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docx
- 文档编号:888872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34
- 大小:71.32KB
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docx
《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docx(3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2013年度全国教书育人楷模先进事迹
一、汪秀丽
为了山城的孩子
——记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站在河北省张家口市职教中心的校园,仰望校门,一排金色大字映入眼帘:
“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未来发展高于一切”。
这是这所国家级重点中等职业学校的治校理念,也是这所学校校长从教42年来奋勇拼搏、无私奉献的动力源泉。
“为了山城的孩子”,这一宗旨和信念已经融入了这所学校校长的办学的思想,融入了校长的一言一行当中,成为校长恒久的教育梦想。
这位校长,就是特级教师、河北省省管优秀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汪秀丽。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
1972年,年仅19岁的汪秀丽踏上了三尺讲台,当上了班主任。
“当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是她初为人师的梦想。
为了这个朴素的梦想,汪秀丽倾注了全部的时间、心血和智慧,创造了最受学生欢迎的哲学课堂,教给了学生受益一生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和辩证思维方式,以春风般和煦的影响力带出了最具凝聚力的班集体。
每个假期,汪秀丽带领学生深入农村劳动,进入工厂学工,进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寒来暑往,她和一届届学生度过了他们终生难忘的初中、高中时代。
每一届的学生都在毕业照上留下了这样一句话:
与老师在一起的日子。
在教师、班主任这一平凡的岗位上,汪秀丽连续10年被评为张家口市劳动模范,还先后荣获市三八红旗手、省优秀教师等称号,年仅24岁就当选为河北省党代会代表,25岁的时候当选为第五届河北省人大代表。
“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
1997年,44岁的汪秀丽被任命为张家口市职教中心校长。
然而,汪秀丽是含着眼泪接任校长职务的。
众所周知,1997年,中等职业教育受到了极大的冲击,进入了前所未有的低谷阶段。
首先是大中专学生不包分配了,还有普高热持续升温,就业形势严峻等诸多因素汇聚在一起,使得全国许多职业学校不得不关、停、并、转,张家口市也随后相继撤并了三所职业学校。
面对严峻的办学形势,“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重任和挑战。
而作为一个女同志,她的一双儿女即将参加中考、高考,一直生活在一起的公公婆婆已经年近八旬,爱人的工作更是忙得不可开交,正是家人最需要陪伴和照料的时期。
而“校长”这一职务,意味更多的是必须为工作付出更多的时间,做出更多的奉献。
领导的重托,教职工的信任,和一个省人大代表、党代表的使命感、责任感,驱使汪秀丽只有接受,不能退缩。
在矛盾、担忧和含着眼泪的抉择中,“当一名人民满意的校长”这一新的理想又刻上了心头。
“思路决定出路,思路有多宽,出路就有多广。
”这是汪秀丽在接任校长后对全体教工讲的第一句话。
上任伊始,汪秀丽以最短的时间带领12名中层干部深入到青岛、大连、天津等地区10所国家重点职业学校参观、学习,在学习中深化对职教形势的认识和分析:
职业教育是跨界的教育,是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连接最直接最紧密的教育,德国的职业教育被称作是二战后德国创造经济奇迹的“秘密武器”,我们国家经济的快速发展,也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技能人才……
汪秀丽以冷静的思辨为自己的学校准确定位:
中等职业教育,不是没有出路,而是急待大力发展,我们必须正视困难,迎难而上,办好中职,造福百姓。
汪秀丽以清晰的思路提出了一系列办学指导思想:
要站在经济的角度看教育,站在教育的角度看职业教育;要贴紧市场办学,坚定不移地走校企联合办学的路子;要提高质量求生存,办出特色求发展,打造品牌争一流,要把加快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当作必须解决的攻坚任务……
汪秀丽以过人的胆识和魄力响亮地提出了“三年创建省级名牌,五年冲击国家级重点,十年建成全国一流中等职业学校”的奋斗目标。
汪秀丽以17年如一日的坚守和奋斗,倾尽全力为山城孩子的美好未来铺路奠基……
“职业学校就要围着市场转”
“学校围着市场办,专业跟着产业变,教学围着岗位转。
”作为职业学校的校长,汪秀丽始终认为,自己的第一要务就是研究市场,不断创新学校的专业设置,必须把专业办在企业的兴奋点上,办在职业技能的紧缺口上。
1997年,汪秀丽决心大力开发计算机专业。
当时在张家口市,拥有计算机的单位还是凤毛麟角。
但汪秀丽认准了信息技术必将飞速发展的前景。
她在全校教工大会上说:
办法总比困难多!
以此来鼓励自己,也激励大家。
当年,计算机专业一跃成为全校最大的骨干专业群。
随后,她与国内知名企业紧密联办,与国内著名高校不断合作,与国外优质教育资源合作交流,逐步形成了12个专业方向的专业群。
毕业生迅速占领了全市各个计算机应用人才的领域,法院、银行、商业系统、建筑系统各单位争相到该校聘用学生,创出了学校计算机专业品牌,还为首都近百家知名企业输送了大量的人才,学生始终供不应求。
2002年,学校计算机专业被教育部确定为全国示范专业;2005年,学校被教育部确定为计算机应用与软件技术国家技能型紧缺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2000年的一个夜晚,汪秀丽随意地浏览报纸,一则短短的百字消息引起了她的注意:
国家西部大开发将投资50个亿新建20个机场。
一个想法迅速成形——开发航空乘务专业。
汪秀丽派出四路人马,奔赴首都机场深入调研,赴海南、深圳航空公司探路,到哈尔滨摸底……随后在张家口市三家媒体历史性地连续打出招收空姐的广告,从航空公司请来专业人士面试。
面试当天,学校门前车水马龙,30个名额,吸引了2000多人报名……两年后,学校打开了深圳、海南、厦门等五大航空公司的大门,56名“空姐”、“空少”飞上蓝天,成为了河北省第一代航空乘务员。
自1998年开办了首个对口高考班以来,汪秀丽就明确了“一手抓高考,一手抓就业,两个拳头都要硬”的办学思路,成为河北省内高等职业院校人才主要输送基地。
16年来,汪秀丽先后拓展了计算机、建筑、财会等7个对口高考专业,还下大力开办了美术高考专业,与天津蓟县中专联办了天津春季高考班,在就业类专业增设了成人高考课程,努力延长学生受教育年限。
2013年以来,学校又抢抓国家加快构建现代职教体系的机遇,大力推进与高职院校的融通,先后与北京及省内7所高职院校洽谈合作,努力为学生开通继续学习的绿色通道。
在汪秀丽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和果敢的决策下,学校创新设置了22个分支专业,形成了信息技术、航空乘务、动漫游戏、学前教育和餐旅服务五大专业群,为学校源源不断地注入了生机和活力。
“要为孩子们搭建成才立交桥”
为了圆学生的就业梦、升学梦,这些年来,汪秀丽坚持立德为先、育人为本,坚持“成长、成人、成才、成功并重”的德育原则,全力推进“全纳教育”,使“我们的眼里没有差生”深植每一名教工心灵;创建了“课堂教学建构素质,文明养成规范素质,特色活动拓展素质,劳动训练强化素质,社会实践提升素质”的“五维”素质培养模式;组织开展的新生军训、技能大赛、成人仪式、为校服务、校园艺术节、体育节等积淀而成学校十大德育活动品牌,为学生留下终生难忘、受益一生的高中时代。
汪秀丽扭住教学中心、质量重心不放松,始终站在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前沿,根据高考、就业的不同特点,分层教学、分类指导,分级考核,依托校企合作的资源优势,全力推进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优化课程体系建设,强化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不断提升实训基地建设水平,强化教育教学各环节的精细化管理,有力地推动了学校的内涵式发展,促进了育人质量和整体办学水平的大幅提升。
目前,学校已为社会培养输送了近30000名毕业生。
可以说,是职业教育成就了孩子们成人成才的梦想,是职业教育为这些孩子们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把砝码投向工作那一端”
“因为有爱,才有激情;因为激情,才有对事业的无比忠诚;因为忠诚,才会有献身事业的大无畏的勇气和魄力,才会有不到黄河不回头的坚韧和执著。
”在河北省百名优秀共产党员先进事迹报告当中,汪秀丽这样解析自己。
人到中年,正是上有老、下有小的“爬坡”年龄,身为女性,家庭和生活的担子也与日俱增。
但职业学校办学,校长需要操心的事太多了。
1998年5月, 因为全市职业教育现场会在学校召开,而家中3位亲人相继离世,汪秀丽却没有请假一天;2003年非典期间,当年学校对口高考首次冲刺天津大学单招考试,女儿在家备战高考,她却没有时间陪女儿,学校5名学生考入天津大学,女儿却落榜了;2004年,正当她奔波在寻求实训楼建设资金的路途中,90岁的公公独自在家摔伤了腿,她虽然心急如焚却赶不回来;2006年,原市第三中学(市艺术高中)并入学校,为了把艺术高考做大做强,她忍着腰椎病痛驱车1000多公里,远赴大连等地学校求取经验……
对亲人的愧疚,时常噬咬着汪秀丽的心,但她一次次地对自己说:
一个合格的人民教师,一个人民满意的校长,应该知道,在个人和集体、在生活和工作的天平上,应该把砝码投向哪一端……
2000年,启动校园改扩建工程,汪秀丽进行了激烈的思想斗争。
上,筹钱太难;不上,将错失发展的机遇,学校可能就会在竞争中被淘汰。
最终,她还是大胆决策:
要坚定不移地发展学校,要敢于用明天的资金来办今天的事业。
征地、拆迁,面对上千万的资金,主管教育的副市长问她:
“秀丽,行不行?
”她立下了军令状:
“只要我们几个班子成员还在,就一定将学校办好、建好。
”
然而,一次开会当中,汪秀丽接了一个电话后,久久没有抬头,只见豆大的泪珠一颗颗落在桌面上,又是工程催款的电话。
看到校长为了学校建设如此为难,老师们纷纷要求把自己有限的薪水借给学校支援学校建设。
就这样,在学校建设最困难的时期,大家三次慷慨解囊,共支援学校1850万元,许多教师甚至向亲朋好友借款支援学校。
崭新的实验楼、办公楼、教学楼、实训楼、图书楼先后拔地而起,两个塑胶运动场相继落成,学校占地面积扩大了6倍,建筑面积翻了4番,专业实训室逐步达到了85个。
2013年6月16日,总投资约6000万元的综合实训大楼又破土动工,预计2015年底交付使用。
校园面貌日新月异、翻天覆地的变化,为学校跨越式发展抢占了先机,也奠定了坚实的硬件基础。
17年的校长历程,大事难事数不胜数,每一项工作她都亲力亲为,与全体干部教工干在一起,冲在一线。
清晨,她迎接全校师生的亲切笑容;夜晚,校长室经久不息的灯光,已经成为激励全校师生辛勤工作、刻苦学习的不竭动力。
在她的精神引领和感召下,学校人人都在为学校的发展出力献策,校园处处洋溢着奉献者奋斗者的激情,老师们虽然都很平凡,但正是这些平凡的人组成了不平凡的团队,大家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钻研,特别能奉献,爆发出了职教人巨大的力量,为中等职业教育事业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做人民满意的教育家”
如今,张家口市职教中心已经从一所名不见经传的学校,成为了国家重点、国家示范学校,先后被评为全国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国教育系统先进单位,全国文明单位。
2008年3月,汪秀丽光荣当选第十一届全国人大代表,她抓住一切机遇宣传职业教育,连续五年提出的关于加大职业教育投入、理顺职业教育管理体制、严格就业准入制度等建议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和采纳。
几年来,汪秀丽多次在全国、省、市各级各类会议、论坛上介绍办学经验,成为了在全国职业教育系统享有较高声望和影响力的专家型校长。
2012年6月28日和7月12日,她先后两次应邀参加了教育部职业教育专题座谈会,汇报了省市及学校办学情况,提出加大中西部地区职业教育投入、尽快建立职业教育生均经费标准等建议。
任校长17年来,汪秀丽先后荣获五一劳动奖章、省管优秀专家、全国优秀教育工作者、全国百名杰出校长、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等多项荣誉。
现在,她正带领全校教职工全力冲刺国家中职示范校这一奋斗目标。
在从未停歇的脚步中,一个新的职教梦正在她的心中回荡,那就是:
办世界一流的中职学校,让每一个孩子都能成为有用之才,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立业兴邦,最终用“职教梦”托起中华民族的“中国梦”。
二、谢小双
不放弃一个学生的好教师
——记上海市杨浦区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有一种爱,叫师爱;有一种关心,叫坚持。
面对管教失败、自我放弃的孩子,他以博大的胸怀接纳他们,以父爱般的真诚感染他们,一个都不放弃。
他,就是上海市辛灵中学校长谢小双。
救火校长,用强烈使命感创造特殊教育奇迹
那一年,辛灵中学突发一起学生自杀事件,给学校和师生、家长带来极大冲击……谢小双临危受命,从包头中学调到辛灵中学,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
当谢小双踏进辛灵的校园,眼前的一切让他震惊!
这是一所怎样的学校啊?
学生中来自离异、单亲、重组家庭的占63%,低保家庭的占1/3。
学生绝大多数是行为不良、学习困难,打架斗殴、夜不归宿、沉湎网络、小偷小摸的情况经常上演……
谢小双的震惊,不仅因为学生偏差的行为,更因为作为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良知。
他知道,每一名成长困难学生的心灵,一定遭受过伤害;他们的经历,一定有不为人知的辛酸和苦辣。
他更知道,挽救一个孩子,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为社会减少一份不安定因素。
于是,谢小双立下了这样的目标——让人人成功,人人成才。
他对教师们说,这个“成功”的定义是这些孩子将来能够自食其力,做一个好公民。
从此,每天清晨,当第一缕阳光轻抚校园时,谢小双的身影便会出现;每周伊始,当学生照例到校开始一周的住校生活时,谢小双就会出现在某个学生家门前接他(她)上学;每月下旬,当一个月的紧张工作告一段落时,谢小双就会召开质量分析会,细致分析每个教师的教学、每个学生的状况,给出对策。
夏天,谢小双冒着高温,四处奔波,精心策划,建立起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并不断完善。
他说:
“育德要育心,有了良好的环境,学生的成长就有了全面的支持系统。
”
冬天,谢小双带领教师顶风冒雪走访每个学生家庭。
这让家长感动:
好多年没有老师来家访了,何况还是校长?
这也让学生踏实:
原来家访不是告状,而是一股寒冬里的暖流。
为了系统了解特殊教育的特点,谢小双主动去华东师大进修特殊教育学。
为了丰富教育手段,提升教育效果,他携手杨浦区未成年人保护办公室,布置法制教育展厅,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带领学生参观、学习,增强法制观念;他请求区心理教研活动中心组配合,组织有心理辅导、咨询资质的志愿者举办“我的明天如此美丽”心理咨询活动;他联合社区,合作召开了“杨浦区社区青少年教育工作座谈会”,为推进青少年教育工作、预防和控制青少年违法犯罪、确保杨浦平安而积极探索……
在谢小双不懈的努力下,辛灵中学的面貌很快焕然一新:
学生从刚进校时不愿意来发展到初三毕业时不愿意走,每年初三告别会,毕业班的学生都会满含热泪拥抱着老师久久不愿离开,甚至有的学生毕业了还要求再回学校住一宿!
这一切,都源自谢小双的“一个都不放弃”!
司机校长,用深沉师爱拨正失足少年的脚步
学生晓黎,因为抽烟、逃学、沉迷网游、夜不归宿等不良行为,被家长送到了辛灵中学。
那年,她升初二,进校时染着黄发,穿着奇装,走起路来耳环、挂饰叮当响。
九月进校,“十一”长假后,晓黎就逃学了。
当谢小双踏进她家,眼前的景象让他吃了一惊:
母女俩蜗居在一间小屋,家徒四壁,一片凄凉。
原来,晓黎自幼父母离异,她随母亲生活,可母亲没有正当工作,靠低保生活,对这个不听话的女儿更是无力管教。
谢小双心里很沉重:
“这样的孩子,这样的家庭,如果我们不拉她一把,再滑一步,她很可能一辈子无法回头。
”于是,谢小双将她“请”回了学校。
可是两周后,晓黎故态复萌,再次逃学。
谢小双再次家访,晓黎的母亲过意不去,劝谢小双“算了吧”。
但谢小双不放弃,反而决定每周一早上,自己开车到晓黎家把她接到学校。
一次、两次、三次……从此,每周一的早上,晓黎都会享受“公主待遇”,校长开车接她上学。
由于成绩不好、行为偏差而经常遭人白眼的晓黎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关爱和呵护。
这是校长对一个学生的爱,对一个学生的不放弃。
终于有一天,这个叛逆、执拗的女孩提出不需要接了,她能按时到校。
之后,她再也没有逃学。
校长谢小双的深沉师爱为晓黎筑起一座坚固的堤坝,抵挡住所有不良的诱惑。
初三毕业,晓黎考进了理想中专,而两年前刚进校时,她5 门课总共才100多分。
信使校长,用如山父爱解开失亲少女心结
《诗经》云:
无父何怙,无母何恃?
学生莎莎就是这样一个弃婴,不知亲生父母是谁。
独自抚养她的养父多次违法犯罪,并染上毒瘾。
为此,少年莎莎饱受歧视和欺辱,不得不用拳头维护自己仅剩下的尊严,于是她被送到了辛灵中学。
进校后,莎莎依然孤僻、不合群,总是沉默地呆在角落里。
家长的过错怎能让一个年幼的孩子承担呢?
谢小双常常找莎莎谈心、聊天,节假日,谢小双也会带上水果、礼物上门看望他,给她父亲般的关爱,并告诉她,家庭不能选择,但前途可以靠自己创造。
中考前,谢小双得知莎莎因想念正在服刑的养父变得很忧郁。
为了解开莎莎的“心结”,谢小双决定做一回“信使”。
那天,他带着几位老师去青浦监狱看望莎莎的养父,将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一一告知。
看到心爱女儿的照片,莎莎的养父流下了眼泪。
“我在大墙里几年,都不知道孩子已经初三了!
”他对谢小双说,“孩子跟着我没出息,我也没有能力照顾她,就托给你们学校吧。
”由于担心女儿毕业后没人照管,养父甚至想让她留级,继续待在辛灵中学。
回到学校,谢小双将养父的话转告莎莎。
心结解开了,莎莎的脸上露出了花季少女应有的笑容。
谢小双又买了好多书送给她,让她和好书交朋友。
校长的如山父爱支撑着莎莎考入了一所中专,彻底走出了生活阴影,迈向了人生新的旅途。
终身老师,用无疆大爱呵护孩子健康成长
有一份爱,不会因毕业而消散,这就是老师对学生的爱。
在辛灵中学,有一个不成文的惯例——对毕业生要继续跟踪回访至少一年。
这个惯例,让学生们在走出校园后还能够继续得到老师的关心,对学生的成长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谢小双和老师们也因此继续资助和帮助这些说大不大、说小不小的学生。
对家庭困难、单亲甚至失亲的学生,谢小双会在每年春节请他们回到学校吃年夜饭,还给他们压岁钱。
直到现在,谢小双每月还给晓黎和莎莎充手机费。
“我要和她们保持联系,万一她们的手机因为欠费而停机,我就找不到她们了。
”谢小双说。
因此,谢小双第一时间知道了晓黎的母亲因违法行为被判刑,没有人给她付学费。
得知消息的谢小双立刻前往晓黎的学校说明情况,为她争取到学费减半,剩下的学费则由辛灵中学和谢小双共同承担。
谢小双给学生们的又何止是手机费、学费?
没有父母呵护,没有经济来源,柔弱的小鸟如何抵御外界的风雨和诱惑?
而每次接到母校校长的电话,都让这些学生有了坚持下去的动力。
她们说:
“谢校长,您放心,不管多苦多累,我们永不会再走歪路!
”
辛灵中学的毕业生们都记得谢小双说过:
“这里永远是你的家,家里的大门永远为你敞开!
”那年,毕业一年的学生们回母校看望老师并要求回校住几天,重温在教师百般呵护下的集体生活并参加新一届毕业生的离别仪式,谢小双一一答应。
在毕业离别仪式上,其中一位学生突然站起来,眼含热泪对谢小双和全体老师说:
“谢谢你们,我的再生父母,没有你们,就没有我的今天”。
那一刻,全场动容。
成功校长,用科学发展观培养整个教师团队
谢小双深知:
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只有凝聚众人的力量,团结合作,才能促成“众人种树树成林,大家栽花花满园”的美好局面。
所以,他很重视学校教师的培养和团队的建设。
他让教师们坚定两个信念。
“一个都不放弃”。
谢小双针对教师队伍中存在的“学生太差”、“教不会”的说法以及畏难情绪,引导教师转变观念,正视现实,抛弃“等、靠、要”的做法,激励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带领全体教师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在学校发展的方向与路径上达成共识,开展有针对性的教育教学基本功练兵活动,针对每位学生设计不同的教育方案,与每一个学生“手拉手,结对行”,不抛弃、不放弃任何一个学生,使学生增强自尊,提升自信。
“人人都会成功”。
谢小双利用各种场合宣讲,让教师真正认识到孩子是每个家庭的希望,转变一个学生,就是挽救一个家庭,就是消除一个社会隐患,引导教师培养和发扬“爱心、耐心、信心、尽心、恒心”,倾注对学生的关爱,对学生精雕细刻,通过赏识教育,发现学生优点,促进学生转变,力求让每位学生都能走向成功。
谢小双让教师发扬三种精神:
吃大苦、耐大劳、献大爱。
这三种精神似乎与崇尚个性自由的现代社会格格不入,但特殊教育的教师却必须具备这样的精神。
在辛灵,学生住宿在学校,教师是24小时和学生一起生活、学习。
谢小双要求教师把关于学生的点点滴滴都深深地印刻在心里,知道他们需要什么,学习上还有哪些不足,随时给予关心与帮助,使学生逐渐学会自主生活、主动学习。
在辛灵,教师的节假日也属于学生。
节假日,谢小双会带领全体教职员工全情投入“结对、帮困、助学”活动,不论刮风下雨,严寒酷暑,总是满怀挚诚地走进困难学生家庭,送上慰问品,开展家访活动。
此外,学校还成立关护小组专程陪学生到监狱探望服刑的家长,为家长的改造及学生的成长献出一份爱心。
在辛灵,学校的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不仅属于辛灵的学生,还会整合区域内各教育部门举办各种活动,送教上门、开设讲座,促进更多的学生健康成长。
杨浦区检察院、团市委先后在辛灵中学揭牌成立杨浦区未成年人社会观护基地、上海市阳光社区青少年事务中心和杨浦区“青苹果”课堂,使辛灵中学青少年教育指导中心对全区的教育辐射功能更为强大,惠及了更多的家庭和孩子。
谢小双让教师们转变四种观念。
变“教书育人”为“育人教书”。
区别于普通学校和以往的工读学校,谢小双强调育人比教书更重要,强调以人为本的准军事化管理,从内务整理、生活自理、文明礼仪、学习习惯等德育系列校本教育入手,把每天早晨15分钟的内务整理作为学校拓展性德育系列课程,注重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的生活习惯,增强他们的责任感。
变“单纯的教师管理”为“学生自主管理与教师管理相结合的管理模式”。
在育人教书的氛围中,谢小双引导学生参与楼梯文化、走廊文化、墙面文化、教室文化、宿舍文化的布置,营造和谐、高雅的校园环境;引导学生探究社会热点问题,并将探究成果用绘画形式渲染在墙面上;谢小双将《弟子规》作为拓展型校本课程,让学生在学习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自发领悟,绘制成画,张贴在楼道,创设出适合两校学生特点的育人文化氛围,形成独特的不开口的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使学生人尽其才,增强了自尊、提升了自信。
变“老师爱学生、学校爱学生”为“学生爱老师、学生爱学校”。
为了丰富学生的课余活动,营造多彩的校园生活,使学生学在校园、乐在校园、爱在校园,谢小双主持建设了健身形体房、多功能电子阅览室,满足不同性格特征的学生对业余生活的需求。
谢小双还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进行仪式教育,利用各个契机寓教于乐。
这些举措,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老师和学校对他们的关爱,从而激发起他们对老师和学校由衷的挚爱。
学生们不仅在毕业离别仪式上泪眼婆娑与老师难舍难分,毕业之后更是难忘母校生活,渴望返校住上几晚,重温辛灵美好时光。
变“单一强调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为“以开设适合学生的拓展型校本课程增强学生综合素养来带动文化学科质量的提升”。
为此,谢小双在学校特设剪纸刻画、形体瑜珈、素描绘画、电子阅览、心理导航、影视欣赏等课程,丰富学生的课余文体生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先静心,后学习”,以此提升学生综合素养。
谢小双的努力给学校、教师以及学生都带来了巨大的变化,也引起了社会的关注。
近五年,《解放日报》、《文汇报》、《中国教育报》、新华社上海分社内参、《环球时报英文版》、《青年报》、上海市党建文化研究中心刊物《东方社区》杂志、上海中学生导报《学生导报》、《东方教育时报》、《杨浦教育党建》以及上海教育电视台、中共新闻网、上海教育新闻网等媒体多次报道辛灵中学创造的奇迹……
就这样,谢小双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全国 教书育人 楷模 先进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