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 知识点要点总结.docx
- 文档编号:8889442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6
- 大小:1.41MB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 知识点要点总结.docx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 知识点要点总结.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 知识点要点总结.docx(2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知识点要点总结
高一地理(上)知识要点
地理组
第一章:
行星地球
(注意:
黑体表示为重点)
一:
1.1节宇宙中的地球
1.天体包括:
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距地球最近的恒星是太阳,距地球最近的天体是月球。
2.天体系统:
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地球
地月系
八大行星及其卫星月球
其他行星、卫星
太阳系中心天体:
太阳99.86%
银河系
层次:
总星系恒星世界
河外星系
3.八大行星的排列:
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
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太阳系八大行星分类:
(1)类地行星: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
(2)巨行星:
木星、土星
(3)远日行星:
天王星、海王星
4.小行星带:
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
钻木取火)
5、地球的普通性
普通性:
八大行星都是不透明的近似球形的星体;本身一般不发射可见光;围绕自身的轴自西向东(除金星外)不停地自转;公转运动具有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的特点。
6、地球的特殊性——生命的存在(重点)
地球上宇宙环境①稳定的光照条件
生命物质②安全的空间运行轨道
存在的条件
自身条件①日地距离适中适宜的温度(液态水)
②质量体积适中适合生物呼吸的大气
③原始海洋的形成生命的摇篮
二:
1.2节太阳队地球的影响
1.(P8)太阳的主要成分:
氢和氦。
2.太阳辐射:
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能量。
来源:
内部的核聚变反应。
3.对地球的影响:
(1)人类生产、生活的重要能源[太阳能(直接利用),煤、石油(间接利用)]
(2)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
4.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
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5.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
太阳黑子(周期11年),耀斑(周期11年)也是重要标志;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黑子:
影响气候(降水量与黑子)
扰动地球磁场,产生磁暴现象
6.对地球的影响耀斑
影响大气电离层,影响短波通信
太阳风:
在高纬地区出现极光
三:
1.3节地球的运动
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①地球形状:
两极部位略扁的不规则的球体。
地球的平均半径为6371千米,赤道半径6378千米,极半径6357千米。
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②经线与纬线的比较表
经线
纬线
定义
在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与纬线垂直相交的线,也叫子午线
顺着东西方向环绕地球仪一周的圆圈(与赤道平行的线)
特点
形状
半个圆,且都不平行
一个圆,且都平行
方向
指示南北方向
指示东西方向
长度
都相等(约2万千米)
都不等,自赤道向两极逐渐缩短
③纬度与经度的划分(见下图)
表1-2:
经度与纬度的比较表
起点线
度数划分
度数含义
代号
常用划分界线
纬度
赤道
(00纬线)
向南、向北各分作900
当地纬线上的点与地心的连线与赤道平面的夹角
北纬(N)
南纬(S)
赤道把地球分为南北半球。
以300、600把地球划分为低、中、高纬度
经度
本初子午线
(00经线)
向东、向西各分作1800
当地经线所在平面与本初子午平面的二面角
东经(E)
西经(W)
200W、1600E经线圈是东西半球的分界线
注意:
经度的判读规律: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度数增加的是东经(E),度数减小的是西经(W)。
纬度的判读规律:
以00纬线为起始线,向北增大为北纬(N),向南增大为南纬(S)。
2.地球运动的特点:
(重点)
补充:
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
恒星日(23时56分4秒)。
另一周期是:
太阳日(24小时)。
公转轨道:
近日点(1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大),远日点(7月初,角速度和线速度最小)。
3.太阳直射点南北移动图:
产生:
地球自转——赤道平面;地球公转——黄道平面
黄赤交角(现在)23°26′=回归线的度数;极圈的度数=90°—黄赤交角
黄赤交角的大小:
决定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范围
意义:
产生太阳直射点的回归运动\范围:
南北回归线之间
周期:
1回归年约为365日56时48分46秒
黄赤交角与五带的关系:
若黄赤交角变大,则热带、寒带范围变大,温带范围变小,极昼极夜范围扩大。
若黄赤交角变小,则反之。
4.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
1.昼夜交替2.时差3.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移
一.昼夜交替:
①昼夜现象产生原因:
地球自身不发光、不透明
晨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夜半球进入昼半球的界限;
②分界线——晨昏线
昏线:
顺着地球自转的方向,有昼半球进入夜半球的界限;
③太阳高度:
昼半球上太阳高度大于0°;夜半球上太阳高度小于0°;晨昏线上太阳高度等于0°
④晨昏线的5个特征:
①晨昏线平分地球,是过球心的大圆。
②晨昏线平面与太阳光垂直。
③晨昏线永远平分赤道。
④晨昏线只有在春、秋分时才跟经线圈重合。
⑤晨昏线在二至时跟极圈相切。
⑤俯视图中晨昏线的运动过程
二:
时差
1.地方时:
(1)概念:
因经度不同而出现不同的时刻,称为地方时。
(2)经度每相差15°,地方时相差1小时;经度每相差1°,地方时相差4分钟;
(3)地方时的判读:
将昼半球等分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2点;
将夜半球等分的经线,地方时为24或0点。
赤道上,与晨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6点,
赤道上,与昏线相交的经线,其地方时为18点。
赤道上日出时刻是6点、日落时刻是18点。
(4)地方时的计算公式:
某地地方时=已知地方时±(两地经度差)×4分钟
注意:
±:
所求地方时比已知地方时早,取“+”;若晚,则取“-”。
(即东加西减)
两地经度差:
两地同是东(西)经,则相减;两地分别在东(西)经,
则相加(即同减异加)
注意:
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按照经度):
(人为规定)
180°-179°w-178°W...1°W-0°-1°E...178°E-179°E-180°
(东经度数越大,时间越早,西经度数越大,时间越晚)
2.时区和区时
(1)为了统一时间,国际上采用每隔经度15°,划分一个时区的方法,全球共分为24个时区。
(2)每个时区中央经线的地方时即为该时区的区时。
相邻两个时区的区时相差1小时。
(3)北京:
东8区(北京时间);纽约:
西5区;
伦敦:
0时区(世界时=国际标准时间)
(4)日界线:
两条
国际日界线:
与180°经线不完全重合;自然日界线---地球上地方时为0时所在的经线。
根据已知条件判断今日和昨日范围:
在地球上分割日期的经线有两条:
一是国际日界线,它是地球上新的一天的起点和终点;二是地方时为0时(24时)的那条经线。
从0时经线向东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为今日。
而0时经线向西到日界线之间的地区即为昨日。
注意:
全球时间从晚到早的顺序(按照时区):
(人为规定)西12区--西11区…西1区—零时区—东1区…东12区
(1)经度换算为"时区":
某地经度数÷15余数<7.5,整数为时区数;余数>7.5,时区数为整数+1
(2)区时的计算公式:
某地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1小时
注意:
±:
所求区时比已知区时时区早,取“+”;若晚,则取“-”。
(即东加西减)
时区差求法:
两地同在东(西)时区,时区号相减(大减小);两地分别在东、西时区,则相加
三.沿地表水平运动物体的偏转
1.地转偏向力:
由于地球自转,促使地球表面的物体沿水平方向运动时其运动方向产生偏转的力,其主要体现在洋流,河流,大气运动(风)等方面。
2.偏转规律:
北半球向右偏,南半球向左偏,在赤道上不偏移。
物体的偏向越向两极越明显。
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包括:
1.昼夜长短2.正午太阳高度角3.四节更替和五带
一.昼夜长短
北半球节气
春分3月21日
夏至6月22日
秋分9月23日
冬至12月22日
春分3月21日
太阳直射点的南北移动规律
北回归线
赤道
南回归线
正午太阳高度的纬度分布
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
直射点北移
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
直射点南移
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
直射点南移
北回归线90度,向两极递减
直射点北移
赤道90度,向南北递减到0度
北半球昼夜长短的变化规律
全球昼=夜
昼>夜
,
昼渐长夜渐短
昼最长
夜最短
昼>夜
,
昼渐短夜渐长
全球昼=夜
昼<夜
,
昼渐短夜渐长
昼最短
夜最长
昼<夜
,
昼渐长夜渐短
全球昼=夜
昼夜长短的分布和变化规律(以北半球为例)(如图)
实践应用
①正午太阳高度角=900—纬度差,(指所求地点和太阳直射点所在地之间所跨的纬度范围)
②北半球某地北极星的高度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
正午太阳高度的应用
①确定地方时。
某地太阳高度达一天中的最大值时,此时日影最短,当地的地方时是12时。
②判断日影长短及方向
正午太阳高度越大,日影越短;正午太阳高度角越小,日影越长,且日影方向背向太阳。
③计算楼距:
一般说来,纬度较低的地区,楼距较近;纬度较高的地区,楼距较远。
④计算热水器安装角度:
应使太阳能热水器集热面与太阳光线垂直。
H(正午太阳高度)+a(热水器与地面的夹角)=90°
补充:
①昼长的计算:
昼长=(日落时间—日出时间)×2\=(12—日出时间)×2\=(日落时间—12)×2
=昼弧的度数×4分钟\日落时间—日出时间
=昼弧度数÷15°/小时\=24小时x昼弧长占整个纬线圈长的比例;
夜长=日出时间×2\昼长+夜长=24
②太阳直射点的地理坐标:
(太阳直射点的纬度;经度[地方时为:
12点])
三:
四季更替和五带
四季更替:
春季:
2、3、4月
夏季:
5、6、7月(年内白昼最长、太阳高度最高的季节)
秋季:
8、9、10月
冬季:
11、12、1月(年内白昼最短、太阳高度最低的季节)
五带的划分(重点)
补充:
南、北寒带:
极圈与极点之间,有极昼、极夜现象
1.4节;地球的圈层结构
一、地球的内部圈层
划分依据:
地震波的传播速度(纵波能在固体、液体、气体中传播,速度快;横波只能在固体中传播,速度慢);地震波又分为:
纵波(P)和横波(S)
注意:
横波只能通过固体;纵波波速比横波快,所以一般在陆地上发生地震时先感觉到上下震动,然后才是左右震动;在海洋上只有上下震动。
地壳:
厚度不均,海拔越高,地壳越厚;上层硅铝层,不连续,大洋底部非常罕见;下层硅镁层,连续的。
分界:
莫霍面33KM(大陆部分)
上地幔:
软流层——岩浆的发源地
结构地幔
下地幔:
分界:
古登堡面2900KM
外核:
横波不能传播,呈液态
地核
内核:
呈固态
[注意:
岩石圈由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合在一起组成]
软流层:
地震和岩浆的发源地。
处在上地幔的上部,但不是顶部。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地球的圈层结构
重要特点
外部圈层
大气圈
大气圈主要成分是氮和氧;从地面开始,随着高度的增加,大气的密度迅速下降。
2000—3000千米高度作为大气圈的上界。
水圈
水圈由液态水、固态水和气态水组成,其中陆地水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
生物圈
生物圈中的生物广泛分布于地壳、水圈和大气圈中,是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圈层。
它占有大气圈的底部,水圈的全部和岩石圈的上部。
内部圈层
地壳
在横向上,地壳可分为大陆地壳和大洋地壳,其中大洋地壳远比大陆地壳薄。
地幔
地幔中有一软流层,可能是岩浆的主要发源地。
软流层以上的地壳和上地幔顶部被称为岩石圈。
地核
地核由铁和镍组成,外核呈液态或熔融状态,内核呈固态。
第
二章:
地球上的大气
2.1节:
冷热不均引起大气运动
1.大气的受热过程
大气受热过程:
太阳辐射——>大气削弱——>地面吸收——>地面辐射——>大气逆辐射(保温作用)
①.能量来源:
太阳辐射能
补充:
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下降0.6℃
波长由短到长顺序:
太阳辐射——>地面吸收——>大气逆辐射
二:
热力环流: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
大气运动最简单的形式。
①气压:
单位面积垂直气柱的重量。
②等压面:
垂直方向上,气压数值相等的各点组成的面。
表示气压的垂直变化。
补充:
1.气温越高的地方,地面气压越低(冷高压,热低压)2.海拔越高,空气的密度越小,气压越低。
3.高压或低压只能在同一高度(海拔)相比较。
4.同一条等压线上,气压相等。
5.同一幅图中,等压线越密集,风越大,越稀疏,风越小。
等压面凸起的地方为高压区,
下凹的地方为低压区(如右图)
3.(P31)海陆热力环流:
下图(活动)。
白天吹海风,晚上吹陆风。
因为白天陆地升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低压,海洋是高压;晚上陆地降温比海洋快,陆地形成高压,海洋是低压。
(P31:
不考虑其他力)
水平梯度力作用下的风向
(北半球高空)水平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北半球近地面)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
2.2节:
气压带和风带
1.(P34)七个气压带和六个风带:
记住名称、位置以及风带的风向。
(重点)
2.三圈环流:
低纬、中纬、高纬环流。
3.气压带和风带的季节移动:
北半球夏季的时候,
气压带和风带向北移动
注意:
北半球是夏季的时候,南半球是冬季。
4.(P36)海陆热力性质差异:
冬季大陆降温快,形成高压,把副极地低气压带切断;夏季大陆升温快,形成低压,把副热带高气压带切断。
5.气压中心:
(重点)
亚洲
北太平洋
北大西洋
冬季
亚洲高压(蒙古—西伯利亚高压)
阿留申低压
冰岛低压
夏季
亚洲低压(印度低压)
夏威夷高压
亚速尔高压
6.(P38)季风:
(重点)
南亚是西南季风(南半球东南信风夏季越过赤道,在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下向右逐渐偏成西南风)。
7.气候分布规律图:
(重点)
8.世界主要气候类型(黑体是重点)
气候类型
成因
气候特征(根据气温和降水)
典型地区
植被
自然带
热带雨林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控制,盛行上升气流
全年高温多雨
刚果河流域、亚马孙河流域、印度尼西亚
热带雨林
热带雨林带
热带草原气候
赤道低气压带和信风带交替控制
终年高温,干、湿季明显交替
非洲中部、南美巴西高原、澳大利亚大陆北部和南部
热带草原
热带草原带
热带沙漠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或信风带控制
全年高温少雨
撒哈拉沙漠、阿拉伯半岛、澳大利亚中西部
热带沙漠
热带沙漠带
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全年高温,分旱、雨两季
亚洲中南半岛、印度半岛
热带季雨林
热带季雨林带
亚热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少雨,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亚热带季常绿阔叶林
亚热带季常绿阔叶林带
地中海气候
副热带高压带和西风带交替控制
冬季温和多雨,夏季炎热干燥
地中海沿岸
亚热带季常绿硬叶林
亚热带季常绿硬叶林带
温带海洋气候
全年受西风控制
全年温和多雨
西欧\新西兰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季风气候
冬夏季风交替控制
冬季寒冷干燥,夏季高温多雨
我国华北和东北地区,日本和朝鲜半岛北部
温带落叶阔叶林
温带落叶阔叶林带
温带大陆气候
(包括温带草原\温带荒漠\亚寒带针叶林气候)
终年受大陆气团控制
冬季严寒、夏季高温,常年干旱少雨
亚欧大陆和北美大陆的内陆地区
温带草原
温带荒漠
亚寒带针叶林
温带草原带
温带荒漠带
亚寒带针叶林带
2.3节、常见天气系统(表格中是重点)
1.(P41)锋面:
冷气团和暖气团的交汇面。
冷气团在锋面的下方。
锋面和锋线统称为锋。
(1)暖锋:
暖气团向冷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前。
(2)冷锋:
冷气团向暖气团移动,降水在锋后。
(3)准静止锋:
暖、冷气团势力相当形成的。
初夏,在长江中下游地区的准静止锋形成梅雨天气。
2.(P43)高压脊:
从高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低压槽:
从低压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
3北半球用右手定则,南半球是左手定则,大拇指方向与垂直方向气流方向相同。
(P24大聚焦)
注:
(1)台风是气旋的一种特殊形式。
(2)我国受气旋影响主要是:
温带气旋和热带气旋。
常年受温带气旋影响,热带气旋主要在夏季。
(3)反气旋:
夏季是来自热带海洋的太平洋暖性反气旋,如长江中下游的伏旱天气;冬季受来自温带大陆的蒙古冷性反气旋影响。
2.4节.全球的气候变化
1.(P46)近百年,全球气候特点:
气温升高。
自1860年以来,气温升高0.6oC。
2.气温升高的三个影响:
(1)海平面上升
(2)影响农业生产(3)影响水循环。
3.措施:
控制温室气体的排放和植树造林等等。
第三章:
地球上的水
(注意:
黑体和划线的外重点)
3.1:
自然界的水循环
1.(P54)水体:
(1)海水是主体
(2)冰川是最丰富的淡水资源。
但利用不多
2.河流与湖泊的补给关系:
冬季:
湖泊补给河流;夏季:
河流补给湖泊。
河流补给类型
影响因素
补给时间
径流时间变化特点
我国的分布地区
其他特点
雨水
降水量
雨季
随降水量而变化
东部季风区河流的主要补给形式
最主要的初给形式,河流多以雨水补给为主
积雪融水
气温和积雪量
主要在春季
随气温和积雪量而变化
东北地区(典型)
常形成春汛
冰川融水
气温
主要在夏季
随气温而变化
西北地区(典型)
夏季为汛期,多数冬季封冻,可能有断流现象
湖泊水
水位差
全年
较稳定
普遍
与河流相互补给,削峰补枯
地下水
水位差
常年
较稳定
普遍
与河流相互补给,“地上河”地区为河流单向补给地下水
3.三大水循环类型:
海陆间的循环、陆地内循环、海上内循环。
水循环过程图如下:
4.水循环的意义:
(1)维持全球水量平衡,更新陆地淡水资源
(2)使地球上实现物质迁移和能量交换(3)塑造地表形态
3.2:
海水的运动
1.(P57)洋流分为:
暖流和寒流。
暖流:
从水温高的海区流向水温低的海区的洋流;一般也是从低纬度流向高纬度。
寒流相反。
2.洋流的动力:
盛行风(主要)、陆地形状和地转偏向力
3.【重点】冬季洋流的分布:
北半球中低纬度:
顺时针的大洋环流,中高纬度:
逆时针的大洋环流;
南半球中低纬度是逆时针。
4.【重点】北印度洋的洋流:
夏季盛行西南风:
顺时针;冬季盛行东北风:
逆时针。
5.北大西洋暖流:
使北极圈内出现不冻港。
6.四大渔场的形成:
【重点】
(1)寒暖流交汇形成:
纽芬兰、北海道以及北海渔场。
(2)受离岸风(陆地吹向海洋的风)影响,深层海水上涌带来大量的营养物质:
秘鲁渔场。
【洋流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重点】
3.3: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
1.人类利用的淡水资源主要是:
河流水、淡水湖泊水、浅层地下水(潜水)
2.(P61)水量的丰歉:
以多年平均径流量衡量。
径流量=降水量—蒸发量。
3.水资源最丰富的大洲:
南极洲,其次是亚洲
水资源最丰富的国家:
巴西。
我国位于第六位。
4.合理利用水资源:
开源、节流(P65)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1.(P69)地质作用包括:
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
其中内力作用是主导。
内力作用的能力来源:
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的衰变产生的热能
2.内力作用的三种表现形式:
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其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3.地壳运动:
(以水平运动为主)
(1)水平运动:
挤压形成褶皱山脉,拉伸形成断裂带。
(2)垂直运动:
形成高低不平的地势和海陆变迁。
4.(P70)外力作用:
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能,其次是重力能)
(1)风化作用:
风化产物留在原地
(2)侵蚀作用:
产物离开原地,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如冰斗、角峰、风蚀柱。
(3)搬运作用
(4)堆积作用
5.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重点】
(石油天然气、化石、喀斯特
地貌都在沉积岩里面)
4.2、山地的形成(内力作用的结果)
1.山地按成因的分类:
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2.(P73)褶皱山:
(1)背斜:
岩层向上,中心岩层较老两翼较新,可修隧道,也是石油和天然气的储存地。
(2)向斜:
岩层向下,中心岩层较新两翼较老,可修水库。
注意:
有时背斜顶部因受张力被侵蚀成谷地;向斜因槽部坚实抗侵蚀而成向斜山岭。
3.断块山:
(1)岩体上升形成山岭或高地:
如华山、庐山、泰山。
(2)岩体下降形成谷地或低地: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4.火山:
由火山锥和火山口组成。
在火山口积水容易形成湖,如我国长白山天池(也叫白头山天池)。
日本的富士山也是火山。
注意:
如果岩浆沿地壳线状裂隙流出往往形成高原,如哥伦比亚高原。
5.(P76)在山岳地区先修公路再修铁路,主要考虑到对地形的要求和成本的问题。
6.山岳地区的交通线路主要分布在山间盆地和河谷地带。
4.3、河流地貌的发育
1.(P77)侵蚀地貌:
由溯源侵蚀、下蚀、侧蚀组成。
河谷初期,横剖面呈“V”型,成熟期后成槽形(或“U”型)。
2.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在凹岸可建码头。
3.河流堆积地貌:
P78
包括,由洪积—冲积平原(山前)、河漫滩平原(中下游)、三角洲平原(河流入海口)组成。
4.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
5.(P82)崇明岛:
是上海的一部分,处在长江入海口,流水的侵蚀、搬运、堆积作用形成。
第五章:
5.1、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
1.(P85)地理要素:
大气、水、岩石、生物、土壤、地形等
2.地理要素通过水循环、生物循环和岩石圈物质循环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形成整体。
3.生物循环示意图:
4.地理要素间新功能:
(1)生产功能:
主要依赖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
5.自然地理环境整体性的表现:
(1)自然地理环境具有统一的演化过程。
(2)自然地理要素的变化会“牵一发而动全身”。
二、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
1.(P91)陆地自然带的分布图
2.由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或纬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以热量为基础)
自然带在东西方向延伸,在南北方向更替。
3.由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或经度地带性分异规律):
(以水分为基础,这种变化中纬度为明显)
4.垂直地域分异:
山地所在纬度越低,海拔越高,垂直带数目越多,垂直带普越完整。
注意:
雪线:
赤道附近雪线较高,两极雪线较低;降水多,雪线就低
影响雪线高低的因素:
一是温度:
阳坡温度高,雪线高,阴坡温度低,雪线低;
二是降水量:
迎风坡降水量大,雪线低,背风坡降水量小,雪线高。
两个因素哪个影响为主很难区分,但在珠峰表现为降水量的影响要大于温度的影响。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人教版必修一高一地理上 知识点要点总结 人教版 必修 一高一 地理 知识点 要点 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