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 文档编号:898631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0
- 大小:40.89KB
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
《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docx(3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项目申请建设可行性分析报告
※※省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
二OO九年八月
第一章总论
1.1项目提要
1.1.1项目名称:
※※省油茶低产改造试验基地建设项目。
1.1.2主管单位:
※※省林业厅
1.1.3建设单位:
※※※※※※
1.1.4项目性质:
新建
1.1.5建设地点:
※※区***乡***村、***村和※※区***镇**村
1.1.6建设内容及规模
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建设规模为300亩,其中更新改造100亩,高(低)接换冠200亩,包括以下内容:
⑴培育管理:
①更新造林:
包括林地清理、整地、造林、抚育、病虫害防治、管护等;
②换冠改造:
包括林地清理、嫁接、抚育、病虫害防治、管护等。
⑵设备及工器具:
观测仪器及生产工器具等。
⑶基础设施:
新建管护房两座,计100m2,维修水电设施以及道路等,新辟林道等附属设施。
1.1.7建设期限
项目建设期限为3年,即2011年~2013年(含投产前培管一年)。
1.1.8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项目建设投资118.739万元,建议国家投资100万元,自筹资金18.739万元。
1.1.9效益评价
经济效益:
项目建成后,计算期内可向市场提供优质茶油92.0吨,年均产值36.8万元,年均利润19.0301万元。
年投资利润率16.03%,内部收益率为17.15%,财务净现值(基准收益率12%)10.03万元,投资回收期6.24年。
生态效益:
可提高项目区森林覆盖率,能促进林种结构趋于平衡,生态完整性进一步巩固,生态系统更加稳定。
同时,绿化美化生活环境,改善环境质量,防止水土流失,减少自然灾害,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社会效益:
项目建设提高了油茶低产改造的经营水平和科技含量,在各个层次上优化了产业结构;有利于增加就业机会,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改变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促进农业收入增长,提高了农民整体素质,丰富了市场供应。
1.2编制依据和原则
1.2.1编制依据
(1)《国家林业局关于开展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工作的函》(林函科字[2008]87号);
(2)国家林业局LY/T1328-2006油茶栽培技术规程;
(3)国家林业局LY/T1557-2000名特优经济林基地建设技术规程;
(4)《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油料生产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59号);
(5)《※※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油茶产业发展的意见》(※政发[2008]22号)
(6)※※省地方标准《造林技术规程》DB43/T140-1999;
(7)※※省地方标准《油茶工程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规程》DB/T038-94;
(8)项目建设单位提供的其它资料。
1.2.2编制的主要原则
(1)坚持三大效益相结合的原则;
(2)坚持科研与生产相结合的原则;
(3)坚持科学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相结合的原则;
(4)功能、设施适当,注重整体性和合理性的原则。
1.3主要经济技术指标
该项目的主要技术经济指标详见表1-3
主要技术经济指标一览表
表1-3
序号
指标名称
单位
单价
备注
1
基础设施
1.1
管护房
元/m2
300
砖木结构
1.2
水管
根
90
5cm镀锌,6米
1.3
水管
根
45
2.5cm镀锌,6米
1.4
公路
元/km
15000
宽4.5m,维修
1.5
作业道
元/km
6000
宽1.5m
1.6
电线
元/卷
200
每卷100米
1.7
电杆
元/根
1000
含运输、安装
2
营造林工程
2.1
林地清理
元/hm2
2250
清除杂灌、荆棘等
2.2
整地
元/hm2
6750
整水平梯土
2.3
病虫防治
元/hm2
150
含农药、工资
2.4
苗木
元/株
2.00
二年生
2.5
造林
元/株
1.20
含挖穴、施基肥工资等
2.6
抚育
元/hm2年
4500
2.7
嫁接
元/株
10
含嫁接工资及材料
2.8
嫁接材料
元/株
6
含覆盖、遮荫设施
1.4研究结论
经综合分析,新建※※※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项目,在经济上是可行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显著,建议上级主管部门批准实施。
第二章项目背景及建设必要性
2.1项目背景
油茶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树种之一,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也是我国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和发展潜力的特色农产品。
※※市现有油茶林170多万亩,常年产油量0.9-1.0万吨,为全国主要油茶产区之一。
茶油是一种优质食用油,具有很高的营养及保健价值,经常食用具有降低胆固醇,预防心血管疾病之功效,并且是一种不干性油,耐贮藏,色清味香,被誉为“东方橄榄油”。
茶饼是很好的有机肥,其中皂素可作医药、农药等原料;茶壳可用制烤胶、糠醛、活性炭、碳酸钾的原料;油茶木质坚韧,是工农业用具的良好用材。
油茶耐瘠薄能力很强,是一种优良的荒山荒地绿化树种,充分利用丘岗山地自然条件,栽种油茶,生产优质茶油,对改善人民生活,增加农民经济收入极为重要,兼且美化环境、净化空气、调节气候、蓄水保土,尤其是对于我国南方丘岗红壤地区的生态稳定性起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我市油茶树龄老化,品种混杂,加之疏于管理,产量极低,年平均产油3-5公斤/亩左右,不仅影响了农民的收入,而且还影响了资源优势的发挥和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原料供应。
为加快油茶低产改造的发展,加速油茶品种改良步伐,加强科学管理,提高社会经济效益,增加农民收入,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深化农村改革、推进丘岗区综合开发和发展林业产业,建设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势在必行。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2.2.1提高油茶产业科技含量,振兴项目区经济
大部分油茶产区群众习惯于原始的生产方式,视油茶为天赐之物,致使油茶林长期疏于管理,荒芜严重,品种混杂,树龄老化,病虫害和火灾频繁发生,年亩平产油只有3-5公斤,经济效益很低。
因此,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增加农民收入已经刻不容缓。
油茶产业示范基地建设,就是通过大力推广成熟的丰产栽培新技术和优良新品种,提高油茶产业的科技含量,实现油茶的高产、稳产,振兴项目区经济。
2.2.2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实现兴农、惠农、强农
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建设,通过示范、辐射作用,带动全省油茶产业的发展,使油茶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实现兴农、惠农、强农。
油茶产业的前端属于劳力密集型产业,可提高广大农民的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
实施本项目,有利于当地产业结构调整。
油茶产业链长,综合利用、精深加工的潜力很大,项目建设可带动油茶加工企业和以茶油为原料的相关企业的发展,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综合效益,拉动区域经济增长,同时,当地的闲置林地也可通过各种方式流转进入项目建设,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和林地生产力,给农民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2.3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
油茶是一种树形优美的常绿树种,适应性强,耐干旱瘠薄,适合我国广大南方丘陵山区生长,是实施退耕还林,绿化山川,改善生态条件的优良树种。
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的建设,可充分利用现有油茶低产林、荒山荒地及迹地等,通过更新、造林,提高林地利用率,改善林分质量,增加森林面积,提高森林覆盖率。
因此,油茶产业的发展对绿化美化环境、维护生态平衡、保持水土、涵养水源等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
2.2.4是缓解耕地压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需要
目前,我国年人均消费植物油远远低于世界水平,且草本作物油料占95%以上,草本作物油料的生产占用了大量的耕地,将导致土地的负荷与人口增多的矛盾日益突出,增大粮食安全隐忧,尤其是在国际粮食供不应求的情况下,保护耕地,稳定粮食产量,已成为各国政府的共识,也是我国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
因此,发展油茶产业,提高油茶单位面积产量,是充分利用山地资源,缓解耕地压力,保障粮食安全的需要。
第三章项目建设条件
3.1地理位置
基地位于※※省西北部,地处东径110°27′10″~112°11′,北纬28°35′5″~29°33′37″之间。
西与**县交界,东与**县、**县接壤,北枕**县、*县,南连**县、**县。
3.2自然条件
3.2.1地貌
区内南有**山脉,山体连绵,**山主峰***海拔716.2米;北有**山余脉南向延伸,**山主峰海拔560.5米;中部※江曲形切割,分南北两部分:
南部俗称“※※”,北部俗称“※※”。
※江两岸地势低平,海拔30米左右。
全区地势高差688米,比降率1.5%。
海拔500米以下的低山丘陵区非常适合油茶生长。
3.2.2气候
区内为中亚热带向北亚热带过渡的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6.7℃,一月平均气温4.4℃,七月平均气温28.8℃,冬夏平均温差24.4℃。
大于或等于10℃活动积温5198℃;年均日照总时数1710-1750h,年平均日照率为35%;年均降水量1330-1420mm,雨量由南向北递减;年均相对湿度为82%,年均蒸发量1183mm,无霜期268-306天。
3.2.3土壤
区境成土母质(岩)种类较多,以第四纪红土为主,占50.41%,分布在岗地和低山丘陵地带;湖积物占15.08%,分布于滨湖平原区;河流冲积物占9.64%,分布于沅水及其主要支流沿岸的平原地区;板岩、页岩母质占17.77%,砂岩母质占5.5%,紫色砂岩占1.53%,石灰岩占0.04%。
3.2.4植被
区内平原部分为两湖平原栽培植被、水生植被区,其它部分为三峡武陵山地栲类润楠区,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北部亚热地带,原生植被很少,只在少数禁山和边远山地中保留一些次生常绿阔叶林。
主要用材树种有杉木、马尾松、杨树、湿地松、毛竹等,经济林树种主要有油茶、茶叶、柑桔、厚朴等。
3.3社会经济条件
3.3.1人口与经济
全区共有22个乡、11个镇、3个街道办事处,总人口86.26万人,其中农业人口74.59万人。
根据2010年统计资料,全区工业总产值70.5万万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2.5430万万元,耕地面积110.48万亩。
财政总收入86122万元,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9508万元,人均收入6797元;全区人均国内生产总值10630元,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8231元,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4028元。
3.3.2交通与运输
水陆交通方便,**国道、**国道以及**、**和**等6条高速公路贯穿全区西北和东西,乡乡通客车,村村通公路,※江自西向东流经境内直通**湖;**铁路经过区境,在市城区设有中心站;航空有***飞机场,班机通达上海、北京、广州、深圳等地。
为油茶基地建设提供了十分便利的交通条件。
基地位于**市郊区,中国电信、移动、联通等通讯网络均覆盖了本区域,通讯条件优越。
3.4基地建设条件
3.4.1土地利用情况
全区土地总面积367.65余万亩,其中林业用地107万余,占总面积的29.2%,非林业用地260.65万亩,占70.8%。
疏林地面积0.2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0.2%,灌木林地面积5.33万亩,占林业用地的4.98%,未成林造林地3.76万亩,占林业用地的3.51%,无立木林地2.34万亩,占林业用地的2.18%。
森林覆盖率26.54%,活立木蓄积120.9万立方米。
全区有油茶林面积44.81万亩,荒山迹地、疏林地、无立木林地面积尚有5.95万亩,立地条件好,土壤肥沃。
因此,示范基地项目建设有着充足的土地资源。
3.4.2林业管理机构
※※区林业管理机构完备,林业局下设有营林、种苗、科技推广、森保、林政资源、计划财务、森林公安分局等职能部门9个,1个林业科学研究所和33个基层林业站,在职人员511人,技术力量雄厚,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55人。
完备的林业管理机构,雄厚的技术力量为本项目的成功实施提供了组织、管理和技术保证。
3.4.3科学经营条件
※※区是一个油茶大区,尤其在区境丘岗地区,海拔较低,土层深厚、肥沃,最适宜油茶生长,全区油茶林面积44.81万亩,主要分布在中部、西北部和南部等乡镇,其中万亩以上的乡镇有16个。
全区每年油茶籽常规产量10500吨,可生产茶油3000吨左右,油茶产值约占全区农业生产总值的1%。
※※市油茶资源丰富,分布面积广,优良品种多,已选育出1个油茶杂交新品种和5个优良无性系,这些品种适应性强,在普通油茶分布区域内的红壤、黄壤,PH值4.5~6.5之间的酸性、微酸性土壤上均能正常生长结实,每亩产油量均达到了50公斤以上,且抗逆性强,炭疽病、软腐病果叶少见,全市已建成了油茶优良无性系采穗圃200亩,已开始生产寒露籽油茶优良无性系穗条。
3.4.4技术条件
※※区共有林业科技人员97人,其中高级职称7人,中级职称35人,初级职称55人,技术力量雄厚。
基地建设技术依托单位******是从事林业科研的独立科研单位,拥有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40人和技术娴熟的技术工人50余人,技术力量较强。
研究成果丰厚,尤其是在林木栽培、管理以及育种等方面研究具有优势,为项目的实施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3.4.5外部环境条件
※※区是※※省油茶重点产区之一,自然条件十分优势。
光照充足,雨量丰沛,土壤深厚肥沃,适宜于油茶生长,林地生产力高。
多年来,群众造林积极性很高,积累了丰富的油茶繁育、营林和管理经验,基地建设具有良好的群众基础。
3.4.6组织管理条件
※※区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油茶基地建设,配备了专项配套资金,责成林业、计划、财政等部门组建精干队伍,专职负责筹备基地建设。
筹备工作进展顺利,建设用地安排等前期工作已基本完成。
为项目建设提供了坚强的后盾。
第四章建设方案
4.1项目建设的指导思想、原则和目标
4.1.1指导思想
按照“优质、高产、生态”的要求,以优化油茶区域布局、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为重点,坚持新造与低改相结合,努力打造全区油茶产业示范带、示范群、示范链,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和产品质量,建设高科技、高质量、高效益的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给广大农民和企业做出样板示范,充分调动全社会参与油茶产业建设的积极性,进一步加快全区油茶产业化建设发展步伐,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目标。
4.1.2原则
(1)以经济效益为主,兼顾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的原则;
(2)从系统的观点出发,合理利用原有地形地貌,依山造林;
(3)方便施工,节约投资的原则;
(4)立足当前,兼顾长远,学习国内外基地生产和管理的先进经验,实现集约化经营。
4.1.3规划目标
(1)规划利用3年时间,即2011-2013年(含投产前培管抚育一年),在※※区高标准建设油茶低产改造示范基地300亩,其中油茶更新造林、荒山造林100亩,油茶低产改造200亩(低接换冠100亩,高接换冠100亩)。
(2)油茶良种使用率达到100%;油茶造林、嫁接的成活率和保存率均达95%以上。
(3)通过推广应用新技术和高标准集约经营,新造油茶林进入丰产稳定期后,每亩年均产油量达到50公斤以上(6年达40公斤,8年以后达60公斤以上),通过对现有油茶低产林进行良种换冠改造,力争年产油量5年达30公斤/亩,10年达50公斤/亩以上。
(4)通过2年的建设,在科技推广、造林技术、经营机制,加工利用等方面摸索一套完整的油茶产业建设模式,努力使油茶示范基地成为油茶产业的示范和样板,推动全市乃至全省、全国油茶产业的发展。
4.2项目区范围
4.2.1地点
经规划人员初步勘察,拟建基地选址在※※区***乡***村、***村和※※区***镇**村。
境内土层深厚、土质肥沃、交通方便、排灌良好。
4.2.2规划条件
(1)有充足的荒山迹地、低产油茶林资源。
交通方便,相对集中连片,利于规模经营与管理、利于形成油茶产业带或产业群,能有力起到示范辐射作用。
(2)群众基础好,林农经营油茶林的热情和积极性较高,具有一定的管理经验和水平,能较好地参与完成项目经营活动。
(3)海拔300m以下的低丘岗地,地势平缓,坡度在20°以下,土壤肥沃,土层厚度70cm以上,灌溉方便,适合油茶生长。
(4)乡镇政府支持,林业生产条件较好,能提供良好的协作环境。
4.2.3品种类型
良种壮苗是项目造林成功的关键,因此,必须选用通过省林木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的寒露类型的优良无性系(优良家系和优良农家品种)。
4.3建设内容
4.3.1基地建设
(一)更新造林区——拟建基地选址在※※区***乡***村。
1、林地选择
选择符合立地条件要求的荒山荒地、疏残林、迹地以及经营水平低下、树龄在70年以上,林地被其它树种侵入,亩平产油3公斤以下,土壤条件较好,符合立地条件要求的油茶残次林,通过更新造林和科学经营管理,形成高产稳产的油茶示范林。
2、主要造林技术措施
(1)林地清理:
在选择好适宜的造林地后,根据年度计划和作业设计,在造林前的3个月左右进行林地清理,主要清除造林地中的残留木、杂灌、树蔸等,以便后续作业。
(2)整地:
整地时间在10-12月进行。
为保护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采用环山水平梯土大穴整地。
梯带宽3米(平坦之处可考虑一级多行),梯面略向内壁倾斜,并开好宽×深为0.3×0.3m的排水蓄水沟,在梯面中心每距2米挖一0.6×0.6×0.6m的大穴。
整地后表土及时回穴,表土入底,心土盖面。
(3)基肥:
基肥施有机肥、油茶专用肥和复合肥为主,每穴施有机肥2-10公斤或油茶专用肥0.5公斤、复合肥0.5公斤,施肥可结合整地进行。
(4)栽植:
造林选择在12月至翌年的2月雨后或阴天进行,苗木要随起随运随栽,苗木选择二年生嫁接苗(苗高30cm、地径0.4cm以上),栽植时要做到根舒、苗正,嫁接口要稍高出或与地面持平。
然后填土压实,浇足定根水,水中适当掺用ABT生根粉以促进幼林生长和长势平衡。
(5)造林密度:
111株/亩,株行距为2×3米。
(6)抚育:
幼林抚育主要进行除草、松土、复土、埋青等,对缺株要及时进行补植。
油茶怕渍水和干旱,故雨季要注意排水,夏秋干旱时应及时灌水。
(7)追肥:
幼树期以营养生长为主,施肥则主要以氮肥,配合磷钾肥,主攻春、夏、秋三梢,随树龄增加施肥量从少到多,逐年提高。
(8)树型培育:
定杆、摘蕾、培养结构,促进树势。
幼树前3年需摘掉花蕾,不让挂果,维持树体营养生长,加快树冠成形。
(二)低产改造区——拟建基地选址在※※区***镇**村(高接50亩、低接50亩)和***乡***村(高接50亩、低接50亩)。
1、林分选择
选择符合立地条件要求、坡度在15度以下、林相比较整齐、品种混杂、良莠不齐、树龄在30年以下、每亩株数60株以上的油茶林,用优良新品种或优良无性系进行高位或低位嫁接换冠,配合垦复、施肥、科学管理,经过5年左右,使老油茶林变成优良新品种的高产稳产的油茶示范林。
2、主要技术措施
(1)林地清理:
对油茶林内乔灌木、杂草、寄主植物、其他混生的用材林、经济果木林树种、树蔸和树枝残留物等进行彻底的伐除。
同时将油茶林分中的老、残、病株一并砍掉。
(2)垦复:
坡度在5度以下的平坡地可采用全垦方式垦复。
坡度在5-15度的坡地则应采取带状垦复或开挖水平竹节沟的办法进行。
在树体投影范围内采用浅锄,深度要求把灌木和杂草砍倒即可;树冠投射外要深挖,要求土块呈大块,不要破碎,底朝天。
竹节沟的开设要求为:
沟底宽50cm,深40cm,上下沟距为8-10米。
(3)密度调整:
合理的密度为90-120株/亩,整体布局均匀。
对密度过大的油茶林,坚持间密留稀、间弱留强、间老留幼、间劣留优、间病虫株留健壮株的原则进行间伐,提高林内的通透性,减少油茶植间的光照、水、肥竞争。
(4)嫁接——分高位嫁接和低位嫁接两种。
①高位嫁接
A、准备工作
主要工具包括:
轻型油锯、手锯、枝剪、毛巾、嫁接刀、弹力绑带膜、塑料罩(袋)、标签等。
砧木的接前修剪:
按树体结构的布局保留3-4根主杆,剪除过多的重叠杆,并清除病虫枝、枯枝、弱枝、过密枝等,过高过密树冠适当开天窗。
穗条准备:
穗条于清晨采集,到达目的地后应尽快使用或存放于阴凉通风湿润处。
对一时接不完的穗条,插放在荫凉的砂床上,注意喷水保持周围环境的湿度,贮藏环境要事先消毒。
B、嫁接
嫁接时间:
最适宜时间为5月下旬至6月中旬。
选嫁接点:
根据油茶树体形状大致从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选择1个主干,然后在合适位置选择好待嫁接部位。
嫁接位点要尽量错开,避免处于一水平位置,避开树体疤节处和枝桠分叉处。
削砧:
在砧木的嫁接部位,先用毛巾或纱布擦干净灰尘,然后用刀片平行纵切两刀,深达本质部,长约3cm,宽与接穗粗细相当,再横切一刀,挑开树皮,自上向下撕开皮部。
削穗:
用刀片将穗削成2.5cm左右,芽两端成马耳形的短穗,去掉1/2或2/3的叶片,然后在芽的背面削去皮层。
嵌穗:
将削好的接穗长切面对准木质部,嵌入撕开皮部的砧木槽内,再把撕开的砧木皮部包封接穗的短切面,二者皮层紧贴对齐。
包扎:
嵌穗后,立即用有弹性的塑料薄膜带,自下而上螺纹状包扎接口,尽量包扎紧,只露叶柄和腋芽。
加罩:
为了保湿,包扎后在接穗部位应加绑一个透明塑料罩,塑料罩在接芽的方位呈灯笼状,内留3-5cm空间,以免晴天太阳灼伤叶片,绑罩一定要密封,否则起不到保湿作用。
c、嫁接后管理
剪砧:
剪砧一般分两次进行。
第一次剪贴在接后40天左右,接芽膨大或已开始抽梢时进行,剪口距接穗30cm左右,在剪口下方尽量保留1~2个小枝;第二次剪砧在翌年春,叶芽萌动前进行,一般剪口距接穗枝3~5cm,视砧桩粗细而定,粗砧桩应留长些。
解罩与解绑:
解罩在第一次剪砧后10天左右,最好选在阴天进行或在晴天的早晚进行。
尽量避免烈日灼伤。
剪砧和解绑罩后,接枝生长很快,为了不影响接枝的生长,在9-10月份,将绑带解除,对还没有抽梢的接芽,可在翌年春进行解绑。
除萌与扶绑:
剪砧后,砧木上会不断地生长出一些萌芽条,应及时除掉,除萌是一件经常性的工作,一直到两年后砧木不再出现萌芽枝为止。
大树作砧木嫁接,接枝生长很快,徒长严重,易造成风折,应及时绑在砧木桩上进行保护。
②、低位嫁接
A、嫁接准备工作
主要工具包括:
轻型油锯、枝剪、毛巾、单面刀片、挎篮、铝片、塑料薄膜、遮荫网、竹弓和遮荫网支撑材料、稻草、标签等。
砧木准备:
按树体结构的布局保留3-4个主杆,在12-元月份将主杆离地面10-20cm左右截断,在截口处涂上石蜡或油漆以防伤流,使其在翌年春萌发新枝。
穗条准备:
穗条于清晨采集,到达目的地后应尽快使用或存放于荫凉通风湿润处。
对一时接不完的穗条,插放在荫凉通风的砂床上,注意喷水保持周围环境的湿度,贮藏环境要事先消毒。
嫁接时间:
最适宜时间为5月上旬~下旬,最迟不得超过6月初。
B、嫁接
选嫁接点:
根据油茶截杆后春梢萌芽情况,大致按东、南、西、北四个方位各选择1-2个健壮萌枝作为砧木,其余抹除。
削穗:
选用穗条上饱满的腋芽和顶芽,在腋芽两侧的下部0.5cm处下刀,削成两个斜面(成契形),削面长0.8-1.0cm,再在芽尖上部0.1-0.2cm处切断,便成一个接穗。
接穗上的叶片可以全部保留,也可以削掉一半。
削砧:
将选定的萌枝在离萌发处3-4cm处剪断,对准中轴切下一刀,约1.0-1.2cm深。
插穗、包扎、覆盖:
将接穗插入砧木后,用铝片包扎好,盖上塑料薄膜与遮荫网。
C、嫁接后管理
除萌:
接口愈合的同时,砧木上会长出一些萌芽枝,对萌芽枝应及时剪除,否则会影响接芽的生长。
揭除薄膜罩和拆除荫网:
嫁接45-60天后,接芽已完全愈合,须将薄膜罩揭除,揭除前须练苗3-4天;到9月底,气温降低,蒸发减少,可拆除荫网。
尔后须加强水肥管理和防治病虫害。
4.3.2设备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油茶 低产 改造 试验 基地 项目 申请 建设 可行性 分析 报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