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高考考前冲刺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91718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43.37KB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高考考前冲刺语文试题.docx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高考考前冲刺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高考考前冲刺语文试题.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学年广东省汕头市潮南区高三高考考前冲刺语文试题
潮南区2017-2018学年高考考前语文科冲刺题
本试卷分为第I卷(阅读题)和第II卷(表达题)两部分。
满分150分。
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笔迹的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卷上。
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卷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
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的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卷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涂改液。
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
第Ⅰ卷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游牧文化是从事游牧生产的游牧部落、游牧民族和游牧族群共同创造的文化,是一种以自然环境(草原)和生产方式(放养畜群)、生活方式(逐水草而居)为基本条件的地域性文化,包括与游牧生活相适应的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具体要素。
北方游牧文化则是指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所创造的文化。
对中国历史产生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
以匈奴为代表的北方游牧民族,居住在北方宽阔的草原上,不建城市,不从事农业生产,社会结构松散;与畜牧一同转移,牧养着多种牲畜,“逐水草迁徙”;善于骑射,崇尚英雄;以肉、乳为食,衣动物皮毛。
与中原汉族相比,北方游牧民族规矩少、约束少、思想负担少、行政限制少,所以行动起来及时自如,效率高。
《汉书·匈奴传》又说:
“单于遣使遗汉书云:
‘南有大汉,北有强胡。
胡者,天之骄子也,不为小礼以自烦。
’”“胡”在汉代主要是指匈奴;汉以后,“胡”成为中原汉民族对北方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统称。
“胡人”既自诩“天之骄子”,当然不会制订“小礼”,更不会用“小礼”作茧自缚、自寻烦恼。
其实,这正是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的共同特点。
可以看出,虽然游牧文化与农耕文化都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的相对独立的地域性文化,但与固守土地、男耕女织、讲求人际关系的农耕文化不同,游牧文化的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关系,畜群、草场、牧人构成了游牧的基本条件。
北方游牧民族善于骑射,不断地游动、迁徙,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锻炼出了强健的体魄,培养了豪侠尚武的精神、粗犷豪放、坚韧顽强的民族个性。
以唐诗而论,盛唐诗是唐诗繁荣的顶峰,代表了中国古典诗歌发展的最高水平,有自己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是中国古典诗歌的艺术与美学的典范,文学史家所称的“盛唐气象”让后人追慕不已。
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既与盛唐强大的国力、广阔统一的疆土、开放的文化政策有关,也与盛唐人尚“胡”即普遍主动接受来自以游牧为主的北方各民族文化的影响有密切关系。
在历代王朝中,唐朝与外族接触最为频繁、接受外来影响最为显著,是秦汉以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发展的重要时期。
对此,近代学者一致认为,北方游牧文化对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多个方面产生了深刻影响。
北方游牧文化扩大了唐人的视野、培养了唐人的英雄主义情怀,为唐诗提供了大量鲜活的题材,空前丰富了唐诗的表现内容。
(摘编自高建新《北方游牧文化浸染下的唐诗》)
1.下列关于“游牧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游牧文化作为一种地域性文化,其创造者是从事游牧生产的人们,其基本条件为自然环境、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
B.游牧文化主要包括文学、艺术、宗教、哲学、风俗、习惯等,它的产生与游牧生活密不可分,并且反映游牧生活。
C.北方游牧文化是游牧文化中的一个门类,它是由历史上生活在中国北方和西北方广袤草原上的游牧民族创造的。
D.游牧文化建立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具有相对独立;与农耕文化相比,游牧文化更加重视人与自然的关系。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草原上,以肉、乳为食,不从事农业生产,生活习俗与中原汉族有很大不同。
B.相对于中原汉族来说,北方游牧民族不会制定“小礼”,更不会用“小礼”自缚,因而受到束缚少,思想负担轻,行动也及时自如,效率极高。
C.“胡”在不同时代所指称的对象不同:
汉代主要是指匈奴,如《汉书》中以“天之骄子”自诩的“胡”即是。
汉代以后为北方游牧民族的统称。
D.受游牧条件的制约,北方游牧民族不断地游动、迁徙,在与严峻的生存环境抗争过程中,形成了强健的体魄,养成了独特的民族个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盛唐诗雄浑壮美、大气磅礴、酣畅淋漓,充满阳刚之气,有着独特鲜明的美学特质,堪称中国古典诗歌的巅峰。
B.盛唐人崇尚北方游牧文化,普遍主动地接受来其影响,这是促进盛唐诗歌繁荣、成就“盛唐气象”的一个重要原因。
C.北方游牧文化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深刻影响着唐诗的题材、风格、审美取向等,这是近代学者的共识。
...
D.唐人通过对北方游牧文化的借鉴、吸收和融合,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唐诗,因此,研究唐诗必须关注北方游牧文化。
【答案】1.D2.A3.C
【解析】
1.试题分析:
“游牧文化建市在恶劣的地理形态基础上”以偏概全。
原文为“游牧文化……是建立在各自地理形态基础上”。
点睛:
考核概念的题目的命题点注意集中在概念的内涵、外延,注意的错误主要是范围不当、偷换概念、无中生有、强拉因果、曲解文意、答非所问等类型。
命题的方式经常是对文中相关概念的要点进行组合,或对文中的句子进行转换,或是改变文中句子之间的关系。
此题D项混淆范围。
2.试题分析:
A“匈奴族是对中国历史影响最大的北方游牧民族”不合文意。
原文为“对中国历史产牛巨大、深远影响的北方草原上的族群,唐前是匈奴族,唐后是蒙古族”。
3.试题分析:
“扩大唐人视野、培养唐人情怀”不是近代学者的共识,而是作者对这一共识的阐释。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扎西的菜园子
邢庆杰
扎西的菜园子,是来自山东的援藏干部老马帮扶着弄起来的。
扎西本来对种菜不感兴趣,他已经习惯了祖祖辈辈传下来的放牧生涯。
可当他看到老马什么都亲自动手,从翻地、施牛粪、扎棚、育苗,都盯在菜地里干,就不好意思推辞了。
扎西一不好意思,干起活来的时候就特别卖力气。
一转眼就要过中秋节了,老马休假回山东。
临走,他对扎西详细地交代了管理菜园子的方法。
回到家后的第二天中午,饭后,老马正斜歪在沙发上看电视,手机响了。
他接起来,就听到扎西急促的声音:
“马顾问!
马顾问!
你快回来吧!
出大事了!
”
老马的脑袋“嗡”一下就大了!
他定了定神,说:
“扎西,别着急,慢慢说,哪里出事了?
”“是、是菜园子,菜、菜出事了!
”扎西由于激动,有些语无伦次,“毒药,全是毒药,您快来吧!
吓死人了!
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毒药,全是红的,您还是快点来吧!
我们一家都不敢在菜园边住了。
”
老马一听,这个问题严重了,现在,他们这个援藏点上的技术人员都回家过节了,只有自己跑一趟了。
老马坐飞机赶到日喀则,又坐车来到扎西所在的牧区时,已经是第二天的下午了。
来到菜园子门口,扎西不敢再往里走了,他指着里边,战战兢兢地对老马说:
“那里,就是那里,全红了,像血一样红。
”
老马只看了一眼,就有种想哭的感觉。
那一片红,是刚刚成熟的西红柿。
想到自己大过节的赶了几千公里路奔到这里,只是因为西红柿成熟了,他就有些生气。
但他转念一想,这也不能怪扎西,西藏这个地方,因为自然条件恶劣,以前除了萝卜土豆,根本就没有别的蔬菜,扎西从来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这是很正常的。
恐怕,大多数生活在偏远牧区的藏族同胞,都没有见过像西红柿、黄瓜、茄子等内地司空见惯的蔬菜……想到这里,他感觉到鼻子酸酸的,心里沉甸甸的,觉得肩上的担子更重了。
老马摘下一个大大的西红柿,用衣角擦了擦,狠狠地咬了一大口,然后又摘下一个递给扎西,说:
“你尝尝。
”
扎西看了老马一眼,他相信老马不会骗他的,就学老马的样子,狠狠地咬了一大口!
顿时,扎西瞪圆了眼睛,说:
“好甜!
这是糖菜呀!
”
扎西的菜园子丰收了,扎西一家吃不了,就到处送人。
老马知道后,给他打电话说:
“扎西!
帮你种莱,不是让你送人的,你要去卖,以后,这就是你的一项家庭收入。
”
扎西惊讶地说:
“卖?
怎么卖?
卖东西多丢人!
”
老马知道,传统的藏民,现在还保留着以物易物的习俗,他们还不习惯用人民币来交易。
老马就耐心地对扎西说:
“扎西,这些东西都是你花力气种出来的,还有大棚、种子等成本,别人拿去吃,给你报酬是应该的,就像你拿牦牛皮去换青稞一样。
”
在老马的说服引导下,扎西终于答应去卖菜了。
老马帮着扎西把已经成熟的西红柿、茄子、黄瓜摘下来,放在几只篓子里,然后绑在了两头牦牛的背上。
扎西要出发了,老马问:
“你不带秤吗?
”扎西一愣,问:
“秤?
秤是什么东西?
”老马笑道:
“秤是称分量的,没有秤,你怎么按斤收钱?
”扎西摇摇头说:
“这个你不用管,我们藏民,良心就是秤。
”
扎西骑着马,赶着两头牦牛走了。
离这里二十多里的地方,有一个小小的集市。
...
老马望着他宽厚的背影,心想:
这些菜,按斤论价,怎么也得卖个百八十块的,不知道这个憨家伙能不能卖到钱。
老马钻进了菜园子门口的帐篷里,他要等扎西回来。
一觉醒来,老马看了看表,已经是下午六点半了。
老马走下山,远远的,就看到扎西赶着两头牦牛回来了。
看到老马,扎西忽然兴奋起来,他不管那两头牦牛了,打马快跑着赶到老马面前,身姿矫健地跃下马背,有些激动地说:
“马顾问,钱,我卖到钱了。
”说着,他从怀里掏出了一把纸币,炫耀般用双手捧到老马面前。
老马一看,这些钱有五十元的、二十元的、十元的、五元的……大约得三百多块。
老马迟疑地问:
“这都是今天卖的钱?
这么多?
”扎西拍拍胸脯说:
“是的,都是今天卖的!
”老马禁不住好奇,小心翼翼地问:
“扎西,你没有秤,怎么收钱呀?
”
扎西说:
“菜就放在地上,谁喜欢哪样菜就拿走,拿多少都行,钱也是随便给,给多少随心……”老马心里一动,茫然地看着扎西问:
“这就是你说的,藏民的良心秤?
”扎西重重地点了点头!
老马的眼睛湿润了。
4.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一段虽然字数较少,但信息量很大,交代了故事的主要人物和他们的身份,并暗示了小说的主旨。
B.这篇小说把人物对话作为叙事的主要方法,通过扎西和老马的语言描写推动故事情节发展,如小说先写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再写菜园子的菜成熟和扎西卖菜。
C.扎西卖菜的钱款从老马预算的百八十块到最终的三百多块,说明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同时也说明藏区现在还十分落后,还需要更多的老马和扎西的菜园子。
D.文章用“老马的眼睛湿润了”一句作结,内涵十分丰富,表现了老马看到扎西的变化以及扎西有一项家庭副业并能赚到钱后的激动心情,同时也感动于藏民淳朴、善良的品格。
5.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6.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4.D5.①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点明了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扎西”,故事发生的主要场所是“菜园子”。
②文章的标题是全文的线索,文章通过扎西对“菜园子”的态度和看法的变化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
③通过“扎西”与“菜园子”的故事,反映了援藏干部的无私助人,藏区的落后封闭以及藏民的淳朴、善良,从而突显小说主题。
6.①从扎西没有见过成熟的西红柿可以看出,藏民的生活水平还需要进一步提高,援藏工作任重而道远,还需要加大力度。
②从扎西卖菜不用秤可以看出,藏民还保留着比较原始的生活习惯,虽然体现了他们淳朴的品格,但在现代经济大潮中,藏民也要多与外界接触,与时俱进,不能落后于时代。
【解析】
4.试题分析:
此题考查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能力。
小说是一种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反映社会生活的一种文体。
这一定义告诉,首先小说三要素是人物、情节和环境。
第二、在这三要素之中人物是中心。
第三、小说的主题是最终目的。
根据以上信息,我们在赏析小说时,一定要考虑这三个方面。
A项,“小说的主要情节”错误。
C项,“扎西不喜欢种菜到卖力气种菜”没有使用语言描写。
D项,“藏区百姓为能吃到新鲜蔬菜不怕花钱”说法不准确。
点睛:
本题属于综合题。
考查的范围包括:
小说的主旨、情节构思、人物形象以及形象塑造的方法。
解答此类题的方法:
概括主要内容①读全文;②抓标题;③辨文体;④找线索;⑤理层次。
题中错误的选项主要是对小说情节、主题的考查。
5.试题分析:
本题针对小说的标题设题,题干问的是“小说以‘扎西的菜园子’为题有什么作用?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
这是考查小说标题的作用。
一般从情节、形象、情感、主旨以及艺术特色角度分析作答。
“蚕儿”是物象,在文中多次出现,且所讲故事皆与蚕相关,故从情节上来看,它是文章的线索;文中因“蚕儿”让蒋老师与学生之间感情融洽和睦,表现师生间的深厚情谊;从主旨上来看,用“蚕儿”来比喻教师,赞美老师的奉献精神。
点睛:
在各地高考真题中,“标题作用”是小说阅读的重要命题点之一。
小说标题常见的作用有:
1、作为情节线索贯穿全文。
标题若是文中出现的某一事物,该事物很可能是文章的线索,有意无意的贯穿情节始终,甚至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关键。
2、点明时间、地点,交代故事背景,渲染氛围。
如果以时间、地点、环境为题,则标题可能是要向读者提示某方面的信息,而这个信息对读者理解文章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比如本题就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以及故事主人公的身份3、在理解标题本意的基础上,要注意它在文中是否还有比喻义、象征义、深层义、双关义等。
4、反映小说的主要内容,寄托作者思想情感,揭示文章中心主旨。
标题是小说的眼睛,有的标题直接点出了事件的主要情节,反映了小说的主要内容;有的标题暗示了作者的写作目的,点出小说的主旨。
有的标题具有反讽义,体会文章主旨是要结合社会现实来理解。
6.试题分析:
题干问的是“小说中‘扎西认为成熟的西红柿是毒药’和‘卖菜不用秤’两个情节有何深意?
请结合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答题关键词“情节深意”“结合文章”。
答题应该从人物、情节、主题、表达效果等角度答题。
点睛:
小说情节这类题型,主要考查对情节作用的概括、分析、鉴赏能力,提问形式主要有:
1、文章开头/中间/结尾写某某情节,有什么作用?
2、某情节对全文情节的展开有什么作用?
请具体说明。
这类题可以从两个大的角度考虑:
一是内容上,二是结构上。
内容上是指情节与环境、人物、主题、读者之间的作用;结构上是指情节本身的作用,与其他情节之间的作用。
另外,要注意根据提问形式来确定答题角度,如果是单一角度,即给定了答题角度,就按照给定角度来答;如果是综合角度,即没有给出明确的角度,就需要从以下五个方面来考虑:
1、从情节与小说环境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突出(烘托、交代)人物活动的环境,使环境更具典型性等;2、从情节与人物形象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塑造了……的人物形象,表现了人物……的性格或精神,刻画了人物……的心理等;3、从情节与小说主题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揭示(表达、寄托、暗示)了……的主题,深化主题,突出主题等;4、从情节与其他情节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埋下伏笔、设置悬念、铺垫照应、推动情节发展、对比衬托、承上启下等;5、从情节与读者感受的关系角度考虑,常用术语有设置悬念、吸引读者注意力、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引发读者思考等。
这类题型的规范的答题格式一般为:
作用点+体现点。
所谓“作用点”是指作用是什么,一般要用术语来答;所谓“体现点”是指这个作用在文中是如何体现出来的,必须结合文本具体内容分析。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年至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43起。
其中,2015年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之外。
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
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
“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
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
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
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
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
广州市“青年地带”于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
“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7.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应运而生。
8.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都值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9.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
【答案】7.A8.CD
9.①政府高度重视。
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
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
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解析】
7.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B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程度扩大,理解错误;C项“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D项“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绝对。
8.试题分析:
本题主要考查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
A项“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属于无中生有;B项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E项材料没有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
点睛:
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
涉及到文章的细节、结构、传主的品格等。
9.试题分析:
本题属于探究题,结合文本内容分析,谈谈解决校园欺凌问题的建议,用文中的事例进行说明,然后谈对自己的启示。
如政府高度重视,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
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
出理延绥仓储,有能声。
以杨溥荐,擢莱州知府。
内地输辽东布,悉贮郡库,岁久朽敝,守者多破家。
恭别构屋三十楹贮之,请约计岁输外,余以充本府军饷,遂放遣守者八百人。
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
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
景泰中,超迁湖广右布政使。
诸司供给,率取之民。
恭与僚佐约,悉罢之。
公安、监利流民擅相杀。
恭下令愿附籍者听,否则迨秋遣归,众遂定。
寻迁江西左布政使。
司有广济库,官吏干没五十万。
恭白于巡抚韩雍,典守者咸获罪。
定均徭法,酌轻重,十年一役,遂为定例。
天顺二年,宁王奠培不法,恭劾之。
削其护卫,王稍戢。
迁右副都御史,代李秉巡抚苏、松诸府。
按部,进耆老言利病,为兴革。
与都督徐恭浚仪真漕河,又浚常、镇河,避江险。
已,大治吴淞江。
起昆山夏界口,至上海白鹤江,又自白鹤江至嘉定卞家渡,迄庄家泾,凡浚万四千二百余丈。
又浚曹家港、蒲汇塘、新泾诸水。
民赖其利,为立生祠。
初,周忱奏定耗羡则例,李秉改定以赋之轻重递盈缩。
其例甚平,而难于稽算,吏不胜烦扰。
恭乃罢去,悉如忱旧。
吏部缺右侍郎,李贤、王翱举恭,遂召用。
置“劝惩簿”,有闻皆识之。
翱甚倚恭,转左侍郎。
父忧起复。
宪宗即位,乞致仕。
不允。
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
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
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
服除,起南京吏部,劾罢诸司不识者数人。
十一年春,命参赞机务。
居三年,致仕。
又二年卒。
赠太子少保,谥庄敏。
(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注】①戢:
收敛,停止。
②耗羡:
赋税的加耗部分抵朴实耗后的所余。
10.对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意欲厚索纳礼币币:
钱币B.率取之民率:
全都
C.进耆老言利病耆:
年老D.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学年 广东省 汕头市 南区 高考 考前 冲刺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