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物育种学1.docx
- 文档编号:890202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7
- 大小:55.05KB
作物育种学1.docx
《作物育种学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作物育种学1.docx(3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作物育种学1
绪论
一、作物育种学的意义及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1、作物育种学:
作物育种学是研究改良现有品种和创造新品种的科学,即改良植物的遗传性,使之更符合人类生产和生活的需要,从而可将之为人工进化的科学。
1.2、作物育种学的基本任务是:
研究育种规律,创造优良品种,当良种育成后,繁殖和推广应防止混杂、退化。
良种选育和良种繁育是作物育种地方2个阶段。
现代作物育种学是一门综合性的科学,在理论指导和具体工作中要涉及许多有关学科,育种工作者要掌握有关基础理论,关心有关学科的新进展,综合利用多学科的成就和现代技术手段,加速优良品种的选育。
二、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2.1优良品种是劳动人民长期劳动的产物
查理士。
达尔文(1809—1882)在《物种起源》(1859)提出生物进化的三个因素:
变异、遗传和选择。
2.2品种的概念
品种是人类在一定的生态条件和经济条件下,根据需要而创造的一种植物群体,它具有相对稳定的遗传性,在生物学上,经济上和形态学上相对的一致性,在一定的地区和一定的栽培条件下,在产量、品质、生育期、抗性和适应性等方面符合人类生产、生活的需要,并能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证其恒久性。
[1]品种是经济上的类别,野生植物中,只有类型之分,没有品种之分,作物品种生产即是商品生产。
[2]品种是重要的农业生产资料
[3]品种的推广有地区性,并要求一定的栽培方法
[4]品种利用有时间性,自然条件,经济条件,耕作栽培条件的变化,要求不断培育新品种
[5]品种性状具有一致性:
这种一致性指群体具有不妨碍使用的整齐程度,如棉花纤维长度的整齐性要高,这对纺织具有重要意义,植物品种的株高,熟期,品质,抗逆性的一致性对机械收获,商品质量等有很大影响。
[6]品种可以使用普通的繁殖方法保持其原有状态和使用价值。
2.3优质品种在农业生产中的作用
[1]提高产量
[2]提高品质,以棉花纤维长度为例
[3]新植物的引种
[4]提高复种指数方面,优良品种具有重要意义
[5]抗逆稳产
三、我国育种工作的成就
第一章育种目标
育种目标:
是选育新品种的设计蓝图,也就是在一定的自然、栽培和经济条件下,要选育的品种应该具有哪些优良的特征特性。
第一节现代化农业对品种的要求
1高产
1.1理想株型
理想株型是品种高产的基础,不同植物品种理想株型不尽相同,但均设计到株高、叶型、叶姿、叶的分布及分蘖和主茎的关系、穗子长相等。
禾本科植物理想株型的主要特点:
矮杆或半矮杆,株型紧凑,叶片挺直、窄短,叶色较浅等,这样的株型可以避免或减少荫蔽,倒伏或病害,提高光合效能。
矮杆品种抗倒伏力强,故可加大种植密度,还可提高经济指数和有效利用水肥条件,因此丰产潜力大。
水稻80—95cm
小麦70—90cm
玉米150—180cm
高产品种理想株型的提出是以高标准栽培条件为前提,但水肥条件差时不一定适用。
1.2高光效
高光效品种主要表现为合成碳水化合物和其他营养物质的能力较强,低呼吸消耗,光合机能保存时间较长(不早衰)、叶面积适当,光补偿点低,二氧化碳补偿点低,光呼吸少,光合产物转运率高。
产量=[(光合能力×光合面积×光合时间)-呼吸消耗]×经济系数
1.3产量因素
作物产量是受多对基因控制的数量性状
理论产量=亩穗数×穗粒数×粒重(禾本科)
理论产量=亩株树×铃数×/株×铃重×衣分(棉花)
理论产量=亩株数×株荑数×荑粒数×粒重(油菜/大豆)
小麦,水稻高产类型
[1]以增多穗数为基础,选育多穗型品种
[2]通过增加穗重途径,选育大穗型品种
[3]亩穗数/穗粒数/粒重并中,选育中间型品种
例如冬小麦:
少雨、寒冷、病虫害较轻的地区 →多穗型品种
多雨、温暖、病虫害严重的地区 →大穗型品种
水稻:
多穗型:
野株矮、青二矮
大穗型:
杂交水稻
穗数穗重型:
桂朝2号
玉米:
多穗型,一株双穗,多说
2.稳产
2.1抗病虫性
减少病虫危害,农药应用,保护环境
2.2抗旱耐瘠性
抗旱特征:
根系发达,吸收能力强,叶面积相对较小,分蘖成穗高,结实性好。
3.早熟
早熟品种的作用:
[1]可以提高育种指数,
[2]克服连种的季节矛盾和缩短套种作物的共生期。
[3]避免灾害危害,或减轻受害程度。
4.优质
粮食作物:
高蛋白质,高赖氨酸含量
棉花:
纤维品质(纤维长度每增加2mm,品质提高一级)
油料:
含油量
大豆:
含油量
甜菜:
含糖量高
甘蔗:
含糖量高
第二节制定育种目标的一般原则
2.1适应农业现代化的要求
[1]粮食作物:
高产、稳产(抗病虫害和抗御不良自然环境)、优质(不同地区要求不同)
[2]棉花、糖料、热带作物及薯类作物:
改善品质,适宜工业加工和综合利用。
[3]蔬菜育种:
抗病虫害、减少农药污染
[4]根据耕作制度和生态条件选育不同生育期,具有较高经济价值的品种
2.2符合当地当前大面积生产水平的需要
高产、优质要求高肥水平栽培条件,如遇上地力条件不足,自然条件变化则可能达不到高产的目的。
2.3分清主次,明确具体
50-60年代,南方稻区的主要育种目标是选育矮杆、抗倒伏的丰产品种,但现在优质,抗病虫(白叶枯/稻瘟病)已成为主要育种目标。
2.4考虑当地耕作制,作物结构和品种搭配
轮作、间作、套种→不同品种
2.5考虑生产发展的要求
一个优良品种从开始选育到大田推广,最少需5-6年时间,因此应有预见性
第二章品种资源
品种资源:
作物品种资源应该理解为选育作物新品种的种质资源或作物遗传资源。
品种资源不仅包括古今中外的栽培品种,而且还包括野生种、杂草种和各种特殊的遗传育种材料。
种质:
指亲代传递给子代的遗传物质。
农作物中,含各种不同的遗传物质,可供利用和研究的一切材料,统称为作物种质资源。
第一节品种资源的重要性
第二节物种起源中心学说
瓦维洛夫在20世纪二三十年代曾经通过对世界作物资源作了空前的调查和收集工作,通过深入研究,它认为作物起源中心有如下特点:
[1]遗传类型有很大的多样性且比较集中
[2]具有地区特有的变种性状
[3]出现近亲的野生类型或栽培类型
[4]遗传显性性状出现在起源中心,而隐性性状出现在基地周围。
根据以上特征他确定了世界作物起源的8个原始(初生)中心。
存在问题:
作者认为变异最大的地区就是起源中心,把变异中心和起源中心等同起来,但起源中心和变异中心是有区别的,如大麦变异类型最丰富的地区是西藏,然而大麦的初生起源中心却在中东,西藏属于变异中心或次生中心。
70年代,茹考夫斯基又将起源中心划分为12个。
确定各种生物的起源中心是很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论据,有兴趣的同学可参阅西蒙兹主编的《作物进化》
A。
瓦维洛夫,变异同源系学说
第三节品种资源的类别、特点及利用价值
3.1本地品种资源
本地品种资源包括古老的地方品种的当前推广的良种,古老的地方品种是长期自然选择的产物,具有高度的地区适应性,如光照、温度、土壤、耕作制度的适应性,甚至对一些崎岖病害也具有抗性,但存在产量、品质等方面的问题。
本地区大量推广的新良种在适应新的条件和要求上优于古老的地方品种,但对于本地区的不利自然条件的抗性和耐性有时不及古老的地方品种。
3.2外地品种资源
引自外地或国外的品种,对于地区自然环境、耕作条件和生产要求,一般大都不能全面适应,但可以将其有用的基因引入改良品种之中。
3.3野生植物资源
野生种类往往具有栽培种所欠缺的重要性状,如抗病,抗虫,耐盐,耐旱,抗寒等,它是植物品种改良的宝贵财富。
但这些材料往往具有不利的性状,通过杂交,转基因或携带这些基因的染色体片断引入到栽培品种中来。
3.4人工创造的种质资源
人工诱变产生的各种突变体,远缘杂交,体细胞融合,人工培育的多倍体,转基因植物,育种过程中获得的育种材料,往往可以直接利用或作为育种材料加以利用。
第四节品种资源的收集考查
4.1品种资源收集的要求
[1]资源收集应首先着重在作物的起源中心进行,因为那里可能找到地方品种,甚至野生种的大量变异类型。
[2]资源收集也应该注意栽培中心,因为各种作物早已在世界各地广泛传播,不仅在古老种植区产生新的变异,而且在某些新区也会产生突变,如欧洲的马铃薯和我国的玉米,种植历史不过几百年,然而却产生了丰富的地方品种和独特类型。
[3]种质资源收集要力图收集类型丰富的群体,采收的种子应保证获得多样性,而不是单一性,采集应尽量包括纬度,海拔,山的坡向,降雨量,气温,积雪(各作物),地形,土壤,以及其它自然因素不同,种植方式或管理技术不同的地区,尤其应该注意农业边缘地区,沙漠边缘和海滩边缘的村落。
[4]收集一切品种和类型,不能只收集农业性状好的,收集与植物标本采集也不同。
4.2取样方法
[1]随机取样:
野外考查随机取样,即在取样地点无选择地采集,使采集点均匀分布,取样群体的大小,至少应采到95%的变异体,每一个变异体在这一点的群体中出现的频率大与5%,如自花受粉的禾谷类作物,每取样地点应采集50—100个植株,每株上去大约50粒种子(麦类作呕物取粮穗)。
[2]非随机取样:
在保证取样点均匀的同时,适当有选择的取样,甚至有一定倾向性的取样。
有助于得到更大的遗传多样性,如把能识别的变异全部收集来,至少能保证有形态上的多样性。
[3]无性繁殖作物的栽培种在一个采集区只要收集50—200份材料就可以认为已将绝大部分尚存的无性系采集到了,野生种每平方公里采集区10—20份,也有人认为50—100份。
块根、块茎的采集时间,最好在植物刚枯死,地面还可见到残留物时进行,过早根、茎不成熟,过晚找不到挖掘地点。
[4]野外采集应有纪录,必须进行检疫。
4.3种质资源的整理和编号
种质资源整理的目的是核对并淘汰重复或错误材料,给予系统编号,一边科学管理和有次序保存利用。
第五节种质资源的保存
作物种子在高温、潮湿、有氧的状态下会逐渐丧失发芽力,因此而导致资源丢失,而解决这一问题,必须掌握种质资源保存的相关知识。
5.1种植保存
长江以南,夏季潮湿高温,谷类作物至少需隔年种植一次,才能保持种子发芽力,过去由于储存条件的限制,往往采用种植保存的方式。
种植保存缺点:
[1]浪费土地、物力、人力
[2]容易产生混杂
5.2种质资源贮藏保存
5.2.1种子的寿命
种子寿命的长短取决于植物种类,种子成熟状态及贮存条件等因素,谷类作物种子寿命比油料作物种子长,成熟度好的健康种子比未完全成熟,感病虫害的种子寿命长,抑制呼吸作用,减少养分消耗的条件下储存种子比促进呼吸作用条件下种子寿命长。
5.2.1.1种子含水量与种子寿命
种子水分可以分为束缚水和自由水,束缚水与蛋白质和淀粉牢固结合,这种水不能在细胞间移动。
临界含水量:
出现游离水时的种子含水量称临界含水量
一般大田作种子和蔬菜种子水分含量在14—4范围内,含水量每降低1%,种子寿命可延长一倍(正常型)
5.2.1.2贮存温度与种子寿命
50—0℃范围内,温度每降低5%,种子寿命可延长1倍
5.2..2种子贮存库分类
[1]短期库:
20℃ 相对湿度45% 保存4—5年
[2]中期库:
4℃ 相对湿度45% 保存约10年
[3]长期库:
-10℃ 相对湿度30% 保存约75年
种子入库含水量标准
当种子含水量在18%以上时,人工干燥须在40℃以下进行
贮存温度:
种子入库含水量
0℃-8%
-10℃-谷类作物4—6%
油料作物:
4%
5.2.3贮存库种子的更新
美国:
种子发芽率降至最初入库的95%以下时必须进行更新
我国:
发芽率降至80%左右时进行更新
种子更新时,谷类植物不少于50—100株,异花授粉作物种植时必须隔离,以防止各材料间异花授粉。
5.2.4分生组织长期贮存
5.2.4.1分生组织贮存的优点
[1]节省土地和劳力,如葡萄,试管贮存每品种6个重复,800个品种只需要恒温室2平方米,若田间保存占地15亩。
[2]繁殖快
[3]可以避免病虫危害,分生组织试管培养可起到脱毒作用
5.2.4.2分生组织贮存的方法(以葡萄为例)
[1]高浓度钾盐+IAA0.1μg/l,20℃培养20天
[2]转入低浓度钾盐和无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待植株长到10cm时转入9℃长期贮存
[3]转入高浓度钾盐和生长素培养基中繁殖。
5.2.5原生质体、细胞、组织和器官的超低温保存
将材料保存于液氮(-196℃),需要对取出组培成植株。
第六节种质资源的鉴定研究的和利用
收集材料必须深入进行性状鉴定筛选和有关理论的研究,以便有效的利用。
[1]首先在一般田间试验条件下考查记载资源材料的生育期,各种形态性状,对病虫害及不利气候,土壤等因素的反应。
[2]人工创造条件研究抗病、抗虫、耐盐碱等性状;控制条件下得到的结果需要田间试验加以验证
[3]控制同一性状的材料应有丰富的多样性,以往鉴定遗传上的多样性,主要通过遗传试验对新来源的和已知来源的进行比较,现在采用RFLP/AFLP来迅速检测
[4]研究性状的遗传方式:
如垂直抗性/水平抗性
[5]根据性状的遗传特点,采用适当的育种方法.如要利用某材料个别优良性状,克服不良性状时,可以利用回交育种方法。
第三章作物繁殖方式与育种的关系
第一节作物繁殖方式
1.1有性繁殖
有性繁殖是通过有性过程产生的雌雄性细胞(或雌雄配子)结合繁殖后代。
1.1.1自花授粉作物(自交作物):
自然异交率不超过1%
同一朵花由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作物称自花授粉作物。
如 水稻、小麦、大麦、燕麦、豌豆、大豆、绿豆、花生、亚麻等。
这些作物花器构造和开花习性的基本特点是:
雌雄同花,花瓣一般没有鲜艳色彩,也很少有特殊香味;雌雄同期成熟,甚至开花前多已授粉(闭花授粉);花开放时间短,花器保护严密,外源花粉不易侵入。
1.1.2异花授粉作物(或异交作物)
通过不同花朵的花粉进行传粉而繁殖后代的作物称为异花授粉作物。
[1]雌雄异株:
大麻、蛇麻、菠菜、石柏
[2]雌雄同株异花:
玉米、蓖麻
[3]雌雄同花,但自交不亲和:
黑麦、白菜型油菜、向日葵、甜菜、甘薯、荞麦、芸 属蔬菜
1.1.3常异花授粉作物(或常异交作物)
特点:
雌雄同花,雌雄蕊不等长或不同期成熟,柱头外露易接受外来花粉,花开放时间较长。
如棉花、高粱、粟、蚕豆、甘蓝型和芥菜型油菜、苜蓿、一年生甜三叶草、苏丹草等。
1.2无性繁殖
1.2.1利用营养器官繁殖后代
马铃薯――自花授粉
甘薯 ――异花授粉
甘蔗,果树,花卉等
1.2.2无融合生殖:
不通过雌雄配子融合产生后代
[1]无配子生殖
[2]无孢子生殖
[3]不定胚生殖
在减数的胚囊中的无融合生殖
单倍体孤雌生殖:
由单倍体的卵细胞直接产生胚,单倍体孤雌生殖有效的例子是在假配合或假受精的情况下发生的,既需要传粉的刺激,但并不发生受精作用。
孤雌生殖的鉴定方法有:
[1]后代体细胞染色体数目的检查
[2]用带标记性状的父本与母本授粉
注意孤雌生殖与染色体消除的区别
第二节作物自然异交率的测定
自花授粉作物 <1%
异花授粉作物 >50%
常异花授粉作物 5%<异交率<50%
自然异交:
[1]同一群体(或品种)内不同个体间的发生的自然异交
[2]不同群体间(品种间)发生的自然异交
一般所谓自然异交系指品种间的自然杂交
2.1研究花器构造,开花习性,传粉方式以及花粉发芽与雌蕊柱头的养分和胚囊中卵细胞的受精情况
2.2强制自交,后代是否哪里衰退,是否结实正常
2.3自然异交率(%)=F1中显性性状植株数/F1植株总数×100
自然异交率测定方式:
[1]间行种植
[2]围绕式种植:
第三节不同繁殖方式作物的遗传特点及其与育种的关系
3.1自花授粉作物
自交授粉作物的特点
[1]表现型和基因型一致,称纯系
[2]自花授粉的自然群体中,通过人工选择可迅速分离出许多纯系
[3]自交不退化/耐自交/或退化缓慢
纯系内选择是无效的/纯系间选择是有效的
3.2异花授粉作物
特点:
[1]个体内的异质性,个体将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不一致性
[2]为获得稳定醇和后代情知自交→自交系
[3]自交衰退/杂种优势
良种繁育除混杂
育种方式:
杂种优势利用
3.3常异花授粉作物
自然群体一般处于结合状态,只是异质化程度不及异花授粉作物显著。
采用系统育种和杂交育种是有效的。
4.4无性繁殖作物
从一个单株通过无性繁殖产生后代,称无性繁殖系。
无性繁殖果树→芽变→新植物
马铃薯(自花授粉):
系统育种/杂交育种
甘薯→杂种优势一代固定
第四章选择与鉴定
第一节选择的原理与方法
1.1选择的意义
选择就是选优去劣,选择是育种工作的重要内容。
在整个育种过程中,不论是在改良现有栽培品种中,外地引进品种中,杂交或用各种育种方法产生的群体中,根据个体的表现型选择符合人类需要的基因型,使选择的性状稳定地遗传下去,因此都必须进行选择才能产生优良品种。
新品种的选育过程都要通过:
引起变异、选择、比较鉴定、繁育、示范、推广等几个阶段,选择是育种过程中不可缺少的中心环节。
现有的栽培品种均是选择的结果
1.2选择的基本原理
达尔文(1859)总结当时广大劳动人民生产的实践和科学的成就,创立了生物进化学说,其中心内容是变异,遗传和选择。
[1]变异是选择的基础,为选择提供了材料,没有变异就不会出现对人类有利的性状,无从选择。
[2]遗传是选择的保证,没有遗传,选择就失去了意义。
[3]有是有利的变异和这些变异的遗传,就可以通过选择把它们保留和巩固下来。
[4]变异,遗传和选择既是生物进化的三个主要因素,也是人工选育新品种的理论基础。
[5]变异有自然变异和人工创造的变异
a)由一般环境影响所产生的变异,只是表现形出现某些变化,而基因型并不改变,是不遗传的变异,选择这种变异一般是无效的
b)通过杂交、诱变、突变等方式,使遗传的基础(DNA)发生变化,基因型发生改变,这些是能遗传的变异,选择这种变异一般是有效的
1.3选择的分类:
[1]自然选择:
在自然条件下,对生物本身有益的变异(无害变异),通过自然选择过程把它保留下来,在条件仍存在时,可以使其后代连续行这种变异方向发展,从而使物种进化。
[2]人工选择:
有意识的选择/无意识的选择
无意识选择是人类无预定目标地保存植物的优良个体,淘汰没有价值的个体,在这个过程中完全没有考虑到改变品种的遗传性。
有意识的选择是指有计划、有明确目标,应用完善的鉴定方法,有系统地进行工作。
1.4连续定向选择的作用
在选择过程中,有些性状特别是自花授粉作物的质量性状,通过一次选择就能收到明显效果。
异花授粉作物的数量性状,如品质和产量因素等就需要通过多次选择,通过有利基因的积累和基因的累加效应,才能收到选择的预期效果。
在作物育种史上,对一些作物的重要品质性状,如棉花的纤维长度,甜菜的含糖量,油料作物的含油量和蛋白质含量等,都需要进行长期的连续的定向选择,对改进作物的经济价值起到了很大作用。
1.5选择的基本方法
1.5.1单株选择:
适合于自花授粉作物和常异花授粉作物
单株选择的方法是将当选的优良个体分别脱粒、保存,翌年分别各种一区(行),根据小区植株的表现来鉴定上年当选个体的优劣。
单株选择有一次和多次的,一代选择后代不发生分离就达到目的,如后代分离则多代选择,直至达到目的为止。
缺点:
[1]异花授粉作物,为利用杂种优势而培育自交系必须采用单株选择。
但不适宜单株选择选育品种(自交衰退)
[2]同一优良品种内进行选择,因为单株间或系统间差异小,难于选到优良个体,且花费教多人力和物力。
1.5.2混合选择
从品种混杂群体中,把成熟期、植株高度、茎、叶、穗(铃)性状和颜色等一致的相似优良个体(单株、单穗或单铃)选出,混合脱铃,这一方法称为混合选择法。
第二年与原品种比较,比原品种优异的,就可作为新品种推广。
1.5.3集团选择法
当品种的群体复杂而表现若干类型,而每一类型有一定数量的植株时,可把每一个类型相同的个体选出,集中起来混合脱粒,翌年各类型进行产量比较,由此选出新品种的方法称集团选择法。
混合选择法具有工作简易,收效迅速,不需教多劳动力等优点。
混合选择法缺点:
混合播种,不能了解各个个体后代性状的表现,即个体后代的遗传动态,有的个体具有不良的低产效能,会影响整个品种群体的优良程度,从而降低选择效果。
第二节鉴定的方法
2.1鉴定的作用
鉴定是进行有效选择的依据,是保证和提高育种质量的基础。
原始材料的选用:
杂交亲本选择,单株选择,直到育成新品种都离不开鉴定工作。
鉴定方法愈是精确可靠,快速简便,选择效果就愈好。
2.2鉴定的一般原则和方法
2.2.1直接鉴定和间接鉴定
[1]直接鉴定:
根据鉴定性状的本身表现来鉴定。
如:
抗寒性→作物在低温下受害程度来鉴定
[2]间接鉴定:
借助另一些性状与被鉴定性状的相关关系,来对被鉴定性状进行鉴定。
如:
抗寒性:
测定叶片细胞质的含糖量,或根据株型,叶色,蜡质的有无和厚薄进行鉴定。
抗旱性:
叶面蜡质层有无和厚薄,气孔树木和大小,茸毛有无或多少来鉴定
2.2.2田间鉴定和实验室鉴定
在田间栽培条件下对育种材料各种性状进行直接鉴定,称田间鉴定。
如:
分蘖习性,生育期鉴定
实验室鉴定:
水稻、小麦的蛋白质含量、棉花纤维品质、油料作物含油量中的脂肪酸含量等
2.2.3自然鉴定和诱发鉴定
抗旱,抗逆等→诱发鉴定诱发条件的严重程度要适当,条件过严,全部尖顶材料都严重受害,条件过宽,所有材料都不受害,均达不到鉴定目的。
2.2.4当地鉴定和异地鉴定
病虫害→到发病中心去鉴定
光温反应特性→不同纬度和海拔生态实验鉴定
第五章引种
引种:
把外地或外国的优良品种、品系、类型或种质资源引进当地作为推广品种或育种材料加以应用称为引种
特点:
简单易行,迅速有效
第一节引种对发展农业生产的作用(看书)
第二节作物的生态环境与生态作用
生态因素:
对作物的生长发育有明显影响的和直接为作物所同化的因素
生态环境:
气候、土壤、生物以及各种生态因素的复合体系
生态适应:
对于一定的生态环境表现生育正常的反应称生态适应
生态地区:
对于一种作物具有大致相同的生态环境的地区称生态地区
生态类型:
一种作物在一定的生态地区范围内通过自然选择和人工选育形成与该地区生态环境以及生产要求相适应的品种类型称作物的生态类型
生态型分类:
[1]气候生态型:
籼稻和梗稻/早稻和晚稻
[2]土壤生态型
[3]共栖生态型
2.1气候生态型:
是在光照、温度和雨量等气候条件影响下形成的。
籼稻:
适宜于热带和亚热带的华南和华中
梗稻:
适宜于温带和热带高地
丁颖认为梗稻是由稻演化而来的气候生态型。
早稻和晚稻:
丁颖认为早稻是从短日照性的晚稻基本类型演变而成的气候生态型。
生态型认识对引种有重要意义:
从北方引种小麦到华南地区,只能引种春性类型的,否则不能满足低温对其发育的要求。
从华南引种水稻到华中,必须引种对光照反应无感型或钝感型,对温度适应教宽的早稻早熟品种做双季早稻;或短日高温生育期较长的早稻中熟或迟熟品种做中稻。
2.2土壤生态型:
是土壤的物理化学特性,土壤含水量,含盐量,PH值以及各种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所形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作物 育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