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与信用.docx
- 文档编号:893101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5
- 大小:97.71KB
货币与信用.docx
《货币与信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货币与信用.docx(2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货币与信用
第一章货币与货币制度
教学重点与难点
1、货币的形式、本质、职能
2、货币制度的演变
3、货币制度的内容
4、货币流通规律
本章结构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形式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第三节货币制度
第四节货币流通
第一节货币的起源与形式
内容
一、货币的起源
二、货币的本质
三、货币的种类
一、货币的起源
货币是商品经济发展的产物
马克思所说:
“货币结晶是交换过程的必然产物”。
在人类历史上,由于生产力的发展,农业与畜牧业分离了,出现了第一次社会大分工。
当时由于生产力低下,交换的产品都带有很大的偶然性。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产生了,手工业从农业中分裂出来,出现了第二次社会大分工,出现了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
人类最初的交换是物物交换。
物物交换实现的条件有两个:
一是商品必须是双方相互需要的;二是价值量必须相等。
但是,要同时满足这两个条件是不容易的。
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人们发现,有一些商品(如牲畜、粮食、贝壳等)是人们普遍需要的,因而在交换中,如果先把自己的商品与这些商品相交换,然后再拿这些商品去交换自己所需要的商品,会使交换变得容易些。
当各个商品生产者都这样做时,就有某种商品慢慢地从商品界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了。
在货币发展史上,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物品开始是不固定的,随着商品交换日益增多,交换地区扩大,充当商品交换媒介的物品就逐渐被固定在某种特殊的商品上,成为一般等价物。
而当一般等价物固定地由某种商品担当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
历史上,充当过货币的商品有很多,随着冶金生产技术的发展,世界各地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贵金属,即白银、黄金排斥了其它一切商品,取得了表现商品价值的独占权,固定地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物。
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易于携带,便于贮藏等优点,最宜于充当货币材料。
因此,马克思说:
“金银天然不是货币,但货币天然是金银”。
货币的产生,使商品由直接的物物交换变成了以货币为媒介的交换,克服了物物交换的困难,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二、货币的本质
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首先,货币也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次,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特殊性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它的价值不像普通商品那样要经过商品交换过程才能得到实现,而是直接被社会所承认,直接体现为社会劳动;它具有普通商品所没有的特殊使用价值,即凭借它可以交换到任何商品。
三、货币的种类
贵金属充当货币,有过两种形式。
1.金属块。
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充当货币的金银是一块块没有固定形状、固定份量、固定成色的金属块。
2.铸币。
所谓铸币,就是按一定的成色和一定的重量铸造成某种形状的金属块。
金属铸币都有一定的成色与重量,这就确定了每块货币的币值,避免了鉴定成色的困难和分割的不便,大大地便利了商品交换。
币材的进一步演变
首先出现的是贱金属铸币,如由铜、铁、锡等铸造的货币。
贱金属铸币是由国家制造发行、代替贵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职能的货币。
其次出现的是纸币。
所谓纸币,是一种价值符号。
它不是按其本身价值,而是按它所代替的金(或银)的价值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的。
西方学者按货币形式的发展演变过程,将货币分为两大类,即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1.实物货币
实物货币又叫商品货币,是指作为交易媒介的价值与作为商品的价值基本一致的货币。
2.信用货币
作为商品本身的价值与作为货币的价值不相等,并且不能用以兑现金银的货币,称为信用货币。
目前,世界各国使用的基本上都是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纸币。
它是由中央银行发行的,由法律规定其地位,靠国家权力强制流通的一种货币。
作为货币的纸币,任何私人不能随意发行和伪造。
(2)硬币。
即铸币。
这类货币代表的价值量很小,人们只有零星支付时使用它,因而它只是一种辅币。
以上两种货币又称为现金、通货。
(3)银行活期存款。
(4)近似货币。
(5)货币替代物。
因此,货币的定义可以是:
M1=通货+商业银行的活期存款。
也可以是:
M2=M1+商业银行的定期存款;或:
M3=M2+货币替代物。
M1被称作狭义货币,M2、M3被称为广义货币。
此外,20世纪70年代,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出现了电子货币。
所谓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网上电子信用发展起来的,以商用电子机和各类交易卡为媒介,以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为手段,以电子脉冲进行资金传输和存储的信用货币。
电子货币作为现代科技和现代金融业务相结合的产物,具有以下几个突出的特点:
1.电子货币是一种虚拟货币。
2.电子货币是一种在线货币。
3.电子货币是一种信息货币。
目前的电子货币形式主要有银行卡和网上电子货币两种。
前者主要用于网下的支付,后者用于网上的支付。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流通,使实体货币与观念货币发生分离,真实货币演变为虚拟货币,有效地解决了市场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如何降低“信息成本”和“交易费用”的问题。
电子货币的产生和发展可以说是货币发展的高级阶段,是货币史上的第三次革命。
第二节货币的职能
内容:
一、价值尺度
二、流通手段
三、贮藏手段
四、支付手段
五、世界货币
一、价值尺度
所谓价值尺度,就是用货币去衡量各种商品价值的大小,并且把它们表现出来。
二、流通手段
即充当商品交换的媒介。
这是货币最原始、最普遍的职能。
三、贮藏手段
即把货币作为社会财富的一般代表贮藏起来。
四、支付手段
当货币被用来偿还赊购商品或到期债务时,货币就执行了支付手段的职能。
五、世界货币
即货币越出一国国界,在国与国的经济关系中发挥货币的作用。
第三节货币制度
内容
一、银本位制
二、复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四、纸币本位制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体制与组织形式。
包括币材规定、货币单位、发行与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本位货币是指国家在法律上将某种法定货币作为计算一切商品和劳务价值的标准货币,这种标准货币就是本位货币。
货币本位制度是指法律规定以何种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并且规定货币本位与该实物货币保持固定的关系。
一、银本位制
银本位制是以白银作为本位货币的一种金属货币制度。
银本位又分为银两本位和银币本位。
银两本位是以白银的重量单位——两为价格标准,实行银块流通的货币制度。
银币本位是以一定重量和成色的白银,铸成一定形状的本位币,实现银币流通的货币制度。
在银本位制度下,银币可以自由铸造和自由熔化,并具有无限法偿的效力,白银或银币可以自由输入输出。
银本位制是最早实行的货币制度之一,而且持续的时间也最长。
公元前及公元初,欧洲许多国家就有过银币流通。
从罗马帝国到19世纪上半叶,西方各国主要用银币充当本位货币。
直到1816年以后,银本位才逐渐被金本位取代。
我国也是最早实行银本位制的国家之一。
西方各国放弃银本位制的主要原因是:
第一,白银价值不稳定。
第二,白银体重价廉,不适合作巨额支付。
在进行大额商品交易时,重量很大,不易携带。
第三,阻碍国际贸易的发展。
二、复本位制
所谓复本位制,是指白银和黄金都是本位货币,并且可以按规定的金银价格比率买金卖银的制度。
复本位制又分为平行本位制和双本位制。
平行本位制是黄金和白银各按其实际价值流通,其兑换比例完全由市场比价决定,国家不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的法定比价。
由国家规定金币和银币之间比价的是双本位制。
双本位制是复本位制的主要形式。
复本位制的主要优点是:
货币价格更加稳定。
因为复本位制货币的价值是以两种金属货币价格为基础,金或银的价值波动不会使复本位货币价值波动更大。
“格雷欣法则”:
用法律规定金银比价的复本位制容易出现“劣币驱逐良币”现象,使复本位制无法实行。
“劣币驱逐良币”现象又被称为“格雷欣法则”,是指定价过高(货币名义价值高于货币本身价值)的劣币把定价过低(货币名义价值低于货币本身价值)的良币驱逐出货币流通市场的趋势。
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在于金银之间的铸造比率与金银之间的价值比率不一致。
例如美国1792年实行复本位制,金银之间的铸造比率为1∶15,即每盎司金价为19.395美元,每盎司银价为1.293美元。
而采取复本位制的法国,金银铸造比率为1∶15.5,这意味着法国的黄金定价比美国高。
于是,美国人拿着黄金到法国去兑换白银,除去各种费用之后还有盈余。
这样一来,美国的黄金库存被逐渐耗尽,实际上成为银本位制。
1834年以后,美国将黄金与白银的铸造比率改为1∶16,于是,又出现了相反的现象,白银外流,银本位制转化为金本位制。
三、金本位制
金本位制可以分为金币本位、金块本位、金汇兑本位、国际金汇兑本位等四种不同形态。
1.金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又称为完全金本位制,1816年由英国首创。
这种完全金本位制一般具有如下特征:
(1)法律规定货币本位具有一定的黄金含量
(2)金币可以自由铸造和熔化
(3)黄金可以自由输出和输入,以结算国际收支的不平衡
(4)一切法偿纸币都可以自由兑换成金币
由于金币本位所具有的这些特征,金币本位成了一种具有相对稳定性的货币制度。
这种相对稳定性在国内表现为流通中的货币币值不发生贬值;物价稳定;在国外表现为汇价相对稳定。
金币本位制的这两大优点,不仅有利于国内生产的增长和商品流通的扩大,而且有利于促进国际贸易的发展。
因此,1816-1914年这段时间,西方各国普遍采用了这种货币制度,是金币本位制度的全盛时期。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由于金币本位制的条件被破坏,各国的金币本位制崩溃,只有美国维持到1934年。
2.金块本位制
金块本位制也是英国在1925年最先实行。
在这种制度下,货币虽然仍然规定一定的含金量,但政府不再铸造金币和实现金币流通,只有银行券参加流通,银行券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按含金量兑换金块。
3.金汇兑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又称虚金本位制。
在这种制度下,国内不流通金币,只流通银行券,银行券只能在政府规定的汇率下自由地兑换另一采用金币或金块本位制国家的货币。
本国居民可以先换取外汇,然后用外汇再兑换金币或者金块。
4.国际金汇兑本位制
国际金汇兑本位制又称美元-黄金本位制,即以黄金和美元为国际本位的货币制度。
该制度是1944年7月布雷顿森林国际货币金融会议的产物。
在这种制度下,国际收支结算均使用黄金和与黄金有固定兑换比例的美元。
这种货币制度主要表现在美元与黄金直接挂钩,美国按1934年确定的黄金官价——每盎司等于35美元,保持美元与黄金的固定比率,并且承担“可兑换货币”的义务,各国官方可以随时用美元按官价向美国兑换黄金。
所谓其他各种货币与美元挂钩,是指各国货币与美元保持固定比价(法定汇率),其汇率和黄金的变动幅度不得超过法定汇率和黄金官价的上下的1%。
四、纸币本位制
纸币本位制又称信用货币制度。
它是以纸币作为本位货币,且纸币不能兑换黄金的货币制度,是当今世界各国普遍实行的货币制度。
纸币本位制的特点是:
第一,纸币具有强制流通的能力。
第二,货币发行量不受金银数量的限制,有较大的弹性。
第三,由于货币没有十足的金银作准备,政府必须对货币的发行和流通进行有效的管理,以保证物价水平的稳定。
货币制度的演进与类型可以用下图表示:
银两本位制
银本位制
银币本位制
金币本位制
金属货币制度金本位制金块本位制
金汇兑本位制
货币制度平行本位制
复本位制
双本位制
不兑现的信用货币制度
第四节货币流通
内容
一、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
二、货币流通规律
一、货币需要量和货币流通量
在商品流通过程中,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需要量,或称货币必要量,首先是由交易需求引起的,它是一定时期内为保证生产和流通正常运行所需要的货币量。
流通中的货币必要量取决于三个因素:
(1)待售的商品数量
(2)商品的价格水平
(3)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所需货币量与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货币流通速度之间的关系可用如下公式表示:
待售商品数量(Q)×商品价格水平(P)
一定时期内流通中 =───────────────
所需要的货币量(M) 货币流通速度(V)
待实现的商品价格总额(QP)
=
货币流通速度(V)
该公式在严格的数学意义上应写为:
M=f(P,Q,V)
但是,一定时期内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还要受下列三个因素的影响:
(1)赊销商品和到期相互抵消的债务
上述公式就补充为:
待实现的 赊售商 到期 互相抵
商品价格- 品价格+ 支付- 销的支
一定时期内流通 总 额 总 额 总额 付总额
中所需要货币量 =─────────────────────
同一单位货币平均周转次数(速度)
(2)预防需求
预防需求是人们为预防可能发生的意外支出而想持有的货币。
预防需要与人们对可能发生的需要用钱的事件预测相关。
(3)投机需求
投机需求是人们为了抓住有利时机购买生利资产,如债券等有价证券而想持有的货币。
若以L代表货币需求,L1代表交易需求,L2代表投机需求,Y代表收入,r代表利率,则:
L=L1+L2=L1(Y)+L2(r)
如上所述,货币需求量和货币流通量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货币需求量是指流通过程对货币的客观需要量,它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志;而货币流通量则是流通中实际存在的货币数量,通常又称为货币供给量。
二、货币流通规律
1.金属货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是指在金属本位制度下的货币流通。
金属货币的流通公式如下:
商品价格总额(QP)
流通需要的货币量(M)=——————————
同名货币流通速度(V)
金币流通规律表明,流通中的货币量主要取决于两个因素:
1、商品价格总额,2、货币流通速度。
流通中的货币量与价格总额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2.纸币流通规律
金属货币流通规律是货币流通的基本规律,当纸币代替金属货币流通时,也没有否定这一规律。
但纸币流通又有其特殊规律。
首先,纸币不同于金币,纸币本身是没有价值的,纸币代表的价值是由纸币的数量决定的。
其次,从货币数量决定的关系看,在纸币流通的情况下,纸币价值的决定关系变为如图1-1所示:
①决定②决定③
纸币价值商品价格纸币数量(纸币需求量)
④
纸币数量
图1-1纸币价值的决定关系
本章小结
货币产生和发展的历程证明,货币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的,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
首先,货币也是商品,有使用价值和价值。
其次,货币又不是普通的商品,而是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特殊性在于它固定地充当一切商品的一般等价物。
历史上,充当过货币的商品有很多,但世界各地最后都不约而同地选用了白银、黄金等贵金属。
金、银之所以能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是因为金银具有质地均匀、易于分割,体积小,价值大,易于携带,便于贮藏等优点,最宜于充当货币材料。
历史上出现过的货币可以分为两大类:
实物货币和信用货币。
信用货币的具体形式主要有:
(1)纸币。
(2)贱金属铸币。
(3)银行活期存款。
(4)电子货币等。
货币的本质是通过它的职能表现出来的,在发达的商品经济条件下,货币具有五种基本职能:
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货币制度简称“币制”,是一个国家以法律形式规定的货币流通结构、体制与组织形式。
包括币材规定、货币单位、发行与流通程序、准备制度等。
货币本位制度是指法律规定以何种货币作为本位货币,并且规定货币本位与该实物货币保持固定的关系。
在货币发展史上,由于本位货币的发展变化,各国先后经历了银本位制、复本位制、金本位制和纸币本位制等几种货币本位制度。
货币作为商品流通媒介的不断运动,叫做货币流通。
货币流通中遵循的规律是货币流通规律。
货币流通史表明,信用货币的流通实际上起代替黄金流通的作用,因此,信用货币的流通规律与金属货币的流通规律本质上应该是一致的。
复习思考题
一、基本概念
一般等价物铸币纸币实物货币信用货币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世界货币货币制度本位货币金本位制银本位制复本位制纸币本位制格雷欣法则
二、思考题
1-1简述货币的起源与本质。
1-2纸币为什么能够代替金属货币执行流通手段的职能?
1-3纸币的币值是怎么决定的?
它与金属货币相比,有什么不同特点?
1-4试述货币的类型与形式。
1-5什么是价值尺度,它与价格标准的关系如何?
1-6货币执行流通手段有哪些特点?
1-7随着商品经济发展,货币的贮藏作用有哪些进展?
1-8与流通手段相比,货币执行支付手段有哪些特点?
1-9货币具有哪些作用?
1-10什么是货币制度?
构成货币制度的基本要素是什么?
1-11典型的金本位制具有哪些特点?
它在历史上起了什么作用?
1-12信用货币制度具有哪些特点?
1-13为什么说不理解货币制度及其演变,就不能更好地理解当代金融?
1-14试述商品流通和货币流通的关系。
1-15试述纸币币值和货币数量的关系。
1-16试述金币流通规律、纸币流通规律和货币流通规律的关系。
第二章信用
教学重点与难点
•
1.信用的本质
2.五大信用形式的特征
3.信用工具特征及类型
4.利息的本质
5.利率的种类及利率的影响因素
本章结构
第—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第二节信用工具
第三节利息与利息率
第—节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内容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二、信用的形式
一、信用的产生和发展
•信用就是以偿还和支付利息为基本特征的借贷行为。
信用的本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和理解:
1.信用是以偿还和付息为条件的借贷行为
2.信用关系是债权债务关系
3.信用是价值运动的特殊形式
信用关系就是债权人与债务人的关系。
信用由三要素组成:
(1)债权、债务关系
(2)时间间隔
(3)信用工具
二、信用的形式
1.商业信用
2.银行信用
3.国家信用
4.消费信用
5.国际信用
1.商业信用
商业信用是指工商企业之间相互提供的、与商品交易直接相联系的信用形式。
具体形式包括赊销、分期付款、委托代销、预付、按工程进度付款等方式。
商业信用内涵了两种同时发生的经济关系:
即买卖关系和借贷关系。
买卖商品是商业信用的出发点和目的,借贷关系从属于买卖关系,是买卖关系凭借的形式。
因此,商业信用与其他信用形式不同,它既不是实物借贷,也不是货币借贷,而是信用形式下的商品交换,是与特定商品交易联系在一起的信用活动。
商业信用直接与商品生产和流通相联系,有其广泛的运用范围,因而是整个信用体系的基础。
虽然商业信用在调节企业之间的资金余缺、提高资金使用效益、节约交易费用、加速商品流通等方面发挥着巨大作用,但它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局限性:
(1)严格的方向性。
(2)企业规模的约束性。
(3)信用链条的不稳定性。
(4)商业信用的成立要受限于企业的信用能力。
2.银行信用
银行信用是商业银行等各种金融机构以存款、放款等多种形式提供的货币信用。
银行是借款人和贷款人的信用中介,也是企业相互之间的支付中介。
它在信用方面的职能是:
先把大量闲置的货币资本集中起来,形成巨额的资本。
然后,通过贷款、贴现等形式把筹集到的资金贷放出去,以满足社会对货币资本的需求,同时取得利润。
银行信用是一种间接信用。
当银行吸收公众存款时,它是债务人,当银行发放贷款,它是债权人。
银行存款的主要来源是:
(1)暂时闲置的货币资本。
(2)货币资本家或食利者阶层为获取利息而存入银行的货币资本。
(3)其他不同阶层居民的储蓄存款。
银行信用业务分为两个方面:
负债业务和资产业务。
负债业务就是以吸收存款方式借入资金;资产业务就是通过放款贷出资金。
银行信用的出现突破了商业信用的局限性,扩大了信用的范围。
首先,银行信用不受个别资本数量和周转的限制。
其次,银行信用不受商品流转方向的限制。
银行信用的上述优点,使它在整个经济社会信用体系中占据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商业信用的发展越来越依赖银行信用,银行的商业票据贴现将分散的商业信用集中统一为银行信用,为商业信用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条件。
同时银行在商业票据贴现过程中发行了稳定性强、信誉性高、流通性大的银行券,创造了适应全社会经济发展的流通工具。
因此,在现代商品经济条件下,银行信用是主要的信用形式,在信用体系中居主导地位。
3.国家信用
国家信用是指国家及其附属机构作为债务人或债权人,依据信用原则向社会公众和国外政府举债或向债务国放债的一种形式。
它包括政府以信用方式筹集资金,增加财政收入,
政府以信用方式运用资金,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
在这种借贷关系中,信用主体是国家,包括各级财政和财政部门。
在有偿筹集资金时,国家及其代表是债务人;
在有偿使用资金时,国家及其代表是债权人。
•发行国库券:
解决短期资金不足
•发行国债:
解决财政赤字
4.消费信用
消费信用是指为消费者提供的、用于满足其消费需求的信用形式。
现代市场经济的消费信用方式多种多样,具体可归纳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赊销方式,一般来说,它是一种短期消费信用形式。
(2)分期付款方式,这种付款方式在购买耐用消费品中广泛使用,是一种中期消费信用形式。
(3)消费贷款方式。
按贷款发放对象的不同,它可以分为买方信贷和卖方信货。
前者是对消费者发放贷款,后者是对商品销售企业发放贷款。
消费贷款属于中长期信用。
5.国际信用
国际信用是指国与国之间的企业、经济组织、金融机构及国际经济组织相互提供的与国际贸易密切联系的信用形式。
国际信用的种类繁多,归纳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种主要类型:
(1)出口信贷
(2)银行信贷
(3)市场信贷
(4)国际租赁
(5)补偿贸易
(6)国际金融机构贷款
第二节信用工具
内容
一、信用工具及其特征
二、信用工具类型
三、金融衍生工具
一、信用工具及其特征
信用工具亦称融资工具,是资金供应者和需求者之间进行资金融通时所签发的、证明债权或所有权的各种具有法律效用的凭证。
任何信用工具都应具有偿还性、收益性、流动性和安全性四个特点。
1.偿还性是指信用工具按照其不同的偿还期偿还的要求。
2.收益性是指购买或持有信用工具,不仅要求还本,还希望带来利润,这是购买者的基本要求。
3.流动性是指信用工具在不受或少受经济损失的条件下随时变现的能力。
4.安全性是指信用工具的持有者收回本金及其预期收益的保障程度。
二、信用工具类型
信用工具按不同的标准分类,可以划分为以下类型:
(1)按融通资金的方式分,可分为直接融资信用工具和间接融资信用工具。
前者主要有工商企业、政府以及个人所发行或签署的股票、债券、抵押契约、借款合同以及其他各种形式的借款等;
后者主要包括金融机构发行的本票、存折、可转让存款单、人寿保险单等。
(2)按可接受性的程度不同分,可分为无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和有限可接受性的信用工具。
前者是指为社会公众所普遍接受、在任何场合都能充当交易媒介和支付手段的工具,如政府发行的钞票和银行的活期存款;
后者是指可接受的范围和数量等都受到一定局限的工具,如可转让存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货币 信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