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2doc.docx
- 文档编号:892169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6
- 大小:53.23KB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2doc.docx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2doc.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2doc.docx(3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练习题含答案2doc
中考现代文阅读练习含答案
1·爱,从来不卑微
很长一段时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譬如关于人生价值,关于人间真情,等等。
心灵的空间里满是楼宇隔绝起来的如壁的冷漠,使我因为这个年龄而丰盈起来的心像一株水仙在沙漠里渐渐枯竭。
一个午后,校园里播放着一首不知名的美国歌曲,我和几个同学站在一栋楼房的角落里聊天,面前的桌子上,摆着为灾区孩子们募捐的纸箱。
为了引起过往行人的注意,我们把一组放大的黑白照片贴在一块长幅的红布上,照片上的那些孩子坐在用帐篷搭起的教室里,纯真而渴求的目光齐齐地望着前方。
在离我们不远的地方——学校西三食堂前的路旁,放着几只超负荷的垃圾箱,我每次拎着饭盒掩鼻而过时,总看到一个老头正专注地用铲子或手翻腾着什么。
久而久之,便带着很强的不屑,眼熟了这个蓄着半撮白胡子的可怜的老头。
我没有在意这个拾垃圾老头的到来。
他佝偻着身子吃力地背着脏兮兮的尼龙袋从我面前走过时,忽然停下来,在那幅红布面前站定,眯着眼仔细地瞧着那组照片,很久才从一张移向另一张。
我不禁哑然失笑,一旁的伟子拽拽我:
“小心点,别不留神让他把捐赠的衣服当垃圾收跑了!
”
我笑笑,低头清理那些或大或小、或新或旧的捐款。
突然感觉眼前有什么东西在晃动,我吃惊地抬起头,老头不知何时已来到了我的面前,一只枯黑得像老松树皮的手抖抖地递过来拾元钱。
我惊讶得不知怎么办才好,回过神时,他已把钱放到了桌上,摆摆手,像完成了一个伟大使命似的微昂着头离开了……
我仍呆呆地站着,望着他佝偻着远去的背影,一股莫名的敬意从心底缓缓流过。
这个曾在我眼中渺小而卑微的生命,以它朴实的力量深深震撼了我。
在真情有些消瘦的年代里,这位或许因为贫穷而被人们淡忘了的老人,却用生命里那条流淌着朴实的爱的血脉,尽了许多人冷漠地认为是义务的一点责任。
心中种种命题忽然有了答案——在我们只知用华丽的文字呼喊爱渐迷失的时候,又有多少真正宝贵的东西被自己不屑地丢掉。
老人弓腰拾起的,难道仅仅是我们丢弃的垃圾吗?
11﹒品读文中划线的句子,回答:
(2分)
(1)句中“消瘦”一词的含义是
(2)为什么说老人的生命里流淌着的是“朴实的爱的血脉”?
答:
12﹒文章开头说“我一直为生命的某些问题所困扰”,结尾又说“心中种种命题有了答案”。
请问“我”为什么而“困扰”?
“我”找到了什么“答案”?
(3分)
答:
13﹒文章前面部分多次写“我”对拾垃圾老头的“不屑”,后面却说“我”对老头的行为感到“惊讶”、“震撼”,并产生了“敬意”。
作者为什么这样写?
(2分)
答:
14﹒老人的善举让“我”产生了“莫名的敬意”,甚至在他远去之后“我”仍然“呆呆地站着”。
如果你是文中的“我”,此时,你最想对老人说什么?
(2分)
答:
15﹒有人常常抱怨这个世道的势利和冷漠,但人性的光辉却在汶川大地震中熠熠闪耀,每时每刻都有令人感动的爱心故事发生。
请结合链接材料,说说你对“爱,从来不卑微”的理解。
(3分)材料一:
报道称:
企业家们一掷千金,出资亿元,为灾区孩子建“震不垮的学校”;明星大腕成龙、李连杰慷慨解囊,捐赠千万,并亲赴灾区慰问受灾群众。
材料二:
爱心传递中的感人画面:
一位残疾姑娘坐在轮椅上高举善款投向捐款箱;
一个头发花白的乞丐将讨来的零钞换成大票捐给灾区。
答:
2·棉花糖(周波)
那年,老家的炊烟像云朵一样悠悠地飘着。
晌午,父亲拖着一身的泥巴吭哧吭哧地走回家。
这日头!
父亲心里一阵嘀咕。
“回来了?
”母亲把毛巾递给父亲。
“嗯,先喝口水。
”父亲走到水缸边,用勺满满地盛了一碗凉水,咕噜一声灌进肚里。
我那时年龄小,每天屋里屋外跑。
父亲背着一大摞农具进院门时,我每次比母亲跑得快。
“丫头,又看我喝水?
”父亲滴着汗珠朝我笑。
“甜吗?
爹。
”我两手搭着缸沿咯咯地笑弯着头。
“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爹又笑。
于是那天起我记住了棉花糖的滋味,做梦也想吃棉花糖。
后来我上学了,看到学校的门口有流动的商贩卖好看的棉花团一样的东西。
同学们说那是棉花糖。
棉花糖?
我禁不住诱惑,用零碎的硬币买了一小团吃。
真的很甜,还带着香味。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想着父亲陶醉的样子。
父亲说缸里的水是棉花糖味,这是真的吗?
难道是棉花糖化了变的?
我急切地穿过窄窄的田埂,我没见到父亲行走的身影,却看见母亲提着竹杆沿着河塘在追赶鸭群。
我打开家门,扔下书包就蹿到院里的水缸边。
我个子矮,踮着脚看不到水的影子。
我端来一把椅子站上去,才终于看见那一汪被父亲快喝光了的棉花糖水。
“你不要命了?
”母亲不知啥时候进来的,见我的头隐没在缸里,大叫起来。
我后来对母亲说:
“没有您一声叫,我也许就掉不进缸里去,也不会明白缸里的水根本不是棉花糖的味。
”
父亲惊慌地把我湿漉漉从缸里拎了出来,嘴里咕噜噜地想说什么。
然后我看见父亲舀了一瓢水喝,父亲那会儿喝水的样子一点也不好看。
当然我不敢问缸里的水甜不甜,因为我已经知道水不是棉花糖味的。
惊魂未定的母亲给我换干衣服后去了堂屋,我根本没想到她会去找那根赶鸭的竹杆来打我。
“你这是作啥?
放下!
”父亲扔了水瓢吼道。
“今天不打她一下,明天还会掉进缸去。
”母亲气着说。
太大的惊吓,在两个水缸缝隙里躲藏。
“出来!
”父亲朝我喊。
我从缸缝里看见父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
“不出来我要砸缸了!
”父亲嗓门特别大。
我只好出来,我想父亲一定不会打我,因为他从来没打过我,刚才还阻止了我母亲的竹杆。
但我很快感到不妙了,父亲的眼睛转来转去显然是在寻找打我的家伙。
果然父亲在堆满农具的墙角一顿乱翻,第一次他拿起一根粗大的竹棍子走到我跟前,把我吓得半死。
第二次他换成扁担又走到我跟前,我哭着求饶。
第三次他拿起一顶草帽,我破涕为笑。
然而父亲还是没打下来。
而这时让我惊奇的是父亲蹲在地上拼命地在拔一根草。
拔草作啥?
我呆呆地看着父亲。
“站好了!
”父亲站起身命令我。
我很听话,毕恭毕敬地站着。
随着一阵风吹过颈部,父亲说惩罚结束。
原来父亲用那根草在我脸上打了一下。
我用手摸了摸自己的脸。
有点痒。
晚上,父亲来到我床头边,问:
“丫头,疼吗?
”
我大哭起来,紧紧地抱住了父亲。
“小孩子不能喝生水,要得病的。
”父亲微笑着对我说。
“今天我买了棉花糖吃,爹不是说缸里的水和棉花糖一个味吗?
”我伤心地说。
“爹骗你的。
”父亲愣愣地看着我。
父亲走的那年我正读大学。
有一天,我接到加急电报,告知父亲病危的消息,我连夜乘火车赶回老家。
父亲一直等着我,在病床上他老泪纵横地捏紧着我的手。
可父亲的手冰冷。
“爹…….这辈子…….只打过你……一次。
”父亲喘着气说。
“您……一次……也没打过。
”我感动得泣不成声。
母亲在一边默默地流着泪。
“爹,还记得这个吗?
我把它带回来了。
”我从书包里取出一个小布包,一层层地打开。
“一根草?
”周围的人全惊讶万分。
我把那根草轻轻地放到父亲的手心上,然后我把自己的手放上去,再把父亲的五指合起来……
10、本文描写了一位慈爱的父亲,主要通过哪些事情来表现的?
(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水缸里的凉水明明不甜,为什么要说“甜,很甜,像吃棉花糖。
”?
(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亲的脸铁青,筋脉一根根在颤抖”表现了父亲当时怎样的心情?
(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在父亲寻找打“我”的家伙的过程中,“我”的神情随之发生了哪些变化?
(用文中的词语回答)(6分)
_____ 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 ____——呆呆地看着
14、请说说文中“一根草”的特殊含义。
(3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你是否赞赏文中这种父亲?
请你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看法。
(6分)
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清 明
冬至这天特别阴冷,太阳在中午时分勉强露了一下脸,如同病人应酬时挤出的苦笑。
就在这天,望龙的父母跌入了悲喜交集的泥淖。
望龙的父亲被确诊为肝癌,而且是晚期,而望龙在省中学生奥数竞赛中获奖,而且是一等奖。
透心的悲凉与由衷的喜悦如冰炭同炉,如火烧水浇。
手术前,望龙的父亲斜躺在病床上,带着与家人诀别的庄严沉重,召集至亲好友商量交待有关事宜。
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儿子望龙正在一所寄宿制的省属重点中学读高三,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
望龙的妈妈、舅舅、叔叔几乎一致主张,这件事要瞒住望龙。
孩子明年就要参加高考,扒扒算算只有六个月了,不能有一丝一毫影响孩子的学习。
每周日一如既往地由望龙的妈妈送饭送菜。
望龙的妈妈要高高兴兴,不能露出一丝破绽。
孩子放假,就说爸爸出差了。
总之,要瞒得严严实实,瞒得滴水不漏。
望龙的父亲虽然没有下不了手术台,但发现已经大面积扩散了。
医生预言只有三五个月。
在医院住到年根岁底,还是回了家。
实际上只放了十天寒假的望龙天天埋头做作业,忙得连油瓶倒下来都不扶。
望龙的妈妈告诉望龙说爸爸得了甲肝,是传染病,最好不要接近。
一心只忙学习而又十分听话的望龙只知道爸爸生病了,也没有在意。
开学时,望龙跟爸爸招呼都没有打,就在妈妈的催促声中离家返校了。
春天万物生长,生机蓬勃,望龙的父亲却日薄西山,气息奄奄。
“逃过大冬,逃不过清明”。
望龙的父亲终于在临近清明时被无常带走了。
清明这天也特别阴冷。
“好日不现中。
”太阳偏偏在中午时分勉勉强强露了下脸,显得有气无力。
就在这时,望龙的班主任张老师接到了望龙叔叔打来的电话。
望龙的叔叔告诉了张老师,望龙的父亲因患癌症,医治无效,不幸去世。
打算今天下午四点钟破孝。
破孝、火化、下葬等丧仪非儿子不可。
这些环节本来需要三天,考虑到望龙学习紧张,准备在二十四小时之内完成,特向老师请假二十四小时,明天晚上一准送孩子返校上晚自习。
张老师迟迟疑疑吞吞吐吐地说,本来是可以多请两天假的,可是明天下午安排了语文模拟考试。
望龙的叔叔思谋了一下说,那不耽误考试。
望龙的叔叔恳请张老师做一下望龙的思想工作。
张老师随即到学生宿舍找到了望龙,把他带到办公室。
张老师首先肯定了望龙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接着指出当前这一阶段的战略地位和不可估量的战略意义。
张老师诚恳地说,这个时候,人要排除一切干扰,全身心地冲刺。
然后,张老师才告诉望龙父亲去世的消息。
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稍事停顿后,张老师有情有致地朗诵起“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的古训,有声有色地评述起司马迁为了完成《史记》受腐刑之辱而隐忍苟活,克服个人感情的大丈夫气慨。
张老师补充说,生老病死是自然规律,有生必有死,不足为怪。
张老师希望望龙节哀顺变。
张老师不希望望龙沉溺于悲痛之中,从而对不起自己,辜负家长和学校的厚望。
望龙踏进家门,看见穿好老衣放在铺上的父亲,放声大哭。
望龙的外公外婆、舅舅姨娘、叔叔婶婶连忙劝止。
他们不约而同地说,人死不能复生,你还有个把月就要高考了,千万别哭伤了身体,哭坏了脑子。
孩子!
听话!
不准哭了!
第二天中午,叔叔安排好车,叫他上车返校时,望龙抱住骨灰盒不肯离去。
叔叔用手机又接通了张老师的电话。
张老师既诚恳又沉痛地说,望龙同学,你要化悲痛为力量,以实际行动告慰你父亲的在天之灵,模拟考试在急,学习比什么都重要,你不能感情用事,以小失大!
走进考场的望龙又投入了紧张的考试之中。
第四大题是阅读一篇题为《奔丧》的散文,然后回答问题。
看完《奔丧》,望龙又泪流满面了。
平静以后,面对第一个问题什么叫奔丧,望龙左思右想,绞尽脑汁怎么也不明其意,最后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14、根据语境,写出句中加点词的含义。
(4分)
(1)提起儿子,望龙父亲的眼中闪出了神采。
(2)望龙一愣,头脑一片空白,夺眶而出的泪水在脸上奔流。
15、小说以“清明”为题,为什么?
(3分)
16、结合上文具体内容,说说你对张老师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4分)
17、文章结尾处,写到刚参加完父亲丧礼的望龙却写不出“奔丧”一词的意思,“只得留下空白,付之阙如”。
你认为此处的空白仅仅只是试卷上的一处空白吗?
你还想到了什么呢?
请你谈谈自己的感受。
(3分)
4·红心番薯(林清玄)
①幼年时,一次我和内地的小孩子吵架,他们骂:
“番薯呀!
番薯!
”我们就回骂:
“老芋呀!
老芋!
”对这两个名词我是疑惑的,回家询问了父亲。
他打开一张老旧的地图,指着台湾说:
“台湾的样子真是像极了红心的番薯,你们是这番薯的子弟呀!
”我指着内地说:
“那,这大陆的形状就是一个大芋头了,所以内地人是芋仔的子弟?
”父亲大笑起来,抚着我的头说:
“憨囝仔,我们也是内地来的,只是来得比较早而已。
”
②然后他用笔从我们遥远的北方故乡有力地画下来,牵连到所居的台湾南部。
我第一次认识到,芋头与番薯原来是极其相似的植物,并不是我们想象中那么判然有别的;也第一次知道,原来在东北会落雪的故乡,也遍生着红心的番薯!
③在我居住的地方,巷口本来有一位卖糖番薯的老人,那些番薯长得很细小,却总像记录着什么心底的珍藏。
有时我向老人买一个番薯,散步回来时一边吃着,那蜜一样的滋味进了腹中,却有一点酸苦,因为老人的脸总使我想起在烽烟奔走过的风霜。
④ 老人是离乱中幸存的老兵,家乡在山东偏远的小县份。
有一回我们为了地瓜问题争辩起来,老人坚持台湾的红心番薯如何也比不上他家乡的红瓤地瓜,他的理由是:
“台湾多雨水,地瓜哪有俺家乡的甜?
俺家乡的地瓜真是甜得像蜜的!
”老人说话的神情好像当时他已回到家乡,站在地瓜田里。
看着他的神情,我乃真正知道,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
⑤ 父亲种的番薯收成后送了一大袋给我,放了许久,我突然想起巷口卖糖番薯的老人,便提去巷口送他,没想到老人因少有人吃地瓜而改行卖牛肉面了。
我无奈地提番薯回家,把袋子丢在地上,一个番薯从袋口跳出来,破了,露出其中的鲜红血肉。
这些无知的番薯,为何经过三十年,心还是红的!
不肯改一点颜色?
⑥老人和父亲生长在不同背景的同一个年代,他们在颠沛流离的大时代里,只是渺小而微不足道的人,可能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那颜色如清晨的番薯花,曾经以卑微的累累球根互相拥抱、互相温暖,他们之所以能卑微地活过人世的烽火,是因为在心底的深处有着故乡的骄傲。
⑦我十岁时,父亲首次带我到都市来,行经一片工地,父亲在堆置的砖块缝中,一眼就辨认出几片番薯叶子。
我们循着叶子的茎络,终于找到一株几乎被完全掩埋的根,父亲说:
“你看看这番薯,根上只要有土,它就可以长出来。
”如今我细想起来,那一株被埋在建筑工地的番薯,是有着逃难的身世,由于它的脚在泥土上,苦难也无法掩埋它。
比起我种在高楼阳台的花盆中的番薯,它有着另外的命运和不同的幸福,就像我们远离了百年的战乱,住在看起来隐密而安全的大楼里,却有了失去泥土的悲哀。
⑧星空夜静,我站在阳台上仔细端凝盆中的红心番薯,发现它吸收了夜的露水,在细瘦的叶片上,片片冒出了水珠,每一片叶都沉默地小心地呼吸着。
那时,我几乎听到了一个有泥土的大时代,上一代人的狂歌与低吟都埋在那小小的花盆,只有静夜的敏感才能听见。
1973年12月
19.通读全文,说说“红心番薯”在文中指代什么?
(3分)
20.第④段划线句子中,老人为什么坚持把“番薯”称为“地瓜”?
(4分)
21.第⑥段中为什么说只有那“破了皮”的红心番薯才能记录他们心里的颜色?
(2分)
22.结合历史知识,推断第⑦段中“百年的战乱”指哪一段时期?
(2分)
23.联系全文,谈谈你对第④段中“番薯虽然卑微,它却连结着乡愁的土地,永远在相思的天地吐露新芽”这句话的理解。
(3分)
24.文中“父亲”他们这一代人与番薯有着怎样的相似点?
(4分)
5·饺子
①春节,是我国最重要的传统节日。
春节的的食俗丰富多彩,在除夕夜,北方人要吃团圆饺子。
②饺子,在东周时称“饼饵”,据说因其外形似耳朵而得名。
到了隋朝,颜之推在他的文集中这样说:
“今之馄饨,形如偃月,天下通食也。
”可见饺子还曾称“馄饨”。
民间还把这种偃月形的食品称作“粉角”或“角子”。
③在新疆吐鲁番县阿斯塔那的唐墓里,曾出土距今1300年唐代的饺子,出土时,一只饺子和四只馄饨一起放在一个木碗中,证实至少在唐代就已经有了像现在一样的饺子,并且饺子与馄饨已分为两个不同的品种,连我国边远地区都已食用。
④后来,很长一段时间把饺子称为“扁食”。
在《帝京岁时纪胜》中就有“扁食包细馅”的记载。
至今陕西一些地区仍把饺子称为扁食。
⑤清朝入关后,满族把饺子、糕点、馒头等统称为饽饽,把饺子称煮饽饽。
人们如果形容一个不苟言笑的人,就说这个人是“见了煮饽饽也不乐”。
⑥民间有“好吃不过饺子”的俗语。
可见这种可荤可素、营养全面的传统饮食,多么受到人们的钟爱,一直流传千年以上。
尽管名称由“饼饵”到“角子”、“扁食”,人们对它的喜爱却从来不变,以致成了过年必备的饮食。
按照民间的习俗,除夕夜的“子时”,要放鞭炮、吃饺子、辞旧迎新。
由于除夕夜是二年相交于“子时”,意寓“交子”。
后来就把“交子”时吃的这种美食谐音称“饺子”。
从此,“饺子”不仅是美食,还蓄含了美妙的文化色彩。
12、本文的说明对象是 ,本文采用的说明顺序是
13、文中还提到了饺子的许多别称,请任意写出其中四个 、 、 、 。
(2分)
14、第③段除了举例子之外,还采用了 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为了说明
(3分)
15、第③段中加点的“至少”一词可以去掉吗?
为什么?
(2分)
16、根据文意,说说饺子蓄含了怎样的文化色彩?
(2分)
(三)阅读下面的议论文,完成17—21题。
(10分)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李肇星曾在一篇文章中记述了他儿子3岁时的一些充满意趣的奇言妙语。
有次他儿子在回答“人为什么会长两只耳朵”时说:
“可以一个耳朵进,一个耳朵出,光进不出就会装不下。
”
②由此,我想起了一句话: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③譬如某一天,你无意中听到一些诽谤和中伤你的话语,就让它穿耳而过。
那也许是别人对你某一个不经意的行为、某一句不经意的话产生了误解。
你要相信,浊者自浊,清者自清,只要假以时日,他一定会看出你的初衷与本真。
于是你便拥有了一颗平静安宁的心。
④如果偶尔听到有人指责你太不细心,未能做到未雨绸缪、防微杜渐,要让它穿耳而过。
尽管他的指责是善意的,可是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是渺小的,谁也不能保证自己不踏入认识上的歧途。
不要太过相信“人无远虑,必有近忧”的话,无论自己对将来有多少设想,可它终究没有发生。
最为紧要的是要抓住今天,认认真真活在当下。
如此,才会在有限的生命中不为一些似是而非的东西浪费自己宝贵的光阴,才会不为那些旁逸斜出的枝杈失去自己的吟咏与歌唱。
你才能听到妻儿的欢声笑语,才能淋浴到金色的夕阳、绚烂的晚照。
即便风雨骤然而至,也依然轻裘绶带,玉树临风。
⑤如果有人说你才貌双全,要让它穿耳而过。
那才华学识本是天外有天、山外有山,那形貌亦是父母的遗传并非自己的努力,原本不值得他人夸奖。
⑥如果有人说你出类拔萃,却白璧微瑕,也要让它穿耳而过。
是否出类拔萃姑且不说,不完美本是人生的一种常态,如此,你就能摆脱“一次失败就成永远颓势”的阴影,就能走出“局部不完美就泛滥成整体否定”的误区,就始终能保持清醒的头脑。
⑦对于一些冷漠无情或者耍小聪明的话,对于一些玩世不恭,不知轻重的话,对于一些上下之势、高低权争、男女绯闻的话,都要让它穿耳而过。
这样,你就会秋波无痕,素心如玉。
纵然那些对你有用,却让你智所不能逮、力所不能及,以致褫夺了幸福与快乐的话语,就要让它们穿耳而过,随风而逝。
⑧ 人生是一个容器,可这个容器的容量实在是非常有限。
愁苦与畏惧多了,欢乐与勇气就少了;局促与紧张多了,潇洒与轻松就少了;傲慢与骄矜多了,恭谨与谦虚就少了。
一些不需要的话语存放太多了,一些箴言就会无处落脚。
让有些话穿耳而过。
17、第①段事例的作用是 。
(2分)
18、本文的中心论点是 (2分)
19、从结构上看,③④⑤⑥段之间的关系是 。
(2分)
20、第③段中有一个短评“平静安宁的心”,请从第⑦段中找出意思与之相近的两个词语。
(2分)
21、读完全文后,给你的人生启示是 。
(2分)
(四)阅读下面记叙文,完成22-28题。
(15分)
8分23秒的震撼
①那年,我在南非克鲁格国家公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考 语文 现代文 阅读 练习题 答案 do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