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必修2.docx
- 文档编号:890708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2
- 大小:156.55KB
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必修2.docx
《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必修2.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必修2.docx(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化学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学案鲁科版必修2
第2章化学键化学反应与能量
章末重难点专题突破
一、物质电子式的书写方法
微粒的种类
电子式的表示方法
注意事项
举例
原子
元素符号周围标明最外层电子,每个方向不能超过2个电子
最外层电子少于4时以单电子分布,多于4时多出部分以电子对分布
阳离子
单原子
离子符号
右上角标明正电荷数
Na+、Mg2+
多原子
元素符号紧邻铺开,周围标清电子分布
用“[]”,右上角标明正电荷数
阴离子
单原子
元素符号周围合理分布最外层电子及所获电子
用“[]”,右上角标明负电荷数
多原子
元素符号紧邻铺开,合理分布最外层电子及所获电子
相同原子不能合并,用“[]”,右上角标明负电荷数
离子化合物
由阳离子电子式和阴离子电子式组成
同性不相邻,离子合理分布,相同离子不能合并
共价化合物
由原子电子式组成
不用标“[]”和正、负电荷数
【例1】 下列化学用语书写正确的是( )
A.氯原子的结构示意图:
B.氨分子的电子式
C.氯化镁的电子式:
D.用电子式表示氯化氢分子的形成过程:
【例2】 已知五种元素的原子序数大小顺序为C>A>B>D>E,A、C同周期,B、C同主族。
A与B形成的离子化合物A2B中所有离子的电子数相等,其电子总数为30;D和E可形成4核10个电子的分子。
试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五种元素的名称:
A_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C_____________,D_____________,E_______________。
(2)用电子式表示离子化合物A2B的形成过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写出下列物质的电子式:
①D元素形成的单质________;
②E与B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A、B、E形成的化合物______________;
④D与E形成的常见共价化合物__________________。
二、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考查的两大要点
1.放热或吸热与物质稳定性的关系
物质具有的总能量越低,其分子越稳定,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越多,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越多;物质具有的总能量越高,其分子越不稳定,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能量越少,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能量越少。
一般来说分子的总能量越高,分子中的键能越低。
2.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的判断方法
(1)化学反应中,反应物化学键断裂时吸收的总能量为E1,生成物化学键形成时放出的总能量为E2。
若E1>E2,化学反应为吸热反应;若E1 (2)常见的放热反应和放热过程 ①放热反应: 燃烧反应、中和反应、物质的缓慢氧化、原电池反应、活泼金属与水或酸的反应、部分化合反应等。 ②放热过程: 浓H2SO4溶于水、固体NaOH溶于水、新化学键的形成等。 (3)常见的吸热反应和吸热过程 ①吸热反应: Ba(OH)2·8H2O与NH4Cl晶体的反应、弱电解质的电离、大多数盐的分解反应、大多数氧化物的分解反应等。 ②吸热过程: 化学键的断裂、多数铵盐溶于水等。 【例3】 反应C(石墨)C(金刚石)的正向反应是吸收能量的反应,由此可知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石墨比金刚石更稳定 ②金刚石比石墨稳定 ③金刚石和石墨可以相互转化 ④金刚石和石墨不能相互转化 A.①③B.②④ C.①④D.②③ 【例4】 下列反应一定属于放热反应的是( ) ①H2SO4与Ba(OH)2溶液的反应 ②Mg与CH3COOH溶液的反应 ③燃烧反应 ④中和反应 ⑤复分解反应 A.仅①②③B.仅①②④ C.仅①②③④D.仅③④⑤ 【例5】 化学反应A2+B2===2AB的能量变化如图所示,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反应是吸热反应 B.断裂1molA—A键和1molB—B键能放出xkJ能量 C.断裂2molA—B键需要吸收ykJ的能量 D.2molAB的总能量高于1molA2和1molB2的总能量 【例6】 化学反应可视为旧键断裂和新键形成的过程。 共价键的键能是两种原子间形成1mol共价键(或其可逆过程)时释放(或吸收)的能量。 已知H—H键的键能为436kJ·mol-1、Cl—Cl键的键能为243kJ·mol-1、H—Cl键的键能为x,若1molH2(g)与1molCl2(g)反应生成2molHCl(g)放出183kJ的热量,则x为( ) A.496kJ·mol-1B.431kJ·mol-1 C.862kJ·mol-1D.248kJ·mol-1 三、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及其判断方法 德国化学家哈伯从1902年开始研究由氮气和氢气直接合成氨,氨的含量仅占混合气体的6%。 也就是说在合成氨工业中,除了需要考虑如何使N2和H2尽快地转变成NH3外,还需要考虑怎样才能使更多的N2和H2转变为NH3,前者所说的是化学反应速率的问题,而后者所说的就是可逆反应进行的限度问题——化学平衡。 1.化学平衡状态 以可逆反应mA(g)+nB(g)pC(g)+qD(g)为例,若开始时只有反应物没有生成物,此时反应物浓度最大,因而v正最大而v逆为零,随着反应的进行,反应物逐渐减少而生成物逐渐增多,则v正逐渐减小而v逆逐渐增大,当反应进行到某一时刻: v′正=v′逆时,就达到了化学平衡状态。 2.化学平衡状态的特征 化学平衡状态是一个动态平衡,化学反应并没有停止,但反应物、生成物浓度不再改变,即是一个反应混合物的百分组成不变的状态。 其特征是 (1)动: 动态平衡,正、逆反应仍在进行,v正=v逆≠0。 (2)定: 反应混合物中各组分的浓度保持一定,各组分的含量保持不变。 (3)变: 条件改变,原平衡被破坏,在新的条件下建立新的平衡。 3.判断化学反应达到平衡的标志 (1)根本性标志: v正=v逆≠0。 ①正、逆反应的描述: 同一物质的消耗和生成速率相等,或反应物和生成物的消耗或生成按化学计量数成比例,即必须体现出双方向的变化; ②速率相等: 同一物质速率的数值相等,不同物质速率比等于化学方程式中的化学计量数之比。 (2)等价性标志: 在其他条件一定的情况下,下列物理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平衡。 ①混合气体中各组分的体积百分含量不变(或体积比不变); ②某物质的转化率不变或某物质的质量或物质的量不变; ③体系中含有色物质时,颜色不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 ④同种物质化学键的断裂与化学键的形成的物质的量相等,若以化学键或浓度表示,则必须对应反应物和生成物且要按化学方程式计量数关系成比例。 (3)特殊标志: ①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分子数不相等,总压强不变或总物质的量不变或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②若反应前后气体的总分子数相等,反应物或生成物中有一个是非气体,平均相对分子质量不变,可以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③当给定的是密度不变时,要考虑容器体积和气体总质量变化,若二者都不变,则不能说明反应达到了平衡状态。 【例7】 一定温度下在一容积不变的密闭容器中发生可逆反应2X(g)Y(g)+Z(s),以下不能说明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A.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再变化 B.反应容器中Y的质量分数不变 C.X的分解速率与Y的消耗速率相等 D.单位时间内生成1molY的同时生成2molX 【例8】 用氮化硅(Si3N4)陶瓷代替金属制造发动机的耐热部件,能大幅度提高发动机的热效率。 工业上用化学气相沉积法制备氮化硅,其反应如下: 3SiCl4(g)+2N2(g)+6H2(g) Si3N4(s)+12HCl(g)(放热反应) 一定条件下,在密闭恒容的容器中,能表示上述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状态的是( ) ①3v逆(N2)=v正(H2) ②v正(HCl)=4v正(SiCl4) ③混合气体密度保持不变 ④c(N2)∶c(H2)∶c(HCl)=1∶3∶6 A.①②B.①③C.②③D.①④ 【例9】 对于以下反应: A(s)+3B(g)2C(g)+D(g),在一定温度、压强下,在一体积可变的容器中,当下列物理量不再发生变化时就可确定反应一定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 A.容器的体积不再发生变化 B.B的生成速率和D的反应速率之比为3∶1 C.混合气体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 D.B、C、D的分子个数之比为3∶2∶1 【例10】 在恒定温度下使NH2COONH4(s)2NH3(g)+CO2(g)达到平衡,不能判断该反应达到化学平衡的是( ) A.v正(NH3)=2v逆(CO2) B.密闭容器中总压强不变 C.密闭容器中混合气体的密度不变 D.密闭容器中氨气的体积分数不变 四、化学反应速率与化学平衡图像问题的分析方法 化学反应速率及化学平衡的图像,能直观描述反应进行的快慢、反应进行的程度等问题。 图像题是化学中常见的一种题目,做这类题既要读文字内容,又要读图。 解答化学反应速率图像题三部曲: “一看”、“二想”、“三判断”; “一看”——看图像 ①看坐标轴: 弄清纵、横坐标表示的含义;②看线: 弄清线的走向、趋势;③看点: 弄清曲线上点的含义,特别是一些特殊点,如曲线的折点、交点、最高点与最低点等;④看量的变化: 弄清是物质的量的变化、浓度的变化还是转化率的变化。 “二想”——想规律 如各物质的转化量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各物质的速率之比与化学计量数之比的关系等。 “三判断”——通过对比分析,作出正确判断。 【例11】 在一定温度下,容器内某一反应中M、N的物质的量随反应时间变化的曲线如图所示,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MN B.t2时,正、逆反应速率相等,达到平衡 C.t3时,正反应速率大于逆反应速率 D.t1时,N的浓度是M浓度的2倍 五、“三段式”在化学反应速率及平衡计算中的应用 解答有关化学反应速率和化学平衡的计算题时,一般需要写出化学方程式,列出起始量、转化量及平衡量,再根据题设其他条件和有关概念、定律求解。 如: mA(g)+nB(g)pC(g)+qD(g) 起始量 a b 0 0 转化量mxnxpxqx 平衡量a-mxb-nxpxqx 注意 (1)转化量与方程式中各物质的化学计量数成比例。 (2)这里a、b可指物质的量、浓度、体积等。 (3)对反应物: 平衡时的量=起始的量-转化的量;对生成物: 平衡时的量=起始的量+转化的量。 同时要注意差量法、守恒法等简单计算方法在化学平衡计算中的应用。 【例12】 X、Y、Z三种气体,取X和Y按1∶1的物质的量之比混合,放入密闭容器中发生如下反应: X+2Y2Z,达到平衡后,测得混合气体中反应物的总物质的量与生成物的总物质的量之比为3∶2,则Y的转化率最接近于( ) A.33%B.40%C.50%D.65% 六、实验室制备常见气体的装置设计 气体的制取一般包括气体的发生装置、净化装置、收集装置和尾气处理装置四部分。 1.发生装置 (1)设计原则: 根据反应原理、反应物状态和反应所需条件等因素来选择反应装置。 (2)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 类型 固—固反应物 (加热) 固—液反应物 (不加热) 固—液反应物 (加热) 装置 示意图 主要仪器 酒精灯、大试管 分液漏斗、大试管 分液漏斗、圆底烧瓶、酒精灯、石棉网 典型气体 O2、NH3等 H2、CO2等 Cl2等 操作 要点 ①试管口应稍向下倾斜,以防止产生的水蒸气在管口冷凝后倒流引起试管炸裂; ②铁夹应夹在距试管口1/3处; ③胶塞上的导管伸入试管里面不能太长,否则会妨碍气体的导出 ①在用简易装置时,如用长颈漏斗,漏斗颈的下口应伸入液面以下,否则起不到液封的作用; ②加入的液体反应物(如酸)要适当; ③块状固体与液体的混合物在常温下反应制备气体也可用启普发生器 ①先把固体药品加入烧瓶,然后加入液体药品; ②要正确使用分液漏斗 2.收集装置 (1)设计原理: 根据气体的溶解性或密度。 (2)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类型 排水(液)法 向上排空气法 向下排空气法 装置示意图 适用范围 不溶于水(某种溶液) 的气体 密度大于空气的气体 密度小于空气的气体 典型气体 H2、O2、NO、CO Cl2、HCl、CO2、SO2 H2、NH3 (3)注意事项: 保证与大气相通,否则无法收集气体。 3.净化与干燥装置 (1)设计原则: 根据气体中混有杂质的性质,选择试剂能与杂质反应,而不与被净化的气体反应;再根据净化药品的状态及条件选装置。 (2)净化试剂选择: 易溶于水的气体 用水吸收,如HCl、NH3 除去酸性气体 选NaOH溶液、碱石灰(NaOH、CaO)、生石灰等,如Cl2、SO2、H2S、NO2 除去碱性气体 选浓硫酸、P2O5、稀硫酸等,如NH3 除去水分(NH3除外) 选浓硫酸、P2O5、无水氯化钙、碱石灰等 (3)装置基本类型: 装置类型 液体除杂剂 (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 (不加热) 固体除杂剂 (加热) 适用范围 不溶于水(某液体)的气体 常温下不与除杂剂反应 加热条件下,不与除杂剂反应 装置示意图 (4)气体的干燥: 选用干燥剂应根据气体和干燥剂的性质而定,其原则是干燥剂只能吸收气体中的水分,而不能与气体发生化学反应。 几种常见的干燥剂及其应用如下表。 干燥剂 可干燥的气体 不能干燥的气体 浓硫酸 H2、O2、CO、HCl等 碱性气体,如NH3;强还原性气体,如H2S 氯化钙 H2、O2、CO、CO2、HCl等 NH3 碱石灰或生石灰 H2、O2、NH3等 酸性气体,如CO2、SO2、HCl等 (5)注意事项: ①若采用溶液做除杂试剂,则是先除杂后干燥;若采用加热除杂质,则是先干燥后加热。 ②气体的流动方向。 洗气瓶必须长导管进气,短管出气;干燥管是大口进,小口出。 4.尾气处理装置 (1)设计原理: 根据尾气的性质,特别是有害、有毒及可燃性尾气,来选择不同的方法及装置。 (2)常用装置: 装置示意图 气体性质 难溶于电解质溶液的易燃气体且燃烧后不产生有毒气体,如H2、CO 易与电解质溶液反应的气体,如用烧碱溶液吸收Cl2、SO2、NO2、H2S等 是防倒吸装置,极易溶于水(或液体),如用水吸收NH3、HCl 有污染或有危险的少量气体 (3)选用气体吸收剂时的一般原则: ①易溶于水的气体杂质可用水来吸收; ②酸性杂质可用碱性物质吸收; ③碱性杂质可用酸性物质吸收; ④能与杂质反应生成沉淀(或可溶物)的物质也可作为吸收剂; ⑤水可用干燥剂来吸收。 5.气体实验装置的设计 (1)装置顺序: 制气装置→净化装置→反应或收集装置→尾气处理装置。 (2)安装顺序: 由下向上,由左向右。 (3)操作顺序: 装配仪器→检验气密性→加入药品。 【例13】 某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以下各装置连接成一整套装置,探究氯气与氨气之间的反应,其中D为纯净干燥的氯气与纯净干燥氨气反应的装置。 请回答下列问题: (1)连接好装置后,必需进行的一步实验操作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装置E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橡胶管k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装置D的G处逸出的尾气中可能含有黄绿色的有毒气体,处理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装置F中试管内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接入D装置的两根导管左边较长、右边较短,目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整套装置从左向右的连接顺序是(j)接( ),( )接(f),(g)接( ),( )接( ),( )接(a)。 【例14】 下图Ⅰ、Ⅱ、Ⅲ是常见的气体发生装置;Ⅳ、Ⅴ、Ⅵ是气体收集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若用MnO2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_,用方程式表示制取氯气的反应原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用KMnO4与浓盐酸反应制取氯气,应选用发生装置________,试完成并配平下列离子方程式: 2MnO +____Cl-+____H+===____Mn2++____Cl2↑+____。 (3)若选用Ⅳ为氯气的收集装置,应该在试管口放置一团棉花,该棉花团应用______________溶液浸湿,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若选用Ⅴ为氯气收集装置,则氯气应从____口通入。 用化学方法检验氯气收集满了的方法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例15】 实验室用下述装置制取氯气,并用氯气进行下列实验。 回答下列问题: (1)A、B两仪器的名称: A____________,B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洗气装置C是为了除去Cl2中的HCl气体,应放入的试剂是____________,D中浓H2SO4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E中为红色干布条,F中为红色湿布条,可看到有色布条退色的是____(选填“E”或“F”)。 (4)G是浸有淀粉KI溶液的棉花球,G处现象是棉花球表面变成________;H是浸有NaBr溶液的棉花球,H处反应的离子方程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P处为尾气吸收装置,写出实验室利用烧碱溶液吸取Cl2的离子方程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B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若实验中使用12mol·L-1的浓盐酸10mL与足量的二氧化锰反应,实际生成的Cl2的物质的量总是小于0.03mol,试分析可能存在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原电池正极和负极的判断方法 1.根据电极材料判断 一般是活泼的金属为负极,活泼性较弱的金属或能导电的非金属为正极。 2.根据电流方向或电子流动方向判断 电流由正极流向负极;电子由负极流向正极。 3.根据原电池里电解质溶液中离子的移动方向 在原电池的电解质溶液中,阳离子移向的一极为正极,阴离子移向的一极为负极。 4.根据原电池两极发生的变化判断 原电池的负极发生失电子的氧化反应,正极发生得电子的还原反应。 5.根据现象判断 溶解的一极为负极,增重或有气泡放出的一极为正极。 特别提示 在判断原电池正、负极时,不要只根据金属活动性的相对强弱,有时还与电解质溶液有关,如Mg-Al和NaOH溶液构成的原电池中,由于Mg不与NaOH溶液反应,虽金属性Mg>Al,但在该条件下是Al为负极。 因此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判断正、负极。 【例16】 根据反应: 2Ag++Cu===Cu2++2Ag,设计如图所示原电池,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X可以是银或石墨 B.Y是硫酸铜溶液 C.电子从铜电极经外电路流向X电极 D.X极上的电极反应式为Ag++e-===Ag 【例17】 已知空气-锌电池的电极反应为锌片: Zn+2OH--2e-===ZnO+H2O;碳棒: O2+H2O+2e-===2OH-,据此判断,锌片是( ) A.正极并被还原 B.正极并被氧化 C.负极并被还原 D.负极并被氧化 【例18】 如图所示的装置中铁棒上析出铜,而铁的质量不变,符合要求的原电池是( ) A.铁棒做负极,铜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 B.镁棒做负极,铁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CuSO4溶液 C.镁棒做负极,铁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FeCl3溶液 D.铁棒做负极,铜棒做正极,电解质溶液是H2SO4溶液 【例19】 某化学兴趣小组为了探究铝电极在原电池中的作用,设计并进行了以下一系列实验,实验结果记录如下。 编号 电极材料 电解质溶液 检流计指针偏转方向 1 Al、Mg 稀盐酸 偏向Al 2 Al、Cu 稀盐酸 偏向Cu 3 Al、C(石墨) 稀盐酸 偏向石墨 4 Al、Mg 氢氧化钠溶液 偏向Mg 5 Al、Zn 浓硝酸 偏向Al 试根据上表中的实验现象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1、2中Al所作的电极(正极或负极)是否相同? ________(填“是”或“否”)。 (2)对实验3完成下列填空: ①铝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石墨为________极,电极反应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电池总反应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中化学 化学键 化学反应 能量 章末重 难点 专题 突破 学案鲁科版 必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