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docx
- 文档编号:894827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0
- 大小:49.43KB
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docx
《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docx(10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0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和吸收
第20章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
吸入麻醉,是应用挥发性麻醉药经肺吸入通过血液循环至脑部而产生全身麻醉的方法。
吸入麻醉药的药代动力学与静脉麻醉药有许多相同之处,但吸入麻醉药必须依靠其分压梯度从麻醉机进入肺,再经循环系统带至中枢神经系统而发挥其麻醉作用。
全身麻醉药的吸入最终达到肺泡、各周围组织、中枢(脑)内的麻醉药分压相等,即达到动态平衡。
其排出体个过程将按相反的方向或顺序进行。
吸入麻醉药的作用主要反映在脑内吸入麻醉药分压,因此分压的高低与麻醉深浅以及不良反应密切相关。
脑组织内吸入麻醉药的分压受五个因素的影响:
①麻醉药的吸入浓度;②麻醉药在肺内的分布;③麻醉药跨肺泡膜扩散到肺毛细血管内的过程;④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⑤经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状^态。
第1节吸入全身麻醉药分布与吸收
一、麻醉药的肺泡气浓度
气体的扩散是从高分压区向低分压区进行,当吸入麻醉药时的分压梯度是挥发罐>肺内〉肺毛细血管>周围组织(脑)。
由于麻醉回路内有一定的容量,大约是7L(贮气囊3L,二氧化碳吸收罐2L,螺纹管及附属器2L),若气流量为5L/min,若要75%〜100%的完全洗入需要10min,可见增大吸入气流量,可明显缩短其洗入的时间。
麻醉药的吸入浓度和肺通气量是决定肺泡气(Fa)达到吸
入气浓度(Fi)的速率。
气体流过挥发罐所带出的麻醉药浓度在麻醉回路进口处大致与挥发罐所指示的刻度相符合,但在回路前端病人吸入浓度则因气体总流量以及病人的每分通气量的多少而发生变化。
当每分钟气体总流量超过病人的每分通气量时,则吸入浓度近似于挥发罐所指示的麻醉药浓度,如果每分通气量大于每分钟气体总流量,由于受麻醉回路内呼出浓度的影响,吸入浓度则偏低。
吸入浓度(分压差)越大,麻醉药向肺泡内扩散越快,达到平衡所需要的时间就越短。
在诱导期间加强通气可使肺泡内吸入药浓度快速升高(Fa/Fi接近
1),这个过程与去氮给氧是类似的。
通常,在无重复吸入的情况下,95%或更
高的氧洗入需要2min或更短,而吸入麻醉药的洗入却不如氧气迅速,这是因为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远比氧或氮气高,高溶解性意味着将有更多麻醉药以溶解的形式通过肺进入血液。
Fa/Fi与吸入麻醉药的摄取有直接关系,当摄取越多,
Fa/Fi就越小,反之,如果Fa/Fi越大,说明肺对麻醉药的摄取越少(图20-1)
图20-1
时间常数是反映肺泡气浓度变化的一个指标,是指新鲜气流的成分改变引起整个环路气体成分相应变化所需的时间。
它可以通过Conway公式计算出来:
T=Vs(Vd-Vu)
其中T为时间常数,Vs是整个环路容积,V为新鲜气流中的麻醉药量,V是机体摄取量。
若Vs和M是已知的,则时间常数与新鲜气流量成反比,即当流量由高变低时,时间常数明显延长。
若需快速改变环路内或肺泡气麻醉气体的浓度(吸入麻醉加深或减浅)时,应增加新鲜气流量方能达到,肺泡通气量大,则肺泡气麻醉药分压就升高的快,反之,则升高的就慢。
另一方面,肺内残气量也是影响肺泡气浓度的一个重要因素,肺泡通气量一定,肺内残气量越大,时间常数延长,肺泡气麻醉药分压升高就慢,反之,升高就快。
二、吸入麻醉药的摄取
影响吸入麻醉药摄取的因素有:
药物的溶解度、心排出量以及肺泡与静脉血药物分压差(P-R),可以表示为:
摄取二溶解度()X心排出量(Q)X(Pa-PV)
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已经在第20章里叙述了,所谓吸入麻醉药的溶解度实际上就是血/气分配系数。
由上面的表达式可以看出,三个因素均与摄取成正比,三个因素中任何一项为零时,其摄取为零。
较大的血/气分配系数产生较大的摄取,由此引起Fa/Fi比率下降。
吸入麻醉药的血/气分配系数的跨度非常大,从地氟烷的0.45到甲氧氟
烷的15,而组织/血的分配系数(组织的溶解度)一般是1〜3.4。
例如,氟烷的脑/血分配系数是1.9,意味着在相同的氟烷分压下,每mL脑组织所含的氟烷是血液的1.9倍。
组织容量的不同与通过组织的血容量有关。
就对流量而言,大容量的组织一是组织容量增加了麻醉药由血液向组织的传送,其二是它需要一定的时间以充填大容量组织,也就是需要一定时间以达到组织与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平衡。
脂肪组织的组织/血分配系数也是明显大于1的,尤其是对于效能强的
麻醉药物。
脂肪/血分配系数由氧化亚氮的2.3到氟烷的51,以及甲氧氟烷的61,所表达的意思与血气分配系数类似。
吸入麻醉药在体内的摄取应是吸入浓度与呼出浓度之差,同时要考虑潮气量的影响,应以1-Fa/Fi来表示体内的摄取量,而不是Fa/Fi本身。
吸入麻醉药的摄取主要受心排血量的影响,血流通过肺的量越多,从肺泡中带走的麻醉药就越多,由此就导致肺泡内麻醉药浓度的下降。
一般认为,心排出量越大,将肺泡的麻醉药带到组织的就越多,组织中药物的分压就会上升得快。
但事实上,增加心排出量并不能加速组织麻醉药分压与动脉血分压间平衡。
相反,心排出量大时动脉血中的麻醉药分压却比心排出量正常时要低。
心排出量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作用类似于溶解度的作用,如溶解度大的将使等容血量摄取多量的麻醉药,但心排出量使麻醉药摄取量的增加则是由于血容量的增加所致。
呼吸对麻醉药摄取也有影响,在心排血量不变的情况下,增加潮气量使进入肺泡内麻醉药增多,加快Fa/FI升高的速率,但Fa/FI的升高与麻醉药溶解度也有密切相关,即溶解度大的吸入麻醉药Fa/Fi的升高越明显。
如将通气由2L/min
增加到8L/min,溶解度大的乙醚的Fa/Fi将升高3倍,氟烷升高2倍,而溶解度低的氧化亚氮则变化不明显。
同时,吸入麻醉药从肺血流进入体内也越多,麻
醉药呼出的浓度就减少,结果Fa/Fi曲线降低(图20-2)。
若增加潮气量,经肺血流进入体内麻醉药的量不变,而呼出麻醉药浓度增加,则Fa/Fi曲线上升。
相反,心排出量增加,带进体内的量多,呼出麻醉药浓度减少,Fa/Fi曲线下降,
曲线以上的面积增大;反之,心排血量减少,呼出麻醉药浓度增加,Fa/Fi曲线
上升,曲线以上的面积减少(见图20-3)。
因此,在吸入麻醉药的体内摄取过
图20-2
程中,潮气量的影响远不如心排出量明显。
图20-3
的被动弥散过程,严格遵循Fick原则,吸入麻醉药的吸入也不例外,故其扩散
速度应为(R-P2)xDAK/X其中D为弥散常数,A代表肺泡膜与麻醉药接触的总面积,K为所给麻醉药固有的溶解系数,X为肺泡膜的厚度,R,P2分别代表肺泡膜内外两侧的麻醉药的气体分压。
由此可见吸入麻醉气体的弥散对浓度的依赖性,而气体的摄取主要取决于心排血量。
吸入浓度愈高,跨肺泡膜被血液摄取的麻醉药量愈多。
如果吸入麻醉药浓度过大引起血中浓度增高,抑制心肌功能,使心排出量降低,在减少跨肺泡膜的摄取的同时,脑内麻醉药的分压也因血流量的减少而降低。
吸入麻醉的摄取量不仅与摄取分数有关,还与麻醉药的吸入浓度以及肺泡通气量有关,所以摄取量可表示为
吸入浓度(%x摄取分数(1-Fa/Fi)x肺泡通气量(ml/min)根据以上关系式可以简单地计算出各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如成年人吸入1%氟烷,氟烷的摄取分数为0.5,假设肺泡通气量3000ml/min,则其摄取量大约为:
1/100x(1-0.5)x3000ml/min=15ml/min,如果吸入浓度增至2%摄取量即为30ml/min。
所以,在一定肺泡通气量的情况下,可以计算出每分钟体内对吸入麻醉药的摄取量。
但当肺泡通气量增加时,摄取分数(1-Fa/Fi)反
而减少,结果净摄取仍保持不变;反之,肺泡通气量减少时,摄取分数增加,净摄取量也没有大的改变。
这也进一步说明肺泡通气量本身没有直接参与麻醉气体的摄取过程,这与Fick公式中肺泡通气量没有参与气体弥散速度一样。
因此,在一般情况下,肺泡通气量的改变对麻醉药的摄取只起到间接或辅助的作用,只有当肺泡通气量突然大量地减少时,由于不能及时补充被肺血液循环带走的药量,而导致肺泡吸入浓度的降低,体内的摄取也随之减少。
身体各组织器官对麻醉药均有不同程度的摄取作用,各组织对吸入麻醉药摄取量的总和决定了肺泡与静脉药物的分压差以及此时麻醉药在肺内的摄取。
这是因为各组织器官的血液供应不同,其摄取也不同。
表20-1表明了血液丰
富的组织虽然所占体重的比例不高,却获得较高比例的血液供应,而占体重50%的肌肉却只得到不足20%的心排血量。
表20-1体内组织的供血情况
供血丰富的组织
肌肉
脂肪
供血差的组织
占体重的%
10
50
20
20
占心排出量的%
75
19
6
0
血流丰富的组织如脑、心脏、内脏血管床,肝、肾,以及内分泌等器官。
虽这些器官所占重量不足体重的10%,但其血流量却占75%心排血量。
这些供血丰富的组织会在麻醉诱导早期会摄取大量的麻醉药,用组织麻醉药分压达到动脉血中分压一半所需的时间,即半平衡时间来反映吸入麻醉药在组织中的摄取情况。
氧化亚氮的半平衡时间仅为1min,而氟烷为2min。
由于氟烷组织/血分配系数高,故需较长的半平衡时间。
由于供血丰富的组织与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的平衡在4~8min内即可达到90%以上,因此8min以后在血流丰富组织的摄取显著下降,也就是动脉与血流丰富组织间麻醉药分压差越小,对肺泡内麻醉药浓度的影响越大。
尽管8min后供血丰富组织对麻醉药的摄取明显减少,但仍有其它组织将继续摄取麻醉药,主要的摄取是肌肉组织。
肌肉与皮肤组成了肌肉群,它们有相同的血液供应和溶解度特性。
低灌注(每100ml组织中每分钟大约有3ml血液)是区别于血流丰富组织(70ml血液/100ml组织/min)的主要特征。
尽管身体近一半的组织是肌肉和皮肤,但它们在休息时只得到1L/min的血流。
这个组织群所获得麻醉药的量仅为血流丰富器官的1/4。
说明在麻醉诱导期大多数分布到肌肉群的麻醉药是通过肌肉血流运过来的,同时肌肉群继续长时间地从血流中运转麻醉药物。
要达到半平衡时间,氧化亚氮大约需要20〜25min,七氟烷或氟烷则为70〜80min。
所以,在血流丰富组织器官达到平衡以后的一段时间,肌肉要继续摄取大量的麻醉药,这个组织达到平衡需要2〜4h。
肌肉达到完全平衡后,还有脂肪组织将进一步的摄取而继续完成有效的储存。
一般病人,脂肪占身体的1/5,得到大约400ml/min的血流,也就是每100ml的脂肪灌注近似等于静止状态下的每100ml肌肉。
所以,在麻醉药向组织
转运的开始,脂肪就能获得肌肉群的40%的麻醉药。
脂肪对于麻醉药的亲合力也不同于肌肉,其高亲和力特性大大延长了它吸收麻醉药的时间。
其半平衡时间
氧化亚氮是70~80min,而七氟烷和氟烷是30h。
三、浓度效应
吸入麻醉药浓度对肺泡气浓度以及达到该浓度的速率均在影响,吸入的浓
度愈高,则升高的速率愈快。
当吸入浓度为100%时,肺泡气浓度上升速率极快。
因为此时肺泡内浓度上升速率完全取决于通气洗入肺内速度,即在吸入浓度100%时,摄取不影响Fa/Fi水平。
浓度效应取得的原理在于浓缩效应和吸气的增加。
如图20-4所示,第一部分表示吸入气含80%NO,假设有一半NbO被吸收,1%勺第二气体和19%勺氧化不变,则剩余N2O为40体积,气体总体积由100降为60,NbO浓度就下降至67%(图20-4A),即一半的摄取并未使浓度减半,因为NO吸收后肺泡容积缩小使剩下的气体在一个较小的体积内浓缩所致。
同时,下一次呼吸潮气量增加,以填补由于气体吸收而产生的“真空”,
即再次吸入气体的总量为40体积,其中1%勺第二气体、80%勺N2O以及19%勺氧气,由此再进入肺泡内N2O的量就为40X80%=32%再加上原来剩余的40%结果N2O最终浓度为72%(图20-4B)。
肺泡内麻醉药浓度的提高有利于药物的吸收和麻醉的加深。
四、第二气体效应
决定浓度效应的因素也同样影响同时吸入的另一种麻醉药的浓度。
同时吸
入高浓度和低浓度两种气体时,高浓度气体很快被吸收,而低浓度气体也同时被吸入,其吸收的速率比单独吸入时为快。
也就是说,当高浓度气体被大量吸收后,肺泡内低浓度气体的浓度就相应升高,其吸收的速度就会加快。
通常将高浓度的气体称为第一气体,低浓度气体称为第二气体,并将这种效应称为第二气体效应。
这种第二气体效应适用于氟烷或恩氟烷与NO同时吸入时,由于
N2O被摄取,肺内容量减少,浓缩了氟烷或恩氟烷的浓度(图20-4)。
下一次
呼吸,吸气量增加,以填补由于NO被吸收而留下的真空。
由此又进一步提高了肺内氟烷或恩氟烷的浓度。
Epstein等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浓度效应和第二气体效应。
给实验狗0.5%氟烷并用10%N2O或0.5%氟烷并用70%N2Q当吸入70%20时,N2O的Fa/Fi比值上升速度快于吸入10%NO时(浓度效应),氟烷的情况相同(第二
气体效应)。
五、有效血液浓度
肺泡气与血中的麻醉药分压差始终存在,要使脑内麻醉药分压与肺泡内分压达到平衡,一般需要15min左右。
麻醉气体是从肺泡进入血液,再由血液运送到脑,尽管肺泡浓度能反映脑内的麻醉药浓度,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动脉血中麻醉药分压与肺泡气分压或与脑内分压平衡需要一定的时间,所以单纯以肺
泡浓度不能较准确地反映脑内麻醉药浓度,即不能准确地反映麻醉深度。
由于混
合静脉血中麻醉药浓度代表了血管丰富组织的饱和状态,也就是说可以通过混合
静脉血中麻醉药浓度来代表脑内浓度。
由此表明了有效血液浓度能更合理地反映麻醉深度(即脑内麻醉药浓度)。
有效血液浓度的概念,消除了时间对MAC的限制。
另外,混合静脉血中麻醉药浓度也可以通过麻醉药的吸入和呼出浓度简单地计算出来,方法及原理如下。
肺泡膜将肺泡内吸入的麻醉气体与来自肺动脉的混合静脉血分开。
肺毛细血管跨肺泡膜摄取麻醉气体也遵循Ficks原理:
跨肺泡膜的速度=DAK/X・(C-Cb)
C和Cb分别代表吸入气和混合静脉血中麻醉药浓度。
假设肺泡血流量(心排
血量)在一定时间内不变以及吸入麻醉药的浓度不变,表示肺泡膜特性的DAK/X
应是衡定的,可以用一个肺泡膜常数K来表示。
该公式可以简化为:
跨肺泡膜的速度=K・(C-Cb)
当心排出量和肺通气量保持不变时,经口端连续测量吸入麻醉药浓度,麻醉药摄取速率应是吸入麻醉药浓度(C)与呼出麻醉药浓度(Ca)之差:
麻醉药的摄取速率=C-Ca
由于跨肺泡膜的速度就等于麻醉药的摄取速率,所以:
Ci-Ca=K•(C-Cb)
也可写成:
Ci-'Ca
Ci_'Cb
当病人吸入麻醉药时,肺余气量洗入完成后G=0。
通过测量的吸入麻醉药浓度(C)和呼出麻醉药浓度(Ca)可以计算出肺泡膜常数K:
k=C^Ca亠Ca
CiCi
在麻醉过程中,经过短暂的肺余气量洗入时间,都可以通过测量的吸入(C)
和呼出麻醉药浓度(ca)计算出混合静脉血中的麻醉药浓度:
公式转换得到G:
CbCi(K-1)Ca
-K
林重远通过动物实验验证了上述公式,结果显示:
混合静脉血和呼出气氟烷浓度的相关系数高达0.9。
在人体使用同样的方法以及快速降低吸入浓度平衡的方法也证明了其可行性。
六、循环系统的功能状态
吸入麻醉药经过肺泡吸收进入动脉血后,必须通过循环系统将药物带到脑部达到或维持一定的浓度。
为了达到此目的,要保证有充足的组织器官的灌注压,也就是要有足够的有效循环血量及足够的心排出量。
脑组织中麻醉药的浓度决定于脑血流量和脑组织/血分配系数,通常可以通过脑组织容量、脑血流量,以及脑组织/血分配系数计算出脑组织内麻醉药浓度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组织与血中麻醉药浓度达到平衡时通常需要3个时间常数。
氟烷的1个时间
常数=1400X1.9/750=3.55(分)。
也就是脑组织浓度要与血中浓度达到平衡需要10〜15min的时间(三个时间常数)。
不同的麻醉药因脑组织/血分配系数不同,其时间常数也不同(表20-2)。
如地氟烷的脑组织/血分配系数为1.3,其时间常数为1400x1.3/0.75=2.43(分)。
因达到血中所需浓度的时间常数的缩短,其麻醉速度加快。
同时也说明了只能通过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浓度或增加心排出量,否则很难缩短与血液浓度达
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如果一味地增加吸入麻醉药的浓度,又容易抑制循环功能,反过来又进一步降低对麻醉药的摄取、延长麻醉作用发挥的时间。
临床实际中,麻醉诱导时经常人为的过度通气可以增加麻醉药向肺内的输送,进而加快肺泡麻醉药浓度的上升;另一方面,过度通气降低血中二氧化碳分压,引起脑血管收缩,导致脑血流量的减少,延缓了脑内麻醉药浓度的升高。
表3-20-2各种吸入麻醉药血中浓度与脑组织浓度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脑/血分配系数
脑容量
(ml/%)
脑血流量
(ml/min)
时间常数
(min)
地氟烷
1.3
1820
750
2.43
七氟烷
1.7
2380
750
3.17
异氟烷
1.6
2240
750
2.99
恩氟烷
1.4
1960
750
2.61
氟烷
1.9
2660
750
3.55
氧化亚氮
1.1
1540
750
2.05
七、经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状态
吸入麻醉药跨血脑屏障向脑细胞内的扩散与跨肺泡膜血中吸收时一样,同样
遵循Fick原理:
DAK/X(P1-P2)。
DK/X代表包括组织溶解度在内的吸入麻醉药的特性;A代表血脑屏障与组织间麻醉药的分压差;(Pi-P2)表示动脉血与组织间麻醉药的分压差。
任一因素的改变都将影响脑组织内麻醉药的绝对量。
某一组织所能摄取的麻醉药量与组织的容积,对麻醉药的亲和性或溶解度密切相关。
麻醉药的吸收量等于组织溶解度(组织/血分配系数)乘以组织容积。
后两者愈大,则前者愈大,在容积大、血流量低的组织中,麻醉药分压上升较慢,该组织吸收麻醉药所需的时间就会延长,反之,高血流量,小容积的组织对麻醉药的吸收会迅速接近平衡(表20-3)。
表20-3各种吸入麻醉药血中浓度与各组织浓度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
组织重
量
(kg)
组织灌
流量
(L/min)
氟烷
异氟烷
地氟烷
组织/
血
分配系
数
组织
容量
时间常数
(min)
组织/血分配系数
组织
容量
时间常数
(min)
组织/血分配系数
组织
容量
时间常
数
(min)
脑
1.4
0.75
1.9
2.65
3.55
1.6
2.24
2.99
1.3
1.82
2.43
心
0.3
0.25
1.8
0.54
2.16
1.6
0.48
1.92
1.3
0.39
1.56
肝
2.6
1.56
2.1
5.46
3.64
1.8
4.68
3.12
1.3
3.38
2.25
肾
0.3
1.26
1.0
0.30
0.23
1.2
0.36
0.29
1.0
0.30
0.23
肌
肉
31.0
0.84
3.4
105.40
125.48
2.9
89.9
107.02
2.0
62.0
73.81
脂
肪
27.4
0.84
51
1397.4
1663.6
45
1233
1467.9
27
739.8
880.7
各种麻醉药的组织/血分配系数(脂肪组织除外)的差异不似血/气分配系数差别那样大。
根据组织的容积及血供状态,可将全身组织分为四类。
(1)血管丰富组织类:
包括高血流量的脑,心,肝,肾,内脏和分泌腺。
这类组织只需要短时间即可与动脉血中的麻醉药分压达到平衡。
(2)肌肉组织类:
包括肌肉和皮肤,血流供应虽为中等,但单位容积组织的灌注量较低,组织内与动脉血中的麻醉药分压达到平衡的时间很长。
(3)脂肪组织类:
与肌肉组的差别不但是组织的灌注量很低,而且麻醉药的溶解度有很大的差异,如氧化亚氮的脂肪/血分配系数低至2.3,氟烷则高达51。
总而言之,麻醉药在该组达到平衡所需的时间甚长。
(4)血管稀疏组织类:
包括骨,肌腱韧带和软骨。
它们占机体很大比重,但灌注量却甚少,故在计算摄取和分布时可忽略不计。
第2节吸入麻醉药的排出吸入麻醉药除一小部分被代谢,极少量经手术创面,皮肤排出外,大部分以原形经肺排出。
其肺排除量与该麻醉药的脂肪/血分配系数呈反比。
皮下脂肪有储存吸入麻醉药的作用,它可以减少麻醉药经皮肤的排出。
氧化亚氮可以经皮肤、腹膜等处消散,因而在紧闭循环麻醉超过6h后,还需适当增加流量以补充所消散的量。
吸入麻醉的苏醒过程,即麻醉药的排出过程,恰好与麻醉诱导过程的方向相
反,组织t血液t肺泡t体外。
吸入麻醉药的排出也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血液溶解度、组织/血分配系数、血/气分配系数、心排出量以及肺泡通气量。
组织溶解度高的麻醉药,如乙醚,甲氧氟烷麻醉苏醒时间就会延长;血液溶解度低的麻醉药,如氧化亚氮,恩氟烷,容易从血中移至肺泡,苏醒较快。
目前临床上所应用的吸入麻醉药,如恩氟烷、异氟烷、七氟烷以及地氟烷均具有麻醉苏醒快的优点,尤其是与氧化亚氮混合应用,苏醒会更快、更平稳。
与苏醒快慢有关的因素还有病人本身的因素,即心排出量及肺泡通气量。
没有足够的心排出量就不可以将吸入麻醉药从组织带到血液,再从血液带到肺泡。
所以,任何影响组织血流灌注、降低心排出量的因素,均可影响病人的苏醒。
肺泡通气量也是影响吸入麻醉药排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肺泡通气量大,可以将血液中带到肺泡的麻醉药很快地排出体外,但另一方面,肺泡通气增大,势必造成血中二氧化碳分压下降,
导致各器官及组织的血供下降,反过来影响麻醉药物的排泄。
目前常用的吸入麻醉药大部分都会在6~10min内降至苏醒浓度以下。
(李文志)
参考文献
1.MunsonES,EgerEIII,BowersDL.Effectofanestheticdepressedventilationandcardiacoutputonanestheticuptake.Anesthesiology,1973,38:
215
2.StoeltingRK,EgerEIII.Percutaneouslossofnitrousoxide,
cyclopropane,etherandhalothaneinman.Anesthesiology197236:
278
3.CarpenterRI,EgerEIII,JohnsonBH,etal.Theextentofmetabolismofinhaledanestheticsinhumans.Anesthesiology1986,65:
201
4.CarpenterRI,EgerEIII,JohnsonBH,etal.Doesthedurationofa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020 吸入 全身 麻醉药 分布 吸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