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完整版.docx
- 文档编号:889996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9
- 大小:107.63KB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完整版.docx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完整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完整版.docx(19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完整版
管理的认知与行动学习笔记
第一讲为什么需要管理
陈春华教授的在《超越竞争》的七个不安:
1)我们的增涨是不是有泡沫?
是源于能力的增涨,还是源于市场的增涨?
2)我们的增涨是不是稳定的可持续的?
稳定的可持续的市场,源于3个方面,源于对顾客的理解,对行业的理解,对员工的培养。
3)我们有没有能力做大规模的系统的作战,还是仅仅依赖于营销的技巧,低成本的能力和我们在产品规模上的付出?
如是,我们很难保证,稳定的,规模的,持续的成长。
4)你在市场中凭什么活下来?
是凭市场中所需的关键因素,还是凭自己自认为的核心能力
5)什么才叫面对全球化?
全球竞争对企业的要求到底是什么?
我们有没有能力去面对全球化?
6)我们对服务的理解,是不是真理解,还是不理解,服务是拿来增值的还是拿来弥补产品的不足?
7)最后一个不安,就是队伍所有人的学习能力,保持激情的能力,还能保持多久?
技术创新与商业模式的创新
心痛的例子:
1993年的三星和1993年的年的海尔其实是差不多的规模可是当2004年海尔销售额过1000亿人民币的时候,2003年的三星的销售额已达2000亿美元。
都花了10年的时间,这10年时间最根本的改变在哪里,讲中国市场的规模,劳动力的成本,我们绝对是海尔优势超过三星。
真正的差异在于,三星真正地把产品从家庭电器产品改为消费类电子的产品。
这个转换就是一个真正的技术创新。
为什么我们做了以上如此多的努力,还是存在那么大的差距呢?
为什么?
------少了管理!
这个过程中管理就起到了很重要的过程.
中国与美国之比
美国:
管理型经济(效率)企业家型经济(创新)
中国:
政策资源(强大的资源,包括人力资源)
中国30年发展的成功取决于政策与资源
为什么我们30年经济会增长呢,来了解下下面的公式
从保持经济增长的概念上来说,美国比我们多的是全要素生产率,
而我国30年的发展是靠的劳动的贡献与资本的投入的贡献以及规模效应,而少的是效率的改善与技术进步(可以理解为技术创新)
邓小平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陈春华认为管理虽不能说有生产力,但是管理是生产力最重要的要素。
基本的观点:
为什么我们还有差距,我们30年来,劳动、资本、政策、资源均有贡献,但缺的是管理的贡献。
管理是全要素生产率中的一个效率。
管理也是生产效率
为什么需要管理?
我们30年中的发展管理并没有贡献价值
彼得德鲁克说,20世纪最伟大的发明是管理的出现。
管理的出现,使得我们20世纪产出的资源效率是人类前19世纪的总和还要多。
这就是管理所做出的最大贡献
如要发展,必须把管理的效力释放出来
2008年经济危机后提出的增长方式转型当中,我们要释放两个能量
------创新与效率带来的能量
小结:
管理是生产力之一。
中国要持续发展,不能只满足于政策与资源,我们要通过创新与效率带来能量。
第二讲管理的认知
要点:
管理者讲话要基于认下属明白这角度出发,
管理的常识不能去领会领导的意图,领导要把讲话变成指令
悟性领会揣摩在管理当中都是浪费!
不应该存在的,管理应是直解了当,清晰的表达!
管理的指令必须是清晰的,可执行的,明确的,则效率和执行力会很好!
要点:
学问是指规律性的认识,不是因有你有读过书,懂得很多概念,拥有很多知识。
有什么学历,学位,这只是说明有知识,不是有学问。
有学问是指对规律的理解非常明确,而且能举一反三。
没有知识的人,做事很简单,不找理由,不找依据,读书之后,知识太多了,就易把事情都看得很复杂了。
工作会议的案例:
工作会议不能弄成培训会议,工作会议应直截了当,只面对问题
要点:
管理不谈对错,只谈结果-----这是一个规律性的认识
管理是结果评价,不是对错评价。
为什么,管理不用对错评价,只用结果说话
中国人喜欢评价对错,当你出指令的时候,面对我们经常员工挑战你这个指令时,认为不对时(评价管理对错时),建议的应对方法:
与他讨论,对不对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要一起去求得结果,把结果做出来,我这个是可以调整的,如果你做不出来这个结果的时候,你不要说我这个对不是错。
效率低下的其中一个原因当中,是因为我们喜欢评价对错。
一评价对错就不做,等待导致效率低下。
把结果做出来的目的,是面对现实,解决问题。
要点:
“管理是一个过程”的理解:
过程是根据事产生的。
“管理是管事而不是管人”理解:
案例1
人分为四类,四类人有不同的管理方法,来实现,都是通过事来管。
人财
(自我管理类,有德有才)
(授权)
人材
(有德无才)
培训
人才
(有能力,无德)
(激励)
人裁
(无德无才)
(调整)
延伸了解:
蒙牛用人的原则: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人裁:
无德无才坚决不用。
解释:
对庸者的不处罚就是对能者的处罚。
人财:
有德有才重点使用。
解释:
企业财富的重要创造者。
清理掉不需要的人后要重点使用好这部分人,表明企业用人标准。
人材:
有德无才培养使用。
解释:
这部分人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修养,只是缺乏专业的技能,由“人财”进行培养使用,表明公司培养员工的主要目标人群。
人才:
无德有才限制使用。
解释:
这部分人拥有良好的职业技能,工作能力高,但是职业修养不够,随时都有可能使企业处于被动局面,用人单位对这样的人的使用要尤其慎重,要注意避其锋芒,有限发挥作用。
随时会转化为“人裁”。
案例2,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及5S管理,均是制定标准去按标准去实施,均是对事未对人,是“管事”,“不是“管人”。
衡量管理水平的唯一标准是,个人目标与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案例:
如所有员工的认为只要在公司努力了,他的个人的生活及个的发展都不会受到任何的影响,那这个管理是非常好的,反之,就是不好的管理。
资源指:
人力,财力、其它
案例:
分公司---片区----总部。
分公司(一线)与代理商谈合作8个月未有结果,因没有片区决策(资源)
处理方案:
分公司------总部,取消片区,总部与公司直接挂钩,片区的管理权限,总经理全部下沉到分公司。
结果是3个月销售额翻一倍。
企业要检查的3个问题:
1)我们公司最优秀的人在哪里?
2)我们公司资源放在哪里?
3)我们的一线员工他有多大的权限?
200家调研结果:
1)优秀的员工都没在一线,
2)资源都在总部,位置越高的资源越多。
(管理的资源是指人事权与财务权)
3)一线基本没有权限
第二讲小结:
什么是管理:
通过同别人一起,或通过别人使活动完成的有效的一个过程。
管理的定义:
通过人员或其它机构内的资源达到共同目标的工作过程。
通过以上5个角度正确理解管理的基本含义
1)管理是让下属明白什么是最重要的。
2)管理解决问题,不谈对错,重结果
3)管理是对事情的把握与控制,对人的尊重和理解,不是管人
4)管理是必须让个人目标跟组织目标合二为一。
5)管理必须保证一线的员工可以得到并使用资源。
第三讲我所提倡的管理观
要点: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
1)苦劳对绩效是没有帮助的,管理中,不能以苦劳作为考核标准。
2)针对管理只对绩效负责,绩效考核的是能力。
案例分析:
一个现象:
查一下公司内,是哪个部门活得好,是能干的人,还是不能干的人,能干的人一般态度都不好,不能干的人态度都非常好,如果公司有能干的人累死,不能干的人活的很好,就是管理的第二大浪费。
现在企业中考核态度多?
还是考核能力多?
现在企业中50%均是考核态度,如上班打卡,对公司内的制度遵守均是考核态度。
态度要转化为能力才对绩效有利。
这种考核不合理,有能力的人活得很累,态度好人有活的好。
要问一下,公司内谁活得最好,是能干的人,还是不上能干的人,是贡献大的人还是贡献小的人,是一线,还是二线?
注意,有能力的人干的事多,一般态度都不会很好。
结论:
管理只对绩效负责,能力比态度重要,态度要转化为能力。
3)管理只对绩效负责,才干比品德重要,品德要转化为才干。
----
我不能区别人的好坏,品德的高低,管理所承担的责任就是“让人没有机会犯错”。
当人出现重大错误的时候,其本人有责任,但管理也有责任
在两个重要点,德比才重要
a.招聘时-----要招积极向上的人理念相同的人。
如何把握?
------面谈中
一是谈他的价值取向,如他能不能加班,谈公司的价值观/
二是谈基本的公德。
如其人是不是正向,积极乐观的人,要选正向的人,
三是谈团队根责任承担。
b.提拔人时------一是所有人到更高的岗位,其实能力是不足的。
能级原理(彼得原理)---“人一定提拔到不能胜任的岗位之后不再提拔”反过来理解“更好位置上的人其实他的能能力一定是不够的了”为什么在高的位置上能解决事情---依靠的是群体的力量。
什么样的人,群体依随他?
----品德高尚的人
因此提拔人的时候,不能只看能力与绩效。
不一定要看,他值得信任的程度,以及对公司的认同。
管理是一种分配:
责任-权力-利益三者是等边关系、这是等边法则。
1)管理应服务于经营
经营-----管理
选择对的事做-----把事情做对
薄利多销-----规模成本
一分钱一分货-----做品质管理和品牌管理
服务-----流程
定制-----柔性化管理
如一个公司管理大于经营,则公司会出现亏损
2)管理水平不能大于经营水平。
评判标准:
两个问题
一是,你优秀的人在做管理,还是在做经营?
二是,你开内部会多,还是开外部的会多?
管理观结论:
管理要对绩效负责,管理只是一种分配,管理始终为经营服务
第四讲:
管理的演变
科学管理,使劳动效率最大化---通过分工实现
有分工,才有流水线,效率的第一个元素,就是分工
小结:
第一个阶段,科学管理的分工解决了劳动效率,但是忽略了对人的尊重。
只对效率不对人尊重,这样的效率是有限的,因此出现第二阶段,组织管理
两个重要人物:
马克斯.韦伯与享利.法约尔
马克斯.韦伯重要观点:
权力必须在职位,不要给个人,而且要用法律界定下来。
这个打破了原来的世袭
要点:
组织管理,使组织效率最大化,依靠两个方面
一是专业化,---------一个叫等级制度(分权)
案例:
美的使组织效率最大化依靠通过专业化的建设与分权制度的配合。
德鲁克说:
在整个管理过程当中,人是最积极,最活跃的冲击,最能够有创造价值的资源,所在你必须特殊的对待。
企业首先要解决的是劳动效率,也是是分工做好,这个效率是直接产出。
这是在管理中首先要解决的问题。
案例:
企业要注意避免只关心人力资源,个人的效率而没有重视劳动效率甚至组织效率。
企业常犯的错,个人能力与效率远高于组织效率即1+1小于2,没有大于2.当大家觉得很困难的时侯,用内耗把这个能量给耗掉,这样人觉得很疲惫,责任不清,就是分工出问题。
如果企业没有内耗,有成效,说明分工分得比较好。
在激励的时候,如因分工使行角色混淆,人很疲惫,激励将是无效果的
小结:
通过管理的演变的了解,发出管理解决了三个效率,如上图。
第五讲:
有效的管理
管理者承诺目标,
案例:
问:
--公司给我的目标,就是完不成的,你说我真的要努力去完成它吗?
答:
---如果你认为这个目标一定是不能完成的。
那你唯一要反思的就是你自己的努力和准备够不够,你不能怀疑这个目标是高还是低。
如果你怀疑这个目标是高的,那就说明你对管理自己的所承担的责任的认识不足够。
因此,很多管理者,对他没有实现目标,这件事情并没有非常在意,甚至找很多借口,如,外部环境,公司配给的资源。
应记住,你对目标要有承诺的。
所有借口都不能成为理由。
管理者承诺措施
案例:
有人在工作中,会问你给我办法吧,我没有什么办法,希望上司及领导给你办法的这种想法是不对的。
作为一个有效的管理者,主是要拿出方法,拿出解决方案来。
没有措施及方法,你就不是一个有效的管理者,所以管理者要承诺措施。
也就是说,管理者要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行动,不是对错概念,就是要解决问题。
你不能等你的下属,你的下属,跟随你,就是因为你有办法,有解决方案,你能获取成功。
管理者承诺合作
案例:
如果没有合作的意愿,完全是想超越别人,不断的淘汰别人,从管理的心态来说,是不对的,管理强调的是合作,不断地合作。
是没有淘汰这个概念的。
延伸话题,末位淘汰不适合放在员工这层面上的。
末位淘汰适合高管这个层面。
你承诺的目标没有达到,你就要被淘汰。
为什么?
——基层员工贡献三样东西,不到特殊情况是不能被淘汰的,一是贡献品质,二是贡献成本,三是贡献经营指标的实现,如制造量。
而高管淘汰不造成什么影响。
传统的管理者有效的管理者
1时间属于别人管理时间
2身在组织中(屁股指挥脑)系统思考
3没有接班人(没有培养人)培养接班人
延伸内容:
管理分三块东西
管理理论;二)工具和方法;三)技能和方法
如果上面三方面都具备的管理者,则将有高绩效!
有的理论与直接变化为工具,如5S管理;波斯顿方格;迈克尔·波特的五力模型(五力分别是:
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入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
理论,工具我们可以学,技能是从实践中来的。
一个好的管理者必须的四个技能:
一)是时间管理
二)是沟通(报告及指示均不是沟通,沟通的能力是指达成共识并产生行动)
三)会议主持(开会及发文是好的方法,直面问题,解决方案)
四)概念性能力。
(如,邓小平的改革开放,一国两制。
将八句话,用一句话说出来,就是概念性能力,要将复杂事情简单化。
要言简意赅)
时间管理:
方法一,把事性分层,分重要性
二是柯维的时间四象限法。
系统思考----是指从整体出发
案例:
当你发现你们公司有一个部门最优秀是牺牲其他部门的进度,这个部门是不能奖励的
延伸内容:
木桶原理又称短板理论,木桶短板管理理论。
所谓“木桶理论”也即“木桶定律”,其核心内容为:
一只木桶盛水的多少,并不取决于桶壁上最高的那块木块,而恰恰取决于桶壁上最短的那块。
根据这一核心内容,“木桶理论”还有两个推论:
其一,只有桶壁上的所有木板都足够高,那木桶才能盛满水。
其二,只要这个木桶里有一块不够高度,木桶里的水就不可能是满的。
对这个理论,初听时你会觉得怀疑:
最长的怎么反而不如最短的?
继而就会是理解和赞同了:
确实!
木桶盛水的多少,起决定性作用的不是那块最长的木板,而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因为长的板子再长也没有用,水的界面是与最短的木板平齐的。
“决定木桶容量大小的竟然不是其中最长的那块木板,而是其中最短的木板!
”这似乎与常规思维格格不入,然而却被证明为正确的论断。
“木桶理论”可以启发我们思考许多问题,比如企业团队精神建设的重要性。
在一个团队里,决定这个团队战斗力强弱的不是那个能力最强、表现最好的人,而恰恰是那个能力最弱、表现最差的落后者。
因为,最短的木板在对最长的木板起着限制和制约作用,决定了这个团队的战斗力,影响了这个团队的综合实力。
也就是说,要想方设法让短板子达到长板子的高度或者让所有的板子维持“足够高”的相等高度,才能完全发挥团队作用,充分体现团队精神。
培养接班人
领导力-----用人做事,做好-------------------------授权
不做好:
不会做---------培训
不愿意做—激励
最终把事做好
。
本讲小结:
管理方面反复强调的三点:
一是管理是要直面问题,解决问题的。
二是管理重要产生绩效(效率与效果)。
三是让管理者变成有效的。
第六讲组织的认知
1、实体正式组织—————权力责任目标–压力
非正式组织—————情感兴趣爱好
案例:
家是有法律规定正式组织,因为家庭承担了人类自己的责任和目标,就是人类要延绵,是一个必须用感情连成的组织要承担正式组织的目标,所以家庭是正式组织。
但是家庭管理中必须是非正式组织,国为在家庭之中必须谈情感兴趣和爱好。
中国人活的累,是因为我们在组织管理之中没有好好学习,如回家后就争谁说了算,这就是讲权力,而且经常分工,这个赚钱是谁的责任,做饭是谁的责任,更可怕的是设目标,比如买多大的房子,小孩要培养成美国总统。
我们看下权力责任目标后面就是压力,而家庭不能在压力的,需要的是情感,兴趣,爱好,而到了单位我们最好不要承担责任,最好老板像家长,最好同志们像兄弟姐妹,然后问,你为什么不尊重我,我有我的爱好和情趣,所以我一直觉得大家活得很累,就是要反了,在家里要权力,在单位要情感刚好要反,所以活得很累
如果一个老板给你说,公司像个家,基本是骗你的,因为公司不可能用”情感/兴趣/爱好”照顾你,你不承担责任,不完成目标,这个组织是要淘汰你的。
如果一个公司它有很大的压力绩效非常清楚,管理制度非常严谨。
这是一个好的正式的组织。
如果一个公司,绩效不是很清楚,分工不是很明确,大家都是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也没有什么压力,这不是一个好的组织,这个组织离它被淘汰不远了。
公司是一个正式组织,要的是权力责任目标,这三样带来的就的压力,有压力就是让你不快乐的,如果你承受了压力,又很快乐,那是你个人能力很强,这叫自我管理。
2重点:
人,——角色——责任。
组织内的人是公平而不是平等。
如经理与普通员工,就差很远,无论收入还是到资源,到对他的尊重程度,都相差很远。
组织内的重点是人,按道理应该每个人都得到他的尊重,但是我们发理,并不是的。
我们在组织内谈个人的时候,主要是看角色。
原因是“权力责任目标”三样,看的是角色承担的责任
因此,组织的重点是人--------我其实是说承担责任的人,就是指角色。
我们常说以人为本,但在组织里面,大家记住,不是以人为本,是以责任为本。
它所说的以人为本,其实是以责任为本。
所有资源和尊重就是根据这个责任去给的。
因此人要想在组织内获得尊重就是去承担更大的责任。
组织内的“以人为本”的理解,分为三部分
一)企业以领导为本
二)领导以员工为本
三)员工以顾客为本。
-------为本是指的工作要以谁为出发点。
实际日常管理中混乱现象――――‘员工以老板为本,领导也基本上以老板为根本,在公司讲最多的是老板,可是他从来没有机会见顾客,整本见顾客的人,讲的最多的是领导,可是他没什么机会见领导。
’
所以组织内的重点是人,其实是指角色,也就是责任,所有人在组织当中,人是非常渺小的,所以做管理者,必须尊重人,因为组织已不尊重人了,做为管理者就得尊重人。
所以管理不要管人,一定要尊重他,在组织里面,人不是最重要的,责任是最重要的。
3)分工是组织管理的根本方法,组织因目标而存在
只有目标是明确的,有效的,这个组织就会存活下去。
几个分享的观点
一)任何组织离开任何人,都是没有问题的。
原因是,组织的根本不是靠人,是靠目标。
所以一个组织离开任何人都没有问题,所以不在太在意自己。
所以不要说企业离开你就是不行,这话在这儿就不成立了。
二)组织能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所以一个人与你做竞争对手的时候,不必担心,但是一个组织就可怕了。
为什么组织能让不能胜任的人可以胜任?
因为组织靠分工。
组织的厉害之处,就是靠分工,可以把任何事情都解决掉。
没有组织解决不了的问题。
但是绝对有个人解决不了的问题。
在组织这个概念之下每个人能力都是有限的,其实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人是很渺小的,也就是这样你会对组织有很好的敬畏之心,去很好的尊重它。
所以团伙,之所以难应对,是因为它是有组纪织但不负责任。
上图是汤姆。
彼得斯在《追求卓越》中内容。
上面加黑部分的理解,说明良好组织不是讲人,是目标。
亦张亦弛的控制——标准化,量化,全过程
第七讲个人与组织
组织是由目标构成,如果人不在组织中发挥作用,或人不认同这个组织的目标----则组织相当于虚设。
相互奉献才不会死
上图中的案例分析说明一个问题。
一个人,就算专业知识好,能力再强,没有重大过失,但如主观意识重,不懂得主动贡献团结,团队总是为了这个人费心协调,就算这个人能力再好,也会变成团队进步的阻力。
一个人如过于强调自身的能力,而强调他跟组织之间的一致性,虽有能力,但组织来讲,你的贡献没有跟你的能力相匹配,组织将会放弃你。
重要观点——个人与组织的关系,就是你在这个组织当中,是不是能够帮助很多人创造价值,这才是你的价值,你能不能帮助很多人成功,你才会成功。
组织是凭什么存在?
-------------
组织存在的三个必要条件见上图:
对应理解要点:
1)人首先要服从组织,然后还要愿意做出贡献才能形成组织。
也就在要有奉献的意愿
2)个人的目标,可以理解为私心。
第二点的要求是指个人的目标要与组织的目标保持一致
3)彼此能够相互进行信息交流。
延伸理解:
团队概念
人群分三类:
团队————以荣誉为纽带-----具有组织的特征。
集体————以利益为纽带
社会————以生存为纽带
小结:
团队的特征最能反应组织的特征。
理解要点:
个人有能力突破克服时,不可能发生协作。
组织在协作当中会产生一种能力,可以超过个人本身的能力
理解要点:
组织内部的一个机理:
“协同—贡献—交换—分配”。
所以应理解,个人在组织中能存活下来,很大的原因,不是因为你在组织中得到了什么,而是在组组织中贡献了什么。
美国总统肯尼迪说过:
“不要问你们的国家能为你们做些什么,而要问你们能为国家做些什么”。
小结:
观点一,个人与组织之间的关系就是奉献关系
合作的理解----合作:
互惠互利。
组织是依目标而存在的,组织是一定在达到目标的,因此就要求内部的人员一定要对目标承诺跟服从。
承诺跟服从就意味个有与组织之间不可能是合作关系,应是一个奉献的关系。
组织之间是合作关系。
观点二:
个人的成就,不取决于个人,取决于组织。
所以,一个人能取得很大成就与荣誉,与个人关系很大,与他所在的组织平台的关系更大!
如何打造组织内的奉献关系?
(见上图)
方法是:
1、工作评价来源于工作的相关者。
理解:
工作与谁的关系最大,这个工作的评价就谁来评价。
这是形成奉献关系的第一个方法。
有很多新的评价的方法要慎用,如专家评价,无法建立组织内所要的奉献关系,因为专家不对被评价方的绩效负责,专家对被评价方就可能。
如管理者评价,比如考核中,都是一些工作不相关的人去打分评价,这样操作,不利于组织内形成奉献的关系。
2、“绝不让雷锋吃亏”这是华为说的一句话,就是说,如果让个人跟组织形成奉献关系,不能让奉献者吃亏。
华为还说了一句更好的话“我们不用首先评价雷锋,是用制度培育雷锋”。
自我检查------公司应注意,对于特别为公司努力奉献的人,公司应给他好的肯定,非常好的价值分配。
如果相反,一些取巧的人,公司内活动经松开心的人如获得肯定与好的价值分配。
就说明这个公司“个人与组织关系处理上”有问题。
3、一定要宣扬组织的成功,不能强调个人的成功。
正确的理解团队精神:
1)互相欣赏,互不拆台
2)同心同德(也就是说互相配合一起做事)
3)互帮互助(这里重要的寻求帮助)
【值得思考的小故事】
a妈妈带着小男孩去杂货店买东西,老板见男孩可爱,让他自己去抓一把糖果。
但男孩却没有动。
见状,老板亲自抓了一大把糖果给他。
回家,母亲问儿子为何如此。
答曰:
“我手小,他手拿得一定比我多。
”这个其实可以说明团队精神。
录求帮助可以获得更大的收获。
-------------我们在团队之中,主动帮别人,这个容易做,但是,主动寻求别人帮助,我们不是特别容易做。
b、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上帝领着一个人到地狱,这个人发现地狱的人都瘦骨嶙峋,他们都用一个特制的勺子喝粥,勺子的把很长,勺子的头很小,盛出的粥都撒在地上,一点也喝不上,最后桶里没粥了,大家互相抱怨,互相憎恨。
上帝告诉这个人,这就是地狱。
上帝又把这个人领到天堂,他发现天堂的人一个个都长的胖乎乎的,笑逐颜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管理 认知 行动 学习 笔记 完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