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docx
- 文档编号:890084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1
- 大小:33.98KB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docx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docx(2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考生物复习必修一必背知识点1
必修
(1)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走近细胞
第一节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
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
→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单细胞生物即是细胞层次,又是个体层次)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
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培养基不能直接培养病毒)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
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DNA病毒:
乙肝病毒、噬菌体、人类天花病毒等。
常见的RNA病毒:
人类流感病毒(甲型H1N1流感病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原核细胞
真核细胞
细胞壁
较小(1-10微米)
较大(10-100微米)
核结构
没有成形的细胞核,组成核的物质集中在拟核,无核膜、核仁
有核膜、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
细胞器
核糖体
多种细胞器
染色体
无染色体,DNA不与蛋白质结合
有
种类
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
如:
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英国人虎克(Robert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实际上是死细胞的细胞壁),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van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植物学家)、施旺(队伍学家)提出:
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
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第二章组成细胞的分子
第一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
一、1、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具有统一性:
组成细胞的化学元素在非生物界都可以找到。
(种类上相似)
2、生物界与非生物界存在差异性:
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细胞内的含量与在非生物界中的含量明显不同。
二、细胞中常见的化学元素有20多种:
大量元素:
C、O、H、N、S、P、Ca、Mg、K等;
微量元素:
Fe、Mn、B、Zn、Cu、Mo;(猛铁碰新木桶)
最基本元素:
C;
主要元素;C、O、H、N、S、P;
细胞含量最多4种元素:
C、O、H、N;
细胞干重中,含量最多元素为C,鲜重中含最最多元素为O
水
无机物无机盐
组成细胞蛋白质:
C、H、O、N(P、S)
的化合物脂质:
C、H、O(N、P,磷脂含P,)
有机物糖类:
C、H、O
核酸:
C、H、O、N、P(五碳糖含CHO,磷酸含P,
碱基含N)
三、占细胞鲜重最多的化合物是水(85%-90%),占细胞干重最多的化合物是蛋白质;细胞中含量最多的有机物是蛋白质(7%-10%);占细胞鲜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O、占细胞干重比例最大的化学元素是C。
第二节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
一、相关概念:
氨基酸:
蛋白质的基本组成单位,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约有20种。
脱水缩合:
一个氨基酸分子的氨基(—NH2)与另一个氨基酸分子的羧基(—COOH)相连接,同时失去一分子水。
写出反应式:
肽键:
肽链中连接两个氨基酸分子的化学键(—NH—CO—)。
二肽:
由两个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只含有一个肽键。
多肽:
由三个或三个以上的氨基酸分子缩合而成的链状结构。
肽链:
多肽通常呈链状结构,叫肽链。
二、氨基酸分子通式:
NH2
︱
R—CH—COOH
三、氨基酸结构的特点:
每种氨基酸分子至少含有一个氨基(—NH2)和一个羧基(—COOH),并且都有一个氨基和一个羧基连接在同一个碳原子上(如:
有—NH2和—COOH但不是连在同一个碳原子上不是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R基的不同导致氨基酸的种类不同。
四、蛋白质多样性的原因是:
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数目、种类、排列顺序不同,多肽链空间结构千变万化。
五、蛋白质的主要功能(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①构成细胞和生物体的重要物质——结构蛋白,如肌肉、羽毛、头发、蛛丝
②催化作用:
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
③传递信息:
如胰岛素、生长激素;
④免疫作用:
如抗体;
⑤运输作用:
如红细胞中的血红蛋白、细胞膜上的载体。
总而言之,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六、有关计算:
①肽键数=脱去水分子数=氨基酸数目—肽链数
②至少含有的羧基(—COOH)或氨基数(—NH2)=肽链数
氧原子的个数=2氨基酸个数—(氨基酸个数—肽链的条数)
第三节遗传信息的携带者——核酸
一、核酸的种类:
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R脱去下面两条腿变成D)
二、核酸:
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对于生物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合成具有重要作用。
三、组成核酸的基本单位是——核苷酸,是由一分子磷酸、一分子五碳糖(DNA为脱氧核糖、RNA为核糖)和一分子含氮碱基组成;组成DNA的核苷酸叫做脱氧核苷酸,组成RNA的核苷酸叫做核糖核苷酸。
四、DNA所含碱基有:
腺嘌呤(A,形象记忆:
将“腺”右上的“白”写成A)、鸟嘌呤(G,形象记忆:
将“鸟”上半部写成G,)和胞嘧啶(C,形象记忆:
“C”形状如同包围)、胸腺嘧啶(T,形象记忆:
人的胸大肌形似“T”)
RNA所含碱基有:
腺嘌呤(A)、鸟嘌呤(G)和胞嘧啶(C)、尿嘧啶(U,形象记忆:
“U”形似尿壶)
五、核酸的分布:
真核细胞的DNA主要分布在细胞核中;线粒体、叶绿体内也含有少量的DNA;RNA主要分布在细胞质中。
六、组成核酸的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具体问题:
某种病毒内核酸有1种,碱基有4种,五碳糖有1种,核苷酸有4种。
人体内(细胞生物)核酸有2种,碱基有5种,五碳糖有2种,核苷酸有8种。
第四节细胞中的糖类和脂质
一、相关概念:
糖类:
是主要的能源物质;主要分为单糖、二糖和多糖等
单糖:
是不能再水解的糖。
如葡萄糖。
二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两分子单糖的糖。
多糖:
是水解后能生成许多单糖的糖。
多糖的基本组成单位都是葡萄糖。
可溶性还原性糖:
葡萄糖、果糖、麦芽糖等
(主要能源糖类,储能物质脂肪、糖原,直接能源ATP,最终能源太阳能)
二、糖类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分布
主要功能
单糖
C
H
O
核糖
动植物
组成核酸
脱氧核糖
葡萄糖、果糖、半乳糖
重要能源物质
二糖
蔗糖
植物
∕
麦芽糖
乳糖
动物
多糖
淀粉
植物
植物贮能物质
纤维素
细胞壁主要成分
糖原(肝糖原、肌糖原)
动物
动物贮能物质
三、脂质的比较:
分类
元素
常见种类
功能
脂质
脂肪
C、H、O
∕
1、主要储能物质
2、保温
3、减少摩擦,缓冲和减压
磷脂
C、H、O
(N、P)
∕
细胞膜的主要成分
固醇
胆固醇
与细胞膜流动性有关
性激素
维持生物第二性征,促进生殖器官发育
维生素D
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四、物质的鉴定:
(1)还原糖(含还原性醛基—CHO,葡萄糖、果糖、麦芽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生成砖红色沉淀(50—65℃水浴2分钟);脂肪可苏丹III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IV染成红色);淀粉(多糖)遇碘变蓝色;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不需加热);DNA加二苯胺沸水浴(5分钟)变蓝色。
(观察线粒体用健那绿,活细胞染料,呈现蓝绿色)
(2)还原糖鉴定材料不能选用甘蔗(蔗糖为非还原糖),也不能用西瓜(西瓜汁有颜色)。
(3)斐林试剂必须现配现用(与双缩脲试剂不同,双缩脲试剂先加A液,再加B液)。
(4)甲基绿能使DNA呈现绿色,吡罗红(RED)能使RNA呈现红色,因此利用这两种染色剂将细胞染色,可以显示DNA和RNA在细胞中的分布。
在此实验中,盐酸的作用是改变膜的通透性,加速色素进入细胞。
用人的口腔上皮细胞做实验材料,此实验的步骤是制片、水解、冲洗涂片、染色、观察。
五、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组成它们的基本单位分别是单糖(葡萄糖)、氨基酸和核苷酸,这些基本单位称为单体,这些生物大分子就称为单体的多聚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
第五节细胞中的无机物
一、有关水的知识要点
存在形式
含量
功能
联系
水
自由水(谷物晒干,蒸发掉的是自由水)
约95%
1.良好溶剂
2.参与多种化学反应
3.运送养料和代谢废物
它们可相互转化;代谢旺盛时自由水含量增多(自由水/结合水的比值增大),反之,含量减少。
结合水(干种子放在试管内烧烤,试管壁上出现的水珠是结合水)
约4.5%
细胞结构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无机盐(绝大多数以离子形式存在)功能:
①构成某些重要的化合物,如叶绿素含Mg、血红蛋白含Fe等
②维持生物体的生命活动(如哺乳动物血液中Ca2+过低,会出现抽搐症状)
③维持酸碱平衡,调节渗透压——维持内环境稳态(患急性肠炎的病人脱水时要补充输入葡萄糖盐水;高温作业大量出汗的工人要多喝淡盐水)。
第三章细胞的基本结构
除了病毒等少数生物之外,所有的生物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
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第一节细胞膜——系统的边界
一、细胞膜的成分:
主要是脂质(磷脂)(约50%)和蛋白质(约40%),还有少量糖类
(约2%—10%)。
结构特点:
一定的流动性
制取细胞膜利用哺乳动物成熟红细胞,因为无核膜和细胞器膜。
二、细胞膜的功能:
①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
②控制物质进出细胞(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③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糖被——糖蛋白,识别功能)
三、植物细胞还有细胞壁,主要成分是纤维素和果胶,对细胞有支持和保护作用;其性质是全透性的。
(可用纤维素酶和果胶酶来除去)
第二节细胞器——系统内的分工合作
一、相关概念:
细胞质:
在细胞膜以内、细胞核以外的原生质,叫做细胞质。
细胞质主要包括细胞质基质和细胞器。
(基质有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叶绿体基质)
细胞质基质:
细胞质内呈液态的部分是基质。
是细胞进行新陈代谢的主要场所。
细胞器:
细胞质中具有特定功能的各种亚细胞结构的总称。
二、八大细胞器的比较:
1、线粒体:
(呈粒状、棒状,具有双层膜,普遍存在于动、植物细胞中,内有少量DNA和RNA,内膜突起形成嵴,内膜、基质和基粒中有许多种与有氧呼吸有关的酶),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是细胞的“动力车间”
2、叶绿体:
(呈扁平的椭球形或球形,具有双层膜,主要存在绿色植物叶肉细胞里),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含有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还有少量DNA和RNA,叶绿素分布在基粒片层结构薄膜上(类囊体的薄膜上)。
在片层结构的膜上和叶绿体内的基质中,含有光合作用需要的酶)。
3、核糖体:
椭球形粒状小体,有些附着在内质网上,有些游离在细胞质基质中。
是细胞内将氨基酸合成蛋白质的场所。
4、内质网:
由膜结构连接而成的网状物。
是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
5、高尔基体:
高尔基体本身不能合成蛋白质,在植物细胞中与细胞壁的形成有关,在动物细胞中与蛋白质(分泌蛋白)的加工、分类和包装。
6、中心体:
每个中心体含两个中心粒,呈垂直排列,存在于动物细胞和低等植物细胞,与细胞的有丝分裂有关。
7、液泡:
主要存在于成熟植物细胞中,液泡内有细胞液(不是细胞内的液体,注意与细胞质基质的区别),其中含有糖类、无机盐、色素、蛋白质等物质。
有维持细胞形态、储存养料、调节细胞渗透吸水的作用。
植物细胞除绿色外,其他颜色大多数由液泡内的色素决定。
8、溶酶体:
有“消化车间”之称,内含多种水解酶,能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侵入细胞的病毒或病菌。
三、常考点:
1、动、植物细胞一般均有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线粒体、核糖体、内质网等。
植物细胞特有的结构是细胞壁、液泡、叶绿体,特有的细胞器是液泡、叶绿体。
动、植物细胞都有但功能不同的细胞器是高尔基体。
植物根细胞有线粒体(有呼吸作用),没有叶绿体(没有光合作用)
2、具有双层膜结构的有核膜、线粒体、叶绿体,具有单层膜结构的有细胞膜、内质网、高尔基体、液泡、溶酶体;没有膜结构的有细胞壁、中心体、核糖体等。
3、能产生水的细胞结构有线粒体、核糖体(脱水缩合)、叶绿体、细胞核(DNA复制等)
4、与蛋白质合成、加工和分泌有关的细胞器有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
5、与主动运输有关的细胞器有线粒体、核糖体
6、与能量转换有关的细胞器:
线粒体、叶绿体。
7、能自我复制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中心体。
能发生碱基互补配对行为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叶绿体、核糖体。
8、含有核酸的细胞器有线粒体和叶绿体(DNA、RNA)、核糖体(rRNA)。
9、参与细胞分裂的细胞器有:
有核糖体、中心体,高尔基体、线粒体。
10、含有色素的细胞器有叶绿体、液泡。
四、分泌蛋白的合成和运输:
核糖体(合成肽链)→内质网(加工成具有一定空间结构的蛋白质)→高尔基体(进一步修饰加工)→囊泡→细胞膜→细胞外
五、生物膜系统的组成:
包括细胞器膜、细胞膜和核膜等。
(内质网膜向内和核膜连接,向外与细胞膜连接)
维持细胞内环境相对稳定
生物膜系统功能许多重要化学反应的位点
把各种细胞器分开,提高生命活动效率
第三节细胞核——系统的控制中心
一、细胞核的功能:
是遗传信息库(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场所),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二、细胞核的结构:
1、染色质:
由DNA和蛋白质组成,染色质(间期)和染色体(分裂期)是同样物质在细胞不同时期的两种存在状态。
容易被碱性染料染成深色。
2、核膜:
双层膜,把核内物质与细胞质分开。
3、核仁:
与某种RNA的合成以及核糖体的形成有关。
4、核孔:
实现细胞核与细胞质之间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
(RNA等物质通过核孔出细胞核时穿过了0层生物膜)
第四章细胞的物质输入和输出
第一节物质跨膜运输的实例
一、渗透作用:
水分子(溶剂分子)通过半透膜的扩散作用。
二、原生质层:
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相当于半透膜。
三、发生渗透作用的条件:
1、具有半透膜
2、膜两侧有浓度差
四、细胞的吸水和失水(关键是看溶剂水分子的多少,水从多的一方扩散到少的一方):
外界溶液浓度(水少)>细胞内溶液浓度(水多)→细胞失水
外界溶液浓度(水多)<细胞内溶液浓度(水少)→细胞吸水
也可以理解成拔河:
浓度小浓度大(力气大,把水拉过来)
第二节生物膜的流动镶嵌模型
一、细胞膜结构:
磷脂蛋白质糖类
↓↓↓
磷脂双分子层“镶嵌蛋白”糖被(与细胞识别有关)
(膜基本支架)
二、
结构特点:
具有一定的流动性
细胞膜
(生物膜)功能特点:
选择透过性
第三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
一、相关概念:
自由扩散:
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协助扩散:
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
主动运输:
物质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
主动运输的意义是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需要,主动吸收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有害物质。
二、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比较:
比较项目
运输方向
是否要载体
是否消耗能量
代表例子
自由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不需要
不消耗
O2、CO2、H2O、乙醇、甘油等
协助扩散
高浓度→低浓度
需要
不消耗
葡萄糖进入红细胞等
主动运输
低浓度→高浓度
需要
消耗
小肠吸收葡萄糖、氨基酸、各种离子等
三、离子和小分子物质主要以被动运输(自由扩散、协助扩散)和主动运输的方式进出细胞;大分子和颗粒物质进出细胞的主要方式是胞吞作用和胞吐作用。
四、紫色洋葱鳞片叶细胞的质壁分离(不是细胞壁和细胞质分离)与复原
中央液泡大小
原生质层的位置
细胞大小
30%蔗糖溶液
变小(细胞失水)
原生质层脱离细胞壁
变小
清水
逐渐恢复原来大小(细胞吸水)
原生质层恢复原来位置
基本不变
五、在建立生物膜模型的过程中,实验技术的进步起到了关键性的推动作用。
如电子显微镜的诞生使人们终于看到了膜的存在;冰冻蚀刻技术和扫描电子显微镜技术使人们认识到膜的内外两侧并不对称;荧光标记小鼠细胞与人细胞的融合实验又证明了膜的流动性等。
没有这些技术的支持,人类的认识便不能发展。
第五章细胞的能量供应和利用
第一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
一、相关概念:
新陈代谢:
是活细胞中全部化学反应的总称,是生物与非生物最根本的区别,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细胞代谢:
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的许多化学反应。
酶:
是活细胞(来源)所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功能:
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提高化学反应速率)的一类有机物。
活化能:
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
二、酶的发现:
①、1783年,意大利科学家斯巴兰让尼用实验证明:
胃具有化学性消化的作用;
②、1836年,德国科学家施旺从胃液中提取了胃蛋白酶;
③、1926年,美国科学家萨姆纳通过化学实验证明脲酶是一种蛋白质;
④、20世纪80年代,美国科学家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作用。
三、酶的本质:
大多数酶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合成酶的场所主要是核糖体,水解酶的酶是蛋白酶),也有少数是RNA。
四、酶的特性:
①高效性:
催化效率比无机催化剂高许多。
②专一性:
每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合物的化学反应。
③酶需要较温和的作用条件:
在最适宜的温度和pH下,酶的活性最高。
温度和pH偏高和偏低,酶的活性都会明显降低,甚至失活。
(温度低,酶活性降低,温度升高,其活性可以恢复;但高温、过酸、过碱使酶失活后其活性不能恢复)
第二节细胞的能量“通货”——ATP
一、ATP的结构简式:
ATP是三磷酸腺苷的英文缩写,结构简式:
A-P~P~P,其中:
A代表腺苷,P代表磷酸基团,~代表高能磷酸键,-代表普通化学键。
ATP是直接能源,动物来自呼吸作用,植物来自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ATP可在细胞器线粒体或叶绿体中和在细胞质基质中合成。
二、ATP与ADP的转化:
能量
ATP
ADP+Pi+
酶
第三节ATP的主要来源——细胞呼吸
一、相关概念:
1、呼吸作用(也叫细胞呼吸,我们平时说的呼吸常指呼吸运动):
呼吸作用的本质是氧化分解有机物,释放能量,不一定需要氧气。
2、有氧呼吸:
指细胞在有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下,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出大量能量,生成ATP的过程。
3、无氧呼吸:
一般是指细胞在无氧的条件下,通过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分解为不彻底的氧化产物(酒精+CO2或乳酸),同时释放出少量能量的过程。
4、发酵:
微生物(如:
酵母菌、乳酸菌)的无氧呼吸。
酶
二、有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C6H12O6+6O26CO2+6H2O+能量
三、无氧呼吸的总反应式:
酶
C6H12O62C2H5OH(酒精)+2CO2+少量能量
酶
或
C6H12O62C3H6O3(乳酸)+少量能量
四、有氧呼吸过程(主要在线粒体中进行):
场所
发生反应
产物
第一阶段
细胞质
基质
葡萄糖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
[H]
+
+
丙酮酸、[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二阶段
线粒体
基质
6H2O
酶
2丙酮酸
少量能量
[H]
+
+
+
6CO2
CO2、[H]、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ATP
第三阶段
H2O
酶
大量能量
[H]
+
+
线粒体
内膜
O2
生成H2O、释放大量能量,形成大量ATP
五、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的比较:
呼吸方式
有氧呼吸
无氧呼吸
不
同
点
场所
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内膜
细胞质基质
条件
氧气、多种酶
无氧气参与、多种酶
物质变化
葡萄糖彻底分解,产生
CO2和H2O
葡萄糖分解不彻底,生成乳酸或酒精等
能量变化
释放大量能量,形成38个ATP
释放少量能量,形成少量2个ATP
1mol葡萄糖有氧呼吸产生能量2870KJ,可用于生命活动的有1161KJ(38molATP),以热能散失1709KJ,无氧呼吸产生的可利用能量是61.08KJ(2molATP),1molATP水解后放出能量30.54KJ。
六、影响呼吸速率的外界因素:
1、温度:
温度通过影响细胞内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的活性来影响细胞的呼吸作用。
温度过低或过高都会影响细胞正常的呼吸作用。
在一定温度范围内,温度越低,细胞呼吸越弱;温度越高,细胞呼吸越强。
2、氧气:
氧气充足,则无氧呼吸将受抑制;氧气不足,则有氧呼吸将会减弱或受抑制。
3、水分:
一般来说,细胞水分充足,呼吸作用将增强。
但陆生植物根部如长时间受水浸没,根部缺氧,进行无氧呼吸,产生过多酒精,可使根部细胞坏死。
4、CO2:
环境CO2浓度提高,将抑制细胞呼吸,可用此原理来贮藏水果和蔬菜。
七、呼吸作用在生产上的应用:
1.作物栽培时,疏松土壤促进根部有氧呼吸,吸收无机盐。
2.粮油种子贮藏时,要风干、降温,降低氧气含量,则能抑制呼吸作用,减少有机物消耗。
3.水果、蔬菜保鲜时,要低温或降低氧气含量及增加二氧化碳浓度,抑制呼吸作用。
4.包扎伤口,选用透气消毒纱布,抑制细菌无氧呼吸
5.酵母菌酿酒:
先通气,后密封。
先让酵田菌有氧呼吸,大量繁殖,再无氧呼吸产生酒精。
6.稻田定期排水:
抑制无氧呼吸产生酒精,防止酒精中毒,烂根死亡
7.提倡慢跑:
防止剧烈运动,肌细胞无氧呼吸产生乳酸
8.破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考 生物 复习 必修 一必背 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