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 文档编号:8914355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8
- 大小:103.56KB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docx(1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山东省泰安市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语文试题
山东省泰安市2016届高三下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
本试卷分第I卷和第Ⅱ卷两部分,共8页。
满分150分。
考试用时150分钟。
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I卷(共36分)
一、(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时下,每天都是霓虹流转,光怪陆离,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
_______,沉静下来让自己有一个满意的心情,(气定神闲/从容不迫)地做点儿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什么都不做,只寻一个恬淡的去处。
我曾多次(领略/领教)过北欧咖啡厅的别致风味。
咖啡厅里,几乎座无虚席,但却宁静得让人心悸,人们一个个安祥地(翻阅/翻检)着手中的一本书、一张报纸,或是什么都不做,只优雅地目视着前方,而眼前的一杯咖啡,抑或是一杯红酒,似乎只是个简单的道具而已。
那样的宁静,实在是当今世界的一种大美。
朋友也曾在冬至时带我到海边寻觅“静”。
举目四顾,昔日宛若步行街般兴旺的海滨,早已繁华落尽,像一个垂暮的老人,慈祥、安静、从容。
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见海天茫茫处的渔村,掩映在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__________。
天高地迥,远黛苍茫,海风阵阵,鸟鸣啾啾,一颗躁动抑郁的心也随之静若幽谷。
1.文中加点的词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霓虹光怪陆离B.奢侈座无虚席
C.安祥天高地迥D.躁动远黛苍茫
2.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A.气定神闲领教翻检B.气定神闲领略翻阅
C.从容不迫领略翻阅D.从容不迫领教翻检
3.在文中两处横线上依次填入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
B.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
C.但是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依稀有炊烟袅袅升腾
D.因此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
【答案】
1.C
2.B
3.C
【解析】
1.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主要考查音近(同)字、形似(近)等正确书写,容易混淆,把握不准的可以用排除法进行筛选。
“安祥”应为“安详”。
考点:
识记并正确书写现代常用规范汉字。
能力层级为识记A。
2.
试题分析:
“气定神闲”心气平静,神情悠闲;“从容不迫”非常镇静,不慌不忙的样子(多指意外变故面前的表现);据语境,应用“气定神闲”。
“领教”请教,体验,经受(多指不好的感受与体验);“领略”了解事物的情况,进而认识它的意义,或辨别它的滋味;据语境,应为“领略”。
“翻检”翻动查看;“翻阅”翻着看;据语境,应用“翻阅”。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3.
试题分析:
第一空,要梳理文脉,根据提示语和语气来确定文句,由前一句中的“每天都是”“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且“宁静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可以看出,语境对“忙碌”并不多么赞赏,故应用表示转折关系的“但是”,而“人们都在忙忙碌碌马不停蹄地追赶着自己的梦想”与“忙碌之中,总该给自己一个间隙”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第二空,可根据语境中的提示语“坐在海边的礁石上极目”“海天茫茫处”“层层浓密的芦荡之中”,可知,“清晰可见有几缕炊烟”显然不合逻辑,“炊烟升腾”只能是“依稀”。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美国UIGO科研团队宣布,他们发现了来自于13亿光年外的引力波,引力波与阿尔法射线、贝塔射线一样,无声无臭,看不见,摸不着。
B.多年来,面对名利和诱惑,著名词作家阎肃一直坚守底线,一片冰心,始终高歌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体现出一名文艺老兵高尚的人格修养。
C.供给侧改革是对过去30多年改革注重需求端的重大思路调整,绝非一项短期政策变化,而是一项长周期经济改革,实践中不可能一挥而就。
D.春节刚过,医院号贩子又死灰复燃,北大口腔医院、同仁医院、北京妇产医院等医院的号贩子准点“上班”了,而且明目张胆,不避保安。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无声无臭”形容人没有名声或事情没有消息,此处望文生义。
B项,“一片冰心”形容心地纯洁,不羡慕荣华富贵。
C项,“一挥而就”一动笔就写成了,形容写字、写文章、画画快,此处不合语境。
D项,“死灰复燃”比喻已经停息的事物又重新活动起来,多用以指坏事,此处使用对象错误。
考点:
正确使用词语(包括熟语)。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句意明确的一项是
A.复杂严峻的国际
经济形势表明,当下的世界已经形成经济高度依存、信息高度发达、产业相互交融的格局,是一个经济高度一体化的时代。
B.与流行文化相比,乡土文化的变化明显迟缓,要想让乡土文化保持质朴无华的本色的同时吮吸流行文化的养分,需要下一番工夫不可。
C.近年来,我国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无疑暴露了这一群体面临的非常严峻的“成长危机”,已经成为一种“时代的伤痛”。
D.实行政府权力清单制度,坚决消除权力设租寻租空间,推行阳光行政,是实现全面履行政府职能的重要措施,也是加快建设法治政府的重要内容。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
A项主
宾搭配不当,“世界”与“时代”不搭配;B项句式杂糅,“需要……”“非……不可”,两者取其一;C项表意不明,“一种‘时代的伤痛’”究竟是指“关于留守儿童的舆情事件增幅显著”还是“成长危机”,有歧义。
考点:
辨析并修改病句。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二、(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练习。
“元素”一词中的“元”意谓本源、本根,“素”意谓未被分割的基本质素
。
“中华文化元素”,指中华民族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铸造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质素,如阴阳和谐、五行相生相克、民本思想
、区别于拼音文字的形义文字等。
它们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方式、思维
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观念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中华文化的不同级次、不同门类包含着各具个性的元素。
如水墨画的书画同源、墨分五色:
武术的技艺合一、刚柔相济、讲究武德;园林的天然雅趣、可居可游可赏等。
可见,文化元素绝非神秘存在物,从来
都与民族、民间的文化实践相共生,始终附着并体现于器物、制度、风俗之中。
中华文化元素之于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须臾不可分离。
从诸多文化事象、文化符号中,可以提取、揭示中华文化元素的精魂。
汉字及汉字文化,是彰显中华文化元素的典型案例。
世界上各种文字都从象形文字进化而来,多数文字从象形走向拼音,而汉字则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
近有学者将汉字归为“拼义文字”,即注重语义拼合的文字:
首先创造多个视觉符号作为表达万象世界的基本概念,然后将这些符号组合起来,用小的意义单位拼合成大的意义单位,表达新事物、新概念。
自成一格的汉字创发于中国,是世界上仅存的生命力盎然的古文字。
它主要传播于东亚,成为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在古代,中国长期是朝鲜、越南、日本等东亚国家的文化供给地;至近代,日本以汉字译介西方文化,成效卓异,日制汉字词中国多有引入。
汉字在汉字文化圈诸国所起的作用。
相当于拉丁文在欧洲诸国所起的作用。
故有学者将汉字称为“东亚的拉丁文”。
汉字是中华文化系统中影响最深远广大的文化符号。
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的汉字,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它区别于印度文化、伊斯兰文化和欧洲文化。
汉字文化圈是一个有着强劲生命活力的文化存在,是世界上颇具原创性和传承力的文化圈之一。
内蕴于文化
事象、文化符号的中华文化元素并非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而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因而是经典的。
它同时具有随时推衍的变异性、革命性,因而又是时代的。
中华文化元素也是在世界视野观照下、在与外域元素相比较中得以彰显的,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
中华文化元素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开掘并弘扬中华文化元素,有助于加深中华文化对国人的感召力、亲和力,促使人们增强历史敬畏感和时代使命感、提升民族自信心和传承
创新中华文化的自觉性。
此外,通过发掘蕴含着中华文化元素的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彰显可亲可敬的中国风格,并将其传播给异域受众,可以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
(选自2016年1月21日《人民日报》,作者冯天瑜,有删节)
6.下列对本文主旨的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生长发育于中华民族生活、思维方式中,蕴藏于中华民族器物、制度、行为、观念等文化中,为海内外华人所认同和信守。
B.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意音文字”的汉字,作为中华文化元素重要内容,造就了一种具有特殊思维方式和表达方式的文化系统。
C.中华文化元素既有经典性又有时代性。
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是构建当代中华文化的基本成分之一;开掘并弘扬之意义重大。
D.中华文化元素并不是一个凝固不变、自我封闭的系统.它具有历史承袭性、稳定性,是塑造国家形象、提升国民精神的重要资源。
7.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中华文化元素是指在长期历史进程中,通过不断熔铸而形成的较为稳固的具有中国气派、中国风格、中国韵味的基本文化成分。
B.日常所见的诸多中华文化事象、文化符号,如魂之附体、影之随形,与中华文化元素共生共存,须臾不可分离。
C.从象形走向拼音,是世界上文字进化的基本趋势,而汉字则是唯一从象形走向表意与表音相结合的文字。
D.汉字创发于中国,是目前世界上仅存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字,是东亚诸国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互动的语文载体。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春联、福字、窗花,象征吉祥如意的红灯笼,以“孝”为载体的家国天下情怀,这些都是中国文化中的民俗文化事象、文化符号。
B.汉字具有极强的造词能力,如以“电”为词干可组成电灯、电话、电脑等词语,可准确而形象地表达层出不穷的新事物、新概念。
C.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表演的四大发明、上海世博会中国馆采用的“中国红”,都是中华文化元素经典性和时代性的体现。
D.美国好莱坞动画片《功夫熊猫》《花木兰》演绎中华文化元素并获得成功,充分说明中华文化完全可以“走出去”。
【答案】
6.C
7.A
8.A
三、(12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练习。
王方庆,雍州成阳人也。
其先自琅琊南度,居于丹阳,为江左冠族。
其祖随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
父弘直,为汉王元昌友,畋猎无度,乃上书切谏。
元昌览书而遽止。
方庆年十六,起家越王府参军。
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永淳中,累迁太仆少卿。
则天临朝,拜广州都督。
广州地际南海,每岁有昆仑(古指马来人)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
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昆仑怀刃杀之。
方庆在任数载,秋毫不犯。
又管内诸州首领,旧多贪纵,百姓有诣府称冤者,府官以先受首领参饷。
未尝鞫问。
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当时议者以为有唐以来,治广州者无出方庆之右。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破契丹凯还,欲以是月诣阙献俘。
内史王及善以为将军入城,例有军乐,而今上孝明高皇帝忌月,请备而不奏。
方庆奏曰:
“臣按礼经,但有忌日,而无忌月。
晋穆帝纳后,用九月九日,是康帝忌月,于时持疑不定,下太常,礼官荀讷议称:
‘礼只有忌日,无忌月。
若有忌月,即有忌时、忌岁,益无理据。
’当时从讷所议。
军乐是军容,与常不等,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则天从之。
则天尝幸万安山玉泉寺,以山径危悬,欲御腰舆而上。
方庆谏曰:
“今山径危险,石路曲狭,上瞻骇目,下视寒心,比于楼船,安危不等。
陛下万人父母,奈何践此畏涂?
伏望停舆驻跸。
”则天纳其言而止。
方庆博学好著述,所撰杂书凡二百余卷。
尤精《三礼》,好事者多询访之。
每所酬答,咸有典据,故时人编次,名曰《礼杂答问》。
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选自《旧唐书·列传第三十九》,有删节)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褒北徙入关,始家咸阳焉家:
安家
B.旧都督路元睿冒求其货冒:
贪污
C.欲以是月诣阙献俘诣:
前往
D.比于楼船比:
等同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每岁有昆仑乘舶以珍物与中国交市B.臣谓振作于事无嫌
独卿与子敬与孤同耳天下可运于掌
C.当时从讷所议D.
以山径危悬
某所,而母立于兹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
1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B.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C.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D.聚书甚/多不减秘阁/至于图画亦多异本/诸子莫能守/其业卒后/寻亦散亡。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王方庆家世显赫,其祖随王褒入关;其父王弘直,秉性耿直,敢于劝谏;王方庆年少有为,十六岁时就被任
命为越王府参军。
B.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他在任数载,为官清廉,对下属要求严格,政绩卓异。
得到时人的高度赞赏。
C.王方庆学问渊博,他议政或谏言,总能引经据典,如对在皇帝忌月上报战功时究竟能不能奏乐,他据引典籍坚持要奏军乐。
D.王方庆正直敢言,武则天曾临幸万安山玉泉寺,因山路危险,她想让人用轿把她抬上山,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
第II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尝就记室任希古受《史记》《汉书》。
希古迁为太子舍人,方庆随之卒业。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方庆乃集止府僚,绝其交往,首领纵暴者悉绳之,由是境内清肃。
(5分)
译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9.D
10.D
11.B
12.D
13.
(1)(王方庆)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落实“尝”“就”“受”“卒”等词语的翻译,语句通顺。
共5分)
(2)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落实“乃”“集止”“绳”“清肃”等词语的翻译,语句通顺。
共5分)
【解析】
9.
试题分析:
D.“比于楼船”的大意理解是“和大船相比”,可见“比”的正确理解是“相比、比较”。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
试题分析:
A项“与”分别为“介词,和”与“连词,和”;B项“于”分别为“介同,对于”与“介词,在”;C项“所”分别为“放在动词或动短语前,组成名同性短语。
表示‘……的’”和“名词,处所”;D项“以”都是“连词,因为”。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1.
试题分析:
文言断句应先确定句子大意,本句大意理解是“他家藏书很多,不比秘阁的少,至于图画,也多异本。
但他的子孙没能守住他的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大多散失”。
考点:
理解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2.
试题分析:
D“王方庆反对,认为皇上不能畏惧险难”与原文不符,原文为“奈何践此畏涂?
伏望停舆驻跸”。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3.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在翻译时首先要找出关键字或句式进行翻译,一般为直译,除一些带有比喻性的词语。
然后再整体翻译,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达到词达句顺。
本题涉及的考点有“尝”曾经;“就”跟随;“受”学习;“卒”终止;“乃”于是,就;“集止”约束;“绳”制裁;“清肃”清明整肃。
考点:
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文言翻译】王方庆,是雍州咸阳人。
他的祖先从琅琊向南迁移,迁居到丹阳,是江左名门望族。
他的祖父随王褒向北迁移入关,才在咸阳安家。
他的父亲王弘直,是
汉王元昌的朋友,汉王打猎无节制,(王弘直)就上书提意见,情意恳切。
元昌看了,便马上停止,不再打猎。
王方庆十六岁,就被任命为越王府参军。
曾经跟随记室任希古学习《史记》《汉书》。
任希古升迁做了太子舍人,王方庆也因此终止了学业。
唐高宗永淳年中,王方庆连续升任至太仆少卿。
武则天临朝当政时,王方庆官拜广州都督。
广州在南海之滨,每年有马来人乘船运珍珠之类货物和中国做买卖。
旧都督路元睿贪污他们的货物,马来人带着刀具(把他)杀了。
王方庆在任几年,秋毫不犯。
另外他所管辖之内的各州首领,过去多贪婪放
纵,百姓有到官府诉冤的,府中官员因为事先接受了首领的贿赂,也未曾追查。
王方庆就约束府僚,断绝他们与各州首领的私人交往,放纵残暴的首领均受到法律的制裁,由此,境内清明整肃。
当时人们认为唐以来治理广州的官员没有谁能超出王方庆的。
神功元年七月,清边道大总管建安王攸宜攻破契丹凯旋,想在这个月上朝廷献俘。
内史王及善认为将军入城,按例应有军乐,但此月又是孝明高皇帝的忌月,只备军乐而不奏C王方庆上奏道:
“臣查了礼经,只有忌日,没有忌月。
晋穆帝纳皇后,在九月九日,这是晋康帝的忌日,在献俘的时间上犹豫不决,就把它交给太常讨论,礼官荀讷议道:
‘礼只有忌日,无忌月,如有忌月,就有忌时、忌岁,这就更加没有理据了。
’当时皇上听从荀讷的意见。
军乐是军容,与常乐不能等同看待,臣认为奏军乐只有振作士气而对事情没有什么犯嫌的。
”武则天听从了他的意见。
武则天曾到万安山玉泉寺,因为山路危险,准备用轿抬上去。
王方庆提意见道:
•‘今山路危险,石路曲狭,向上看骇目,向下视寒心,把这与楼船相比,安危不同。
陛下是万人的父母,怎么能走这可怕的险道呢?
伏望陛下停止这一行动。
”武则天采纳了他的意见而止步。
王方庆博学多才,乐于著述,所撰写的各种书有二百余卷。
他尤其精通《三礼》,讲究礼节的人大多向他讨教。
他每有酬谢应答,都有典可据,所以当时人们把他所讲的“礼”汇编在一起,取名为《礼杂答问》。
他家藏书很多,不比秘阁的少,至于图画,也多异本。
但他的子孙没能守住他的家业,他死后不久书画也大多散失。
14.阅读下面的明诗,回答问题。
(8分)
观书
于谦
书卷多情似故人,晨昏忧乐每相亲。
眼前直下三千字,胸次全无一点尘。
活水源流随处满,东风花柳逐时新。
金鞍玉勒寻芳客
,未信我庐别有春。
(1)这首诗的中间两联,集中写了作者的哪些“观书”感受?
(4分)
(2)这首诗的尾联使用了什么表达技巧?
请简析。
(4分)
【答案】
【解析】
(1)
试题分析:
颔联用夸张、比喻手法写诗人读书的情态。
一眼扫过三千字,非确
数,而是极言读书之多之快,更表现诗人读书如饥似渴的心情。
胸无一点尘,是比喻他胸无杂念。
这两句诗使诗人专心致志,读书入迷的情态跃然纸上,也道出了一种读书方法。
颈联用典故和自然景象作比,说明勤读书的好处,表现诗人持之以恒的精神。
活水句,化用朱熹《观书有感》“问渠那得清如许,谓有源头活水来”句,是说坚持经常读书,就象池塘不断有活水注入,不断得到新的营养,永远清澈。
“东风”句是说勤奋攻读,不断增长新知,就象东风催开百花,染绿柳枝一样,依次而来,其乐趣令人心旷神怡。
考点:
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
试题分析:
尾联以贵公子反衬,显示读书人书房四季如春的胜景。
读书可以明理,可以赏景,可以观史,可以鉴人,真可谓是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这美好之情之境,岂是玩物丧志的游手好闲者流所有以领略的!
考点:
鉴赏诗歌的表达技巧。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6分)
(1)孔子用“_______,________”评价《关雎》,认为文艺在抒发个人情感时要哀乐适度。
(2)《琵琶行》中,用月色侧面烘托琵琶女高超的弹奏技艺及艺术魅力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中,用““_______,________””两句诗展现了出征将士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
【答案】
(1)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3)马作的卢飞快/弓似霹雳弦惊。
【解析】
试题分析:
此类题目要注意重点字的写法,尤其是注意一些生僻字,近似字的写法,不能出现错别字或漏字、多字。
本题中涉及的如“淫、西舫、霹雳”都是要特别注意的。
考点:
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
能力层级为识记A。
五、(12分)
16.阅读下面的一段文字,以“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开头,概
括物种大灭绝原因新解。
不超过40字。
(4分)
自地球诞生以来,出现过5次物种大灭绝事件,最早的一次发生在距今4亿多年前的奥陶纪一志留纪,当时绝大多数生命都生活在海洋中。
此前有研究认为,气候变冷和栖息地急剧减少是造成此次灭绝的主要原因。
而比利时研究人员通过研究化石有了新的发现,在这一灭绝事件开始时期,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
他们认为,造成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
但当时地球海洋中为何会发生大
范围缺氧,还有待更多考古证据加以解释。
【答案】第一次物种大灭绝的原因是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使海洋浮游生物金属中
毒。
(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通读文段,首先要找到材料认为的物种大灭绝的原因,即“一些海洋浮游生物变得畸形,这与现代生物金属中毒后的反应非常相似”“造成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的原因可能是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导致发生剧烈的金属还原反应”。
其次,找到关键信息进行组合成句。
“现代生物金属中毒”“海水中金属元素富集”“海洋中出现大范围缺氧现象”。
注意字数限制。
考点:
压缩语段。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7.根据上下文,在材料的空缺处补写出恰当的内容。
要求:
语意连贯,表达简明;第一处不超过20字,第二处不超过15字。
(4分)
人生不可缺少的三种交谈,即阅读、写作和信仰。
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①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
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借此积聚“天上的财富”。
需要说明的是,这三种交谈都是在独处中进行的。
没有独处,没有内在的整合,一个人很难成长、成熟。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①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②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4分)
【解析】
试题分析:
①句由“阅读是与历史上的伟大灵魂交谈”和“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的提示,可知要补写的是“借此把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占为己有”。
②句由后文的“借此把外在的生命经历转变成内在的心灵财富”“信仰是与心中的上帝交谈”。
可见补写的内容句式应和后句相似,即“写作是与自己的灵魂交谈”。
考点:
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
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18.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4分)
国外一项新研究认为,语言进化①可能与当地的气候及地形有重要关系②:
在那些③相对更热④,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山东省 泰安市 届高三 下学 第一次 模拟考试 语文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