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
- 文档编号:889894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41KB
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
《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41《论语》十二则教案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第二单元4.1《论语》十二则教案
教学目标
1、积累文言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
3、联系自身学习经历,体会课文语言。
核心素养
语言建构与运用:
了解孔子,掌握文言基础知识。
思维发展与提升:
联系旧知,温故而知新。
联系之前所学的有关孔子的思想内容,结合儒家思想的基本要义,加深对本文的理解。
审美鉴赏与创造:
了解《论语》的有关知识,明确其文学价值。
文化传承与理解: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文章中蕴含的深刻哲理,培养付诸实践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
领悟《论语》十二章的深刻含义,体会孔子所倡导的“为学之道”。
难点:
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体会其中的深刻哲理。
课前准备
1、指导学生完成预习
2、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们从小就接受着孔子学说和言论的教诲,从牙牙学语到经天纬地,我们以古典文化为土壤,不断的成长前行。
今天,让我们继续走近孔子,一起学习《<论语>十二章》。
二、写作背景
春秋战国时期是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大变革时期。
面对这样的乱世,知识分子纷纷思考救国救民、解决社会矛盾的方针、路线。
他们各自的想法大不相同,于是形成了不同的学说流派。
除了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之外,还出现了道家、墨家、法家等不同的流派。
这些流派之间相互批评,展开了激动人心的学术争鸣,百家争鸣”的局面就此出现。
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是“百家争鸣”中最重要的学术流派之一。
三、作者介绍
《论语》是孔门弟子集体智慧的结晶。
其编纂者主要是仲弓、子游、子夏、子贡,他们忧虑师道失传,首先商量起草以纪念老师。
然后和少数留在鲁国的弟子及再传弟子完成。
四、题目解读
《论语》是儒家最重要的经典著作之一由孔子的弟子及其再传弟子集录整理,是研究孔子及儒家思想的重要资料。
本课节选的是《论语》中的经典篇目,一共十二章,称之为“《论语》十二章”。
五、层次结构
全文可分为十二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章):
孔子认为君子要善于抵制物欲,要尽可能地把精力放在对德行的追求上。
第二部分(第2章):
孔子把礼、乐与仁紧紧联系起来,认为没有仁爱之心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第三部分(第3章):
孔子认为人可以为“道”而死,强调了“道”的重要性。
第四部分(第4章):
孔子提出君子和小人在义利上的不同态度。
第五部分(第5章):
孔子强调在修身养德的过程中见贤思齐的重要性。
第六部分(第6章):
孔子强调人的修养中质朴的本质和文化修养要配合适当。
第七部分(第7章):
孔子表达了士人要有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的坚定信心和决绝勇气。
第八部分(第8章):
孔子阐释功亏一篑和持之以恒的深刻道理。
第九部分(第9章):
孔子希望自己的学生能具备智、仁、勇这三种品质,成为真正的君子。
第十部分(第10章):
孔子强调“克己复礼”是达到仁的境界的方法。
第十一部分(第11章):
阐释孔子对“恕”的理解。
第十二部分(第12章):
多角度具体阐释《诗》在“兴”“观”“鲜”“怨”等多方面的作用。
六、全文分析
1.“质胜文”与“文胜质”的含意各是什么?
明确:
“质”是先天的、朴实无华的,是质朴的本性;“文”是后天的,经过修饰获得的,如衣着装饰、谈吐文采之类。
“质胜文”,就是缺少后天的修饰、装点,人就会显得粗野、鄙俗。
这也正是儒家和道家不一样的地方,道家特别强调天真、自然。
“文胜质”则是矫枉过正,即装点太多就显得浮夸、虚伪。
2.第8章使用了什么论证方法?
有何作用?
明确:
比喻论证。
这句话用了两个比喻,来说明做人、做学问、做事情要靠自己坚持,不能半途而废。
第一个比喻是堆土成山,只差一筐土就成功了,如果这时候停下来,是我自己停下来的(其咎在己);第二个比喻是填平洼地,即使只是刚刚倒下第一筐土有志于前进,也是我自己前进的(进益在己)。
孔子强调,人与人境遇不同、机会不等、时运有别,但个人的主观努力决定自己的一生。
3.在第10章的那段对话中,孔子认为“礼”与“仁”具有怎样的关系?
明确:
仁”是内在的道德观念,“礼”是外在的行为规范,“礼”以“仁”为基础,“仁”用“礼”来维护。
人们的言语和行动都能符合“礼”的规范,就是“仁”。
4.第11章的“恕”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明确: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这是儒家思想所秉承的核心理念之一。
5.第12章的《诗》究竟有哪几个方面的作用?
请概括归纳。
明确:
孔子谈《诗》的三大功能,一是诗教,兴、观、群、怨以修身;二是诗用,事父事君以治国;三是诗识,鸟兽草木以致知。
6.在《〈论语〉十二章》的《雍也》篇中,孔子论及了“文”与“质”的关系,我们应该如何理解“文”与“质”的关系?
明确:
孔子这里说的“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
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质,同时又合乎“礼”并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
“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
这一方面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方面反映了孔子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而主张不偏不倚,执两用中。
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理解“质”是指质朴的品质,“文”则是指文化的修养。
那么,“质胜文则野”就是指一个人没有文化修养就会显得很粗俗;“文胜质则史”就是指一个人过于文雅就会显得像个“酸秀才”“书呆子”,注重繁文缛节而不切实际。
所谓“百无一用是书生”,就是典型的“文胜质则史”。
所以孔子提倡“文质彬彬”,既要有文化修养,又不要迷失了本性,只有这样,才能够称得上是真正的君子。
7.孔子认为:
“人而不仁,如礼何?
人而不仁,如乐何?
”试简要分析“仁”和“礼”“乐”的关系。
明确:
①礼、乐都是制度文明,而仁则是人内心的道德规范,是人文的基础。
所以,乐必须反映人的仁德。
同时,乐是表达人思想情感的一种形式,在古代,它也是礼的一部分。
因此,礼与乐都是仁的外在表现。
这里,孔子指出礼、乐的核心与根本是仁,没有仁德的人,根本谈不上礼、乐的问题。
②仁是孔子学说的中心,它来自固有的道德,是礼、乐的根本。
礼讲究谦让敬人,乐需要八音和谐。
一个人没有仁的本质,则无谦让敬人、和谐无夺等美德,即便行礼奏乐,也不具有实质意义。
所以,人而不仁,礼对他有什么用?
人而不仁,乐对他有什么用?
七、中心思想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较为全面地体现了孔子的思想。
八、写作特点
1、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
本文采用简洁明了的语录体形式,通过师徒的对话来传达人物的思想主张,表明人物的观点,体现人物之间的情感活动。
2、丰富多变的手法。
文中多采用比喻、对偶等修辞手法,言简义丰。
文中还多次运用反问句,言语之间跳跃较大,含意丰富。
3、含意深远,充满哲理。
本文中节选的许多名句都富有哲理,如“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等语句内涵深刻,充满智慧,给人以人生的启迪。
九、补充资料
儒学
儒学是由孔子创立、孟子发展、荀子集大成,之后延绵不断,至今仍有一定影响力的学术流派。
儒学原先是先秦诸子百家的学说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
后来,汉武帝为了维护封建专制统治,听从了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实施思想钳制,使儒家成为中国古代最有影响力的学派。
儒学以“仁”为核心,注重君子的员德修养,强调仁与礼相辅相成,重视家族伦理,提倡教化和仁政抨击暴政,力图重建礼乐秩序,富于入世理想与人文主义精神。
儒学对中国文化的影响很深。
在封建社会中,中国人代代传授“四书”“五经”。
中国人内心深处的责任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忠孝思想(仁、义、礼、智、信)、恕的思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伦理思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都与儒家的影响有关。
十、总结全文
《〈论语〉十二章》主要阐述了孔子关于贫富、义利、自我要求等方面的观点,以及孔子重视《诗》的教育作用,以语录体为主,叙事体为辅,较为集中地体现了孔子及儒家学派的政治主张、伦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
布置作业
学了《<论语>十二章》之后,你受到哪些启发?
对自己应该作怎样的要求?
在生活中如何践行“仁”?
请结合篇章中的具体条目来谈一谈你的看法。
课后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问题。
仲由字子路,卞人也。
少孔子九岁。
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
孔子设礼稍诱子路,子路后儒服委质,因门人请为弟子。
子路问:
“君子尚勇乎?
”孔子曰:
“义之为上。
君子好勇而无义则乱,小人好勇而无义则盗。
”
子路有闻,未之能行,唯恐有闻。
孔子曰:
“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由也好勇过我,无所取材。
”“若由也,不得其死然。
”“衣敝缊袍与衣狐貉者立而不耻者,其由也与!
”“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
”
季康子问:
“仲由仁乎?
”孔子曰:
“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
子路为季氏宰,季孙问曰:
“子路可谓大臣与?
”孔子曰:
“可谓具臣矣。
”
子路为蒲大夫,辞孔子。
孔子曰:
“蒲多壮士,又难治。
然吾语汝:
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
初,卫灵公有宠姬曰南子。
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出公立十二年,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
子路为卫大夫孔悝之邑宰。
蒉聩乃与孔悝作乱,谋入孔悝家,遂与其徒袭攻出公。
出公奔鲁,而蒉聩入立,是为庄公。
方孔悝作乱,子路在外,闻之而驰往。
遇子羔出卫城门,谓子路曰:
“出公去矣,而门已闭,子可还矣,毋空受其祸。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入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
造蒉聩,蒉聩与孔悝登台。
子路曰:
“君焉用孔悝?
请得而杀之。
”蒉聩弗听。
于是子路欲燔台,蒉聩惧,乃下石乞、壶黡攻子路,击断子路之缨。
子路曰:
“君子死而冠不免。
”遂结缨而死。
孔子闻卫乱,曰:
“嗟乎,由死矣!
”已而果死。
故孔子曰:
“自吾得由,恶言不闻于耳。
”是时子贡为鲁使于齐。
(节选自《史记·仲尼弟子列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框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B.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C.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D.灵公太子蒉聩得过南子/惧诛/出奔及灵公/卒而夫人欲立公子郢/郢不肯/曰/亡人太子之子辄在/于是卫立/辄为君/是为出公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路性情粗野,刚直好勇。
他曾经欺侮孔子,后来被孔子以礼诱导,最终拜孔子为师。
B.子路自尊自信,不慕虚荣。
孔子认为子路即使穿着破旧袍子和穿着皮衣的人站在一起,也不会感到羞愧。
C.子路精于政事,能力出众。
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可以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的军政事务。
D.子路尽忠职守,不避危险。
卫国政乱时,子羔劝他不要进城,子路以“不避其难”为由拒绝了,最终玉碎当场。
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片言可以折狱者,其由也与!
(2)恭以敬,可以执勇;宽以正,可以比众;恭正以静,可以报上。
4.孔子之前曾预言“若由也,不得其死然”,后闻听卫国政变,断言“嗟乎,由死矣”,而子路果真死了。
你认为孔子的判断有哪些依据?
请简要说明。
答案及解析:
答案:
1.C;2.C;
3.
(1)以简练的言辞,就可以把案子断得一清二楚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2)恭敬谨慎,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正直,可以亲近民众;恭敬正直从而使社会平静,可以用来报答主上。
4.①子路性格直率,好逞勇斗力。
②子路尽忠职守,临危不避。
解析:
1.由下文“其父蒉聩居外,不得入”可知,“惧诛”“出奔”的是“灵公太子蒉聩”,而不是“南子”,前后应断开,据此排除A、B两项。
“及灵公卒”表意完整,中间不断开,据此排除D项。
2.“孔子赞扬子路有仁德”错,原文是“千乘之国可使治其赋,不知其仁”。
3.
(1)折狱:
断案。
其:
语气词,大概、恐怕。
(2)以:
连词,表并列。
执:
掌握、控制。
此处译为“驾驭”。
比:
亲近。
报:
报答。
4.“子路性鄙,好勇力,志伉直,冠雄鸡,佩豭豚,陵暴孔子”,孔子对他的学生非常了解,深知子路的性格刚强易折,所以才会有“若由也,不得其死然”的预言。
“子路曰:
‘食其食者不避其难。
’子羔卒去。
有使者人城,城门开,子路随而入”表明子路之死本可避免,但他还是义无反顾地进城讨叛,最后玉碎当场。
由此可见子路尽忠职守,临危不避。
孔子知人论事,具有先见之明,由子路的性格推断出他的结局,即“嗟乎,由死矣”。
[参考译文]
仲由字子路,是卞地人。
子路比孔子小九岁。
子路性情粗野,喜欢逞勇斗力,为人刚直,头戴雄鸡式样的帽子,佩戴着公猪形象的饰品,曾经欺侮孔子。
孔子用礼逐渐诱导子路,子路后来穿着儒服,带着(拜师的)礼物,通过孔子学生的引荐,请求做孔子的学生。
子路问:
“君子崇尚勇敢吗?
”孔子说:
“君子最崇尚的是义。
君子好勇无义,就会作乱;小人好勇无义,就会为盗。
”
子路听到了教导,还没有行动,只怕又听到新的教导。
孔子说:
“以简练的言辞,就可以把案子断得一清二楚的,大概只有仲由吧!
”“仲由崇尚勇敢超过我,别的不行。
”“像仲由这种性情,不会得到善终。
”“穿着以乱麻为絮的破旧袍子和穿着用狐、貉的毛皮制成的皮衣的人站在一起而不感到羞愧的,恐怕只有仲由吧!
”“仲由的学问已经登上了厅堂(由浅入深),但还没有进入内室(达到更高的水平)。
”
季康子问(孔子):
“仲由仁德吗?
”孔子说:
“拥有千辆兵车的国家,可以让仲由管理军政事务,至于他是否仁德,我就不知道了。
”
子路出任季氏的家臣,季孙问孔子说:
“子路可以算是大臣吗?
”孔子说:
“可以说是备位充数的臣子了。
子路出任蒲的大夫,向孔子辞行。
孔子说:
“蒲地豪壮而勇敢的人很多,又难治理。
可是我告诉你:
恭敬谨慎,可以驾驭勇武的人;宽厚正直,可以亲近民众;恭敬正直从而使社会平静,可以用来报答主上。
”
当初,卫灵公有位宠姬叫南子。
灵公的太子蒉聩得罪了南子,害怕被杀就逃亡国外。
等到灵公去世,夫人南子想立公子郢(为国君)。
公子郢不肯接受,说:
“太子的儿子辄还在。
”于是卫国立了辄为国君,这就是卫出公。
出公继位十二年,他的父亲蒉聩一直(逃亡)在外,不能够回来。
子路担任卫国大夫孔悝封邑的长官。
蒉聩就和孔悝作乱,用计来到孔悝家中,于是和他的党徒掩袭攻击卫出公。
出公逃往鲁国,而蒉聩入宫立为国君,这就是卫庄公。
当孔悝作乱时,子路在外,听到这个消息就骑马赶回来。
子路遇到从卫国城门出来的子羔,子羔对子路说:
“卫出公逃走了,城门已经关闭,您可以回去了,不要为他白白地遭受祸事。
”子路说:
“吃了人家的粮食就不能回避人家的灾难。
”子羔最终离开了。
正赶上有使者要进城,城门打开,子路就跟了进去。
来到蒉聩处,蒉聩和孔悝都在台上。
子路说:
“大王怎么能任用孔悝呢?
请让我捉住他,把他杀了。
”蒉聩不听从。
于是子路要放火烧台,蒉聩害怕了,于是叫石乞、壶黡来攻打子路,(他们)斩断了子路的帽带。
子路说:
“君子死了,帽子也不除。
”于是系好帽带死了。
孔子听到卫国发生政乱的消息,说:
“唉,仲由死了!
”不久,果真传来了子路的死讯。
因此孔子说:
“自从我有了仲由,再也没有听到过粗野的言语,恶毒的话。
”这时,子贡正为鲁国出使齐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论语 41 论语十二则 教案 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二单元 十二 学年 统编 高中语文 选择性 必修 上册 第二 单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