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93092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8
- 大小:47.07KB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docx(3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高中高三诗歌鉴赏专项练习含答案
一、高中诗词鉴赏
1.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完成下列小题。
捣衣诗
柳恽
行役滞风波,游人淹不归。
亭皋①木叶下②,陇首③秋云飞。
寒园夕鸟集,思牖草虫悲。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
【注释】①亭皋:
水边的平地,此处暗指思妇所在的江南。
②“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的意境。
③陇首:
陇山之巅,此处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是一首闺怨诗,捣衣的劳作,最易触发思妇怀远的情感。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抒发的也是这种情感。
B. 首联用虚笔,女主人公想象丈夫久久不归,可能是因为风波之阻,丈夫不得不滞留他方,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
C. 颈联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夕阳西下,鸟儿归巢,反衬游子有家难归;秋虫对户悲鸣,悲伤的叫声烘托思妇的惆怅。
D. 尾联照应题目,由眼前想到来年,慨叹来年春天,游子应穿上轻薄的春服,脱下破旧的冬衣。
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寄托关切思念之情。
(2)《梁书》中记载,南朝文学家王融对这首诗的颔联“见而嗟赏”,请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颔联的精妙。
【答案】
(1)D
(2)①想象(或虚实结合):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
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解析】【分析】
(1)D项,“表现边塞环境的恶劣”错误。
“嗟矣当春服,安见御冬衣”,最后两句是思妇的内心独白:
眼下已是木叶纷飞的深秋,等到裁就寒衣,寄到远在千里之外的陇首塞北,那里已是春回大地,应当穿上春装了,哪里能及时见到我寄去的御寒的冬衣呢?
这一设想,不仅显示了南北两地的遥隔,而且透露出思妇对远人的体贴与关切,将捣衣的行动所包含的深情蜜意进一步表现出来了。
故选D。
(2)上句是思妇捣衣时眼中所见之景。
下句是思妇心中所想之景。
陇首,此处即泛指北方边塞之地。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是秋云飘飞的时节了,想象中含有无限思念与体贴。
用典。
“亭皋”,水边平地,暗切思妇所在的江南。
“木叶下”化用《楚辞•九歌•湘夫人》“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意境,暗透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人归来而“目眇眇兮愁予”的情景。
对仗。
“秋云飞”的意象,不但明点秋令,而且象征着游子的飘荡不定(浮云常被用作游子的象喻)。
这一片飘荡无依的“秋云”,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自己的故乡呢?
两句一南一北,一女方一男方,一实景一悬想,不但对仗工整,形象鲜明,而且由于意象富于蕴涵,能引发多方面的联想。
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表面上看,似单纯写景,而思妇悲秋叹逝、怀念远人的感情即寓其中,意绪虽略带悲凉,而意境疏朗阔远。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想象(或虚实结合):
思妇由眼前“亭皋木叶下”的深秋景象,联想起丈夫所在的陇首一带,此刻也应是秋云飘飞的时节,表达了对游子的思念之情。
②用典:
“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写湘君虔诚地盼望湘夫人的到来,颔联化用此典故,含蓄而生动地写出思妇在秋风起而木叶下的季节盼望游子归来的情景。
③对仗(或对偶):
内容上,上句写南方的女子思念丈夫,下句写北方边塞的丈夫迟迟不归。
词性上,“亭皋”与“陇首”相对,都是表地点的名词;“木叶”与“秋云”相对,皆为秋天的意象;“落”与“飞”则皆为动词,两词使画面具有动态美。
音韵上,上下两句平仄相反。
④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选用“木叶下”“秋云飞”等具有悲秋色彩的意象,生动表现了怀人的主题。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诗歌内容、重要字词含义作用、情感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学生从表现手法角度赏析诗句的能力。
诗歌表现手法包括:
用典、联想、想象、对比、衬托、渲染、象征、抑扬、照应、比兴、动静结合、虚实结合、借景抒情等。
鉴赏诗歌中富有表现力的语句,要遵循“手法+效果+情感”这六个字的原则。
但是,无论运用什么写作手法,在分析效果时,都必须与人物的形象与情感联系起来。
同时还要有全局意识,即联系全诗来鉴赏要分析的句子。
诗歌颔联用了虚实结合、用典、对仗、寓情于景等手法,结合诗句具体内容进行鉴赏。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船户
高翥
尽将家具载轻舟,来往长江春复秋。
三世儿孙居柁尾,四方知识①会沙头。
老翁晓起占②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
自笑此生漂泊甚,爱渠生理③付浮悠。
【注释】①知识:
相识的人。
②占:
预测。
③生理:
生计。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歌以老翁一家以船为家起笔,通过简练的笔墨,概述船户来往长江的生活状况。
B. 诗人既介绍了船家三代人共居船尾的和睦,也表现了船家人缘好、熟人多的欢洽。
C. 诗中写到了老翁和少妇的动作,晓起看天气,照水梳晓鬓,各具情态,宁静和谐。
D. 诗的七、八两句通过老翁的自嘲,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
(2)与柳宗元的《渔翁》(渔翁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
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
回看天际下中流,岩上无心云相逐)相比,这两首诗的风格有什么不同?
【答案】
(1)D
(2)示例:
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解析】【分析】
(1)D项,“老翁的自嘲”和“表现船家漂泊生活的艰辛和对自由生活的向往”错误,依据尾联,作者是对自己漂泊生活的自嘲和感慨,并非老翁的自嘲,也不是表现船家生活的艰辛,而是表达诗人对船家自在浮游生活的羡慕。
“笑”和“爱”字是理解诗意的关键。
D项曲解诗意。
故选D。
(2)《渔翁》写一个“夜傍西岩宿”,“晓汲清湘燃楚竹”“烟销日出不见人”的渔翁独来独往,自食其力而又洒脱飘逸的形象,寄托着作者自己于“山水绿”“岩上无心云相逐”的美丽幽静环境中过自然自由的生活的志向,是浪漫主义的风格。
《船户》这些作者看到的“三世儿孙居”“尽将家具载轻舟”“老翁晓起占风信,少妇晨妆照水流”的船户生活,简朴却其乐融融,来往自由,赞美了一种宁静朴实、洒脱自然的生,是写实主义的风格。
故答案为:
⑴D;
⑵示例:
①柳宗元的《渔翁》,通过在山青水绿之处独往独来、自食其力、自得其乐的“渔翁”形象的精心塑造,把诗人所向往的那种遗世独立、回归自然、自由自在的理想生活境界表现出来,体现了浪漫主义的风格。
②高翥的《船户》,则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通过细致的观察、轻快的笔调,表现船家朴实、宁静的水上生活,是一幅真实感极强的剪影,属于现实主义的作品。
【点评】⑴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理解鉴赏能力。
这是一道综合考核诗歌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和思想情感的题目,每个选项一个考点,几乎涵盖诗歌的所有内容,注意结合全诗进行分析,主要的错误是意象的含义不对,手法不准确,手法的解说和艺术效果的分析不对,语言方面主要是风格不正确,内容一般为曲解诗意,答题时注意仔细辨析。
⑵本题考查学生辨析诗歌创作风格的能力。
“风格”指文学作品从整体上表现出来的独特而鲜明的风貌和格调。
它受作家主观因素及作品的题材、体裁、艺术手段、语言表达方式及创作的时代、民族、地域条件等客观因素的影响而产生,并在一系列作品中作为一个基本特征得以体现。
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是两种基本风格,浪漫主义在反映客观现实上侧重从主观内心世界出发,抒发对理想世界的热烈追求,浪漫主义常用热情奔放的语言、瑰丽的想象和夸张的手法来塑造形象、表达情感;现实主义关心现实和实际,指对自然或现实生活做出准确的描绘和体现。
本题中两首诗歌即分别涉及浪漫主义和现实主义,结合诗歌分析这两种风格的体现即可。
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太白岭
王安石
太白巃嵷①东南驰,众岭环合青纷披。
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
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
生民何由得处所,与兹鱼鸟相谐熙。
【注释】①巃嵷(lóngsǒng):
山势高峻的样子。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化静为动,形象地写出了太白岭山势的高耸绵延和山色的青翠纷披。
B. 颔联借厚薄变幻的烟云和疏密相间的树石,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
C. 诗人认为太白岭这样景色宜人的地方,正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理想处所。
D. 本诗前六句写景,后两句抒情,体现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关注百姓的情怀。
(2)本是颈联的景物描写别具特色,请赏析其精妙之处。
【答案】
(1)B
(2)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解析】【分析】
(1)B项“表达了诗人跌宕起伏的心情”错,诗句“烟云厚薄皆可爱,树石疏密自相宜”的意思是烟云不管厚还是薄都很可爱,树与石的疏与密自是很合宜,表达的是一种物我相谐,诗人心情平静舒适的情感。
故选B项。
(2)颈联“阳春已归鸟语乐,溪水不动鱼行迟”的意思为:
明媚的春天已到来,鸟儿欢快地说着话,溪水也不愿流动,鱼儿也贪恋这美好行动变迟缓了。
从景物描写的表达技巧方面可从以下几方面作答:
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故答案为:
⑴B;
⑵①动静结合。
“鸟语乐”是动景,“溪水不动”是静景,写出太白岭宜人的美景,表达诗人愉悦的心情。
②视听结合。
“鸟语乐”诉诸听觉,“溪水不动”“鱼行迟”诉诸视觉,描绘太白岭动人的美景,表达诗人的喜爱之情。
③衬托。
用“鸟语乐”的欢闹反衬太白岭的宁静,用“溪水不动”“鱼行迟”衬托太白岭的清幽,表达诗人的欣悦之情。
④拟人。
“鸟语乐”和“鱼行迟”,把人的心情与行为赋予鸟和鱼,具体可感,表达诗人喜悦的心情。
【点评】⑴该题为诗歌鉴赏。
诗歌鉴赏选择题主要考查关键词语的理解、表达技巧的分析、情感分析、诗歌形象的把握。
这就要求考生在平时多练习,从这几方面进行总结。
⑵此题考核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的能力,答题时注意明确具体的手法,然后诗歌的内容解释,然后分析艺术效果。
4.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商山富水驿①
杜牧
益戆②由来未觉贤,终须南去吊湘川③。
当时物议朱云④小,后代声华白日悬。
邪佞每思当面唾,清贫长欠一杯钱。
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注释】①富水驿,原名阳城驿。
唐德宗时谏议大夫阳城因指斥奸佞、犯颜直谏被贬,后人为避其名讳将阳城驿改名为富水驿。
②汲黯屡次忠谏,被汉武帝怒斥“甚矣,汲黯之戆也”。
戆,愚直。
③贾谊上疏陈述时弊,被贬长沙,路过汨罗江时,曾凭吊屈原。
④朱云因吁请尚方宝剑以斩奸臣之头而触怒汉成帝,险些被杀。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中借汲黯事赞颂阳城耿介刚直,暗讽当政者不辨忠奸,视忠臣为戆夫。
B. “终须南去吊湘川”暗用贾谊被贬之典喻阳城,表达对阳城忠而被贬的惋惜。
C. 诗将朱云因年少被时人轻视与后世备受推崇对比,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
D. 全诗叙议结合,多处用典,借古以论今,表达情感丰富充实、含蓄蕴藉。
(2)诗的尾联有什么含意?
诗人希望朝天者从中获得怎样的警示?
【答案】
(1)C
(2)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解析】【分析】
(1)C项,“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错误,“当时物议朱云小”中“朱云小”指的是象征皇帝威望的“赤云”为之变小。
并无“嘲讽时人的昏昧无知”之意。
故选C。
(2)本题需要先大出尾联的含义,再分析诗人写作此联的用意。
尾联“驿名不合轻移改,留警朝天者惕然。
”意思是:
我看这个阳城驿的名字不要轻易便改了,留着它,使得凡是到长安做京官路过此地的人,都能感念到阳城大夫的风节,而警惕自己不要贪污腐化呵!
诗人直言“阳城驿”不该改名,是对指斥奸佞、犯颜直谏的“阳城”的肯定和赞美,诗人希望朝天者能像阳城一样刚正不阿,保持清贫人格。
故答案为:
⑴C;
⑵①不要轻易改动阳城驿的驿名,留着它一警醒路过此地的官员。
②保持刚正不阿,敢于忠言直谏,不谄媚权力;③因正直被贬,即使清贫困顿,也始终要保持一腔正气。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相关内容的分析鉴赏能力。
解答此类题,要通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主旨和思想情感,在此基础上,回归诗歌,寻找答题点;最后精读相关诗句,看所给选项的内容是否能在诗歌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诗歌内容合理地推断出来或者是否正确。
⑵本题考查分析诗句内容、鉴赏诗歌形象和表达技巧和感情的能力。
解答此题,考生要先透过题干把握考点,然后再结合全诗意思的基础上,把握尾联诗句内容、意象、特点、手法、情感等,进而准确作答。
5.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临江仙·惠州改前韵
[宋]苏轼
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
三分春色一分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
我与使君①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
佳人斜倚合江楼②,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
[注释]①使君:
时任惠州知州詹范。
②合江楼:
作者被贬初至惠州时所居之所,在惠州东门,因东西二江汇合于此得名。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词的上片“三分春色一分愁”化用了叶道卿《贺圣词》词:
“三分春色,二分愁闷,一分风雨”而言春暮人愁。
B.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两句中,“翻”“转”用得巧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暮春时节,榆荚被雨打得零落,柳絮被风吹散的画面。
C. 下片“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山水被赋予人的动作和情感,使词更富有感染力。
D. 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
(2)有诗评说,全词笼罩着“一愁到底”的灰蒙蒙的意味。
诗人的愁从何而来?
请结合全词做简要赏析。
【答案】
(1)D
(2)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解析】【分析】
(1)D项,“本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整首词借景抒情,情景交融。
语言风格含蓄隽永,婉转缠绵,是豪放派诗人苏轼少有的婉约诗作”理解有误,词上片下片均有景有情,词中“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是直接抒情,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语言含蓄隽永,婉转缠绵”的语言风格的分析也错,“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等语句明白如话。
故选D。
(2)词的上片开篇“九十日春都过了,贪忙何处追游”,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说“春天过去了,一直忙忙碌碌,如今再想寻春,也不可能了”,在贬所惠州,也是一个春季过去了(“九十日春都过了”),即风华正茂的时候过去了,我闲置无所事事了(“贪忙何处追游”),无须“贪忙”、“追游”了。
“三分春色一分愁”言春暮人愁。
“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意思是“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写景寄情,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他很快意识到,大自然的春天很快消失,自己的青春很快消失,如“雨翻榆荚阵”,如“风转柳花球”,没有多少留恋,有的是终身遗恨,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还有结合背景可知作者是被贬到惠州,他看到“雨打榆荚零落,柳絮染尘成球,被风吹得到处翻滚”时,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所以上片写春过春愁,伤春惜时,有伤春惜春之愁,也有年华易逝之愁,还有飘泊异乡之愁。
下片“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年少风流”说“我和知州您都是白发老人了,再不要说以前的年少风流往事了”,惜青春已逝,风流不再,我们已是苍颜白发,还谈什么昔日风流,这意味着一代人的结束。
用直抒胸臆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水光都眼净,山色总眉愁”写出了“水光清凉,山色美丽,总是让人情不自禁为之感叹”。
这正是词人在惠州感情上发生了变化,审美移情发生了变化,所以山光水色也变得“愁”容起来;从而暗示着词人晚年人生暗淡无光了。
下片作者写白首眉愁,伤感人生,有青春不再、年华易逝之愁。
根据以上分析,分条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
⑴D;
⑵①因伤春惜春而愁。
上片“九十日春都过了”,直接交代此时为暮春时节,“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更是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
②因飘泊异乡而愁。
本词为诗人被贬异乡时所作,诗人由风中飘飞的柳絮联想到身处异乡,漂泊无依的自己,因而忧愁。
③因青春不再而愁。
下片词人由逝去的春光联想到自己逝去的青春,“我与使君皆白首,休夸少年风流”用直抒胸臆的方式表达了青春年华易逝的愁情。
【点评】⑴本题属于综合考查题考查学生对诗句内容、技巧以及情感的把握的能力。
解答此题既要对诗歌进行整体的把握,又要对诗歌的局部进行恰当的分析。
在理解每一个选项时,要仔细分析选项中赏析的每一个重点,对诗歌的内容、情感、主题、意象、意境等进行分析概括。
⑵本题考查赏析诗歌中表达的情感的能力。
诗歌的情感分析的题目一直是考试的重点,但是考核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知道答题的突破口,答题时要注意结合诗中标题、注释和诗中表情达意的重点句子作答,重点是在自己的答案要包含诗歌中的重点词语,这样就能和给的答案无限接近,还要注意诗歌的抒情方式,根据抒情方式分析情感。
答题时情感都要求结合诗句分析,不要只答出情感而放弃诗句。
本诗中“雨翻榆荚阵,风转柳花球”渲染了暮春的哀怨伤感的气氛,表现了诗人为春光易逝而愁;同时诗人运用借景抒情的手法,将自己对年华易逝,飘泊异乡而愁的感情抒发了出来。
6.阅读下面这两首诗(曲),完成下面小题。
[南吕]金字经•胡琴
张可久
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
联,小山秋水篇。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听弹琴
刘长卿
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1)两首作品结尾抒情方式不同。
“昭君怨,塞云黄暮天”:
________;“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
________。
(2)赏析两首作品音乐描写的角度与手法的异同。
【答案】
(1)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2)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解析】【分析】
(1)“昭君怨,塞云黄暮天”写了昭君出塞的一幕的景象——塞云黄尘,天色昏暮,所以用了以景结情的抒情方式。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意为“我虽然很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在今天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表达“我”的看法,所以是议论抒情。
(2)相同点,从手法上看,两首诗都运用了比喻手法,第一首“雨漱窗前竹,涧流冰上泉。
一线清风动二弦”,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第二首,“泠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两者都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形象生动。
不同点,从手法上,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从描写角度,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如“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
第二首,从描写角度看,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风寒”表现。
分析了手法,还应分析其表达效果和表达的情感。
第一首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优美的琴声,使人感受到演奏者技艺的娴熟与柔和。
故答案为:
⑴以景结情;议论抒情
⑵同:
运用比喻手法,将无形的音乐转化为可感的画面。
第一首,琴声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第二首,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异:
①第一首,起首两句运用对仗。
②第一首,从视觉角度描写音乐。
“雨”“窗前竹”“泉流”“塞云”“暮天”,将优美的琴声化为形象的视觉画面。
第二首,从触觉角度描写音乐。
以“寒”表现琴音逐渐转为清幽、凄清,引导读者似乎也与作者一同领悟听琴的妙趣。
③第一首,不以单一曲子,而以相连乐声表现演奏者的技艺。
胡琴二弦上的乐声相联,连续演奏小山秋水篇、昭君怨,从胡琴的两根弦上娓娓流出了
【点评】
(1)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译文:
张可久:
就像雨水冲洗着窗前的翠竹,又像初春的涧泉在冰上奔逐。
胡琴的双弦交替拨动仿佛有一丝清风从弦下送出。
演奏一曲又一曲,贯联得那样圆熟。
乐声先是清空高妙,一变而为凄切的怨诉。
令人想起昭君出塞的一幕:
塞云黄尘,天色昏暮……
(2)本题考查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解答此题时首先要明确题干的要求,再结合诗句确定答案进行作答。
刘长卿:
七弦琴奏出清凉的曲调悠扬起伏,细细倾听就像那滚滚的松涛声。
我虽然非常喜爱这首古时的曲调,但如今人们大多已不去弹奏了。
7.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秣陵
(清)屈大均
牛首开天阙,龙岗抱帝宫。
六朝春草里,万井落花中。
访旧乌衣少,听歌玉树空。
如何亡国恨,尽在大江东!
秣陵怀古
(清)纳兰性德②
山色江声共寂寥,十三陵树晚萧萧。
中原事业如江左,芳草何须怨六朝。
【注释】①秣陵:
今南京市,秦朝称为秣陵。
牛首、龙岗均为南京山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 诗歌 鉴赏 专项 练习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