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化学》天大版作业问题.docx
- 文档编号:895145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147.36KB
《物理化学》天大版作业问题.docx
《《物理化学》天大版作业问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物理化学》天大版作业问题.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物理化学》天大版作业问题
《物理化学》(天津大学第四版)作业问题
华南理工大学应用化学系葛华才编写2004.6.10
第102030405060709101112章
第一章气体的性质作业问题
1.5状态变化
瓶1(n,p,V,T)+瓶2(n,p,V,T)→瓶1(n1,p’,V,T)+瓶2(n2,p’,V,T’)
本题的关键是要找变化前后的守恒量:
物质的量,建立关系式
2n=n1+n2
再利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n=pV/RT即可求解。
1.6漏写坐标轴名和图名。
使用非国标单位:
atm。
没给出计算的数值。
1.9.两种气体的恒温混合过程如下:
(1)混合后的总压p’=nRT/V=[n(N2)+n(H2)]RT/4dm3
=[(p×1dm3/RT)+(p×3dm3/RT)]RT/4dm3
=p
即等于混合前的压力。
(2)摩尔体积Vm=V/n=RT/p,仅与温度和(系统)压力有关。
混合前后温度和压力均相同,所以摩尔体积相同。
注意:
应用时应为总压,不能用分压。
(3)过程为恒温恒压混合且是理想气体,所以混合前纯组分的体积即为分体积:
V(H2)=3dm3,V(N2)=1dm3;[亦可按V(H2)=y(H2)V(总)计算]
分压比p(H2):
p(N2)=y(H2):
y(N2)=n(H2)/n(N2)=(p×3dm3/RT)/(p×1dm3/RT)
=3:
1
对于理想气体:
分压是指某组分占所有可空间所具有的压力;分体积是指某组分压力为总压时具有的体积。
1.17系统状态变化如下:
对于容器中的水气,是非恒质量过程,关系复杂;而空气的变化是恒质量且恒容过程,因此可根据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建立空气状态变化的关系式:
n空气=p空气V/RT,即
(p1-3.567kPa)V/RT1=(p2-101.325kPa)V/RT2
所以p2=101.325kPa+(p1-3.567kPa)T2/T1
=101.325kPa+(101.325kPa-3.567kPa)×373.15K/300K
=
kPa
本题的关键是:
空气的量和体积不变建立方程求压力。
另外需知水在100℃时的饱和蒸气压为101.325kPa(作为常识需知!
)。
总压=空气分压+水的饱和蒸气压
第2章热力学第二定律【到开始】
作业问题:
5解:
状态变化如下H
H=H1+H2=Q1+0=Q1
U=H-pV=Q1–(p3V3–p1V1)≈Q1–nRT3
2.18解:
绝热恒外压过程
Q=0,U=nCV,m(T2T1),W=p2(V2V1)=nRp2[(T2/p2)T1/p1)]
利用热力学第一定律U=W建立方程求T2,其中nCV,m=nACV,m,A+nBCV,m,B
H=nCp,m(T2T1)
2.22解:
(4)思路与2.18相同。
2.30解:
状态变化如下
注意:
对于复杂的变化过程:
T变、p变、相变过程,通常分解成多步骤:
(1)变温到(正常)相变温度;
(2)恒T、p正常相变;
(3)变温到终态温度。
这个过程仍可分解为恒压、恒容或恒温等过程,主要看计算公式的使用条件。
对于液(固)相或理想气体的纯变温过程(又称pVT过程),U、H认为是温度的函数,故无须考虑是否恒压或恒容过程。
对于过程热的计算说明:
本过程为非恒压过程,严格说无法计算;但考虑到始态为液体,压力影响不大,所以可近似为恒压过程,所以Q≈Qp≈H。
第三章热力学第二定律作业问题【到开始】
3-28解:
(1)设乙醚完全挥发为气体,则其压力
p=nRT/V=0.1mol×8.3145J·K-1·mol-1×308.66K/0.01m3=
Pa
该压力小于饱和蒸气压101325Pa,所以假设成立。
(2)乙醚的气化过程可用下框图描述
过程
(1):
为凝聚态的恒温变压过程,H1≈0,S1≈0
过程
(2):
为乙醚的平衡(可逆)相变过程,
H1=nvapHm=0.1mol×25.104kJ·mol-1=2.5104kJ
S1=H1/T=2.5104kJ/308.66K=
J·K-1·mol-1
过程(3):
气相恒温变压过程,设为理想气体过程,H3=0
S1=nRln(p3/p4)=0.1mol×8.3145J·K-1·mol-1×ln(101325Pa/25664Pa)
=1.142J·K-1·mol-1
所以H=H1+H2+H3=(0+2.5104+0)kJ=2.5104kJ
S=S1+S2+S3=(0+8.133+1.142)J·K-1·mol-1=9.275J·K-1·mol-1
其他量利用始终态的变化进行计算:
过程恒容:
Qv=U=H-pV=H-p4V4-p1V1)=2510.4J–(25664Pa×0.01m3-0)
=2253.8J
注意:
本题的U亦可按H的方式分步计算,但比较繁。
但Q不能分步算!
因为这些步骤是假设的,并非实际过程,故两者的热效应不一样。
S
变压,S2
恒压,S1
O2(g)
T2=373.15K
p2=100000Pa
2
O2(g),Sm
T1=298.15K
p1=100000Pa
3-31解:
根据题目所给数据和需求的量,状态变化可设计如下:
O2(g),Sm
T3=373.15K
p3=50000Pa
S=Sm-Sm=S1+S2=
+Rln(p2/p3)
所以Sm=Sm+
+Rln(p2/p3)
={205.138+
+8.3145×ln(100000Pa/50000Pa)}J·K-1·mol-1
=217.713J·K-1·mol-1
3-34解:
若水完全挥发,则终态水分压p=(3/5)p外=0.6×120kPa=72kPa,小于饱和蒸气压,所以应该全部挥发,水的变化过程可设计如下的可逆途径
H(H2O)H1H2H3≈0+3×40.668kJ·mol-1+0=
kJ
S(H2O)S1S2S3
≈0+3mol×40668J·mol-1/373.15K+3mol×8.3145J·K-1·mol-1×ln(101325/72000)
=335.48J·K-1·mol-1
H,S
2molN2(g)
T2=373.15K
p2=48kPa
2molN2(g)
T1=373.15K
p1=120kPa
对于N2为恒温变压过程:
H(N2)
S(N2)=nRln(p1/p2)=2mol×8.3145J·K-1·mol-1×ln(120kPa/48kPa)=15.237J·K-1·mol-1
所以:
S=S(H2O)+S(N2)=335.48J·K-1·mol-1+15.237J·K-1·mol-1=350.72J·K-1·mol-1
H=H(H2O)+H(N2)=
kJ+0kJ=
kJ
系统为恒压过程:
Qp=H=122.004kJ
W=-p外(V2-V1)=-[n(H2O)+n(N2)]RT1+n(N2)RT1=-n(H2O)RT1=-9308J
U=QW=122.004kJ-9.308kJ=112.696kJ
AUS=112.696kJ-373.15K×0.35072kJ·K-1·mol-1=-18.175kJ
GHS=122.004kJ-373.15K×0.35072kJ·K-1·mol-1=-8.866kJ
注意:
对于恒温过程,只需算出各步的S和H,就可算出其他状态函数变,而Q和W不能按假设的步骤算,而是根据整个过程特征进行计算.
3-36解:
设计的可逆途径如下
HH1H2H3,SS1S2S3
GHS
H,S
H1,S1
2molH2(g)
T1=298.15K
p2=50kPa
2molCO(g)
T1=298.15K
p3=50kPa
1molCO2(g)
T1=298.15K
p1=150kPa
1molCH4(g)
T1=298.15K
p1=150kPa
H3,S3
3-40解:
(3)设计的途径如下
H2,S2
2molCO(g)
T1=298.15K
p2=100kPa
2molH2(g)
T1=298.15K
p2=100kPa
1molCO2(g)
T1=298.15K
p2=100kPa
1molCH4(g)
T1=298.15K
p2=100kPa
rHmH1H2H3,rSmS1S2S3
rGmrHmrSm
3-46证明:
(1)观察证明式的特征,要用到式H=H(T,p)的微分式:
dH=(H/T)pdT+(H/p)Tdp=Cp,mdT+(H/p)Tdp
再利用热力学基本方程:
dH=TdS+Vdp
恒T对p求偏微分:
(H/p)T=T(S/p)T+V
再利用涉及(S/p)T关系式:
dG=-SdT+Vdp
得麦克斯韦关系式:
(S/p)T=-(V/T)p
∴(H/p)T=V-T(V/T)p
dH=Cp,mdT+[V-T(V/T)p]dp
(2)对于理想气体,V=nRT/p,T(V/T)p=T(nR/p)=V
所以(H/p)T=V-T(V/T)p=V–V=0
第四章多组分系统热力学作业问题【到开始】
4-3nB=bBWA
VB=(V/nB)T,p,nA=(V/bB)T,p,nA/WA
VA=(V-nBVB)/nA=(V-WAbBVB)/nA
4-14
(1)过程:
nxBB+nxcC+5molC→
nxBB+nxcC+5molC→nxBB+(nxc+5mol)C
当n→∞时,G=RT[nxBlnxB+(5mol+nxC)lnxC]-RT[nxBlnxB+nxClnxC]
=RT×5mollnxC
=[8.315×298.15×10×ln(0.4)]J
=-11.36kJ
S=H-G)/T=(0-11360J)/298.15K=38.1J·K-1
4-17pNH3(CHCl3)=kc,NH3(CHCl3)cNH3(CHCl3)
pNH3(H2O)=kc,NH3(H2O)cNH3(H2O)
kc,NH3(CHCl3)/kc,NH3(H2O)=(pNH3(CHCl3)/cNH3(CHCl3))/(pNH3(H2O)/cNH3(H2O))
=pNH3(CHCl3)/pNH3(H2O)
NH3在CHCl3和H2O的溶液中,有
pNH3(CHCl3)=kc,NH3(CHCl3)cNH3(CHCl3)=pNH3(H2O)=kc,NH3(H2O)cNH3(H2O)
故K=cNH3(H2O)/cNH3(CHCl3)=kc,NH3(CHCl3)/kc,NH3(H2O)=pNH3(CHCl3)/pNH3(H2O)
=4.433kPa/0.887kPa=5
4-28溶质符合亨利定律
p=kaa=kax
对稀溶液,=1。
第五章化学平衡作业问题【到开始】
个别同学还不清楚标准压力p=100kPa!
5.14解:
(1)分解压是指下分解反应的平衡总压,也即为氧的分压。
FeO(s)=Fe(s)+(1/2)O2(g)
K=[p(O2)/p]1/2
该反应由下两个组合而成
FeO(s)+H2(g)=Fe(s)+H2O(g)
(1)
2H2(g)+O2(g)=2H2O(g)
(2)
即反应=
(1)-
(2)/2
所以G=G1+G2/2
所以K=K1×K21/2
5.16解:
(1)写出尿素的生成反应
C(石墨)+(1/2)O2(g)+N2(g)+2H2(g)=CO(NH2)2(s)
fHm=-vBcHm(B)
fSm=vBSm(B)
fGm=fHm-TfSm=-197.4kJ·mol-1
(2)fGm=vBfGm(B)=-RTlnK,K=0.57
5.26解:
(1)可利用范霍夫方程
rHm=RT2d(lnK)/dT=-T2d(rGm/T)/dT
和rSm=-d(rGm)/dT或rGm=rHm-TrSm
若先算两种温度下的K,再利用
rHm=RT1T2ln(K2/K1)/(T2-T1)
rSm=(rHm-rGm)/T
计算,但其前提是两个量与温度无关,而实际上是与温度有关,所有不宜使用。
(2)需解一个三次方程。
5.27解:
对于求转化率a的问题,反应物起始量一般均未告知,可以假设为1mol,这样计算比较简单.
C6H5C2H5(g)=C6H5C2H3(g)+H2(g)
开始1mol00
平衡(1-a)molamolamoln=(1+a)mol
K={p(C6H5C2H3)/p}{p(H2)/p}/{p(C6H5C2H5)/p}={a2/(1-a2)}(p/p)
K=1.51,p=100kPa,a=0.776。
K=1.51,p=10kPa,a=0.968。
(3)C6H5C2H5(g)=C6H5C2H3(g)+H2(g)H2O(g)
开始1mol0010mol
平衡(1-a)molamolamol10moln=(11+a)mol
K={p(C6H5C2H3)/p}{p(H2)/p}/{p(C6H5C2H5)/p}={a2/(1-a)(11+a)}(p/p)=1.51
a=0.950
5.28解:
恒温恒容反应,可直接用压力代替浓度进行相关计算。
两种固体同时存在且同时达分解平衡时
NH4Cl(s)=NH3(g)+HCl(g)
pHCl+pHlpHCl
NH4I(s)=NH3(g)+HI(g)
pHCl+pHlpHI
Kp=(pHCl+pHl)pHCl=(104.67kPa/2)2
Kp’=(pHCl+pHl)pHI=(18.846kPa/2)2
联合求和可得pHCl、pHI,因此可求系统总压为2(pHCl+pHI)
第06章相平衡【到开始】
测验
1.恒温下,NH4HS(s)和任意量的NH3(g)及H2S(g)达平衡时,C、P、F分别为多少?
答:
存在一个反应平衡NH4HS(s)=NH3(g)+H2S(g)
但NH3(g)和H2S(g)间不存在比例关系,
故C=S-R-R’=3-1-0=2;
系统存在一个NH4HS固相和一个气相P=2
F=C+2-P=2
2.金属Na和K可形成一个不稳定的金属化合物Na2K,该化合物在6.8℃时分解成纯金属Na和含K摩尔分数为0.42的溶化物。
金属Na和K在温度为-15℃时还可形成一个含K摩尔分数为0.68的最低共熔混合物(关键词:
意味为金属固态完全不互溶系统)。
已知金属Na和K的熔点分别为99.5℃和63.7℃,试画出该系统的相图,并分析相态。
解:
相图草图和相图的相态如右。
Na-K的相图
相图制作步骤:
对形成不稳定化合物的相图,先确定不稳定化合物的组成,对于本题Na2K中含K摩尔分数为0.33。
若知道不稳定化合物C的分解温度和分解后的组成,即可确定M和N点,O点为不稳定化合物的组成点,因为是三相,所以三点可画出水平线MON。
知道A的熔点后H,H和N点之间又可连成一条曲线(液相线)。
再加上知道最低共熔混合物的组成点E,便可画出三相线DEF,若知道最低共溶物的组成,即可确定最低共溶点E,EN可连成一条曲线(液相线)。
最后,知道B物质的熔点G,可连出GE液相线。
相图即成。
3.在常压下Al-Zn凝聚系统的相图如下,请分析各区域及三相线的相态和自由度。
图5-34Al-Zn凝聚系统相图
答:
本相图比较特殊。
对于复杂相图,本人提出的分析方法如下:
区域相态数的确定:
定义左边界线或右边界线:
对一个封闭区域(不封闭可补上水平线),边界线定义为从温度最低处至最高处区域左边或右边的线段。
区域相态数的确定:
若左和右边界均是连续的线段(中间没出现折点),则该区域一定为两相区。
否则一定是单相区。
相态的确定:
基本规则:
对于气液相图,高温或低压区为g,低温或高压区为l;
对于液固相图,高温或低压区为l,低温或高压区为s;
单相区的相态:
为气、液或固态溶液(固溶体)。
若只有1种,标为g,l,a或s;
若有多种溶液,分别标为l1,l2,l3…
若有多种固溶体,分别标为,…。
单相(组成)线:
垂直于组成轴的线为单相线,通常为纯组分固体或化合物,
标为A(s),B(s),C(s)….。
两相区的相态:
左边区域的相态+右边区域的相态。
若边界线是单相线(垂直线),
则相态为:
左边界线的相态+右边界线的相态。
三相线:
平行于组成轴的水平线。
相态有左+右+上三区域相态组成。
基于上述原理,很容易分析本相图。
相图上部相当于完全互溶的固液系统相图,中部相当于固体部分互溶的液固系统相图,下部形状很怪。
各区域的相态和自由度(F=C-P+1=3-P)如下表:
相区
I
II
III
IV
V
VI
VII
VIII
相态
L
+L
+L
1+2
+
+Zn(s)
自由度
2
2
2
1
1
1
1
1
表中,表示不同的固溶体,而1,2表示固溶体分成两相。
三相线自由度为F=C+1-P=3-P=0,对应相态如下表:
三相线
HIJ
DEF
EFG
相态
++L
1+2+
++Zn(s)
作业问题:
6-1.(5)凝聚系统F=C+1—P
6-4.从液体出发气化时,当剩下最后一滴液体时,可认为液相完全气化,所以气相的组成即为气化前的液相组成,而此时液滴的组成可用拉乌尔定律计算。
即
xA=pA/pA*=pyA/pA*=pyA/pA*
p=pA*xA+pB*xB=pA*xA+pB*(1-xA)
联合求解可得xA,p。
第7章电化学作业问题【到开始】
7.4参考下题做。
7.5用铜电极电解CuSO4水溶液。
电解前每100g溶液中含10.06gCuSO4。
通电一定时间后,测得银电量计析出0.5008gAg,并测知阳极区溶液重54.565g,其中含CuSO45.726g。
试计算CuSO4溶液中离子的迁移数t(Cu2+)和t(SO42-)。
解:
溶液通过的电量=[0.5008g/(107.9g·mol-1)]F=
mol×F
假定水不发生迁移,电解后阳极区水的质量为(54.565-5.726)g,因此电解前阳极区CuSO4的质量为
水的质量×100g水含硫酸铜的质量=(54.565-5.726)g×10.06/(100-10.06)=
3g
由于电解时阳极上的铜会反应而溶化,其反应量=电量/2(注意:
产生1molCu需2mol电量)
所以,Cu离子迁移的电量
=2F×(电解前阳极CuSO4的量+电解时阳极上反应产生CuSO4的量-电解后阳极CuSO4的量)
=2F×[(5.463g/159.61g·mol-1)+0.00464mol/2-(5.726g/159.61g·mol-1)]
=
mol×F
t(Cu2+)=Cu离子迁移的电量/溶液通过的电量
=0.00134mol×F/(0.00464mol×F)=0.289
t(SO42-)=1-t(Cu2+)=0.711
7.10,7.11解:
对溶液中解离平衡常数
HA=H++A-
平衡时浓度c(1-a)caca
标准平衡常数K=(c/c)a2/(1-a)
对气相分子分解,PCl5(g)=PCl3(g)+Cl2(g)
t=01mol
t=平衡(1-a)molamolamol总量=(1+a)mol
标准平衡常数K2=(p/p)a2/(1-a2)
可以看出两者表达式不同的原因。
稍不注意,容易搞错!
7.25,7.26解:
这类题一般要先写出正负极反应再写电池反应方不容易出错!
同时注意电池的左边为负极,发生氧化反应;右边为正极,发生还原反应。
计算电动势时,若题目给出的是电解质浓度,一般直接使用Nernst方程计算比较方便;若给出的是离子活度,则用电极电势公式计算。
使用电极电势公式计算时务必使用还原电极电势的规范写法即
E(电极)=E(电极)-(RT/zF)ln{a(还原态)/a(氧化态)
7.25
(1)正极反应:
Hg2Cl2(s)+2e-=2Hg(l)+2Cl-
负极反应:
H2(g)=2H++2e-
电池反应:
Hg2Cl2(s)+H2(g)=2Hg(l)+2HCl
本题给出电解质的浓度,故用使用Nernst方程计算电动势比较方便。
E=E-(RT/2F)ln{[a(Hg)a(HCl)2]/[a(Hg2Cl2)p(H2)/p]}
7.26题目给出的都是离子活度,所以用电极电势公式计算比较方便,当然亦可使用Nernst方程计算电动势。
7.37解:
本题属于给出反应设计电池的问题,所以必须写出电池。
反应Fe2++Ag+=Fe3++Ag
设计成正极:
Ag++e-=Ag
负极:
Fe2+=Fe3++e-
电池:
Pt|Fe3+,Fe2+||Ag+|Ag
7.40解:
本题是利用反应设计成相关电池进行综合计算。
(1)溶解度AgBr(s)=Ag++Br-,Ksp=a(Ag+)a(Br-)
利用题目所给的电极电势及待求电极电势可设计如下电池:
正极:
AgBr(s)+e-=Ag+Br-
负极:
Ag=Ag++e-
可得电池电动势:
E=E-(RT/F)ln{a(Ag+)a(Br-)/a(AgBr)}
达平衡时:
0=[E(Br-|Ag|AgBr)-E(Ag+|Ag)]-(RT/F)ln{Ksp}
可求
E(Br-|Ag|AgBr)=E(Ag+|Ag)]+(RT/F)ln{Ksp}
AgBr(s)的生成反应为
Ag(s)+(1/2)Br2(l)=AgBr(s)
设计成电池:
正极:
(1/2)Br2(l)+e―=Br―
负极:
Ag(s)+Br―=AgBr(s)+e-
fGm=-zFE=-1×F[E(Br-/Br2)-E(Br-|Ag|AgBr)]
第09章统计热力学初步【到开始】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物理化学 天大版 作业 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