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化学溶解现象.docx
- 文档编号:888212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3
- 大小:61.08KB
初三化学溶解现象.docx
《初三化学溶解现象.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初三化学溶解现象.docx(1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初三化学溶解现象
初三化学
主讲教师:
薛磊(苏州立达中学)
教学内容
第六章溶解现象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了解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2.认识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以及能够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3.认识物质的溶解度曲线
4.认识结晶的两种方法和应用
能力目标:
1.能够从定义判断某溶液是否是饱和溶液
2.能够通过物质溶解度曲线解决一些具体问题
3.能够初步学会有关溶解度的计算
情感目标:
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的探究意识,能够利用已学的溶液知识来了解其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方法指导】
第三节物质的溶解性
一.影响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1.溶解性:
一种物质(溶质)溶解在另一种物质(溶剂)中的能力。
2.探究实验:
物质的溶解性的影响因素的探究实验
试管
1
2
3
4
5
6
7
物质
1gNaCl
1g蔗糖
1gCa(OH)2
3gKNO3
3gKNO3
5mL食用油
5mL食用油
溶剂
5mL水
5mL水
5mL水
5mL水
5mL水
5mL水
5mL汽油
温度
室温
室温
室温
室温
加热
室温
室温
现象
全溶
全溶
不全溶
不全溶
全溶
不溶
溶解
结论:
(1)由2、3可知,不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有所不同;
(2)由6、7可知,同一种物质在不同种溶剂中的溶解性也有所不同;
(3)由4、5可知,同种物质在同种溶剂中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性也有所不同。
因此,我们可以得到,影响固体物质的溶解性的因素为:
溶质、溶剂的性质,温度等。
应用:
我们利用其他溶剂来溶解水不能溶解的物质
如:
氯仿溶解有机玻璃;酒精溶解香精;香蕉水用来溶解油漆等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
(1)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不饱和溶液:
在一定温度下、一定量的溶剂中,还能继续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
注意点:
a.必须要指明一定温度、一定质量的溶剂。
在某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对某种溶质来说已经是饱和了,但是改变温度或者改变溶剂的量,就可能使溶液变得不饱和溶液了。
如:
20℃时,100g水中溶解了31.6gKNO3恰好得到了饱和溶液;如果是31.6gKNO3溶解在200g水中,就得到了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了;相似的,25℃时,100g水中溶解了31.6gKNO3得到的溶液也同样是不饱和溶液。
b.必须指明是何种溶液的饱和溶液或不饱和溶液。
对于某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仅是指不能再继续溶解某种溶质,而其他物质可能还能继续溶解。
如:
20℃时,一定量的NaCl饱和溶液中,加入一定质量蔗糖,还可以继续溶解。
(2)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的判断依据:
在不改变温度等其他条件下,往溶液中再加入该溶质,观察是否能够继续溶解。
如果能够继续溶解,则在此温度下,该溶液是该溶质的不饱和溶液,而不能继续溶解,则为饱和溶液。
(3)饱和溶液和不饱和溶液的相互转化
一般情况下,
当然,也具有特殊情况。
(4)一定温度下,大多数物质在一定量的溶剂中都能形成其饱和溶液,而如酒精等,能与水以任意比例混溶,所以不具有其饱和溶液。
(5)浓溶液、稀溶液与饱和溶液、不饱和溶液的关系
浓溶液和稀溶液是为了粗略地表示溶液中溶质含量的多少。
浓溶液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里含有较多溶质的溶液;稀溶液则是指一定质量的溶剂中含有较少溶质的溶液。
饱和溶液不一定是浓溶液(如常温下的熟石灰饱和溶液,100g水中最多能溶解的Ca(OH)2为0.17g,为稀溶液。
),不饱和溶液液不一定是稀溶液。
但是,对于同一种溶质的溶液而言,在一定温度下,饱和溶液一定比其不饱和溶液要浓。
二.物质溶解性的定量表示
1.固体溶解度
(1)定义:
在一定温度下,某溶质在100g溶剂(通常溶剂为水)里达到饱和状态时所溶解的质量。
溶解度是为了定量的表示物质的溶解性强弱。
(2)理解定义中的注意点:
a.定温:
一定要指明温度。
因为某种固体物质在不同的温度下,溶解度有所不溶,故只有指明温度的溶解度才有具体的意义;
b.定量:
溶剂的质量有规定的值,为100g。
溶解度是相对于100g溶剂中溶解的固体质量,并非是100g溶液;
c.定态:
溶液必须是饱和溶液的状态。
所谓饱和状态,可以理解为在一定温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剂里,溶质溶解的最大量;
d.定性:
固体溶解度有单位,为克(g)。
(3)溶解度的意义
如:
20℃时,NaCl固体的溶解度为36g。
表示在20℃时,每36gNaCl固体溶解在100g水中恰好形成其饱和溶液
也可表示在20℃时,每100g水中最多溶解NaCl的质量为36g。
2.溶解度曲线
(1)同一种物质在水中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而变化,这种变化用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来表示
(2)溶解度曲线的意义:
a.溶解度曲线上的每一点表示的是物质在某温度下的溶解度,即每一点都代表的是该温度下的饱和溶液,或者说是相应的温度下达到饱和时,100g溶剂里最多溶解溶质的质量。
b.在溶解度曲线下方的某一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100g溶剂中溶解的溶质未达到最大值,是该温度下的不饱和溶液
c.在溶解度曲线上方的某一点,表示过饱和溶液
d.两条曲线的交点表示的是在该温度下两种物质具有相同的溶解度。
3.溶解度曲线的变化规律
a.大多数的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随着温度的上升而增加的,如KNO3等属于“陡升型”;
b.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变化影响不大,如NaCl等属于“缓升型”;
c.极少数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是随温度的升高反而降低的,如Ca(OH)2等属于“下降型”。
4.溶解度曲线的应用:
a.查找某物质在某一温度下的溶解度;
b.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的大小;
c.了解温度变化对某物质的溶解度的影响及变化趋势;
d.根据曲线进行有关溶解度的计算(注:
溶解度曲线中隐含条件为:
溶剂质量为100g)
5.影响气体物质溶解性的因素
气体在水中的溶解度除了与气体和水的性质有关之外,还与压强及温度有关。
气体的溶解度随着温度的升高而降低,随着压强的增大而增大。
三.物质的结晶
1.晶体与结晶
(1)晶体:
是从溶液中析出的具有规则的几何外形的固体
(2)结晶:
在一定条件下,在溶液中析出晶体的过程称为结晶。
2.结晶的方法
(1)蒸发溶剂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小的的固体溶质,即缓升型的物质。
如蒸发海水获得食盐;
(2)冷却热饱和溶液法:
或称降温结晶法。
适用于溶解度受温度影响较大的固体溶质。
如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来获取硝酸钾晶体
注意:
固体溶质析出晶体后,往往需要过滤来获得晶体。
【典型例题】
例1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一定量的溶剂里,不能再溶解某种溶质的溶液叫做这种溶质的饱和溶液
B.饱和溶液的浓度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
C.在一定温度下,稀溶液一定是不饱和溶液
D.饱和溶液与不饱和溶液之间可以相互转化
分析:
描述溶液的饱和与否,一定要指明温度和一定质量的溶剂,而A中没有指明温度,所以A不对。
饱和溶液的浓度不一定大于不饱和溶液的浓度,如,微溶于水的氢氧化钙,在一定温度下达到饱和时仍然是很稀的溶液,而对于易溶于水的物质,如硝酸钾而言,即使溶液浓度相当大,也不一定是饱和了。
故B、C不对。
答案为D
例2现有某温度下的质量分数相等的两份硝酸钾溶液,它们的质量都是100g,甲同学把其中一份溶液蒸发掉2.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2g晶体,乙同学把另一份溶液蒸发掉5g水后,恢复到原温度,析出4.5g晶体。
该温度下,硝酸钾的溶解度为_________。
分析:
计算溶解度的关键是:
在指明温度的情况下,还要注意溶解度对应的溶液一定是饱和溶液,溶剂的质量是100g。
故本题解答的关键是,首先要分析这两份溶质质量分数相等的溶液是不是饱和溶液。
判断的方法是:
两个比值是否相等,若相等则是饱和溶液,若不相等则是不饱和溶液,
显然不相等,所以是不饱和溶液。
我们把乙同学蒸发水的过程“分成两段”处理,第一段与甲同学完全相同,即蒸发2.5g水后,恢复到室温,析出2g晶体,此时应该是饱和溶液了。
继续蒸发(5-2.5)g水,恢复到原温度,此时析出硝酸钾晶体为(4.5-2)g。
设该温度下的硝酸钾溶解度为S,则
例3试分离出硝酸钾中混有的NaCl杂质
分析:
本题要求分离硝酸钾与氯化钠组成的混合物。
根据题意,在混合物中的硝酸钾含量大,氯化钠的含量小。
根据两种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特点,硝酸钾的溶解度随着温度降低显著减少,氯化钠的溶解度随温度影响较小。
因此,可采用冷却热的硝酸钾饱和溶液,使硝酸钾结晶析出晶体,再过滤获得较为纯净的硝酸钾晶体。
答案:
先将混合物溶于热水中制得硝酸钾的饱和溶液(由于氯化钠的含量小,氯化钠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较小,可能不析出晶体。
过滤,滤出硝酸钾晶体,氯化钠遗留在溶液中)
【同步练习】
一、选择题
1.提纯含有少量泥沙的粗盐,下列操作顺序正确的是( )
A 过滤、蒸发、结晶、溶解 B 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C 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D 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2.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 )
A 海水一经降温,就会有大量食盐晶体析出
B 加热蒸发硝酸钾溶液,开始时就会有大量硝酸钾晶体析出
C 硝酸钾的饱和溶液还可以溶解硝酸钾
D 将析出硝酸钾晶体后的溶液再冷却,仍然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3.粗盐提纯实验必须使用的一组仪器是( )
A 烧杯、玻璃棒、漏斗、蒸发皿、酒精灯B 量筒、烧杯、试管夹、蒸发皿、铁架台
C 漏斗、玻璃棒、镊子、蒸发皿、铁架台D 试管、量筒、药匙、玻璃棒、酒精灯
4.20℃时,有二杯饱和的A溶液:
甲杯盛100克,乙杯盛150克,在下列条件下,两杯溶液中析出晶体质量相同的是( )
A 两杯溶液都降温至10℃ B 同温下,甲杯蒸发掉10克水,乙杯蒸发掉60克水
C 甲杯加25克A溶液,乙杯减少25克A溶液 D 同温下,两杯都蒸发掉30克水
5.把t℃时的硫酸铜饱和溶液冷却到室温时,观察到的现象是( )
A 溶液变为无色 B 有白色沉淀析出 C 有蓝色晶体析出 D 无变化
6.25℃时50克水中最多溶解5克X物质,60℃时100克水中最多溶解10克Y物质,则X和Y的溶解度相比( )
AX>Y BX<Y CX=Y D 无法比较
7.t℃时某溶液200克,蒸发掉20克水后,析出8克晶体,又蒸发20克水后析出晶体12克,则t℃时某物质的溶解度为( )
A 40克 B 50克C 60克 D 100克
8.分离下列混合物,按溶解、过滤、蒸发的顺序进行操作的是( )
A.酒精和水 B.氯化钠、硝酸钠
C.铜粉、铁粉 D.实验室制氧气完全反应后的剩余物
9.从氯酸钾制取氧气剩下的残渣中回收氯化钾和二氧化锰,下列实验操作顺序正确的应该是( )
A.溶解、过滤、蒸发、结晶 B.过滤、蒸发、结晶、溶解
C.溶解、蒸发、过滤、结晶 D.溶解、蒸发、结晶、过滤
10.t℃时,将两份质量分数相同的A物质的不饱和溶液,其中一份蒸发去20克水(温度不变),另一份加入7克A物质,都能使其成为饱和溶液,则t℃时A物质的溶解度为( )
A.7克 B.14克 C.35克 D.70克
11.20℃时
的饱和溶液两份,甲为100克,乙为150克,温度不变,将甲蒸去10克水析出晶体m克,乙蒸发去20克水析出晶体n克,则m和n的数值关系表示正确的是( )
A.n=2m B.m=n C.m=2n D.无法确定
12.下列过滤操作不正确的是( )
A.玻璃棒下端要靠在三层滤纸处
B.滤纸边缘应低于漏斗边缘,多余部分要剪去,并用水润湿贴紧,不留气泡
C.过滤时将液体沿玻璃棒注入过滤器,并使液面高于滤纸边缘
D.漏斗下端紧靠烧杯内壁
13.蒸发时,下列操作不正确的是( )
A.开始析出晶体后,要用玻璃棒搅拌液体
B.向蒸发皿中注入液体量不超过其容积的2/3
C.等液体完全蒸干,才停止加热
D.蒸发皿中出现较多量固体时停止加热
14.在“粗盐提纯”中,将粗盐加水溶解,除去不溶性杂质的方法是( )
A.蒸发 B.过滤 C.结晶 D.加热
15.根据下列各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能通过一次结晶,便可将x,y两种物质基本分离的是( )
二、填空题
1.把食盐水放在敞口容器里,让水分慢慢蒸发,溶液首先达到_____,继续蒸发就会有_____析出。
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不大的固体物质,一般就采用_____的方法得到固体。
2.多数物质热的饱和溶液降温后,就会有_____析出,对溶解度受温度影响变化大的固体物质,欲获得晶体一般就采用_____的方法。
3.某溶液析出晶体的母液,当温度不变时是_____溶液(饱和或不饱和)。
4.过滤装置中,滤纸应_____漏斗内壁,滤纸的边缘应比漏斗口_____,漏斗下端的管口_____烧杯内壁,倾倒液体时用_____将液体引入过滤器,过滤器里的液面要_____滤纸过缘。
5.除去铜粉中混有的少量铁粉的方法是先入_____,反应完全后进行_____。
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
6.从混有少量泥砂的食盐中提取氯化钠的主要操作步骤是
(1)_______;
(2)_______;(3)_______。
实验中使用次数最多的仪器是:
_______。
7.温度为t℃的硝酸钾溶液,恒温蒸发出A克水时,析出晶体a克;再恒温蒸发出A克水时,又析出晶体b克(a≠b),回答下列问题:
(1)析出晶体的质量关系是a_______b(填“>”或“<”=)
(2)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是_______克。
8.t℃时,某硝酸钾溶液100克,恒温蒸发掉10克水,析出了2克晶体,再恒温蒸发掉10克水,又析出了4克晶体,则在t℃时,原来100克溶液是_______(饱和、不饱和)溶液,硝酸钾在t℃时的溶解度为_______克。
9.在蒸发液体时,应把液体倒入_______里进行加热,在加热过程中要用玻璃棒_______,防止_______。
三、实验题
实验室里用结晶法分离氯化钠和硝酸钾的混合物,以得到纯度较高的氯化钠和硝酸钾。
(1)实验步骤分为五步:
①过滤②第二次过滤③降温使晶体析出④加热蒸发溶剂至有部分晶体析出⑤加热溶解。
正确的操作顺序是(写编号)_______。
(2)第一次过滤应在什么温度下进行?
_______。
所得晶体是_______, 第二次过滤在_______温度下进行,所得晶体是_______。
(3)写出下列实验操作中所需仪器的名称:
过滤_______;蒸发溶剂_______;加热溶解_______。
四、计算题
1.30℃时氯酸钾的溶解度是10g,把44g30℃时的氯酸钾饱和溶液蒸干,可以制得多少g氯酸钾?
2.在50℃时,把6g氯化铵放入10g水中,所得溶液是否饱和?
溶液的总质量是多少?
(已知50℃时氯化铵的溶解度是50g)
3.105克60℃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20℃时,可析出晶体多少克?
(20℃时的溶解度为31.6克,60℃时为110克)
4.90℃时氯化铵饱和溶液340克,试计算:
(1)蒸发掉80克水后,温度降至90℃,析出多少晶体?
(2)把蒸发掉80克水后的氯化铵饱和溶液降温至40℃时,又析出多少克晶体?
(3)蒸发及降温共析出多少克晶体?
5.将42克60℃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30℃,求可析出多少克晶体?
(已知:
在30℃时溶解度为50克,60℃时为110克)
6.将20℃时,250克饱和溶液加盐至80℃时,需加入多少克才可使溶液重新饱和?
(已知20℃的溶解度为11.1克,80℃为21.4克)
7.将240克18℃时的饱和溶液冷却到0℃时,析出75.3克晶体,已知在0℃时的溶解度是115克,求在18℃时的溶解度。
8.把30℃时的饱和溶液442克,加热到80℃(并保持此温度)再加入100克,计算此时溶液是否饱和,若不饱和需再加入多少克才能饱和?
(已知:
30℃时的溶解度为10.5克,80℃时为38.5克)
五、创新题
1.A、B两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如图所示,烧相当于中盛有A、B两种物质80℃的混合液,且烧杯中尚有少量A、B固体,若将混合液冷却到30℃,变化情况是( )
A.溶液中A减少 B.溶液中B增多
C.溶液中B减少 D.溶液中A、B都减少
2.如下图是A、B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据图回答:
当B中含有少量A时,可以用_______法提纯
A.过滤 B.蒸发结晶 C.结晶 D.蒸发溶剂
3.t℃时,将100克和50克饱和食盐水各蒸发掉10克水,降温至t℃,分别析出a克和b克食盐,则下列判断正确的是( )
A.a<b B.a=b C.a>b D.无法确定
4.在过滤和蒸发操作中都需要用到的仪器是( )
A.烧杯 B.蒸发皿 C.漏斗 D.玻璃棒
5.有3克白色粉末,完全溶于10克热水中,冷却至室温时析出2克粉末,将这2克粉末再溶于10克热水中,冷却至室温析出1.5克粉末,据此可知原粉末是( )
A.混合物 B.纯净物 C.某一种盐 D.不能确定
6.在t℃时,100克水中加入m克碳酸钠或加入n克
均可以使溶液达到饱和,则m和n关系正确的是( )
A.
B.
C.
D.
7.由混有少量食盐的硝酸钾晶体,提取较纯的硝酸钾,可供选择的实验步骤和结论有:
①在较高的温度下制成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②在较低温度下制取该晶体的饱和溶液;③升高溶液温度;④降温至有较多量晶体析出;⑤过滤,得到的晶体即是较纯的硝酸钾;⑥过滤,硝酸钾存在于母液中,正确的操作步骤和结论是( )
A.①④⑥ B.①④⑤ C.②③⑥ D.②③⑤
参考答案
一、1.D
2.D
3.A
4.D提示:
甲乙两溶液都是饱和溶液,所以相同的溶剂溶解的溶质的量是相同的。
5.C提示:
析出的是蓝色硫酸铜晶体
6.D
7.C提示:
第二次蒸发才是从饱和溶液中蒸发掉水。
8.答案:
D 点拨:
首先弄清反应后的生成物是氯化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两者,一种溶于水,而一种不溶于水,可按上述的顺序分离。
9.答案:
A
10.答案:
C 点拨:
蒸发去20克水或加入7克A物质均能使溶液达到饱和,说明此时20克水中恰好溶解7克A物质。
11.答案:
A 点拨:
此题可通过计算进行比较,甲的溶解度为:
;乙的溶解度为
则
,即
。
12.答案:
C 点拨:
液面应低于滤纸边缘,以防止液体直接流下。
13.答案:
C 点拨:
这是对化学实验的考查。
14.答案:
B 点拨:
这种固体、液体混合物的分离方法,最简单最好的方法就是过滤,一步实验。
15.答案:
A 点拨:
两种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不同,一种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另一种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
二、1.饱和 食盐晶体 蒸发溶剂2.晶体 冷却热饱和溶液3.饱和4.紧贴 稍低 紧靠 玻璃棒 低于
5.足量稀稀盐酸或稀硫酸,过滤,(Fe+2HCl=FeCl2+H2或:
Fe+H2SO4=FeSO4+H2)
6.溶解,过滤,蒸发,玻璃棒
7.答案:
(1)<
(2)
点拨:
在没蒸发前的溶液,不知是否饱和,而第二次蒸发时,溶液已达到饱和,t℃时硝酸钾的溶解度为:
。
8.答案:
不饱和 40 点拨:
蒸发掉相同的溶剂析出的晶体不同,说明原来的为不饱和溶液
9.答案:
蒸发皿,不断搅拌,液体局部受热而溅出
三、
(1)⑤④①③②
(2)较高温度 较纯的氯化钠 室温 较纯的硝酸钾
(3)铁架台、铁圈、漏斗、烧杯、玻璃棒 铁架台、铁圈、蒸发皿、玻璃棒、坩埚钳
铁架台、铁圈、石棉网、烧杯、玻璃棒。
点拨:
氯化钠、硝酸钾均为固体,一要加热溶解;氯化钠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硝酸钾变化大,经蒸发溶剂后,氯化钠会结晶析出,过滤降温后,硝酸钾就会结晶析出,再过滤便得到硝酸钾;关于仪器的选择是考察学生对课本的掌握了解的程度。
四、1.可制得4g氯酸钾
2.饱和溶液 质量为15g
3.39.2克
4.
(1)57克
(2)30.2克 (3)87.2克
5.12克
6.需加入2.32克
7.18℃时溶解度为213克
8.溶液不饱和需再加入12克
五、1.答案:
C 点拨:
由图可知,A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减少;B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增大,题中指出烧杯中有少量A、B固体(80℃时),则说明是A、B的饱和溶液,当温度从80℃下降到30℃时,B从溶液中析出,而A还会溶解。
2.答案:
B、C、D 点拨:
由图可知A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大,而B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小,因而可用蒸发结晶、结晶、蒸发溶剂法来提纯。
3.答案:
B 点拨:
两者均为t℃时同种物质的饱和溶液,蒸发的溶剂的质量相同,所以析出晶体的质量是相同的,故a=b。
4.答案:
D 点拨:
烧杯只用于过滤操作;蒸发皿用于蒸发操作;漏斗也是用于过滤操作;而玻璃棒,两操作都要用到。
在过滤中,用玻璃棒引流;在蒸发操作中,用玻璃棒进行不断的搅动蒸发皿里的液体,避免局部过热而使液体溅出伤人。
5.答案:
A 点拨:
第一次10克水中只溶了3克-2克=1克;第二次溶解了2克-1.5克=0.5克。
如果是同种物质时,两次,在相同的溶剂及相同温度中应该溶解相同的溶质。
结果,两次溶解的不一样,所以原粉末不是纯净物,应该是一种混合物。
6.答案:
D 点拨:
在同一温度下,在相同的溶剂里加入m克
或者加入n克
均可使溶液达到饱和,说明在此时溶解度是相同的。
7.答案:
B 点拨:
先制成该晶体热的饱和溶液,然后再降温,硝酸钾的溶解度受温度的影响变化很大,此时会有硝酸钾晶体析出。
再过滤,便把硝酸钾晶体与食盐溶液分开,母液中就只存在食盐了。
这种方法比较简单,而且也很好。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初三化学 溶解 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