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886158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6
- 大小:41.05KB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docx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docx(16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部编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语文第6单元教案
15自相矛盾
1.认识“吾、弗”2个生字,读准多音字“夫”,会写“矛、盾”等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3.结合注释,并耳关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进而理解寓言的内容,理解故事的寓意。
4.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5.说说“其人弗能应也”的原因,并与同学交流生活中类似的事情。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同学们,今天阳光明媚,可把我冻坏了。
(此时生会说,师你说错了。
)
师哪里说错了呢?
(前后表达不一致,自相矛盾。
)
2.同学们,我们生活中像这样自相矛盾的事情还有很多,试着说一说。
(引导生说出更多例子。
)
3.这节课,我们就来了解下“自相矛盾”的出处吧。
在开始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段视频。
(看《自相矛盾》的视频)让生大概了解故事情节。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
着重指导:
弗(fú)、夫(fú)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矛、盾、誉、吾”,并在黑板上示范。
(“矛”的笔画是横撇、点、横钩、竖钩、撇。
“盾”的部首是“厂”。
“誉”的部首是“言”。
“吾”的部首是“口”。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
(介绍相关资料,也可以让生自己说。
)
矛:
古代兵器,在长柄的一端装有金属枪头。
盾:
古代打仗时阝方护身体,挡住敌人刀、箭等的牌。
韩非:
战国末期哲学家,法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
2.体裁。
(寓言)
3.指名朗读课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古代一个卖矛与盾的楚国人,他先夸他的盾好,什么东西也戳不破;又夸他的矛好,什么都能戳破。
旁人问他:
拿你的矛刺你的盾,怎么样?
那人哑口无言。
)
4.分组朗读课文。
注释:
楚人:
楚国人。
鬻(yù):
卖。
誉:
称赞,这里有“夸耀”的意思。
陷:
穿透。
利:
锋利。
以:
用。
弗:
不。
应:
回答。
5.师范读。
概括译文:
楚国有个卖矛和盾的人,他先夸耀自己的盾很坚硬,无论用什么东西都无法穿透它。
然后,他又夸耀自己的矛很锋利,无论什么东西都能穿透。
有人质问他:
“如果用你的矛去刺你的盾,会怎么样?
”那个人无法回答。
无法被刺穿的盾牌和刺穿一切的长矛,是不可能共同存在的。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文中楚国人如何卖矛和盾的呢?
誉之曰:
“吾盾之坚,物莫能陷也。
”又誉其矛曰:
“吾矛之利,于物无不陷也。
”
(指名读,读出其夸赞自己东西的自豪感。
)
2.他这般夸耀,路过的人都停下了脚步。
路人们是要买他的矛或盾吗?
路人们都说了什么话呢?
“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
”
3.路人们七嘴八舌地议论,这位楚国人是什么表现?
(其人弗能应也)哑口无言、张口结舌……
4.体会“夫不可陷之盾与无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做事不能互相抵触,说话办事必须实事求是,要前后一致。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班级交流讨论:
你身上有过自相矛盾的现象吗?
你悟出了什么道理?
(这则寓言讽刺了那些说话不顾事实,把事实夸大到绝对的程度,使自己陷入自相矛盾、尴尬境地的人。
告诉我们:
说话办事要实事求是,讲究分寸,不能自相矛盾。
)
2.楚人这样做会导致什么后果?
(矛和盾都卖不出去)
我们来想办法帮帮他,帮他卖出这些东西。
(引导生为楚人想办法,自由发言。
)
3.说话不要前后矛盾,说话要有逻辑性。
说话之前先思考这样说是否合适。
自相矛盾
盾→坚,物莫能陷
矛→利,物无不陷
不可同世而立
1.本课是一篇文言的寓言故事,引导生反复朗读,读通语句,根据注释理解句意,反复品读,把握人物形象。
2.给生表演和发言的机会,以生为主体,激发兴趣,从而达到保持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16田忌赛马
1.认识“膑、讥”等5个生字,会写“丧、瞪”等8个字,会写“依次、等级”等12个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注意描写人物神态等的词语,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了解人物想法。
3.读懂课文内容,推测孙膑的思维过程。
4.知道用原来的马,只调换了一下出场顺序,田忌就转败为胜的原因。
了解不同的思维方式带来的巨大变化,说说从中受到的启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纸牌小游戏。
师拿出六张扑克牌,分为两组,分别是红桃的4、8、10,梅花3、7、9。
师和生各选一组,然后比大小。
师依照田忌赛马的思维跟生玩两盘,把输和赢的两种情况都体现出来。
2.在历史上,像这种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故事还真不少,你知道哪些?
官渡之战 曹操 2万人战胜10余万敌军
赤壁之战 周瑜、文刂备 5万人战胜20余万敌军
淝水之战 谢玄 8万人战胜80多万敌军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轻蔑(qīngmiè)、孙膑(bìn)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瞪、耀、蔑、赢”,并在黑板上示范。
(“瞪”是左右结构,部首是“目”,右上方的笔顺是横撇、点、撇、撇、捺。
“耀”是左右结构,部首是“”,右下方是“隹”,而不是“住”。
“蔑”是上中下结构,中间是“罒”,不是“四”,下面是“戍”,不要少写一点。
“赢”是上中下结构,部首是“月”,下面是“月、贝、凡”。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以什么为线索?
写了什么?
(课文以“赛马”为线索,写了田忌和齐威王的两次赛马。
)
2.自由读“两次赛马”的段落,边读边思考:
这两次比赛各是怎么赛的?
画出两次赛马的对阵图。
3.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和不同之处是什么?
(1)生自学、讨论。
(2)小组汇报:
① 第一次赛马 第二次赛马
齐威王 田忌 齐威王 田忌
上 上 上 下
中 中 中 上
下 下 下 中
②两次赛马的相同之处:
a.两人的马没换。
b.比赛规则没变——各自把马分等级。
c.齐威王的马出场顺序没变,先上等,后中等,再下等。
③两次赛马的不同之处:
a.田忌的马出场顺序不同,先下等,后上等,再中等。
b.比赛结果不同。
c.齐威王前后心情不一。
第一次齐威王胜,得意扬扬。
第二次齐威王败,目瞪口呆。
四、课堂小结。
朗读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只要多思考,以弱胜强也不是不可能。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的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基本了解了两次赛马的比赛结果。
接下来,我们来看看初赛失败后,孙膑与田忌的对话和表现。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朗读1~2自然段。
(1)田忌为什么都失败了?
本段中写“每个等级的马都比田忌的强”,这说明彼强我弱。
而比赛的时候却是“上等马对上等马,中等马对中等马,下等马对下等马”。
所以田忌的失败是显而易见的。
(2)体会“垂头丧气”是写田忌初赛失败后的情绪。
垂头丧气:
形容情绪低落、失望懊丧的神情。
在课文中是写田忌失败后情绪颓丧,非常失望的神情。
(3)你认为田忌要怎样才能赛过齐威王?
(实力或技巧方法)
组织生议论,各抒己见,最后让生带着求知欲望学习第3~12自然段。
2.有感情地朗读第3~12自然段。
要求:
(1)找出描写田忌情绪的三句话。
①“想不到你也来挖苦我”是写田忌初赛失败的情绪,认为好朋友孙膑也看不起他。
②“你是说另换几匹马”是写田忌只看到马力的强弱,没有认识到比赛方法的重要。
③“那还不是照样输”是写田忌没有信心,缺乏求胜的精神。
(2)找出描写孙膑神态的四句话。
①“从刚才的情形看,齐威王的马比你的马快不了多少哇”是写孙膑当朋友失意时,热情鼓励。
②“我不是挖苦你,你再同他赛一次,我有办法让你取胜”是写孙膑仔细观察、认真分析之后找到了取胜的可行办法。
③“摇摇头”是否定田忌的想法,“一匹也不用换”初次表露出马力强弱不能决定比赛的胜负。
④“胸有成竹地说”是写孙膑早已思考成熟,“你就照我的主意办吧”是写孙膑具有必胜的信心。
再三用必胜的语言鼓舞田忌的斗志,终于使田忌鼓起勇气,充满信心再次比赛。
表现在田忌说:
“当然不服气,咱们再赛一次!
”
3.体会三个人的对话。
默读13~18自然段。
提问:
(1)第二次比赛,马还是原来的马,田忌为什么能战胜齐威王?
(下对上,上对中,中对下。
调换出场顺序。
突出孙膑善于观察,认真思考,深入分析的品质。
)
(2)齐威王为什么失败?
①齐威王正在得意扬扬地夸耀自己的马,看见田忌和孙膑过来了,便讥讽田忌:
“怎么,难道你还不服气?
”
这段话是写齐威王根本没把田忌放在眼里,充分表现出骄傲自满的弱点。
②齐威王轻蔑地说:
“那就来吧!
”
这段话是说齐威王认为自己有必胜的把握,毫无失败的思想准备。
讲解以上两句话,要充分突出齐威王盲目骄傲自满,只凭马力、不善智谋,沉浸在胜利的喜悦之中。
孙膑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安排了田忌赛马的出场顺序才取得胜利的。
③齐威王有点儿心慌了。
田忌胜了第二场,齐威王稍有觉醒但已经晚了,已无调整余地了,所以到第三场比赛下来,“齐威王目瞪口呆了”。
比赛结果已成定局。
突出思维的重要性。
(3)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中心句)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除了田忌赛马里面两种比赛匹配的办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有,但只有孙膑说的那种是取胜之道。
再次突出了孙膑的聪明机智。
)
2.让生各选一个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人物说话时的语气,演一演。
演完并让生再次说说人物的性格特点。
3.你还从这篇课文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田忌和齐威王赛马,是智力的比赛,不是力量的比赛,田忌的胜利是孙膑智慧的胜利,齐威王的失败是不善于动脑思考的失败。
因此,无论做什么事都要细致观察、认真思考,采用恰当的方法,这样才能取胜。
)
田忌赛马
初赛失败→再赛胜利
孙膑献策
1.从游戏切入课文,提高了生的学习兴趣,能调动生参与的积木及性,提高了生学习的自觉性。
2.历史上,包括我们现实生活中,都有很多以弱胜强、以少胜多的事例,靠的就是多思考,用发散性思维统筹各方面。
17跳水
1.认识“肆、桅”等7个生字,会写“艘、航”等14个字,会写“环游、航行”等12个词语。
2.默读课文,理清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并试着讲讲这个故事。
3.找出描写水手们的语句,并说说这些语句是怎么推动情节发展的。
4.说说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说说读了这个故事受到的启发。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跳水视频。
同学们,跳水是我们经常能看到的一种运动。
我们观看奥运会跳水运动员的英姿,为他们喝彩,是不是某些同学也梦想着能成为一名为国争光的跳水运动员?
2.解题导入。
引导生提出疑问,如本文跳水的人是谁?
为什么跳水?
在哪里跳水?
怎么跳水?
接下来,我们将带着这些问题开始学习第17课《跳水》。
二、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
1.提出读书要求:
自己小声读课文,勾画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读一读。
2.指名读生字新词。
着重指导:
桅杆(wéigān)、吓唬(xiàhu)
3.指导书写课后方格中的字。
着重分析指导“艘、肆、帽、桅”,并在黑板上示范。
(“艘”是左右结构,部首是“舟”,右部“叟”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竖、横撇、捺。
“肆”是左右结构,部首是“镸”,“镸”的笔顺是横、竖、横、横、横、撇折、点。
“帽”是左右结构,右边是由“
”和“目”组成的。
“桅”是左右结构,部首是“木”,右边是“危”。
)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朗读课文,说一说,课文讲了什么事?
(引导生思考导入时所提的问题,自行找到相关答案。
课文讲述了船长的儿子在一艘帆船上,爬上了桅杆的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最终得救的故事。
)
2.通读全文,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把下面的内容填写完整。
起因:
水手拿猴子取乐。
经过:
猴子抢孩子的帽子,并将帽子挂到桅杆顶端横木的一头,孩子为了追回帽子,走上横木,陷入了危险的境地。
结果:
船长急中生智,命令孩子跳水,使孩子转危为安。
水手拿猴子取乐→(孩子被猴子引上桅杆顶端)→(船长逼孩子跳水,孩子得救)
四、拓展交流。
1.如果当时你也在现场,你有什么话想跟船长的儿子说?
你有什么话想跟水手说?
(言之有理即可)
2.如果你是船长的儿子,你有没有什么话想说?
(言之有理即可)
五、课堂小结。
读完课文后,你感受到了什么?
(遇事应沉着冷静,多思考。
)
—第二课时—
一、复习故知,导入新课。
1.指名朗读生字新词,检查生字新词掌握情况。
2.导入新课:
通过上一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跳水的起因、经过、结果。
这节课,我们将继续学习《跳水》。
3.《跳水》的作者列夫·托尔斯泰是亻我国的文学家。
他一生中写了很多作品,如《战争与和平》《复活》等。
二、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我们都知道,跳水的起因是水手拿猴子取乐。
那么,请同学们画出有关描写水手的语句。
(1)一只大猴子在人群里钻来钻去,模仿人的动作,惹得大家哈哈大笑。
人们的笑使得猴子放肆,它有多放肆呢?
→猴子忽然跳到他面前,摘下他的帽子戴在自己的头上,很快地爬上了桅杆。
(2)水手们又大笑起来,只有那个孩子哭笑不得。
为什么水手笑,而孩子却哭笑不得呢?
→猴子坐在桅杆的第一根横木上,摘下帽子来用牙齿咬,用爪子撕,好像故意逗他生气。
(3)水手们笑得更欢了,孩子却气得脸都红了。
为何水手们笑得更欢,孩子气得脸都红了?
→猴子不但不理孩子,反而撕得更凶了,且爬上了桅杆的顶端。
(4)这时候,甲板上的水手全都吓呆了。
怎么此时水手们突然吓呆了?
→孩子的手放开了绳子和桅杆,张开胳膊,摇摇晃晃地走上横木去取帽子。
(5)有个人吓得大叫了一声。
为什么会吓得大叫了一声?
→孩子在横木上的危险程度之深。
(6)等孩子一浮上来,水手们就立刻抓住了他,把他救上了甲板。
水手们能直观地看到猴子与孩子的动作与神态,他们的表现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点拨总结:
在整个故事中,水手的作用是:
①推动情节的发展。
猴子在水手们的取乐中更加放肆,孩子在水手的笑声中恼羞成怒,失去理智。
②渲染气氛。
开始水手们都“笑起来”,气氛轻松。
后来“全都吓呆了”与之前水手的笑形成对比,表现了人们对孩子的担心,烘托了紧张的氛围。
③反衬主人公的品质。
水手们平时训练有素,但在关键时刻却不知所措,与船长的审时度势、机智果断形成对比,突出了船长的临危不乱。
2.感悟孩子的处境。
(孩子的处境十分危险,从哪里可以看出?
)
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即使他走到横木那头拿到了帽子,也难以回转身来。
(出示课件)指导生看最高的横木与甲板的距离、横木的宽度,理解孩子的危险境地——难以转身,直观感受当时紧张的氛围。
引导:
你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孩子处境的危险吗?
(万分危急、千钧一发、危在旦夕)
指导朗读:
读出孩子的气愤及他处境的危险。
用什么样的语气读更能够表现出孩子的处境危险呢?
引导:
语速稍快,声调稍高,突出重点词语。
你们朗读的技巧掌握得越来越好了!
3.“正在这时候,船长从船舱里出来,手里拿着一支枪。
”过渡句。
上文讲孩子处境险恶,下文讲船长出来果断处理。
4.“四十秒钟——大家已经觉得时间太长了。
”这里互相矛盾吗?
(四十秒钟非常短,可是时间宝贵,人们救人心切,所以觉得四十秒钟太长了。
)
5.想一想:
在那个危急时刻,船长的办法好在哪里?
(1)当时情况十分紧急,孩子只要一失足,直摔到甲板上就没有命了。
(2)当时天气风平浪静,孩子跳到海里不至于被大浪冲走,而且与摔在硬邦邦的甲板上相比,跳进海里是最安全的办法了。
(3)水手们都在甲板上,孩子跳海之后水手们能第一时间把他救起。
(4)因为孩子的两条腿已经发起抖来,随时都有掉下来的危险,而且在这么高的位置,孩子是没有勇气往下跳的,所以船长拿起手里的枪,逼迫孩子第一时间跳海。
综上可知,在当时的危险情况下,快速跳海是保护孩子最好的办法。
6.最后一个自然段和课文题目有什么关系?
作者要赞扬什么?
(末尾回应课题,“跳水”是事情发展的结局,课文以解决问题的方法——跳水做题目,这既与故事情节的发展紧密相关,又突出了船长处事的果断。
)
三、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文章对船长的描写只有寥寥几笔,但却把一个沉着冷静、机智果断的船长形象生动地展现在读者面前,让人感觉真实又具体。
这种对人物描写的方法,是值得我们在写作中借鉴和学习的。
2.学习课文后,你印象最深的地方是什么?
你最佩服谁?
佩服他什么?
(引导生积木及发言,言之有理即可。
)
3.在这种危急时刻你会怎么做?
(引导生积木及发言,如拉棉被让孩子跳下甲板、水手们手挽手接孩子等。
指出这些方法是否可行:
下落位置不定,不容易接到,冲击力大,容易受伤。
船长的儿子水性应该还不错,水有浮力不会摔伤,又有水手的帮忙。
指出船长的方法既节省了时间,又很安全,突出船长的思维敏捷、逻辑清晰、遇事沉着。
)
4.这篇课文就是要告诉我们,遇事不要慌,要沉着冷静,要多想办法,用最好的办法解决。
1.我们的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我们始料未及的事,面对这些事件,我们要做的就是沉着冷静,多分析,多思考。
2.通过朗读培养生的语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在教学时,让生充分读书,融入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其神态和动作,充分唤起生的想象,以激发生兴趣,从而达到吸引生注意力,理解文本的目的。
习作神奇的探险之旅
1.激发生探究大自然的兴趣,培养生的探索精神。
2.要求生能根据自己选择的场景,展开合理丰富的想象,把遇到的困境、求生的办法、曲折的过程写具体,并能尽量将心理的变化融入其中。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观看探险短视频)同学们都看过有关探险的书籍或者电影吧?
(看过)
里面有哪些有趣的情节?
你觉得有趣在哪里?
(生各抒己见)
没错,里面的情节能抓住读者的心,有一定的险情,而在最关键的时候,就会出现一个聪明的人带着大家脱险,配上独特的画风和夸张的情节,让我们觉得惊险又有趣。
2.你想不想去探险呢?
今天,师带着大家一起去探险。
(板书:
神奇的探险之旅)
二、启发思路。
1.各位探险爱好者们,探险需要组队一起的哦,那么,你们想跟什么样的人成为队友呢?
读图表及要求,理解题意,说一说自己的理解。
(参考:
探险无小事,如果几个人都是不专业的,都是没有相关经验的小孩子,在发生危险之时,很可能难以脱身;如果其他人都是探险专业户,只有一个小孩子,怕没有人可以交谈,大人们甚至可能会帮忙挡掉所有的危险,那就达不到探险的目的。
)
2.探险的团队十分重要,从两列人物中各选一位,和你组成一个探险小队。
你选择的是哪两位?
为什么?
(引导生积木及发言,说出自己想要结伴而行的伙伴是谁,原因又是什么。
)
3.确定探险小队的成员后,我们来讨论一下去哪儿探险。
是茫茫大漠、热带雨林、海中荒岛、幽深洞穴,还是南木及冰川……(引导生讨论探险的相关地方,发挥生的主动性。
)
4.选择你想要去的探险地点,思考可能遇到的险情有什么?
(遭遇猛兽、暴雨来袭、断水断粮、落石雪崩、突发疾病……)
5.了解这些之后,你还有决心继续探险吗?
(有)那我们需要做哪些准备呢?
(交流)
三、习作指导。
(一)在整个想象的过程中,可播放背景音乐,营造气氛。
1.经过漫长的奔波,我们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的探险之地。
(板书:
入险地)
2.想要遇到更有趣的事物,探寻没有人知道的秘密,需要走到险地的深处,小队走进了……突然……(板书:
遇险情)
3.探险小队的某个人说出了某个点子,全队齐心协力、互帮互助,脱离了险境。
(板书:
脱险境)
多媒体呈现:
怎样写探险内容的作文?
(1)把探险过程写完整。
到哪里去探险?
和谁去探险?
探险的过程是怎样的?
结果如何?
这些内容都要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而且要完整。
(2)要写出具体内容。
把探险过程中发生了哪些事?
每个人的语言、动作、神情、心理变化等,都要写出来,这样文章的内容才会具体。
(3)写出感受。
探险的过程往往是神秘而紧张的,要把这种特点表现出来,就需要时时关注人物的内心感受以及心理变化。
这样,人物心理的变化,也印证了探险过程的紧张气氛。
(二)开始写作。
听起来咱们的探险之旅非常有意思啊!
下面我们就拿起笔,一起记录探险过程中难忘的时光吧。
写的时候要把过程写具体,结合人物的心理描写。
四、习作点评。
选出两三篇比较优秀的作文,在全班进行点评。
习作的重点在于讲清楚探险的过程,能使读者身临其境,语言通顺恰当等。
五、小结。
生由自己感兴趣的探险活动开始想象,到达探险之处,接着发生险情,最后脱险。
文章由此三部分组成,把事写具体,也注意把握主要人物的性格特点。
六、延伸。
提议全班同学相互交换作文,哪些写得不具体的,把它补充具体,哪些可以写得更有吸引力的,可以运用修辞手法的,再改一改。
把全班同学的作文集成一本书叫《神奇的探险之旅》或《探险日记》等。
神奇的探险之旅
入险地
遇险情
脱险境
1.通过这次习作,让生懂得了写作文是十分有趣的事情,把自己喜欢的、想象的事情具体地写下来,再进行修改,修改成能吸引人的文章,就算完成了。
通过这节课的点评,同学们受益匪浅。
2.我也发现生们对探险很感兴趣,也看过相关电影、漫画,但读文学作品的较少,应注重对生读文学作品的培养,进而使其积累优美的词语、句子、段落。
语文园地六
1.了解人物思维的过程,遇事多思考,沉着冷静。
2.能理解词语的意思,能找出病句的矛盾之处。
3.积累名言警句。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1.(谈话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习了本单元的3篇课文,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语文园地”的内容。
2.请同学们先回忆一下本单元的3篇课文,想一想:
每篇课文讲了什么故事?
人物的表现怎样?
(快速过一遍内容)
二、交流平台。
1.现在我们来交流一下每篇课文人物的思维方式,由此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请同学们自由朗读交流平台,并回顾《田忌赛马》和《跳水》两篇课文,想一想这两篇课文中人物的思维过程。
把你的发现和感受与周围同学交流一下。
2.交流完毕,请生自由发言,说出自己的发现。
《田忌赛马》中,孙膑通过仔细观察,发现只要调整马的出场顺序就能转败为胜;《跳水》中,船长在儿子万分危急的情况下,根据具体情况,综合考量,做出让儿子跳水的决定,最后使儿子脱险获救。
他们的机智和谋略不由得让人叹服。
师点拨总结:
在相同的环境中,面对同一件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就是人思维的不同。
思维不同,行动则不同,我们应该多学习一些思维方式,进而开拓自己的思路。
3.生活中,我们经常遇到一些问题,对于这些问题,我们应该理性思考,具体分析当时的情况,再选择恰当的方法解决。
三、词句段运用。
1.读一读加点字,你发现了什么?
(生交流)
(1)师点拨总结:
①每组两个词语,加点字都相同,而且第二个词是对第一个词的加点字的解释。
②第二个词的两个字都是近义词,表示相近的意思。
(2)在平时的学习中,我们经常能遇到这些有趣的词语,要把它们积累下来。
除了上面这些,你还知道哪些含有近义词的词语呢?
(见多识广 高瞻远瞩 调兵遣将 狂风暴雨 千辛万苦 七拼八凑 古月言乱语)
2.读一读,注意加点的部分,你是否有过同样的体验?
选择一种体验写一写。
点拨:
第一句话中,通过放大人们的感受,突出了时间的漫长,人们等待的焦虑;第二句话中,通过罗列一组表示时间漫长的词语,突出了时间变化之快。
示例:
两点,两点半,三点,三点半……他一次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部编人教版五 年级 下册 语文 单元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