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上学期品德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90831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43
- 大小:54.39KB
六年级上学期品德教案.docx
《六年级上学期品德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六年级上学期品德教案.docx(4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六年级上学期品德教案
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教案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六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教材力求突破知识单一的传统模式,注重促进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在互相联系中得到和谐发展,以较好地落实“三维目标”。
一、教材分析
该教材根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和《全日制义务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精神编写,教材具有综合性、开放性、情感性等特点。
增强了教科书的可读性和趣味性,形式活泼,富有童趣,使教材更具有亲和力。
本册教材共有四个单元,每个单元下设了3—四个主题,各单元体例结构如下:
主题文字:
引出一个话题或对某个话题进行提升,一般是该主题主要思想和观点。
提示语:
一般作为对某个话题的的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或开展相应的活动。
旁白:
作为和学生对话、沟通的主持人,有时为前后内容起传承作用,有时为学生提高一种思考方向或揭示某个观点,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
作用相对灵活。
情境对话:
一般是经过锤炼的真实生活的再现,帮助学生对自己得生活经验进行反思和整理,深入地感受自己、感受他人。
照片:
真实地呈现社会现实,包括学生的活动场面。
帮助学生开阔视野、丰富认知、加深体验、开展活动等。
图标:
包括“活动、交流、小资料”等,引导多样化的学习活动,启发学生调查、体验、讨论、探究、阅读、制作、搜集整理信息等。
学生作品:
有时是提供一个可供讨论的案例,有时是体现学习过程、呈现学习成果,使学生产生亲切感,增强其沟通与表达的欲望。
空白框:
启发学生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和对生活的体验,记录自己的学习成果,引导他们成为学习活动的主动参与者和创造者。
二、指导思想
1、积极转变观念
(1)树立综合的、开放的课程观
综合的课程观要求我们走出以往的学科教学模式尤其是说教式德育模式,尊重学生的生活,根据学生实际需要组织教学活动,积极引导他们在生活中饶有兴趣地学习、探究、体验,在学习中愉快地生活、成长,获取对社会的整体认知,形成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开放的课程观要求我们充分利用各种课程资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要注意联系本地区和学生的实际,官职社会中新的信息、学生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对教科书中提出的问题、预设的活动进行合理的拓展和延伸,及时、合理地调整教学目标,灵活有效地推进教学过程,增强教育的针对性、生动性和实效性。
(2)树立以人为本的学生观
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源于他们对生活的体验、认知和感悟,我们引导他们去关注生活,珍视学生独特的生活经验,强调体验式、探究式和研讨式等学习方式,帮助他们尝试着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我们要关注学生的健康成长,就要尊重他们的权利和个性发展,在基本的是非标准基础上,允许他们在多元价值中做出不同的选择;我们要尊重学生的差异,关注“边缘儿童”,对学生进行开放性的、发展性的、鼓励性的评价,帮助他们感受成长的愉悦。
(3)树立与时俱进的教师观
新课程理念下的教师,是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活动的组织者、支持者和参与者。
我们的任务不再是讲解教科书,而是努力创设适宜的活动环境和条件,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活动和组织形式,帮助学生去体验、去探究。
为达到这样的目标,我们要放低姿态,与学生平等对话,倾听他们的需要;要尊重学生的体验和判断,不用既定的结论代替学生的思考;要和学生交朋友,勇于面对真实的自己,要关注生活,开阔视野,勤于学习,不断吸收时代的信息,与时惧进;对于教材倡导的教学活动,要在教学实践中进行探索和创新。
2、注意整体把握
为了体现一种儿童文化,使教材能真正成为学习喜爱的朋友,让他们愿意与教材中的儿童对话,教材中呈现的内容有很多细腻的生活场面和真实个案。
然而教材中的范例只是一种提示,它并不是唯一的或最好的。
因此,我们要通过这些提示去整体把握教材,既可以利用这些范例丰富学生认知和情感体验,又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需要进行合理的取舍,或加以适当的拓展。
三、教学理念
1、全面把握课程目标:
品德与社会课程目标的三个方面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统一体。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帮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适应和参与社会的能力,掌握必备的基础知识,从而整体地实现课程目标。
2、丰富学生的生活经验:
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儿童是学习的主体,学生的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是在各种活动中通过自身与外界的相互作用来实现的。
教师创设学生乐于接受的学习情境,灵活多样地选用教学组织形式,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生动活泼的发展提供充分的空间。
注意引导学生从自己的世界出发,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社会,获得对世界的真实感受,让学生在活动中探究,在探究中发现和解决问题,要及时鼓励学生的各种尝试和有创造性的思考,引导学生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
4、充实教学内容: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要注重与语文等学科教学内容的紧密结合,注重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要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包括社会生活中对儿童发展有意义的题材,把教学内容与本地区实际有机联系起来;同时关注社会新的发展和变化,及时丰富、充实课程内容,增进课程内容的现实性和亲近感。
5、拓展教学空间:
教学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教学空间不局限于学校和课堂,应创设条件尽可能向社会延伸。
为此,教师应积极地开发和利用地方和本校的各种课程资源,以满足学生不同学习方式的需要。
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受到教育,获得经验,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第一单元走向文明
1、科技带给我们什么
教材、教学对象分析:
《科技带给我们什么》是人教版新教材六年级上册《品德与社会》第一单元“走向文明”的第一课。
本单元设计是: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社会走向文明---文明社会需要文明生活---文明生活应该是科学的、健康的、愉快的、幸福的---我们应向高质量的生活目标努力。
单元编排从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给我们生活带来变化入手,让学生了解科技成果对我们的生活,对我们的社会产生的巨大影响,进而知道社会由此逐步走向文明。
但科学技术是一把双刃剑,它可以造福人类,而人类滥用科学技术,也会带来许多危害,应此要讲究科学伦理。
本节课主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1、紧紧围绕“科技给我们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2、围绕“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从学生的年龄特征与身心发展来看,这阶段的学生的思维能力已获得了一定的发展,他们已初步具备了主动学习,自主探究的能力。
对于教师提出的学习任务他们有主动学习的内驱力,他们能根据具体要求有序地展开思考、讨论获得丰富的知识。
可以说他们有能力将尚不清晰的有关知识加以整理,内化整合,形成体系。
并且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道德规范教育的基础,本单元承接小学其他年级,从一个新的角度、一个较高的起点切入,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教学设想:
品德与社会教学应该是活动化的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教师精心设计的具有教育性、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以实现学生多方面能力综合发展为核心”的主要学习形式,发展合情合理的能力及解决问题的能力。
整节课我把教学过程分为三个部分:
活动一:
走进时光隧道(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引导学生联系身边的生活,从不同的角度去认识、感受和探究科学技术对社会物质文明的促进作用。
)活动三 科技是把双刃剑(引导学生学会从正反两方面看待事物)。
教师为拓展课堂的内涵,让学生有更多的时间进行各种活动,承担一定的任务,扮演一定的角色,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同时也让学生充分发挥了自己的特长,尊重了他们的自主发展。
教学目标:
1.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2.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
认识科技是把双刃剑,学会用辨证的眼光看待事物的两个方面的方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走进时光隧道
1、引导学生想象刀耕火种时期人们的生活状态
师:
在科学技术不发达的年代,那时侯人们生活在没有电灯、电话、电视、汽车、轮船、飞机的时代,他们用什么照明?
用什么做交通工具?
怎样传递信息?
吃什么东西?
(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科技成果给人们生活带来的影响)
2、让学生分小组分别模拟那时候人们的生活情景(进一步体会在缺少科学技术的时期,人们生活上的种种不便)
活动二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的变化
1、师:
科技推动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不断地改变着我们的生活,科技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哪些变化呢?
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播放课件:
视频资料)。
2、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开展“科技在我家”采访调查活动,现在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交流。
首先,要对小组交流提出要求,如:
小组的每个同学应积极发言;小组长要在大家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大家进行小结,并引导大家选择好方式在全班汇报。
其次,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教师可提供一些汇报方式供学生参考。
如:
(1)表格展示式
科技成果
采访对象
大家的感受和认识
对生活的影响程度
有了电话 有了电视 有了洗衣机 有了冰箱 有了电脑 有了空调 有了消毒柜
(2)图文并茂式。
与教材第2页呈现的方式一样,将科技成果画成简单的图,在图的旁边用简洁的语言进行表述。
(3)拟人表演式。
将某种科技成果拟人化,配上演讲词,进行交流。
在小组交流的过程中,教师要加以指导,尽量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进行汇报,为班级高质量的交流打下基础。
4.在小组充分交流的基础上,组织全班交流。
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引导学生交流的内容提出问题,进行深入探讨,如“假如没有这些科技,我们的生活会是什么样?
我们的社会是什么样?
”等。
从而让学生进一步明白,科技给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的社会带来的好处。
5.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科技给我们带来了……。
6、师结合资料库中的内容讲讲科技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变化。
活动三 科技是把双刃剑
1、师:
科学技术的发展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但是你知道吗?
人们在享受科学技术成果的同时,发现它们也会给我们的生活带来许多新问题。
因此有人说,科技是把双刃剑,我们要警惕它对我们的伤害。
你同意这种说法吗?
2.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践举例说说科技这把双刃剑具体表现在哪些方面?
3、教师引导学生根据教材第4页中提供的信息,启发学生广泛的思考、发现、交流科学技术在给我们生活带来进步的同时,还给我们带来了哪些问题。
如:
电视机的诞生、手机的出现、飞机的发明、天然气的利用、洗涤剂的使用,除了给我们带来了方便,还带来了什么问题?
4.组织辩论。
(1)学生分小组阅读教材第5页中的克隆技术这一事例,让学生发表意见,谈自己对克隆技术的认识。
(2)思考:
通过阅读教材中介绍的克隆技术,你了解到了什么?
克隆技术给人类生存发展带来哪些变化和影响?
运用克隆技术会给人类带来什么好处?
如果滥用这一技术甚至克隆人,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3)全班交流
5、探讨并交流:
人们应该怎样利用科学技术为人类造福?
6、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以科技是把双刃剑为内容,写一篇小论文。
学生可选择一个或两个自己熟悉的科学技术,用正反两方面的事例,具体说明科技是把双刃剑的观点,同时提出预防不利因素影响的措施。
通过内容丰富的交流,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科技是把双刃剑,树立防范科技不利因素的意识,学会防范的方法。
2、社会文明大家谈
本课教材共三个专题。
在“文明素养面面观”专题的统领下,呈现的是在社区生活中一些人的言谈举止与文明社会格格不相入的现象,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例举了一些公民随意践踏绿地;随地吐痰、扔纸屑;说脏话;便后不冲厕的不文明现象。
目的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从小事去观察了解自己生活的社区有无这些不文明现象。
同时,让学生在实际的考察中感受不文明人与文明社会的不和谐以及给大家带来的不愉快。
尊重他人的隐私也是现代人有教养的体现。
教材从生活中的一米线入手,引导学生通过认识了解银行取款、接受机场安检的时候一米线的作用,体验假如自己的隐私被窥探的感觉,从而知道尊重他人隐私是尊重他人,是讲道德的体现。
并且将生活中看得见的“一米线”延伸到生活中看不见的一米线,例举了“当别人打电话的时候”、“当别人在写邮单的时候”、“别人在交谈的时候”的情景,并提出问题,请思考讨论,我们该怎么做。
目的有两个,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讨论,知道在遇见这些我们常见的小事时,不应超越“一米线”,应尊重他人的隐私和权利;二是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看看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一米线”现象,我们该怎样面对。
“设计自己的文明形象”这一活动调动了学生主体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设计形象的过程就是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教育的过程。
教材第13页提供的是一份评说市民公德水平的信息资料,让学生通过阅读这份资料,明白我们在每个公共场合的行为都在书写着社会的文明形象,我们应该用良好的规范的行为给我们生活的社会带来和谐和温馨,同时给自己带来快乐和幸福。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已有一定的生活经验,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看到了社会上的一些不文明的现象,也产生了一定的想法,教学本课把行为规范培养与文明社会的发展有机结合,让学生明白今天的习惯培养与明天的文明素质的形成、与社会发展的关系,做一个文明社会的文明人。
教学目标:
1.通过对社会或自己生活的社区中人们文明素养的现状考察探究,让学生知道我们的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对人的文明素养的要求也在提高,文明社会需要文明人。
2.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
3.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教学理念:
(1)在“做”中不断领悟、感知,在“做”中培养能力,发展个性。
(2)以鼓励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为基本特征,综合发展学生多方面能力,拓展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丰富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开发了学生的多元化智能。
(3)在活动化教学,创设探索性、创造性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活动,让学生体验做文明人对他人、对自己的价值所在,使学生有自觉做有教养的、讲文明人的积极意愿。
感受并体会到科学技术时时刻刻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给我们生活带来了数不清的好处,使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难点:
学生能反省自己的行为,找到自己的差距,从小事做起,努力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论谈小事中的文明
1、播放课件(教材的第8、9页)
师:
“你从教材提供的这些信息中想到了什么?
你最想对哪件事发表自己的评论?
2、学生拟定题目,写出自己的交流要点,如:
“从乱扔口香糖想到的……”、“时尚穿着与出口成脏”、“一口痰虽小,影响却大”等。
3、小组交流。
小组交流的要求:
在每个人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要选出在班级交流的同学;小组的全体同学要帮助参加班级交流的同学完善发言内容;在班级交流的同学要善于提出问题与大家探讨,如:
利用教材中的问题“假如你是清除口香糖的工人……”、“假如你是一个游客……”等,联系生活实际,虚拟情景设计问题。
4.全班交流。
师:
文明的人、文明的社会需要怎样的文明行为。
如果大家都在小事上不注重文明,会是什么样的情景?
5.在班级交流的基础上,可请每个人用一句话总结,引导学生初步懂得社会在走向文明的时候,每个人也应该规范自己的行为,成为现代的文明人。
活动二 文明素养面面观
1.组织班级交流。
师:
课前,同学们对自己生活的学校、社区或进出的公共场所做了一次调查,找到了与文明社会不和谐的看上去不起眼的行为,现在请同学们用多种形式汇报自己的调查情况,可以是照片,可以是表格,可以是调查报告。
2、学生汇报
师:
你对哪些不文明行为感到厌恶。
生:
对自己所做的不文明行为感到羞愧;对破坏文明氛围的人感到气愤;对不文明的做法提出批评等。
……
2.师生谈话。
师:
“……一点小事能折射一个人、一个地区、一个国家的文明程度。
”你对这句话是怎样理解的?
3.谈体会。
4、总结:
是呀,小事不可忽视,小事也体现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第二课时)
活动三 “一米线”告诉我
1.师:
你知道“一米线”吗?
有什么作用?
2.模拟体验。
你在银行取款时输密码,旁边有人站着看,你会是什么感觉?
3.学生表演。
4.讨论交流。
“一米线”告诉了我们什么?
5、小结: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生活空间,在与他人的交往中应注意保持这种距离,这是尊重他人的表现,也是一个文明人应具有的基本品质。
6.探讨反思。
在我们的生活中还有哪些“一米线”现象?
自己跨越过“一米线”吗?
今后应怎样注意给别人保留一定的空间。
7.活动:
“给自己提个醒”。
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提醒自己不要跨越生活中的一米线。
可以编儿歌,可以用一句简短的话,可以画图等。
学生先自己设计,然后再交流。
活动四 塑造自己的文明形象
1.走进了望台。
看“公交车上‘六少’折射市民公德水平”,谈感想体会。
2、小结:
社会的文明风气,是通过每个公民在每个场所的点滴行为体现出来的。
因此,在每个公共场所,我们应该在乎自己的行为对他人、对社会的影响,学会尊重他人、给社会带来温馨和谐,给自己带来快乐幸福。
3.设计自己的文明形象。
请同学们为自己设计一个有教养、讲文明的美好形象。
可根据自己的喜好特长,采用不同的形式设计。
3.交流“形象设计”,请大家提建议。
4.讨论:
如何让自己的设计成为行动,成为现实。
3、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
教材分析:
教材提供了两个范例,一是学生调查关注自己生活的周围,人们休闲活动的状况;二是对“麻将”这一休闲活动方式是否健康提出讨论。
目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多种休闲活动方式,并从自己身边的更多的休闲活动中学会认识健康的休闲活动的益处和不健康的休闲活动的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在休闲的时候,应参加健康的活动。
教材呈现的反映新风尚的社区休闲生活,旨在引导学生明白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随着社会走向文明,追求高品质、高质量的休闲生活成为更多人的共识。
同时针对小学生休闲活动中的一些流行文化而提供的信息资料,引导学生通过讨论懂得不健康的流行文化对我们成长的影响,学会在日常的生活中正确判断是非,净化我们的流行文化,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承接“净化我们的流行文化”这一话题,展示了两个实践活动:
新编童谣和自创游戏,引导学生通过参与创编,进一步认识健康文化活动的含义,并学会在实际生活中会用健康的活动替代不健康的垃圾文化。
让学生懂得休闲时光读读书、看看报,也会受益不少,引导学生要喜欢阅读,养成阅读习惯,与好书刊交朋友。
学情分析:
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离不开他们所生活的社会,当今的社会是个开放的社会,绝大多数学生的生活范畴都不是一个封闭的空间。
“健康文明的休闲生活”正是让学生从自己身边的更多的休闲活动中学会认识健康的休闲活动的益处和不健康的休闲活动的害处,从而使学生明白,在休闲的时候,应参加健康的活动。
引导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与好书刊交朋友,自觉抵制不良文化的侵蚀。
教学目标:
1.知道人们在休闲时间里开展的各种各样活动有的是健康的,有的是不健康的。
2.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3.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
教学理念:
(1)以教材内容为载体,依托教材、超越教材、延伸教材。
(2)注重课堂师生情感的沟通
(3)培养自主探究的精神,重视学生参与探究活动的全过程,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懂得不健康的休闲活动不仅影响个人的身心健康,还会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和文明风尚的建立。
难点:
用行动抵制不健康活动的侵害,积极参加或开展健康的、有利于我们成长的活动。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活动一 我看休闲活动
1、师: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调查休闲时候大家在做什么?
现在清在小组里交流。
2.交流:
多种多样的休闲活动。
(1.)每个同学将自己了解到的情况在小组交流。
(2.)在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小组汇总,把全小组同学的内容合在一张表上。
(注意:
相同的进行合并。
)
(3.)班级交流。
各小组将自己了解的情况向全班交流,在此基础上,教师与学生一起汇总,从中可以看到生活在我们周围的人们休闲时候开展了哪些活动。
3.讨论:
这些休闲活动哪些是健康的?
哪些是不健康的?
为什么?
(1.)学生广泛发表自己的意见。
看看这些休闲活动哪些是健康的?
哪些是不健康的?
为什么?
(2.)在学生充分发表自己意见的基础上,选出观点不一致的项目作为专题进行深入讨论。
如:
教材中提到的“麻将是非小辩论”。
(3.)讨论小结。
在讨论中你知道了什么?
师:
参加休闲活动应坚持一个原则,把握好一个度,那就是任何活动要有益自己的身心健康,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文明。
活动二 休闲活动树新风
1.课件演示:
我们社区的新风尚
(1.)师:
各地人们追求高品质、高品位的休闲生活的信息,看看这些新风尚给大家带来了什么?
(2.)利用课前调查自己社区的人们有关休闲活动的情况,组织交流:
在社区人们的休闲活动中,哪些是新风尚?
这些新风尚给我们带来了哪些变化?
(3.)体验讨论。
什么是高品质、高品位的的休闲活动?
2.师:
让我们为社区休闲活动提提建议。
(1.)交流。
在我们的社区休闲活动中,你认为还有哪些是品位不高或不满意的?
(2.)小组讨论。
选择大家认为好的的办法给社区提建议。
用各种形式表达你的建议,可以是唱跳的;也可以是文字的等。
(3.)交流建议。
一边交流,一边评价,这些建议怎样?
可以给大家带来什么?
(第二课时)
活动三 走进流行文化
1.师:
流行文化是我们休闲活动的一种方式,大家知道什么是流行文化吗?
我们经历过哪些流行文化?
2.班级交流。
你喜欢流行文化中的哪些形式?
有什么感受?
3.读读教材中提供报道,说说我们的看法。
4.师:
在我们的身边有没有不健康的流行文化?
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5、讨论。
怎样抵制流行文化中的垃圾文化对我们的不利影响?
6、学生寻找多种办法。
如:
不参加;寻找其他健康的休闲方式;创编健康的内容等。
7、师:
阅读,也是一种休闲方式。
我们可以选择这健康的休闲方式。
你喜欢读的书有哪些?
谈谈你的感想?
8、小组活动。
用健康的内容抵制垃圾文化。
各小组选择编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六年级 上学 品德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