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 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docx
- 文档编号:892947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01KB
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 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docx
《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 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 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韩信早年生活之迷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导语:
韩信在最有可能反叛成功的时候拒绝背叛刘邦,因为刘邦“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感恩重义的人,也是因为
韩信在最有可能反叛成功的时候拒绝背叛刘邦,因为刘邦“载我以其车,衣我以其衣,食我以其食”。
这不仅因为他是一个感恩重义的人,也是因为他曾历尽坎坷。
作为一个破落的低级贵族,韩信早年的生活是什么样的?
他有一些怎样的遭遇?
这些遭遇对于他的性格和命运产生了什么影响?
他一直在等待一个时机,最终也遇到了一个伯乐,这就是萧何。
韩信的荣辱成败写就了那一段最辉煌的历史篇章。
韩信是西汉的开国功臣,也是第一个被杀的功臣。
那么韩信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他有一个什么样的出身呢?
《史记》为韩信作过一个传叫《淮阴侯列传》,列传一开头就说,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好带刀剑。
这些话告诉我们这样一些信息:
第一,韩信曾经是布衣。
什么叫布衣呢?
就是没有官职的人——有官职的人可以穿锦,而没有官职的人只能穿布。
但是请大家注意,这布可不是现在的纯棉,因为那个时候咱们中国还没有棉花,这个布是麻布。
第二,韩信没有钱。
贫,古代的贫是没有钱财的意思;穷,是没有官职的意思——在上古的时候,“贫”、“穷”两个字是两个概念。
我们现在看到,韩信是既没有钱也没有官职,所以可以说他是贫穷。
第三个信息告诉我们,韩信好带刀剑。
那么他是带刀还是带剑呢?
我的结论是:
韩信带的是剑。
为什么呢?
因为古汉语为了好听,往往要用两个字,而第一个字又往往是虚指的。
比方说缓急,没有缓,只有急;所以“刀剑”,我认为没有“刀”只有“剑”。
而且在后面司马迁还写道,项梁项羽起义以后,韩信“仗剑从之”——拎着一把剑就参军了,可见韩信平时是带剑的。
这个信息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告诉我们韩信有贵族身份。
因为在那个时候,只有有贵族身份的人才有资格带剑——当时冶金技术并不高,铸一把好剑很不容易。
我们去看一些古代文献或者看一些古代故事,往往说一把宝剑铸不出来之后,非得有一个人跳到炉子里面去,才能铸出来一把好剑,所以剑是很高贵的。
我们看武侠小说,里面大侠大多用剑,你看有没有一个大侠用斧头或是用两把铁锤的?
那不成体统。
只有一身长衫,手上拿一卷书,这儿佩一把高贵的剑,才显得风流潇洒。
由此我们得出一个结论,韩信可能是个破落贵族。
那么问题就来了,作为一个破落贵族,韩信的少年时代是怎样度过的?
他又有一些什么遭遇呢?
司马迁告诉我们,韩信这个人有着贵族身份,还有一把剑——我猜测这剑可能是祖传的,韩信他肯定买不起——却既没有什么德行又没有什么本事,史书上的说法叫做“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就是说韩信他没有什么良好的社会表现,因此地方上招募低级公务员——叫“吏”——的时候大家都不招他。
然后又说,韩信不能“治生商贾”。
什么叫商贾呢?
商就是流动着贩卖商品的人,贾就是开一个店铺有固定地址卖东西的人,这叫做“行商坐贾”。
韩信他没有这个本事,不会做生意——既不能做行商,也不能做坐贾,那他该怎么吃饭呢?
韩信是“从人寄食”,就是他只能到人家家里去混饭吃、蹭饭吃,所以“人多厌之者”,就是当地的人都很讨厌他。
一个大男人,整天挎把剑,啥也干不了,到处混饭吃,这样一个人会讨人喜欢吗?
韩信经常去混饭吃的一家叫做南昌亭长,亭长是一个什么样的职务呢?
当时的制度叫做十里为亭、十亭为乡,就是十个村子合起来叫做一亭,十个亭合起来叫做一乡。
那么可以推测出来亭长比乡长低半级,比村长要高半级,这人是这么个职务。
这个亭叫南昌亭,并不是我们现在江西省的南昌市,是截然不同的两个概念。
这个南昌亭长大概多少有点钱,韩信就老到他家里去混饭吃,天天去吃,吃得这个南昌亭长的老婆一肚子气。
最后,南昌亭长的老婆就想了一个办法:
半夜起来做饭,天亮之前把饭端到床上,全家人吃光。
韩信早上起床,摇摇荡荡来吃饭,一看饭已经吃完了。
韩信当然明白了,人家是讨厌他了,他一赌气,就和南昌亭长绝交了——我不跟你玩儿了——他脾气还大得很。
然后他跑去干什么?
跑到河边去钓鱼。
你想想他这种没本事的人,我估计那鱼大概也是钓不上来的。
正好,河边有几个洗絮的老大娘,叫做漂母——那个时候丝绵的棉絮要到河里面洗一洗。
这些漂母每天来洗絮的时候都自己带饭,其中有一个一看韩信没饭吃,可怜他,就把自己带的饭分给他吃,每天去洗絮就每天分饭给韩信吃。
有一天她漂絮的工作做完,就跟韩信说,明天我就不来了,以后吃饭的问题你自己想办法吧。
韩信说,谢谢大娘,将来我一定厚报您。
漂母说,大丈夫不能自食其力,还说什么厚报?
我不过是同情你罢了,你还说这种大话?
所以,此时的韩信是个不讨人喜欢的人。
因为他不讨人喜欢,大家就都瞧不起他,瞧不起他就有人会来羞辱他。
有一天,淮阴市面上一个地痞无赖就跑来羞辱韩信,说,韩信你过来,你这个家伙,个子是长得蛮高的,平时还带把剑走来走去的,我看啊,你是个胆小鬼!
他这么一说,呼啦就围上来一大群人看热闹。
这个家伙气就更盛了,说,韩信你不是有剑吗?
你不是不怕死吗?
你要不怕死,你就拿你的剑来刺我啊!
你敢给我一剑吗?
不敢吧?
那你就从我两腿之间爬过去。
大家都看着韩信。
是杀啊?
还是爬啊?
韩信怎么样呢?
司马迁用三个字来描写:
“孰视之”。
这个“孰”用的是“是可忍,孰不可忍”的“孰”,但是跟成熟的
“熟”是通用的。
“孰视之”就是盯着他看,看了一阵子,他把头一低,就从这个无赖的胯下爬过去了,然后趴在地上。
看到这个场面,一市人皆笑——整个街上的人都笑,这就是有名的韩信遭受“胯下之辱”。
胯下之辱对一个男人来说那是奇耻大辱啊,而我们前面讲过韩信是一个破落的贵族,是一个士,谁都知道一句话:
“士可杀而不可辱”。
韩信为什么接受这样一个奇耻大辱呢?
他还是不是个士?
他究竟是英雄还是懦夫呢?
柏杨先生有个说法很有意思,不要认为弯下膝盖就是懦弱,这其中分两种情况:
第一种是心胆俱裂,胆战心惊,丢掉了灵魂,“扑通”一声跪下来,这是懦夫;还有一种是先弯一下,然后往上一蹦——因为人只有蹲下来以后才能跳得高——如果是为了将来跳得高些蹲下来一下,这是英雄。
如果是别人惹你一下,你就一下扑上去,一口咬住死死不放,这算是什么?
是螃蟹。
韩信肯定不是螃蟹,这个问题我们还可以引用苏东坡一篇文章的观点来说明。
这篇文章叫做《留侯论》,论的是谁呢?
论的是张良,不是韩信。
但是《留侯论》开头的这段话我觉得可以用在韩信身上。
这段话是这样说的:
“古之所谓豪杰之士,必有过人之节,人情有所不能忍者。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此不足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
”这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匹夫见辱,拔剑而起”,就是说那些普通人、小人物,受到一点侮辱以后,第一个反应就是这样:
拔刀子或者掏拳头。
我说这个不算勇敢,这叫什么?
这叫鲁莽,这叫盲动,不是真正的大智大勇。
真正的大勇敢是什么呢?
是“卒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突然面临一件什么事情,神色不变,并不惊慌失措,别人无缘无故把一个罪名加在你身上也不生气,这才是君子之勇、英雄之勇、大丈夫之勇。
为什么这么说呢?
“此其所挟持者甚大,而其志甚远也”——这样的人,他怀着远大的志向和理想,有长远的目标,他不会为眼前的这一点小是小非或小恩小怨鲁莽地盲动,所以有句话说“小不忍则乱大谋”。
韩信这个时候面临的选择是什么呢?
要么杀了这个家伙,要么爬过去。
杀了这家伙的结果是什么?
你也要被杀头,将来远大的理想还能不能够实现呢?
不能实现了。
而一个怀有远大理想的人是能够忍受的。
司马迁就是这样的人,他遭到宫刑——这也是一个男人的奇耻大辱,是一个男人不能接受的东西——他还不是忍下来了?
为什么要忍下来?
他是要完成《史记》这部伟大的著作。
而韩信同样有一个远大的理想,所以他“孰视之”——盯着那个无赖看了很久——思想斗争很厉害,最后为了自己的远大理想牺牲了眼前的荣辱。
我想韩信当时心里面一定有一个声音在对自己说,韩信啊韩信,心字头上一把刀,你就忍了吧!
这就叫做忍辱负重。
因此我们得出结论,韩信是一个英雄,是一个有着远大理想和志向的英雄。
这样的一个英雄,绝不会满足于那样的生活,蝇营狗苟地活在这个世界上,他一定要有所作为!
那么,韩信有着怎样的作为呢?
他又是怎样走上了一条新的人生道路呢?
韩信既然是英雄,而且“所挟甚大,其志甚远”,那么他在这个各路英雄大显身手的时代就不会无所作为。
韩信是怎样成为风云人物的?
他从军后,在项羽和刘邦那里都不得志,他的命运又是怎样发生转变的?
韩信终于成为一个英雄是遇到了一个时势,这就是“时势造英雄”。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四面八方的英雄豪杰在陈胜吴广的带动下,全部站出来和暴秦进行斗争。
这个时候韩信的家乡同样发生了起义,项羽的叔叔项梁拉起了一支义军,于是韩信“仗剑从之”——韩信拎着他的宝剑参军了。
韩信参军以后先跟着项梁,后来又跟着项羽,但是项羽不重视他,韩信这个时候的情况司马迁用了四个字进行概括:
“无所知名”——当时韩信还没有什么名气,在项羽那儿他觉得没有发展前途,于是又投奔了刘邦。
刘邦让他当什么呢?
刘邦让他当个连敖,连敖就是接待员,就是公关先生。
韩信这个人长得比较体面,是一个帅哥,做做接待工作还是不错的。
这个时候韩信的状态也是四个字:
“未得知名”。
那么,有一次韩信和几个同事都犯了军法,依法当斩,一个个拉出来杀头。
一二三四五六七……一口气杀了十三个。
轮到韩信了,刽子手把韩信叫出来,要杀他,这时候韩信一抬头看见了一个人,这个人叫夏侯婴。
夏侯婴是什么人呢?
夏侯婴是刘邦的哥们儿,从小就跟刘邦在一起,跟刘邦一块儿起义,再之后当了刘邦的太仆,太仆这个职位翻译过来就是车夫,是给刘邦驾马车的——但是大家要知道,按照当时的制度,这个皇帝的太仆是部长级的官员;当然当时刘邦还不是皇帝,是一个诸侯王,那这个太仆少说也是副部级了。
韩信看见夏侯婴了,就大喊一声说,我们大王不是想得天下吗?
为什么要杀英雄好汉?
夏侯婴说,咦!
怎么还有这样的人啊?
过来过来。
司马迁用了六个字来形容:
“壮其貌,奇其行”。
夏侯婴一看韩信,呀!
一表人才,跟他谈谈话,发现他头头是道,不杀了,就向萧何推荐。
由于发现韩信是个人才,所以不但不杀,还给他换了一个职位,叫做治粟都尉,相当于司务长。
所以说,韩信他参加工作以后一直是郁郁不得志,先做侍卫官,再做接待员,再做司务长,都是不能施展自己才华的职位。
那么又是什么样的原因使韩信转变了命运,使他成为西汉初年的风云人物呢?
韩信的推荐者、他事业上的恩人就是萧何。
萧何也是刘邦的故旧,跟刘邦一起起义的,而且一直掌管着刘邦的所有杂事,实际上是刘邦的大管家,是丞相嘛。
这个时候刘邦的情况并不好,屡战屡败,看不出有什么前途可言,因此刘邦手下的人一个一个地都离开他,投奔到别的地方去了——或者投奔项羽,或者自立山头——刘邦手下的将军一下子跑了很多。
韩信想,哎!
我这个人也是命不好啊,我投奔项梁没什么出息,投奔项羽没什么出息,投奔刘邦我还是没什么出息,现在那些官职比我大的人都走了,我在这儿待着干吗啊?
而且我的想法已经拜托萧何多次向刘邦提交了,一直也没有理睬我,我在这儿待着干什么啊?
所以韩信他也走了。
韩信一走萧何就着急了,甚至来不及向刘邦报告,自己马上就追了过去,连夜去追韩信。
这个时候,有手下人就去报告刘邦,大王,不好了,丞相跑了!
刘邦当时大惊失色,萧何怎么也跑了啊?
萧何是他的大管家,所有事情都是萧何管着的,别人跑了就算了,萧何也跑了……刘邦急得在家里团团转。
过了两天萧何回来了,刘邦一看萧何气就不打一处来,你他妈跑哪儿去了?
干吗去了?
你为什么要逃跑?
萧何说,我没有逃跑,我去追逃跑的人去了。
刘邦说,那你追谁去了?
什么?
韩信,扯淡!
那么多将军跑了你不追,一个韩什么信的,有什么好追的?
你明明是撒谎!
萧何说,不对,其他人是一般人才,一抓一大把,哪儿都能找得到,有什么好追的;韩信与这些人可不一样。
萧何用了四个字来评价韩信,叫做“国士无双”。
什么叫国士呢?
国士就是一国当中最优秀的人才,如果加上无双呢,那就是独一无二的最优秀的人才。
萧何说,这个事儿看大王您怎么考虑了,您如果打算一辈子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趣谈韩信早年生活之迷 胯下之辱是忍耐还是无奈 历史 趣谈 早年 生活 胯下之辱 忍耐 还是 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