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docx
- 文档编号:895333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34.07KB
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docx
《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
杜甫律诗鉴赏十四首
望岳
岱宗夫如何?
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这首诗是杜甫早期的作品,大约作于唐玄宗开元二十四年(736)以后。
此时,诗人正“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当他游历到山东,被泰山的壮丽景色所吸引,写下了这首《望岳》诗。
诗中以饱满的热情形象地描绘了这座名山雄伟壮观的气势,抒发了作者青年时期的豪情和远大抱负。
前六句实写泰山之景。
开头一句“岱宗夫如何”,以一句设问统领下文。
二句的“齐鲁青未了”自问自答,生动形象地道出泰山的绵延、高大。
“青”字是写青翠的山色,“未了”是表现山势座落之广大,青翠之色一望无际。
这是远望之景。
三、四句是近望之势。
“造化钟神秀”是说泰山秀美无比,仿佛大自然将一切神奇秀丽都聚集在这里了,一个“钟”字生动有力。
“阴阳割昏晓”,突出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光明与昏暗的两个天地。
“割”字形象贴切,给参天矗立的山姿赋予了生命力。
五、六两句是近看之景,并由静转动。
“荡胸生层云”描写山腰云雾层层缭绕,使胸怀涤荡,腾云而起,用“层云”衬托出山高。
“决眦入归鸟”,是瞪大了眼睛望着一只只飞回山林中的小鸟,表现出了山腹之深。
一个“入”字用得微妙传神,好象一只只小鸟从远处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是何等深远了。
最后两句想象中的登山之情,仍是“望”,而不是“登”,是作者由望景而产生了登临的愿望。
“会当凌绝顶”中的“凌”字,表现了作者登临的决心和豪迈的壮志。
“一览众山小”,写诗人想象中登上绝顶后放眼四望的景象,其他的山在泰山面前显得低小,以此衬托出泰山的高大。
这首诗的题目是“望岳”,全篇紧紧抓住“望”字写景,写景中又处处烘托着一个“高”字。
从而把泰山的万千景色、高大的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令人如亲临其境。
故此《望岳》一诗,成为历代描写泰山的佳篇,被人们传颂不绝。
送远
带甲满天地,胡为君远行!
亲朋尽一哭,鞍马去孤城。
草木岁月晚,关河霜雪清。
别离已昨日,因见古人情。
杜甫乾元二年(759)离秦州,此时“不言所送,盖自送”(浦起龙)之作。
首句以提问开篇。
“带甲”,全副武装的战士,“满天地”意即遍地皆兵。
此诗开头就以新颖的语言,矫健的笔力,引起读者注意。
次句“君”为诗人自指。
作者向自己发问:
兵荒马乱之际,为何在这样的时刻“远行”?
“亲朋”二句写启程时情景。
亲友同声痛哭,因为正值离乱,不知此后能否重逢。
而诗人则无言地跨上“鞍马”,他实际上也是含着眼泪,告别孤城秦州远去的。
一边有声的痛哭,一边无声的饮泣,悲凄之状如在眼前。
“草木”二句点出远行的时间和征途的感受。
“草木”零落,时入岁暮。
“霜雪”飘洒,关河冷清。
这是辞别亲友后途中景致。
此联“岁月”二字本当用平,诗人出于内容上的考虑,突破声律常格,上句全用仄,下句四字用平。
用拗峭的语言,描绘寒冬的旅程,成为杜甫五律中以入代平的一个诗例,有其值得借鉴之处。
“别离”二句回忆亲朋相送的情谊。
与亲朋“别离”虽“已”成“昨日”,由于感念难忘,仿佛就在今天。
由此可“见”,“古人”殷殷惜别,是有深“情”厚意的。
这里字面上在说“古人”,实指今日之世态炎凉,人情淡薄。
诗以“送远”为题,但从后四句看,“当是就道后作”。
这样,前四句应是“从道中追写起身时之情事”。
(浦起龙)沈德潜极赞此诗开头是“何等起手”,浦起龙更用“感慨悲歌”四字盛誉前四句。
杜甫在战火纷飞的时刻,离秦州,入蜀道,却并无一个明确的目的。
离别时虽然亲朋同声“一哭”,却无人以诗相送,情景是颇为凄凉的。
为了自壮“行色”,他“就道”后补写了这首名作。
这与他天宝十四年“免河西尉,为右卫率府兵曹”时所写《官定后戏赠》,很有点相似。
不同的是,那首诗作于安史之乱前夕,纯出于游“戏”笔墨,而且“微禄”“耽酒”,“圣朝”“狂歌”,还可为“故山归兴”,“向风”“回首”。
而这首诗则写于安史乱中,“带甲满天地”的时刻。
“鞍马”入蜀,茫茫前路,还不知依“托”何人。
哪还有以笔墨为游“戏”的闲情。
回味“昨日”告别场景,想“见”“古人”惜别“情”意,无怪乎要“感慨悲歌”,放声长吟了。
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首诗是杜甫在唐肃宗至德元年(756)八月自鄜州,奔赴灵武(唐肃宗的临时行宫,今宁夏灵武),途中被安禄山叛军所俘,陷于长安时所作。
题为《月夜》,是怀念亲人的诗。
首联,诗人悬想妻子见月忆己,这正是诗人自己见月忆妻的移入。
不说自己想,而说对方在想;不说自己见月思亲,却说对方见月忆人。
这种化实为虚、虚实结合的艺术表现不但表现了诗人臻入化境的艺术技巧,而且渲染了诗人怀念亲人的真挚感情,表现了诗人对妻子的真挚而深厚的爱。
次联流水对句转到小儿女作陪衬,以加强上联的情思。
“未解忆长安”有两层意思,一是说小儿女不知道想念在长安的父亲;另一层是说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看月的心事。
后一层意思更深厚些,因为小儿女不理解妈妈的心事,当然就更不懂得去想念父亲了。
这不仅写出诗人对儿女的想念,同时通过对天真的儿女的想象,也加强了诗人怀念的深度。
这两句将“只独看”突现出来,而长安二字点出自己的所在地;鄜州二字点出所怀念的对象所在地。
“遥怜”、“未解”陪衬出“独”字来。
三联描绘想象中的妻子的望月之久,忆夫之深,以至夜深不寐,鬓湿臂寒。
是“独看”的正面文字。
末联写自己的愿望,也就是妻子的愿望。
说“何时”,实际是茫茫然不可知,但却又想得那么细致和急切,连重逢时望月流泪都写进去。
说重逢时流泪,正映衬现在望月时流泪,说重逢时的泪可以被月照干,正反衬望月思人的泪是照不干的呵!
“照”字应“月”字,“双”字应“独”字,“双照”与“独看”,对举成文,由虚入实,回忆过去的欢乐,感伤现在的孤独,将团聚寄托于将来。
语意玲珑,章法紧密,感情深挚,表现出回环不已、一往情深的夫妇之情。
全诗两句写对方,两句兼言彼此,而中心写妻子,层层转折,层层深入,词意婉切,情悲笔丽。
春宿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至德二年(757)九月,唐军收复了被安史叛军所控制的京师长安;十月,肃宗自凤翔还京,杜甫于是从鄜州到京,仍任左拾遗。
这首作于乾元元年(758)的五律,描写作者上封事前在门下省值夜时的心情,表现了他忠勤为国的思想。
诗题中的“宿”,指值夜。
“左省”,即左拾遗所属的门下省,和中书省同为掌机要的中央政府机构,因在殿庑之东,故称“左省”。
“花隐掖垣暮,啾啾栖鸟过。
”起首两句描绘开始值夜时“左省”的景色。
看似信手拈来,即景而写,实则章法谨严,颇具匠心。
首先它写了眼前景:
在越来越朦胧的暮色,“左省”里开放的花朵隐约可见,天空中投林栖息的鸟儿飞鸣而过,描写自然真切。
其次它还照应了诗中题:
写花、写鸟是点“春”;“花隐”的状态和“栖鸟”的鸣声是傍晚时的景致,是作者值宿开始时的所见所闻,和“宿”相关联;“掖垣”本意是“左掖”(即“左省”)的矮墙,这里指门下省,交待值夜的所在地,扣“左省”。
两句字字点题。
“星临万户动,月傍九霄多。
”此联由暮至夜,写夜中之景。
前句说在星光的照耀下,宫殿中的千门万户也似乎在闪动;后句说宫殿高入云霄,照到的月光仿佛也特别多。
这两句不仅把星月映照下宫殿巍峨清丽的夜景形象地描绘出来了,并且寓含着帝居高远的颂圣味道,虚实结合,形神兼备,语意含蓄双关。
这两句既写景,又含情,在结构上是由写景到写情的过渡。
“不寝听金钥,因风想玉珂。
”描写夜中值宿时的情景,金钥,即金锁。
玉珂,即马铃。
两句是说自己值夜时睡不着觉,仿佛听到了有人开宫门的钥匙声;风吹檐间铃铎,仿佛听到了百官骑马上朝的马铃响。
这些都是想象之辞,细致传神地表现了诗人勤于国事,唯恐次晨耽误上朝的心情。
在写法上不仅刻画心情很细致,而且构思新巧。
此联本来是进一步表现诗题中的“宿”字,可是作者反用“不寝”两字,描写自己宿省时睡不着觉时的心理活动,显得词意深蕴,笔法空灵。
“明朝有封事,数问夜如何?
”最后两句交待
“不寝”的原因,继续写诗人宿省时的心情:
第二天早朝要上封事,心绪不宁,因此好几次讯问宵夜时辰几何?
后句化用《诗经•小雅•庭燎》中的诗句:
“夜如何其?
夜未央。
”用在这里非常贴切自然,而加了“数问”二字,则更加重了诗人寝卧不安的程度。
结尾二句由题后绕出,从宿省申发到次日早朝上封事,语句矫健有力,词意含蓄隽永,忠爱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全诗八句,前四句写宿省之景,后四句写宿省之情。
自暮至夜,自夜至将晓,自将晓至明朝,叙述详细而富于变化,描写真切而生动传神,体现了杜甫律诗结构既严谨又灵动,诗意既明达又蕴藉的特点。
日暮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大历二年(767)秋,杜甫在流寓夔州瀼西东屯期间,作此诗。
“牛羊下来久,各已闭柴门。
”意思是说一群群牛羊早已从田野归来,家家户户深闭柴扉。
首联化用《诗经》“日之夕矣,羊牛下来”句。
“牛羊下来久”句中仅著一“久”字,使人自然联想起山村傍晚时的闲静;而“各已闭柴门”,则使人从静寂的村落想象到户内的欢乐。
这就隐隐透出一种思乡恋亲的情绪。
皓月悄悄升起,诗人凝望着这宁静的山村,禁不住触动思念故乡的愁怀。
“风月自清夜,江山非故园。
”秋夜,晚风清凉,明月皎洁,瀼西的山川在月光覆照下明丽如画,怎奈并非自己的故乡!
淡淡二句,有着多少悲郁之感。
杜甫在这一联中采用拗句。
“自”字本当用平声,却用了去声,“非”字应用仄声而用了平声。
“自”与“非”是句中关键的字眼,一拗一救,显得起伏有致,曲折委婉地表达了思念故园的深情。
江山美丽,却非故园。
这一“自”一“非”流露出无可奈何的情绪和浓重的思乡愁怀。
夜愈深,人更静,诗人带着乡愁观看山村秋景。
“石泉流暗壁,草露滴秋根”,意思是,清冷的月色洒满山川,幽深的泉水在石壁上潺潺而流,秋夜的露珠在草根上,晶莹欲滴。
意境是多么凄清而洁净!
给人以悲凉、抑郁之感。
诗人默默走回屋里,挑灯独坐,却更觉悲凉凄怆:
“头白灯明里,何须花烬繁。
”杜甫居蜀近十年,晚年老弱多病,如今,花白的头发和明亮的灯光交相辉映,济世既渺茫,归乡又遥遥无期,眼前灯烬结花斑斓繁茂,诗人不但不觉欢欣,反而倍感烦恼,“何须”一句,说得幽默而又凄惋,饱含辛酸的眼泪和痛苦的叹息。
“情语能以转折为含蓄者,唯杜陵居胜。
”王夫之在《姜斋诗话》中评论说诗人的衰老感,怀念故园的愁绪,诗中都没有正面表达,结句只委婉地说“何须花烬繁”,婉转曲折,含蓄蕴藉,耐人寻味。
天末怀李白
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
鸿雁几时到?
江湖秋水多!
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
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
这首诗的写作,大致与《梦李白二首》同时。
诗中设想李白已到汨罗江边。
前四句应题目中的“天末”,从自己方面写,后四句应题目中的“怀李白”,从李白方面看。
前四句明写秋天(“凉风”、“鸿雁”、“秋水”),后四句明提文章(“文章”、“投诗”)及诗人屈原(“冤魂”、“汨罗”),不仅描写有中心,就是取材也相当集中。
“凉风起天末”,诗人推己及人,想到了李白:
我这里已是秋风飒飒,那么身为“逐客”的友人,在这悲凉的秋日,究竟“意如何”呢?
诗人无法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于是想到了惟一可以回答这一问题的书信。
但是“江湖秋水多”,山高水阔,这一句中包含着对“鸿雁几时到”的否定性回答。
诗的前四句由凉风写起,一环套一环,环环紧扣,最后归结到“江湖秋水多”。
这一句不仅说明对收到书信的不抱希望,而且以“秋水多”暗示李白前途坎坷,从而引出了以下四句。
五、六句对李白横遭不白之冤表示愤慨。
“文章憎命达”所表达的是激愤,是不平;“魑魅喜人过”所表达的则是指斥,以及对友人的叮嘱。
七、八句中的“冤魂”、“汨罗”由“文章”、“魑魅”而来。
屈原也是千古文豪,但最后的结局却是放逐江湖,投水而死。
屈原与李白的遭遇不正是“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的最好说明吗?
“共语”、“投诗”反映了这两位诗人的遭遇有极其相似之处。
“冤魂”指屈原,“投诗”指李白。
屈原已逝,不说凭吊,而说“共语”,不说“赋诗祭汨罗”而说“投诗赠汨罗”,这样不仅把屈原写活了,而且以屈原如果有知,应当同李白诗歌相交的假设,来加强李白遭遇的悲剧性质。
江亭
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
水流心不竞,云在意俱迟。
寂寂春将晚,欣欣物自私。
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那时杜甫居于成都草堂,生活暂时比较安定。
表面上,“坦腹江亭暖,长吟野望时”,与那些山林隐士的感情没有太大的不同;然而一读三、四两句,却从中体悟到诗人忧国忧民的焦灼心理。
“水流心不竞”,是说江水如此滔滔,仿佛是为了什么事情,争着向前奔跑;而我此时却心情平静,无意与流水相争。
“云在意俱迟”,是说白云在天上飘浮,那种舒缓悠闲,与我此时的闲适心情全没两样。
因此仇兆鳌主说它“有淡然物外、优游观化意”。
(《杜诗详》)。
“水流心不竞”,本来心里是“竞”的,看了流水之后,才忽然觉得平日如此栖栖遑遑,毕竟无谓,心中陡然冒出“何须去竞”的一种念头来。
“云在意俱迟”也一样,本来满腔抱负,要有所作为,而客观情势却处处与自己为难。
在平时,本是极不愿意“迟”的,如今看见白云悠悠,于是也突然觉得一向的做法未免是自讨苦吃,应该同白云“俱迟”才对了。
“水流心不竞”,“不竞”泄露了诗人平日的“竞”。
真是“正言若反”,在诗人却是不自觉的。
下面第三联,更是进一步揭示出诗人的真实心理。
“寂寂春将晚”,带出心头的寂寞;“欣欣物自私”,透露了众荣独瘁的悲凉。
这是一种融景入情的手法。
晚春本来不寂寞,诗人此时处境闲寂,移情入景,自然觉得景色也是寂寞无聊的了;眼前百草千花争奇斗艳,欣欣向荣,然而都与己无关,引不起自己心情的欣悦,因此就嗔怪春物的“自私”了。
当然,这其中也不全是个人遭遇上的感慨,但正好说明诗人此时心境并非是那样悠闲自在的。
杜甫作此诗时,安史之乱未平。
李光弼在这年春间大败于邙山,河阳怀州皆陷。
诗人虽然避乱在四川,暂时得以“坦腹江亭”,但始终未忘记国家安危的,因此诗的最后,就不能不归结到“江东犹苦战,回首一颦眉”,又陷入满腹忧国忧民的愁绪中去了。
可见杜甫这首诗表面上悠闲恬适,骨子里仍是一片焦灼苦闷。
这正是杜甫不同于一般山水诗人的地方。
水槛遣心二首(其一)
去郭轩楹敞,无村眺望赊。
澄江平少岸,幽树晚多花。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城中十万户,此地两三家。
《水槛遣心》二首,大约作于公元七六一年。
此为第一首,表现了诗人离开尘嚣的闲适心情。
轩,长廊;楹,柱子。
赊,远。
首联先写草堂的环境:
这儿离城郭很远,庭园开阔宽敞,旁无村落,因此诗人能够极目远眺。
中间四句紧接着写眺望到的景色。
“澄江平少岸”,诗人凭槛远望,清澈碧澄的江水,浩浩荡荡,似乎和江岸齐平了。
这是写远景;“幽树晚多花”则写近景,草堂四周郁郁葱葱的树木,在春日的黄昏里,盛开着艳丽的花朵,散发出迷人的清香。
五、六两句刻画细腻,描写极为生动:
“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
”鱼儿在绵绵细雨中摇曳着身躯,欢欣地浮到水面来了。
燕子呢,轻柔的躯体,在微风的吹拂下,倾斜着掠过天空……这是历来为人传诵的名句。
叶梦得《石林诗话》云:
“诗语忌过巧。
然缘情体物,自有天然之妙,如老杜‘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此十字,殆无一字虚设。
细雨着水面为沤,鱼常上浮而淰。
若大雨,则伏而不出矣。
燕体轻弱,风猛则不胜,惟微风乃受以为势,故又有‘轻燕受风斜’之句。
”正因为雨细,鱼儿才欢腾地游到上面。
正因为风微,燕子才轻盈地掠过天空;足见诗人遣词用意精微。
“出”写出了鱼的欢欣,极其自然;“斜”写出了燕子的轻盈,逼肖生动。
尾联呼应起首两句。
以“城中十万户”与“此地两三家”对比,更衬出这儿非常闲适幽静。
全诗八句都是对仗,而且描写中,远近交错,精细自然,“自有天然工巧而不见其刻划之痕”。
它句句写景,句句有“遣心”之意。
黄宾虹先生曾经说过:
“山水画乃写自然之性,亦写吾人之心。
”(《黄宾虹画语录》)高明的绘画如此,感人的诗歌更是如此。
杜甫定居草堂后,经过他的一番经营,草堂园亩扩展了,树木栽多了。
水亭旁,还添了专供垂钓、眺望的水槛。
诗人经过了长期颠沛流离的生活以后,得到了安身的处所,面对着绮丽的风光,情不自禁地写下了一些歌咏自然景物的小诗。
此诗描绘的是草堂环境,然而字里行间含蕴的,却是诗人优游闲适的心情和对大自然春天的热爱。
禹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这里写的禹庙,在忠州(治所在今四川忠县)临江的山崖上。
杜甫在代宗永泰元年(765)出蜀东下,途经忠州时,观览了这座古庙。
“禹庙空山里,秋风落日斜。
”开门见山,起笔就令人森然、肃然。
山是“空”的,可见荒凉;加以秋风萧瑟,更觉气氛阴森。
但山空,那古庙就更显得巍然独立;在夕阳的照射下,显得格外庄严,令人肃然而生敬意。
诗人正是怀着这种心情登山入庙的。
“荒庭垂桔柚,古屋画龙蛇。
”庙内,庭院荒芜,房屋古旧,一“荒”二“古”,不免使人感到凄凉、冷落。
但庭中桔柚硕果垂枝,壁上古画神龙舞爪。
桔柚和龙蛇,给荒庭古屋带来一片生气。
“垂桔柚”、“画龙蛇”,既是眼前实景,又暗含着歌颂大禹的典故。
据《尚书•禹贡》载,禹治洪水后,九州人民得以安居生产,远居东南的“岛夷”之民也“厥包桔柚”——把丰收的桔柚包裹好送给禹。
又传说,禹“驱龙蛇而放菹(泽中有水草处)”,使龙蛇也有所归宿,不再兴风作浪(见《孟子•滕文公》)。
这两个典故恰好配合着眼前景物,由景物显示出来;景与典,融为一体,使人不觉诗人是在用典。
前人称赞这两句“用事入化”,是“老杜千古绝技”(《诗薮•内篇》卷四)。
这样用典更觉意味深浓,被古代英雄的业绩所鼓舞;即使看不出它是用典,也同样可以欣赏这古色古香、富有生气的古庙景物,从中体会诗人豪迈的感情。
五、六两句写庙外之景:
“云气嘘青壁,江声走白沙。
”云雾在长满青苔的古老的山崖峭壁间缓缓卷动;江涛澎湃,白浪淘沙,向三峡滚滚奔流。
这里“嘘”、“走”二字特别传神。
在这里,神话和现实,庙内和庙外之景,大自然的磅礴气势和大禹治理山河的伟大气魄,迭合到一起了。
这壮观的画面,令人感到无限的力与美。
“早知乘四载,疏凿控三巴。
”传说禹治水到处奔波,水乘舟,陆乘车,泥乘车盾,山乘樏,是为“四载”。
三巴指巴郡、巴东、巴西(今四川忠县、云阳、阆中等地)。
传说这一带原是沼泽,大禹凿通三峡后改建为陆地。
这两句诗很含蓄,意思是说:
禹啊,禹啊,我早就听说你乘四载、凿三峡、疏长江、控三巴的英雄事迹;今天亲眼目睹遗迹,越发敬佩你的伟大了!
这首诗重点在于歌颂大禹不畏艰险、征服自然、为民造福的创业精神。
唐王朝自安史之乱后,长期战乱,象洪水横流,给人民带来了无边的灾难;山“空”庭“荒”,正是当时整个社会面貌的真实写照。
诗人以“春秋笔法”暗暗讽刺当时祸国殃民的昏庸统治者,而寄希望于新当政的代宗李豫,希望他能发扬大禹“乘四载”、“控三巴”的艰苦创业精神,重振山河,把国家治理好。
这首诗,诗人歌颂英雄,感情基调昂扬、豪迈,但禹庙之景却十分荒凉:
山空,风寒,庭荒,屋旧。
这些景物与感情基调不协调。
诗人为解决这个矛盾,巧妙地采用了抑扬相衬的手法:
山虽空,但有禹庙的峥嵘;秋风虽萧瑟,但有落日之光彩;庭虽荒,但有桔柚垂枝;屋虽古旧,但有龙蛇在画壁间飞动……。
这样一抑一扬,既真实地再现了客观景物,又不使人产生冷落、低沉之感;加之以后四句声弘气壮,调子愈来愈昂扬,令人愈读愈振奋。
江汉
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
片云天共远,永夜月同孤。
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
古来存老马,不必取长途。
大历三年(768)正月,杜甫自夔州出峡,流落湖北江陵、公安等地。
此时他已五十六岁,北归无望,生计窘艰。
此诗以首句头两字“江汉”为题,正暗示流离漂泊。
尽管如此,诗人匡世济国之心未已,忠君爱国之心不改。
“江汉”句,叙写诗人客滞江汉的窘境。
“思归客”三字饱含无限的辛酸,因为诗人思归而不能归,成为天涯沦落人。
“乾坤”代指天地。
“乾坤句包含“自鄙而兼自负”这样两层意思,妙在“一腐儒”上冠以“乾坤”二字。
“身在草野,心忧社稷,乾坤之内,此腐儒能有几人?
”(《杜诗说》)。
“片云”二句紧扣首句,对仗十分工整。
通过眼前自然景物的描写,诗人将他“思归”之情表现得很沉郁。
他由远浮天边的片云,孤悬明月的永夜,联想到了自己客中情事,仿佛自己就与云、月一样孤远。
这样就把自己的感情和身外的景物融为一片。
诗人表面上是在写片云孤月,实际是在写自己:
虽然远在天外,他的一片忠心却象孤月一样的皎洁。
“落日”二句直承次句,表现出诗人积极用世的精神。
次句的腐儒,并非纯是诗人对自己的鄙薄。
上联写了永夜、孤月,本联的落日,就决不止是写实景,而是用作比喻。
黄生指出:
“落日乃借喻暮齿”,是咏怀而非写景。
落日相当于“日薄西山”的意思。
“落日”句的本意,就是“暮年心犹壮”。
就律诗格式说,此联用的是借对法。
“落日”与“秋风”相对,但“落日”实际上是比喻“暮年”。
“秋风”句是写实。
“苏”有康复意。
诗人流落江汉,面对飒飒秋风,不但没有悲秋之感,反而觉得“病欲苏”。
这与李白“我觉秋兴逸,谁云秋兴悲”的思想境界,颇为相似,表现了诗人身处逆境而壮心不已的精神状态。
胡应麟《诗薮•内篇》卷四赞扬此诗的二、三联”含阔大于沉深”,是十分精当的。
这两联诗的意境,苏轼曾深得其妙,他贬谪岭外、晚年归来时,曾有诗曰:
“浮云世事改,孤月此心明”(《次韵江晦叔二首》),表明他不因政治上遭到打击迫害,而改变自己匡国利民的态度。
“孤月此心明”就是从杜诗“永夜月同孤”和“落日心犹壮”两句化用而成的。
“古来”二句,再一次表现了诗人老当益壮的精神。
“老马”用了《韩非子•说林上》“老马识途”的故事:
齐桓公伐孤竹返,迷惑失道。
他接受管仲“老马之智可用”的建议,放老马而随之,果然“得道”。
“老马”是诗人自比,“长途”代指驱驰之力。
诗人写道,古人存养老马,并非取它的力,而是用他的智。
我虽是一个“腐儒”,但心犹壮,同老马一样,并不是没有一点用处的。
其中的言外之意是:
莫非我真是一个毫无可取的腐儒,连一匹老马都不如么?
此诗用凝炼的笔触,抒发了诗人怀才不遇的不平之气和报国思用的慷慨情思。
诗的中间四句,情景相融,有着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历来为人所称道。
野望
西山白雪三城戍,南浦清江万里桥。
海内风尘诸弟隔,天涯涕泪一身遥。
惟将迟暮供多病,未有涓埃答圣朝。
跨马出郊时极目,不堪人事日萧条。
这首诗作于上元二年(761)成都草堂。
诗以“野望”为题,是诗人跃马出郊时感伤时局、怀念诸弟的自我写照。
首两句写野望时所见西山和锦江。
“西山”在成都西,主峰终年积雪,因此以“白雪”形容。
“三城”,松、维、保三州,(在今四川松潘、理县一带),此时驻军严防吐蕃入侵,是蜀地要镇。
南浦,南郊外水滨。
清江,锦江。
万里桥,在成都城南。
中间四句是野望时触发的有关家国和个人的感怀。
三四句由战乱推出怀念诸弟,自伤流落的情思。
“风尘”指安史之乱导致的连年战火。
杜甫四弟:
颖、观、丰、占。
只杜占随他入蜀,其他三弟都散居各地。
此时“一身遥”客西蜀,如在天之一涯。
诗人怀念家国,不禁“涕泪”横流。
真情实感尽皆吐露不由人不感动。
五六句又由“天涯”“一身”引出残年“多病”,“未”贡微力,无补“圣朝”的内愧。
“供”,付託。
“涓埃”,滴水、微尘,指毫末之微。
杜甫时年五十,因此说已入“迟暮”之年。
他叹息说:
我只有将暮年付诸给“多病”之身,但“未有”丝毫贡献,报“答圣朝”,是很感惭愧的。
杜甫虽流落西蜀,而报效李唐王朝之心,却始终未改,足见他的爱国意识是很强烈的。
中间四句,由于连用对偶而将诗人的家国之忧,身世之感,特别是报效李唐王朝之心,艺术地得到有效概括。
七八句最后点出“野望”的方式和深沉的忧虑。
“人事”,人世间的事。
由于当时西山三城列兵防戍,蜀地百姓赋役负担沉重,杜甫深为民不堪命而对世事产生“日”转“萧条”的隐忧。
这是结句用意所在。
诗人从草堂“跨马”,走“出”南“郊”,纵目四“望”。
“南浦清江万里桥”是近望之景。
“西山白雪三城戍”,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杜甫 律诗 鉴赏 十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