体现高中课程的“基础性”);到了“选修模块”(体现“选择性”),可以再次学习,上升到一定层次。
如古典诗歌的阅读,在“必修模块”的教学目标可限于:
较为准确地理解主题,整体感知作品的意韵;在“古代诗歌”选修系列、乃至“唐诗”、“宋词”这样的具体模块,就可以进一步提高,从文学史的脉络、文体特点及其嬗变、特定作家的风格等角度深入鉴赏。
以《琵琶行》为例:
必修模块,把它放在“古代诗歌单元”或“唐宋诗”单元(人教版教材的必修模块,共有三个古诗单元,其一为诗经、楚辞、汉魏六朝诗歌,其二为唐宋诗,其三为宋元词曲),这时的教学目标可定为:
(1)叙事:
弄清叙何事,叙事的脉络;——这也就是整体把握作品的内容和基本思路;
(2)状物:
鉴赏音乐描写的高超艺术,能简单分析音乐描写的手法(拟声、通感、侧面描写、环境烘托等);(3)抒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心音共鸣。
到了“唐诗”选修模块,可以再次品读、鉴赏《琵琶行》,教学目标可延伸到:
(1)用叙事学的方法深入揣摩本诗叙事构思的巧妙;
(2)拓展阅读《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等作品,进一步体会音乐描写的止境;(3)探究“贬谪文化”与文人心态;(4)与《长恨歌》参读,了解白居易“感伤诗”的特点;还可与《卖炭翁》等“讽喻诗”、《送刘十九》等“闲适诗”放在一起,整体了解白居易诗歌的类型和特点(如语言的平易);了解中唐时期的社会状况和白居易等人的政治、文学主张(政治革新运动与新乐府运动),体会和实践“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
二、高中语文教学适宜的单元结构类型
八九十年代,语文单元教学的讨论非常热烈,人们探索和总结出了许多具体的操作模式:
如“三读一练”、“五步”、“六环节”、“七段”……由教读带动自读、精读带动泛读、阅读带动写作、知识带动训练,包括总揽单元、课文比较、总结知识、练习、检测、反馈等环节,并依据这些环节划分为若干课型(饶杰腾教授总结为10种)。
但是,八九十年代的单元教学,多以遵照教材的单元编排为前提,还没有超越“教教材”的层次。
突出表现在两点:
一是单元目标的提炼不够,基本是按照教材的单元格局来完成各篇目的教学(只是强调不同篇目要有不同的教学策略)。
二是知识点的联系与重组不够,基本上还是范文教学的模式。
总之,还没有充分体现单元教学的意义和深度。
“单元”问题,兼跨教材与教学两个层面。
“教材”与“教学”是并列关系而非主从关系(若有主从关系的话,也应该是教学统帅教材,而非相反)。
这就是说,教师所设计的教学单元,不一定等于教材中的单元。
事实上,我们之所以提倡教师要勇于突破教材单元的限制,创生自己的教学单元,也是因为目前的许多教材单元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
单元目标过于粗略;
单元之间缺少层级;
单元选文及练习编制随意。
但不可否认,教材如何编制单元,对教师的教学有直接影响。
教材的编辑思路,仍然是教师进行教学最直接的依据。
虽然各套教材在单元编排上都可能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如果让教师完全抛开教材的单元框架,另外弄出一套体系,也是不现实的。
此外有专家指出:
教师对教材内容的“重构”,教学内容的选择与创生,应该顺应特定的教材,领会教材“编写意图”对选文“教学价值”的指引乃至规定,这样才能使教材形态的多样化得以落实。
(王荣生主编:
《走进课堂——高中语文(必修)新课程课例评析》,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
133页。
)因此,在设计单元教学时,我们有必要了解、熟悉教材的单元编排思路。
过去多年的教材单元,主要按照文体组元(这里的“文体”,其实是一种机械划分的“教学文体”:
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文体知识主要是文章学知识(对文章结构和要素的静态分析,又特别侧重写作知识),实践证明,这种粗略的“三大文体、两段循环”的单元模式,对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是基本无效的。
近年来,人们不断探索新的单元组织方式;新课程又特别流行生活话题或人文主题单元。
面对如此复杂的教材背景,语文教师该如何架构自己的教学单元?
此问题说来话长,本文不展开论述,仅仅提出:
教材的单元编排思路,体现了编者对语文课程理念与学习机制的不同理解;而在不同学段,语文学习的机制理应有所差别。
比如:
小学:
可以生活话题或情境单元为主,不强调语文知识本身的系统,让学生是语文能力在情境化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综合养成;但这种组元方式,有时缺乏必要的逻辑,显得比较随意。
这种组元方式的实质,是以情感态度作为单元的核心或明线,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是弥散渗透在内容主题之中的暗线。
高中:
可以文体、以语文知识专题(如“意境与象征”)、以能力训练专题(如“概括与归纳”、“理清思路”、“提要钩玄”、“知人论世”)或作家作品(如“鲁迅”单元、“《史记》”单元)作为单元构成的依据。
这种组元方式,以语文知识与能力方面的目标作为单元的核心或明线,情感态度是弥散渗透的暗线。
当然,高中语文中也可以有生活话题单元(如苏教版教材中的“向青春举杯”、“珍爱生命”)与人文主题单元(如“和平的祈祷”)。
初中:
应该兼顾以上两种组元方式,并适当突出语文知识和技能训练的专题性(比如“朗读/速读”单元、“质疑问难”单元)。
就高中阶段而言,体现“基础性”、“共同性”的必修模块,与体现“选择性”、“个性”的选修模块,也应有单元类型的差异。
另外,必修模块受制于课时紧张和教材大容量的矛盾,自由重组的空间不太大。
选修模块则可以给教师提供施展教学创新的广阔天地。
我们认为,以“语文知识专题”与“作家作品”为核心的单元类型,应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居于主导地位。
这是因为:
(1)高中语文课程的目标、内容,应该偏重学术性主题(区别于小学、初中的生活性主题)。
(2)语文知识专题的细化,既可纠正一般教材单元的弊端:
单元范畴过大、目标过粗(这是文体组元的通病),不利于教学目标的具体、集中;又可带动教师专业知识的系统和深入;进而促进语文课程知识体系的丰富与改造。
为了便于实践操作,我们对高中语文教学适宜的单元结构类型再做一归纳(定篇、例文、样本、用件的选文类型划分,吸收了王荣生先生的研究成果,本文对其含义不再解释):
1.语文知识专题单元——例文型单元
文体单元,是语文知识专题单元的典型形式,也是语文教学天然的最本体化的组元方式。
这是因为:
首先,文本的“文体”特点,是我们打开作品大门最重要的钥匙;其次,不存在抽象笼统的“阅读能力”,所谓阅读能力,就是由阅读各类作品的不同能力或具体方法来构成的;第三,语文教学必须大力探索“化个为类”的途径,文体知识在这方面具有重要地位。
这里说的文体,不再是过去的记叙、说明、议论这样粗线条的大类,而是要具体到小类。
侧重实际运用的文体,如新闻、演讲词、序言、调查报告、文献综述等;侧重文学鉴赏的文体,如诗歌(又分为现代诗与古代诗,古诗中可以再细分小类),散文(细分为写人叙事散文,抒发人生感悟的性灵散文、生命散文,说理性的杂文等)。
此外,高中《课程标准》把文体分为三大类:
实用类、文学类、论述类(有专家认为这分别对应了情境—运用、审美—创造、分析—探究的语文能力),这一思路还有待我们消化和研究。
在某一文类或跨文类中,可以有更加具体的语文知识专题单元。
例如古代诗歌中,可以设计古典诗歌中的意象鉴赏、隐逸诗、送别诗、怀古诗、登高诗、边塞诗、婉约词等单元。
又如“‘五四’时代的文学与五四文化精神”单元,则聚焦“五四”时期的现代文学,把鲁迅《呐喊自序》、郭沫若《女神》中的若干首诗、闻一多的《死水》等作品组织在一个单元,凸显这些作品对五四文化精神不同侧面的不同的艺术表现。
再如,文言文按照时代、师承、笔法等因素来组织单元,也属于语文知识专题单元。
如果单元的核心目标是特定的语文知识,单元中的选文在教学时都要注意围绕这一知识,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例文型”的单元。
当然,具体到单元中的某些篇目,也可以处理成定篇或样本。
如“唐诗中的音乐”单元,包括《琵琶行》、《听颖师弹琴》、《李凭箜篌引》这三篇唐诗中“描写音乐的至文”,以及其他一些拓展、迁移的音乐描写的作品(如《听蜀僧濬弹琴》)。
其中《琵琶行》可以首先作为定篇来教,对其进行全面的鉴赏;然后再与其他作品比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语文 单元 教学 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