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docx
- 文档编号:891387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5
- 大小:29.68KB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docx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docx(15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地理第三册[人教版]
第五章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知识结构概述】
人类的各种经济活动都是在一定的区域进行的。
自然资源分布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使当前世界各国、各地区的经济联系和互相依赖程度空前紧密。
本章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例,阐述了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以东亚地区为例,阐述了产业转移。
每一节的知识结构,都是由现象入手,溯“因”释“果”。
本章共分两节,他们是相互独立的两部分内容,但都紧紧围绕资源和产业的空间移动这一中心问题展开。
第一节“资源的跨区域调配”,首先从资源区域分布的不均匀性和一般不具有流动性及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两个方面,说明了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然性和必要性。
然后以我国的西气东输为典型案例,从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调整能源消费结构和油气开发的战略转移等方面剖析西气东输的原因。
之后从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阐述了西气东输的积极影响和注意问题。
第二节“产业转移”,结合东亚地区产业转移的大量具体资料,逐一分析了影响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及产业转移对产业结构调整、产业分工与合作、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知识结构简明清晰。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都是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也是二十一世纪中国的重大工程,是地理学习的重点也是热点。
随着区域经济一体化和世界经济全球化,产业转移将日益广泛和活跃。
因此,该部分知识是我们高考备考的热点之一。
学习该部分内容,还要结合身边的典型事例,创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①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②理解资源跨区域调配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③了解产业转移的因素
④理解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分析西气东输,学会分析我国的其他资源的跨区域调配工程,如南水北调、西电东送等
2通过学习东亚地区的产业转移,学会实地分析我国珠江三角洲地区的现状。
3.情感态度价值观
我国自然资源丰富,在授课的过程中适当让学生多了解这方面的知识,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操,以及由此产生的自豪感。
【教学重点】
1.了解实施资源区域调配的原因
2.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教学难点】
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教具准备】
有关挂图等、自制图表等
【教学方法】
讲解讲授相结合、比较法、图示分析法、讨论法、图示法等
【学情分析】
这一部分内容特别是产业转移学生不是很好理解,不能够从现象入手,因此教学过程会有一些难度。
建议多找些图片,让学生加深印象。
【学法指导】在学习西气东输的影响的时候可以采取学生自主讨论的方式
【课时安排】第一节2课时
第二节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二课时
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⑴自然资源的区域分布是很不均匀的,存在着明显的资源富集区和资源贫乏区。
且自然资源依在区域之间一般不具有流动性。
⑵区域间的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区域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与该区域所赋存的自然资源往往不匹配:
需求量大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少,需求量小的区域可能自然资源的赋存量多。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西气东输、西电东送、南水北调、北煤南运等
天然气开发建设
主干管道建设
东部用户管网建设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2002年7月正式开工建设,2004年实现全线贯通)
1.基础:
新疆天然气资源
2.目标市场:
长江三角洲
3.主干管道:
西起新疆塔里木盆地的轮南油气田.向东经过甘肃、宁夏、陕西、山西、河南、安徽、江苏,最终到达上海,全长4200千米。
管道工程采取干支结合、配套建设进行,主干管道输气规模设计为年输商品气120亿立方米。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如图5.2所示)
——使东部地区和西部地区各自的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从而影响了各地区的进一步发展。
⑴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对能源的需求量大,但是能源相对贫乏,使经济优势得不到充分发挥。
以上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是我国最大的综合性工业基地,拥有我国最大的城市群,能源消费量很大。
但是,长江三角洲地区却是能源资源极度贫乏的地区,一次能源基本上全靠区外供给。
⑵西部地区因经济水平的限制,使丰富的能源得不到充分开发利用。
新疆的能源资源非常丰富,仅塔里木盆地的天然气资源量就占全国天然气总资源量的22%。
然而,新疆及其周边省区对能源的需求量都很小。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改变过分依赖煤炭的能源消费结构,提高具有清洁能源优势的天然气比重。
⑴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现状——煤炭一直占到70%左右。
⑵大量使用煤炭作为能源带来的问题:
①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来源之一
②造成我国酸雨影响范围大、危害严重(∵燃煤排入大气的大量二氧化硫)
③煤炭的堆放、燃烧的废渣都会造成环境污染
④长期以来北煤南运还给我国的铁路和公路运输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⑶煤炭和天然气作为能源的特点比较
煤炭
天然气
优点
①开采成本低②储存、运输方便③价格便宜
①清洁②使用方便③燃烧效率高④比较价格低
缺点
①使用不方便②燃烧效率低③废气、废渣排放量大
①开采、储运难度大②技术要求高③投资大、回收周期长
互动
思考
1.从世界范围看,天然气的大规模开发晚于煤炭和石油,原因何在?
点拨:
从天然气的开采、储运难度大、技术要求高等方面思考。
2.发达国家在大规模开发天然气之后,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稳步提高,主要原因是什么?
点拨:
随着科技进步和人类对环境的认识,煤炭的缺点逐渐明显,加之天然气清洁、使用方便、燃烧效率高、比较价格低等方面思考。
3.2002年,天然气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世界平均为23%,而我国只有2.7%。
由此怎样看待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
点拨:
通过比较我国和世界能源消费结构,可以预测我国天然气开发利用的前景广阔,其在能源消费结构中的比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这是由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和开发利用现状所决定的。
⑴我国油气资源的分布
总体特征是西多东少、北多南少,陆上天然气主要集中分布在新疆(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青海(柴达木盆地)、川渝(四川盆地)和陕甘宁的鄂尔多斯四大气区。
⑵开发利用现状
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东北、华北地区一直是我国石油天然气工业的主要基地。
目前,这些地区的大部分主力油气田开采已到了中后期,陆续进入了产量全面递减阶段,增产难度大,导致东部地区油气供需矛盾日益突出。
西部地区则成为我国油气工业新的战略接替区。
20世纪80年代,我国提出并实施了“稳定东部,发展西部”的油气发展战略,使西部地区的油气勘探、开发取得了一系列重要进展。
互动:
试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我国西部丰富的天然气资源长期得不到充分勘探、开发的原因。
1.西部地区天然气主要分布区的自然条件。
点拨:
西部天然气资源的主要分布地区,如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柴达木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气候干旱,人口较少,交通不便,给天然气资源的勘探、开发带来了很大的难度。
2.西部地区的经济实力。
点拨:
相对来说,西部地区经济实力较弱,没有足够的资金支持天然气的勘探、开发。
3.西部地区的技术力量。
点拨:
西部地区技术力量较弱,且缺乏作相应研究的配套设施,而天然气勘探、开发的技术要求较高。
4.西部地区的能源消费需求。
点拨:
西部地区人口稀少,经济落后,对能源的需求较少,形不成促使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市场动力。
四、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①有利于调配能源资源地域分布不均的状况,优化我国以煤炭为主的能源消费结构,改善沿线主要城市的大气质量,促进区域的协调发展。
②为沿途各省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契机,激活沿途省区钢铁、建筑、建材、运输、商业、水泥、土建安装和机械电子等产业的发展潜力。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西气东输工程的起点在西部地区,气田勘探开发投资的全部、管道投资的3/4都在中西部地区。
西气东输工程的大量投资,将推动中西部地区天然气勘探开发和管道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就业机会,并强力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②西气东输工程可以将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使之成为当地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①通过管道输送的天然气,稳定可靠,从而缓解东部地区能源紧缺的状况,优化东部地区能源的消费结构。
②发挥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推动天然气化工、发电等产业的发展,以及用户管网等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东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西部地区虽具有资源优势,但对资源的利用效率与东部地区存在着很大的差距。
西气东输则将使西部地区的资源优势与东部地区的经济、技术优势合理配置,对于东、西部地区的协调发展起着促进作用。
思考
1.通过西气东输,我国政府是如何协调东西部发展的?
点拨:
从西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低,东部地区资源利用效率高,资源从西部输送到东部,不仅西部会获得资源的销售收入,而且资源在东部会产生更大的经济效益,从而为国家提供更高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税收;国家就可以用更多的资金用于对西部的投资和补贴。
2.通过西气东输输送到上海的天然气,价格只相当于进口天然气的3/4、同等热值煤气的2/3。
你认为是否应该提高天然气的价格,以促进西部的发展。
点拨:
可以从不同方面分析。
⑷对环境的影响
①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大气质量
据监测显示,在同等热值的情况下,与煤炭相比,利用天然气作燃料几乎不产生二氧化硫、粉尘等污染物质,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碳的排放量也大为减少。
长江三角洲地区的能源长期高度依赖煤炭,例如,上海市煤炭消费量占能源消费总量的70%。
从西部地区输送来的天然气,可以部分替代煤炭。
②为了最大限度减少对沿线地区生态环境的影响,西气东输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严格环境保护的要求。
③在沿线农村地区推广使用天然气,可减少农民对薪柴的需求,从而缓解因植被破坏而带来的环境压力。
阅读
通过该材料的阅读,需要掌握以下知识
1.西电东送工程指开发贵州、云南、广西、四川、内蒙古、山西、陕西等西部地区的电力资源,并输送电力到广东、上海、江苏、浙江和京津唐等电力紧缺地区。
2.西电东送工程将形成三大通道。
⑴南部通道将贵州乌江、云南澜沧江和桂、滇、黔交界处的南盘江、北盘江、红水河的水电资源以及黔、滇两省坑口火电站的电能,开发并送往广东。
⑵中部通道将三峡和金沙江千支流水电送往华东地区。
⑶北部通道将黄河上中游水电和山西、内蒙古坑口火电站的电能送往京津唐地区。
【课堂练习】完成同步练习第五章第一节
【教后笔记】让学生自己分析西气东输的影响,加深了学生的印象,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反应较好,今后的教学中要不断加强实践。
【板书设计】5.1资源的跨区域调配
——以我国西气东输为例
一、我国资源跨区域调配的概况
1.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必要性
2.我国在实现资源的跨区域调配的大型工程
二、资源跨区域调配的典例——西气东输工程
1.基础:
2.目标市场:
3.主干管道:
三、实施西气东输的原因
1.我国能源生产和消费的地区差异大
2.调整能源消费结构
3.我国油气资源开发的战略重点在西部
四、西气东输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从国家层面的意义
2.从具体意义分析
⑴对西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⑵对东部地区发展的影响
⑶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促进东、西部的协调发展
⑷对环境的影响
第三、四课时
5.2产业转移
——以东亚为例
教学过程:
读图思考:
读图5.7是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三家境外投资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示意图。
1.比较三家工厂的原料地、加工地和产品市场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点拨:
三例的加工地都在我国,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b例的原料地在国外、产品市场在国内;c例的产品市场在国外、原料地在国内
2.吸引三家境外企业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投资办厂的主要因素分别是什么?
点拨:
a例是典型的两头在外,主要是为了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b例主要是受我国庞大的市场吸引;c例既利用我国的资源优势,又利用我国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优势。
3.三家工厂的区位选择各有什么优点?
点拨:
在区位选择上,a厂家选择在我国离日本(原料地和市场)比较近的青岛,b厂家选择在对我国汽车市场有很大辐射作用的中心城市——北京(且北京自身市场潜力较大);c厂家选择在有优惠条件的且交通方便的特区城市——深圳。
一、产业转移
1.概念:
企业将产品生产的部分或全部由原生产地转移到其他地区的现象。
区域产业转移:
国内的产业转移。
国际产业转移:
跨国的产业转移。
其中东亚是国际产业转移最活跃的区域之一。
2.分类:
二、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因素很多,其中,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是影响国际产业转移的三个重要因素。
1.劳动力因素
劳动力在国际范围的流动性很小。
不同国家或地区,劳动力的数量、质量和价格差异较大,使得产品生产的成本差异较大。
具有充足、高素质且价格较低廉的劳动力资源的国家或地区,往往成为产业转移的目的地。
在当今世界的产业转移中,很大一部分是为了廉价的劳动力资源,尤其在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初期。
因此,劳动密集型工业在全世界的产业转移比较典型。
图5.8给出了这类产业随时间推移而在东亚转移的轨迹。
思考
1.图5.8所示的东亚国家或地区,工业化之初都重点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试解释其原因。
点拨:
工业化之初,缺乏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但是劳动力价格较低。
2.从经济发展水平角度解释图5.8所示的产业转移规律。
点拨:
劳动密集型产业曾现出按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向低逐次转移的规律。
3.为什么一个国家或地区会从劳动密集型产业的转移对象国或地区转变成转移国或地区?
点拨:
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价格相应提高,劳动密集型产业又会向劳动力价格较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的国家或地区转移。
4.目前,我国长江三角洲地区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完全基于劳动力价格因素吗?
点拨:
回答是否定的,因为,其一,长江三角洲地区吸引了庞大的打工族(包括农民工);其二,处于政策要求,如纺织工业。
2.内部交易成本因素
⑴概念:
企业生产需要与有工业联系的其他企业打交道,还需要与地方服务行业(包括政府)打交道,以及生产组织、职工培训等,都要投入一定的资金。
企业的这些投入,统称为内部交易成本。
⑵对企业区位选择的影响及措施
①总原则:
企业家总希望在内部交易成本最低的区位投资建厂。
②发达国家社会内部交易成本很高推动企业家向国外转移产业
发展中国家通过改善投资环境以减少企业生产的内部交易成本吸引发达国家的投资
⑶吸引产业转移的典型地区——东亚的出口加工区
思考
1.出口加工区一般都具有优越的区位条件或良好的工业基础。
这样的区位对于降低企业生产内部交易成本有什么作用?
点拨:
优越的区位条件方便交通,良好的工业基础便于工业联系,都可降低内部交易成本。
2.从出口加工区的建设来看,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要吸引国际产业转移,除发挥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外,还应做哪些工作?
点拨:
从多方面改善投资环境。
3.市场因素
企业发展的初期一般都在当地生产,当企业达到一定规模和实力,当地市场满足不了企业再发展的需求,于是就以投资、建厂等形式向具有市场优势的地区或国家进行产业转移。
例如,日本、韩国以及欧美的汽车制造企业到我国兴办汽车厂,主要是因为我国拥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
市场是在不断变化的,企业的产业转移方向也会随之而变化。
思考
1.目前,汽车的全球化生产已经形成,为什么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点拨:
汽车的生产虽然已经实行了全球化,但是由于整车运输不便,并且许多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民族汽车工业,对进口汽车设置关税壁垒。
所以跨国公司要把汽车组装厂设置在市场广阔的区位。
2.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对吸引国际产业转移有何作用?
点拨:
我国鼓励汽车进入家庭有利于推动汽车销售,使我国的汽车市场具有广阔的潜力,对跨国汽车公司具有较强的吸引力。
4.其他因素
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家政策的调整,原生产地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等,都会促使企业进行产业的国际转移。
阅读
通过本材料的阅读需要理解以下观点:
产业转移一般包括对外直接投资、设立营销网络、建厂、设立研发机构等形式,其中,设立研发机构是产业转移的高级形式,能吸引跨国公司设立研发机构甚至研发中心或区域总部,说明该地区具有很强的竞争力。
活动
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
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
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使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
日本这一阶段的产业转移,受多方面原因的影响。
1.自1955~1969年,日本用了15年的时间建立了以钢铁、机械、石油化工等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
重化工工业对原料、燃料的消耗量大。
20世纪70年代,国际能源市场出现了两次“石油危机”,导致石油价格上涨。
国际石油价格上涨对日本产品的竞争力有什么影响?
点拨:
国家石油价格上涨,导致依赖于国际石油而建立起来的日本重化工业的制造成本提高,产品价格相应提高,从而削弱了日本重化工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力。
2.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
日元大幅度升值对日本产业向海外转移有什么推动作用?
点拨:
日元的大幅度升值,意味着日本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价格大幅度提高。
例如,同样的日本产品,如果原来在国际市场上卖1美元,日元升值1倍后其在国际市场上的售价就达2美元。
所以,以国际市场为依托的日本传统产业只好纷纷向海外转移。
3.至80年代,日本传统工业品的国内市场趋于饱和,国际市场面临着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竞争。
这种市场形势对日本企业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点拨:
自身市场满足不了发展需求,国际市场上亚洲发杂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同类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所以,日本企业在其国内发展的空间很小。
4.日本劳动力一方面价格很高,另一方面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推进,劳动力的数量下降。
日本劳动力特点对国内企业生产有何影响?
点拨:
劳动力价格高反映为产品的价格高,而劳动力数量又满足不了企业进一步扩展对劳动力的需求。
所以,日本从事传统产业的国内企业生产受劳动力价格和数量的双重制约。
5.日本工业高度密集于太干洋沿岸地带。
这一地带用地紧张,地价昂贵,环境污染严重。
这种状况对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有什么影响?
点拨:
促进日本企业生产的区位选择向国土的南、北部和海外扩展。
6.20世纪80年代初,日本提出“技术立国”的基本国策,工业生产由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
这种政策对日本传统工业企业在国内生产有什么影响?
点拨:
“技术立国”的政策明显对传统产业在国内生产不利,即企业生产要么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换(这需要大量的投资),要么转向海外。
三、产业转移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1.原因:
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异,创新和新产业往往在一个或少数国家最先发生;在一个国家内部,经济增长往往率先从某个区域发生。
产业转移则使某产业从创新地逐渐扩散到其他地区,成为带动整个地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2.典例:
由日本向其他国家或地区逐级、分阶段的产业转移,推动东亚地区保持了几十年的经济快速增长。
3.影响:
⑴促进区域产业结构调整
①对发达国家或地区
产业结构调整导致原主导产业向国外转移,而原主导产业顺利实现向国外转移,可使国内的生产要素集中到新的主导产业,为产业结构顺利调整创造了条件。
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已经历了两次工业结构调整,现在正在进行第三次工业结构调整(图5.12)。
每次工业结构调整,导致主导产业和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的转换,同时伴随着原来重点发展的工业部门向国外转移。
②对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
接受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可以加快本国或地区的经济结构调整,缩短产业升级的时间,从而加快工业化的进程。
例如,韩国从1973年开始重点发展重化工业,至80年代初,已基本形成了以重化工为主的工业结构,比发达国家同样工业化过程所用的时间大大缩短。
⑵促进区域产业分工与合作
①无论是产业的发展阶段还是产品的生产环节,产业转移都促进了区域或国际间的分工与合作。
国际产业转移使各国可以根据自己的优势条件发展相应的产业,从而促进了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推动了区域经济的一体化。
一个产业具有一定的发展周期:
有些产业处于开发和增长期,如信息产业;有些产业处于成熟或衰退期,如纺织工业。
产业转移促使不同经济水平的国家重点生产处于不同阶段的产业(图5.13),形成产业的国际分工与合作。
产业转移还通过企业把转移国和转移对象国对同一产品的生产活动联系起来,形成产品生产过程的分工与合作(图5.14)。
②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处于哪些发展阶段的产业和产品的哪些生产环节。
思考
1.按照图5.13所示规律,如果把世界各国经济发展水平由高到低分成第一级至第四级,从国际分工角度看,处于不同级别的国家应重点发展哪一发展阶段的产业?
联系东亚,你会得出怎样的结论?
点拨:
经济水平处于第一级至第四级的国家或地区,依次应重点发展处于开发期、增长期、成熟期和衰退期的产业。
从东亚来看,按此规律,依次是日本—韩国及我国的香港、台湾地区、我国大陆、朝鲜、蒙古。
2.按照图5.14,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是产品的一般加工环节,为什么?
点拨:
加工环节的附加值很低,即利润很低,但一般耗用的劳动力较大。
3.按照图5.13和图5.14所示的规律,发展中国家将永远落后于发达国家。
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产业转移的时候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1985年韩国提出“技术立国”的政策,对此你作何评价?
点拨:
因此,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在接受产业转移时,要注意将研究、开发一起引进。
韩国的政策就是避免总跟在发达国家的后面。
说明图5.13和图5.14的阅读及思考,应使学生明确产业转移所形成的产业国际分工和合作,在促进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工业化的同时,对发展中国家往往是不利的。
发达国家总是把处于成熟期、衰退期和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向外转移,而把技术含量高、具有良好发展前景的产业和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留在国内,以保持自己的技术优势并获取高额利润。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产业转移时就要注意这一点,最好能引进处于研发期、增长期的产业以及高附加值的生产环节。
⑶改变了区域地理环境
①产业转移改变了区域的地理景观,
例如,产业转移使东亚的出口加工区由原来的乡村地区变成高度工业化地区。
②产业转移伴随着环境污染的转移和扩散。
例如,重化工业生产在大量消耗资源的同时,还排放大量的废气、废水、废渣,严重污染环境。
自20世纪50年代,日本发生了一系列环境污染事件,并且危害长久。
这些环境污染事件是重化工业环境污染严重爆发的结果。
日本将重化工业向国外转移,也就是把环境污染向国外转移。
在日本国内,环境污染状况得到改善,为信息产业和高科技产业的发展创造了比较理想的环境条件。
发展中国家在接受发达国家重化工业转移的同时,应充分估计其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加强对废弃物排放的控制和综合治理。
⑷改变劳动力就业的空间分布
伴随产业转移,就业机会也由转移国或地区转移到转移对象国或地区。
如果一个国家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减少国内的就业机会,常常引起失业人口的增加,如日本(图5.15)。
对于像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劳动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第五章 区际联系与区域协调发展 第五 联系 区域 协调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