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范文.docx
- 文档编号:890323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245.16KB
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范文.docx
《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范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范文.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新课标文综历史部分答案及详细解析高清范文
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历史部分)
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共0分)
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4题)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从而将周代历史与汉代政治联系起来。
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重要历史影响在于
A.构建了中央有效控制地方的制度B.确立了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
C.形成了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D.实现了国家对土地与人口的控制
C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西周时期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由此将国和家联系在一起,从而形成天下一家的思想观念,这对于后来秦汉的统一产生重要影响。
A、D与当时的史实不符,而B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解析2:
本题以董仲舒言论为切入点,考查西周的社会制度的影响,考查考生比较分析和理解问题能力。
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题的关键是对西周政治制度的准确把握,西周政治制度主要包括分封制和宗法制。
分封制通过层层分封确立周王天下共主地位,而受封者在自己的封地内大权独揽,享有较强独立性,A项错在有效控制;土地与人口控制在受封者而非国家手中,D项错误;周王对诸侯缺乏有效的控制,不可能大权独揽,B项君主大权独揽的集权意识是在百家争鸣时期法家思想的体现。
不符合事实;宗法制实行嫡长子继承制,把血缘关系与政治关系相结合,从而把国与家结合起来,形成天下一家的文化心理认同,对后世影响深远。
故选C。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儒学思想文化对中华民族历史发展的影响。
本题解答关键在于理解题意,题干明确强调:
董仲舒认为孔子撰《春秋》的目的是尊天子、抑诸侯、崇周制而“大一统”,以此为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服务。
由此可知,西周时代对于秦汉统一的历史影响在于形成了儒家思想天下“大一统”的文化心理认同。
C正确。
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5题)图4是依据《隋书·食货志》等制作的南北朝时期各地区货币使用情况示意图。
该图反映出
图4
A.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
B.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经济发展速度最快
C.黄河流域的丝织业迅速发展
D.长江流域经济发展相对稳定
2.D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因此从图中我们获得正确信息是D.ABC在图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解析2:
解答本题时应充分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文字、地区类型等,结合题干中关键词时间和货币分析理解。
本题考查南北朝时期社会经济发展。
意在考查读图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货币的使用反映出经济发展的状况。
纸币只是一种货币符号,不具备保值价值,只有在经济稳定的情况才能作为一种流通交换的符号使用,在动荡不稳的时期,纸币的使用会受阻。
A项长江流域经济水平总体上高于黄河流域表明我国经济重心转移到南方,A项与题干时间不符。
B项河西走廊与岭南地区主要使用金银作为货币,但无法体现发展速度快慢,B项缺乏足够信息支持。
C南北朝时期北方动荡影响手工业正常发展,C项不符合史实。
D项南北朝时期长江流域相对稳定,有利于经济发展,D项为正确选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魏晋南北朝时期经济发展成就。
根据图示信息和所学知识可知:
东晋南朝时期,北方战乱较多,南方相对安定,江南农业得到开发,商品经济较为活跃,经济发展相对稳定,D正确。
黄河流域不少城市毁于战火,商品经济发展缓慢,但是,总体上来说,还是黄河流域经济水平高于南方,A不正确;河西走廊是在十六国时期得到开发,但不是发展最快的地区,B不正确;C与图示内容无关,应排除。
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6题)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
“使朝廷之上,闾阎之细,渐摩濡染,莫不有诗书宽大之气,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与这一论述的精神实质最为接近的是
A.天下兴亡,匹夫有责B.民为邦本
C.天下为公D.民贵君轻
3.C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ABD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解析2:
选C。
本题考查黄宗羲的思想。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黄宗羲的思想主张和时代背景理解分析材料大意,其主张建立专门机构限制君权,实行开明君主统治,具有鲜明民主启蒙色彩。
A项强调社会责任和历史使命感,与题意不符;B、D两项体现了统治者与被统治者的相互依存关系,但这种看法是为更好地维护君主专制统治,缺乏民主意识;天下为公体现了一定的民主色彩,从材料中“天子之所是未必是,天子之所非未必非,天子亦遂不敢自为非是,而公其非是于学校。
”体现黄宗羲的天下为公的思想。
故选C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对黄宗羲的思想的理解和认识。
天子认为正确的不一定是正确的,天子认为错误的不一定是错误的,纵然天子也不能把自己的是非作为判断标准,而应当在学校公议事情的是非。
是天下是公众的,天子之位,传贤而不传子,后成为一种美好社会的政治理想。
孙中山继承了其本质是反对君主专制,主张“天下为公”。
“天下为公”出自《礼记·礼运》: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
”原意中华先贤关于“天下为公”的思想。
国人对“天下为公”这四个字,因孙中山的推崇而非常熟悉。
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7题)苏格拉底在受审时申辩说:
“打一个可笑的比喻,我就像一只牛虻,整天到处叮住你们不放,唤醒你们、说明你们、指责你们……我要让你们知道,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这段话表明苏格拉底
A.维护公民生存权利B.捍卫思想自由原则
C.抗议雅典司法不公D.反对贵族专权暴政
4.B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害’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
A在材料中不能体现,CD与当时雅典的史实不符。
解析2:
本题考查苏格拉底的人文主义思想。
解答本题时应结合苏格拉底的生活时代即古雅典民主政治时期分析材料,抓住材料关键信息“唤醒你们、说服你们、指责你们”体现了狂放不羁的自由思想,“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指对当时民主政治的破坏,“对我的残害”显然指生存权利的破坏。
苏格拉底的本意是强调思想自由而不是公民生存权利,A项排除;C项与题干材料本意不符;苏格拉底反对极端民主政治,D项不符合史实。
从材料中的相关信息:
“唤醒、说明、……对你们自己的损害超过对我的损害’等可以看出,苏格拉底强调人的思想自由,重视个性。
故选B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的能力。
苏格拉底是与古希腊智者学派同时代的卓越思想家,倡导“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和“美德即知识”的思想。
本题中“要是杀死像我这样的人,那么对你们自己造成的损害将会超过对我的残害。
”一句,表明苏格拉底在捍卫自己的思想自由,B正确。
5.(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8题)1871年4月,巴黎公社发布文告称:
“你是高利贷者、承租户、庄园主和农场主折磨的一个乡下劳动者,贫穷的短工和小所有主……你们的劳动最好的一部分产品要给什么都不干的人……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
发布该文告的主要意图是
A.号召工农群众迅速起义B.进一步巩固工农革命联盟
C.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D.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
5.D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巴黎公社运动。
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AC信息在材料中不能体现。
B巴黎公社运动中没有建立工农革命联盟。
解析2:
本题以巴黎公社为切入点,考查巴黎公社运动,体现了高考注重周年热点考查。
全面提取材料有效信息是关键,并结合巴黎公社的有关活动分析。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第一次伟大尝试,是巴黎工人建立的政权,A项不符合材料本意;巴黎公社没有实行工农联盟,B项错误;“巴黎愿意把土地给农民,把劳动工具给工人”说明C项与材料明显不符;巴黎公社发布文告是希望得到农村群众的支持,以摆脱政治孤立被动局面。
从材料信息看,文告是要鼓励农民参与革命,因此正确的答案选D。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对巴黎公社革命措施和失败原因的认识。
巴黎公社在经济上没收逃亡资本家的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但并未宣布彻底废除财产私有,C不正确。
巴黎公社是一次孤军奋战的城市武装起义,它没有同外省的革命者取得联系,也未能发动广大农民,这是其失败的原因之一,由此排除A、B。
从发布文告的内容来看,是希望得到农民的支持,故D正确。
6.(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29题)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
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
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6.A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
据此可知A正确。
解析2:
本题考查天平天国运动。
解答本题要注意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去分析,儒家思想在中国2000年的传承中根深蒂固,而西方的上帝在国人心中基本没有什么印象,由此使其政权缺乏理论根基和群众的广泛支持。
应明确太平天国运动仍属于农民阶级斗争,缺乏科学理论指导,难以摆脱阶级和时代局限性,材料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太平天国运动文化政策变化原因。
思想文化属于上层建筑范筹,从根本上来说,是为政治服务的。
由此联想到,太平天国由反孔到尊孔的变化,也是出于其政权需要。
太平天国运动前期以宣传拜上帝教发动群众,矛头直指以孔教(儒家思想)为统治思想的清政府,但后期则要求学尧舜,遵孔孟。
前后变化说明,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7.(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0题)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序与群众基础不同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序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D.列强攫取中国利权的手段不同
7.A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BCD虽然也是影响因素但不占主要地位。
解析2:
本题考查“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解答本题时应关注“公车上书”与五四运动分别发生的时代背景,领导力量以及斗争方式等。
“公车上书”是1895年康有为等举人联名上书皇帝,反对签订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标志维新派登上历史舞台;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群众运动。
B项是次要原因;C项不是原因;D项是外因不是主要原因。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
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故选A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思想文化对社会运动的影响,考查知识点是“公车上书”和五四运动。
1895年,维新派康有为等联合在北京参加会试的各省举人1300多人,联名上书清政府,提出拒绝《马关条约》;迁都内地;练兵抗战;变法图强。
汉代以公家车马递送应举人赴京,后世因以“公车”为举人入京应试的代称,故史称此举为“公车上书”。
这是资产阶级改良主义思潮发展为政治运动的起点。
公车上书时西方民主思想影响有限,而参与的也仅仅局限于上京应考的知识分子;而五四运动是在民族危机进一步加深和新文化运动的思想冲击之下各阶层广泛参与的爱国运动,五四运动中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说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已广泛觉醒,由此看出导致二者差别的主要因素是民族觉醒与群众基础的不同。
A正确。
8.(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1题)1900年6月21日,清政府颁布“向各国宣战懿旨”。
6月26日,两江总督刘坤一、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规定“上海租界归各国公同保护,长江及苏、杭内地均归各督抚保护,两不相扰,以保中外商民人民产业为主”。
这表明
A.列强在华势力受到有效遏制B.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C.地方实力派成为列强代理人D.地方势力与朝廷分庭抗礼
8.B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
从题干材料信息: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解析2:
本题考查八国联军侵华。
从解答本题时应结合时间“1900年”可判断属于义和团运动时期,清政府指中央政府,张之洞等代表地方势力,“东南互保”表明了中外反动势力勾结,企图分裂中国。
《东南保护约款》强化而非遏制了列强在华势力,A项错误;中央政府宣战,而地方政府勾结列强充分表明清政府中央集权面临危机,C两项均不符合史实,也无法从材料中得以体现。
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综合题干材料信息:
清政府向各国宣战、地方官员与列强签订条约中看出清政府中央集权遭到地方势力的冲击,即中央集权面临危机。
故选B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本题时间信息表明是在义和团运动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期间,清政府的地方官员与列强驻上海领事商定《东南保护约款》,这足以说明北京的清政府已是泥菩萨过江,自身难保。
由此可知,B正确。
A、B在材料中不能体现,D地方势力没有发展到与朝廷分庭抗礼的程度。
9.(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2题)图5是选自菲利普·费尔南德兹所著《世界:
一部历史》中的一幅示意图。
该图反映了
图5
A.单一商品出口国在经济全球化中陷入困境
B.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C.贸易不平衡加剧了发展中国家的贫困化
D.资本流动在经济全球化中具有重要作用
9.D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
解答本题关键是注意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
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正确。
ABC单纯从本图片中不能获取该信息。
解析2:
本题考查世界经济发展。
解答本题时应准确完整的解读图片中的信息,包括数字、文字、类型等。
材料提到的直接投资和贸易均涉及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A、C两项只解读了材料的部分信息;贸易往来对国家间关系只产生一定影响,B项说法错误。
把图中文字信息与图片自身信息的结合:
直接投资在图中体现在世界各地,并通过此把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由此可知D正确。
故选D项。
解析3:
本题主要考查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表现。
从示意图的内容看,欧洲、日本、美国直接投资(资本流动)覆盖全球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而且,在世界贸易中处于出超地位。
单一出口商品国家的贸易处于入超地位。
由此可知,资本流动是推动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因素。
D正确
10.(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3题)1962年,中共中央发布文件规定,农村人民公社一般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至少30年不变。
这项政策在当时
A.促进了农业经济的恢复B.改变了农村所有制成分
C.消除了“左”的错误影响D.增加了城市的粮食供应
10.A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BC表述与史实不符,D在材料信息中不能体现。
解析2:
本题考查八字方针。
解答本题时应紧扣题干关键信息时间“1962年”、“农村人民公社”、“生产队”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针对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带来的严重问题,中共中央提出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八字方针,而调整的重点在农业,由此看出确保生产基本单位的稳定,有利于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恢复经济。
A项以生产队为核算单位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平均主义,有利于调动农民生产积极性,A项为正确答案。
B项规定只涉及经营权的调整,1962年未改变农村所有制成分,B项不符合史实。
C项1962年及以后“左”的错误不仅没有消除反而进一步加剧,C项不符合史实。
D项该政策是为恢复发展农村经济而实行,并未波及城市,D项与题干材料无关
解析3:
本题考查的知识点是1962年中央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对国民经济实施“调整、巩固、充实、提高”。
人民公社化运动中以人民公社为基本核算单位,大搞平均主义和大锅饭,严重挫伤农民生产积极性。
针对此种情况,中央发文进行调整,以生产队为基本核算单位,人民的生产积极性开始被调动起来,经济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A正确。
11.(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4题)1985年,国务院在《关于国有企业工资改革问题的通知》中规定,企业工资总额同经济效益浮动的比率,一般是上缴税利总额增长1%,工资总额增长0.3%~0.7%,最多不得超过1%。
这一规定的主要目的是
A.保证职工收入逐年提高B.拉开职工收入的档次
C.鼓励企业提高经济效益D.有效控制企业工资总额
11.C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经济体制改革。
意在考查对材料信息的解读能力。
从题干中规定来看,它强调的是企业工资与经济效益的浮动比率,重在调动企业发展效益;再结合所学知识颁布该规定的背景是当时公有制体制下企业效益低下,因此选C.ABD的观点不符合题干材料信息
12.(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35题)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被称为近代以来最伟大的科学家,其理论的共同之处是
A.得到了科学实验的验证B.改变了人类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C.推动了技术的重大突破D.科学地概括出物质运动的定律
12.B
解析:
解析1: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
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错误。
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解析2: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
解答本题时应准确哥白尼、牛顿和爱因斯坦的科学成就,并结合所处时代科学发展的特点综合分析理解。
哥白尼提出日心说冲击了神学世界观,但太阳中心说并非是完全科学的,对技术发展影响甚微;牛顿学说实现了物理学史上第一次大飞跃,对人类认识、科技发展产生深远意义;爱因斯坦相对论极大扩展了物理学应用领域,为人们提供辩证看待世界的途径。
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错误。
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解析3:
本题考查近代科学理论。
题干三个人物的理论虽然在当时都具有进步意义,但哥白尼、牛顿的理论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故A错误。
C只符合爱因斯坦的理论,D只符合牛顿的理论。
哥白尼的“日心说”、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从不同的视角阐释了对自然世界的认识,都改变了人们对自然世界的认识。
B正确。
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6小题,共0分)
13.(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0题)(25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按“官有能而禄有功”的原则,废除血缘世袭的贵族制,建立起官僚行政制度。
秦至汉初,秉承法家理念,功与能为官吏升迁任免的主要依据。
汉武帝以后,儒生出身的官吏地位上升,官吏个人品行对于引导、教化百姓的功用日益受到重视。
东汉时,士大夫追逐基于德行的“名”,官吏矫情虚伪而无实际才能成为普遍现象,曹操执政,强调“唯才是举”,功、能者优先,“不官无功之臣,不赏不战之士”。
西魏北周选任官吏,突出思想品行的重要性:
“凡所求材艺者,为其可以治民。
”强调对官员的品行和政绩考核。
“其志行名者,则举之;其志行不善者,则去之……凡求贤之路,自非一途。
然所以得之审者,必由任而试之,考而察之。
”
——摘编自翦伯赞《中国史纲要》
材料二
唐代将品德与任职态度方面的“四善”作为考察官员最重要的内容:
“一曰德义有闻,二曰清慎明著,三曰公平可称,四曰恪勤匪懈。
”同时规定各类职务的最佳业绩标准,称作“最”。
每年考核,公示结果。
考核分为九等:
“一最四善为上上,一最三善为上中,一最二善为上下……居官饰诈,贪浊存状,为下下。
”“善”是获得薪酬奖励与迅速提升的关键。
——据《新唐书》
材料三
取士概归学堂,固已明示天下以作新之基……且设立学堂者,并非专为储才,乃以开通民智为主,使人人获有普及之教育,具有普通之知能,上知效忠于国,下得自谋其生。
其才高者,固足以佐治理,次者亦不失为合格之国民。
查科场试士,但凭文字之短长,不问人品之贤否。
是以暗中摸索,最足为世诟讥。
今学堂定章于各项科学外,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各门科学一体考核,同记分数,共分言语、容止、行动、作事、交际、出游六项,随处稽查,第其等差,至考试时,亦以该生平日品行分数,并合计算。
凡算学、地理、财政、兵事、交涉、铁路、矿务、警察、外国政法等事,但有一长,皆可保送。
俟考试时分别去取……其取定者,酌量用为主事、中书、知县官。
——摘编自《袁世凯、赵尔巽、张之洞等会奏之停科举推广学校折暨上谕立停科举以广学校》(1905年)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秦至唐官员选拔所体现的“德”、“才”观的变化并简析其原因。
(1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清末对“德”、“才”的新认识。
(10分)
13.
(1)变化:
秦至汉武帝时,以功勋、能力为选拔官吏的主要依据;汉武帝以后,选拔官吏越来越注重官吏的个人品行;曹操强调“唯才是举”;西魏北周时强调德行优先,同时注重能力考察;唐代形成一套完善的德才兼顾、以德优先的考核制度。
(8,分)
原因:
儒家思想对制度建设的影响日益深入:
具体历史背景影响人才选拔的标准;建设高素质的官吏队伍。
(7分)
(2)德和才都是国民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强调学校在德才培养中的重要性;德可以通过课程教育、日常考察等方法养成:
在官员选拔中更重视专业知识与技能。
继承古代德才兼备的人才观;适应时代需要;有利于新式人才的培养。
(10分)
14.(2011年高考全国文综Ⅱ卷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这一进程始于民主与哲学在古希腊和古罗马的出现,继之以中世纪欧洲的君主制和骑士制度,经过文艺复兴和大航海时代,结束于西欧和北美对全世界军事、经济和政治的控制。
非洲、拉丁美洲和亚洲的人们只有在遭遇欧洲探险或被殖民时才会被提到,他们的历史也就是从欧洲的接触和征服才开始的。
然而,在过去的十多年中,一些历史学家对上述概括提出了颠覆性的认识。
他们认为在1500年前后的经济、科学技术、航海、贸易以及探索开拓方面,亚洲与中东国家都是全世界的引领者,而那时欧洲刚走出中世纪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新课 标文综 历史 部分 答案 详细 解析 范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