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读书方法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96651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1.05KB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docx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个人读书方法总结.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
书是智慧的翅膀,书是我们人类最宝贵的财富。
在学校组织的营造书香校园系列活动中,为了给学生营造一个书香环境,为了让每一个孩子都与书交朋友,为了激发他们读书的兴趣,让他们想读书、爱读书、会读书,从小养成热爱书籍、博览群书的好习惯,我班主要做了以下系列工作:
一、阅读时间,得到保证
1.每两周安排一节课外阅读指导课,主要是利用早读进行必要的指导。
3.回家后学生自主阅读40分钟,并做好读书笔记。
基本上每周两次摘记。
二、为学生提供了阅读交流和展示的平台
1.生生共读。
每天利用课余时间最少进行四十分钟的阅读,并进行读书心得交流。
2.师生共读。
从老师自身做起,以身作则,每天做到和同学们一起读书。
师生同读一本书,在班上讲故事相互交流。
3.教给学生掌握几种常见的阅读方法:
一是精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字以上,理解率在90%以上;二是略读法,要求每分钟读200~400字之间,理解率在80%左右;三是快读法,能一目十行法,要求每分钟读400字以上,理解率达到70%。
4.指导学生针对性的阅读。
(1)告诉学生读书要在心中有个自读提纲:
比如①看见了题目你想到些什么②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些什么③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要求学生做到眼到心到。
(2)然后重点强化不动笔墨不读书的方法:
①圈点勾画。
即用相关的符号在书上记录下自己阅读时的见解、感受。
②做批注。
即在文章旁边写出自己的见解和感受。
5.布置实践性作业,锻炼实践能力。
为了检查学生的阅读质量,开展相应的活动。
如利用读书卡开展向你推荐一本好书、读书心得等内容,让学生联系实际谈读书心得,大家一起进步。
通过读书笔记、手抄报让学生展示从课外阅读中获取的知识。
三、阅读内容,得到落实
1、发挥班级读书角的作用。
鼓励每位学生从家里拿五本书来,和学生交换看,丰富读书资源。
2、利用好语文同步阅读。
和课文配套的同步阅读我们都要求学生能阅读好。
3、利用好校本教材《国学》,进行经典阅读。
有付出必有收获。
一学年来,学生读书并没有多少可供量化的成果,但从很多学生的写作水平的逐步提高就可见端倪了。
雨果说:
书籍是改造灵魂的工具。
确实好书就如同是好的生活教科书,它能够教人怎样做一个正直的人。
我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只要学生能在老师的引导下,变得热爱读书了,变得喜欢思考了,学会怎样做人了,就是他们读书后最大的收获。
个人读书方法总结2
不过看这个的前提是:
每个人的读书习惯都是不同的,不要随便全盘拿别人的习惯来培养自己的习惯,找到合适自己的才是最重要的。
全盘二字重点,不要全盘接受别人的习惯。
我下面所说的也不一定是读到我文章的人所需要的。
我的读书方法,一些是我爸爸培养的,一些是我以后总结的。
1、挑选合适的时间连续阅读。
我也一样不推荐计划阅读。
看了JunYang的文章,在这一点有些共鸣。
C专家编程的作者PeterVanDerLinden曾经玩笑的解释什么时候数组与指针相同这个标题的时候说:
TheCProgrammingLanguage,第二版(KR)99页的底部是:
作为函数定义的形式参数,
然后翻到第100页,紧接前一句,
chars[]和char*s是一样的。
呜呼,真是不幸,这么重要的一句话竟然在KR第二版种被分别印在两页上。
嗯,如果按计划看这样的书,恰巧看到99页,而不看100页,那么100页的关键部位岂不是看不到?
呵呵,玩笑。
毕竟连续阅读头脑才有印象。
看书不是锻炼,看书不是锻炼记忆力,获取书本知识不能量化。
2、快速浏览,然后多看几遍。
这个是我爸爸在我小时候就给我提的,我接受了这个建议到现在。
他给我说:
书你一遍看完就掌握其中重要的内容是不现实的。
但是在掌握之前要有个大概的印象,掌握这个印象的方法就是快速浏览,不要知道某些条目是为什么,需要研究的重点就记下来,第二次看的时候再去仔细看,能理解多少就是多少,第一次要以看完为目的。
而真正掌握,是随后的通读,有了第一遍的基础,随着看这本书的次数增加,看书速度会越来越快,因为头脑里早已经知道那些是没有掌握的,已经掌握的就会快速略过,但是会加深印象。
此后可以带着实际问题从新来翻阅该书,会有更深的理解。
《C++Primer第三版》潘爱民老师翻译的版本,我在2002年购买到现在看了不知道多少遍了。
从最初的花了近3个月的浏览第一遍,到现在的可以花一天就可以通读一遍。
期间给我带来了不少好处。
曾经非常非常不待见这种方法,自从亲身使用过好感到确实是好方法。
特别是一些技术书籍,尽管你第一遍看的很仔细,你仍然不能记住对你来说第一次接触到的概念,读多了(可能跟艾宾浩斯曲线有关吧),记住的概念多了,也就更好理解了。
3、学会记忆也要学会忘记。
记住重点,尽量忘记细节。
甚至记住哪本书可以找到这个概念就够了,然后忘记它。
每个人对待书的态度不同的,或许与自己的成长经历有关。
我的习惯是,记住重点,想了解细节再去查。
学会记住很难,其实学会忘记也很难。
有时候记忆是一种负担,日积月累会很沉重,不用的知识会越来越多,而且书承载的是作者他的想法,看书在吸收知识的时候,无形中也在被作者所干涉思想。
但模仿的过程是学习的重要过程,但脱离不了模仿就不能成为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学会查是一种重要的手段,还是《C++Primer》,前几天我还就构造函数和析构函数的细节,特别对多继承的析构函数作为重点仔细看了一下,有时候一些类似常用的概念,有很多种形式,平时也就用最常用的,那些不常用换言之特殊的概念,能查就可以了。
嗯,看了JunYang的第二点,他说知识存储机器,呵呵有些夸张了。
不过也可以理解他这么说,上面我已经提到书本给我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了。
看书而不是读书,读书也是中国常用词语。
英语就是readbook。
很多人都喜欢用嘴去读书,或者边看书边自言自语。
这是不太好的一个习惯,读是一种干扰人思维的方式。
语言虽然能加深记忆,但会影响思考。
4、不要太强迫自己。
不喜欢就不要看,看不进去可以极端的选择干脆不看,或者隔一段时间再看,或者静下心来的时候再看,或者换一本同类的书,按照自己需要的知识点来寻找书籍。
曾经和朋友交流过,他说《编译原理》也就是那本经典的龙书,虽然他也知道很好,可怎么也看不进去,不知道为什么。
但是看《编译原理与实践》,他很容易的就看进去了,之后,他根据掌握的编译原理写了一个汇编语言的代码着色器,可以生成UBB代码和HTML代码。
我为什么要突出不要太强迫自己这个太呢?
有时候也需要强迫一下自己,不能太随性,也得掌握一个度。
有时候很重要的概念书籍,看起来是很枯燥的,朋友建议看的书,可能有他受益过的地方。
比如我看《StructureandInterpretation
ofComputerPrograms(SICP)》,就是那位只能看《编译原理与实践》的朋友推荐我看的,北大裘宗燕老师已经翻译为中文版。
经典的SICP是用Lisp描述的,一本古老的介绍functional编程的书。
看一点就感觉很乏味,但稍微强迫一下自己,就知道这本书的优异之处。
我就是看了求解费波那契数列的使用递归,以及递归优化那一章,对我以后写任何语言递归的分析,受益那是一辈子的。
比如C++之父写的书,就被公认的哲学味太浓,不适合绝大多数人阅读,但我就很喜欢看,书本就是这样,因人而宜,就像配偶一样,自然有适合自己的
一位。
5、有时候需要追根溯源一下,有时候需要换一种角度来看书。
下面是来自:
BejarneStroustrup在《C++语言的设计与演化》里面有关引用这个概念的提出时候的细节,更多的描述见该书裘宗燕老师翻译的版本第56页和第57页:
引入引用机制主要也是为了支持运算符的重载。
DougMcIlroy还记的,有一次我向他解释某个预示了目前运算符重载模式的问题。
他用的术语引用挑起了我的思绪,我嘟囔了一声谢谢就离开了他的办公室。
当我第二天再出现时就带着已经基本完成的目前模式。
Doug使我想起了Algol68。
现在引用机制得到了大家认可,一些崇尚C语言高效,但有些抵制C++的牛人们也称赞了它,这是C++优于C的地方。
这里不是讨论语言的,关于这些我就不再多说了。
自从我看了这一段话之后,我头脑中所记忆的引用的概念就是为了支持重载运算符而添加的机制。
嗯,现在可以在很多书或者文章里找到解释这个引用字眼,引用也不仅仅只用在重载运算符上。
不过追根溯源看了重载运算符这里,什么时候该用指针,什么时候该用引用,我自认为写的代码里用的还算合适。
中国人非常喜欢对某个知识追根溯源,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这是好事,从源头找起,更有助于加深理解。
6、做笔记只是手段而不是最终目的,总结为自己的思想才是最重要的。
看书的最终目的,就是吸收书本知识,成为自己的思想。
我个人不喜欢做笔记,我也不喜欢批注,我就喜欢一遍遍的看书。
但记住,这是我个人的喜好而已,我父亲40岁之前看书就喜欢做读书笔记,而且很喜欢用没有条格的速写本做笔记,但是现在年龄大了看书多反而不去做笔记,喜欢小批注。
喜欢做笔记的人,一般是喜欢把自己想要知道的重点记录下来,可以省却再次阅读书本的时间。
或者用纸张记录自己的观点,给自己做自我总结。
这是好习惯,但是我自己就是不喜欢,哈哈:
)。
我喜欢用我头脑需要的概念在头脑中总结,哪怕挑重点的再把这本书看两遍。
以前研究COM的时候做过一段时间的笔记,后来逐渐就放弃了。
7、看到好书后不能读死书,更不能信奉为天书。
看书后不能白看,多多的反思自己,然后有批评的眼光看待这本书,看待自己甚至别人的观点或者代码。
很早就感悟到适度的重要性,尽量不走极端,包括批评本身。
但不知不觉就会慢慢走向极端,这时需要适度的修正自己,应用书本的知识。
我听到过许多别人的话,比如C/C++已经过时,JAVA才是最先进的,或者C#有多么多么先进,或者UNIX哲学一派,面向对象就是些花哨的东西C语言就足够用了。
这类极端的话有些是自己想的,但绝大多数是人云亦云的跟风和受书本的影响。
说JAVA先进的,我会问他,你能用JAVA写操作系统嘛?
说面向对象花哨的,我会拿出一些C语言很不容易编写的方面给他看,比如3D游戏。
听到我的话这些人会闭嘴的,总有长处和短处存在。
知其然,知其所以然。
8、书面知识是死的,实际应用才是活的,根据自己的需要,活用参考书。
有些书涉及的知识面很广,比如参考书,通读真的很难。
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寻找一些实际的问题看书,会更好的理解。
为了工作,我曾经就快速排序做过研究,也和许多朋友交流过。
我带着这个问题翻看了许多算法书籍,包括《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C算法》《编程珠玑》之类的经典著作,也参考了许多代码。
《计算机程序设计艺术》很厚,我只取其中一章而已,这本书我没有看完,不过里面单独的几章,我看的很仔细。
当然,我没看完也没资格给盖茨发简历:
)
9、给自己定位,你是否适合从书本获取知识。
我有个朋友,他几乎不看技术书,但是他的思维很开阔,很容易理解新概念和方法,我只需要和他说一说他随便上网看看资料就够了。
他做的系统很耐用,我也不容易挑出毛病。
看书反而限制他的思维方式,这点我拍马赶不上,我只能看看书,呵呵。
所以说获取知识并不一定只有看书,朋友们的交流,网络上的论文和资料都是很好的资源。
只给自己一个定位,是不是真的适合看书才能增长你的知识。
记得以前和tinyfool有过一些交流,此人就是不需要看太多书籍的人。
10、最好能和作者交流一下。
现在互联网丰富,我们也可以通过邮件和作者交流了。
我研究快速排序的时候,曾经和JulianBucknall,《Delphi算法和数据结构》的作者用电子邮件交流过,他给我指出了我理解上的偏差,让我受益匪浅。
高山仰止,外加猜测理解,还不如直接去问作者。
最后,就用《论语》里的那句话来总结一下: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很赞,其中的几个建议也是我的习惯:
)
此外,我在学习一个知识点的时候,心中始终抱着一个目标,就是最终要能写出一篇很好的survey,这样一来在阅读思考的时候总是有意无意地在整理知识的结构,并且往深处想。
我的实践表明这是一个很棒的技巧。
在楼主的基础上,补充几个我自己的读书习惯
1、在看新书的时候,就会拿几本一起联合着来看(而不管那其中的某一本书有多经典)。
理解-总结-求交集-挑毛病-求证-结论或疑问(算是criticalthinking的一种表现吧)
2、经常重复阅读。
就是说,在这次开始读的时候,不是接着上次停掉的地方读,而是多向前覆盖一些,比如:
一大段,几页,甚至前面的一整章。
有时候还随机地翻开一本书来读,如果一旦发现找不到感觉,跟不上作者思路,就努力补充知识直到满意。
3、先在某些人面前表现得强大一些,然后为了弥补自己的过度膨胀,就必须要努力加倍地读书了百试不爽的办法,呵呵,从小学时就这样干了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个人 读书 方法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