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docx
- 文档编号:888382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3.94KB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docx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语文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
2019-2020年高一语文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 张兰芬
一、导入:
有这样一个传说:
有位老太太做寿,她的子孙请来唐伯虎为她题诗。
全家大小及亲朋好友争着来看。
唐伯虎挥笔写了第一句“这个婆娘不是人”,举座皆惊;写了第二句“九天仙女下凡尘”,众人由吃惊转为喝彩;写了第三句“儿孙个个都是贼”,在座的由喝彩转为惊怒;写完最后一句“偷得寿桃献至亲”,大家无不拍手叫好。
这短短四句、二十八个字的祝寿诗,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让人忽惊忽喜,真是一波三折,跌宕生姿。
二、述要:
无论侧重写人的记叙文,还是侧重写事的记叙文,都少不了写事件。
对于事件的叙述如果一泻无余,那就好像在一马平川上看风景,从头看到底,读来没有情趣;叙事曲折回旋,波澜起伏,才会扣人心弦,引人入胜。
要写好情节曲折的记叙文,除了具备对客观事件的正确认识和严密清晰的表达思路以外,关键还在于写作技巧的运用,在于如何组织材料。
《红楼梦》中的大观园,景致可谓幽深奇巧了,可是人们一进大门,看到里面的却是“一带翠嶂挡在面前”,看不到里面的景色。
贾政解释得好:
“非此一山,一进来园中所有之景尽入目中,更有何趣?
”宝玉的题词也妙:
“曲径通幽。
”这给我们启示:
文章的结构布局同园林的布局一样大有讲究,即不可太直太露。
如何写出事件的波澜呢?
方法很多,如“巧合法”、“误会法”、“悬念法”、“张弛法”、“虚实法”、“翻转法”、“因果法”、“照应法”、“断续法”等。
下面重点向同学们介绍四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一)、悬念法
悬念法就是设置一个个悬而未决的矛盾,使情节回旋推进,给人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读过《三国演义》的同学对“用奇谋孔明借箭”这一节一定不会忘怀,就是因为作者叙事时设下了一个个悬念:
周瑜有意刁难、陷害诸葛亮,限令他在短时间内造箭十万,一向精明的诸葛亮这一回似乎很糊涂,竟然当众立下军令状,“三天后江边搬箭”;并莫明其妙地向鲁肃借用船只、军士、、布幔草束……一连串的悬念使情节的发展峰回路转,变化莫测,不能不叫人产生悬念和期待。
假若作者在叙述这一事件时,采取“竹筒倒豆子”的方法,一下子就兜底翻出,说孔明早就定下巧计,如何如何去向曹操借箭,尽管周瑜一再刁难,他仍稳如泰山等等,这们读来就索然无味了。
(二)、误会法
“误会”源于人与人之间的错误理解;“误会法”是通过偶然反映必然的一种构思方法。
《醉人的春夜》写陈静自行车出了毛病,恰遇一个小伙子路过,不但不相助,还似乎有点幸灾乐祸。
小伙子告诉她修车地点,陈静以为他是个流氓,在玩手段诱她上当。
修好车子,小伙子要5元钱,陈静以为是“敲诈”。
其实小伙子没有反常动作,也不要修车费,这一连串的误会,就把简单的情节叙述得摇曳生姿,使文章顿生波澜。
(三)、翻转法
所谓“翻转”,是指记叙事件时,顺着一个方向铺陈渲染,把读者的注意力和情感愿望吸引到这个方向发展的一种可能性上去,层层推向高潮;达到顶点时,笔锋陡然一转,通过另一种结局的突然揭晓,掀起波澜,使读者对事件意义的理解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对菲利普朝思暮想、渴盼兄弟荣归故乡的心情渲染到无以复加的地步时,情节突然翻转:
他在游船上遇到潦倒落魄的于勒时像逃避瘟神似的摆脱了于勒。
这令读者不胜惊愕,感情骤然跌落,从而更深层次地理解了当时那个社会的人际关系。
(四)、张弛法
许多古今中外的名著,无论是鸿篇巨著,还是短篇杰作,那富有起伏的情节,时而骇浪滔天,时而风平浪静,令读者时而凝神屏息,时而舒眉吐气,始终牢牢地扣住读者的心弦。
其重要原因就是作者们善于安排文章各部分的内容,使紧张部分和平缓部分有机交叉,做到有张有弛,欲张故弛,张弛有度。
《水浒传》中《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是用张弛法结构情节的典型例子。
故事开端用“欲张故弛”的笔法,写林教头沧州遇旧知,善良安分,这是“弛”,接着写陆虞侯密谋害林冲,林冲怒不可遏买刀寻敌,这是“张”,读者的心悬了起来。
接着写林冲三五日“未见消耗”,“自心下慢”,不久又接管草料场,苟且偷安的故态复萌,情节又趋平缓,读者悬着的心也放下来,这就又形成一个“弛”。
陆谦火烧草料场,林冲忍无可忍,手刃仇敌,这又是一个“张”。
奸贼受惩,英雄雪恨,读者为之扬眉吐气。
整个情节就是这样一张一弛,疏密有致,紧紧攫住了读者的心。
“山无起伏,便是顽山;水无潆洄,便是死水。
”(脂砚斋语)中国园林的妙处全在”曲径通幽”,让你不时感到一阵意外的别有洞天的欢欣。
中国的文学也素来讲究曲折。
《今古奇观》《聊斋志异》以及古代大量章回小说中的故事,哪个不是逶迤跌宕、扣人心弦的?
同学们要把自已的作文写得波澜起伏,曲折有致,不可不重视上面所述的兴波之法,也不可不汲取优秀文学作品的成功经验和营养。
当然,我们对于文章的曲折生动性的追求,也要以如何有助于达到作品内容的准确性和深刻性为依据,切不可单纯为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故作惊人之笔。
三、点拨:
钥 匙
北京二中韩晓征
我转学时间不长,已经感到压力了。
这里的同学都很注重成绩:
学得好的受人尊敬,相反,就抬起头来。
我很努力,语文不错,可数学成绩却比较差。
我很着急。
眼看就要期末考试了。
班主任老师让我请同桌、班上数学最棒的同学帮助我复习。
她的语文不怎么好,我们俩正可以互相帮助。
我跟同学们还不太熟,可对她印象挺深。
她白白净净,很文雅。
她有个习惯——爱笑,笑得厉害了,就要流泪,尤其是听我说笑话的时候。
放了学,我马上把老师的意思告诉她。
她听了,微微一笑,低头想了想。
“行啊,不过,这两天我的事挺多……”
“那,怎么办呢?
要复习也就在这两天了。
”我不想让她为难。
听说她考试前总要列一个详尽的复习提纲,我就说:
“这样吧,先借给我你整理的复习提纲吧,我明天就还你。
”一边把我整理的语文复习要点给了她。
“行啊,”她笑着接过我的《要点》,“可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
你看……”
“没关系,我跟你取一趟吧。
”
“我家可远呢!
”
“不怕,我有月票。
”
“那……好吧。
”
我们上车了。
大概是两个人就伴儿的缘故吧,说说笑笑的就到了。
估计不过是五六站的路。
这里是一片新建的住宅区,一栋栋高大的楼房挺立着,真神气。
我忍不住问:
“你家在哪栋楼?
”
她朝前边示意了一下,我顺着看过去,有好几栋呢,“到底是哪个呀?
”
“嗯,从这儿数,第四栋。
”那是一栋六层大楼,楼身略带粉红色,“真好看。
你住几层?
”
她又微微一笑。
“你猜猜?
”
“一层?
……二层?
……嗯,四层?
……怎么还不对呀?
”
“六层。
”她说。
“那,是哪扇窗子?
”我望着六层上的那些窗户,“是那扇摆着花的吗?
”她笑着摇摇头,“是那扇开着玻璃窗的吗?
”她还是摇头。
“哦,我知道了,是那扇挂着黄色窗纱的吧!
“她含笑默认了。
我高兴地说:
“多漂亮的黄色呀!
是你自己选的吧?
”
“嗯,不过,那种颜色叫鹅黄,是黄色里很淡雅的一种。
”
哦,原来一种颜色还分好多样哪。
看看那窗纱,又看看她,我不禁拉着她的手,上楼——倒像我是主人了。
我们说笑着上了六楼,到了左边的门前,她停下了,打开书包找什么东西。
我问:
“怎么啦?
”
她又翻了翻书包后面的夹层,终于抬起头来,苦笑着说:
“真对不起,我忘带钥匙了。
”
我真有点失望,要走;可一想她得等她家人下班回来才能进去,一定很寂寞,就想陪她一会儿。
她半急半笑着让我走,我不肯。
我忽然想起个笑话来,就讲给她听:
四个旅客赶了很多的路,好不容易回到旅社,可是电梯坏了。
只得一层一层地爬。
她们住在第四十层。
为了减轻疲劳,规定每人讲一个故事。
等轮到最后一个人讲了,他们也上到了第四十层。
大家就要这个人讲一个最简短而又最悲伤的故事。
那人把眼一瞪说:
“我把咱们房门钥匙落在楼下的汽车里了。
”
她听了,捂着嘴咯咯地笑了起来。
不一会儿,就流眼泪了。
她赶快从兜儿里掏出手绢儿——“当啷”,一个发亮的东西蹦出来,掉在地上。
天色暗了,那个东西却更刺眼。
她愣着,刚才那一丝笑纹却僵在嘴角上。
愣了好久,我俯下身去,捏起那枚发亮的东西,放进她有些颤抖的手上。
她开了门,刚跨进去,“咔”,猛地把门碰上了。
我呆呆地站着,泪水一下子涌了出来……
这篇文章情节很完整也很曲折。
文章刻画的“她”是“班上数学最棒的”,但心地狭窄,唯恐人家超过自己,因此当“我”向她借复习提纲时,她先以“我把提纲放在家里了”、“我家远着呢”作托辞,最后竟以“忘带钥匙”来假托,不肯借。
情节屡次转折,较能吸引读者。
(1)文章用“翻转法”来构思情节,钥匙的出现是文章的高潮所在,在结构上形成了奇峰突起、江河陡转之势,它出乎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2)用伏笔和照应的手法写她的“笑”和“流泪”,这是显示作品内容的连续性、完整性的重要手段,也是使行文曲折的有效方法。
(3)在高潮来临前,作者不惜笔墨、不厌其烦地描写问楼、认房、上楼、讲笑话等内容,为情节的高潮蓄势,不断强化读者的期待心理,使矛盾爆发情节突转时具有飞瀑流泉从天降的艺术效果,造成读者心灵的强烈震撼。
(4)运用了误会法。
文章中的“我”对她的屡次托辞,不仅不生疑,反而信以为真,使情节步步发展,层层铺垫,引人入胜。
四、升格:
(一)待升格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黄晶宇
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
“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
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
“自己走回家?
”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
我------不走了。
”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
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
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
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
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我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
“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
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一肚子的气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
”“要不要我送你回家?
”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
(二)升格意见:
《拐角处的眼神》不能说文笔有多美,但是作者用朴素平实的语言叙述了父亲在我“受伤”以后的行为态度,较好地表现了父爱的那一份深沉和独特,情节也有一定的起伏变化。
不过,同学们仔细读读,会发现文中尚有须作修改,方能更好地写出事件的波澜。
比如:
文章开头可用“因果倒叙法”设置悬念,由父亲在拐角处的独特眼神来引出一段父子之情,使读者看了开头就产生一种悬想和期待。
文中还可以增加一些照应,如文中“我”在拐角处看到老爸的身影后,会怎么想?
为什么会有一种暖流流遍全身的感觉?
交待老爸“特别”的行动及其所蕴含的感情,同时写出“我”的感情的变化,这也能使文章产生波澜。
结尾可用翻转法,写父亲为我准备疗伤药品等细节凸现父爱,使情节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强化父爱的深沉和浓烈。
原文内容比较单薄,可以用断续法在文中穿插一件凸现父爱的童年往事。
文字不要太长,但是对表现父爱能起补充烘托的作用。
可用“眼神”串联穿插的文字,使行文细密严谨摇曳多姿。
(三)升格后作文
拐角处的眼神
江苏省梁丰高级中学黄晶宇
那臃肿的显得笨拙的身影,那习惯性皱着眉的脸,还有那双正盯着我的充满关爱的眼睛……在马路的拐角处,在与我对视的那一刹那,他立刻转过身,跨上自行车消失在人群中,再也没有回头。
但我还是认出了那眼神,我再熟悉不过的眼神。
顿时一种十分奇妙的感觉流遍了全身---
几分钟前,我在篮球场上摔伤了膝盖,回家途中正好遇上下班的老爸,“带我回去吧,我实在痛得走不动了!
”
老爸先是惊讶地看着我的伤口,盯了几秒,皱了皱眉说:
“这点小伤算什么,要打球就得付出代价,自己走回家!
”
我以为那只是一句玩笑,很自觉的往车上坐。
不料老爸把我推开,自顾自地,飞快地骑走了,远远抛下一句话:
“自己走回家!
”
我是父母的宠儿,我一直是这么认为的。
但我从来没有想到,在我最需要帮助的时候爸爸居然冷漠地抛下了我。
我看着他远去的背影,又看了看自己血肉模糊的膝盖,一阵凉风吹过又是一阵钻心的疼痛……
“自己走回家?
”我心里又是气愤又是委屈,“虎毒还不食子呢!
我------不走了。
”不过一想,万一不马上清洗,伤口发炎怎么办?
苦的还不是自己,干嘛和自己过不去呢!
于是我憋了一肚子的气一瘸一拐往家走。
然而就在几分钟后,我便在马路的拐角处又看到了老爸的身影------
飞快骑走的老爸其实并没有骑出多远,离我不远的某个角落,他用他的眼神守护着我,就因为老爸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似乎立刻明白了先前老爸那句话中的另一层意义,明白了他那一份深藏的爱。
我也想起了他曾对我说过:
“人生的路很长,父母不可能一辈子都牵着你走,自己学走路时难免要摔交,但是你从哪里摔倒了就要从哪里爬起来,有麻烦也要学着自己解决,不能总是依赖父母。
”
这时,我开始觉得伤口已不那么疼了。
爸爸在看我伤口时的那种惊讶的神情和随后的那个习惯性的皱眉,都是我所熟悉的,然而他在拐角处的那个眼神我更感到熟悉。
那眼神牵起了一串往事。
小学三年级时我刚学游泳,老爸把连狗刨都没练熟的我往深水区一扔,任由我“自生自灭”,当我在水中“挣扎”的时候,我无意中看到他的眼神,充满希望和关爱地追随着我。
当他把我从水中拖出来时,他又是帮我捶背又是哄我说为我买好吃的。
我当时只知道害怕的哭,然后是傻傻地笑,现在想起来又是另一番滋味。
这样想着,一肚子的气也消了,顿时觉得浑身轻松。
在路上我这负伤的人是那么抢眼,有好心人说,“小兄弟,不要紧吧。
”“要不要我送你回家?
”都被我用老爸的“名言”婉言谢绝了,“我能行,我能自己走回家!
”
推开大门,我一眼便看见了桌上的二个棕色小瓶——一瓶是双氧水,一瓶是紫药水。
书房里,只看到老爸一个背影——他正在看报。
他的肩膀似乎是动了一下,但还是没有起来:
“自己擦药吧。
五、激活:
1、把全班同学分为四个小组,每组分别以“夜深了”、“下雨了”、“上学路上”、“车站”为情境性话头,在第二课堂开展说话接龙活动,要求说得连贯,说出故事,说出波澜。
(略)
2、门,我们每天进进出出,人的一生也会进进出出各种各样的“门”。
但我们有时却入不了“门”,有时又出不了“门”;有时摸不着“门”,有时打不开“门”;有时希望关着门,有时又渴望敞开门------门里门外、门前门后不知发生过多少故事,给我们带来多少喜悦、多少烦恼、多少启迪、多少警策。
请以“门”为题写一篇记叙文,题材、篇幅不限,叙事要有波澜。
(略)
【写作示例】
窃贼
(法)阿·康帕尼尔
“是的,我是个窃贼。
”老头伤心地说,“可我一辈子只偷过一次。
那是一次最奇特的扒窃。
我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
”
“这没有什么稀奇的。
”我打断他道。
“请让我说下去。
当我把偷到的钱包打开装进自己的衣兜时,我身上的钱并没有增加一个子儿。
”
“那钱包是空的?
”
“恰恰相反,里面装满了钞票。
”
我走近那老头,又给他斟了一杯葡萄酒。
他开始讲述自己的经历:
当时,我乘火车从斯米纳到苏萨尔去。
那是个匪盗经常出没的地区。
我坐的是三等车。
车厢除我而外,就只有一个衣衫褴褛,正在酣睡的汉子。
他的左脸颊上有一块明显的伤疤。
从相貌到衣着,这家伙看起来都像一个罪犯。
我想换一个车厢,可是车厢之间没有连通的门,于是,我只好硬着头皮单独同这个危险的家伙共处三个小时。
火车行使在前不挨村,后不着店的荒野,车上的旅客寥寥无几。
在这种环境里,要杀死一个人,然后把尸体从车窗扔下去,简直是小事一桩。
外面的天渐渐黑了下来。
我两眼死死盯着车里的警报器。
可是,后来,我打了一会儿盹儿。
我刚睁开眼睛便发出一声惊叫。
因为陌生的旅伴正弯腰站在我面前,锐利的双眼盯着我,乱蓬蓬的胡须已经触着我的面颊。
我吓得一下子蹦起来,想去拉警报器。
可是那人抓住我的手臂,哀求似的看着我,说:
“您不用害怕。
我正要请求您允许我坐在您身边用您的毯子搭一搭我的身子,我感到很冷。
”“真的吗?
”我松了一口气,歉疚地动了一下身子,让他坐到我身边。
“是的。
”那人说,“我多么喜欢做一个小偷啊!
我的整个性格,所受的教育和成长的环境,都注定我特别适合这一职业。
可是……我不能去偷。
”
“是什么阻止你去偷呢?
”我好奇地问。
“长着这样一副相貌,我怎么能够去偷呢?
无论我走到哪里,大家都提防着我,要是碰巧有人的东西正好被人偷,第一个被怀疑的对象就是我。
”
我瞅着他那张窃贼一样的面孔,脑海里闪出了一个鬼主意:
我要是试着把这个总不走运的窃贼的钱包偷过来,那将是一个多么精彩的恶作剧啊!
眼疾手快,不动声色,上帝保佑!
几分钟后,窃贼那鼓鼓的钱包就被放进了我的右边衣袋。
火车停下后,我的旅伴竟免了我再劳神去换车厢。
他站起来对我说:
“我到家了。
谢谢您,祝您旅行愉快!
”
我等他下了车,急忙从衣兜里掏出偷来的钱包。
一见那钱包,我顿时目瞪口呆:
手里拿的正是我自己的钱包。
那家伙趁我听他诉苦的当儿,神不知鬼不觉地把我的钱包偷走了。
幸好趁他不注意时,我又把它偷了回来。
“这是我一辈子惟一的偷窃行为。
钱包偷到手了,可我的钱并没有因此而增加一分。
你看见了吧,我并没有骗你。
”
老头的故事讲完了,我就急忙站起来,大方地付过酒钱,转身走了。
我这样做,完全是有原因的:
在他向我讲述自己偷窃经历时,我用我那训练有素的灵巧的手指,将他的钱包拈过来装进了自己的衣兜。
我急切地想知道那钱包里究竟有多少钱。
我相信,老头所说的那种巧遇,这次绝不会重演。
我肯定不会从自己的衣兜里掏出自己的钱包来,因为我身上从来不带钱包。
拐过一个街角,我把手伸进自己的衣袋。
天哪!
里面什么也没有!
这老家伙太鬼了!
他第二次偷回了自己的钱包。
第二次?
谁知道他自己偷了自己多少回呢!
简评:
这个故事发生在三个窃贼身上,内容不复杂,让人回味的东西却很多。
首先,故事具有很强的曲折性,文章的主要人物是那个老窃贼,不知是他幸运,还是倒霉,“一辈子只偷过一次”,谁曾想,所偷的对象竟是同行,他偷的钱包是同行刚刚偷到的自己的钱包。
同样的“遭遇”又在“我”身上发生,情节回旋推进。
另外,引人入胜的原因还在于作者创作技巧的使用,如层层设置悬念,先设置“偷了一个装满钱的钱包”,“但身上却没增加一个子儿”的开头,引起读者的兴趣,接着又用插叙,交待下面的情节,接下来又连着几个悬念,始终吊着读者的胃口,而在文章的最后才推出意料之外的结局。
这个故事由始至终令人兴味无穷,而作者运用技巧的创作过程是非常娴熟的。
使我茫然的一件事
李靖
夕阳西沉,暮色笼罩了一切。
我迎着秋风走过一条又一条路,索然无味地寻找早已搬迁得不知踪影的车站,任凭零落的枯叶被我踩得“吱吱”直响。
忽然,一阵狂风夹着细沙扑面打来,我不禁打了一个寒噤,深秋的一切都让人感到惆怅。
我好不容易走到延安西路,这里残秋的夜景却繁华依旧。
商店门口招牌上的霓虹灯忽闪忽闪的,煞是好看。
人行道上匆匆赶路的行人还是不少。
马路上一辆接一辆的汽车带着寒风的呼啸远去。
但是,我所注意到的,既不是霓虹灯的变幻无穷,也不是那些西装革履打扮入时的人们,更不是穿梭不息,来来往往的汽车,而是一个不起眼的瑟缩着身子的老太太。
她的身材又瘦又小,头上包着一块黑色头巾。
灰色的外套已经泛黄,小小的脚上套着一双老式布鞋。
一阵风吹过,老人抖得更厉害,衣衫的波动也更大了。
她的头低低地沉着,几乎埋进黑色头巾里。
无论灯光有多亮,我也看不清她的脸,只看到她的鼻梁上架着一副老花眼镜,颤颤地发抖。
或许她视力太差,或许她步伐太缓。
正当老人小心翼翼地盯着地面过马路时,一辆自行车从她左侧疾驶而来,不偏不倚,正好撞在她的身上。
“噗”一声,老人应声倒地。
人行道上霎时围拢了许多人,个个都带着一抹惊奇的神色。
自行车横在地上,车轮飞快地转着。
肇事者竟是一个穿着笔挺西装的年青人。
他环顾左右,满脸不耐烦地对着老人喊:
“起来!
起来!
”
老太太伏在地上,头垂得更低,仿佛没有听见四周杂乱的声音,两只手在地上不停地摸索着。
路边的灯光柔和地洒在了她的身上,虽然看不清她的脸,但她那干枯的手在灯光下更显得脉络分明,僵直如枯树枝一般。
忽然,人群里有人喊起来:
“眼镜,眼镜。
”我望了望四周,啊!
眼镜,就在路中央。
我刚想一步上前拾起眼镜,又一辆自行车擦身而过,车轮恰好从眼镜上辗过。
可是,骑车人头也不回就扬长而去。
眼镜,哪能不碎?
我望着地上眼镜的碎片,低低地叹了一口气,却听见老人低语:
“眼镜,我的眼镜……”我不顾众人惊诧的目光,过去扶她起来,又把她搀到人行道上。
这时,人们渐渐散去,只留下一阵阵嘲讽的讥笑声,肇事者也若无其事地推起车走了。
只有老人仍在梦呓般地喃喃道:
“眼镜……”
我拾起眼镜框架交给他,她一下子呆住了,半晌说不出话。
我依然看不清她的脸,但是我猜想她这时的表情一定很木然。
过了一会儿,她悄悄地推开了我扶她的手。
幸好,她被车撞的伤不太重。
她慢慢地,蹒跚地,一步一步地往前走。
她确实老了,老得无力了。
可是却没人肯帮助她、关心她。
她,就像是残秋里的落叶。
延安路上耀眼的灯光早已远离了我们。
现在我们正面对的是一条黑洞洞的,深不见底的窄弄堂。
老人头也不回径直走了进去,推开了一扇漆黑的门……
树上又飘下了一些树叶。
一阵风起,一片片枯叶漫天飞舞。
在这深秋之夜,我的心情十分茫然。
社会上至今犹存的这种现象为什么不能像残秋那样一扫而过呢?
人与人之间能不能多一点道德,多一声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呢?
我带着满腔的同情和满腹的疑问游荡在残秋的大街上……
简评:
自行车撞倒老太太,肇事者却视而不见,逃之夭夭,此类现象在街头巷尾偶有发生,但作者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从中提炼出一个重大的社会主题:
在社会上,人与人之间,要多一点道德,多一点理解,多一点温暖,多一点爱,对危害社会公德的悖逆行为要像“秋风扫落叶”。
这篇习作采用了散文的笔法——托物言志。
即借助于对某一景物的记叙、描写,通过抒情、议论来表达作者的思想观点。
文章先叙后议,结尾借“飘下了一些树叶”来衬托“我”那“十分茫然”的心情,接着运用议论、抒情的笔触来表达作者鲜明的爱憎。
【写作练习】
1.以“记一件刻骨铭心的事”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指导
这类作文多以真情见长,行文时我们应当设置并渲染典型环境,力求用环境来烘托气氛;叙事时,切忌平铺直叙,应适当地采取倒叙或插叙的方式为文章增色;情节发展的过程中,要设置矛盾冲突或障碍,使读者心情跟着文章情节回旋,达到引起读者共鸣的目的。
取材不在于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高一语文 写出事件的波澜写作教程 语文 写出 事件 波澜 写作 教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