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docx
- 文档编号:899463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19.58KB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docx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
八上语文《〈孟子〉三章》知识点
一、作品梗概
《孟子》是“四书”之一。
它是记录孟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著作,共七篇,一般认为是孟子及其弟子万章、公孙丑等人共同编著的。
《孟子》的显著特点,一是长于言辞,气势磅礴,论证严密,雄辩而色彩鲜明,富有说服力和感染力;二是善于以典型事例、比喻和寓言阐述道理。
二、作者简介
孟子,名轲,战国时期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地位仅次于孔子,与孔子并称“孔孟”。
知识重点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一、全文展示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
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
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
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二、主题概述
本文论证了“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观点,阐述了“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的思想。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亲戚畔之(“畔”同“叛”,背叛)
(二)古今异义
1.池非不深也
古义:
护城河;今义:
水池,池塘。
2.兵革非不坚利也
古义:
兵器;今义:
军人,军队。
3.委而去之
古义:
离开;今义:
从所在地到别的地方。
4.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古义:
国防;今义:
国家。
(三)一词多义
天时不如地利(有利形势)
兵革非不坚利也(锋利,锐利)
(四)词类活用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名词作动词,限制在疆域内,居住)
2.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形容词作动词,巩固)
3.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名词作动词,震慑)
(五)特殊句式
1.判断句
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也”表示判断)
2.双重否定句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
(“非不……也”相当于现代汉语“不是不……”)
(六)成语积累
得道多助:
坚持正义就能得到多方面的支持与帮助。
四、鉴赏品读
1.“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说明了什么?
用顶真的修辞手法,指明“人和”是克敌制胜的首要条件。
2.结尾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结尾运用对比论证,从正反两个方面对比“得道”“失道”对战争的决定意义,突出强调了“得道”即“人和”的重要性。
得人心者,人心所背,所向披靡;失人心者,人心相悖,不攻自溃。
强调了施行“仁政”的重要性,深化了文章中心。
3.《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作者是如何来证明他的观点的?
围绕“天时”“地利”“人和”三个因素,作者以战争为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首先从进攻一方来论述。
从“三里之城,七里之郭”可以看出,指的是个小国家,强大的军队占据有利时机包围一个小国,即使围而不攻,被包围者也一定是坚持不住的,然而却没能使小国屈服,这是因为小国占据了有利的地势。
这就是“天时不如地利”。
接着又从防守一方来论述。
城高,护城河深,武器精良,粮食多,完全可以长期坚守,然而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军心不稳,内部不团结。
这就是“地利不如人和”。
可见,各种客观条件及诸多因素在战争中都比不上“人和”的因素,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
富贵不能淫
一、全文展示
景春曰:
“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一怒而诸侯俱,安居而天下熄。
”
孟子曰:
“是焉得为大丈夫乎?
子未学礼乎?
丈夫之冠也,父命之;女子之嫁,母命之,往送之门,戒之:
‘往之女家,必敬必戒,无违夫子!
’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居天下之广居,立天下之正位,行天下之大道。
得志,与民由之;不得志,独行其道。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
”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反驳景春的观点,指责公孙衍和张仪之流只顾顺从君主之意,不能称之为大丈夫,提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
此之谓大丈夫”的观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往之女家(“女”同“汝”,你)
(二)古今异义
1.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
古义:
有大志、有座位、有气节的男子;今义:
已婚女子的配偶。
2.子未学礼乎
古义:
尊称,相当于“您”;今义:
儿子。
3.与民由之
古义:
遵从;今义:
缘由。
(三)一词多义
得道者多助(仁政)
妾妇之道也(道理)
独行其道(道路)
(四)词类活用
1.富贵不能淫(使动用法,使……迷惑)
2.贫贱不能移(使动用法,使……动摇)
3.威武不能屈(使动用法,使……屈服)
(五)特殊句式
判断句
妾妇之道也。
(“……也”表示判断)
(六)成语积累
1.富贵不淫:
指意志不为金钱和地位所迷惑。
2.贫贱不移:
不因贫穷或地位低而改变志向。
3.威武不屈:
强暴的压力不能使之屈服。
表示坚贞顽强。
四、鉴赏品读
1.孟子为什么认为公孙衍、张仪不配称为大丈夫?
在孟子心目中,什么样的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孟子认为公孙衍、张仪既没有独立的人格,也没有独立的判断善恶、是非、曲直的标准,他们所做的一切无非是在迎合君王的喜好,这样的人当然算不上大丈夫。
在孟子看来,大丈夫要讲仁德,守礼法,做事合乎道义;无论得志与否,都不能放弃自己的原则;更不能为富贵、贫贱、威武这些外部因素所迷乱、动摇、屈服。
2.孟子举生活实例的目的是什么?
孟子举男子加冠、女子出嫁这样的生活现象,言下之意是:
你景春怎么连此类常识都没有呢?
从论证方法看,这句既是举例论证,又是类比论证,以“女子”守礼教来类比“大丈夫”的矢志不渝。
3.孟子是怎样从正面展开论述的?
孟子用排比句从正面论述,“广居”“正位”“大道”分别比喻“仁”“礼”“义”,这是比喻论证,同时与上面构成对比论证;用“得志”和“不得志”分别表明“大丈夫”应有的行为准则,这又是一种对比。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什么作用?
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
通过事例阐述大丈夫的所作所为,通过“得志”与“不得志”的对比,分析他们对待理想、志向、人生的态度,赞美了大丈夫高洁的品质。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一、全文展示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二、主题概述
本文通过摆事实和正反对比,有力地论证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观点。
三、文言知识积累
(一)通假字
1.曾益其所不能(“曾”同“增”,增加)
2.衡于虑(“衡”同“横”,梗塞、不顺)
3.入则无法家拂士(“拂”同“弼”,辅佐)
(二)古今异义
征于色
古义:
征验、表现;今义:
征讨。
(三)一词多义
1.舜发于畎亩之中(兴起,指被任用)
发于声(显露、流露)
2.行拂乱其所为(违背)
入则无法家拂士(同“弼”,辅佐)
(四)词类活用
1.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使动用法,使……痛苦;使……劳累;使……经受饥饿之苦)
2.人恒过(名词作动词,犯错误)
(五)成语积累
动心忍性:
指不顾外界阻力,坚持下去。
四、鉴赏品读
1.作者开篇一下子列举了六位名人,他们有什么共同特点?
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他们都出身卑微,都经历过磨练,干出了一番出色的事业。
作者列举六位由卑微而显贵的杰出历史人物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人要成大器,担负治国重任,必须经受磨练,即忧患可以激人奋发有为,人才是在逆境中造就的。
这也为下文论理奠定了事实基础。
2.文章第②段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阐明了作者的什么观点?
运用排比修辞手法,句式短促有力,多方面地描写了担大任的人所经历的种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折磨,从而突出作者的观点:
艰苦磨难能培养人坚强的意志和毅力,能增长人担当大任的能力。
3.“人恒过,然后能改……而后喻”,这段文字论述了什么?
由人及国,从内外两方面说明导致亡国的原因。
虽是从反面论证,但正面的意思很清楚:
一个国君要想把国家治理好,也需要和人才一样经受内外两方面的艰苦磨练。
全文翻译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一座方圆三里的小城,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
采用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一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形势呀。
城墙并不是不高啊,护城河并不是不深呀,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给也并不是不充足啊,但是,守城一方还是弃城而逃,这是因为作战的地理形势再好,也比不上人心所向、内部团结啊。
所以说,使人民定居下来而不迁到别的地方去,不能靠划定的边疆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靠山河的险要,震慑天下不能靠武力的强大。
能行“仁政”的君王,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
支持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连内外亲属也会背叛他;支持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所有人都会归顺他。
凭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亲属都反对背叛的君王,所以,君子要么不战斗,战斗就一定会取得胜利。
富贵不能淫
景春说:
“公孙衍、张仪难道还不算真正的大丈夫吗?
他们一发怒连诸侯都害怕,他们平静下来,天下战火就熄灭。
”
孟子说:
“这哪能称为大丈夫呢?
你没有学过礼吗?
男子行加冠礼时,父亲训导他;女子出嫁时,母亲训导她,送她到门口,告诫她说:
‘到了你丈夫的家里,一定要恭敬,一定要谨慎,不要违背你的丈夫!
’把顺从作为准则,是妇人家遵循的行为原则。
(大丈夫应该)住进天下最宽广的住宅——‘仁’,站在天下最正确的位置——‘礼’,走着天下最正确的道路——‘义’。
志愿实现时,与百姓一同遵循正道而行;志愿不能实现时,也独自坚持走自己的道路。
富贵不能使他的思想迷惑,贫贱不能使他的操守动摇,威武不能使他的意志屈服。
这才叫作大丈夫。
”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从田地中被任用,傅说从筑墙的泥水匠中被选拔,胶鬲从鱼盐贩中被举荐,管夷吾从狱官手里被释放并被任用为相,孙叔敖从隐居的海滨被任用,百里奚从奴隶买卖场所被选拔用为大夫。
所以上天将要下达重大责任给这样的人,一定先要使他的心意苦恼,使他的筋骨劳累,使他忍饥挨饿,使他身体空虚乏力,让他的每一次行动都不如意,这样来激励他的心志,使他的性情坚忍,增加他不具备的才能。
一个人常常是犯了错误,才能改正;内心困惑,思虑堵塞,才能奋起而有所作为;(一个人的想法)表现在脸色上,流露在言谈中,这样自己才会明白。
在国内若无守法度的大臣和能辅佐君主的贤士,在国外如果没有和自己抗衡的国家和外患的忧惧,这个国家时常有灭亡的危险。
这样人们才会知道忧愁患难足以使人生存,安逸快乐足以使人死亡的道理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孟子三章 语文 孟子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