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课时.docx
- 文档编号:893193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66.06KB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课时.docx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课时.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课时.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三数学第一轮复习教案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课时
(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编辑修改!
)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
第1课时集合的概念
一.课题:
集合的概念
二.教学目标:
理解集合、子集的概念,能利用集合中元素的性质解决问题,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
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集合、子集、空集的概念;
2.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集合的3种表示方法;
3.若有限集有个元素,则的子集有个,真子集有,非空子集有个,非空真子集有个.
(二)主要方法:
1.解决集合问题,首先要弄清楚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
2.弄清集合中元素的本质属性,能化简的要化简;
3.抓住集合中元素的3个性质,对互异性要注意检验;
4.正确进行“集合语言”和普通“数学语言”的相互转化.
(三)例题分析:
例1.已知集合,,,,,则()
解法要点:
弄清集合中的元素是什么,能化简的集合要化简.
例2.设集合,,若,求的值及集合、.
解:
∵且,∴.
(1)若或,则,从而,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且;
(2)若,则或.
当时,,与集合中元素的互异性矛盾,∴;
当时,,,
由得①或②
由①得,由②得,
∴或,此时.
例3.设集合,,则()
解法一:
通分;
解法二:
从开始,在数轴上表示.
例4.若集合
,集合,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1)若,则,解得;
(2)若,则,解得,此时,适合题意;
(3)若,则,解得,此时,不合题意;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例5.设,,,
(1)求证:
;
(2)如果,求.
解答见《高考计划(教师用书)》第5页.
(四)巩固练习:
1.已知,,若,则适合条件的实数的集合为;的子集有8个;的非空真子集有6个.
2.已知:
,,则实数、的值分别为.
3.调查100名携带药品出国的旅游者,其中75人带有感冒药,80人带有胃药,那么既带感冒药又带胃药的人数的最大值为75,最小值为55.
4.设数集,,且、都是集合的子集,如果把叫做集合的“长度”,那么集合的长度的最小值是.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1,智能训练4,5,6,7,8,9,11,12.
第2课时集合的运算
一.课题:
集合的运算
二.教学目标:
理解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掌握集合的运算性质,能利用数轴或文氏图进行集合的运算,进一步掌握集合问题的常规处理方法.
三.教学重点:
交集、并集、补集的求法,集合语言、集合思想的运用.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交集、并集、全集、补集的概念;
2.,;
3.,.
(二)主要方法:
1.求交集、并集、补集,要充分发挥数轴或文氏图的作用;
2.含参数的问题,要有讨论的意识,分类讨论时要防止在空集上出问题;
3.集合的化简是实施运算的前提,等价转化常是顺利解题的关键.
(三)例题分析:
例1.设全集,若,,,则,.
解法要点:
利用文氏图.
例2.已知集合,,若,,求实数、的值.
解:
由得,∴或,
∴,又∵,且,
∴,∴和是方程的根,
由韦达定理得:
,∴.
说明:
区间的交、并、补问题,要重视数轴的运用.
例3.已知集合,,则;
;(参见《高考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6题).
解法要点:
作图.
注意:
化简,.
例4.(《高考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15题)已知集合
,
,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答见教师用书第9页.
例5.(《高考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第16题)已知集合
,
,若,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
本题的几何背景是:
抛物线与线段有公共点,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法一:
由得①
∵,∴方程①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首先,由,解得:
或.
设方程①的两个根为、,
(1)当时,由及知、都是负数,不合题意;
(2)当时,由及知、是互为倒数的两个正数,
故、必有一个在区间内,从而知方程①在区间上至少有一个实数解,
综上所述,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解法二:
问题等价于方程组在上有解,
即在上有解,
令,则由知抛物线过点,
∴抛物线在上与轴有交点等价于 ①
或②
由①得,由②得,
∴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四)巩固练习:
1.设全集为,在下列条件中,是的充要条件的有(D)
①,②,③,④,
个个个个
2.集合,,若为单元素集,实数的取值范围为.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2,智能训练3,7,10,11,12,13.
第3课时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一.课题:
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
掌握一些简单的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解法.
三.教学重点:
解含绝对值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二次)不等式(组),难点是含绝对值不等式与其它内容的综合问题及求解过程中,集合间的交、并等各种运算.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绝对值的几何意义:
是指数轴上点到原点的距离;是指数轴上两点间的距离
2.当时,或,
;
当时,,.
(二)主要方法:
1.解含绝对值的不等式的基本思想是去掉绝对值符号,将其等价转化为一元一次(二次)不等式(组)进行求解;
2.去掉绝对值的主要方法有:
(1)公式法:
,或.
(2)定义法:
零点分段法;
(3)平方法:
不等式两边都是非负时,两边同时平方.
(三)例题分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
(2);(3).
解:
(1)原不等式可化为或,∴原不等式解集为.
(2)原不等式可化为,即,∴原不等式解集为.
(3)当时,原不等式可化为,∴,此时;
当时,原不等式可化为,∴,此时;
当时,原不等式可化为,∴,此时.
综上可得:
原不等式的解集为.
例2.
(1)对任意实数,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2)对任意实数,恒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解:
(1)可由绝对值的几何意义或的图象或者绝对值不等式的性质
得,∴;
(2)与
(1)同理可得,∴.
例3.(《高考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第13题”)设,解关于的不等式:
.
解:
原不等式可化为或,即①或②,
当时,由①得,∴此时,原不等式解为:
或;
当时,由①得,∴此时,原不等式解为:
;
当时,由①得,∴此时,原不等式解为:
.
综上可得,当时,原不等式解集为,
当时,原不等式解集为.
例4.已知,,且,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当时,,此时满足题意;
当时,
,∵,
∴,
综上可得,的取值范围为.
例5.(《高考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第15题”)在一条公路上,每隔有个仓库(如下图),共有5个仓库.一号仓库存有货物,二号仓库存,五号仓库存,其余两个仓库是空的.现在想把所有的货物放在一个仓库里,如果每吨货物运输需要元运输费,那么最少要多少运费才行?
解:
以一号仓库为原点建立坐标轴,
则五个点坐标分别为
,
设货物集中于点,则所花的运费
,
当时,,此时,当时,;
当时,,此时,;
当时,,此时,当时,.
综上可得,当时,,即将货物都运到五号仓库时,花费最少,为元.
(四)巩固练习:
1.的解集是;的解集是;
2.不等式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3.若关于的不等式的解集不是空集,则;
4.不等式成立,则.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3,智能训练4,5,6,8,12,14.
第4课时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一.课题:
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
二.教学目标:
掌握一元二次不等式的解法,能应用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三者之间的关系解决综合问题,会解简单的分式不等式及高次不等式.
三.教学重点:
利用二次函数图象研究对应不等式解集的方法.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一元二次不等式、对应方程、函数之间的关系;
2.分式不等式要注意大于等于或小于等于的情况中,分母要不为零;
3.高次不等式要注重对重因式的处理.
(二)主要方法:
1.解一元二次不等式通常先将不等式化为或的形式,然后求出对应方程的根(若有根的话),再写出不等式的解:
大于时两根之外,小于时两根之间;
2.分式不等式主要是转化为等价的一元一次、一元二次或者高次不等式来处理;
3.高次不等式主要利用“序轴标根法”解.
(三)例题分析:
例1.解下列不等式:
(1);
(2);(3).
解:
(1);
(2);
(3)原不等式可化为
.
例2.已知,,
(1)若,求的取值范围;
(2)若,求的取值范围.
解:
,
当时,;当时,;当时,.
(1)若,则;
(2)若,
当时,满足题意;当时,,此时;当时,不合题意.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
例3.已知,
(1)如果对一切,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2)如果对,恒成立,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解:
(1)
;
(2)或或,
解得或或,∴的取值范围为.
例4.已知不等式的解集为,则不等式的解集为.
解法一:
∵即的解集为,
∴不妨假设,则即为,解得.
解法二:
由题意:
,
∴可化为即,解得.
例5.(《高考计划》考点4“智能训练第16题”)已知二次函数的图象过点,问是否存在常数,使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解:
假设存在常数满足题意,
∵的图象过点,∴①
又∵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当时,,即,∴②
由①②可得:
,∴,
由对一切都成立得:
恒成立,
∴的解集为,
∴且,即且,
∴,∴,
∴存在常数使不等式对一切都成立.
(四)巩固练习:
1.若不等式对一切成立,则的取值范围是.
2.若关于的方程有一正根和一负根,则.
3.关于的方程的解为不大于2的实数,则的取值范围为.
4.不等式的解集为.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4,智能训练3,4,5,9,13,14,15.
第5课时简易逻辑
一.课题:
简易逻辑
二.教学目标:
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命题的构成;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理解四种命题及其互相关系;反证法在证明过程中的应用.
三.教学重点:
复合命题的构成及其真假的判断,四种命题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理解由“或”“且”“非”将简单命题构成的复合命题;
2.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3.四种命题间的关系.
(二)主要方法:
1.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与集合中的并集、交集、补集有着密切的关系,解题时注意类比;
2.通常复合命题“或”的否定为“且”、“且”的否定为“或”、“全为”的否定是“不全为”、“都是”的否定为“不都是”等等;
3.有时一个命题的叙述方式比较的简略,此时应先分清条件和结论,该写成“若,则”的形式;
4.反证法中出现怎样的矛盾,要在解题的过程中随时审视推出的结论是否与题设、定义、定理、公理、公式、法则等矛盾,甚至自相矛盾.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命题的构成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并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1)菱形对角线相互垂直平分.
(2)“”
解:
(1)这个命题是“且”形式,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垂直;菱形的对角线相互平分,
∵为真命题,也是真命题∴且为真命题.
(2)这个命题是“或”形式,;,
∵为真命题,是假命题∴或为真命题.
注:
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首先应看清该复合命题的构成形式,然后判断构成它的简单命题的真假,再由真值表判断复合命题的真假.
例2.分别写出命题“若,则全为零”的逆命题、否命题和逆否命题.
解:
否命题为:
若,则不全为零
逆命题:
若全为零,则
逆否命题:
若不全为零,则
注:
写四种命题时应先分清题设和结论.
例3.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吗?
证明你的结论.
解:
方法一:
原命题是真命题,
∵,∴,
因而方程有实根,故原命题“若,则有实根”是真命题;
又因原命题与它的逆否命题是等价的,故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方法二:
原命题“若,则有实根”的逆否命题是“若无实根,则”.∵无实根
∴即,故原命题的逆否命题是真命题.
例4.(考点6智能训练14题)已知命题:
方程有两个不相等的实负根,命题:
方程无实根;若或为真,且为假,求实数的取值范围.
分析:
先分别求满足条件和的的取值范围,再利用复合命题的真假进行转化与讨论.
解:
由命题可以得到:
∴
由命题可以得到:
∴
∵或为真,且为假∴有且仅有一个为真
当为真,为假时,
当为假,为真时,
所以,的取值范围为或.
例5.(《高考A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14题)已知函数对其定义域内的任意两个数,当时,都有,证明:
至多有一个实根.
解:
假设至少有两个不同的实数根,不妨假设,
由方程的定义可知:
即①
由已知时,有这与式①矛盾
因此假设不能成立
故原命题成立.
注:
反证法时对结论进行的否定要正确,注意区别命题的否定与否命题.
例6.(《高考A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第5题)用反证法证明命题:
若整数系数一元二次方程:
有有理根,那么中至少有一个是偶数,下列假设中正确的是()
A.假设都是偶数B.假设都不是偶数
C.假设至多有一个是偶数D.假设至多有两个是偶数
(四)巩固练习:
1.命题“若不正确,则不正确”的逆命题的等价命题是()
A.若不正确,则不正确B.若不正确,则正确
C.若正确,则不正确D.若正确,则正确
2.“若,则没有实根”,其否命题是()
A.若,则没有实根B.若,则有实根
C.若,则有实根D.若,则没有实根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5,智能训练3,4,8,13,15,16.
第6课时充要条件
一.课题:
充要条件
二.教学目标:
掌握充分必要条件的意义,能够判定给定的两个命题的充要关系.
三.教学重点:
充要条件关系的判定.
四.教学过程:
(一)主要知识:
1.充要条件的概念及关系的判定;
2.充要条件关系的证明.
(二)主要方法:
1.判断充要关系的关键是分清条件和结论;
2.判断是否正确的本质是判断命题“若,则”的真假;
3.判断充要条件关系的三种方法:
①定义法;②利用原命题和逆否命题的等价性;③用数形结合法(或图解法).
4.说明不充分或不必要时,常构造反例.
(三)例题分析:
例1.指出下列各组命题中,是的什么条件(在“充分不必要”、“必要不充分”、“充要”、“既不充分也不必要”中选一种作答)
(1)在中,,
(2)对于实数,,或
(3)在中,,
(4)已知,,
解:
(1)在中,有正弦定理知道:
∴又由
所以,即是的的充要条件.
(2)因为命题“若且,则”是真命题,故,
命题“若,则且”是假命题,故不能推出,
所以是的充分不必要条件.
(3)取,不能推导出;取,不能推导出
所以,是的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4)因为,或,,
所以,是的充分非必要条件.
例2.设,则是的()、是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由图形可以知道选择B,D.(图略)
例3.若命题甲是命题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命题丙是命题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命题丁是命题丙的充要条件,则命题丁是命题甲的()
A.充分不必要条件B.必要不充分条件C.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
解:
因为甲是乙的充分非必要条件,故甲能推出乙,乙不能推出甲,
因为丙是乙的必要非充分条件,故乙能推出丙,丙不能推出乙,
因为丁是丙的充要条件,故丁能推出丙,丙也能推出丁,
由此可知,甲能推出丁,丁不能推出甲即丁是甲的必要不充分条件,选B.
例4.设,求证:
成立的充要条件是.
证明:
充分性:
如果,那么,①②③于是
如果即或,
当时,,
当时,
,
总之,当时,.
必要性:
由及
得即
得所以故必要性成立,
综上,原命题成立.
例5.已知数列的通项,为了使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的充要条件.
解:
∵
,
则,
欲使得题设中的不等式对任意恒成立,
只须的最小项即可,
又因为,
即只须且
,
解得,
即,
解得实数应满足的关系为且.
例6.
(1)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充分条件?
(2)是否存在实数,使得是的必要条件?
解:
欲使得是的充分条件,则只要或,则只要即,
故存在实数时,使是的充分条件.
(2)欲使是的必要条件,则只要或,则这是不可能的,
故不存在实数时,使是的必要条件.
(四)巩固练习:
1.若非空集合,则“或”是“”的条件.
2.是的条件.
3.直线和平面,的一个充分条件是()
A.B.
C.D.
五.课后作业:
《高考计划》考点6,智能训练2,7,8,15,16.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数学 第一轮 复习 教案 第一章 集合 简易 逻辑 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