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x
- 文档编号:895259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2
- 大小:38.03KB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x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四章物质的特性.docx(3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四章、物质的特性
第一节、熔化和凝固
【设计意图】:
学生对水结冰和冰化水都很熟悉,因此对熔化和凝固现象不难理解,但是并不了解这两个过程中的特点和规律,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实验中要指导学生学会有目的的观察,记录数据,分析和处理数据。
这方面的能力要求对学生有一定的难度。
【教学目标】:
1、了解晶体和非晶体在熔化和凝固时表现的特点,了解典型的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晶体熔化和凝固的规律,理解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的意义。
能根据有无熔点将固体分为晶体和非晶体。
掌握硫代硫酸钠和冰的熔点。
2、让学生在对比实验中,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
在此基础上推理画出晶体凝固的图象,培养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生比较熟悉但又不清楚的问题的探究,激发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判断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实验的观察,熔点的应用
根据实验数据作出熔化图象,反映变化规律。
【教学准备】:
铁架台烧杯温度计试管酒精灯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从冬春交替中水的变化,引入本节教学。
得出物质的状态:
固态、液态、气态及熔化和凝固的一些日常生活现象或简单知识点。
列举一些生活
中的物质状态
变化的例子
可讨论回答
创设情景
从生活中的物质状态变化的例子,体会熔化和凝固的条件?
不同物质熔化和凝固有无规律?
规律一样吗?
思考,回答
深入思考,大胆假设
设置疑问
1.首先在实验前,介绍仪器的使用
2.实验前设疑:
A、加热时,海波和松香温度是否变化?
是否一直在变化?
B、在实验的不断加热过程中,海波和松香的状态有无变化?
C、当状态发生变化时,温度是否变化?
3.指导学生实验,时间和温度的数据记录从温度40℃开始记时,记录到固体全部熔化后3分钟结束。
4.师先介绍图象的意义,曲线的画法。
教师示范其中一个小组的一组实验数据进行画图,确定各个点后,作出光滑曲线
5.教师提问,通过以上实验和数据的分析,本实验的实验现象?
吸热还是放热?
温度在怎样变化?
物质状态怎样变化?
画图的曲线形状又怎样?
6.总结:
固体分晶体和非晶体,并介绍其特点。
介绍熔点并设疑:
A、书本表格内各物质都是晶体吗?
B、不同晶体的熔点不同,说明熔点是晶体的特性之一,如何理解“特性”?
C、为什么无论外界的温度怎样变化,冰水混合物的温度为0℃?
D、为什么用钨丝做灯丝?
E、硫代硫酸钠的熔点是多少?
7.介绍逆过程----凝固
8.反馈练习(书本125页),补充,冰生于水而寒于水,对吗?
分组实验,几个同学间要有明确的分工。
学生有目的的实验探究,并认真观察及时记录数据
学生完成两个图象
学生从记录数据、实验观察、作出图象中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
记住硫代硫酸钠、水的熔点
记住酒精的熔点比水银低
总结回答或讨论回答
讨论回答,知识迁移
深入探究
本节解决了哪些问题?
学生自我小结
小结
作业本
布置作业和课外阅读
教学反思
学生对熔化和凝固有一定的认识,特别是冰熔化成水,水凝固成冰,但他们对熔化和凝固过程、现象并不太了解。
在本节课中,通过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熔化的实验演示来推断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特点,并根据实验数据来得出图象和规律。
所以成功完成实验是本节课的关键。
在实验中,为了使硫代硫酸钠受热均匀,除了采用水浴之外,还要控制水温不要过高,保持在50到60摄氏度之间。
不过,硫代硫酸钠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的过程很短,大约3分钟左右;香熔化要持续20分钟才出现现象。
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我没有安排学生实验,而是安排学生演示实验,3人一组,一人观察状态,一人计时,一人记录,三人合作实验,并把实验结果报给大家。
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根据上节课的得到的两组数据,让学生描点在连线。
然后比较两个图象的区别。
学生很自然的说出它们的区别,但还不能回答到位。
教师补充说明,但为了更加明确,教师这里穿插一个课件播放硫代硫酸钠和松香的熔化过程,并强调晶体熔化时的温度是保持不变的,非晶体的熔化过程是不断升温的。
至于凝固过程,则根据它是熔化的逆过程和晶体熔化的图象来推断凝固的图象,并根据图形得出晶体的熔点和凝固点数值相等。
第二节、汽化和液化(第一课时)
【设计意图】:
汽化和液化这两部分的内容,是物态变化中互为相反的过程,本节教材的特点是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比较侧重于引导学生充分结合身边的事例。
其次要做好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
通过探究让学生得出蒸发和沸腾的特点,进一步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
【教学目标】:
3.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2、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
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沸腾实验观察
【教学准备】: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乙醚注射器等
【教学过程设计】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讨论:
1.打针前皮肤上擦些酒精,有什么感觉?
为什么?
2.冬天室外谈话,为什么嘴里会吐“白气”?
3.夏天冰棍也会冒“白气”,为什么?
激发学生兴趣
让学生列举类似的例子
创设情景
在黑板上用酒精擦出一片液迹,问:
酒精哪里去了?
从什么状态变成了什么状态?
演示实验
学生观察、分析,作出回答
本节课题探究引入
让学生介绍晾衣服时,我们操作的具体步骤
引导学生针对书上给出的事实讨论,根据每一个事实的两种情形对比,得出结论
结合书本实例图讨论
设问1:
蒸发吸热还是放热?
设问2:
不同液体蒸发快慢一样吗?
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兴趣
学生分析,回答
对以上结论,学生分别设计实验进行检验
学生分析其中的原因
用两支温度计做对比实验:
一支干燥的温度计
一支温度计的液泡上有酒精或包裹着蘸有酒精的棉花
再结合生活实际,列举在生活实际中,蒸发吸热的具体事例,如:
游泳后上岸冷等等。
让学生设计实验分析讨论
深入探究:
影响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师让学生例举有关事例,调节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奋点
学生考虑,作
答,并作出解释
知识拓展
教师提问:
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
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
布置作业
学生小结提高
小结
教学反思
如果时间允许的话,蒸发的影响因素这里可安排一个探究实验,让学生探究自己获得影响蒸发的三个因素。
强调液体的温度、液体的表面积、液体表面的空气流速。
学生往往会落了液体两个字。
用分子运动论解释蒸发的现象,口说无凭,要播放多媒体课件来详细说明微观现象。
蒸发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汽化现象,但很多同学只知现象,不知解释,我们在上课中要多举例子,多用蒸发原理来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第一节汽化和液化(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了解液体汽化的两种方式:
蒸发和沸腾,对两种方式进行对比,找出相同点和不同点。
明确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理解液体沸腾的规律和实质,掌握沸点概念,掌握液化放热现象,明确气体液化的两种方法:
降低温度和压缩体积。
能列举液化现象及液化在实际中应用的事例。
技能目标:
会紧密联系生活经验,分析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自主探究蒸发致冷实验,加深对蒸发致冷的深刻印象。
自主探究水沸腾的实验,深入了解沸腾规律。
情感目标:
提高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研究精神。
二、教学重点:
影响液体蒸发快慢的因素
教学难点:
沸腾实验观察
三、教学准备:
酒精水温度计烧杯酒精灯铁架台乙醚注射器等
四、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上节内容复习
引入,介绍另一汽化现象-------沸腾
学生回忆,举例
学生体验
复习引入
学生分组实验:
水的沸腾现象
让学生观察:
水未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水开始沸腾时温度的变化及现象?
并让学生总结沸腾的特点:
A,一定温度下进行
B,内部表面同时进行
C,沸腾吸热
采用与熔点表对比的方式进行教学
A,熔点是物质的特性,沸点也是物质的特性
B,明确沸点与气压有关系
C,记住标准大气压下,水的沸点
D,会判断具体温度时液体的状态
蒸发与沸腾的区别,教师引导学生列表归纳
学生分组完成
认真观察现象,及时记录数据:
A,沸腾前,水的温度的变化?
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B,在沸腾过程中,继续加热,水的温度的变化情况?
水中气泡如何变化?
C,沸腾后,停止加热,水是否继续沸腾?
学生对比总结并发言
学生练习:
—170℃时氧处于什么状态?
等等
沸点知识应用生活,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
学生在引导下完成
实验探究
沸点表:
介绍冷冻疗法
总结提高,
以玻璃上的液化现象,雾,露的形成引入
演示水的液化实验,引导观察:
玻璃片上的现象?
用手摸玻璃片,感受实验前后玻璃片的温度变化
所有气体,在温度降到足够低时,都可以液化
还有什么方法可以使气体液化?
演示:
乙醚液化实验
介绍生活中实例
思考:
电冰箱工作背面与侧面的冷热情况?
总结:
液化放热
教师引导汽化是液化的逆过程,以此对比熔化和凝固的知识来得出结论
学生结合生活,
展开举例
学生参与实验
学生体验
学生体验
学生观察思考
学生举例体会
液化的好处
结合实际分析,
得出结论
学生知识迁移
液化引入
液化实验
小结
深入探究
(书本上)拓展学生知识面,激发学习积极性
强化学生对液化放热的认识
讨论
教师提问:
今天解决了哪些问题?
这节课有哪些新的认识?
又有哪些与原来的认识观点中不一样的一些认识,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变得更明白了?
学生小结提高
小结
书本练习
布置作业
教学反思
学生对水的沸腾的现象并不陌生,但从来没有仔细观察过,所以对沸腾的规律并不知道很多。
我这里把沸腾的演示实验改为学生实验,每两人一组观察水沸腾,一人计时和记录数据,另一人观察气泡和水温变化。
而且,我为了缩短加热时间,改烧杯为大试管直接加热,改冷水为热水开始加热,水达到沸腾的时间是缩短了,沸腾现象也非常明显,学生较易得出沸腾的
特点。
但由于开始的水温过高,乃至加热过程中的时间过短,有的同学不到一分钟就水开始沸腾,没有很明显的观察到气泡的变化。
在课后忘了总结“响水不开,开水不响”。
液化实验中的乙醚实验,由于手温很低,故实验效果很不明显。
水蒸气遇冷凝结在玻璃片上的水珠说明气体遇冷液化,只要温度降到足够低时,气体都可以液化,但打火机和煤气罐对学生来说就不好理解了。
生活中的液化例子很多,但学生往往会把生活中的“白气”现象认为是汽化形成的,这个知识点还要强化。
第三节升华和凝华
[设计意图]:
在前面几节内容的学习中学生已有了一些物态变化的知识,直接通过设问引入新课。
升华和凝华现象虽然在生活中普遍存在,但是这些现象比较缓慢,难以被学生直接看到,看到的只是结果。
在形成的过程中是否需要经过液态这个过程不是很清楚,为了突破这个难点,首先安排了碘升华和凝华的实验。
教师引导学生去探究、观察、分析实验,让学生亲自领悟到固态与气态之间可以直接转变。
从而得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再通过举例分析生活中的一些现象(这些现象可以学生举一些或老师补充一些),加深对知识的巩固,同时也激发学生去发现问题,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和综合的思维方法。
[教学目标]:
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能用物态变化知识解释生活
的现象。
观察实验,认识物态变化,形成观察、分析、对比、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关心环境,乐于探索一些自然现象的科学道理。
[教学重点与难点]:
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用升华和凝华的知识解释实际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一、引课设问
前面我们已经知道了固态与液态、液态与气态可以相互转变,那么,固态与气态之间是否可以直接转变呢?
让我们通过实验来探究这个问题。
(出示碘)若要使固态碘变成气态,气态碘变成固态碘,有何办法呢?
教师介绍实验装置,用酒精灯把碘加热,在烧杯的上方放一只装有冷水的烧瓶。
学生回答,认真观察
学生实验要求:
1加热时,观察烧杯中有何现象?
2停止烧杯加热,在烧瓶底部有何现象?
3烧杯底部有无液态碘?
4根据实验,你得出了什么结论?
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引出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以及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师:
日常生活中也不难见到升华和凝华的现象。
如:
(1)出示“针状雾凇”“冰棍”的图片
(2)放在衣橱中的樟脑精,时间长了会变小,而衣服仍然是干的,为什么?
教师可作适当补充。
(如走进中药房会闻到中药气味?
冬天,北方玻璃窗上的冰花?
)
讨论:
如何辨别新旧灯炮?
并阐述理由。
(实物展示)
学生解释其原因。
学生举例生活中其他的现象。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
对刚才所掌握的知识进行巩固,并简单的运用,这样可以及时的反馈学生掌握的实际情况,加深印象。
师:
自然现象中的云、雾、雨、雪、露、霜,这些物质都是由什么成分组成?
多媒体展示图片
师:
水的存在状态有三种,这些物质以什么状态存在?
师:
那么,这些物质是水发生何种物态变化形成的?
多媒体展示降水的过程。
师:
云和雨是怎样形成的呢?
师:
雾、露、霜、雪又是怎样形成?
学生回答
小组讨论,请四位同学分别来说说这四种天气现象的形成发生了何种物态变化。
学生分组代表发言,形象描述这些现象的形成原因。
上课的时候让学生分组代表发言描述这些现象形成以及属于何种物态变化,师生在共同归纳总结。
其中露和雾的形成实质是一样的,但具体现象不一样,再与霜的形成进行对比。
使学生在对比中明确露、雾、霜的形成实质,并逐步培养学生对比的逻辑思维能力。
师:
雾、霜大家都比较熟悉,你知道它们有哪些危害?
学生讨论后回答。
雾和霜的害处让学生讨论后回答,从而培养学生明晰概念,明辨是非的能力,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环境观。
师:
现在家家都有电冰箱,你在使用时有哪些发现?
讨论:
你能用电冰箱制造露、雾、霜吗?
请叙述具体方法。
(课后完成实际操作,写出实践文章)
小结:
请学生谈谈这节课的收获。
让学生讨论“如何用电冰箱制造出露、雾、霜”,这是一道开放题,通过多种方法的解答,旨在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具体操作过程回去做实验后再写出实践文章,可以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实践、探究能力。
布置作业:
①课本练习
②整理物态变化知识,设计物态变化的知识结构图。
教学反思
在学了六种物态变化后,学生很容易混淆六种物态变化的名称,教会学生如何判断相当重要,关键在于明白物态变化前后的两种状态。
学过这章之后,学生对樟脑丸和灯泡变黑的例子比较熟悉,但对冬天衣服变干,干冰胡须和人工降雨不熟悉,再说作业本中出到用干冰人工降雨的知识,并且提到凝结核的知识,课堂上如有时间,教师可补充这方面的知识。
另有一疑问:
干冰在人工降雨中,有没有使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
第四节物质的构成
掌握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确认分子比细胞小得多。
理解分子间存在空隙,能例举证明分子间有空隙的现象。
能用事实说明气体分子间的东西比固体和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了解扩散相信,能用分子运动论的观点解释扩散现象,理解扩散的快慢与温度的关系。
能用分子运动论解释物态变化。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水为什么变成水蒸气?
冰为什么会融化成水?
为什么温度越高,液体蒸发越快?
这些现象为什么会出现,我们需要学习物质的构成。
构成生命的基本单位是?
细胞很小,但里面却含有多种多样的物质。
如植物甘蔗,甘蔗由甘蔗细胞构成,1、甘蔗细胞可以再分解吗?
2、我们对甘蔗进行压榨,可以榨出甘蔗汁来,甘蔗汁又可以分解为什么物质?
3、说明甘蔗细胞中含有多种物质,那么存在于甘蔗细胞内的糖和水等物质又是由什么构成的呢?
细胞
可以分解成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甘蔗汁从甘蔗的细胞中压榨出来,甘蔗汁又可以分离成蔗糖和水,
1、用放大镜观察,你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
2、你又看到了什么?
蔗糖小颗粒可不可以细分?
3、你还能看到蔗糖吗?
蔗糖是否消失了?
糖水有甜味的事实说明蔗糖没有在水中消失。
蔗糖是以一总被称为分子的微粒分散在水中。
由于分子太小了,所以我们无法看见他们。
蔗糖是由蔗糖分子构成的。
与蔗糖一样,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
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1、用放大镜观察一块方形蔗糖,
2、将方形蔗糖碾碎后,再用放大镜观察,
3、将碾碎的蔗糖溶入水中,用放大镜观察糖水,
(根据水变甜确认蔗糖没有消失,在水中以极小的微粒状态存在)
虽然细胞很小,但我们用光学显微镜可以清楚地看见它。
分子比细胞小得多,一滴水中含有的分子数让人去数,每秒钟数1个,需要数几十万亿年。
如果把水分子放大到乒乓球那么大,按相同比例,乒乓球则有地球那么大。
你能从中得出什么结论?
分子不但用肉眼和放大镜看不见,即使用光学显微镜也看不见。
只有用现代最先进的扫描隧道显微镜才能看见一些较大的物质分子。
分子很小的概念用对比或比喻的手法,让学生自己得出分子很小的概念,使学生对分子的认识更形象些。
构成物质众多的分子是紧密无间的挤在一起,还是彼此间存在一定的空隙呢?
为了帮助我们理解,让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实验1、量筒中倒入黄豆,再倒入芝麻。
记下黄豆和芝麻的总体积。
2、将量筒反复摇晃几次,使他们混合后,记下他们的总体积。
观察现象,让学生描述现象和结论。
水由水分子构成,酒精由酒精分子构成,他们分子之间有空隙吗?
让学生自己来作实验证实。
你观察到什么现象?
你得到什么结论?
举例:
固体、液体、气体之间的空隙的大小关系。
有空隙的。
芝麻和黄豆的总体积小于混合前的总体积。
1、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酒精,往量筒中倒入10毫升水。
2、把水和酒精混合在一起,看最终的总体积。
总体积变小了。
分子之间有空隙。
铁块很难被压缩,而气体很容易被压缩。
气体分子之间的空隙比固体、液体分子间的空隙大。
用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可以很形象地说明分子之间有空隙,化抽象为形象,更为学生的动手和动脑思考提供了空间。
构成物质的分子是静止不动的固定在不同的位置上,还是处于不停的运动中?
能举例吗?
香水分子从瓶内跑到周围的空气中,进入另一处的现象。
象这种由于分子的运动而使物质从一处进入另一处的现象叫做扩散。
分子的运动速度是极快的,在0摄氏度时,氢气分子每秒可跑1700米,他们是无序碰撞的,碰撞了之后朝不同的发现运动所以扩散的速度见减慢了。
打开香水的盖子不能马上闻到香味。
气体会发生扩散,液体和固体是否也会发生扩散?
实验:
将热水和冷水倒入烧杯中,再用注射器将红墨水注入,
观察一段时间,你看到了什么现象?
在热水中扩散地快还是冷水中快?
依据是什么(让同学摸烧杯壁感受冷暖)
两杯水中发生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你得出什么结论?
与气体扩散一样,液体多少也是由于分子的运动引起的,分子运动的快慢与温度有关,物体的温度越高,分子的运动越剧烈。
扩散现象还可能在固体中发生,只是进行得非常缓慢,请同学们举例?
扩散现象说明了什么?
不停的运动中
打开香水的盖子。
闻到厨房饭菜香味。
水中的红墨水扩散开来。
热水中的红墨水扩散的快。
液体也会发生扩散,温度越高,扩散越快。
举固体扩散的例子。
如:
铅片和金片的例子,晶体管
分子之间有间隙,分子是不停地做无规则运动。
蒸发是一种缓慢的汽化方式,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蒸发实质是处于液体表面的分子由于运动离开液体的过程。
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剧烈,越容易离开液面。
所以蒸发是在液体表面进行的汽化现象。
同时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蒸发越快。
沸腾从分子运动的角度看,液体沸腾时,处于液面的分子要离开液体,另一方面,液体内部的分子也要离开液体,所以我们说沸腾是比蒸发剧烈地多的汽化现象,同时蒸发和沸腾在本质上是相同的。
教学反思
用蔗糖溶解在水中,虽然看不见,但水的味道是甜的来说明蔗糖变成了更小的微粒,将学生由宏观世界引入物质的微观世界,从而用概念的外延去认识概念,效果较好。
酒精和水混合,我采用的是两个10毫升的量筒,一个装10毫升的水,一个装10毫升的酒精,然后相混合,但只有极少的同学作出了正确的结论。
我想问题可能出在量筒的读数没有读标准,所以在读数之前要强调视线与凹形液面相平。
芝麻和黄豆的实验中,先倒黄豆在倒芝麻,而且量筒不能打湿,否则黑乎乎的看不见实验效果,这个实验大部分同学都做成功了。
但学生会产生误解,以为黄豆之间的空隙就是分子之间的空隙,教师在这里要强调说明,这只是个比喻的实验,黄豆和芝麻之间的空隙是物体之间的空隙,并非分子与分子之间的空隙
气体的扩散实验可以安排一瓶醋让学生去闻。
在让学生举生活中的例子,如烧饭时的香味。
学生对液体的扩散较易理解,但对于固体的扩散的例子很少,很难理解,再说教科书中举的晶体管也没有详细介绍是什么固体之间扩散,怎么扩散。
至于用微观概念来解释蒸发和沸腾现象则可用多媒体课件来代替教师说明,分别表示分子离开液面和液体内部,这样更直观,更形象。
课后可以补充纳米材料的应用,对学生进行热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一、教学目标:
1、知道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2、初步掌握科学研究的基本过程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方法——变量控制法。
3、激发学生科学探索的兴趣。
二、教具准备:
天平一台、烧杯一只、滴管一支、玻璃棒一根、药匙2个、食盐适量、冷热水、钟
一只(公用)。
三、教学过程:
师:
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有关物质溶解性的一些知识,其实溶解这种自然现象,生活中随处可见,大家能举一写例子吗?
生:
冲咖啡、冲奶粉、在菜里加盐和味精……
师:
大家举了很多例子,那么,既然溶解现象在生活中这么普遍,我想,我们应该更进一步地来观察它,比如物质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这一节课,就以食盐为例,我们来探究一下溶解快慢和哪些因素有关。
[板书]科学探究:
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师:
科学探究我们已经不是第一次接触了,在第一章学习中,我们一起做过三个探究,那,大家来回忆一下,当时我们是怎样来探究的,或者说探究的过程是怎么样的?
生:
提出问题,建立猜测和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收集事实与证据,检验假设,合作与交流[板书]
师:
那么,我们就根据这个步骤,来探究“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要学会根据探究的主题提出问题,针对今天的主题,同学们认为今天这个探究活动你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
生:
影响食盐在水中溶解快慢的因素有哪些?
(或其近似的)
师:
问题出来以后,我们就要根据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猜测和假设。
生:
可能和水温的高低有关;可能和食盐的粗细程度(颗粒大小)有关;可能和水的质量与食言的质量比有关;还可能和搅拌与否有关。
[板书]
师:
大家又是怎么想到的?
生:
冲奶粉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四 物质 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