沪教版上海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938354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376.78KB
沪教版上海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
《沪教版上海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沪教版上海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沪教版上海化学初三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沪教版(上海)化学上册期末试题和答案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固体的质量变化情况如图所示,下列分析不正确的是( )
A.a与b质量差是生成氧气的质量
B.P点处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
C.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
D.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
2.已知:
,CaCO3
CaO+CO2↑。
取12.9gMg(OH)2和CaCO3的混合物,加热,剩余固体质量随时间变化如图所示。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x点剩余固体成分为CaCO3、MgO和Mg(OH)2
B.y点剩余固体中镁元素质量为1.2g
C.z点发生的反应为CaCO3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为36.0%,则剩余固体的成分为CaCO3和MgO
3.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下列对该气体组成的判断正确的是( )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
B.该气体可能是由C2H4和C2H2组成
C.该气体--定含有C2H4
D.该气体不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
4.为了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设计如图装置,利用传感器技术测得实验过程中温度、压强和氧气浓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如下。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Y是温度随时间变化的曲线
B.X曲线中A到B点呈上升趋势的原因是燃烧放热
C.实验过程中大致在t3时刻打开活塞K
D.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装置外的空气进入集气瓶
5.下列推理不正确的是
①燃烧过程中伴随着发光放热,所以有发光放热现象的变化一定是燃烧
②由同种分子构成的物质为纯净物,但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所以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一定是单质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
⑤氧化物都含有氧元素,所以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A.①②③⑤B.①②⑤C.①③⑤D.①④⑤
6.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关于该物质的组成有下列判断:
①一定含C、H元素;②一定不含O元素;③可能含O元素:
④一定含O元素;⑤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2;⑥分子中C、H原子个数比为1:
4,其中正确的是( )
A.①②⑤B.①②⑥C.①③⑥D.①④⑤
7.分类是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常用的重要方法,根据研究目的,采用不同的分类表中进行分类,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分类
分类标准
A
类别一:
硅、氧气、铁
类别二:
二氧化碳、氯化钠、硫酸铜
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多少,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
B
类别一:
离子、原子核、质子、电子
类别二:
中子、分子、原子
根据粒子能否显电性来分类.
C
类别一:
铁、铜、镁
类別二:
水、二氧化碳、氢气
类别三:
氯化钠
根据物质通常情况下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固体、气体、液体.
D
类别一:
试管,蒸发皿
类别二:
集气瓶、量筒
根据仪器能否加热,将仪器分类
A.AB.BC.CD.D
8.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放入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发生反应,一段时间后,测得有关数据如表,则关于此反应认识不正确的是()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
28
2
0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为化合反应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
C.物质丙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4:
7
9.某物质R是人类生命活动中不可缺少的物质。
已知R的相对分子质量为150,其中含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
则R的化学式为( )
A.C5H10O2B.C5H10O5
C.C6H6O6D.C6H12O6
10.我国一些城市使用焦炉煤气作为生活燃料。
以下实验流程是对焦炉煤气的成分进行局部探究。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焦炉煤气可能含有COB.X、Y都是碳酸钙
C.上述流程中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和CH4
11.下列图像不能正确反映对应变化关系的是()
A.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
B.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受热
C.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
D.红磷在装有空气的集气瓶中燃烧
A.AB.BC.CD.D
12.下列实验设计合理的是( )
A.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B.
探究燃烧的条件
C.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D.
氧气验满
13.下列实验操作一定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选项
实验目的
实验操作
A
分离酒精和水
过滤
B
吸收一氧化碳
将一氧化碳通入水中
C
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
点燃
D
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
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
A.AB.BC.CD.D
14.某密闭容器内的物质在光照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物质
AgNO3
Ag
O2
X
反应前质量/g
34
0
10
0
反应后质量/g
0
21.6
m
9.2
已知X为氮的氧化物(X分子中氮原子、氧原子数目比为最简整数比)。
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AgNO3应避光保存B.该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2∶1
C.X的化学式为NO2D.反应生成氧气的质量为3.2g
15.下列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中,只能得出燃烧需要氧气的结论是()
A.
B.
C.
D.
16.物质的性质决定了它的用途,下列性质与用途说法错误的是()
A.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因此通常可用于灭火
B.氮气含有氮元素,因此可用于生产氮肥
C.氧气具有可燃性,因此可用于做火箭燃料的助燃剂
D.稀有气体性质很不活泼,因此可作保护气
17.在由CH4和H2组成的混合气体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为60%,则混合气体充分燃烧后生成CO2和H2O的质量比是
A.11:
18B.22:
9C.11:
37D.1:
1
18.比较、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方法,以下是根据一些反应事实推导出的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其中推理不合理的是( )
序号
化学反应事实
影响化学反应的因素
A
铁丝在空气中很难燃烧,而在氧气中能剧烈燃烧
氧气的浓度
B
碳在常温下不与氧气发生反应,
而在点燃时能与氧气反应
反应温度
C
双氧水在常温下较难分解,
而在加入二氧化锰后迅速分解
催化剂
D
铜片在空气中很难燃烧,铜粉在空气中较易燃烧
反应物的种类
A.AB.BC.CD.D
19.现有一包CaCO3和CaO的固体混合物。
己知Ca元素与C元素的质量比是
,则此混合物中Ca元素与O元素的质量比是
A.
B.
C.
D.
20.物质的宏观性质与微观组成(或结构)相互联系是化学特有的思维方式。
下列对物质性质的微观解释不正确的是( )
A.稀有气体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是因为它们的原子结构都相对稳定
B.碳单质在不同的条件下燃烧可生成一氧化碳,也可生成二氧化碳,是因为同种原子化学性质不同
C.品红在热水中比在冷水中扩散快,是因为温度越高分子运动越快
D.1L大豆与1L黄沙混合总体积小于2L,是因为微粒之间有空隙
21.取一定质量的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制取氧气,下列图像不正确的是
A.
B.
C.
D.
22.把A、B、C、D四种物质放在密闭容器中,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并测得反应物和产物在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19.7
8.7
21.6
0.4
反应后的质量/g
待测
19.4
0
3.6
A.物质C一定是化合物,物质D可能是单质
B.反应后密闭容器中A的质量为19.7g
C.反应中,物质B和物质D质量比为87:
36
D.该反应为化合反应
23.某无色气体X可能含有氢气、一氧化碳、二氧化碳和甲烷四种气体中的一种或两种,为确认其组成,某同学取一定量该气体按如图所示装置进行实验(假设每步都充分反应或吸收),结果装置①中无明显变化,装置③增重1.8g,装置④增重2.2g,下列关于气体X成分的分析中,错误的是
A.一定没有二氧化碳B.可能含有甲烷和氢气
C.可能只有甲烷D.可能含有氢气和一氧化碳
24.在一定条件下,一个密闭容器内发生某反应,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的质量如下表所示。
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是
物质
M
N
P
Q
反应前的质量/g
16
24
15
20
反应后的质量/g
x
y
0
10
A.参加反应的P与Q的质量比为3︰2
B.x的取值范围:
0≤x≤30
C.当y≤24时,该反应一定是化合反应
D.x+y=65
25.在密闭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反应,测得反应前及反应过程中的两个时刻各物质的质量分数如下图所示。
图中a、b、c、d分别表示相应物质的质量分数。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乙可能是催化剂B.丁是反应物
C.甲和乙是反应物D.乙是生成物
二、九年级化学上册实验题
26.水是生命之源,万物之基,是人类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上图是水通电分解的实验示意图,该反应的文字表达式是____________;过程中,与a管相连的电极是_______极,若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b管口处,打开活塞可观察到的现象是__________;通过对电解水产物的验证,说明水是由________组成的。
电解水的微观示意图如图,请在上图的方框内补全相应微粒的图示________________。
27.某兴趣小组做如下实验探究粒子的运动。
请回答实验中的有关问题。
(已知:
浓氨水极易挥发,产生一股难闻的刺激性气味的氨气,氨气密度小于空气)
(1)如图1所示,注射器内封闭一段空气,右手堵住注射器口,左手向内推,发现注射器内气体被压缩了,说明_________。
(2)如图2所示,烧杯C装入浓氨水,A、B盛放滴有无色酚酞试液的蒸馏水,一段时间后烧杯A液体变红,说明分子_________,烧杯B的作用是________。
(3)图3实验中用胶头滴管吸取少许浓氨水,将其滴入T形三通管的细弯管处,然后用橡皮帽封闭管口。
一会儿,观察到_________(填“ba”或“bc”)段纱布条先变成红色。
(4)图3实验与图2实验对比,改进后的优点是______________。
三、九年级化学上册推断题
28.A~G是目前我们已学的几种常见的物质,它们有如下图所示的转化关系(部分反应物、生成物和反应条件未给出)。
已知:
A是黑色粉末;B、E组成元素相同,常温下都是无色液体;D气体能支持动植物呼吸;F是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
请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有关物质的化学式B______________;G______________;
(2)写出图中①⑤化学反应的文字表达式:
①__________________;⑤______________;
(3)A物质在反应①②中起____________作用。
29.现有下列物质转化关系图,A和F是无色液体,黑色固体B在反应前后质量和化学性质都没有改变,C和E是常见的无色气体。
请据此分析并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写出反应①的化学式表达式___
(2)操作I的名称叫___,玻璃棒的作用是____
(3)反应③是绿色植物的______作用。
30.已知A~G都是初中化学常见的物质,通常状况下,A、C为无色液体,且组成元素相同,D、E为气体,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如图1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物质B在反应①中的作用是_____。
(2)如用图2的装置收集气体D,则气体D应从_____(填“a“或“b”)进入,检验气体D是否已收集满的方法是的方法是_____。
(3)若F为黑色固体,写出反应③的化学方程式_____。
若G为无色气体且二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
1,则F的化学式为_____。
【参考答案】***试卷处理标记,请不要删除
一、九年级化学上册选择题
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高锰酸钾在加热条件下分解生成氧气、锰酸钾、二氧化锰,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参加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所以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差即为生成氧气的质量,选项正确;
B.P点处高锰酸钾没有完全分解,固体成分是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剩余的高锰酸钾,选项错误;
C.设反应前高锰酸钾的质量为x
x=
,选项正确;
D.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质量不变,反应过程中,锰元素在固体中的质量保持不变,选项正确。
故选B。
2.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氢氧化镁受热易分解生成了水蒸气,固体的质量要减少;碳酸钙高温下分解放出了二氧化碳气体,固体的质量要减少,完全反应后,固体的质量不再减少。
A、12.9g为CaCO3、Mg(OH)2的混合物,加热,Mg(OH)2首先分解跑掉水蒸气,固体质量开始减少,当固体质量变为12g时,Mg(OH)2分解完,生成水的质量为12.9g-12g=0.9g;所以x点表示Mg(OH)2正在分解的阶段,即x点剩余固体物质为CaCO3、Mg(OH)2和MgO;
B、y点对应阶段为CaCO3尚未分解的阶段,固体为CaCO3和MgO,根据生成水质量0.9g,设氢氧化镁及氧化镁质量分别为m、n。
,得m=2.9g,n=2g,氧化镁中镁元素质量为:
2g×
=1.2g,碳酸钙质量为12.9g-2.9g=10g;
C、z点表示CaCO3分解的阶段,方程式为:
CaCO3
CaO+CO2↑;
D、若剩余固体为CaCO3和MgO,说明Mg(OH)2已经反应完、CaCO3还没有分解(如果开始分解,剩余固体中肯定有氧化钙);此时剩余固体为12克,其中有10克碳酸钙,则剩余固体中钙元素的质量分数表示为:
,不等于36%,D选项错误。
3.A
解析:
A
【解析】
【分析】
CH4、C2H4、C2H2分别在氧气中燃烧都是生成二氧化碳和水,已知气体由CH4、C2H4、C2H2中的一种或几种组成,取气体样品在氧气中完全燃烧,测得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为22:
9,那么生成的二氧化碳分子与生成的水分子的个数比为
,得出CO2中碳原子个数与H2O中氢原子个数比为1:
2。
C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4,C2H4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2,C2H2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为1:
1。
由此推出,该气体的组合满足碳原子和氢原子个数比为1:
2的有以下三种:
1、只由C2H4组成;2、由CH4、C2H2二种组成;3、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
【详解】
A、该气体可能含有C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的气体和由CH4、C2H4、C2H2三种组成的气体,生成的二氧化碳和水的质量比都为22:
9,符合题意;
B、气体是由C2H4和C2H2组成,气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不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C、气体不一定含有C2H4,例如,由CH4、C2H2二种组成体中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等于1:
2,不符合题意;
D、该气体可能同时含有CH4、C2H2、C2H2,它们的碳原子与氢原子个数比也等于1:
2,不符题意。
故选A。
【点睛】
本题由生成物的质量比,推测反应物的物质可能组合,难度较大,要通过宏观质量转化为微观原子个数比来推测物质可能组合。
4.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磷燃烧能够消耗空气中的氧气,氧气消耗后,容器中的气压减小,在外界大气压作用下,水进入容器,进入容器中的水的体积即为容器中空气中的氧气体积,进一步可以计算出空气中氧气的含量。
【详解】
A、红磷燃烧放热,温度升高,完全反应后温度下降,直至降低至室温,因此Y曲线表示的是温度变化,选项A正确;
B、X曲线是压强随时间变化的曲线,A到B点气压增大的主要原因是红磷燃烧放出热量,气体体积膨胀导致气压增大,选项B正确;
C、t3时温度恢复至室温,压强增大,是因为此时打开了止水夹,烧杯内水流入瓶内,导致瓶内气体压强增大,选项C正确;
D、实验是在密闭容器内进行,Z曲线中C到D点变化的原因是水进入集气瓶,使瓶内气体体积缩小,残留在瓶内的氧气浓度就增大,选项D错误。
故选D。
5.C
解析:
C
【解析】
【详解】
①燃烧伴有发光、放热现象,但有发光、放热现象不一定是燃烧,如灯泡发光、放热,故错误。
②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有:
分子、原子、离子,所以纯净物不一定由同种分子构成,可能由原子或离子构成,故正确。
③单质只含一种元素,含一种元素的物质不一定是单质,如氧气和臭氧的混合物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属于混合物,故错误。
④物理变化没有新物质生成,所以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一定是物理变化,正确。
⑤氧化物必须由两种元素组成,一种是氧元素,含有氧元素的化合物不一定是由两种元素组成,所以不一定是氧化物,故错误。
故选:
C。
6.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先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确定该物质中一定含有碳、氢两种元素,可能含有氧元素。
再根据反应前后元素的质量相等,来确定氧元素是否含有。
【详解】
4.4g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
=1.2g
3.6g水中氢元素的质量=
=0.4g
1.2g+0.4g=1.6g,与物质的质量相等,故一定不含氧元素。
C、H元素的原子个数比为:
∶
=1∶4,①②⑥正确。
故选B。
【点睛】
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即反应前后元素的种类不变,原子的种类、个数不变。
由题意“1.6g某物质在氧气中完全燃烧,生成4.4g二氧化碳和3.6g水”,则可计算二氧化碳中碳元素的质量与水中氢元素的质量,用两者之和与物质的质量比较即可判断是否含有氧元素。
7.C
解析:
C
【解析】A、根据组成物质的元素种类多少,把纯净物分成单质和化合物,硅、氧气、铁是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二氧化碳、氯化钠、硫酸铜是由不同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分类正确,选项错误;
B、根据粒子能否显电性来分类,离子、原子核、质子、电子均为带电的粒子,中子、分子、原子均为不带电粒子,分类正确,选项错误;C、根据物质通常情况下存在的状态,可分成固体、气体、液体,铁、铜、镁常温下均为固体,水是液体,二氧化碳、氢气是气体,氯化钠是固体,分类错误,选项正确;D、根据仪器能否加热,将仪器分类,试管,蒸发皿均能加热,集气瓶、量筒均不能加热,分类正确,选项错误。
故选C。
点睛:
分类的关键在于分类标准的确定。
8.D
解析:
D
【解析】
【分析】
【详解】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前后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所以20+3+2+20=X+28+2+0,因此X=15g;甲、丁质量都减少,是反应物;乙增加,是生成物;甲反应掉了20g﹣15g=5g,丁的反应质量为20g﹣0g=20g,生成的乙的质量为28g﹣3g=25g.数据可以如下处理: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20
3
2
20
反应后质量(g)
X=15
28
2
0
质量变化
﹣5
+25
0
﹣20
A、反应物是两种,生成物是一种,属于化合反应,故说法正确;
B、反应后甲物质的质量值x=15,故正确;
C、物质丙的质量在反应前后不变,可能是该反应的催化剂,也可能没有参加反应,故说法正确;
D、参加反应的丁物质与生成的乙物质的质量比为20g:
25g=4:
5≠4:
7,故说法错误。
故选D
9.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由物质R中碳元素40%,含氢元素6.7%,其余为氧元素,则氧元素的质量分数=1-40%-6.7%=53.3%;
则1个R分子中碳原子的个数为150×40%÷12=5;
1个R分子中氢原子的个数为150×6.7%÷1≈10个;
1个R分子中氧原子的个数为150×53.3%÷16≈5;
则R的化学式为C5H10O5。
故选:
B。
10.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可能含有CO;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B、焦炉煤直接气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X是碳酸钙,焦炉煤气点燃后产生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则白色沉淀Y是碳酸钙;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C、上述流程中干燥后的气体点燃,产生水雾,可能是混合物气体中,氢气在氧气中燃烧生成水,该反应符合“多变一”,可能有化合反应发生;故选项正确,但不符合题意;
D、焦炉煤气中一定含有CO2、可能有甲烷、氢气、一氧化碳等气体;故选项错误,但符合题意;
故选:
D。
11.B
解析:
B
【解析】
【分析】
【详解】
A.向盛有一定量的H2O2溶液的烧杯中加入MnO2,迅速发生反应生成氧气,当H2O2溶液完全反应后,不再生成氧气,氧气质量不再增多,此选项正确;
B.二氧化锰与氯酸钾混合受热,其中二氧化锰作催化剂,在化学反应前后其质量不变,此选项错误;
C、根据质量守恒定律,镁带在密闭容器中燃烧,物质的总质量不变,此选项正确;
D.红磷在装有空气的密闭容器中燃烧,是与氧气发生反应,氮气的质量不变,此选项正确。
故选B。
【点睛】
图像问题主要是结合化学反应分析图的起点位置、变化趋势、终点位置是否正确。
12.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硫粉和氧气反应会生成二氧化硫,不会造成压强差,不能验证,不符合题意;
B、铜片的白磷燃烧,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能燃烧,薄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接触,温度能达到着火点,水中的白磷不能与氧气接触,红磷温度没有达到着火点;可得出燃烧需要与氧气接触,且温度达到着火点,符合题意;
C、镁条在空气中燃烧,因为有氧气参加反应,反应后固体质量会明显增大,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不符合题意;
D、检验氧气是否收集满时,应将带火星的木条放在集气瓶口,不能伸入瓶中,不符合题意。
故选B。
【点睛】
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
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13.D
解析:
D
【解析】
【详解】
A.过滤是除去水中难溶性杂质的方法,而酒精和水是互溶物质,所以不能用过滤操作分离水和酒精,故错误;
B.一氧化碳难溶于水,所以不能用水来吸收一氧化碳,故错误;
C.除去二氧化碳中的一氧化碳不能够点燃,这是因为会引入新的气体杂质,且当二氧化碳(不能燃烧、不能支持燃烧)大量存在时,少量的一氧化碳是不会燃烧的,故错误;
D.在等质量的碘中分别加入等体积的水或汽油,碘在水中不溶解,在汽油中能溶解,可以证明物质的溶解性与溶剂性质有关,故正确。
故选:
D。
14.B
解析:
B
【解析】
【详解】
A、AgNO3见光易分解,应该避光保存,该选项说法正确;
B、Ag的化学式中只有一个银原子,AgNO3的化学式中也只有一个银原子,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反应方程式中Ag与AgNO3的化学计量数之比为1∶1,该选项说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沪教版 上海 化学 初三化学 上册 期末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