颈椎病.docx
- 文档编号:895544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3
- 大小:51.57KB
颈椎病.docx
《颈椎病.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颈椎病.docx(3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颈椎病
颈椎病
a:
治疗颈椎病 中医针灸疗法
针灸治疗是我国中医治疗的一颗明珠,具有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历程,已在许多病的治疗中显出其强大的威力。
颈椎病的治疗也离不开针灸,它方便简单、无痛苦、见效快,已为广大患者所接受。
常见的进针方法有:
进、退、捻、捣、搓、留。
通常是将以上手法结合起来应用。
刺激强度有以下几种
强刺激:
即采用较大幅度和较快的频率进行捻转、提插,甚至用更强烈的搓捣等方法,加强刺激;
弱刺激:
即用较小的幅度和较慢的频率进行捻转、提插,有时仅以得气为度,使病人感受到较弱的刺激,多用于体质弱、耐受性差者;
中等刺激:
即采用幅度和频率中等程度的捻转、提插,使病人得到中等强度的刺激,为临床最常用的刺激强度。
可根据以下情况取穴治疗:
(1)颈肩痛麻:
颈椎病以颈、肩、背、上肢疼痛及酸胀、麻木不适为常见,在颈型及神经根型颈椎病中更为多见。
在针灸治疗选择穴位时,常以病变部位的经穴为主。
常用的穴位有:
大椎、风府、风池、肩井、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等。
对疼痛为主,且疼痛较剧、受凉加重者,在针刺时,手法不宜强,针刺应较深,而且要留针10分钟。
对疼痛以走窜不定为主者,用强刺激针刺,且刺入较浅。
对肌肤麻木、肢体沉重、疼痛有定处、阴天发作者,宜针刺与灸疗同时进行,或兼用温针疗法。
(2)头痛:
临床应根据头痛的具体部位和其相应的经络选择穴位。
对头后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
后顶、天柱、风池、风府、昆仑及疼痛最明显的部位。
对偏头痛者,选择的穴位有:
风池、太阴、率谷、丘墟、头维及疼痛部位。
对头顶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百会、前顶、通天、行间及疼痛部位。
对前头部疼痛者,选择的穴位有:
上星、头维、印堂、合谷及疼痛部位。
注意:
针刺头面部时,不宜深刺,宜浅刺或斜刺,可增强疗效。
凡疼痛以胀痛、跳痛、刺痛、烧灼痛为主,且疼痛剧烈难以忍受者,针刺手法一般多用强刺激;凡疼痛以昏痛、隐隐作痛为主,且有眼花、耳鸣等虚弱之象者,针刺手法多采用弱刺激,或同时予以温针治疗。
(3)心慌:
表现为心跳或快或慢。
或有胸闷气短、活动后加剧,或有头昏眼花、胸前区疼痛。
四肢发冷、血压升高等。
多见于交感型颈椎病,或颈椎病同时患有心血管疾患者。
针灸治疗以益气养血。
清心安神为原则,选择的穴位有:
心俞、神门、通里、巨阙、内关、脾俞、足三里等,皆用缓慢的针刺。
若有心烦、易怒,可配合太溪、三阴交;若有气喘、不能平卧者,可配合肺俞、尺泽;若腹胀不适可加针中院。
颈椎病的针灸治疗还有其它一些穴位选择。
如出现眼花、体力下降者用肝俞、肾俞、行间、睛明、光明等,以弱刺激补养为主;耳鸣、耳聋者用听宫、翳风、风池、曲池、耳门、合谷、听会等;出现眩晕者取天柱、翳风、肾俞、脾俞、关元、三阴交、足三里等;有落枕者取大椎、天柱、肩外俞、落枕穴等。
要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取穴,多方配合,才能达到治愈之目的。
b: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利弊分析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效果怎么样?
针对这一传统的颈椎病治疗方法,骨科专家结合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的利与弊,为大家做全面详细的分析介绍,希望增进大家对颈椎病治疗知识的了解,帮助到更多的颈椎病患者找到最佳的治疗颈椎病方法!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原理分析
骨科专家介绍,中医治疗颈椎病,是利用针灸刺激经穴来治疗颈椎病。
从中医角度分析:
颈椎病多由于风寒侵袭、气血不和、经络不通所致。
中医治疗颈椎病,因此,针灸治疗颈椎病的主要作用是舒经活血。
根据循经取穴的原则,常用绝骨、后溪穴。
中医治疗颈椎病,因为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所通过;中医治疗颈椎病,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和手少阳三焦经所通过。
中医治疗颈椎病,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络,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手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中医治疗颈椎病,通过督脉。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过程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针于绝骨、后溪穴对颈项部有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之效。
中医治疗颈椎病,根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的原则,佐以颈椎天脊、风府、大椎、大杼、魄户、天目、天柱穴,能治项强不能动,颈项及肩背疼痛等。
中医治疗颈椎病,治疗时,一般留针12—20分钟,中医治疗颈椎病,每日针灸1次,疗程按患者反应而定。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优点
疗效肯定,不需要特殊设备,易于掌握等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不足
中医针灸治疗颈椎病虽然在治疗颈椎病方面具有一定的治疗效果,但由于治疗周期长,见效慢。
且对于后期较严重的颈椎病治疗效果不明显,因此,骨科专家说,治疗颈椎病需要“对症下药”,不同颈椎病对应不同治疗方法,切不可“针灸治疗行天下”.
c:
颈椎病西医治疗方法
1.自行恢复治疗:
绝大多数颈椎病患者通过姿势调整、特别是睡姿调整,适当休息以及正确的颈肩背部肌肉锻炼就能恢复健康或是大幅度缓解症状。
2.自我运动治疗:
每日可自行施术一次。
手法由轻渐重,以能忍耐为度。
依法施术,一般1-2月即可见效。
①颈部运动:
头向前倾十次,向后仰十次,向左倾十次,向右倾十次。
然后缓慢摇头,左转十次,右转十次。
②摇动上肢:
左臂摇动二十次,再右臂摇动二十次。
③抓空练指;两臂平伸,双手五指作屈伸运动,可作五十次颈椎病。
④局部按摩:
可于颈部、大椎穴、风池穴附近寻找压痛点、硬结点或肌肉绷紧处,在这些反应点上进行揉按、推掐。
⑤远道点穴:
在手背、足背、小臀前外侧、小腿外侧寻找压痛点。
于此反应点施点穴按摩。
⑥擦掌摩腰:
将两手掌合并擦热,随即双手磨擦腰部,可上下方向擦动,作五十次。
⑦掐捏踝筋:
两手变替掐捏足踝后大筋。
⑧用拇、食指掐揉人中穴。
⑨提揉两耳;用手提拉双耳,然后搓揉,待耳发热为止。
二、医院疗法
1.药物治疗:
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2.磁疗:
具有镇痛、消炎、降压、安眠、止泄、止痒等作用。
早期颈椎病患者使用一种国内常用的医疗器械“镇痛安眠垫”,镇痛安眠垫采用的是国家863计划的高新成果——钕铁硼永磁体,衬垫为纳米远红外线布。
而钕铁硼生物高科技磁场本身磁场频率与人体本身的磁场能产生协调一致,不但不会引起人体本身磁场的紊乱,更重要的是可以促进人体生物电磁能增强,推动人体经气运行,从而达到通经活络有效止痛的作用。
在生物磁场的作用下,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同时使毛细血管通透性降低,加速炎症渗出物吸收和消散,产生缓解疼痛,增加颈部周围韧带,肌肉组织血氧交换的饱和度,从而有效加强颈肩周围,韧带,肌肉保护颈椎的效应,抑制了髓核的脱出,达到颈椎病治疗的效应。
3.运动疗法:
各型颈椎病症状基本缓解或呈慢性状态时,可开始医疗体操以促进症状的进一步消除及巩固疗效。
症状急性发作期宜局部休息,不宜增加运动刺激。
有较明显或进行性脊髓受压症状时禁忌运动,特别是颈椎后仰运动应禁忌。
椎动脉型颈椎病时颈部旋转运动宜轻柔缓慢,幅度要适当控制。
4.牵引治疗:
“牵引”在过去是治疗颈椎病的首选方法之一,但近年来发现,许多颈椎病患者在使用“牵引”之后,特别是那种长时间使用“牵引”的患者,颈椎病不但没有减轻,反而加重。
牵引不但不能促进颈椎生理曲度的恢复,相反牵引拉直了颈椎,反而弱化颈椎生理曲度,故颈椎病应慎用牵引疗法。
颈椎病治疗药品1.消炎镇痛药:
适用于以颈、肩、手臂疼痛为主的患者。
颈椎病治疗药品
(1)消炎痛(吲哚美辛):
具有消炎、镇痛、解热作用。
对炎症性疼痛的镇痛作用明显,对非炎症性疼痛无效。
由于此药胃肠道副作用较多,不宜作为一般解热镇痛药应用,且应在饭后服用,每次1片,每日3次。
对出现胃肠道不适患者,可选用栓剂,早、晚肛塞1粒(25毫克)。
颈椎病治疗药品
(2)芬必得(布洛芬):
具有消炎、镇痛、解热、抗风湿作用,其抗风湿作用稍弱于阿司匹林(乙酰水杨酸)与保泰松。
主要优点是对消化道刺激和出血的不良反应均比阿司匹林轻。
应饭后服用,每次200毫克,每日3次。
芬必得胶囊为布洛芬缓释制剂,有解热、镇痛及抗炎作用。
适用于减轻或消除以下疾病的疼痛或炎症:
扭伤、劳损、下腰或颈肩疼痛、肩周炎、滑囊炎、肌腱及腱鞘炎、牙痛等。
通常剂量为早、晚各1次,每次l~2粒,饭后服。
颈椎病治疗药品(3)扶他林(双氯芬酸钠、双氯灭痛):
为一种新型的消炎镇痛药,特点为药效强,不良反应少,剂量小,个体差异小。
口服吸收迅速,服后1~2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到高峰。
此药排泄快,长期应用无蓄积作用。
故常用于治疗类风湿性关节炎、神经炎、红斑狼疮及癌症、手术后疼痛,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发热。
饭后服,每次25毫克,每日3次;栓剂,每次50毫克,每日2次;肌注,每次75毫克,每日1次,臀肌注射。
颈椎病治疗药品(4)萘普生(甲氧萘丙酸、消痛灵):
作用与布洛芬相似,为高效低毒的消炎、镇痛、解热药。
对关节、肌肉及肌腱的慢性变性疾病及轻度、中度的疼痛等,均有疗效。
口服每次200~300毫克,每日2~3次。
2.激素类药物:
仅用于症状严重的颈椎病患者。
常用的有泼尼松、地塞米松等,都具有抗炎、抗过敏等作用。
对颈椎病的治疗主要能减轻神经根水肿,提高脊髓、神经根对创伤的耐受性。
常用的药物为:
颈椎病治疗药品
(1)泼尼松:
每次服10毫克,每日3次。
颈椎病治疗药品
(2)地塞米松:
每次服0.75~1.5毫克,每日3次。
d:
颈椎病中医治疗方法
中药治疗
药物在本病的治疗中可起到辅助的对症治疗作用,可选择应用止痛剂、镇静剂、维生素(如B1、B12),血管扩张剂及中草药等,对症状的缓解有一定的效果。
另外颈椎病在手法治疗的同时,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论治,可以提高疗效,缩短疗程,减轻患者的痛苦。
现将临床常见的型及经验处方介绍如下。
(一)中医辨证类:
寒湿阻络型
(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
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
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
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
方药:
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
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
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
(二)中医辨证类:
气血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
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
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
苔薄白而润。
脉沉细无力。
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
方药:
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
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
(三)中医辨证类:
气阴两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
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
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
脉沉细而数,或弦数。
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
方药:
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
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
(四)中医辨证类:
脾肾阳虚夹瘀型
(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
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
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
方药:
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
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
(五)生化药物治疗
采用从猪的四肢骨或牛的胎骨提取出的骨肽制剂骨肽片、骨肽注射液等治疗颈椎病,有临床研究表明,口服骨肽片3周(2片,tid),对神经根型、脊椎型、椎动脉型、交感神经型颈椎病的总有效率为分别为74%、68%、90%和75%。
▲体针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夹脊颈4~7;2、哑1~4、风池、天柱、大椎。
配穴:
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
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4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
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
胛缝穴位置:
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
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
配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
夹脊穴操作:
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椎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
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导。
疼痛重者紧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
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
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覆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同夹脊穴。
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
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
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
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
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
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食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
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
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之法。
配穴,进针得气后亦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穴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穴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关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
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
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3~5天。
(三)疗效评价
疗效判别标准:
临床痊愈:
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
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
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
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
其中1741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78例(44.7%),显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无效46例(2.6%),总有效率为97.4%。
另250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分别为89.5%和94.2%。
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型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电针
(一)取穴
主穴:
夹脊颈2~7。
配穴:
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
(二)治法
主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
配穴,每次取4~5穴。
主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导,配穴进针得气。
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4~5天。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
▲拔罐
(一)取穴
主穴:
分2组。
1、阿是穴或大椎;2、大杼、风门。
配穴:
天宗、肩井、肩贞。
阿是穴位置:
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主穴第一组为刺络拔罐法,第二组为竹罐法。
每次一组,可交替选用。
如仅用主穴疗效不显,改用或加用1~2个配穴。
刺络拔罐法操作:
可先以铍针刺,直入直出,深至骨膜,出针后有少量血液流出(一般不超过5毫升),亦可以皮肤针局部叩刺至皮肤微出血。
针后加火罐,留罐15分钟,去罐后作局部按摩及头部作旋转运动,3~5天1次,3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周。
竹罐法:
将大小不同之竹罐在煮沸的药水锅内煮2~3分钟,取出并甩尽药水,然后迅速置于穴位上使吸住皮肤,7~10分钟后取下,以出现瘀斑或充血为度。
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3~5日。
药液制备:
艾叶、杜仲、防风、麻黄、木瓜、川椒、穿山甲、土鳖虫、羌活、苍术、独活、苏木、红花、桃仁、透骨草、千年健、海桐皮各10克,乳香、没药各5克,布包加水煎煮而成。
(三)疗效评价
共治疗300例,结果临床痊愈54例,显效及有效215例,无效31例,总有效率为86。
7%。
▲穴位注射
(一)取穴
主穴:
新设、阿是穴、大椎、天宗。
配穴:
神经根型加天鼎,椎动脉型及交感型加风池。
新设穴位置:
风池穴直下方,后发际下1.5寸。
阿是穴位置:
颈部压痛点。
(二)治法
药液:
混合注射液(丹参注射液2毫升+10%葡萄糖注射液5~10毫升);野木瓜注射液、复方丹参注射液。
主穴每次选1穴,据症选1配穴。
阿是穴多在颈椎周围,须仔细探找,如能发现条索状或结节性痛点更佳。
在注入药液之前,应略作提插,使得气感明显,天鼎穴应使针感到达病臂及手指为佳,然后缓缓注入,每穴任选上述药液一种,注入1毫升(阿是穴可注入药液2毫升)。
隔日1次,12次为一疗程。
(三)疗效评价
共治489例,临床痊愈184例(,显效247例,有效45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为97.3%。
如把颈椎病分为3期,第1期为颈椎失稳期,第2期为骨赘刺激期,第3期为骨赘压迫期,以第1、2期穴位注射效果最好。
▲挑治
(一)取穴
主穴:
阿是穴。
阿是穴位置:
即反应点。
多出现在颈、背部,为党参花样的皮损改变。
一般为圆形或椭圆形,豆粒或花生米粒大,边缘整齐,边的颜色稍深于正常皮肤,且反光弱。
以大椎及颈椎增生部位更为多见。
(二)治法
每次选3~4个阿是穴。
常规消毒后用2%普鲁卡因局麻,以细三棱针先破表皮,再挑断浅表皮肤纤维丝。
挑纤维丝时,针尖宜贴皮平刺,先平行向前滑动,再轻轻把针向上抬起,将纤维丝挑断,挑净。
下一次挑时,将上一次挑过露在表皮外的纤维丝头剪去。
每隔5天挑治1次,5次为一个疗程。
注意每次选挑治点时,其中一定要有一个点在颈椎上。
(三)疗效评价
共治560例,结果临床痊愈504例,显效38例,有效18例,总有效率100%。
▲拔罐加穴位注射。
埋线疗法
(一)取穴
主穴:
颈部夹脊穴。
配穴:
风池、天宗、肩井、肩Yi、合谷、外关、中渚。
(二)治法
先取主穴,针刺得气后,用架火法或抽吸法拔罐,一般每次取1~2对夹脊穴。
另选2~3对配穴针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手法。
留罐时间,以局部皮肤红紫为度。
留针15分钟。
次日,可交叉取2对夹脊穴,分别注入维生素B12250微克/1毫升(每穴0.5毫升)和当归寄生注射液2毫升(每穴1毫升)。
上法每日一次,交替进行,两个月为一疗程。
疗程间隔1月。
(三)疗效评价
用上述方法治疗312例,结果临床痊愈62例,显效235例,有效32例,无效3例。
总有效率93.1%。
随访60例,随访期为6月~4年,仅1例复发。
埋线疗法取穴;大椎曲池外关阿是穴
▲穴位激光照射
(一)取穴
主穴:
阿是穴.
配穴:
风池、肩yi、合谷、曲池、肩Liao。
阿是穴位置:
病灶区夹脊穴。
(二)治法
主穴必取,配穴酌加。
可采用以下二法照射。
1、氦氖激光照射:
用氦氖激光照射器,输出功率25毫瓦,照射距离100厘米,光斑直径2厘米,直接照射阿是穴,配穴则用光纤末端贴近皮肤照射。
阿是穴亦可以连接光纤的特别针灸针垂直刺入3~5厘米,至有强烈的胀麻感后,再行照射。
阿是穴照射,每次10~15分钟;配穴照射5分钟。
2、二氧化碳激光照射:
用二氧化碳治疗机,在与穴区距离25~30厘米处照射,光斑直径4厘米,散焦垂直照射每穴15~20分钟,以有温热感为度。
上述方法均每日1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5~7日。
(三)疗效评价
以上法共治282例,结果治愈111例,显效112例,有效44例,无效15例,其总有效率94.7%。
【颈椎病的非手术治疗】
颈椎病的治疗方法可分为非手术疗法及手术治疗两类。
目前对于颈椎病的治疗,大多数的医学专家主张非手术治疗,只有少数病例需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是中西医结合的综合疗法,可根据不同情况选用其中一种或二至三种方法,同时施行。
现分别介绍如下:
▲手法按摩推拿疗法
这是中医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方法,也是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
它的治疗作用是能缓解颈肩肌群的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粘连来缓解症状,脊髓型颈椎病一般禁止重力按摩和复位,否则极易加重症状,甚至可导致截瘫,即使早期症状不明显,一般也推荐手术治疗。
▲颈椎牵引疗法
这是颈椎病较为有效并且应用较广的一种治疗方法,此疗法适用于除脊髓型外各类颈椎病,对早期病例更为有效。
▲理疗
在颈椎病的治疗中,理疗可起到多种作用。
一般认为,急性期可行普长因离子透入、超声波,紫外线或间动电流等;疼痛减轻后用超声波、碘离子透入,感应电或其他热疗。
▲温热敷
此种治疗可改善血循环,缓解肌肉痉挛,消除肿胀以减轻症状,有助于手法治疗后使患椎稳定。
本法可用热毛巾和热水袋局部外敷,最好是用中药熏洗方来热敷。
急性期病人疼痛症状较重时不宜作温热敷治疗。
一、颈椎病治疗方法
至今,国内和国外治疗颈椎病的方法各种各样,大致可分为手术疗法和非手术两大类。
在中国多采用中西医结合的多种方法治疗颈椎病,绝大多数病人都是通过非手术疗法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有以下优点花钱少、痛苦小。
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例,神经,血管,脊髓受压症状比较严重,或者反复发作,严重影响现在的工作和生活,不得已才手术治疗。
非手术疗法主要有,中西结合药治疗,颈枕、颈部围领、颈椎牵引,局部封闭,理疗,针灸及功能锻练等;手术疗法则有后路椎板切除减压,前路椎间盘切除术,骨刺切除术,椎体间植骨术,椎动脉减压术等。
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
二、颈椎病中西医结合综合疗法
它是颈椎病治疗的最基本疗法。
主要包括颈椎牵引、手法按摩、理疗、针灸、围领,药物,颈托及医疗体育和自我疗法等。
非手术疗法可使颈椎病症状得到很好的减轻、明显好转,甚至是可以治愈的。
对早期颈椎病患者是非常有好处的。
另外,这样的疗法还能为手术疗法打下良好的基础。
因为颈椎病是在人体退变的基础上发生的,所以,为了停止,减慢或逆转这样的过程,必须采取一定性的列预防与治疗措施,这是对颈椎病治疗采取的最为基本,最为有效的措施,由此可见,非手术疗法是本病的基本的治疗方法。
三、适应非手术疗法的症状
(一)颈椎间盘突出症;
(二)神经根型,椎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颈椎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