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docx
- 文档编号:892241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
- 大小:24.49KB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docx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docx(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
中国现代文学形成性考核册
作业一
一、DACAAAABBC
二、11、Acd12、ABD14、bcd15、
三、16新青年17、周作人18、诗镌19、戏剧协会20、国防21、上海22、194923、旧事重提24、郭沫若25、沉沦27、背影28、云游29、死水30、张恨水
四、简答题
31
32.鲁迅小说从一开始就表现出“直面现实”的特点作品所涉及的内容都是人们当时所面临的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鲁迅小说在城市和农村两个方面的重大突破对写实小说的发展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在鲁迅的影响下很快就出现了一个“问题小说”的创作热潮当时在国内的几乎所有的新文学小说家都参与过问题小说的创作。
1919年初由北京大学学生团体新潮社创办的《新潮》杂志虽然不是文学刊物却在短短的两三年中发表了汪敬熙、杨振声、罗家伦、俞平伯、叶圣陶等人的22篇小说形成了一个“《新潮》作家群”。
1919年下半年冰心以一个女作家的身份在当时最有影响的《晨报副刊》上发表了《斯人独憔悴》对于“问题小说”的创作更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后《新潮》作家群中的叶圣陶、已经小有名气的冰心以及许地山、王统照等作家继续从多方面探讨人生问题表达对人生的见解并以改革后的《小说月报》为阵地逐渐形成了一股写实小说的潮流将“问题小说”引向了高潮。
五、分析题
33、《狂人日记》作者鲁迅作品最初发表于1918年5月《新青年》杂志上。
这是文学革命最早的光辉实绩是一篇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作品。
有你更精彩!
从作品的内容上看作品表面上所描述的是一个患“迫害狂”的、时时害怕着、提防着被人活生生地吃掉的狂人但作者通过象征、比喻、暗喻的艺术表现手法将狂人变态的心理混乱的逻辑虚妄的幻觉展现在读者的眼前读者能从作品中的关键性词句中领会到这是一个站在时代前列的反封建礼教反家族制度的思想斗士的形象。
“凡是须得研究才会明白”——表现了“狂人”的作为时代的启蒙主义者的思想特征“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弱狐狸的狡猾”——是“狂人”对“吃人者”本质的认识“狂人”从“歪歪斜斜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几个字”的历史上“字缝里”看出来“吃人”的两字是他对封建的实质所作的历史概括“将来容不得吃人的人”“救救孩子”这是“狂人”所追求的理想。
狂人的形象有着“狂与不狂“的两重性含义深刻是一个象征性的形象。
从作品的艺术特征上看《狂人日记》表现出作者作为一位启蒙主义者的特点。
作品通过狂人的言行、心理尖锐地揭示了家族制度和礼教“吃人”的本质作品揭示了“仁义道德”的极端虚伪性发出了“救救孩子”的呼声。
作品不仅表现了彻底批判封建道德的勇气而且表现了鲁迅的“忧愤深广‘的人道主义情怀表现了他以创作改造社会和人生的总体精神。
所以这篇作品不仅是一篇彻底分封建的“宣言”也是作者此后全部创作的总“序言”。
《狂人日记》是鲁迅先生在艺术上借鉴俄国果戈里的《狂人日记》的写法为我国现代小说创作了一种新形态——日记体小说。
从文学的地位上看《狂人日记》虽然不是现代文学史上最早的白话小说但它以“表现的深切和格式的特别”以娴熟的白话口语以足够的思想艺术份量深刻地体现了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的实质把彻底反封建的精神与崭新而完美的形式的结合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
总的来说五四新文学从一开始就呈现出各种体裁发展不平衡的格局。
话剧从开端到成熟几乎花费了半个世纪新诗对于传统旧诗的胜利虽然只用了短短四年然而它不但经历了一个痛苦的涅槃过程而且距离艺术上真正的成熟还有待时日散文的成就最大但是它一开始使用的却是文学革命所反对的文言文而且它虽然有数量众多的名家名作却很难找出一篇足以体现其整体成就和水平的代表之作。
只有小说虽然起步较晚大多比较幼稚但是却由于产生了鲁迅的《狂人日记》创造出了一个奇迹小说的开端也就是它成熟的标志。
虽然《狂人日记》不是新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小说但它却是第一篇猛烈抨击封建礼教的白话小说以足够的思想分量体现了新文学运动的实质在艺术上成功地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表现手法在现代文学史上创造了一种崭新的小说形态最早显示出了文学革命的实绩。
绩。
作业二
一、BCDCCBACBA
二、11A12ABD13,.ACD14ACD15.ABCD
三、16.189817.汪静之18.戏剧19.卢沟桥20、伤逝21.学灯22.郁达夫23、梁实秋24、冷清秋25、翟秋白26、幻灭27寒夜28、曹禺29、老舍30沈从文
四、简答题
31、A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与他们心中的郁积无处排解有关他们大多生活在国外虽然无法反映中国社会中的现实问题却可以抒写一个弱小民族在异国他邦的屈辱和长期郁积在自己心中的愤懑或通过想象中的主人公形象来寄托自己的理想形成了抒情小说的基本特点。
B创造社作家的抒情风格的形成也与他们受到西方浪漫主义文学影响有关无论是郁达夫的《沉沦》还是郭沫若的《漂流三部曲》都受到日本“私小说”影响具有明显的“自叙传”特点。
32、闻一多是最早提倡和实践新格律诗的诗人这首诗也是实践其新格律诗主张的范例。
闻一多在《诗的格律》中主张“诗的实力不独包括音乐的美(音节)绘画的美(词藻)并且还有建筑的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这首诗完全符合他的上述主张。
首先从音节上看该诗具有音节的和谐美这主要表现在诗的节奏上。
这首诗的节奏非常整齐每一行诗都有四个停顿如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这里每四个停顿又是由三个“二字尺”一个“三字尺”组成这样整齐的停顿使这首诗的音节十分和谐就如同四拍子的歌曲一样使其节奏具有了格律化的音乐美。
这首诗的音乐美还表现在韵律上。
全诗除第一节外第二、三、四、五节都采用隔句韵的形式并且每节换一次韵在统一中有所变化使声律整齐而不呆板。
这也就使新格律诗与旧格律诗在形式上有了明显的区别。
另外这首诗的首尾两节都用“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做首句这种复沓不仅在意义上是一种强调和呼应在韵律上也有回还往复之美。
其次这首诗的建筑美也是显而易见的。
所谓诗的建筑美是指诗行与诗节的排列均齐而言。
这首诗共五节每节均四句每句九字做到了节的匀称句的均齐。
每节诗都四四方方整整齐齐好像一座有棱有角、刚劲挺拔的大厦具有建筑美。
再次这首诗也具有较强的绘画美。
这主要表现为诗的词藻美上。
诗人在描写死水时特别注意选取那些易于引起人们视觉联想的词藻以加强诗句的绘画美感。
如诗中既有色彩丰富、鲜明的“翡翠”绿又有“桃花”红“珍珠”白再加上“罗绮”、“云霞”、“绿酒”等描写使死水显现出繁复的色彩来这无疑大大增强了诗歌的绘画美。
诗人用美丽的色彩来描绘死水的“表”当然正是为了有力地揭示它那丑恶的“里”。
表与里的强烈对比造成强烈的反讽效果犹如漫画中的夸张修辞中的反语。
《死水》一诗相当成功地实践了闻一多自己的诗歌主张不愧为诗人众多诗作中的精品.
五、分析题
33.阿Q的“精神胜利法”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鲁迅是怎样描写的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和意义试结合作品内容加以说明。
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鲁迅最著名的作品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被评论得最多的一部小说。
在国外它被翻译成许多种文字出版在国内一代一代的读者都欢迎它阿Q的名字家喻户晓几乎无人不知。
它为什么能获得这样大的成功?
首先当然是阿Q这个人物。
鲁迅曾经说过在写《阿Q正传》以前阿Q的形象已经在他心中酝酿了好多年了。
他所以从事文学就是要唤醒昏睡的大众因此向读者描画出我们“沉默的国人的魂灵”以此来促使人们反省自身扫除愚昧的麻木就自然会成为他的夙愿。
在《阿Q正传》之前鲁迅写下的一些作品在某种意义上都像是在给《阿Q正传》作准备。
譬如《药》就是用一种极为尖锐的方式揭露了农村中一般民众的麻木相而这正是《阿Q正传》中未庄和县城里居民的普遍特征。
至于《风波》中的那位赵七爷更活脱脱就是一个未庄里的赵太爷。
所以阿Q这个人物是和鲁迅笔下的其他农民形象譬如《风波》里的七斤和《故乡》中的闰土都有很大的不同它不是产生于那种想要描绘某个具体人物的冲动也不是作者为了制造某种氛围而虚设出来的在很大程度上完全可以说它其实是鲁迅对病态国民性的全部感受的结晶鲁迅是要用它来显示“愚民的专制”的真相在鲁迅心目中阿Q正是无数麻木愚昧的中国人的代表。
阿Q非常穷穷得只剩一条裤甚至连姓名都没有。
但是他的可悲却主要还不在物质生活条件的被剥夺而在于他精神生活的被扭曲。
他被压在未庄生活的最底层什么人都能欺负他可他却并不在乎常常好像还很得意——这里的关键是他有一种独特的精神胜利法分明挨了别人的打他却想这是儿子打老子分明是别人借乱抢走了他赌赢的钱他却在愤怒之中抡起巴掌打自己一个耳光仿佛是在打别人一样。
就是受了再厉害的欺凌他都能依靠类似这样的方法转败为胜最后就莫名其妙地高兴起来。
这都是精神胜利法阿Q身上最重要的精神特征。
仔细分析起来阿Q这精神胜利法是包含了好几个因素的。
首先是懦弱受了欺压不敢真刀真枪地反抗其次是恼恨虽然不敢反抗但受欺压产生的恼恨却依然存在必须要用某种方法加以排遣再就是自欺因为不敢向外界报复就只有作自我辟解而这辟解的唯一办法就是对现实闭上眼睛用想象的胜利来安慰自己最后是健忘如果不健忘自欺的效力就不能维持只有借着自欺迅速忘却恼恨的直接原因心境才能恢复平和阿Q也才能重新高兴起来。
这就可以看出贯穿阿Q这精神胜利法的全过程的是一种根深蒂固的奴性一种遭受压迫之后不敢反抗甚至不敢正视这压迫的奴性。
在阿Q的恼恨中本来是包孕着反抗的萌芽的但这萌芽要长大却有一个前提那就是这恼恨必须进一步发展成为憎恨和报复的冲动。
可现在阿Q却把这恼恨改变成为自我欺骗的动力这就泯灭了反抗的可能。
所以说阿Q的精神胜利法是被压迫者身上最不可救药的一种精神病态。
在阿Q身上除这精神胜利法之外还有其他一些愚昧的表现。
譬如他对女人的那种带有浓厚传统色彩的蔑视譬如他那种到更弱者身上去发泄恼恨的劣习挨了假洋鬼子的打却去调戏小尼姑等等。
如果说小说对阿Q精神胜利法的集中刻画已经证明了鲁迅是要借阿Q来刻画国人的灵魂那么阿Q身上的其他这些形形色色的精神病态就更进一步证明鲁迅的确是完成了他的创作意图把阿Q写成了整个民族精神病态的典型。
他的精神状态具有非常大的代表性中国历史上遗传下来的种种奴隶意识近代以来随着社会半殖民地化而产生的许多畸形心理都在阿Q身上得到了生动而又透彻的表现34、陈白露是半殖民地大都市中的交际花一方面追求奢华的物质生活另一方面她在精神上又厌恶这种生活。
《日出》的悲剧意义在于揭露了金钱物欲世界对人性的扭曲和异化使一个美丽聪明的年轻女性走上了自我毁灭之路激起人们对金钱社会的憎恶。
陈白露受到过新思潮的洗礼有着自己活泼、纯真的“竹均”时代渴望有一个意中人和幸福的家庭她独自到社会上闯荡原以为凭借自己的年轻美貌和聪明才能能在身会上闯出一条路来但却不幸落入黑暗社会的陷阱论为一名交际花过着寄生的生活。
按理她如果自甘堕落一直麻木下去凭她的美貌她的聪明即使是潘月亭破产了也许会有李月亭、王月亭及金八爷之类的有钱、有权的人来赖以委身直到灯枯油尽。
可她偏偏是清醒的,每当奢华过后,夜深人静时她就感到一片空虚,找不到自己的归宿。
“她爱生活,又厌恶生活”。
她厌倦上流社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醉生梦死的糜烂生活但又无法抵御这种生活对她的腐蚀她知道自己的生活方式是对自己残酷的折磨,但又无法自拔她不想这样生活下去,但又离不开这个丑恶的地方她虽然不能自拔,却还想救人,当她亲眼目睹“小东西”等社会底层的人们被摧残、被蹂虐,痛苦地在生活中挣扎,而想有所反抗尤其是当她知道小东西打过金八,便连声自语“打的好打的好打的痛快”。
陈白露从这个女孩身上看到了许多自己所缺乏也希望有的东西。
她承认太阳要出来了,但太阳不属于她她只能沉没在黑暗中,所以,当她赖以寄生的银行家潘月亭破产,巨额债款无法偿还时,她只得在日出前服毒自杀。
作业三
一、DBBABBBACA
二、11,ABCD12.13.14.15ACD
三、16.陈独秀17.尝试18.现代19.文协20.狂人日记21.22.梦柯23.寒夜24.竹筠25.四世同堂26.戴望舒27.穆世英28.胡风29.死水微澜30.冯至
四、简答题
31.京派作家是“乡土文学”传统的继承者他们对儿时的乡土生活的怀念是形成他们创作具有田园牧歌风格和抒情小说特征的主要原因并因此与“京味”小说花开了界限。
在题材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乡土中国和平民现实的描写首先这与他们的文学态度有关对往日生活的怀旧传统和人生态度有关。
风格上他们大多倾向于从容节制的古典式审美取向。
文体上他们大多创造出比较成熟的小说样式。
32、一、丝厂的生产原料都来源于农村其宏大的构思与“蛛网式”布局与题材的“史诗化”特色相呼应概括地表现了中国20世纪30年代广阔而复杂的社会现实。
二、为了突出他的阶级特征当时纺织业是中国最发达最有代表性的民族工业在吴荪甫身上集中地表现了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具有的“两面性”
五、分析题
33、1918年5月《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发表鲁迅《狂人日记》。
这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用现代体式创作的白话短篇小说。
内容和形式上的现代化特征成为中国现代小说的伟大开端开辟了我国文学发展的新时代。
继《狂人日记》后鲁迅在19181922年间连续写了15篇小说1923年收入《呐喊》19241925年间创作11篇小说加上从《呐喊》中抽出的《不周山》编为《彷徨》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鲁迅手中成熟——《呐喊》和《彷徨》史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之作也是成熟之作。
鲁迅写小说虽然借鉴了外国小说的艺术经验但他把外国小说的经验与中国古代小说的传统结合在一起奠定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民族化的基础。
鲁迅小说标志着中国现代小说的开端与成熟主要是它在在形式上是新的、成熟的思想内容上是彻底反封建的揭开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
作业四
一、CDCDCACBCC\
二、11、abcd12、ABG13.A14.ABD15.ACD
三、16、文学17.雪朝18、雨巷19、刘呐鸥20、王奎桥21、灭亡22、断魂枪23、商市街24、死水微澜25、小二黑结婚26流言27、金锁记28、钱钟书29、九叶集30、荷花荡
四、简答题
31、11898年政治上的“戊戌变法”失败后康有为、梁启超逃亡日本后全力投入文化宣传竭力推进文学改良发动了一场以文学为工具的思想启蒙运动为文学的变法提供了转机。
2也是在1898年严复严几道译述的英国学者赫胥黎的《天演论》出版达尔文以“天道变化不主故常”、“物竞天择”、“弱肉强食”为核心思想的进化论惊醒了中国的思想界和文化界。
3还是在1898年林纾林琴南与王寿昌合作翻译完成了法国作家小仲马的《巴黎茶花女遗事》从此“林译小说”开始了现代中国最早的文学启蒙
32、沈从文先生的小说《边城》和《萧萧》中都十分的纯真、善良、美丽她们的童年、爱情、她们慈祥的爷爷和身边宽容仁厚的人们都是那样惊人地相似.从生存环境看她们都出身于山野田间是大自然的女儿。
是湘西山水间栉风沐雨掬雾追云的“野丫头”。
鲜明的地域特征令两个少女充满野趣。
她们顺乎自然规律从小不受管束健康活泼、聪明伶俐且带点娇憨无拘无束自生自灭。
融人性于山水寄情思于命运。
略有差异的是——劳动性质或分工选择。
翠翠与爷爷属水上人家萧萧与家人属庄户人家。
从人际关系看虽然她们的父母都隐身幕后没有出到前场但是她们的身边都有一位慈祥仁厚并对她们呵护有加的老祖父。
爷爷既给了她们生活中长辈的关爱还给了她们许多生活的乐趣。
不同的是——家庭结构和生活习惯。
翠翠的人际交往更社会化一些有众多过往船客与小镇人物萧萧的人际交往更家庭化一些有丈夫、儿子、情人、婆婆、公公、伯伯等。
从人物性格看她们都是那种懂事、乖顺、勤快、讨人喜欢的女孩。
区别在于——翠翠性格内敛心事较多地装在肚子里更多地是在希望和等待的梦境中期盼幸福生活降临萧萧性格外露做人家媳妇、替情人养孩子、与丈夫拜堂成亲入洞房都水到渠成地做出来了没有多少藏之匿之的地方更没有什么不好意思的感觉似乎生活得更现实一些。
从命运结局看她们都身不由己地屈从或顺应了自然或社会环境加之于身的突如其来的天灾人祸。
后来景况悬殊——翠翠身边白塔倒了爷爷死了虽爱情尚有渺茫的等待和寄托然婚姻似乎已经没有多大可能她成为孤女被无可奈何地遗弃在山脚水边仍然是少女的她留给读者的牵挂要多许多萧萧虽为胆小不负责任的情人抛弃却有了两个儿子和一个丈夫还有一个挺不错的家她的可以亲近的人基本上都还生活在她的身边她成了少妇牛儿已定了亲若无意外且终将会儿孙满堂读者对她的牵挂要少得多如果有也只是祝愿而已.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国 现代文学 形成 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