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汕头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 文档编号:892956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34.44KB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广东省汕头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广东省汕头市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监测历史试题解析版
广东省汕头市2015-2016学年高一下期期末考试
历史试题
第I卷(选择题)
一、单选题
1.春秋时期,齐桓公的国相管仲认为“地之守在城,城之守在兵,兵之守在人,人之守在粟”。
这种思想
A.加剧了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B.限制了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
C.体现了发展农业富国强兵的要求D.肯定了封邦建国的重要作用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提及欲想保住国家,就得保住城池、军队、粮食,最关键落在了粮食方面,可见C项表述符合题意,正确。
A项是其中一方面的思想,不能全面反映出来材料的信息,排除。
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2.康熙皇帝曾说:
“臣下可仕则仕,可止则止,年老致政而归,抱子弄孙,犹得优游自适;为君者勤劬一生,了无休息之日。
”由此可知康熙时期
A.君主权力高度集中B.中央集权空前加强C.官僚制度尚未成熟D.君臣权限划分不明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明清君主专制制度的加强,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提及作臣子的做官期满后可以辞官归隐,享受晚年之乐,但作为皇帝,却要勤勉一生,终无休息之日,可见君主专制高度加强,A项正确。
中央集权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B项与此无关,排除。
官僚制度的建立是在秦朝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以后,C项排除。
D项与史实不符,排除。
3.战国时期的军功爵制度、隋唐时期的科举制度,两者起到的共同作用是
A.推动文化的普及B.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C.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D.促进统一国家的出现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比较历史现象的能力。
军功授爵制度改变了世袭制,以奖励军功为升官加爵的筹码,大大提升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性;科举制的实施,使广大庶族地主上升为社会统治阶层,可见二者的共性在于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C项正确。
A项符合科举制,但不符合军功授爵制度,排除。
B项符合军功授爵制度,但与科举制无关,排除。
D项与两种制度无直接关系,排除。
4.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土地问题,北魏、隋、唐都曾推行均田制,宋、明等朝都有高级官员主张恢复井田制。
这些措施与设想的目的是
A.保护小农生产,抑制商业发展B.抑制土地兼并,稳定社会秩序
C.确立土地私有,保护地主田产D.恢复周礼古制,实现儒家理想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推行或是恢复均田制和井田制,都是为了解决封建社会的土地兼并问题,B项符合题意,正确。
A项与此无关,排除。
均田制是封建土地国有制,井田制是奴隶社会土地国有制,C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D项与此无关,排除。
5.“资本主义萌芽”问题是中国史学界的“五朵金花”之一。
在资本主义萌芽产生时间的判断上有“战国说”、“西汉说”、“唐代说”、“宋代说”、“明清说”,这些分歧的产生可能是由于
A.研究者的阶级立场不同B.研究者的价值观念不同
C.研究者的知识层次不同D.对资本主义内涵的理解不同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资本主义萌芽,旨在考查考生调动知识解决问题和描述阐释历史现象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史学界对资本主义萌芽的产生时间判断上存在分歧,这是对其内涵的理解不同导致的,D项正确。
A、B、C三项都与分歧产生无关,均排除。
6.有葡萄牙学者认为,“尽管澳门在它坎坷的历史上经历了许多次危机,但一八四二年才是它真正衰落下去的日子。
”这是因为一八四二年
A.澳门逐步丧失中外贸易的特殊地位B.洋货入侵导致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C.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D.中国人民的反抗抵制了西方的入侵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提及澳门的衰落是在1842年以后,联系所学知识可知,1842年后,中国开放五口通商,使澳门失去了贸易的优势,A项正确。
B、C两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均排除。
D项不符合史实,排除。
7.1860年8月,英法联军攻占了清军重兵把守的大沽口。
与此同时,英法军队协助清军防守上海,共同击退了太平军的进攻。
这说明
A.清廷沦为列强统治中国的工具B.太平天国动摇了清政府的统治
C.清政府面临内忧外患的局势D.清廷与英法既斗争又勾结利用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1840至1900年间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英法虽协助清军击退太平军,但却是攻占清军大沽口的罪魁祸首,可见英法联军与清政府之间即斗争又勾结,D项正确。
A项是指《辛丑条约》签订后的清政府,与题意时间不符,排除。
B项符合史实,但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C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
8.晚清海关总税务司赫德(1835—1911年)曾经说:
“中国并没有触怒任何人……她只是一个老大的病夫,过了若干世纪的太平岁月,无形消失了活力,现在正当她慢慢复苏的时候,却被这短小精悍全副武装的日本扑到身上……”这次“慢慢复苏”
A.开启了中国近代工业化进程B.开始了引进西方政制的尝试
C.实现了清代政权机构现代化D.推动了民主共和观念的普及
【答案】A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指出中国在慢慢复苏的时候,被日本扑倒身上,可见“慢慢复苏”指洋务运动,联系所学知识可知,A项符合题意。
洋务运动学习西方的技术,不是制度、思想,B、C、D三项均排除。
9.下表是《晚清政府财政收入结构表》(数额单位:
万两)。
由此可知
(注:
工商杂税收入包括盐课、关税、厘金、官业收入、杂税等。
其中关税1841年约420万两,1887年2054万两,1911年3617万两。
)
A.中国对外贸易长期出超B.清政府坚持重农抑商政策
C.清政府逐步调整商业政策D.晚清经济发展停滞不前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图表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从表格中的信息可以看出,1849—1911年间,工商杂税税收中包括海关税收,逐年增加,可见中国处于贸易入超,A项表述有误,排除。
B项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农业税收逐年减少,工商杂税逐年增加,可见清政府政策有变,C项正确。
D项不符合史实,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排除。
10.1911年上海光复后,军政府强令人民剪辫,便有士兵拖住行人强行剪辫,引发公愤。
后来,军政府发布新告示,对普通民众剪辫与否听其自然,不得干涉。
这反映了
A.上海军政府重视剪辫的政治意义B.清政府仍拥有广泛的统治基础
C.人民不认可民主共和的观念D.上海军政府民权意识有所提高
【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化,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军政府强行剪辫引发民愤,后又发布公告,不得干涉民众,可见当时上海民权意识提高,D项正确。
剪辫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其政治意义,A项排除。
题意中提及“军政府”,不是清政府,B项排除。
C项与此无关,排除。
11.1936年蒋介石和英国人李滋罗斯谈话时说:
“对日抗战是不能避免的。
由于中国的力量尚不足击退日本的进攻,我将尽量使之拖延。
……当战争来临时,我将在沿海地区做可能的最强烈的抵抗,然后逐步向内陆撤退,继续抵抗。
最后,我们将在西部某省,可能是四川,维持一个自由中国,以待英美的参战,共同抵抗侵略者。
”这说明
A.蒋介石已经预见七七事变的发生B.西安事变迫使蒋介石放弃不抵抗政策
C.抗战前蒋介石已有持久抗战的设想D.蒋介石决定消极抗战,等待英美援助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侵华日军的罪行与中国军民的抗日斗争,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中面对日军的进攻,蒋介石主张“尽量使之拖延”,并撤向内地“继续抵抗”,结合题干时间“1936年”,可以看出抗战前就有持久战的设想,C项正确。
A项不是材料主旨,排除。
B项与此无关,排除。
材料主旨不是消极抗战,D项排除。
12.近代中国产生过各种救国口号,例如“实业救国”、“经济救国”、“物质救国”、“工业救国”、“农业救国”、“航空救国”、“交通救国”、“君宪救国”、“教育救国”、“科学救国”、“卫生救国”、“医学救国”、“文学救国”。
这说明
A.实现现代化是近代中国的思想主题B.西方侵略激发了国人的民族主义思想
C.近代中国救国运动缺乏统一领导D.近代救国口号泛滥,实际收效甚微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近代口号的出现涉及近代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些都与西方侵略有关,B项符合题意。
这些事件是中国近代化的历程,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C、D两项表述都不符合史实,均排除。
13.有学者认为在历史上汉族通过吸收妨碍他们的‘夷狄’扩大了控制范围,怎么对付这些‘夷狄’成了中央政府的一个重要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采取
A.一国两制的政策B.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C.人民代表大会制度D.建立民主统一战线的方法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民主政治制度的建设,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提及对汉族对“夷狄”(少数民族)的态度,联系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后,对少数民族地区采取的是民族区域自治制度,B项正确。
一国两制为解决台湾提出,首次实践是香港回归,A项与此无关,排除。
C项与此无关,排除。
D项与政协制度有关,与题意无关,排除。
14.1949年6月,毛泽东说,如果任何外国政府同蒋介石脱离关系并停止对他的援助,新的共产党政权便准备同它建立外交关系,中国人民愿意同世界各国人民实行友好合作,恢复和发展国际间的通商事业,以利发展生产和繁荣经济。
据此可知中国共产党
A.逐步打破美国孤立和封锁B.提出了和平共处五项原则
C.对西方国家仍持开放态度D.实行“一边倒”外交政策
【答案】C
【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初期的对外关系,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调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材料中的意思是中国共产党主张在外交领域“另起炉灶”,对西方国家态度仍是开放性的,C项正确。
建国之初的外交成就打破美国的孤立和封锁政策,A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53年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B项与材料时间不符,排除。
D项与材料无关,排除。
15.1973年,毛泽东在与基辛格的谈话中说:
“过去中美两国是仇人,现在是朋友。
而苏联对欧亚两洲的威胁现在不仅存在,并且还在增长。
今天我们应当搞一条横线,从美国、日本、中国、巴基斯坦、伊朗,到土耳其和欧洲,这样‘可以共同对付一个混蛋’。
”这说明
A.美国仍坚持意识形态外交B.中国采取联美制苏的策略
C.美国的霸权地位走向衰落D.美苏争霸苏联处于优势
【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中美关系正常化和中日邦交正常化,旨在考查考生解读信息的能力。
材料提及中国“一条线”的外交策略,是针对苏联联合美国的策略,B项正确。
这是毛泽东的言论,与美国无关,A项排除。
C、D两项表述都符合史实,但与材料旨意无关,均排除。
16.“从文明演进的角度看,中西民主制度的第一次分野几乎是必然的,无论是古希腊的城邦民主,还是中国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他们都各自适应了当时当地的历史和地理条件,是制度演进的客观结果,而不是人们主观选择的结果。
”这表明
A.中西制度的差异完全不受主观因素影响B.中西制度的差异根源于地理环境的不同
C.历史传统和地理环境影响政治制度演进D.政治制度的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广东省 汕头市 学年 一下 学期 期末 教学质量 监测 历史试题 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