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docx
- 文档编号:892130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7
- 大小:23.85KB
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docx
《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docx(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小学语文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换句话说,就是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
这是语文学科的特殊使命,是其他学科替代不了的。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是阅读教学功能的体现。
阅读教学一个最重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理解书面语言的能力。
所谓书面语言,就涉及到课文的字、词、句、段、篇。
要培养能力,就离不开朗读、默读、说话、口答、笔练等一系列训练。
阅读能力的标志之一——理解,即读懂文章。
并且,在理解的基础上知道文章是怎样运用书面语言表达内容和思想感情的,即学习表达方法,积累语言材料,为写作做准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读懂文章。
二、加强语言文字训练,改变阅读教学的现状。
在目前的小学阅读教学中,只抓课文的内容、情节进行“发胖式”分析、理解的现象仍严重。
课堂上,一串又一串的提问和繁琐的讲解挤占了学生自疑自悟的时间,磨灭了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
学生没有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教的只不过是部分“好学生”而已。
训练不踏实,一套套“花架子”,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效果不大。
阅读教学只停留在“理解”课文内容这一层上,而对实实在在的“运用”语言文字没有落实,这应在阅读教学中引起足够的重视。
因此,在教师的指导与帮助下,学生对范文语言的感受、领悟、积累、运用的过程,才是真正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训练。
我平时的做法是:
(一)初读课文,让学生从整体感受课文语言。
面对一篇新课文,让学生从整体上感受课文的美,语言的美。
范读、配乐朗读、诗朗诵、讲故事,都是常用的方法。
先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让他们选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最后让学生谈谈感受、想法。
除了安排大量的形式多样的读以外,还要注意对学生进行具体有效的朗读指导,加深学生的感受。
在教学《鸟的天堂》时,学生朗读描写大榕树叶子自然段时,我指导学生:
我们要把能突出榕树茂盛的词语读重音,为了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要一边读一边想象榕树一点一点长大的样子。
读完第三句后,停顿要稍长,在心中酝酿感情,最后把喜爱之情充分地表达出来。
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
阅读教学中,读是感受、领悟语言的重要手段,我们要贯穿在课堂的始终。
(二)精读课文,引导学生细读品味,深层次理解。
1、在理解课文中品味重点词语。
对课文有了整体感悟之后,开始分析理解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思考课文中哪些词语用得好,好在哪里?
这样,不仅进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体会和推敲,还在其中潜移默化地渗透了思想教育。
2、联系上下文深入理解,品味语言。
《月光曲》里写贝多芬走近茅屋时琴声突然停了,屋里传来了兄妹俩的对话。
这段对话的最后一句是妹妹说的话:
“哥哥,你别难过,我不过随便说说罢了。
”我问:
“随便说说”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后,我让学生找出“随便说说”指的是刚才说的哪句话。
学生指出是“这首曲子多难弹啊!
我只听别人弹过几遍,总是记不住该怎样弹,要是能听一听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那有多好啊。
”接着再问:
盲姑娘是真的这样随便说说吗?
学生回答说:
因为曲子非常难弹,她非常渴望能亲耳听到贝多芬自己是怎样弹的。
我接着问:
既然不是随便说说的,寻她为什么又说“随便说说罢了”呢?
这说明了什么?
这一问,学生眼睛亮了,纷纷举手发言,说得很深刻,很全面。
这样,联系上下文,步步深入的训练,使学生感知了词句的丰富内涵,体会了人物的复杂心情,同时也进行了思维训练。
(三)熟读课文,引导学生积累、运用课文语言。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
课文里的语言是经过加工、提炼的,合乎规范的,背诵若干这样的文章,对于提高运用语言的能力,会有不少帮助的。
除了背诵以外,还有听写、摘抄等,这些都是记忆性积累。
另外,我们要适当地安排具有创造性积累的训练,如复述课文、改写等。
语文学习是一个日积月累、熏陶渐染的过程,宜于采取不断反复,螺旋式上升的训练方式,企图一蹴而就,是不切合小学生学习语文、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
另外,语言跟生活有着天然的联系,我们只有将语文教学延伸到校外,给学生提供大量的读写实践机会,才能促成所学语言的全面消化,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发布者:
张向阳 发布日期:
2011-10-18
语文教学中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中指出:
“语文教学中应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指导学生理解语言文字,积累语言材料,掌握语言规律,发展语言能力。
换句话说,语言文字训练就是听、说、读、写的训练。
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语文教师应更加认识到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性。
如何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一、 设计不同的朗读方式,让学生感受课文语言,培养语感。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重要学习方式。
在语文教学中合理而恰当地运用朗读可以大大提高学习语文的效率。
朗读可以加深学生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语感,使学生在正确掌握普通话的基础上,提高口语表达能力,有助于加深对文章的思想内容的理解。
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尽可能以读助讲,以读促讲,指导学生读懂课文,杜绝单纯的内容分析。
如教学《秋天的图画》一文中“梨树挂起金黄的灯笼,苹果露出红红的脸颊,高梁举起燃烧的火把,蓝天飞着洁白的鸽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教学中,我让学生自己反复朗读,读后要求学生说说这些事物的颜色美吗?
怎样才能读出它们的美呢?
请你把表示颜色的词语读重些吧!
并想象“蓝天中飞着洁白的鸽子,稻海翻起金色的波浪……”的画面来体会美感,最后把自己对秋天的喜爱之情读出来。
这样的指导,不仅使学生领略了祖国语言文字的精美,还增强了阅读学习兴趣。
同时朗读训练时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课文类型,设计不同的朗读训练方式。
如教学《草船借箭》的第二、三自然段时,要引导学生通过人物说话的语气声调剖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周瑜妒忌心强,设计陷害诸葛亮,又不想露出马脚,读他的话要外松内紧,一步紧逼一步。
诸葛亮遇事冷静、胸有成竹,他回答周瑜的话,要读得从容不迫,不卑不亢,语气肯定,多用降调。
而鲁肃对朋友诚恳,所以他的话要读出对朋友的关切,而这些对于小学生来说,却有一定的难度。
教师应把周瑜、诸葛亮、鲁肃的话一一作示范朗读,再让学生摹仿老师的口气朗读,这样学生就能学生就能进入角色,激发朗读的兴趣,提高朗读水平。
二、感悟语言文字
1、 抓重点词语,体会用词的准确与丰富,对课文有整体感悟之后,开始进行深层次理解,这时要善于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如《花钟》一文中有一个精彩段落写不同的花开了,但词语不重复,表达非常生动。
这样的妙处,学生在阅读中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就难以真切地感受到,教师如果让学生把文中描写花开的词语全部换成“花开了”。
再让学生读一读,感受感受。
结果学生体会到一直用这个词,太烦了,从而也就很容易就体会到正面例子的表达效果了。
2、 灵活运用对比方法进行语言训练,感悟语言表达形式的多样性。
如教学《我要的是葫芦》一课中“这叶子上的蚜虫还用治?
”与“这叶子上的蚜虫不用治!
”这两句话要求学生进行对比理解,可让学生体会到反问句的语言表达效果的重要性。
三、 让学生学会积累语言材料,
1、 逐渐积累。
教师要帮助学生形成语言积累的意识,阅读教学中的语言积累要建立在感悟的基础上,它包括必要的语言知识的积累,又包括大量活生生的语言材料的积累,如词语的积累、句子的积累、片段的积累、篇章结构的积累,教师要指导学生灵活的筛选文中最有特色的字、词、句、段等进行吸收。
如《荷花》一文,教师应引导学生积累描写荷花姿态美的句子。
《草原》一文引导学生抓住翠色欲滴,不用墨笔勾勒“等词句来吸收。
而《花钟》一文中可引导学生积累与有关花的语句、诗句……总之,应引导学生只要自己认为好的句子,好的词语,都可以积累下来。
四、 重视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
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表达能力,使学生能运用所学的语言材料和语言表达形式进行口头和书面表达,才是语文教学的根本,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
如何进行运用语言文字的训练呢?
训练的形式可以多种多样,可以口头的,也要以是书面的,可以运用词语,也可以运用句子,还可以运用表达方法等进行有机训练。
1、 用词口头说话训练,如《坐井观天》中的“无边无际”一词,要求学生会用它造句,教学时,要让学生理解“无边无际”是表示大得没有边际,我们可让学生说说有哪些事物是大得看不到边际的,如:
沙漠、草原、大海“等,然后再让学生用上“无边无际”一词来形容。
2、 句型模仿训练。
课文中精彩的句子很多,我们引导学生欣赏体会后,应抓住其中典型的句子,进行句式训练。
如《秋天的图画》一课中描写秋天的句子形象生动,我们可以让学生仿照其中的句式,摹写“春天的景色”。
再如教学《四季》时,在学生感悟课文之后,为了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文中的表达方式,提高他们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我要求学生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基础,同时有多媒体课件播放有关“春、夏、秋、冬不同景色的图片,让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式进行说话训练,在我的点拨下,学生畅所欲言,描绘了一个又一个鲜活的画面。
3、 抓特色课文,进行写话训练
有的课文段落的结构表达的方式,选取的材料都很有特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相机进行写话训练。
如《我爱故乡的杨梅》一课,在学完后,可以让学生选用从课文中学到的描写杨梅的“形状—颜色—味道“的方法,来描写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
另外,语言跟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我们应该将语言训练延伸到校园、社会,给学生提供听、说、读、写的机会,促进所学语言的全面内化,从而达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目的。
品味语言文字,彰显语言魅力
瑞溪中心学校 何小敏
课程改革的新理念走进了课堂,语文课犹如巴黎的T型台,每天都上演着层出不穷、形式多样的时尚轮回,让我们为之瞠目。
语文课到底怎么教?
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亲密对话是品味语言文字的重要途径,也是语文教学的首选要务。
那么,我们如何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魅力呢?
下面就此问题来谈谈我的理解和认识:
一、身临其境,品味语言的意境
“感人心者,莫过于情”。
在品读语言文字时,需引领学生入情入境。
创设情境往往能够引发学生心灵的共鸣。
教师要想把学生带到文本的意境中去,就要善于营造氛围,渲染气氛,创设情境,借助情境品读语言文字的内涵,可以品味意境之美。
如《草原》这篇散文,字里行间浸润着浓郁的草原风情。
对这种文质兼美的文章只有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借助图画、音像资料营造情境,才能帮助学生体会、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草原》第一自然段中有这样一句话: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色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要让学生真正理解“渲染”、“勾勒”、“翠色欲流”这几个抽象的词,就必须让学生对草原有一个感性的认识。
我教学这一段时,先播放一段草原的风光片,将草原那美不胜收的景色展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饱览草原上绮丽的风光,对草原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然后让学生配乐朗读。
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仿佛置身于茫茫的大草原上,从而激发对草原之美的向往,也为学生能够更好地走进文本,品味语言,感悟文本做了更好的铺垫。
二、浮想联翩,品味语言的华丽
想象,是品味语言文字的境界,是情感的升华。
有些文章作者故意给读者留下想象的空间,目的是让读者展开想象。
在想象中朗读品味,为学生品读文本拓宽了空间。
聪慧的老师就善于营造氛围,引领学生展开想象,拓展语言文字的情感空间,点亮语文课堂。
如沙白的《秋》“湖面上 荡着红叶一片,如一叶扁舟 上面坐着秋天。
”这是一首用语精炼传神,内蕴极为丰富的小诗。
虽然只有一句话,却十分耐人寻味。
秋天到了,树叶有的变黄了,有的变红了,就有那么一片红叶,飘到了湖面上,轻轻地荡来荡去,这一片红叶带来了秋的消息。
诗人巧妙地用了一个比方“如一叶扁舟,上面坐着秋天。
”教学这首诗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充分朗读小诗,初步感知小诗的意境,接着铺之以画面想象、音乐渲染的方式,进入小诗所描绘的情境中,激发学生想象画面,欣赏小诗的神韵。
我是这样引领学生朗读品味这首诗的,请看教学片断:
(师范读 ——齐读 ——指名读)
师:
请同学们一起来读这首诗,画出让你感受最深的词。
(生读画词)
很多同学画出“坐”字。
师:
为什么说这个“坐”字给你们感受最深?
生:
因为这个“坐”把秋天写活了,秋天怎么能坐呢,作者把秋天当人来写,把秋天写活了。
生:
我觉得这个“坐”可以引发读者无限的遐想。
师:
那么我们就一起来展开想象,老师想知道谁的想象力最丰富。
生边朗读(配乐),边想象。
师:
谁来说说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
我仿佛看到了一位美丽的秋姑娘坐在一叶扁舟上告诉人们秋天到来的消息。
生:
我仿佛看到一位漂亮的秋姑娘提着一个花篮坐在红叶上,把累累硕果撒向大地。
生:
我仿佛看到一位美丽的秋姑娘悠闲地坐在红叶上玩着水花。
……
一个“坐”字能够引发学生无穷的联想,如果我们教师不引领学生在想象中品读语言文字,哪能深入体悟小诗用语的巧妙,感悟小诗的意境美呢?
三、推敲揣摩,品味语言的精妙
贾岛在作《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时,曾为“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中用“推”还是用“敲”进行对比琢磨了好久,结果因“敲”字更能突出夜的宁静,又与“宿”形成一动一静的鲜明对比,而用了“敲”。
这个典故启发我们在语文教学中,文本中的词句也可以在推敲揣摩中体会到作者的用词之妙,独具匠心。
如教学《记金华的双龙洞》,文本当中有这两句话:
“我怀着好奇的心情独个儿仰卧在小船里,自以为从后脑到肩背,到臀部,到脚跟,没有一处不贴着船底了,才说一声‘行了’,船就慢慢移动。
眼前昏暗了,可是还能感觉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挤压过来。
”我是这样引领学生品味语言文字字的,请看教学片断:
师:
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你从哪些字词中深切感受到孔隙的窄小?
(齐读——自由读——交流汇报)
生:
我从“没有一处”、“才”、“稍微”、“一点儿”、“准会”这些词感受到孔隙的确很窄小。
生:
我发现这里面的“贴”字用得很妙,“后脑”、“肩背”、“脚跟”、“额角”、“鼻子”都是紧紧地“贴”着小船的,更能说明孔隙的窄小。
师:
你的眼睛很亮,怎么贴,贴到什么程度,只有人体背部的“后脑”、“肩背”、“脚跟”紧贴船底了,正面的“额角”、“鼻子”才不被上方的山石撞破和擦伤,字字精确,这就是语言文字的魅力。
这段中还有这样精妙的描写吗?
生:
“挤压”,“挤”是从两边而来的,而“压”是从上方的,作者先写左右,再写上方,真是精妙!
作者的遣词之妙,教师只有引领学生在推敲揣摩中品味,才能让学生真正地走进文本,触摸文本,感悟文本。
四、多元探读,品味语言的意蕴
在课堂上,我们总是引导学生通过反复的朗读体验作者的情感、领悟语言的内涵,然而,要想使学生真正把书读好,读出语言的滋味与神韵,教师就要引领学生多元探读,逐渐深入地读书,体验课文描写的意境,体味语言文字的节奏美、音韵美,丰富自己的语言储备和语感经验,并启迪自己的思想,使之更深邃。
如我在教《詹天佑》这篇课文第四段“勘测线路”时,我先引导学生品读课文,感受詹天佑严肃认真的工作态度、以身作则的工作作风以及那颗强烈的爱国心,然后就指导学生进行深入地读书,通过范读设境、想象移情、多元解读等多种探究朗读形式来读出詹天佑的令人感动之处,激活学生的思维,积淀学生的语言。
如“詹天佑经常勉励工作人员时说的话”就采用了设置情境的方式来进行多元朗读:
在施工委员会上,詹天佑面对着所有的铁路建设者,慷慨激昂地勉励工作人员“———”;看到有些工程人员偶尔粗心,施工质量不是很高,语重心长地勉励工作人员“———”;极个别工程人员因为条件艰苦,消极怠工,严肃而恳切地勉励工作人员“———”。
而“詹天佑的内心活动”这部分则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多元解读:
如果强调这是中国人修的第一条铁路,怎么读?
如果强调詹天佑的坚定信念和克服困难的决心,又该怎么读?
让学生通过反复朗读、揣摩,明白理解的角度不一样,朗读的侧重点也就不一样,更能感悟出詹天佑的爱国情怀。
学生的每一次朗读,无不体现着学生对文本的理解,无不渗透着学生强烈的情感。
这样的朗读指导,是学生语言内化的过程,是情感升华的过程。
五、反复吟诵,品味语言的内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
“小学各年级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学生通过朗读训练,可以与语言充分地面对面接触,品尝语言的“原汁原味”,对课文中蕴含深刻的道理感悟也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
如《鞋匠的儿子》这篇课文主要是抓住人物的语言描写来突现人物的精神风貌,人格魅力的。
教学这篇文章牢牢抓住林肯的演讲辞进行研读感悟是重点,让学生透过语言文字的表面去挖掘深层的内涵是关键,看似平淡普通的语句,却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没有华丽的辞藻,有的只是那朴实的话语,只有从中读出人物的内心,才能读出人物的神来,真正读出人物的魅力所在。
如在教学“我非常感谢你使我想起了我的父亲。
他虽然已经过世了,我一定会永远记住你的忠告,我永远是鞋匠的儿子。
我知道我做总统永远无法像我父亲做鞋匠那样做得那么好。
”教师要引领学生紧紧地抓住“非常、一定、永远”几个关键词,特别是对文中这三个“永远”,让学生对三个“永远”的理解是深入感悟文本的突破口。
我引领学生抓住这些词句,反复朗读,感悟这段话的内涵,层层递进地感受林肯的人人平等思想。
学生在反复朗读感悟的启引下,真切地感受林肯伟大的人格魅力,并被林肯的思想所感动,获得了情感的体验,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
绚丽多姿的语言是语文课上一道亮丽的风景,我们教师应该引领学生走进语言文字,品读语言,感悟文字,让学生置身于浓浓的语文味中。
我们应该引领学生在朗读中品味语言文字,感受语言的魅力,让语文课散发出迷人的光彩。
检查是否有新评论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阅读教学 加强 语言文字 训练 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