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docx
- 文档编号:887333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4
- 大小:30.48KB
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docx
《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docx(14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培养良好的社会心态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
当今中国处在经济和社会飞速变革的时代,民族复兴的中国,时代洪流裹挟着千年文明泥沙俱下,我们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与大国之姿欢呼雀跃,我们骄傲改革30多年的丰硕成果,我们骄傲“十一五”的成就辉煌;但我们也有些许失落,传统价值体系的式微、信仰的缺失、道德水准的下滑。
随着现代社会的演进,就有一个问题日渐凸显,这就是社会心态问题。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就这个问题从两个方面进行交流和探讨。
一、直面社会心态:
(1)社会心态的界定:
社会心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社会具有普遍性、代表性的心理特征和心理倾向。
也称群众心理具体到个体,也可以称之为“国民心态”,社会心态是对社会现实的折射,是反映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一扇窗口。
(2)当今社会心态面面观
今天的中国正是处在一个多元化的时代,时代决定心态,心态映照时代。
多元的时代主体,决定多元的社会心态。
对于多元社会,有一个很经典的描述。
这是,英国的维多利亚时代是英国工业革命和大英帝国的顶峰,在这个时代,中产阶级崛起,物质生活空前奢华,实用主义大行其道,繁荣以内包藏贫困与不公,太平盛世之下暗流涌动。
英国著名作家狄更斯在《双城记》“这是最好的时代,这是最坏的时代;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时期,这是怀疑的时期;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有着各样事物,人们面前一无所有;人们正在直登天堂,人们正在直下地狱。
”看似相互矛盾的描述折射出现实的矛盾,社会的多元。
在这样一个多元的时代,从总体上说,当代中国人的社会心态已经趋于开放进取、理智成熟、多元包容。
社会心态中的非理性因素逐渐减少,理性因素逐渐增多。
今年5.12是汶川地震三周年,还有很多志愿者在为震区的建设在付出他们的劳动,记者在采访的时候问了两个问题,第一是在这里苦不苦,第二个问题是干到什么时候,志愿者回答说,吃得好不好,住得好不好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住进了自己建设的新房子,这种满足感,幸福感最重要,至于干到什么时候,需要我干到什么时候就是什么时候,这是一种什么精神,这是一种大我的精神,这是一种什么心态,这是中华悠久历史沉淀下来的中国人的主流社会心态,为了宏扬社会主旋律,培育良好的主流的社会心态,我们的党、政府付出了很多努力,也取得了很大的成绩。
但不可忽视的是,社会心态仍处于不断调整、适应、分化的动态过程之中。
这与我们特殊的社会转型期有关,取得今天的成绩,我们用了30多年,而西方国家走过这个历程用了300多年,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西方国家用300多年来缓慢释放和调整的社会矛盾,在短短的30年中在我们国家集聚,不可避免地导致了一些不良社会心态的出现。
案例:
马加爵2004年2月13日-15日,2004年6月17日被执行死刑。
2008年7月1日,杨佳闯入上海市闸北区政法办公大楼,用刀连续袭击10名警察,导致6名警察死亡、4名警察受伤;
2010年6月1日,湖南永州市邮政银行押钞员朱军,导致3名法官当场死亡,3人受伤。
自己当场自杀。
2010年3月23日,郑民生在南平实验小学校门口挥刀乱捅,造成小学生8人死亡,重伤5名。
从这件事开始,至5月12日,广西合浦、山东潍坊、江苏泰兴、广东雷州、陕西南郑,连续发生六起在校园针对无辜儿童的暴力凶杀案件。
2010年1月23日到5月26日,富士康科技集团连续发生12起员工跳楼事件。
2011年4月25日,李成刚13辆汽车。
死5人,伤6人。
个案--社会代表性--社会危害性--心态建设--负面影响,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
这种心态是不正常的,但是这种不良心态的出现并非偶然,对13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来说,有些阶段难以逾越,有些困难难以规避,随着我们的社会进入转型期,一些不良心态的滋生难以避免。
此前,我们做过一个关于社会心态的问卷调查,120-106,根据调查结果,我想从四个方面和大家交流。
1、失衡的利益格局产生较强的相对剥夺感。
随着经济体制转型,从1978年开始,我们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变。
计划经济体制以中央集权为特征,相对僵化、严重束缚社会生产力发展,我们现在要建立的是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又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就出现了一个问题,我们中国人有个传统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怕自己少,只怕你比我多,而市场本身就不是一个平等的机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的权利是平等的,但结果却是分化的,必然造成贫富差距。
改革初经济发展是一种非均衡发展战略,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优先发展沿海、后发展内陆”,我们今天的发展成就很大程度上是以牺牲西部地区、农村地区以及弱势群体的利益为代价的。
其结果必然导致社会成员利益格局失衡,也就出现了“贫者越贫、富者越富”的两极分化现象。
贫富分化的种种说法
说法
出处
世界银行用的是我的数据,是10%的人口占有了41.4%的财富。
国内惟一做过独立的居民收入数据调查的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收入分配与贫困研究中心主任李实对南方周末记者的说法
从1988年至2007年,收入最高10%人群和收入最低10%人群的收入差距,从7.3倍上升到23倍。
中国新闻网的文章,国家发改委2009年重点课题《促进形成合理的居民收入分配机制》的数据揭示
城镇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31倍左右,而非统计显示的9倍。
而全国最高收入10%和最低收入10%居民的收入差距可能在55倍左右
2010年初的《发展与转型中制度》研讨会上,经济学家王小鲁教授提出的观点。
种种说话,我无意去考证哪一种最权威最准确。
调查显示,中国2010年的基尼系数为0.458,超过国际公认的0.4的警戒线,进入了分配不公平区间,这是一个危险的信号。
失衡的利益格局会带来社会群体的心理冲突,导致社会心理失衡,体现为比较严重的社会相对剥夺感。
我们可以看到普通公众的消费水准、生活方式都与“大款们”相差甚远,有消息说在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下,中国力压美国一举成为全球奢侈品消费第二大国(第一为日本)。
中国奢侈品消费总额愈86亿美元,占据全球市场25%份额,对于一个奢侈品消费历史只有不到20年的国家而言,是一个怎样的跨越。
一边是使他们望尘莫及、难以攀比的富裕者们的高消费水准,30辆清一色的黑色奔驰迎接身价400万的藏獒,另一方面是辛辛苦苦紧衣缩食的低生活水平,自己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所得收入仅够维持基本生活所需。
这种贫富差距的客观存在,加上各种传媒推波助澜,每年不断推出各种财富排行榜。
无形中又放大了社会比较,给社会成员带来强烈的心理刺激,随之产生一种社会心理--仇富。
我们中国人历来就有“杀富济贫”的侠义思想,如果说仇的是那些利用不正当手段非法暴富的富人,仇的是变富之后“为富不仁”富人,在这个意义上的“仇富”心理,应该是正常的。
但是把所有的富人一棍子打死,我想也是不合适的,所以网上有句话很有意思:
仇富不仇袁隆平。
别说是给老婆买台车,买架飞机也应该。
这种仇富的心理归根到底还是因为贫富差距导致的相对剥夺感。
2、蔓延的社会不公带来较重的个体受挫感。
经济体制转型必然带来政治体制转型。
我们实行党政分开、权力下放,改革机构,改革制度。
目前,在我国政治制度建设最突出的就是公平正义问题。
3月14日上午,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举行记者招待会回答记者提问,温总理说:
我们要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政治体制改革以及其他各方面的改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
(改革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稳定的基础。
我认为,公平正义比太阳还要有光辉。
勿庸讳言,我们现在的社会还存在许多不公平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总理重点提到两个问题,一是收入分配不公,一是司法不公。
提到收入不公,总理说过一句很通俗的话,他是这样说的:
有一个富人就会有五百个穷人。
可见总理对社会公平正义问题的收入分配不公是有多关心。
我们也来关心一下这个问题,现在有个热点问题,卖菜难,买菜贵,我们不妨分析一下从卖到买这个过程中收入分配情况:
卷心菜8分钱一斤,河北邯郸,张宗英张大娘家今年收了25000斤卷心菜,8分钱一斤可卖到2000元,成本是4毛一斤,亏8000元,张大哥是北京新发地农品批发市场的菜贩,8分的成本收过来的菜拉到市场成本变为0.25-0.28,卖3毛,每斤赚3-5分,同一天,在海淀区一处标准化农贸市场卷心菜,每斤卖0.9元。
于是我们会想,这个利润好高啊,可是卖菜王老板说:
“我们夫妻两个人拴在这个摊上,在北京生活成本这么高,菜卖便宜了,难以维持生计。
”注意,他的目标是维持生计,那么这些增长的利润都到哪去了呢?
在整个过程当中我们可以看到价格有两次大的飞跃上涨,从批发市场到摊位,从0.3---0.9元,这是菜价的最后一公里现象,为什么为出现这种现象?
有专家说,房地产连年高涨,菜市场零售摊位租金也连年高涨,这就是菜价从田间地头到百姓餐桌在“最后一公里”大幅攀升的主要原因,再加上入场费,管理费,水电费,菜价就不可能下得来,这个观点似乎可以说明在这一个环节利润的流向。
还有一次飞跃从产地到批发市场,从0.08--0.30,这里我想提到的是我们的物流成本,种种分析结果,剑指高速,我们国家的高速没有不收费的,全世界高速140多万公里,中国占70%,前不久,广深高速成为焦点,投资122亿元,从1997年开始收费,最近十年收入已经超过300亿元,是投资的两倍还多,核准收费期限30年,现在收费期刚过一半,何时停止收费还没提上议事日程,所以菜价在这个阶段的上涨,我们的高速收费是有影响的,现在高速公路成为暴利行业,上市公司利润率超石油房产。
人物
张大娘
张大哥
王老板
身份
菜农
北京菜贩
北京摊贩
产量/数量(斤)
25000
17000
零售
成本(元/斤
0.4
0.25-0.28
0.30
卖出(元/斤
0.08
0.3
0.9
利润(元)
-8000
680
维持生计
正是这些不公平的现象,导致社会成员中出现了普遍的无助感,社会成员在倡导竞争的市场游戏规则之下,有通过自身努力改变现状的期望,但在现行政治体制下往往感觉自己无能为力,进而带来强烈的失望和沮丧情绪,所以会出现济南菜农韩进面对遍地卖不出去的蔬菜上吊自杀,任由这种情绪发展会导致社会对抗,严重影响到社会稳定和发展。
司法不公,收入不公问题的存在,导致社会上除了产生仇富心态之外还产生了另一种社会心态--仇官。
3、转型的文化解构导致强烈的信仰迷失感。
在全面社会转型过程中,文化也在发生转型。
文化进入市场,文化成为产业,过去我们比较重视的是文化的政治功能,或者经济效益(所谓“文化搭台,经济唱戏”便是其典型思路)。
其实文化还有着无可替代的社会效应,以文化人,文化对树立价值观、确立人生信仰都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人--历史悠久--渊远流长,东方式的情感文化,提倡温良恭俭让,做事力求“中庸”,我国传统的价值观念,是一个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价值观念。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在不同的人群,在人生不同的阶段,都能找到思想理念的归宿。
比如对于人们在年轻时期,亦或是处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社会群体而言,往往“安邦定国平天下!
”“学成文武艺,卖与帝王家”的儒家思想能激发起人们的豪放情怀。
期限30而立,当人们“朝如青丝暮成雪”感叹有生一事无成时,抑或是处于逆境的人们,他们大多不会沉沦,而是搭载了道教“知足者常乐!
”的降落伞,实施了软着陆。
从而维系了泱泱中华大国数千年源远流长历史。
改革开放几十年后,我们深受“拜金主义”的影响,政府追求GDP,企业追利率最大化,个人对于财富的贪婪。
“宁愿在宝马车中哭,也不愿坐在自行车后笑”正是对金钱崇拜最真实的写照。
就连小学生在一起比的不是谁更优秀,而是比的谁的衣服更好,谁的MP4更贵,拼的不是谁成绩好,而是“拼爹”,你爸是科长,我爸是处长,你爸是处长,我爸是李刚。
出现这种心态重要的原因是社会转型期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的碰撞。
一方面我们的传统文化被解构,另一方面我们又没有建构起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文化形态。
在文化“解构一建构”的过程中出现了社会成员信仰的“真空期”,由于缺乏一个主流的价值体系支撑,社会成员出现心灵空虚、无所寄托,无法确立生命价值和人生意义的社会心态。
4、过快的安全缺失滋生普遍的社会焦虑感。
焦虑是人们因准备不足而对不确定因素难以把握所产生的烦躁不安甚至感到恐惧的心理状态。
有个对联说得好,上联是日本是大核民族,下联是中国是盐荒子孙,横批是有碘意思,其实是真的没点意思,非典我们抢板蓝根、抢醋,5.12大地震之后一个电话,几句谣言可以让一个城市的人们露宿街头,我们为什么焦虑,因为我们没有安全感,因为我们觉得压力很大,所以我们讲起得比鸡早,睡得比狗晚,吃得比猪差,干得比驴多。
原因有二:
一是在急剧转型的社会中,社会的变化幅度特别大,我们难以把握,有的一夜暴富,有的一夜之间失业下岗,这就容易使人们产生一种急切的心理,惟恐一步赶不上就步步赶不上。
城镇化及大规模人群流动,“漂族”、“蚁族”人群大量出现,不安全感容易加重;房难买、学难上、病难看的现实矛盾,让人的不确定感增强;必然给社会成员带来心理焦虑。
二是公共安全引起社会成员心理焦虑。
近年来,突发性危机事件的发生似乎越显频繁,不管是由于自然原因还是人为原因造成的危机事件,直接影响到了相当一部分的社会成员,间接影响到了每一个中国人,致使社会大众心理由“人定胜天”到“天佑中国”的转变。
另外还必须着重提出的就是食品安全问题,食品安全问题的根源还是在于利益利益驱动。
在追逐最大的利润的时候,一部分人不讲社会道德,不承担社会责任,大量的假冒伪劣商品层出不穷。
食品安全弄得我们不知道吃什么好:
所以我们吃着染色馒头,就着苏丹红咸蛋,炒一盘瘦肉精猪肉,放点工业盐,再来点会燃烧的“面条”,在有毒的“黄豆芽”上淋点地沟油,喝着三聚氰胺奶粉往肚子里咽。
对于当前的社会心态,有一个比较权威的说法,5月4日,中国社科院和社科文献出版社发布2011年《社会心态蓝皮书》,从总体上看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状态显得生机盎然、活力四射、丰富多彩、昂扬向上。
用老百姓自己的话说,这种生活变化就是:
生活更加有滋有味了,更有奔头了,更有动力了。
同时也对当今社会心态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其中对北京、上海和广州三地的调查显示,居民总体社会信任度属低度信任水平,仅过及格线。
上海的得分为65.7分,北京得分最低,为59.3分,属“基本不信任”范围。
可说是喜忧参半。
针对当前的社会心态,我们党和国家特别重视。
(三)重视社会心态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强调:
“塑造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
”
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指出:
“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用正确的方式处理人际关系”。
特别是去年来《人民日报》连续刊发多篇评论文章呼吁建设良好国民心态。
“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
”这也是首次将社会心态建设写进国家五年规划,同时也是以人为本的重要体现。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坚持的价值取向。
显然,以人为本并不单单是创造GDP的问题、产权的问题、就业多少的问题,而是怎样提升人的发展,提升幸福指数的问题。
人的发展,是身、心两方面的全面发展,缺一不可。
所以,心态建设,直接指向作为发展主体的人本身,关注人的心态健康、心理和谐,是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和终极目标之一。
二:
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途径探讨
1、改进民生保障,构建均衡的利益格局。
所谓民生,就是指老百姓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而民生问题就是指老百姓的生活需求及其满足程度,包括最基本的五个方面,即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民生问题影响到社会成员的幸福感和社会心态的良性发展。
因此,必须切实加强以民生问题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着力加强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等与民生问题息息相关领域的改革,全面建立社会保障体系。
更具体的措施可以落实到今年湖南省制订了保障和改善民生实施纲要(2011-2015年),提出要实施八大民生工程。
1 就业增收2 社会保障3 素质提升 4 全民健康 5 安居宜居6 交通畅通 7 公共安全8 解困救助
我们改进民生,最终目标是实现共同富裕,构建较均衡的利益格局,并通过对各种利益关系、社会矛盾的有效调整和处理,促进社会心态良性发展。
2、推进公平正义,成就个体的生活尊严。
去年温总理有一句话我们记忆尤新,“让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更有尊严”,之后胡总书记在去年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讲到,“让广大劳动群众实现体面劳动。
”
社会公平正义越彰显,社会心态越健康文明。
如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六条措施,有一些前面已经讲到,我选取两条和大家交流。
一是完善司法体制机制,加强社会和谐的司法保障。
推进社会公平正义,就要推进司法公正,要积极推进权力的法治化、民主化、透明化,通过合理的程序机制接纳公民对公共事务的民主参与。
二是完善收入分配制度,规范收入分配秩序。
这是解决收入分配不公的问题,这个问题温总理有了答案:
第一,提高低收入者的工资水平,同时提高低保的保障水平;第二,对于收入过高的行业,我们要采取从总量和水平两个方面,对他们的收入加以限制;第三,我们要保护合法收入,取缔非法收入,调节过高收入。
推行公平正义还要避免一个误区--追求绝对的公平正义。
世界上--资本主义--社会主义
人民日报5月5日发表评论员文章《用公平正义消解“弱势心态”》 “其实,公平永远都是一个相对概念,追求绝对公平的“无差别”境界,既不现实也不可能。
倘若沿着这种思路想问题,即使是在工作和事业上都很强势的人们依然会感到诸多的不满足、不惬意、不高兴,怨天尤人,抱怨指责。
这并非全是客观现实的毛病,也缘于不能正确看待差异而产生的畸形心理。
这就是为什么中央要将培育健康心态作为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并置于当今社会管理创新的刚性要求之下”
3、注重文化引领,树立坚定的人生信仰。
国家的转型带来了经济的发展,同时也带来了中西方文化的撞击与交融,现在我们的物质生活较以前大大丰富了,但不少人却感觉不如以前幸福,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相对缺少精神的滋养和文化的浸润。
信仰的形成关键在于文化。
文化对人生观、价值观形成,对人生信仰的树立有潜移默化的作用。
就拿我们的湖湘文化来讲,从先秦、两汉的楚文化到宋朝以后建构起来的湖湘文化,有着丰富的内涵,湖湘文化“天人合一”思想,就有以周敦颐为代表的儒学大师,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实干精神,培育了以曾国藩为代表实干家,湖湘文化“海纳百川”的融合精神,成就了博大精深,包罗万象,融合了百家的精华,有丰富内涵的湖湘文化,更重要的是湖湘文化“敢为天下先”的首创精神,就有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革命家,当国家和民族处于危难关头,正是这种精神让无数革命先辈树立了坚定的人生信仰。
注重文化引领,就要推进文化改革发展。
国家政治局委员,国务委员刘延东5月19日在江苏调研,就这个问题提出了几点要求。
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把思想道德建设摆在突出位置,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化教育人民、引导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作用。
要以基层农村和城市社区为重点,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不断增强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能力。
要以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为目标,推进文化与科技、教育和经济等融合,加快培育骨干企业,发展新兴业态,不断提高文化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
要以中华文明深厚底蕴为依托,准确把握社会文化生活新特点,丰富题材、品种、风格和载体,繁荣文化创作,努力提供更多高质量高层次精神文化产品。
只有开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局面,我们才能做到先进文化的引领。
4、创新社会管理,营造安全的社会氛围。
安全感的缺失会产生社会焦虑,社会成员的安全感的形成受很多因素的影响,有的因素我们无法事先控制,比如说天灾,目前的科学技术还达不到这个水平,虽然我们建立应急机制,完善预警措施。
有的因素我们可以通过创新社会管理,提高政府的公信力,最大限度地减少消极影响。
社会管理创新首先是理念的创新,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和谐管理,用和谐的心态应对社会管理,像高压锅排气一样,要留出一个出气口,在管理之前先想服务到位了没有,比如城管治理马路市场,首先要给摊贩们找到一个可以规范摆摊的地方,如果社会成员觉得生活没有保证,朝不保夕,我们也就无法奢求什么安全感。
其次是体制的创新,社会管理格局要创新,要形成一种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新的管理模式。
重庆有个叫十八梯的片区,准备进行危旧房拆迁改造,采用了这样一个做法,先通过民意调查有90%居民同意才启动,最后统计,赞成票占96.1%,现场老百姓欢呼雀跃,这种做法,与国家最近要求的杜绝暴力强拆是相吻合的;再比如,通过公示栏,广泛征求群众意见,让老百姓感到在建设发展的每一步中,自己的想法被尊重、建议被采纳,也从中看到了变化、提升了社会安全感,让老百姓享受到了幸福。
最后是方法的创新,粗暴的管理方法会引起群众的不安全感,甚至导致产生对抗,直接影响到干群关系。
现在的干群关系还有待改善,有群众这样形容咱们的干群关系:
“五六十年代同吃住,摸得到脚;七八十年代上广播,听得到声;九十年代坐小车,看得到烟;现在只能在电视上瞧到影”。
要拉近距离、消除“干群隔膜”,最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让党员干部沉下去,走进基层、走进社区,与群众面对面、手拉手、心连心。
近距离了解群众衣食住行、感受群众喜怒哀乐、采取各种方法和措施帮助群众排忧解难。
去年我们全省组织的16万机关干部下基层活动,今年株洲万名干部下基层活动就很有成效,也只有这样,才能营造一种让老百姓觉得安全、安心、幸福的社会氛围。
这堂课根据当今社会心态的状况,结合社会心态调查问卷反映出来的一些情况,从四个方面对当前社会心态进行了分析,对应的从四个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概括得不全面,分析得不透彻,社会心态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还有很多方面的因素和问题,问卷调查反应出,有一个因素是大家比较关心的:
利益诉求渠道不畅也是影响社会心态的一个重要因素。
课后自主探究内容。
补充和完善。
我们相信,有了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有整个社会的高度关注,有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一定能够培育良好的社会心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在全社会树立良好精神风貌,让公平正义的社会现实,提供实实在在的“心灵鸡汤”。
也正是基于这样的认识和要求,“培育奋发进取、理性平和、开放包容的社会心态”才成为我们“十二五”期间的目标与行动指南。
出师表
两汉:
诸葛亮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
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培养 良好 社会 心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