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docx
- 文档编号:893339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57.71KB
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docx
《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答案详解版
第一中学高中新课标高三第一次摸底测试语文试题
一、单选题
1.下列各句中划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近日,彭丽媛来到贝尔格莱德西罗戈伊诺特殊教育学校观看舞蹈表演,期间她不时竖起大拇指,赞赏孩子们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
②美国东部时间5月26日,中国学子何江作为哈佛优秀毕业生代表发表演讲,他搜索枯肠写就的稿子赢得一片喝彩。
③最近一两个月,赴台旅游的大陆游客急剧减少,台湾的民宿、运输、餐饮、艺品店都呈现出一派惨淡经营的模样。
④为纪念建党九十五周年而拍摄的大型纪录片《筑梦之路》,用广阔的视角为我们展现了共产党筚路蓝缕的建国历程。
⑤近年来,止咳药水、新康泰克等处方药因为市场监管不善,在社会上尤其是青少年中肆意横行,已然成为亚毒品。
⑥直到5月9日成功移植志愿者捐献的心脏为止,美国小伙拉金已经依靠人工心脏生活了555天,这不禁让人感慨科技的一日千里。
A.②③④
B.①④⑥
C.①④⑤
【答案】B
【试题解析】①自强不息:
自强是指自己努力向上,息是停止的意思,自觉地努力向上,永不松懈。
②筚路蓝缕:
筚路是柴车,蓝缕是破衣服,驾着简陋的车。
穿着破烂的衣服去开辟山林,形容创业的艰苦。
③一日千里:
原形容马跑得很快,后比喻进展极快,多用于生产、事业、经济、科学技术和个人事业方面。
④搜索枯肠:
搜索是仔细寻找,枯肠比喻才思枯窘。
含贬义,多用于诗文创作。
此处贬词褒用。
⑤惨淡经营:
惨淡是苦费心思,经营指筹划,费尽心思辛辛苦苦地经营筹划。
后指在困难的的境况中艰苦地从事某种事业。
此处望文生义。
⑥肆意横行:
肆意是任意残杀或迫害,横行指仗势作恶,蛮横凶暴,随心所欲地为非作歹。
一般用来指人,这里用错对象。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中国出动轰-6K飞机赴黄岩岛等岛礁附近空域进行了巡航,这代表了中国空军坚定不移捍卫国家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直至不再被侵犯。
B.国际纯粹与应用化学联合会近日宣布第113、115、117、118号元素将加入元素周期表,而它们的发现者也将正式获得这些元素的命名。
C.武汉市防汛指挥部就武汉市的防汛排涝应急救灾情况举行新闻发布会,会议负责人表示,预计今日22时全市的主干道渍水估计将全部消退。
D.与中国合作的美国西部快线公司单方面发布了终止合作的新闻公报,在公报中声称,中铁国际的能力满足不了西部快线公司希望及时有效推进项目的愿望。
【答案】D
【试题解析】A选项暗换主语。
“不再被侵犯”的主语是黄岩岛而不是中国空军;B选项动宾搭配不当,应该是“获得命名权”而不是“获得命名”;C选项句式杂糅,“预计”或“估计”除去一个。
二、现代文阅读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风格是艺术产生之初便与生俱来的孪生物。
风格一般被归属于艺术表现和形式特征的部分,它使得我们能够区分不同的作者和作品。
通常在阅读体验中,我侗不但能够对作者的叙述和作品的情节产生共鸣,作品的风格也是产生丰富阅读体验的不可缺失的要素。
作品的言语结构使我们能够了解作品语言意义层面上的价值,而作品的风格则使我们能够了解到甚至体贴到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的层面,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风格是创作情绪和作者人格的碎片,这种碎片在形成时是混沌的,在一定情况下几乎等同于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
它必然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的生成之中,并且是经由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产生符合作者意愿的韵律和节奏,这种韵律与节奏,乃至它们所暗示的情愫是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的,这种斟酌与选择的结果在那一瞬间是基于作者的所有人格、趣味与经历,突然产生的,而不是一种有程序、有递进的精密计算。
我们把作者的独有人格所迫使作者隐匿的心理称之为创作中的人格缺陷;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并因此给作者带来的紧张和不安,我们称之为作者的隐疾。
它们均是文学中的疾病。
我们要感谢这些在文学的蕴藉话语中隐藏的“疾病”,正是这样的“疾病”,文学令人心悸的独特美感才有它的活水源头,甚至可以说,同样怍为表意的言语结构,文学与公文、论文等应用文体的主要区别就在于,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
在这种隐秘的愿望和矛盾的情绪驱使下,创作者以他个体的经历与习惯去小心地组织着语言,若即若离地带领着读者游离在他的核心“意义”的周围,他在面对自己全部人格时的急切和焦虑、表达和隐匿,在书写的过程中得到不断的缓释和重新的紧张,这就造成了文学话语独有的蕴藉性、独有的多义性和模糊性。
言语作为一种表意结构是文学作为语言艺术的根本,但奠定文学的感性审美意蕴的恰恰是发生在创作发生的一瞬之中的,发生在对于压制和隐匿的创作中,它是非理性的。
文学的风格与独特品味也正是发生在作者隐匿的恐惧中,而这隐匿却最终在原本以隐匿为目的的挣扎中得到曲折的表现,这就是风格。
读者在被“意义”带领着远离作者的秘密,但语言风格本身却产生一种指向作者真正秘密的暗示,或强烈或缥缈,读者多数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模糊地望向那言语蕴藉中层层包裹着的火焰,它使得作者恐惧,却让读者兴奋。
这也是在隐晦与蕴藉的审美中得到的本体。
风格是写作和接受的两面,它连接着作者与读者,是他侗在各自隐秘心灵中暗无声息的交流。
它是读者与作者同床异梦,又心有灵犀的理解和误解,是这里全部的过程,是他们所运用的暗语,是文字的表情。
在象征性越强的文体中,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的地位也会更明显,在某些诗歌中,风格能够像在其他象征型艺术中那样,近乎审美对象的全部。
而在叙述性和表意性强的体裁中,风格则是事实叙述之外的另一种声音。
语言在它的理性层面叙述着彼岸的“事实”,而只有深入到风格的阅读中,文学才是立体的。
风格作为第二种声音,有着感性的色彩,与人类的心理和生理的反应相契合,它是彼岸发生的“事实”的背景,在这个背景下的叙述,指向的是“事实”下的真正含义;在含义明确的事实之外,风格所代表的是另一种感性的审美事实,这是人类原始的恐惧、冲动、欲望,对于自我的承认与否认,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抗拒。
在这一点上,文学是与其他的艺术形式相通的。
在这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原动力驱使下,文学语言表现出极大的张力和撕裂的痛感,在艺术的规则中,展
现出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
(摘编自武超骆冬青《风格与疾病》)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风格让作者和作品得以被个性化地区分,它与艺术相伴相生,是让阅渎体验的丰富性得以实现的不可或缺的因素。
B.通过感知作品的风格,我们可以体察作者的情绪底色乃至人格品相,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C.风格体现了作者的创作动机和心理失衡,但风格在形成之初的指向和目的并不明确,它贯穿于创作的意念变化与言语生成之中。
D.风格经由作者一定的习惯,一瞬间的选择或是长时间的斟酌而产生,这使得语言文字的分子排列符合作者意愿,让作者在生理上感到舒畅。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文学中的疾病包括因作者的独有人格而产生的隐匿心理以及文学表现对作者人格的暴露而带给作者的紧张和不安。
B.创作者是否有一个急需表现又惧于表现的隐秘的“意义”,而不只是简单纯粹地用语言表达意思,是文学主要区别于其他应用文体的特征。
C.文学风格是不受叙事与话语信息约束的非理性因素,它是作者隐秘人格的曲折体现,是强烈文学表现欲与作者白我压抑的人格冲突的产物。
D.文学中的疾病,让读者远离作者的秘密,使得读者站在意义的藩篱之中,无法真正接近作者和作品,这是作者在创作中该尽力避免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阅读李白的《蜀道难莎时,感受它夸张想象的风格在全部审美体验中或许更明显。
B.读者对戴望舒在《雨巷》中塑造的丁香姑娘的形象的理解虽然不尽相同,但并不影响对其朦胧含蓄风格的体悟。
C.在具体的阅读中,读者不能只是停留在理性的含义明确的事实之上,还需深入到风格层面,文学才是丰富立体的。
D.文学与其他的艺术形式虽然不同,但在风格会让作品产生令人难以释怀的美感这一点上,它们是相通的。
【答案】1.B2.D3.D
【试题解析】1.B选项扩大范围,原文中说的是在“某种角度上,作品的风格不仅是艺术形式的要素,也是作品内容的一部分”。
2.D选项原文无据。
作者认为在具体的创作中,文学的疾病是作品拥有独特美感的源头,由此可见他是认可文学的疾病的。
3.原文中文学与其他艺术形式的相通之处在于它们都会受到一些极其复杂而微妙的原动力的驱使,这些原动力是人类原始的恐惧、冲动、欲望、对于自我的承认与否认,对于外部世界的向往与抗拒。
并且受到这些原动力的驱使,文学与其他艺术受到的影响不同,不全都是产生令人难以忘怀的美感。
)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母语
文兰
姐姐打来电话,说父亲病重,要我立即回国。
我迫不及待地带上妻子和孩子,踏上了回国之路。
我已经有八年时间没有回国看望过父亲了。
这期间,父亲体恤我只身漂泊异乡,他坚持说,只要我在国外一心一意把事情做好,即使十年不回去看他,他也欣慰。
这八年来,我娶妻生子。
妻子是美国姑娘,父亲却说她有中国古典美。
我的儿子从出生起,父亲就从照片、录像、微信上看着他长到五岁。
父亲是语文教师,说话特别讲究用词,可看着孙子的相貌,却说了句不雅的话:
“好!
好!
远缘杂交,必然生出优良品种。
瞧我孙儿,中美杂交的混血儿,还真是个具有中国风的洋娃娃呢!
”
自父亲病重住院,他最急于完成的事就是写一份关于家产继承的遗嘱,字斟句酌,比他当年教书备课还认真百倍。
长空旅行,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失去了参照物的飞机像是定在了空中似的。
妻子忽煞问我:
“我们很快要见到爸爸了,爸爸不懂英语,那我们怎么和他说话?
”
我说:
“这只能靠我翻译了。
见到爸爸,千万别提‘外’字、‘洋’字,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
”
妻子摇头,接着问:
“这些既然是爸爸的敌人,为什么他会同意你学英语?
还让你到美国?
我就是一个外国人,爸爸对我也嫉恶如仇吗?
”
我回答妻子:
“爸爸就我一个儿子,中国有句古语叫‘可怜天下父母心’,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只能选择忍耐,尊重儿子的选择。
至于你,爸爸会喜欢的。
”
“为什么?
”
“中国有句成语叫爱屋及乌,意思是,喜欢一个人,连带着也喜欢和这个人有关的人或物。
你嫁给我这个中国男人,也就是中国人了。
”
妻子反问我:
“你不是已经拿到美国绿卡了吗?
“我是美籍华人,本质上仍是一个中国人。
”
“那我们的孩子呢?
”
“华人后裔,本质上同样是中国人。
国籍可改,种族不变。
”
妻子突然话锋一转:
“我既然成为你这个中国人的妻子,那你为什么不教我中文?
”
我窘迫地回答:
“这是一个疏忽。
但是我们一直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更重要的是,无论是供职之处,还是家庭生活,我们都没有处在不说汉语不行的环境,所以顺其自然地一直在说英语。
”
妻子若有所思地回过头去,而我又沉进对父亲的回忆中。
父亲一九五八年上高中,那时节,资本主义国家一直都是中国的死敌,父亲除了外语,其他门门功课都是高分,考上了一所大学的中文系。
上了大学,直至被分配到他终生供职的那所高中,父亲依然如故地反对外语,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甚至和外语老师争辩:
“中国十几亿人,搞翻译、搞外交的人能占多大比例?
可是无论在高中还是大学,无论你要考文科还是理科,外语却是每个学生必学的主课。
这简直就是浪费年轻的生命!
外语能与博大精深的中文相提并论吗?
在我认为,全世界任何语言,都不能和产生、繁衍、应用、完善、丰富、臻美了几千年的汉语相媲美的!
中文用起来灵活方便,没有外语变格、变位、变这、变那的问题。
中文无论字、词、句,都是既简单明了又内涵丰富的。
声、形,静、动,尽呈万象!
汉字形、音、意三住一体,形美可以赏目,音美可以悦耳,意美可以感心。
不管世界多么纷繁、奥妙,其中的音韵、色彩、样式、动态、内涵、情感,都可以涵纳于汉字简洁的
笔画之中,这是人类任何其他语种都无法企及、无法与之相媲美的!
”
飞机终于降落了,我们来不及放行李就奔赴医院。
推开病房门,我含泪站在父亲面前,叫了声:
“爸!
”妻子、儿子也分别用英语叫了声“爸爸”和“爷爷”。
父亲楞了一下,看着我们,急于挣扎起身。
我立即对儿子说:
“快问爷爷好。
”
儿子用英语说:
“爷爷好。
”
父亲听了,皱了下眉,看着我。
我立即给父亲翻译:
“你孙子问爷爷好呢!
”
接下来父亲问:
“叫什么名儿来着?
”
我楞了一下,立即翻译:
“爷爷问你叫什么名字呢。
”
儿子笑着点头说:
“我的名字叫钟美。
”
父亲脸上洋溢出满足的神情,说:
“这回我听懂了。
这个名字好!
‘钟’‘中’同音,既好听又有意义。
过去美、英等大国瞧不起中国人,现在心甘情愿把姑娘嫁给中国人为妻,中国人民是真的站起来了!
”
父亲接着问:
“你娶媳妇八年了,娃也五岁了,难道媳妇和娃一个中国字都不认识,连一句中国话都不会讲吗?
”
我低头不语,父亲曾在电话中多次问到这个问题,为了不让他失望,我都以沉默作答。
父亲悲伤道:
“好啊,俅是中国人,说得一口流利的外国话,媳妇、孩子不认识一个中国字,不会讲一句中国话。
”父亲说着,老泪纵横。
我惭愧得无地自容,说:
“爸,这都是我的疏忽。
但自我们在美国结婚生子,无论家庭生活还是社会工作,一直不存在不认识中国字、不讲中国话就过不去的场合和情况,加上我忙于工作,所以就顺其自然了。
”
父亲情绪激动,哽咽得无法再说话。
静了几秒钟,才一字一句地说:
“你们先去弄口饭吃,爸这会儿感觉不太好,想静一会儿……”
我惴惴不安地带着妻子、孩子,由姐夫开车送至父亲家中。
行李还未搬完,姐姐打来电话,要我一个人赶紧返回医院。
我脑子里轰的一下,未及给妻子、儿子安排,就立即返回医院。
我飞跑进病房,见姐姐伏在父亲身上嚎啕大哭,待奔至病床前,见父亲已经故去。
姐姐拿出父亲的遗嘱,对我说:
“弟,咱爸走了,伤心也没用了,你看看遗嘱吧。
你刚离开医院,爸就抖着双手撕毁了原先千修万改的关于财产继承的遗嘱,要笔,要纸,挣扎着重新写下这份最后的遗嘱。
”
我接过姐姐手中的遗嘱,泪眼朦胧地看见父亲在一张纸上赫然写下的四个大字:
勿忘母语。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 )
A.父亲对儿媳的评价以及对孙子相貌的“不雅”评价,表明了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满。
B.“晴空万里,没有一丝云”的描写,渲染了回国之路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心情。
C.小说运用插叙手法,通过一段回忆交代了父亲的成长背景和T作经历,合理解释了父亲的“排外”心理。
D.小说情节中,“字斟句酌”“千修万改”的遗嘱被撕毁,改立成新的遗嘱,是因为财产继承问题已不再重要。
E.父子语言对话的背后,隐藏着传统观念与现代观念的碰撞,体现了当下中国社会不同理念间的矛盾和冲突。
(2)小说以“母语”为标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3)小说中的“父亲”这一形象有哪些特点?
请简要分析。
(4)如何对待中文和外语,“我”与“父亲”态度不同。
你更认同谁的态度?
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
【答案】
(1)E
(2)①情节上,“母语”串联起夫妻对话、回忆父亲、父子对话、父亲离世几个情节,使小说情节连贯、内容完整;②人物上,围绕“母语”,通过回忆父亲、父子对话和父亲立遗嘱塑造了极度热爱“母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③主题上,父子对于“母语”有着不同态度,通过矛盾和冲突,点明并深化了小说“勿忘母语”的主题。
(3)①爱子心切:
欣慰于儿子的发展,尊重儿子的选择,离世前立下遗嘱对儿子寄予厚望。
②热爱母语,民族意识强:
上学和工作过程中对祖国和母语充满热爱之情。
③过于传统,有点顽固、偏激:
过度排斥外语,思想保守,不够开明。
④工作认真、投入:
分配到终生供职的高中后,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
(4)观点一:
认同“父亲”的态度。
①中文底蕴丰厚,博大精深,应该报以热情,深入钻研;②作为中国人,母语传承是每个人都有的责任,不能因国籍的改变,生活工作环境的限制而忽视;③面对以“语言失落”为代表的“文化失落”现象,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来反省、思考,找寻出路。
观点二:
认同“我”的态度。
①生活和工作的环境决定了适用何种语言,个人应当顺应环境来使用语言;②语言是表达交流的工具,各种语言之间并无明显高低、优劣之分,无须强烈排斥外语;③成长于新的时代、背景,也应及时反省个体的角色在文化传承中是否缺位,以免导致不可挽回的后果。
【试题解析】
(1)A项,“他对儿子在美国娶妻生子行为的不满”心理分析不完整,有不满的一面,也有“欣慰”的一面,具有复杂性。
B项,“渲染了回国之路的悲凉气氛,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沉痛心情”分析过度,烘托了主人公内心的焦躁、不安,表现出主人公对未来的担忧;D项,“已不再重要”错误,财产继承问题在母语传承问题面前退居其次,并非不再重要。
)
(2)本题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可以根据小说的情节的设置、人物形象的展现、主旨的表达等角度作答,情节上可以答出使小说情节连贯、内容完整;人物上,可以答出塑造了极度热爱“母语”的父亲的人物形象;主题上,可以答出点明并深化了小说“勿忘母语”的主题。
意思对即可。
(3)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①从小说交代的人物身份、地位、职业、技能、经历、教养、气质、品质等方面。
②从塑造人物形象的方法即肖像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细节描写、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等方法。
③从情节的发展来透视人物思想性格。
④从分析环境来探究人物的命运及思想性格之所以如此的社会原因。
⑤从作者的议论和评价或作品中其他人物的的评价入手。
本题可以抓住文中的“为了儿子的前程,他只能选择忍耐,尊重儿子的选择”“爸爸死记着当年外国列强欺侮中国,这些都是爸爸的死敌”“上了大学,直至被分配到他终生供职的那所高中,父亲依然如故地反对外语,一门心思地深研中文,甚至和外语老师争辩”“父亲在一张纸上赫然写下的四个大字:
勿忘母语”等内容作答,意思对即可。
如有其他答案,可酌情给分。
(4)这是一道开放题,属于探究性质,首先要明确自己的观点,在认同“父亲”和“我”中任选一个,然后结合文中的具体内容提炼答案,如认同“父亲”的态度,可以从尊重母语、热爱国家等角度作答,如认同“我”的态度,可以从工作需要、文化交流平等等角度作答。
答案不唯一,言之成理即可。
5.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4)题。
走不出那片田野
邱苑婷
中国儿童文学作家里,曹文轩恐怕是最不买孩子账的一个。
如果说以杨红樱为代表的儿童文学作家们,是蹲下来与孩子平视,要和孩子做最知心的朋友,曹文轩就是那个站着的精神偶像——他要让孩子踮踮脚才够得着,甚互踮脚也不行,只能远远仰望。
他声明自己不太是一个自觉为儿童创作的作家,只是采用儿童视角写作。
他是带着纯文学的野心在书写的,写起来便沉浸在自我的世界里,根本管不上儿童不儿童。
这恰恰成就了他。
透过他的文字,你会看到沈从文,看到汪曾祺。
有评论者说,风景才是他作品里真正的主角。
这话不假:
他写作之前,常常要在楼下院子里走上几个小时,把自己重新扔回自然。
1997年的夏天,他写得烦闷,干脆直接逛到卖机票处,人家问,去哪儿?
他说,去哪儿都可以。
“海拉尔”,对方看看当天有票航班,随便扔出一个地名。
“行!
”海拉尔?
他根本不知道那是什么地方。
就这样来到呼伦贝尔大草原。
那以后,他又自驾去过张北一带的草原许多次,俨然把它当成了第二故乡。
北方大草原,并不是他熟悉的风景。
他生长在江苏盐城,那是一个江南水乡,水的干净细腻融进了他骨子里,以至于读他任何一部早期作品,你仿佛都能触到水乡潮湿的、氤氲的雾气。
可他也自认,他的短处也在这水,“缺少足够的冷峻与悲壮气质”。
陌生的北方大草原,成就了他的自我更新——第一次,他写出了以北方草原为背景的《火印》。
场景在变,基因却没变。
那些意境的背后,每每藏着曹文轩自己。
他不讳言,说《草房子》很大程度上是他的自传,主人公桑桑就是年少的他。
从调皮捣蛋,到情窦初开,到直面苦难甚至死亡,总有一个时刻,落寞会降临到那个不谙世事的小男孩身上,于是在天地旷野间,朦胧地察觉一丝生命的寂寥本质。
他曾回忆自己儿时独自在田野上的玩耍,与作品里的孤独经验如出一辙:
本是一派捣乱与热闹,但是,“忽地就有孤独攻上心头,于是我慌张四顾,那时田野空大无边,自己成了蚂蚁大小,而田野还在一个劲儿地长着,不断地往四下里铺展……”这许多年,他走不出那片田野。
他不停描绘那片田野:
苦难,坚韧,悲悯,孤独,干净……
这重复,形成了曹文轩儿童文学“纯美”的标签。
北大老师邵燕君是曹文轩带的第一个硕士,她用“多年固执的美学坚持”来形容恩师。
但当年他如果不这么固执的话,就不会变的如此强大,也不可能拥有如此独特的田野。
在整个80年代以来的中国当代文学里,曹文轩其实是不吃香的,他坚持古典美,但现代主义的主潮却是强调深刻、批判、夸张、揭示。
所以,他很难被纳入任何一个当代文学的主脉中,只能被归入儿童文学。
曹文轩自己是这么说的:
负隅顽抗,活路一条。
写完《火印》初稿,他照例请亲近的朋友、学生看,得到最受用的评价是:
“这是曹文轩写的。
”在雯法中自有不变,他觉得保守未必是件坏事。
在北大课堂“小说的艺术”上,开宗明义第一讲,他要批评当今文化批评的泛滥,讲评价文学必须回归文学性,讲这个“恋思癖”的时代对“深刻”的错误执念。
他将美与善放在最高位置上,极度反感现代主义作品几近变态地表现大便、肮脏、恶心、绝望——如果世界已经这么糟糕,为什么连文学都不能让人得到净化与慰藉?
他对美有近乎执念的精神洁癖。
他的故乡水道纵横,水构成了他精神世界的大部分内涵——敏感、温润、细腻、干净、纯粹,而在他看来,文学也当和水一样,是净化之物。
每每提到中国经验,曹文轩总会说起《牧羊少年奇幻之旅》的故事:
一个巴西孩子为了寻找宝藏,历经波折来到遥远的埃及金字塔,最后却发现,宝藏就在自家教堂的无花果树下。
“中国有中国的故事,这片土地上,有过那么多瑰丽的传说和民间故事,有过那么多深重的苦难,为什么要舍近求远?
这才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能开采挖掘的富矿。
”
他一遍遍地重复着这些故事,对孩子们说,对北大学生说,对阅读推广人说,对媒体说,对所有关心文学的人说。
说了很久。
最终,他让世界听到了中国儿童文学的声音。
(《南方人物》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那片独一无二的土地,也给了我无限的情趣和恩泽。
我的灵魂永远不会干燥,因为当我一睁开眼来时,瞧见的就是一片大水。
水对我的价值绝非仅仅是生物意义上的。
它参与了我之性格、我之脾气、我之人生观、我之美学情调的构造。
(曹文轩《一个人永远也走不出他的童年》)
②曹文轩对田园生活的价值有自己的思考和判断:
面对现代社会人的生活现代化但情感却趋向简单和生硬这一存在,他深感“文学应承担起调节的职能,当田园坐活将要逐步变成历史时,它应当用温馨的、恬静的笔调去描绘田园生活”。
描写田园生活与流淌在田园山水间的温馨人生,成了曹文轩小说的一个重要特色。
(王泉根《曹文轩:
“追随永恒”的意义》)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曹文轩的故乡在江南,水塑造了他,也渗透到他的早期作品中。
读那些作品,你仿佛都能感触到水乡雾气,潮湿、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新课 标高 第一次 摸底 测试 语文试题 答案 详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