份百题精练2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 文档编号:8888009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61
- 大小:78.01KB
份百题精练2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
《份百题精练2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份百题精练2语文 Word版含答案.docx(61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份百题精练2语文Word版含答案
2014年8月份百题精练
(2)
语文试题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生长在历史中的青藤
①我此来绍兴,是拜谒青藤书屋,凭吊饱受世间苦难的明代文学艺术大师徐渭的。
②走进书屋大门,迎面是一个小小的冷清的园子。
园子尽头是一间后人重建的前后两室的老式瓦房。
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和徐渭画像。
③眼前的书屋与徐渭自己所画的“青藤书屋图”已大相径庭。
徐渭的画上,是几间排列不规则的草屋,正如他在画上所题,“几间东倒西歪屋”。
而据他题词的下句“一个南腔北调人”来推断,徐渭的晚年直至去世都是在那几间草屋中度过的。
尽管书屋为后人重建,但确是在青藤书屋的故址上,这是毋须怀疑的。
书屋旁的小天井里,那十尺见方、徐渭所称“天池”的小水池还在,天池正中竖有一方形石柱,上刻“砥柱中流”四字,也是徐渭手笔。
靠墙,青砖砌成的花坛上,那一棵郁郁葱葱的青藤虽为后人补植,但在那同样的位置,徐渭手植的一棵青藤也确实蓊郁过。
倔强孤傲长于顽石之中而终年葱绿的青藤,正是徐渭的精神象征,无怪乎他以“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了。
④我在这徐渭狂啸过、痛哭过的青藤书屋里久久地低徊默想,一阵阵寒意透进骨髓。
这位旷世奇才,诗文书画俱佳的艺术大家,并非恃才傲物的狂狷之士,仅从他的《镜湖竹枝词》即可看出,他是热爱世俗生活的啊!
可世俗生活却怎么也容不下他。
一只看不见的手,在他刚刚成年时就给他预设了种种打击,直到他去世。
⑤徐渭少年时便才华显露,可却连续八次乡试未中。
他当过幕宾,参加过抗倭斗争并立了功,参加过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曾六次坐牢。
他一生穷困潦倒,晚年靠卖书画度日。
为了生存,数千卷心爱的藏书也变卖一空,最后在贫困交加中离开了人世。
⑥这便是天才的命运吗?
⑦我想,设若命运改变一下徐渭的品格,他的人生又将是怎样一种境况呢?
假如他不那么张扬个性,以他的才华,在科举考试中会一路顺利,那也就成了几品大员,锦衣玉食、宝马香车少得了吗?
即使科举不中,随和一些,隐忍一些,找关系,托门子,拿自己的作品当礼送,在哪家权贵门下做个清客,总是可能的吧,也可衣食无忧,免遭冻馁啊!
⑧当我踱进展室,看见《黄甲图》和《墨葡萄图》时,立即否定了自己荒唐的设想。
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乃是一个天才画家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
正是这种宣泄,构成了他艺术的精魂。
他是那样的孤高,那样的自信,那样的卓尔不群,那样的反叛正统。
要这样的艺术天才、反传统的斗士去迎合世风、摧眉折腰是不可想象的。
如果他真的放弃坚守,出卖自己,他还能做这水墨淋漓、恣肆放纵的画吗?
还会有强心铁骨、才横笔豪的书法吗?
还会有血气奔涌悲声如诉的诗文吗?
不,不会有了。
那就不会有我们现在称道的徐渭了。
往深里想,命运也是公正的。
在他那神秘之手的一再敲打下,徐渭落魄、困顿、遭受诟辱,在贫病中死去;但同是这敲打,又造就了徐渭独特的、后人难以企及的艺术品格。
⑨命运之手敲打过古人,也敲打着今人。
我本是来凭吊徐渭的,本以为能在凭吊之后走笔行文,痛斥龌龊的世俗,给徐渭以真挚的悲悯,不想倒是徐渭先生悲悯了我。
尽管我未遭冻馁,但我有属于我自己的哪怕一小片精神领地吗?
有徐渭那种“深山无人收,颗颗明珠走”的坚信自己是明珠的自信吗?
⑩我站在书屋前,久久地、久久地凝视着眼前的青藤。
这株在人们心目中存活了400多年的青藤啊。
时间的推移,只会使它愈益葱茏。
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
1.下列对原文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
A.青藤书屋的前室正中悬挂着明末大画家陈洪绶题写的“青藤书屋”匾额,徐渭的晚年就是在绍兴的这几间老式瓦屋中度过的。
B.作者写到书屋旁的“天池”及出自徐渭手笔的“砥柱中流”四字,证明了此地的确是青藤书屋的旧址,也透露着徐渭的志趣。
C.徐渭曾在靠墙的花坛处亲手种过一株青藤,并将“青藤”作为自己的别号。
青藤倔强孤傲、终年葱绿,正是他精神的象征。
D.徐渭曾经参加过抗倭斗争和反奸相严嵩的斗争,正因为有过这样的斗争经历,他的作品才会具有强心铁骨,才会才横笔豪。
E.徐渭笔下的汪洋恣肆,是内心深度焦虑的宣泄。
是命运的敲打,造就了他独特的艺术品格,所以作者说“命运也是公正的”。
2.第⑦段中作者假设了徐渭品格改变后可能出现的人生境况,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文章以“这株青藤已生长在人类的历史中了”一句做结,有什么作用?
4.徐渭多才多艺,学识品格都给当世及后代留下深远影响。
郑板桥曾刻一印,自称“青藤门下牛马走”,近代艺术大师齐白石也曾说:
“恨不生三百年前,为青藤磨墨理纸。
”结合全文,概括徐渭广受人们推崇的原因。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朗树
蔡勋建
世上有些树没有学名,查不到它的科属和生平资料。
朗树就属此类。
书上找不到它,朗树是它的音译,可它的确曾经蓬蓬勃勃生长在民间,父老乡亲们都叫它朗树。
是说它开朗、明朗,还是硬朗?
或许取后者义居多。
祖母还叫它“久经树”、“救命树”。
意思很明确,前者是说它经得起折腾,生命力特强,后者说它有恩于人。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之交,“三年困难”时期,它的确救过许多人的命。
我想,大概它相当于北方的榆树吧,它的嫩叶和树皮也能食用。
朗树是湘北山中的一种野生树,小树如灌木,一丛丛,密不透风;大树成乔木,一株株,参天蔽日。
朗树多枝条,其形状驼背拐脑,弯弯曲曲,疤疤结结,仿佛得过小儿麻痹后遗症。
叶互生呈卵形,很浓密,背面不光滑,边缘有锯齿,扎手。
小树表皮青色,如未熟的山梨,大树则斑驳陆离,若老人一脸的寿斑。
“大跃进”那时候,生产队办食堂,人人吃钵儿饭,家家不准生火,户户不能冒烟,年幼正长身体的大哥和我饿得肚子贴上脊梁骨。
饥不择食。
办法总是在人没办法时产生,大哥带我和村里的小伢仔们下田捉泥鳅抓青蛙跑到老远“烧野火”——用一只破瓦罐,在田埂上煮食。
祖母则去山里剥来朗树皮,刮去外皮,洗净,切碎,然后用石磨磨成黏糊糊的浆,再做成粑粑,午夜夜深人静时,再偷偷摸摸地生火蒸熟。
小时候,我们叫它朗树粑粑。
后来很多人发现了这个秘密,纷纷进山剥朗树皮,没有多久,那些朗树竟被剥个精光,像一个个赤身裸体的汉子。
说来也怪,那朗树只要还有一丝一缕的皮连着,它都不得死,这也许是它又叫“久经树”的由来。
可毕竟打它主意的人太多太多,而且是不停地刀砍斧劈,生剜活剥,真是把它们害得太苦了。
好多年后,我再也没见过朗树。
为寻朗树,我曾去过胜峰林场,可惜偌大一个国营林场,如今却很难找到一根朗树。
林场几十座山头,几万亩林子,多是从外引进的松、杉、竹和檫树、栎树等一些阔叶树,最终在一老林农的屋后觅到一根朗树。
那是一根幸存的老树,年逾百岁。
终于没弄清它的学名、科属,年轻的林业科班出生的场长说,这树他认得又不认得,了解得太少,他还得回家翻书,仔细地查查。
朗树越来越稀少,还有一个原因就是它的木质不适合做家具,只能当柴火,樵夫们进山一柄斧子一根扦担,出山满满当当两捆柴薪,少不了它厕身其中。
这使它们生存下去都难,遑论繁衍。
然而,我还是在城里见到了久违的朗树。
先是在县书法协会赵主席的家里与它邂逅,它居然作为盆景出现在他的阳台上。
赵老利用它虬曲的树干,刻意展示一种丑陋美。
这株朗树很小,不足一米高,树根部竖一个写有“无盐”二字的小牌,主人将它比作齐国丑女钟离春。
那是个貌丑德懿的女人。
它被置于一个高处,很打眼,而且傲视群芳,那些名贵的玫瑰、牡丹、茉莉、月季,一起仰望着它。
再是在河东居民区,我见到一株大朗树,高达二十余米,枝繁叶茂,重重叠叠,密密匝匝。
房东牛老倌怪怪的,随子女进城居住二十余年,就守着一棵树。
搬家那年,他在乡下屋前屋后的柑橘、石榴树很多,一根也不携带,唯独去后山挖了一根年轻的朗树。
如今这朗树高高大大地长在他家院内,牛老倌像保护国家级濒临绝迹的珍贵树种一样,拦腰在树干上钉了一块木牌,上书:
救命树。
老牛家特级保护珍贵树种。
某年某月某日立。
他说朗树不但救过许多人的命,也治过很多人的病,遇上长疖生疮、无名肿毒什么的,只要割它一块皮,捣碎嚼烂,往患处一敷,三两天准好。
牛老倌很骨感,面目黧黑,精精瘦瘦。
短衣短裤外裸露褐色胳膊,腿上也疤痕累累,像一株朗树。
那些如朗树一样的山里汉子,一身朗树结一样多的疤瘤,镰刀斫的,斧头砍的,蚂蟥叮的,蚊虫咬的,密密麻麻,数也数不清。
可就是这些满身疖疖疤疤的泥腿杆子养活了成群的子女,改变着世界。
感恩,是世俗人生的起码要求,朗树融入进牛老倌生命并成为他的血肉。
他念念不忘朗树,他手抚朗树结,说要感恩朗树一辈子,他人在,树便在,人不在,树也要在。
我仿佛从牛老倌情有独钟的眼神里感到,朗树成为一种神灵,它的绿色深深蕴涵着神圣、慰藉与希望,远远不止是植物学意义上的一种宗教……
世上有多少种树,有多少棵树?
我不清楚。
可我感到有些树长在人的心里。
(《散文海外版》2010年第一期,有删节)
1.文章的第三段在中有什么作用?
2.“朗树越来越稀少”的原因有哪些?
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目的?
3.作者两次见到生长在家园中的朗树,分别表达了两位主人公怎样的思想情感?
4.联系全文,分析这篇文章的思想主旨。
三、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你的微笑
张承志
正是我青春二十几岁,正是打底子、夯基础的季节。
我一头撞上的,感谢主,就是他,那城市标志般的、见了他就懂了这座城市的老人。
他是一个街头乞丐。
他坐在喀什大十字路口的一个把角,在车水马龙之间摊开双手,静静地数着自己的手指头,一共数了九十九遍。
日暮时分的微风,拂动着他美丽的白髯,那形象给人的感受,无法形容。
我在第一刻就被他迷住。
我以为他是一位难得一遇的神仙,深信自己目击了文明深奥和人物丰满的场面。
他如一个慈祥的老爷爷,优雅和蔼,微笑着打量着表情激动的我。
秋季的南疆,清风扫尽了酷暑。
那不是行乞,那是屈尊的交流。
我幸亏有一个疏勒舅舅。
他的微笑扫来,舅舅忙停下。
我猜舅舅一定比我更感到了他的存在,舅舅只是伸臂过去,紧紧握住了他的手。
我好像经过了介绍,那以后,就成了他的熟人。
啊,美好的1980年!
美好的我的“研究生实习”的日子哟!
那时我惯于跑到寺门上,有事没事挨着他坐一会儿。
我记不清他叫什么名字了,感谢上苍,那时我虽然很浑,但鬼使神差我喜欢他——既然喜欢与乞丐为伍,你说,日后写起文章,我这么个家伙怎能不“美化穷人”呢?
我美滋滋坐在他的身边。
我欣赏着他,暗地里试图模仿他的举手投足。
甚至我也感到了一些哲理,觉得不是褴褛乞丐而是有钱的路人才凄凄失助,需要特加怜悯和施舍。
我有时看见老人带着伤痛。
或是脚上血流淋漓的擦伤,或是掩饰忍耐的病痛。
当我的注视与他的目光相碰时,他都递给我一个意味深长的眼色:
不要声张。
你懂得必须不动声色。
不能把一丝一毫的疼痛,让这个小姑娘察觉。
他微微地一笑。
那无敌的一笑!
于是我闭上了嘴,僵硬般一声不吭。
我注视着他的血,在袷袢的掩护下淌进沙地。
他微笑,轻轻地抚弄着一个小女孩的头。
孩子舒服地挤在他的怀里,玩着一个小东西。
在南疆的那段时间,我忘乎所以,终日放浪。
如今已经记不清,那次究竟“实习”了一点没有。
除了疏勒舅舅之外,我结识的唯一朋友就是他。
相处久了,不觉间我在点滴地改变,偶尔新伤或是旧创,不意心头掠过疼痛,我心里便浮出一个虬髯老者,独自与我,相视而笑。
后来,就如歌里唱的,朋友的眼泪往下淌,塔里木我离开了那地方。
而且谁能料到那以后,关山难越,音讯两断,再也难能重逢。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见过了数不清多少的……乞丐,或哲人。
我对乞丐的理解,与其说偏爱,不若说有些走火入魔。
不需说如那老人一样的穷人,确实太少。
我们常常见的,多是恨不成钢的软铁,缺乏天生的高贵。
穷困的酸液腐蚀着,使他们锈掉了脊骨。
但我仍觉远远未能尽兴。
我常去地铁口碰运气,或者在周五的清真寺门口,徜徉打量,心怀忐忑,如研究生去拜见导师,像马驹子去寻找伯乐。
在我心里,一个暗示已然扎根。
在人有所不知之际,它秘密潜流,如坎儿井流在地下,滋灌着我的生命。
随着时间消逝,我愈来愈懂了,有时,人会需要,去趋避一种乞丐的处境。
那时要紧的记号,是微笑。
是的,宽宏大量地看待命运、看待自己、看待魔鬼和坏蛋吧!
学习至仁者的胸怀,哪怕只摹仿皮毛。
但倒霉的是,我一学微笑,朋友们就问:
咦,你傻笑什么?
为什么得意?
安什么坏心眼啦?
唉!
(摘自《青年文学》上半月版,有改动)
1.下列对作品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两项是()
A.本文写的是,研究生实习期间,“我”在南疆结识了一位行乞的“虬髯老者”,并从他身上感悟到许多深刻的人生哲理。
B.作者描写这位街头乞丐,突出他的白髯和微笑,形神兼备;还写了他掩饰疼痛不让小姑娘察觉的细节,表现他的坚强。
C.文章多次写到“虬髯老者”的微笑,这微笑中既有乞者的尊严和慈爱,更有仁者的达观与宽宏,给“我”留下深刻印象。
D.这位行乞的“虬髯老者”像一位“导师”,给了“我”人生的启迪;又如“伯乐”那样从“我”身上发现了人性的优点。
E.文末写到“我”学“虬髯老者”微笑,朋友们不以为然。
他们嘲笑“我”学“虬髯老者”,仅“摹仿皮毛”却自鸣得意。
2.文中说:
“在我心里,一个暗示已然扎根。
”这“暗示”指什么?
请简要陈述。
答:
3.文中写到“我”觉得“有钱的路人才凄凄失助”,“如那老人一样的穷人,确实太少”。
文章为什么要写这些?
请简要分析。
答: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内心的故乡
林白
很多年前,我从报上剪下了一幅川端康成的照片,他嘴角下垂,眼睛看着斜上方。
那种孤冷、清寂和隐隐地惊恐,我从未在别的作家那里看到过。
川端康成从他的幼年时代起就生活在一条死亡的河流里,两岁丧父,三岁失母,七岁时外祖母病故,到了十六岁,唯一的亲人外祖父也撒手而去。
我想,一个在凄凉中生活、总是想着自己是孤儿的人,大概脸上就会停留着这种表情吧。
我内心的表情是否正是如此呢?
那种隐约的惊恐不安,是我最熟悉的东西。
我出生在一个边远省份的小镇上,三岁丧父,母亲常年不在家。
我经历了饥饿和失学,七岁开始独自生活,一个人面对这个世界。
对我来说,这个世界几乎就是一块专门砸向我胸口的石头,它的冰冷、坚硬和黑暗,我很早就领教过了。
我不信任这个世界,怀疑一切人。
八岁的时候,我的外祖母从乡下来镇上看我,她给我买了我喜欢吃的叉烧包,但我却认为她在里面放了毒药。
种种阴暗病态的念头一直折磨了我许多年。
面对现实,我是一个脆弱的人,不击自碎,不战而败。
对这样的一个人来说,写作不是一种选择,而是一种宿命。
从日记出发,到达诗歌,又从诗歌到达小说,二十多年来,写作已经成为了我的生活方式。
不写作我会陷入抑郁,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不安,就像一个吸毒的人断了顿。
写作顺利的时候我感到身体健康,人生美好,愿意活到一百岁。
就这样,写作冲淡了我的恐惧感,它使我看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并不像我生命早期看到的那样处处黑暗。
我从版图最边远的省份来到北京。
我的家乡北流县,有个古代流放犯人的关口,叫鬼门关,民谣里说的“过了鬼门关,十去九不还”指的就是这个地方。
我成年以前并不喜欢自己的家乡,事实上我更不满的是自己的生活,我在成长中焦虑、烦躁、惊恐不安,时刻盼望着逃离家乡,到远处去。
我从北流到南宁,从南宁到武汉,最后来到北京。
现在我在北京这座城市已经生活了十多年,就像我至今分不清它的东西南北,我同样无法洞悉这个城市的秘密。
北京是一座伟大的城市,但它远在我的身外。
“虽信美而非吾土”,有时我会想起古代诗人王粲面对一座壮美的楼阁时的感慨。
就这样,故乡在我离开它多年之后才最终来到我的心里,只是此刻它早已面目全非。
三年前我回北流,我看到,它比七年前变得更加崭新和陌生,我认识的街道已经消失,熟悉的树木不见了,大片的田野变成了工地。
尤其是,我的母语也夹杂了一些普通话和广东话,这使它变得奇怪。
有一次文联在一家宾馆里请吃饭,饭桌上全是本地人,但上菜的小姐每上一道菜都用普通话而不是本地话报出菜名。
我想,如果今天我仍生活在故乡,一定也像一个异乡人吧。
我住在东城一幢高层建筑的八层楼上,我女儿从五岁起就在阳台上种玉米,至今已经种了几年了,因吸不到地气,又没有充足的阳光,结果每年都不抽穗,女儿总是白欢喜一场。
我想我有一半像这玉米,既不是城市之子,也不是自然之子。
好在文学收留了我,我无根的病态和焦虑,以及与人隔绝的空虚感,都在文学中得到了安放。
我逐渐平静下来,这使我慢慢看到了他人的生存。
我看到了无数的田野和山脉,看到了乡村的集市和学校,老人和孩子,羊和牛,送葬的队伍和晒在马路上的麦子。
我虽不擅长参与社会现实的写作,但我确信,对底层和弱势群体的关注会使我的内心变得健康一些。
把自己写飞,这是我最后的理想,在通往狂欢的道路上,我这就放弃文学的野心,放弃任何执著。
我相信,内心的故乡将在写作中出现。
如果有一天,我不能再写作,就让文学像细菌一样潜伏在我的肌体里吧,让它们与我一起,与万物共生长,或者,与万物同消亡。
我曾经如此畏惧这个世界,世界却以文学拥抱了我,我惟有感恩。
1.下列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作者因为幼年时曾经经历过种种的磨难与不幸,因此他不仅惊恐于自己身外的世界,还怀疑过身边的一切人。
B.作者从文已经有二十余载,他将写作作为生活的方式,文学让作者曾经漂泊不定的心有了一个可以停靠的岸。
C.作者只要写作就能感受到人生的美好幸福,如不写作就会情绪低落、焦虑、烦躁不安,并且感到痛苦和失望。
D.作者因写作而改变了幼时的世界观,逐渐看到他人的生存,确信关注底层和弱势群体会使自己内心变得健康。
2.本文的标题是“内心的故乡”,文章开篇却写日本作家川端康成,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3.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既不是城市之子,也不是自然之子”?
4.作者的“内心的故乡”到底是什么?
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
请谈谈你的理解。
五、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
仰望天空
和谷
秋日午后,走过城门洞的石桥头,见一群人仰望天空。
我顺着众人的目光所向,也高高地举起头,在云霞舒卷的天空搜索目标。
没有什么啊,除了远处的摩天楼,就是无垠的蓝天和浮云。
在众人此起彼伏的惊讶声中,我终于望见了云朵间那一枚小小的黑点。
这才收回酸涩的目光,发现了人群围拢中心的角色,那个放飞风筝的老人。
精干,爽朗,大约年近七旬,戴遮阳帽,穿运动鞋,嘴角噙一支雪茄烟,抬起手臂摆弄着控制风筝的转盘。
他饶有兴趣地向众人解疑,当然都与风筝知识有关。
不是无所事事,比起那些百无聊赖的营生不失为一种雅兴。
他手中的丝线收放自如,其能见度只是三五百米,在远处的摩天楼顶消失了,却依然连接着飘渺处的飞行器。
陆续围拢又离开的一批批观者,有黄种人白人黑人,有男人女人,有穷人富人,有老人孩子,有情侣或独行客,他们都为此情景止步,免费观看表演。
大多是在被诱惑而迷惘片刻后,突然一阵惊喜交集,发现并欣赏着。
这周围的许多人,在城市的楼群与车辆之间奔波劳顿,已经很久时间没有机会或闲暇问候一下头顶上的天空了。
似乎,天空多与天气预报有关外,不与其它贴身利害攸关。
人们与天空亲近的这一时刻,面孔还原为天真无邪,好奇而安静,暂且忘却了脚下的尘埃,让心烦意乱的琐事走开,心随风筝在自由自在地徜徉。
天色向晚,老人的风筝徐徐降落,人皆散去。
握在他手中的是一张方桌大小的塑料薄膜,中间画有飞机的图案,用细细的竹篾子连结着。
他收起这看似再简单不过的物什,脸庞荡漾着一种收获的喜悦,准备骑自行车离开。
我上前询问老人,老先生的风筝能飞多高?
老人说,这要看风力风向,你不妨猜想。
我说,一千米?
他说,两千五。
我不由噢了一声。
老人离去,石桥头又复宁静。
我回望了一眼那片天空,浮云消失后呈现湛蓝色,风筝徘徊过的那片远天不胜寂寥。
仰望天空,风筝那么微小如豆,而风筝倘若有灵,它所俯瞰的人群岂不一样渺小如蚁?
敞开心窗,让目光抵达久违了的天空,不是都需要风筝一类目标所牵引的。
(摘自《散文》2010年11期)
1.下列对小说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高飞的风筝使我们产生了仰望天空的好奇心。
B.观看风筝而与天空亲近,使人们获得了放松和自由。
C.我猜想老人的风筝只能飞一千米,说明我缺乏放风筝的常识。
D.人在仰望天空之时,会感受到自我渺小如蚁,会不胜寂寥。
E.文章通过众多观者欣赏风筝表演,赞扬了老人放风筝技艺的高超。
2.阅读文中划线的句子,结合文本探究那个放飞风筝的老人收获了哪些喜悦。
3.文章首尾呼应,多次提到高飞的风筝,对此你是怎样理解的?
请结合文本,联系现实生活实际加以分析。
六、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虎跳峡再记
于坚
①我走到了虎跳峡风景区,著名的虎跳石就在下面。
已经筋疲力尽,但峡谷下面百万老虎咆哮的声音使我再次振奋起来,我站在巨流旁边,不敢太靠近。
金沙江在上游那边还是平如镜子,到了虎跳石一带,一条巨川忽然塌下,爆炸、碎裂,汹涌奔泻,呼啸奔突,几条水流如疯狂的长舌头或者旗帜上下飘着。
我害怕得发抖,后退着,担心那百万猛虎忽然朝我转过头来。
回到公路上,心中有一种经历了大悲喜的平静,我又到了虎跳峡,我不再是过去的那个我,我的生命又开阔厚重了许多,我的生命更自然了。
所谓修身养性,养浩然之气,感通天人合一,这在书房里是无法达到的。
②一个纳西族的司机载我连夜去丽江。
他沉默地开车,我在车厢中默想。
这次经历令我再一次领悟到中华文化的魅力。
西方相信一切都是可以克隆的,虎跳峡也是可以克隆的。
技术改天换地之后,西方可以在教堂里忏悔,等待着复活,总之心安理得,中国文化骨子里迷信自然,中国人的教堂是在大地和人生之中,是此在而不是彼岸。
为什么古代中国山水画和山水诗歌如此发达,因为大地在中国心目中不是对象,而是万物与我一体,是一个家。
③古代山水画走师倪云林,固为钟情于山水,整日在太湖间云游。
他画的一幅竹子,画面上有六竹在山野水滨挺立,被称为六君子图。
倪云林笔下的山水并非山水,而是精神的寄托。
陶渊明厌倦了车水马龙的世界,一声归去来,就重返田园世界悠然见南山了。
南山在陶渊明的词汇里,与天堂的意思差不多。
中国古代知识分子讲究穷则独善其身,独善其身就是在野,在野并不只是一个隐喻,在古代中国,在野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它有自然世界的桃花源,伊甸园作为基础。
老子讲“道法自然”,这个“自然”除了自然而然的万物运行之“道”这个意思外,其实指的也就是可见可感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大自然世界。
④在古代中国文化中,自然世界被作为天堂来歌咏,因此山水诗画才大行其道。
中国文化没有发展出宗教、教堂之类的东西,因为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寄托在自然中,自然世界就是中国精神的教堂。
伟大的诗人,画家无不从自然世界获得关于人生的领悟,诗歌的灵感,自然世界成就了他们的伟大作品。
从这个意义上说,虎跳峡是一个伟大的中国教堂,一个归宿,它就像巴黎圣母院一样,是令人心灵安息的地方。
⑤天空逐渐昏暗,山野俯伏下来,远处的黑暗中,别人的故乡一盏盏光亮起来,很温暖的样子。
想起故乡昆明,那里是我的天堂,我领悟了作为一个诗人的基本元素。
1966年我上小学五年级,学校宣布停课,我就在野了,像一个小陶渊明那样,奔向美丽的大自然。
我记得有一年多的时间,我几乎每天都是天不亮就走路去滇池钓鱼,垂钓落日下,悠然见新月,我在不知不觉中,成为一个倪云林那样的山水诗人。
我最近重返滇池,那里已经成为现代化昆明的一个污水排泄池,往昔阳光灿烂,沙鸥集翔、沙粒泛着金光的湖湾荒草丛生。
⑥现代所向无敌,它已经不可战胜,传统中国一去不返,那不仅仅是长袍马褂、雕梁画栋、文言文和毛笔,也是野。
那些洋洋得意的正在与“全球化”弹冠相庆的知识分子也许还没有意识到,在他们中间不会再产生陶渊明,他们惟一的命运就是“流放”。
当他们与一个标准的西方公民同样厌倦了摩天大楼、超级市场和自动取款机的时候,那些西方人随时可以一头钻进教堂,在神秘的尖顶下面,依偎在上帝母亲的怀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份百题精练2语文 Word版含答案 份百题 精练 语文 Word 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