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93264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29.69KB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docx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语文下册:
第1单元试题和答案
一、生字集合。
(24分)
1、读读写写。
(11分)
fěicuì fēngzhēng biānpào sìmiào jiǎozi
() ( ) ( ) ( ) ( )
zhàn lán xuánɡuà qīnɡyínɡ línɡtīnɡ qièérbùshě
() ( ) ( ) ( ) ( )
2、找出并改正错别字。
(4分)
洪堂大笑( ) 赞叹不己( )
素然起敬( ) 峰拥而至( )
3、写出下列繁体字相对应的简化字。
(6分)
響聲( ) 襲擊( ) 憂傷( )
嚴肅( ) 負責( ) 賠償( )
4、同字不同义。
(3分)
胜:
A.超过,占优势 B.优美的 C.尽 D.能承受
(1)日出江花红胜火( )
(2)美不胜收( )
(3)名山胜景( )
(4)二、遣词炼句。
(10分)
(5)1、将成语写在括号里。
(4分)
(6)
(1)汗水湿透了背上的衣服。
()
(7)
(2)秋天的天空晴朗明净,气候凉爽宜人。
( )
(8)(3)新的一年又开始了。
( )
(9)(4)有恒心,有毅力。
( )
(10)2、选词填空。
(4分)
(11)试图 企图
(12)
(1)许多( )过江的百姓,被咆哮的江水吞噬。
(13)
(2)敌人( )从刘胡兰的口中得知党的机密,真是白日做梦。
(14)夸张 夸大
(15)
(1)后果没那么严重,你不要( )事实。
(16)
(2)藏戏面具运用象征、( )的手法,使人物形象突出、性格鲜明。
(17)3、填入恰当的关联词。
(2分)
(18)
(1)北京( )是城市,( )它也跟着农村一齐过年,( )过得分外热闹。
(19)
(2)豁达乐观的和田维吾尔人,( )生活再苦,感觉( )是甜的。
(20)三、古诗填空。
(6分)
1、爆竹声中一岁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总把新桃换旧符。
3、至今不会天中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阅读小天地。
(25分)
(一)《北京的春节》
①元宵上市,春节的又一高潮到了。
正月十五,处处张灯结彩,整条大街像是办喜事,红火而美丽。
有名的老铺子都要挂出几百盏灯来,各形各色,有的一律是玻璃的,有的清一色是牛角的,有的都是纱灯,有的通通彩绘全部《红楼梦》或《水浒传》故事。
这在当年,也是一种广告。
灯一悬起,任何人都可以进到铺中参观。
晚土灯中点上烛,观者就更多。
小孩子们买各种花炮燃放,即使不跑到街上去淘气,在家中照样能有声有光地玩耍。
家中也有灯:
走马灯、宫灯、各形各色的纸灯,还有纱灯,里面有小铃,到时候就叮叮地响。
这一天大家还必须吃元宵呀!
②这的确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1.元宵节指的是_________(具体时间),这一天人们_________,小孩子们_________,大家还必须_________。
(2分)
2.①句中加粗的“又”表示_________,①②句分别是此部分内容的________和_______。
从这儿也可以看出作者在这里采用了_________的段落结构。
(2分)
3.这部分内容重点写了灯的_________、_________。
(1分)
4.给下列加粗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2分)
张:
①使合拢的东西分开;②陈设,铺排;③夸张,扩大:
④看,望;⑤商店开业。
张灯结彩()虚张声势()
东张西望()一张一弛()
5.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真有意思!
古人也有描写中国传统佳节的诗句,我会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分)
6.将第②句改成双重否定句。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从上面文段中可看出正月十五有哪些风俗习惯?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三峡之秋
三峡已经是秋天了。
三峡的秋天,从大江两岸的橘柚树开始。
这些树,生长在陡峭的山岩上,叶子也如同那青色的岩石一般,坚硬,挺直。
到秋天,它们绿得发黑;而那累累的果实,由青变黄,渐渐从叶子中间显露出来。
就在这时候,它们开始散发出一种清香,使三峡充满了成熟的秋天的气息。
早晨,透明的露水闪耀着,峡风有些凉意,仿佛满山的橘柚树上撒了一层洁白的霜,新鲜而明净;太阳出来,露水消逝,橘柚树闪烁着阳光,绿叶金实:
三峡中又是一片秋天的明丽。
中午,群峰披上金甲,阳光在水面上跳跃,长江像一条金鳞巨蟒,翻滚着,呼啸着,奔腾流去。
它那激荡的、跳跃的光辉,又投向两岸陡立的峭壁。
于是,整个峡谷,波光荡漾,充满了秋天的热烈的气息。
下午,峡外太阳还没有落,峡里早升起一层青色的雾。
这使得峡里的黄昏来得特别早,去得特别迟。
在青色的透明的黄昏中,两岸峭壁的倒影,一齐拥向江心,使江面上只剩下一线发光的天空,长江犹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夜终于来了。
渔火,灯标,接连地亮起;连同它们在水面映出的红色的光晕,长江仿佛眨着眼睛,沉沉欲睡。
只有偶尔驶过的赶路的驳船,响着汽笛,在江面划开一条发光的路;于是渔火和灯标,都像惊醒了一般,在水面上轻轻地摇曳。
也许由于这里的山太高,峡谷太深,天空过于狭小,月亮也上来得很迟很迟。
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就像从山上生长出来,是山的一部分;像一块巨大的、磨平、发亮的云母石。
这时,月亮和山的阴影,对比得异常明显──山是墨一般的黑,陡立着,倾向江心,仿佛就要扑跌下来;而月光,从山顶上,顺着深深的、直立的谷壑,把青光直泻到江面。
就像一道道瀑布,凭空飞降;又像一匹匹素锦,从山上挂起。
这一天,正是中秋。
1、给下列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分)
累累(lěi léi)的果实 起初(chū cū)
2、短文中使用了许多描写色彩的词语,请找出四个。
(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
(2分)
消逝( )闪烁( )
渐渐( )显露( )
4、文中第4、5、6自然段中三个词分别指什么。
(3分)
(1)“它们”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它”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填空。
(2分)
(1) 作者写了__________这一天三峡的景色,赞美了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本文是按_________顺序描写景物的,文章把早晨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把中午三峡的特点概括为__________,写三峡黄昏特色时突出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句子,选择正确的答案。
(2分)
(1)“起初,峡里只能感觉到它朦胧的青光,和黄昏连在一起;而不知在什么时候,它忽然出现在山上。
”这句话意思是( )
①月亮出现的时间不确定,估计不准。
②山太高,挡住了月亮,看见时,它和山崖贴得那样近。
③作者一时没有注意看,月亮很快便升到了山顶。
(2)长江平静而轻缓地流淌,变得有如一条明亮的小溪。
这是因为( )
①长江到这里便窄了,像小溪一样。
②长江平缓流淌像小溪一样。
③长江两边都是黑色的山崖的倒影,只剩江心是光亮的,像一条小溪。
五、口语交际。
(5分)
我国丰富多彩的地域特色不仅让我们自己赞叹,也吸引着众多外国友人。
如果一位外国朋友请你做导游,为他介绍我国的民族风情,你打算怎么说?
,
。
六、作文。
(30分)
祖国的山河十分壮丽,你一定游览过一些地方,有过深切的感受,写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介绍一下你去过的某个地方吧。
当然,如果你愿意,也可以介绍你身边的地方。
参考答案:
一、1、翡翠风筝鞭炮寺庙饺子
湛蓝悬挂轻盈聆听锲而不舍
1、洪—哄 己—已 素—肃 峰—蜂
2、3、响声袭击忧伤严肃负责赔偿
4、A C B
二、1、
(1)汗流浃背
(2)秋高气爽
(3)新年伊始
(4)持之以恒
试图、企图;夸大、夸张
3、
(1)虽……可是……而且
(2)纵使……也
三、1、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2、应是嫦娥掷与人
四、阅读小天地
(一)、1.正月十五赏花灯买各种花炮燃放吃元宵。
2.再一个开头结尾总分总。
3.形状种类。
4.②③④①
5.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答案不唯一)
6.这的确不能不说是美好快乐的日子。
7.赏花灯吃元宵。
(二)、1、lěi chū
2、黑青黄白
3、消失闪耀
逐渐显现
4、
(1)渔火,灯标。
(2)月亮。
(3)八月十五日。
5、
(1)八月十五日三峡秋天的美
(2)时间明丽热烈沉沉欲睡
6、
(1)②
(2)③
五、彝族的火把节。
傣族的泼水节。
六、略。
二、选择题
2.
风筝
董改正
①人学前,每个年后,都有青黄不接的一段时间,我都会到外婆家“打秋风”。
一个任走长长的山路,也不知道害怕,因为憧憬着。
外婆会做菜,外婆的稀饭熬得香,碧绿生生的,不用小菜都能吃几碗。
②外婆喜欢我,这是人尽皆知的。
听说未开口叫公鸡仔养人,每次去,她都要杀一只。
切成小方块,因为鸡不肥,总要搁点肥肉一起炒,这一只鸡,是我一个人吃的。
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吃过的鸡骨头,外婆收集起来,香油炸过,用小石磨磨碎,冲给我喝。
外婆做这一切的时候,我都在一边看着。
③那一个春日,晒场上空飞满了风筝,我吵着也要。
外婆为难了,她不会做。
她一辈子都在地上,从未有过飞翔的念想。
她就央求我的舅母,舅母说,鸡骨头粉你都会磨,咋就不会做风筝呢?
那时候,我真是不懂事,只知道如丧考妣地哭,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④外婆拉着我去晒场。
天上飘着各色的风筝,它们恣睢地舞动,就越发引起我的委屈。
又有人在放了,一个人远远地牵线,一个人扶着风筝,说声“放!
”牵线的高举着手,使劲跑,风筝跌跌撞撞载浮载沉,好多次后,终于扶摇直上了。
外婆指给我看这些,说:
“其实放风筝并不好玩,看看就好。
”我就撒野了,打滚撒泼,说她是笨蛋,不会做才这样说。
⑤外婆的生活很累,她不能陪我,我就一个人看风筝,想风筝,幻想有一天自己拥有一支绸布的大蝴蝶风筝,我跑啊,笑啊,看着它在空中猎猎展翅,感受手上线拉紧着的那种快感。
然而,我却只能看,因为我已经哭过——凡是外婆能给的,不哭她都给,能求的,我哭了她必定低声地向人求。
孩子们的风筝是在城里买的,她无能为力。
我就一个人站在风筝底下,仰望,幻想。
⑥忽然有一日,外婆拿出一只“风筝”,竹子骨,身子是过年的对联糊起来的。
虽然不是我想要的,但它毕竟是风等,我还是()的。
她似乎有点不好意思,说:
“我们去放风争吧!
”
⑦我确信,对所有的动作都烂熟于心,并且操作绝对规范,但外婆的风筝始终没有飞起来,它丢人地在晒场上拖着,许多孩子都大笑起来。
我狠狠踩踏着它,不管外婆的伤心和尴尬,那一刻的我,肯定有着兽性的暴戾吧,因为外婆呆呆怔怔地看着我,不哄我,不说话。
⑧第二年我就上学了,外婆托小姨带来口信,说她做了一支绸布的大蝴蝶,并且和我小舅试过,飞上天了,我()地应着,却没有去。
我有许多伙伴,并且日子也渐渐好了,不再闹春荒。
她就来看我,我吃过饭,就出去玩,并不陪她说话。
慢慢地我大了,外婆渐渐地不让人捎口信来了,她知道我真的没有时间回去。
中学二年级,我得到噩耗,外婆去世了。
我一路哭着去外婆家的,但我知道,我在村口大叫一声外婆,再没人远远地应我,微笑地迎我,拎着我的换洗衣服,满足我的无理要求。
⑨她给我留下一个沉沉泛黑的不锈钢勺子,一个桐油漆过的油光可鉴的小板凳,还有那只不再鲜艳的绸布风筝——都是我爱的。
我坐在石门槛上,第一次感到()的无力无助。
耳边忽然响起舅母以前说过的话:
“外婆养外甥,十月放风筝,风筝断了线,不见外婆面。
”记忆中又浮现外婆当时淡然的笑容,她是知道结局的啊,可是爱又怎么会因为知道结局,而有所保留?
⑩这只风筝,终于没有飞起。
它在我的屋顶梁上渐渐朽坏,一触即破,纷纷扬扬着时间的粉屑。
1.在文中括号内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漫不经心欣喜若狂痛彻肺腑B.欣喜若狂痛彻肺腑漫不经心
C.欣喜若狂漫不经心痛彻肺腑D.漫不经心痛彻肺腑欣喜若狂
2.请从“我”的角度,梳理第③一⑧自然段的故事情节。
①吵要风筝,外婆为难→②→③→④慢待
风筝,外婆去世
3.一篇好文章中,最值得让人品味的往往是看似很寻常的话语,请反复阅读,赏析文中画线句子。
(1)外婆说,整个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2)外婆脸上的尴尬,是我隔了几十年光阴看到的。
4.文章为什么以“风筝”为题?
“风筝”在文中有几层含义?
1.C
2.仰望风筝,外婆无奈踩碎风筝,外婆伤心
3.
(1)外婆故意说要将整个鸡吃下去,营养才是完整的。
是为了将所有鸡肉都让给“我”,而自己丝毫不吃,体现了外婆对“我”至深的爱。
(2)由于“我”的任性,让不会做风筝的外婆尴尬而难受,可是年幼的“我”根本不理解外婆,直到几十年后“我”回忆起,才刻骨地体会到外婆当时的处境。
4.风筝是贯穿全文的线索,作者借物忆人,通过风筝来感念外婆对自已幼时的疼爱,表达了作者对外婆深深的缅怀。
“风筝“在文中有两层含义,一是实指可以放飞的风筝;二是虚指自己,对外婆来说,自己就像是她手中断线的风筝,长大后很少去看望她,直到她去世,
3.
最温暖的墙
马国福
①玲玲是一名中学教师。
她的职业性质决定了她要经常与粉笔打交道。
当粉笔灰尘雪花一样把她的世界装点得银装素裹的同时,也悄燃腐蚀着她的手指。
②几年下来,她的右手拇指和食指结了厚厚的一层老茧。
尤其是冬天,天冷的时候,她手上的老茧裂开了口子,一堂课板书下来,疼痛不已。
上课前擦的润肤油,不到几分钟就被粉笔灰吸得一干二净。
为了减轻疼痛,下课后她经常用热水袋捂住冰凉疼痛的手指。
③有一堂课,玲玲需要板书一黑板内容,写到一半的时候,她手上的裂口流出很多血,染红了手中的粉笔。
坐在前排细心的学生发现了老师手上的血。
那点点血迹像梅花一样,竞将白色的粉笔点级得分外引人注目。
④玲玲拿出纸擦掉手上的血,继续书写。
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教室里静极了,只听见粉笔头在黑板上轻轻发出的沙沙声,就像秋天的叶子,一片一片凋落在草地上发出的轻微声音。
⑤第二天上课时,玲玲一走进教室,发现学生们的眼神和往常不一样,有一种期待、一种激动,那种神情意味深长,就像捉迷藏的孩子希望自己的秘密不被人发现一样。
班长喊起立,全班学生向老师问好,他们并没有把目光放在老师身上,眼睛全盯着讲台上的粉笔盒。
这让她感到很蹊跷,莫非今天是什么特珠的日子?
当她从粉笔金里拿出粉笔准备书写时才发现。
那些粉笔整整齐齐全部穿上了外套,一根根粉笔被五颜六色的彩纸裹了起来,像花园里多彩的花枝。
⑥玲玲以为学生们在和她开玩美,准备撕掉包裹粉笔的彩纸时,学生们异口同声地喊:
“老师先不要撕。
请先看看那些字!
那纸上面有字。
”.
⑦玲玲轻轻撕开纸,纸条上密密麻麻写着:
“老师,天冷了,我们看到你板书时手上流血,就用纸条把粉笔包起来,这样你写字时手就不会疼了!
”在那些粉笔中有一支独特的,没有包纸,被一个硬壳的彩色笔筒包着。
玲玲拿起来仔细一看,原来是一个已经用尽,可以随意拧着伸缩的唇膏筒!
这是多么诗意美好的创意啊!
这些纯真的孩子,把母亲用来化妆的唇膏筒也给拿来了。
⑧几十双眼睛盯着玲玲。
玲玲的眼睛湿润了,泪水像地下泉水,慢慢地涌了出来。
她微笑着向学生们道谢。
转过身,书写。
粉笔灰像雪花一样飘落,竟使这寒冬的教室显得格外婆娑和妩媚。
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她感觉自己握着不是一支粉笔,而是一双双温暖的小手,一支支有力的橹桨,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
他们用薄薄的一张纸,在寒冬,给老师筑起了一堵最温暖的墙。
此刻,她的心里涌动着一种说不出的力量。
她知道,那些孩子的心,像细微的炭火一样,默默燃烧着……
1.联系上下文解释加点词语。
蹊跷:
婆娑:
2.这篇文章中许多句子都写得很美,请你摘录下一句你认为写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这句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3.第自然段中为什么说“不专心上课叽叽喳喳说话的学生见状后不再说话”?
4.你是怎样理解文章标题“最温暖的墙”的?
5.爱在生活中无处不在,大爱无言,只需行动。
你在生活中也见到过体现人间真情的事例吗?
请举出一例,并作简要分析。
1.溪跷:
奇怪、可疑。
婆娑:
盘旋舞动的样子。
文中指美丽而妩媚。
2.示例:
“握着那细细的粉笔厖在爱的海洋里划呀划。
”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孩子们的爱心之下,玲玲感到非常感动和温暖,所以握粉笔写字都感到十分有力。
3.老师的手指裂开流血了,但她仍继续写粉笔字。
学生看了心疼,被老师的敬业精神所感动。
4.一是指学生们为了保护老师的手而包在粉笔上的彩纸;二是指学生们对老师的关怀在老师心里筑起了一道隔离冰冷和疼痛的最温暖的心墙。
这里用比喻手法,将孩子们的爱心比作温暖的墙,给了老师无限的温暖。
5.在我去北京旅游爬山时,一位老人爬着爬着突然晕倒在地,没有任何一个人愿意上前去搀扶一下这位老人。
就在这时,有一位年轻人上前拍了拍老人的背说可能是中器了,他毫不犹像地从自己的旅行包里拿出一瓶矿泉水喂给这位老人。
这位年轻人的举动感动了周围的人,他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尊老”的传统美德,我们也因他面感到骄傲与自豪,我们应该向这位年轻人学习。
4.
睡在炊烟里的母亲
朱成玉
①母亲老了,总是遗忘。
晾晒的农物忘了在下雨前收回,莫名其妙就弄伤了手脚,衣服上的扣子去向不明,做饭糊锅底的次数越来越多……有人说,这是老年痴呆症的前兆,的确,现在的母亲,有时候甚至分不清左手和右手。
②唯一忘不掉的,是她自己的孩子。
忘不掉孩子们的生日,大概她也知道自己的记性不佳,便在日历上找到那些日子,然后叠起来,用以提醒自己。
③除了儿女,母亲的口袋空空如也。
如今,儿女们如鸟一样飞远,母亲的桌上只有一双孤独的筷子。
母亲,被冷落在遥远的炊烟里,一转身又是一年。
④看到炊烟,就看到母亲了。
我总是这样想,并习惯了这样去看每个人家的炊烟:
炊烟缓缓,那一定是孩子们都在母亲的怀里,母亲用她的安详笼罩着孩子们的美梦;炊烟凌乱,那一定是孩子们迟迟未归,母亲牵肠挂肚,急得在院子里打转。
⑤那时,我就是个喜欢疯跑的孩子,也是喜欢哭泣的孩子,满脸鼻涕的孩子。
可是,母亲依然会毫不犹豫地把我抱起,毫不犹豫地,深深地吻下去。
⑥一丝风也没有的时候,炊烟笔直笔直的,那很像年轻时候的母亲,身材高挑,相貌出众,被村里无数后生的眼睛偷偷地打量过。
⑦可是一阵风就会将那笔直的身段吹弯,就像现在佝偻着的母亲。
原来,炊烟也是会老的啊。
母亲,用褶皱,用后半夜的一盏油灯,用老花镜,用哆哆嗦嗦的手,用手上的针线……爱着我们,却极力不发出声来。
哪怕一声轻咳,都埋在一块柔软的巾帕里。
⑧柴米油盐,是这一生和母亲最亲密的事物。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即便在艰苦的日子里,母亲也总是认认真真地做饭,从来不对付。
都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是母亲却不一样,没看见她用了多少食材,却总能变着花样地做出许多可口的饭菜来。
母亲在厨房里劈啪作响,把贫苦颠得上下翻飞,把日子炒得香滋辣味。
灶台底下的火焰,总是忍不住窜出来为母亲鼓掌。
⑨而从灶台下欢快地跑向屋顶的炊烟,是缠绕在母亲手上的戒指,一生都未曾褪下。
因为,在母亲的指缝间,我总能闻到葱花的味道,家的味道。
⑩所以,我家的炊烟是有着葱花味儿的炊烟。
我家的炊烟也是最好客的炊烟,总是微笑的。
或是点头,或是招手。
欢迎你,挽留你。
⑪炊烟,就这样在我的目光里一茬一茬地熄灭,又一茬一茬地升起。
⑫今夜,我想念母亲。
可是我无法回到她的身边,唯有希望故乡的风能轻一点儿,别把我家的炊烟吹得东倒西斜。
因为母亲在炊烟里睡着,她累了,让她多睡一会儿吧,借着炊烟的暖。
⑬母亲,今夜我们梦中相见。
(选自《辽宁青年》2014年第10期,有改动)
1.作者由“炊烟”回忆了母亲的哪些活动?
2.第①自然段与第②自然段在内容上是否矛盾?
为什么?
3.从修辞角度赏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厨房是母亲的舞台,围裙是她的道具,锅碗瓢盆是她的乐声。
4.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中母亲的形象。
5.你认为该文题目好不好?
说说你的理由。
1.①炊烟里等待晚归的孩子;②夜半油灯下缝补的母亲无声的关爱;③厨房里母亲用心准备饭菜。
2.不矛盾。
母亲因年迈总是遗忘自己生活中的事,却忘不了自己的孩子,对比中更突出了母亲对孩子的牵挂和疼爱。
3.运用比喻、排比的修辞手法,将厨房比作舞台,围裙比作道具,锅碗瓢盆比作乐声,生动形彖地写出了母亲为家人做饭的场景,表现母亲勤劳持家的特点。
4.不辞辛苦、疼爱孩子胜似关心自己。
5.示例:
好,题目形象地突出了母亲勤劳的品格,具有“文眼”的作用。
(言之有理即可)
5.
他敢于说不惭愧
①恢复高考那年,我们正读初一。
新采的班主任是乡里曾受过管制的宋老头,据说解放前他在美国人手下当过卫兵。
②第一堂英语课,宋老师将一张偌大的字母表挂在黑板旁的墙壁上,虽然是手写的,但看起来一目了然。
之后,他又在黑板上板书一遍,逐个逐个地教我们学。
课堂纪律很糟,但他并不在意。
也许在他看来,学这26个字母,不必那样认真。
但下课时他告诉我们:
“学英语并不难,做好一个人却不容易。
”无疑,他是指责我们在课堂上对他不够敬重。
看样子,他是一个慈祥的老头,并不是一位严厉的老师。
③有一天上英语课,他发给我们每人一张白纸,要求我们按顺序默写出26个英文字母的大小写。
他说对此次测验成绩优异的学生,将给予特别的奖励。
尔后,他就若有所思地站在门边,眼望着门外出神。
二十分钟后,他似乎醒过神来,立即收上试卷。
全班总共才五十几个人,他很快阅完了所有试卷,然后拍拍手,轻松地宣布:
“很好!
除一个同学写错了三个字母外,其他同学都是100分。
很高兴有这么多同学能得到奖励。
但在奖励之先,我不得不警告这个学生——张小哲,请你站起来!
”
④张小哲是个一向沉默的男孩子,从未惹人注目。
此时,他站了起来,两眼望着老师。
⑤宋老师对他说道:
“我实在想不通,这么简单的几个字母,全班同学都会,而独有你一个人弄出差错。
你说你惭不惭愧?
”
⑥张小哲默不作声。
所有同学都幸灾乐祸地盯着他。
⑦“你必须回答我!
”宋老师一反之前的慈祥态度,透露出一种近似残酷的威严,“惭愧,还是不惭愧?
”
⑧“我不惭愧。
”张小哲轻声地说。
但他做好了挨批的准备,脸绷得紧紧的。
⑨“居然不惭愧。
那么,你凭什么理由?
难道大家错了而你一个人是对的?
快说!
什么理由?
”宋老师近似歇斯底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 六年级 语文 下册 单元 试题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