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docx
- 文档编号:892609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48.94KB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docx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七年级下册历史学案全册
第1课时繁盛一时的隋朝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隋的建立及统一,大运河的有关知识。
2、理解运河开凿的作用;客观公正的评价大运河的开凿。
【学习重点】隋朝大运河。
【学习过程】(精彩课堂,展现独特自我)
1、独立试航
(1)南北重归统一
1、建立:
年,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2、统一:
年,南下,灭掉了南朝最后一个朝代,南北重归统一。
3、隋朝统一南北的标志:
589年灭陈。
4、隋文帝改革
(1)内容:
他在位时,,。
(2)作用:
国家出现统一安定的局面,较轻,社会经济繁荣。
(2)大运河的开通
1、目的:
为加强,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2、概况:
在在位时开凿。
在位时开凿。
从年起,开通了一条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三点:
以为中心,北达,南至,全长两千多米。
四段:
大运河从北向南依次为永济渠、、邗沟、。
2、儿歌记忆法:
北周到了581,外戚杨坚大权集,夺权定都在长安,杨坚封为隋文帝。
589年隋灭陈,南朝北朝归统一,文帝治国有功绩,隋朝繁盛一时期。
改革制度显盛世,发展生产重吏治,提倡节俭反奢侈,以身作则节衣食。
百姓负担大减轻,社会经济大繁荣,粮食布匹都丰盛,二十多年人口增。
隋朝到了隋炀帝,巩固统治开大渠,征发民工几百万,开凿运河二千几(公里),贯通海、黄、淮、长、钱,“天下转漕仰此渠”,炀帝统治施暴政,隋末农民大起义。
三、识拓展
1.数字记忆法:
一次统一,两位皇帝,三个端点,四段运河。
589年隋朝统一南北;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位皇帝;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到涿郡、南到余杭三个端点;大运河由北到南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
2.动脑筋:
想想看,隋炀帝时为什么能够开通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答:
(1)隋文帝在位二十多年里,国家治理得比较好,出现了经济繁荣的景象,这就使隋炀帝开通大运河具备了经济实力。
(2)隋朝国家统一,使隋炀帝有征发几百万人的可能性。
(3)有前代开凿的几段古运河为基础。
3.古人评论大运河说:
“天下转漕,仰此一渠。
”你能说出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么?
在想一想,水运粮食在古代为什么重要?
答:
意思:
国家水上粮食运输全靠大运河。
中国古代在没有汽车、铁路等交通工具的条件下,陆路运输只能利用车、马,靠人力、畜力进行,运量小、速度慢、费用大。
而水运粮食比陆运,运量大、速度快、费用小。
4.隋炀帝为什么要开通运河?
主要是为了沟通南北,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
5.比一比:
今天的运河和隋朝大运河有什么区别?
答:
(1)今天的运河不经过洛阳。
(2)今天运河北段已不通航,现正逐步修通。
四、巩固训练
1、隋朝在历史上最大的贡献是
A、重新统一南北B、设三省六部C、创立科举制D、开通大运河
2、隋朝大运河的开凿开始于
A、589年B、601年C、605年D、611年
3、在中国的历史上,分裂和统一的局面曾交替出现。
结束东汉末年以来近四百年分裂局面,又一次实现全国统一的关键人物是()
A、杨坚B、李渊C、李世民D、武则天
4、下列有关隋朝历史的叙述,错误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5、一位外国人曾描述大运河:
“由广州通向北京,其长度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
”其实,大运河的南北两端应该是
A、扬州、北京B、杭州、北京C、杭州、扬州D、广州、杭州
6、隋朝犹如一颗流星划过历史的天空,时间虽然短暂,却光芒四射。
下列有关隋朝的历史贡献邪恶叙述,不正确的是
A、实现了南北重新统一B、开通了纵贯南北的大运河
C、创设了科举制度D、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
7、杭州是隋朝大运河的最南端。
隋朝时杭州称
A、涿郡B、洛阳C、余杭D、临安
8、隋炀帝开通大运河的根本目的是
A、加强南北交通B、巩固隋王朝对全国的统治C、方便到扬州游玩D、促进经济发展
9、下面对隋朝的特点的简短总结中,哪个最为全面符合实际
A、紧急繁荣B、短暂而繁荣C、二世而亡D、节俭盛行
10、“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诗人赞颂的“此河”是哪项伟大的工程?
该河开凿时的皇帝是谁?
2)诗中的“此河”地位如何?
请写出“此河”的三点四段分别是什么?
(3)唐朝的文学家皮日休曾写诗云:
“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你同意他的看法么?
你认为这条运河的开凿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
五、反思
第2课时贞观之治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唐的建立及唐太宗和武则天采取的统治措施的知识。
2、理解贞观之治这一盛世局面出现的原因。
【学习重点】贞观之治的原因。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
(一)、唐朝的建立:
时间年,建立者是李渊(唐高祖),都城在 。
高祖退位以后,传位于李世民即唐太宗,年号。
(二)、“贞观之治”:
1、唐太宗开明的治国思想形成原因:
吸取的教训;
2、治国思想:
统治者不可过分压榨农民;轻徭薄赋,发展生产;皇帝勤于政事,善听正确意见;大臣廉洁奉公;统治才能巩固。
3、治国措施:
(1)唐太宗重视发展减轻农民的。
(2)注意“戒奢从简”
(3)下令合并,革除“民少吏多”的弊政,有利于减轻人民负担。
(4)任用贤才和虚心(任命富于谋略的和善断大事的
做宰相,人称“”;重用敢于直言的)
4、结果:
贞观年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发展较快,国力逐步加强,历史上称当时的统治为“”。
(三)女皇武则天
1、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称帝后将国号改为。
2、统治措施:
①继续实行发展、的政策;
②继续注意选拔贤才。
3、武则天统治期间,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国力不断增强,人称她的统治“、”。
二、儿歌记忆
唐太宗—李世民,隋亡教训记在心,轻徭簿赋重生产,君臣廉洁又勤政,“房谋杜断”重贤能,虚心纳谏用魏征,政治清明国强盛,“贞观之治”真繁荣。
唐朝有个武则天,后宫之中掌大权,晚年称帝国号周,唯一女皇她为先,弘扬“贞观”有政绩,引出“盛世”到开元。
三、知识拓展
1、顺口溜:
李渊建糖(唐)留一把(618)
2、动脑筋:
想想上学期所学的历史知识,比较一下唐太宗和汉文帝有什么共同之处?
注意吸收历史经验教训,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提倡节俭,并以身作则。
3、练一练:
B
项目
汉武帝
唐太宗
政治
削减侯国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破格录用有真才实学的人
吸取隋亡的教训,勤于政事,任用贤才,虚心纳谏;发展科举
经济
将铸币权和盐铁经营权收归中央,亲临治黄第一线,重视兴修水利
重视发展生产,减轻农民的赋税劳役
军事
派兵反击匈奴,夺取河套和河西走廊,使匈奴无力在与西汉对抗
在西域设置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思想文化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在长安举办太学
重视人才培养,扩充国学规模,增加学员
民族关系
两次派张骞出使西域
把成公主嫁给颂赞干布,促进唐蕃友好
四、巩固训练
1、隋朝灭亡的原因()
A、隋炀帝的暴政B、大运河的开凿C、农民起义的爆发D、灾荒连年
2、唐太宗的主要政绩有()①虚心纳谏②轻徭薄赋③统一文字④北击匈奴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③④
3、下列有关“贞观之治”的叙述,哪项是错误的?
A、唐太宗把地方的州、郡、县改为州、县两级B、唐太宗吸取隋亡的教训,轻徭薄赋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视纳谏D、农民占有一定土地,生产时间有保证
4、唐太宗时期,下列人物得到重用的是①房玄龄②姚崇③魏征④宋景
A、①②B、③④C、①③D、①④
5、唐太宗和武则天都注意的问题是
A重视人才B、减轻刑罚C、善于纳谏D、戒奢从简
6、小明将参加学校组织的“话说唐太宗的政绩”的知识擂台赛,他准备的下列史实中不正确的是
A、任用魏征等贤臣B、重视人参赛的培养C、轻徭薄赋,减轻农民负担D、创立科举制度
7、下列王朝定都于长安的有①西汉②东汉③隋朝④唐朝
A、①②③④B、②③④C、②③D、①③④
8、下列对武则天的叙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B、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生产的政策
C、提拔重用房玄龄、杜如晦D、是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9、唐太宗李世民是中国古代杰出的统治者,他在位期间
①重用敢于直言魏征,虚心纳谏②委派工匠李春设计并主持建造了赵州桥
③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增进了汉藏有好关系④派鉴真东渡日本,传播唐朝文化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材料一(贞观初年,洛阳以东直至沿海)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
材料二(经过唐太宗一段统治后)天下大稔,流散者咸归乡里,斗米不过三四钱,终岁断死刑才二十九人,东至于海,南极五岭,皆外户不闭,行旅不赍粮,取给于道路焉。
(1)材料一、材料二分别描述了什么样的社会现象?
(2)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五、反思
第3课时开元盛世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
1、掌握唐玄宗统治前期在政治上采取的措施及经济上繁荣的表现。
2、理解开元盛世就是唐的全盛时期。
【学习重点】开元盛世;唐都长安。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
1、政治上(开元之治):
唐玄宗即位后,励精图治,他采取的措施有:
①任用名相(如熟悉吏治、富有改革精神的);②整顿地方吏治;③崇尚节俭。
这些措施,使开元年间政局为之一新,史称“”。
2、经济的繁荣:
⑴农业:
①兴修水利工程;②农作物种植上:
水稻采用育秧移植栽培;从引进许多蔬菜新品种;生产在江南农业中占有重要地位,饮茶之风在全国范围盛行;③农具改进:
唐朝时发明了新的生产工具和灌溉工具;④抗拒天灾的能力增强。
⑵手工业:
①丝织业花色品种多,技术高;②陶瓷业:
代表作有越窑、刑窑和(最著名的)。
其中是世界工艺的珍品。
⑶商业:
①唐朝的商业繁荣,大都市有长安、、扬州和。
②不仅是全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也是当时各民族交往的中心,又是一座的大都市。
城内是居民住宅区,为繁华的商业区
3、统治前期,政治清明,经济空前繁荣,仓库充实,人口明显增加,唐朝进入时期,历史上称为“”。
了解:
唐玄宗统治后期,政治腐败,“安史之乱”使唐朝由盛转衰,后在唐末农民起义军的打击下,907年唐朝灭亡。
2、儿歌记忆
“开元之治”唐玄宗,任用宰相名姚崇,十项建议献良策,玄宗一一都依从。
重视吏治看政绩,改革图新大手笔,玄宗前期政局稳,“开元盛世”显生机。
农田水利多工程,水稻育秧产量增,蔬菜传入新品种,饮茶之风多盛行。
犁地改用“曲辕犁”,“筒车”灌溉新工具,丝织陶瓷都出名,城市发展鼎盛期。
玄宗后期图享乐,宠爱贵妃惹大祸,安史之乱局势转,唐朝从此渐衰落,907年唐朝亡,后期五代又十国。
3、拓展延伸:
1.动脑筋:
想一想,这个时期的唐玄宗和他的曾祖父唐太宗有哪几点相同的地方?
答:
他们都善于任用贤臣,重视地方吏治,重视农业生产,都注意“戒奢从简”,唐玄宗统治前期好唐太宗统治时期都出现了中国封建时代著名的“治世”——“开元之治”和“贞观之治”
2.有位阿拉伯商人来到广州,拜见一位唐朝官员。
……。
这个例子说明什么问题?
答:
说明唐朝丝织技术高超,丝绸质地很薄。
练一练答案:
D
3.活动与探究读史分析:
后人评论唐玄宗说:
“玄宗少历民间……”坚持这样做了么?
这句话的意思是:
唐玄宗年少的时候在民间,亲身经历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难,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
他后来没有坚持这样做。
四、巩固训练:
1、“贞观之风,一时复振”是指()
A、唐太宗统治时期B、武则天统治时期C、唐玄宗统治前期D、唐玄宗统治后期
2、唐朝长安城有严格的布局,其中商业区称为()
A、宫城B、皇城C、市D、坊
3、唐朝全盛时期出现的盛世局面,史称
A、文景之治B、开皇之治C、贞观之治D、开元盛世
4、唐朝的国际性大都市指的是
A、洛阳B、长安C、扬州D、成都
5、隋唐时期的时代特征是
A、民族政权并立B、中央集权强化C、繁荣与开放D、封建化起步
6、饮茶之风在全国盛行是在
A、秦朝B、汉朝C、隋朝D、唐朝
7、唐代创制的可以随水流转动汲水进行灌溉的工具是
A、水排B、耧车C、筒车D、翻车
8、唐朝陶瓷业中,色彩艳丽,闻名于世的产品是
A、青瓷B、白瓷C、彩色瓷D、唐三彩
9、世界上第一部茶叶专著是
A、《茶说》B、《山海经》C、《齐民要术》D、《茶经》
10、王谠在《唐语林》中写到“开元初,上留心道理,革去弊讹,不六七年间,天下大理。
河清海晏,物殷俗阜”。
“留心道理”的皇帝是
A、唐高宗B、唐太宗C、唐中宗D、唐玄宗
11、唐太宗的统治政策:
轻徭薄赋,发展生产;勤于政事,“戒奢从简”,节制自己的享受欲望合并州县,革除“民少吏多”的弊端;任用贤才,虚心纳谏,任命富裕谋略的房玄龄和善断大事的杜如晦做宰相,重用敢于之言的魏征。
唐玄宗的统治政策:
任用富于改革精神的姚崇等人做宰相;重视地方吏治,并亲自考核县令的政绩,开元初年,命宫人烧毁宫内一批珠玉锦绣,表示不再用奢侈物品的决心;在农业方面,共修建了四十多处大型水利工程等。
(1)请你比较一下,他们采取的措施有哪些相同点?
(2)从唐太宗的“贞观之治”到武则天的“政启开元,治宏贞观”,再到唐玄宗的“开元盛世”,从其统治政策上我们得到什么启示?
五、反思
第4课时科举制的创立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1、掌握科举制的诞生及发展完善的知识。
2、全面理解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重点】科举制的正式诞生;科举制的影响。
【学习过程】
一、独立试航
1、科举制的诞生:
⑴隋文帝时期,为改变魏晋以来的选官制度,开始用的方法来选拔官吏。
⑵隋炀帝时,正式设置,考核参选者对时事的看法,按考试成绩选拔人才,科举制度正式诞生。
2、科举制的完善:
唐朝时科举制逐渐完善,常设的考试科目中以、两科最为重要,唐太宗、武则天、唐玄宗是完善科举制的关键人物。
⑴唐太宗:
①扩充规模,扩建学舍,增加学员;②严格录取应试者
⑵武则天:
武则天时创设了殿试和。
⑶唐玄宗:
①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②玄宗曾八次亲自面试应试者。
3、科举制的影响:
⑴科举制改善了,使有才识的读书人可以入朝为官;
⑵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
⑶科举制促进了的发展,大大有利于唐诗的繁荣;
⑷科举制在我国封建社会延续了一千三百多年,直到清末才被废除。
二、儿歌记忆
科举诞生隋朝时,炀帝最先设进士,实行“学而优则仕”,公平竞争用考试。
太宗玄宗武则天,完善科举是关键,太宗重教扩国学,进士第一称状元,则天“武举”选武士,诗赋考试玄宗时。
教育文艺大发展,科举改善用人制,此制延续一千三,清朝末年才废止。
3、拓展延伸:
1.明经考试有一种叫做“帖经”……我们现在的考试中有相同的题型么?
答:
明经考试中的“帖经”,是封建统治者用儒学家说统治、禁锢人们思想的表现。
这种试题题型有利于强化记忆,但不利于读书人发挥自己的见解。
它类似于今天的填空题。
2.你认为唐朝的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好不好?
为什么?
答:
唐朝进士科重视考诗赋,对于唐朝文学的繁荣和发展、诗歌艺术的普及与提高是有利的,对于确立唐诗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的地位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
3.练一练答案:
D
4.活动与探究
阅读分析:
唐朝中后期的一位宰相……你认为他的话是否有道理?
答:
李德裕反对科举制度。
他的话是不妥的,因为熟悉朝廷事物、礼仪只是有利于当官以后从形式上办好朝廷的事情,并不是当官的必要条件。
阅读分析:
对于下面这些说法,你有什么感想?
可以结合现在的考试制度,谈谈你的看法。
答:
孙中山和英国大百科全书这两段话,表明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是世界上最早的考试制度,明确指出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与英国考试制度及现代各国考试制度之间的渊源关系,这说明,中国古代考试选官制度对世界文明发展产生过一定影响。
4、巩固训练(相信自己一定能顺利通过!
)
1、我国科举制正式诞生在于谁统治的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太宗D、唐玄宗
2、下列哪位皇帝是开殿试之先风的
A、隋炀帝B、唐太宗C、武则天D、唐玄宗
3、若你是生活在唐玄宗时期的读书人,在参加进士科考试之前,你主要复习的主要内容
A、算学B、诗赋C、书法D、历史
4、若你是唐朝时期的读书人,参加进士科考中了第一名,你将被称为
A、探花B、榜眼C、状元D、举人
5、青年周凯武艺高强,尤善骑射,后被当地州官选送参加考试,结果考中。
此事可能发生在下列哪位皇帝统治时期
A、隋文帝B、隋炀帝C、唐高祖D、武则天
6、“十年寒窗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这一现象,与下列哪项制度的推行直接有关
A、禅让制B、郡县制C、分封制D、科举制
7、在唐朝常设的考试科目中,最重要的两科是
A、进士、明经B、武举、明经C、进士、武举D、进士、状元
8、1905年清政府宣布废除科举考试,至此,经历1300多年的科举制度终于退出历史舞台。
科举制度逐步完善于
A、隋朝B、唐朝C、宋朝D、明朝
9、材料一:
魏晋以来,官员大都从各地高门权贵的弟子中选拔。
权贵子弟无论优劣,都可以做官。
许多出身低微但有真才实学的人却不能到中央和地方担任高官。
材料二:
唐代有人写诗说: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
(1)为改变材料一所反映的弊端,隋文帝和隋炀帝个采取了什么措施?
(2)材料二中提到的“长策”是指什么?
它对唐代的教育事业产生了什么影响?
10.材料一:
一位唐朝官员说:
“国之取士,远法前代,进士之科,得人为盛”。
材料二唐太宗在端门看见新科进士鱼贯而出,高兴的说:
“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材料三:
科第之设,草泽望之起家,簪望之继世
(1)科举制度组早出现于那个朝代?
(2)根据材料,你认为在唐朝占主导地位的科举考试科目是什么?
(3)材料反映了科举制度的什么作用?
你认为科举制度对教育有什么影响?
五、反思
第5课“和同为一家”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
1.了解和并能简述吐蕃的社会发展及与唐朝的关系;了解回纥、粟末、南诏的社会生活及与唐朝的关系。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是吐蕃的发展及唐朝与吐蕃的友好关系。
难点:
唐朝对边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较开明的政策。
学习过程
1、独立试航
唐朝政府才边疆地区设置机构:
唐太宗和武则天在今新疆地区先后设立和
管辖西域。
(1)松赞干布和文成公主:
吐蕃(祖先)
①活动区域:
②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统一青藏高原,定都逻些
③同唐关系:
唐太宗、唐中宗分别把公主、嫁到吐蕃
(2)回纥的勃兴:
回纥(祖先)
①活动区域:
色楞格河流域
②同唐朝的关系:
8世纪中期,唐玄宗封其首领为后来回纥改名为
(3)“车书本一家”:
靺鞨(满族祖先)
①活动区域:
、黑龙江流域
②同唐朝关系: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4)、苍山洱海见的南诏:
南诏(和的祖先)
①活动区域:
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②同唐的关系:
唐玄宗封其首领为
2、儿歌记忆
到了公元七世纪,青藏高原大统一,松赞干布求太宗,文成公主嫁过去。
藏汉联姻传佳话,促进经济和文化,金城公主入土蕃,藏汉“和同为一家”。
渤海郡王管“两江”,六诏统一云南王,怀仁可汗治回鹘,民族友好万年长。
三、拓展延伸
1、动脑筋:
唐太宗说:
“自古皆贵中华……体现了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答:
过去的统治者只重视中原汉族,请示边疆少数民族,我与他们不同,我对各民族一视同仁。
这种一视同仁的政策,体现了唐太宗比较开明的民族政策。
2、回顾小学学过的有关藏族人民生活的知识,想想与吐蕃人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答:
相同:
生活在青藏高原种植青稞和小麦等作物,饲养牦牛、马等牲畜;冶铸业和纺织业水平较高;能歌善舞。
3、如果你跟随文成公主入吐蕃,你能帮文成公主做些什么有益于吐蕃的事?
可以传授内地的文化,可以传播内地的先进生产技术、带去优良的品种;可以帮助公主管理文书奏章…
4、练一练:
B
四、巩固训练、
1、回鹘衣装回鹘马,描述了唐朝长安少年的时尚装扮,请问回鹘是今天的哪个民族?
A、藏族B、蒙古族C、回族D、维吾尔族
2、原居住在黑龙江、松花江流域一带的民族是
A.靺鞨 B.突厥 C.回纥 D.吐蕃
3、赢得各民族拥戴,被北方各族尊为“天可汗”的是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则天 D.唐玄宗
4、唐政府同以前历代统治者“贵中华,贱夷狄”的做法不同,采取“抚九族以仁”的政策,说明唐朝
A.国力十分强大 B.支持少数民族建立自己的政权
C.需要依靠少数民族保卫边疆 D.民族政策比较开明
5、下列对文成公主入藏所起作用的叙述最为准确地是
A是吐蕃与唐结盟B为吐蕃经济文化发展做出了贡献
C使吐蕃与唐“和同为一家”D加强唐对吐蕃的管辖
6、唐朝设置的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的是
A、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机构B、管辖西域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C、管理全国宗教事务的机构D、管辖西藏的最高行政和军事机构
7、唐与吐蕃建立友好关系的主要方式是
A、和亲B、战争C、互派使者D、互设交往机构
8、“正月十五那一天,公主答应来西藏。
莲花大坝不用怕,百匹骏马迎接您。
”这一材料涉及的历史事件发生在
A、唐太宗B、唐高宗C、武则天D、唐玄宗
9、连线吐蕃怀仁可汗维吾尔族青藏高原
回鹘松赞干布彝族和白族今甘肃、新疆等地
南诏云南王藏族云南苍山、洱海一带
9、材料一:
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朕独爱之如一。
材料二:
外甥是先皇帝舅宿亲,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为一家。
天下百姓,普皆安乐。
(1)材料中的“中华”和“夷狄”分别指什么?
(2)材料二反映了唐朝和哪个少数民族的关系?
(3)他爱“夷狄”表现在哪些方面?
并举出一个事例?
(4)这两则材料反映了唐朝什么样的民族政策?
五、反思
第6课对外友好往来
主备人:
于晓慧审核人:
日期:
学习目标
1.了解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的情况,包括日本派往中国的遣唐使与唐文化对日本产生的深远影响、鉴真东渡日本、隋唐与新罗的频繁的来往、玄奘西游取经等史实。
2.理解分析隋唐时期出现频繁交往高潮的原因和对历史发展产生的重大影响。
学习重点和难点
重点:
唐朝与日本、天竺的交往。
难点:
封建时代对外交往如此频繁的原因;理解它与当今的对外开放的区别。
学习过程
1、独立试航
隋唐对外将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
(1)、遣唐使和鉴真东渡
唐与日本的关系:
1.遣唐使:
唐朝从贞观年间开始,日本来中国的有十多批。
他们回国后,很受重用。
2.唐文化对日本的影响:
(1)日本以唐朝的制度为模式,进行
(2)参照创制了日本文字
(3)在社会生活上至今还保留着人的某些风尚
3.鉴真东渡日本:
唐玄宗时,第六次东渡才成功,他在日本传播了唐朝文化,他设计的,被日本视为艺术明珠
(2)唐与新罗的关系
1、新罗派遣使节和大批留学生到唐朝学习中国文化
2、新罗物产居唐朝进口,朝鲜的音乐也传入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年级 下册 历史学 案全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