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93450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32.75KB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docx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代诗歌四首》教案
4古代诗歌四首
精彩开篇词
古代诗词是我国古代文学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
其中有很多佳作,不仅语言隽美,而且意境深远。
它们有的充满了生活的情趣,有的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因此千百年来广为传诵,成了流传千古的名篇。
我们在课外已经接触了不少优秀的古代诗词,从今天开始,我们将陆续学习课本中的四首古代诗词,领会古人融情于景,借景抒情的手法和讲究炼字炼句的创作精神。
学习目标
1.有感情地反复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了解诗歌有关知识,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品味诗歌语言,体味诗歌的意境;培养赏读诗歌的能力,提高古诗文修养。
4.培养热爱祖国古代文化知识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观沧海
一、新课导入
大家知道曹操吧?
说起曹操,常常听到两种截然不同的评价,有人说他是英雄,有人说他是奸雄,今天我们阅读他的《观沧海》,也许你对这样一个历史人物会有更客观的认识。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根据拼音写出恰当的词语。
cāng(沧)海jié(碣)石sǒngzhì(竦峙)
水何dàndàn(澹澹)xiāosè(萧瑟)
2.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澹澹:
(水波)荡漾的样子。
竦峙:
高高地挺立。
竦,高耸。
峙,挺立。
星汉:
银河。
萧瑟:
树木被秋风吹动的声音。
至:
极点。
何:
多么。
若:
好像。
临:
登上。
3.文体知识
通常所说的古代诗歌包括古体诗、乐府诗、律诗、绝句、词、曲等。
唐代以前出现的较少格律限制的诗体叫古体诗。
如本课的《观沧海》。
而把唐朝新出现的绝句、律诗叫近体诗。
如本课的《次北固山下》和《钱塘湖春行》。
律诗,因格律要求严格而得名,有五言律诗、七言律诗两种;律诗的格律有规定,限制了对仗,八句可分为四联。
曲是一种与词相近的韵文形式,出现于南宋和金代,盛于元代,是受民间歌曲的影响而形成的,句法较词更为灵活,多用口语,用韵也更接近口语。
如本课的《天净沙·秋思》。
4.作者简介
曹操,字孟德,东汉末年政治家、军事家、诗人。
在镇压黄巾起义中,逐渐扩充军事力量。
“挟天子以令诸侯”后,先后灭吕布、袁术,建安五年(200年),在官渡打败兵强地广的袁绍,逐渐统一了北方。
建安十二年(207年)北征乌桓,大胜。
次年率军南下,被孙权、刘备的联军击败于赤壁。
他善诗歌,常借诗篇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
其诗气魄雄伟、慷慨悲壮,是文学史上建安文学的开创者。
《步出夏门行》《蒿里行》均用乐府旧题抒发自己的政治抱负,气魄雄伟、慷慨悲壮。
5.背景链接
《观沧海》是曹操的名篇,他这次登碣石山是在北征乌桓的途中。
乌桓是当时东北方的大患,建安十一年(206年),乌桓攻破幽州,俘虏了汉民十余万户。
同年,袁绍的儿子袁尚和袁熙又勾结辽西乌桓首领蹋顿,屡次骚扰边境,以致曹操不得不在建安十二年毅然北上征伐乌桓。
在这年八月的一次大战中,曹操终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这次胜利巩固了曹操的后方,所以第二年他才能挥戈南下,以期实现统一中国的宏愿。
把前后的事件联系起来,我们就可以看出,北征乌桓对曹操来说是一次多么重要的战争了。
而《观沧海》正是曹操在北征乌桓途中经过碣石山时写下的。
大战之前,身为主帅的曹操,登上当年秦皇、汉武也曾登过的碣石,又当秋风萧瑟之际,他的心情一定会像沧海一样难以平静。
他将自己这种昂扬奋发的精神融会到诗里,借着大海的形象表现出来,使这首诗具有一种雄浑苍劲的风格,因而成为一篇优秀的作品。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向东进发登上碣石山,得以观赏大海的奇景。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海中山岛高耸陡立。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像是从这浩渺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就用歌唱来畅抒心中的情怀吧!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全诗是以哪个字展开来写的?
【交流点拨】全诗以“观”字统领全篇,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这首诗写了几层意思?
哪些诗句是写现实的?
哪些诗句是想象的?
【交流点拨】这首诗写出了3层意思。
第1层(1~2句):
交代观海的地点。
第2层(3~8句):
描写海水与山岛。
(实景)
第3层(9~12句):
表现大海吞吐日月星辰的气概。
(想象)
最后两句是附文,是为和乐而加,与诗的内容无关。
3.哪些诗句最能体现作者博大的胸怀?
诗人是怀着怎样的感情描绘大海形象的?
【交流点拨】
(1)“日月之行”四句写大海,全用虚写,却表现了大海有包容天地的气概,更显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
(2)大海的形象正是诗人形象的化身。
诗人已经削平了北方群雄,现在又将北征乌桓和袁绍残部,为即将挥师南下统一中原解除后顾之忧。
在踌躇满志的时候,他借大海的形象抒发了建功立业的愿望,写出了千百年来脍炙人口的雄浑诗句。
(三)深层探究
1.如何理解“东临碣石,以观沧海”一句?
【交流点拨】“东临碣石,以观沧海”,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以及观察的对象,这两句虽然没有直接写到人,但我们仿佛看到了曹操登山望海时的那种勃勃英姿。
“观”字统领全篇,是诗的线索,下文由“观”字展开,写登山所见。
2.“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这四句是全诗的高潮,作者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
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交流点拨】作者运用夸张的手法创造出一个极其开阔的意境,给诗歌增添了积极的浪漫主义色彩。
诗人联想日月星辰这些自然界伟大的景象,全离不开大海的怀抱。
想象奇特,胸怀开阔,渗透着诗人自己的雄心壮志和昂扬奋发的精神,展现了诗人力挽狂澜、重建天下的雄心,塑造了自我豪气盖世的英雄形象。
3.诗人在这首诗中把自己欲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表达得淋漓尽致,诗人借助了什么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呢?
【交流点拨】虚实结合,借景抒情,描写沧海的壮丽景色,表现博大的胸怀,抒发统一天下的宏伟抱负。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水:
澹澹
观山岛:
竦峙(壮丽气势)实景——借景抒情
沧树木:
丛生
海百草:
丰茂(向荣姿态)
日月:
运行—出其中虚景(奇特想象)博大
星汉:
灿烂—出其里(宏伟意境)胸襟
五、拓展延伸
请你搜集几句有关“胸襟”“抱负”“志趣”的诗句。
【交流】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岳阳楼记》)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
(李白《行路难》)
③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杜甫《望岳》)
④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⑤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王安石《登飞来峰》)
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陆游《游山西村》)
第二课时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一、新课导入
(师生一起朗诵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歌,如《静夜诗》《望庐山瀑布》《赠汪伦》《送孟浩然之广陵》等。
)通过这些诗歌,我们了解到李白是一个热情奔放、想象丰富、重情重义的人。
今天,我们将走进他的另一首诗歌《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这首诗表现了李白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又具有什么样的艺术风格呢?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作者简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世称为“诗仙”。
其诗风豪放飘逸,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汲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瑰丽绚烂的色彩,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诗歌的新高峰。
2.诗歌大意
这首诗中对暮春时节特定景物杨花、子规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背景链接
王昌龄早年家贫,不惑之年才中进士,开始任秘书省校书郎,后任中博学宏辞,授汜水尉,后来因事贬至岭南,一生遭遇坎坷。
王昌龄天宝年间被贬到龙标尉,与其交情深厚的李白当时正在扬州,听到这个不幸的消息,便题诗抒怀,慰藉远方的友人。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和节奏。
【交流点拨】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杨花落完子规啼鸣之时,我听说您被贬为龙标尉,一路要经过五溪。
我把我忧愁的心思寄托给明亮的月亮,希望它陪着您一直到夜郎以西。
(二)整体感知
1.诗人在第一句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
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描写了“杨花”和“子规”。
写“落尽的杨花”,点明了时令是“暮春”。
“暮春”在古诗中是一个花与泪同落的季候,这就奠定了全诗伤感的基调。
又因为“杨花”是漂泊无定的,表现了王昌龄被贬荒僻之地给人的飘零流落之感。
“子规”即杜鹃,在我国古典诗词中,它总悲哀凄惨地啼叫着。
因此,可以说诗中开头一句的写景,不着悲痛之语,而悲痛之意自现。
2.该诗中哪一句点明了主旨?
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表达了诗人的忧愁和无奈,抒发了对友人的深切同情和关切的思想感情。
3.“每一首诗中必定会有的那个人,就是诗人自己。
”在这首诗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李白?
请展开合理的想象和联想,描写诗人此时的形象。
【交流点拨】李白正独自站在窗前,抬头仰望着遥远天边那一轮明月,心中牵挂着远方的友人,这个月明之夜啊,又将彻夜难眠!
4.这首诗很能打动人心,得益于表现手法和修辞手法的恰当运用,请任意选择一个角度,联系诗歌内容略作分析。
【交流点拨】“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诗人把明月人格化,把本来无知无情的明月,变成了一个了解自己、富有同情心的知心人,让明月成为自己的替身,伴随着不幸的友人到偏远荒凉的所在。
不仅表现出诗人和朋友的心灵都如明月般纯洁光明,还含有只要明月还在,两人的友谊就会像皓月一样长存之意。
(三)熟读成诵
理解背诵全诗。
四、板书设计
景:
杨花落尽子规啼鸣——哀切、凄惨情景
情:
寄情明月随君相伴——同情、关切交融
五、拓展延伸
请查找资料写出李白借月抒怀的诗歌。
【交流】①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玉阶怨》)
②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
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秋浦歌(十三)》)
③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月下独酌》)
④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色,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关山月》)
第三课时次北固山下
一、新课导入
古时交通不发达,流落外乡或在外任职的人久不得归,自然会产生故园之思,因此乡愁成了诗歌中的一个重要主题。
这首诗就是写乡愁的,且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而闻名于天下。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借助课下注释或工具书解释下列各词的意思。
次:
停留
客路:
旅人前行的路。
风正:
风顺。
悬:
挂。
残夜:
夜将尽未尽。
2.作者简介
王湾,生卒年不详,洛阳(今属河南)人。
唐代诗人。
先天元年(712)中了进士,官洛阳尉。
早有文名,往来吴、楚间,不得归家,故有此作。
其诗流传不多。
3.背景链接
《次北固山下》是王湾在先天年间或开元初年游历江南时所作,格调壮美,意境开阔,预示了盛唐诗歌健康发展的前景。
据说,宰相张说曾亲自将这首诗题写于政事堂。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北。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
诗歌,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读准字音、节奏。
【交流点拨】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结合注释解读诗意。
【交流点拨】在青山之外旅行,在绿水之中行舟。
潮水涨满时,两岸之间水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一帆高挂。
夜将尽未尽的时候,一轮红日从海上升起。
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思念故乡的家书要传到哪里呢,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二)整体感知
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思考下列问题。
1.诗的四联各写了什么内容?
四联之间有怎样的关系?
【交流点拨】首联:
点题。
“青山”指北固山。
诗人在船上,想象船到镇江后,还要乘驿车到别处,暗含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
写船上所见景色。
“平”“阔”“正”“悬”四字用得好:
“潮平”,两岸才显得宽阔;“风正”,帆才有悬空的态势。
“潮平”句,又是为颈联中“江春”句作铺垫。
颈联:
既写景又点明了时令。
“残夜”指夜将尽而未尽之际。
残夜而东方海日已升,旧年而江上已是春天——时间过得这么快,怎能不令人感慨!
尾联:
诗人离家日久,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新年来到,正是家人团聚之时,而自己旅途他乡,久不得归,见到此景,情何以堪?
由此他自然想到要借大雁来给他传递家书了。
全诗陈陈相因,浑然一体。
2.哪些诗句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表达了思乡之情。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三)深层探究
1.探究想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是怎样的情景。
【交流点拨】“阔”是“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
船上的人视野也因之开阔。
此句写得恢弘阔大。
“风正一帆悬”愈见精彩。
“悬”是端端直直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悬”,而“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可见写景极为传神。
2.“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两句历来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你认为该如何理解呢?
【交流点拨】作者从炼字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道理: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鼓舞力量。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次北固山下
首联:
旅途奔波之意
颔联:
恢弘阔大之景借景抒情
颈联:
乐观、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
尾联:
思乡之情
五、拓展延伸
思乡是中国文学的主题之一,无数的乡愁陪伴着无数的诗人,同时无数的诗人创造了无数的乡愁诗歌。
乡愁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乡愁诗歌丰富了我们的文学世界。
思乡实际上已经成了一个“结”,一个套在炎黄子孙身上的“结”。
在你所积累的诗歌中,哪些诗句抒写了乡愁?
【交流】①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诗经·小雅·采薇》)
②悲歌可以当泣,远望可以当归。
(汉乐府民歌《悲歌》)
③君自故乡来,应知故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唐·王维《杂诗三首》)
④故乡何处是,忘了除非醉。
(宋·李清照《菩萨蛮》)
⑤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唐·王建《十五日夜望月寄杜郎中》)
⑥逢人渐觉乡音异,却恨莺声似故山。
(唐·司空图《漫书五首》)
⑦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唐·杜甫《月夜忆舍弟》)
第四课时天净沙·秋思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在你们眼中,秋天是一个怎样的季节?
也许是丰收的,也许是浪漫的,也许是多愁善感的。
那么,在一个游子的心中,秋天是什么样的呢?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中去体会体会。
二、自学指导
(一)——预习与交流
1.文体知识
《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中的小令。
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散曲的题目。
2.作者简介
《天净沙·秋思》,作者马致远,是元代著名戏曲作家、散曲家。
他与关汉卿、王实甫、白朴被称为“元杂剧四大家”。
他的《天净沙·秋思》被称为“秋思之祖”。
3.背景链接
马致远年轻时热衷功名,但由于元统治者实行民族高压政策,因而一直未能得志。
他一生都几乎过着漂泊无定的生活,因而郁郁不得志,困窘潦倒。
于是在一次羁旅途中,写下了《天净沙·秋思》。
三、自学指导
(二)——合作与探究
(一)诗歌朗读
1.自由朗读诗歌,并采取各种形式把诗歌读通读顺,注意节奏、重音。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根据诗句用优美的语言描绘图画,体会思乡之情。
【交流点拨】深秋的黄昏,一个风尘仆仆的游子,骑着一匹瘦马,迎着一阵阵冷飕飕的西风,在古道上踽踽独行。
他走过缠满枯藤的老树,看到即将归巢的暮鸦在树梢上盘旋;他走过横架在溪流的小桥,来到溪边的几户人家门前,这时太阳快要落山了,自己却还没有找到投宿的地方,迎接他的又将是一个漫漫的长夜,不禁悲从中来,肝肠寸断。
(二)整体感知
1.本曲前三句列出了哪些景物?
分别渲染了怎样的氛围?
【交流点拨】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前三句渲染了一种凄清孤寂的氛围。
笼罩在苍茫暮色中的枯藤、老树、乌鸦,呈现出一派萧瑟凄凉的景象。
昏鸦归巢反衬出游子的漂泊无所归宿。
小桥流水旁的人家虽然简陋清贫,却有亲人团聚的天伦之乐,透露出游子对宁静温馨的家园生活的向往,也反衬出有家归不得的悲苦。
寒风飕飕,一匹瘦骨嶙峋的老马正在蜿蜒古道上艰难跋涉。
这里虽然没有直接写人,但已不难想象马背上的游子疲惫、憔悴的神情。
三句十八个字,不用任何动词和关联语作连缀,只是分别并列三个名词性词组就和谐地构成一幅以“昏鸦”“人家”“瘦马”为重点的意境深远的图画,羁思旅愁借景物自然显现,使人联想无穷。
2.请你想象画面,给这首小令另拟一个小标题。
【交流点拨】断肠人秋旅图、深秋郊野独行图、天涯断肠人、古道·西风·瘦马·断肠人。
3.“断肠人在天涯”这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
【交流点拨】前三句是写景,末二句为抒情。
“断肠人在天涯”是这首小令的主轴,贯穿着整首曲的情思:
昏鸦还知道投树栖息,小桥流水旁的人家也有安身之地,而骑着瘦马的游子却只能在西风古道上奔波。
“夕阳”如血,可以想见它照在老树昏鸦,小桥流水同古道瘦马上会各有各的色彩,但倍添迟暮苍凉之气氛是相同的。
“天涯”二字的指出,与夕阳配合,正应了“日暮途穷”的成语,加重了悲凄衰残的色彩,说尽了千古羁旅人无限的愁闷。
4.这首小令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这首小令寄情于物,通过对众多自然景物的描写,抒发了羁旅天涯的人的凄苦愁楚之情。
(三)深层探究
1.这首小令语言运用上有什么特点?
【交流点拨】语言极为精炼确切,而且富有特色。
通篇只有短短五句二十八字,却描绘出诗情浓郁的画面,创造出凄冷悲寂的意境。
前三句句法结构完全相同,全用名词和形容词,没有一个动词,描写了9个形象,9个小景,每三个形象构成一幅小画面。
各句以三个并列的偏正结构的词组组成整齐的排比句,显得和谐匀称,一语道破“某一种心情”。
也正因如此,这首小令被称为“秋思之祖”。
2.《天净沙·秋思》是如何运用对比映衬手法的?
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交流点拨】作品中动景与静景、暗淡的色调与明亮的色调、天伦之乐与羁旅之苦,都形成鲜明的对比映衬,增强了视觉效果和感情色彩。
藤、树、桥、人家、古道是静景,鸦、水、风、马、夕阳是动景,动静结合,相互辉映。
落日余晖的明亮,深秋晚景的暗淡,色调一明一暗,相反相成。
昏鸦归巢衬托了游子归宿无处,小桥流水人家的天伦之乐衬托了羁旅生活的艰难凄苦,感情上也成鲜明对照。
(四)熟读成诵
四、板书设计
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
景小桥流水人家悲怆愁苦
古道西风瘦马思乡之情
情——夕阳断肠人
五、拓展延伸
展开想象,将《天净沙·秋思》改写成一篇散文。
【交流】夕阳已渐西下,只在山顶留下半张无精打采的脸,无奈地看着这无精打采的人间。
一抹余晖暗淡地斜洒在枝桠斑驳的老树的枝头。
枯藤缠绕着老树,树上的乌鸦,发出几声凄凉的哀鸣,划破黄昏的寂寥,斜阳为乌鸦黑亮的羽翼镀上一层金黄。
潺潺的流水在夕阳的映照下波光粼粼,还映出几处人家。
一座小石桥静静地站在流水上,像一个老态龙钟的百岁老人,再也经不起岁月的践踏了。
古道漫漫,西风凛冽。
路,看不到尽头。
在这荒凉古道上,我骑着马,缓缓地行进。
几年来,与我朝夕相处的那匹马,经过岁月无情的洗礼,早已骨瘦如柴。
经过多年的流浪,它和我都已疲惫不堪。
此时,夕阳正西沉,洒下凄冷的斜晖,本是鸟禽回巢、羊牛回圈、人儿归家的团圆时刻。
而我,却仍在外漂泊未归,独自一人浪迹天涯海角,流露出一丝淡淡的悲凉。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古代诗歌四首 部编版七 年级 语文 上册 古代 诗歌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