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
- 文档编号:8871641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23
- 大小:46.70KB
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
《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方案.docx(23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土地利用总体设计规划编制工程项目实施计划方案
施工组织机构设计、项目技术设计书及质量保障情况说明
1服务组织机构
该项目设项目经理一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一人,下设后勤部、技术部、质管部三个项目部,来确保规划修编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1.项目经理主持全面工作,对这次规划修编成果负最高责任,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领导决策作用,为本项目提供充分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和政策保障,负责质量改进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
2.项目技术负责人主要管理整个规划修编的生产技术,质量把关,负责质量管理的实施、保持和持续性改进,实现过程策划,对本项目设计书进行审批,协助项目经理对成果的评审,负责各分项目组的质量检验、过程检验、不合格产品的监控,实现规划修编成果的汇总。
并协助项目经理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计划目标的完成。
3.各项目部是本次规划修编的主要实施部门,各项目部负责人同时也是兼职质检员,负责指挥各项目组的工作,由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设计进行规划修编,严格执行操作过程,对成果负责,把好第一关,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内的工作质量。
负责质量信息的沟通、传达、保证调查成果资料准确、真实、可信,编写本项目部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会同质检员进行质量检查。
4.质量检查监督人员负责整个修编工作的质量检查工作,对项目的各项程序进行全面监控,严把质量关。
对安排参加本次规划修编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划任务,掌握方法和操作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规划修编成果质量。
2项目技术设计书
2.1规划范围
本次规划范围为XX县行政辖区内的全部土地。
2.2规划期限
本次规划以2005年为基期年,规划期是2006-2020年,近期目标年是2010年。
2.3规划编制的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贯彻“十分珍惜、合理利用土地和切实保护耕地”的基本国策,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用地制度,统筹协调和合理安排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保障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4县乡规划编制的任务与原则
(一)落实上级规划任务,协调上下级规划在政策、用地上的矛盾
(二)确定土地利用的规划方针、目标
(三)统筹协调各区域、各业各类用地,合理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
1、重点落实耕地、基本农田、生态用地、基础设施用地、城镇用地等规模与范围
2、确定土地整治的规模、范围和重点区域,安排土地整治项目(区)
(四)划定土地用途区和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制定管制规则(细则)
(五)分解下达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明确村土地利用控制内容
(六)安排近期规划用地
(七)拟定规划实施制度措施
(八)县乡规划的编制原则(同步编制)
1、依法编制
县级规划编制应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和规章的规定,符合地方有关土地管理法规的要求。
2、统筹兼顾
县级规划编制应全面考虑经济、社会、资源、环境条件和土地供需状况,妥善处理全局与局部、当前与长远的关系,统筹安排土地利用。
本区域的土地利用活动应不对或尽量减少对相邻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3、上下结合
县级规划编制在确定土地利用政策、规划目标与主要指标、土地利用布局与用途分区过程中,应注重上下级规划的协调和衔接。
县、乡两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原则上应同步编制。
4、充分协调
县级规划编制应与相关规划在用地规模和布局等方面做好协调。
城市总体规划、村庄和集镇规划,江河、湖泊综合治理和开发利用等规划应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
5、公众参与
县级规划编制应采取多种形式,广泛听取基层政府、部门、专家和社会公众对规划目标、方案、实施措施等的意见和建议。
2.5编制程序与方法
(一)编制程序
1、准备工作
(1)基础资料调查:
根据规划需要解决的土地利用问题和规划目标,有针对性地收集行政区划、地质地理、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口状况、经济发展、社会民生、基础设施、土地利用、规划实施等方面的资料。
基础资料调查时,应进行信息核查、归档整理工作。
在基础研究、成果编制时,开展必要的补充调查。
(2)规划基数确定:
县级规划编制中,规划基期各类用地面积采用土地利用现状调查数据,并结合实际需要,按照土地规划用途分类,对土地利用现状数据进行转换,形成规划基数。
(3)基础图件准备:
在规划基数确定的基础上,依照规划制图规范要求选择和准备有关基础图件。
2、现行规划实施评价
(1)现行规划编制、实施的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现行规划的执行情况分析,包括规划目标及其主要规划指标执行情况、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情况、规划调整和修改情况、重点项目落实情况、违法违规用地及其查处情况;
(3)现行规划实施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4)现行规划实施的社会影响分析,包括公众对规划的认知和接受程度、参与情况;
(5)现行规划实施的其他重要影响或问题分析;
(6)现行规划实施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7)改进规划编制和实施管理的建议。
此部分将形成一项专题研究《XX县上轮规划实施评价研究》。
3、基础研究
基本问题研究将形成专题研究报告,包括《XX县土地利用现状与战略研究》、《XX县优化城乡用地结构布局研究》、《XX县耕地与基本农田保护研究》和《XX县协调土地利用与生态问题研究》等。
基本问题研究应针对可能影响规划范围内土地利用的重要问题进行。
可能涉及土地利用战略选择、经济社会发展对土地利用的影响、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土地需求分析、节约集约用地、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优化、土地利用的生态环境基础及其影响、规划实施保障措施等问题。
基础研究应充分利用原有的工作基础和成果,依照相关技术标准或规定开展。
4、编制规划大纲
在编制正式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成果前,先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大纲,并上报规划批准机关的同级国土资源行政主管部门审查。
规划大纲是指导未来土地利用安排和规划成果编制的框架性文件,应明确规划指导原则、基本目标和主要战略,提出规划期内主要用地类型的规模和布局总体调控方向,中心城区建设用地规模控制范围和布局方向,以及围绕土地利用总体安排拟实施的土地整治方案和配套措施。
规划大纲文本主要内容包括:
(1)前言。
简述规划编制的目的、依据、任务、规划范围和规划期限等;
(2)规划背景。
简述县域概况、上轮规划实施的评价结论、土地资源利用现状和特点、土地利用的主要问题;
(3)规划目标。
阐明规划指导原则、规划目标和主要调控指标;
(4)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5)土地功能分区;
(6)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7)中心城区土地利用控制;
(8)规划实施保障的重点措施;
(9)附表。
5、编制规划成果
规划编制是根据经审定的规划大纲,深化相关研究,完善规划内容,编制规划文本、图件和说明。
规划编制应进一步深化规划大纲涉及的规划目标确定、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等内容,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1)土地用途区划定,制定土地用途区管制规则;
(2)建设用地空间管制;
(3)土地整治安排;
(4)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5)近期规划安排;
(6)规划实施措施制定。
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成果包括规划文本、说明、图件及其他材料。
规划文本、说明即上述专题、大纲、规划形成的文字性成果。
图件包括必备图件和可选图件。
必备图件包括比例尺一般为1:
5万的土地利用现状图、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图、建设用地管制分区图、基本农田保护规划图、土地整治规划图、重点建设项目用地布局图、比例尺一般为1:
1万的中心城镇土地利用现状图和规划图;可选图件一般包括比例尺一般为1:
5万的遥感影像图等。
其他材料包括规划编制过程中形成的专题研究报告、工作报告、规划大纲、基础资料、会议纪要、部门意见、专家论证意见、公众参与记录等。
规划成果除纸质形式外,还应符合规划信息化管理、规划制图规范的有关要求,形成电子数据。
6、征询公众意见
县级规划编制在问题确定、目标拟定、规划大纲和规划方案制定等重要环节,应采取问卷调查、会议座谈、听证、公示等形式,广泛征求相关单位和权利人的意见和建议,并充分吸纳公众合理意见进行修改完善。
7、规划成果报批
规划方案经充分协调论证和广泛征求意见后,形成规划成果,经领导小组审查同意后,按法定程序逐级上报省级人民政府审批。
8、规划成果公告
规划成果批准后应依法公告。
公告内容包括规划范围和期限、规划目标和主要指标、土地用途分区及管制规则、土地利用重大项目和工程安排、规划批准机关和批准时间、违反规划的法律责任等。
(二)工作方法
1、做好编制规划的资料收集工作。
全面调查收集编制全县及各乡镇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需基础资料。
2、加强专题研究。
在征求县域各行业、各部门意见的基础上,由技术专业性很强的单位承担专题研究,充分借助技术单位的最新研究成果,提高研究成果的科技含量和实用价值。
3、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大纲。
在完成前期调查和专题研究的基础上形成规划大纲,规划大纲的重点是确定县级规划的目标,明确土地利用的重点和方针。
4、进行多方案比较。
在规划大纲通过审查的前提下,依据大纲所确定的规划目标,分析土地利用的影响因素和变化趋势,根据规划目标实现途径、土地利用调控措施、投入水平和保证实施条件的不同情况拟定多种规划供选方案。
每个供选方案均需保证规划主要目标的实现。
对每个供选方案的实施进行分析论证、综合评价后,提出推荐方案,供领导小组审定。
5、搞好协调衔接。
按照上下结合、相互协调的原则,重点做好三个方面的协调衔接工作:
一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XX市土地规划的衔接;二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各乡镇及部门经济发展规划的协调衔接;三是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与区域规划、区域城镇规划、区域交通规划、区域水利规划、区域林业规划和各类保护区规划的协调衔接。
6、加强专家咨询和公众参与。
在规划编制的不同阶段及时召开专家咨询会,不断对规划方案进行完善。
征求各级政府对规划的意见,并对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相关的专项内容(如基本农田调整与布局等),以及建设项目空间布局、生态保护区规划等进行公示,实行规划听证制度,充分听取公众意见。
7、注重创新。
注重理论、技术手段和管理制度等方面的创新,充分借鉴和吸收城市规划、农业发展规划等相关规划的编制经验,在土地利用现状补充变更调查、专题研究、规划方案编制及规划成果制作和规划管理等方面积极采用先进的工作方法和技术手段,建立并完善土地利用规划动态管理信息系统,充分体现地方特色,努力提高规划编制和管理水平。
(三)规划编制方案
1、规划编制工作准备
(1)人员准备
为了顺利完成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我公司组织了一支技术力量雄厚、敬业精神很强的精干队伍来实施该项工作。
本项目设项目经理一人,项目技术负责人一人,下设技术部、质监部、后勤部三个项目部,来确保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保质保量完成。
项目经理主持全面工作,对这次规划编制成果负最高责任,在质量管理活动中发挥领导决策作用,为本项目提供充分的人力、财力等资源和政策保障,负责质量改进和纠正与预防措施的实施。
项目技术负责人主要管理整个规划编制的生产技术,质量把关,负责质量管理的实施、保持和持续性改进,实现过程策划,对本项目设计书进行审批,协助项目经理对成果的评审,负责各分项目组的质量检验、过程检验、不合格产品的监控,实现规划编制成果的汇总。
并协助项目经理安排生产任务,确保生产计划目标的完成。
各项目部是本次规划编制的主要实施部门,各项目部负责人负责指挥各项目组的工作,由技术人员按照技术设计进行规划编制,严格执行操作过程,对成果负责,把好第一关,严格执行有关的规章制度,保证项目内的工作质量。
负责质量信息的沟通、传达、保证调查成果资料准确、真实、可信,编写本项目部的技术报告和工作报告,会同质检员进行质量检查。
质量检查监督人员负责整个编制工作的质量检查工作,对项目的各项程序进行全面监控,严把质量关。
(2)软件与硬件设备准备
为了高标准、高质量完成XX县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我公司特配备以下仪器作为主要工作设备:
GPS接收器、绘图仪、打印机、扫描仪、电脑、照相机、数码摄像机、移动硬盘、扫描数字化软件、扫描矢量化软件等。
(3)业务培训
对安排参加本项目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熟悉有关政策、法规和技术要求,明确任务,掌握方法和要领,增强责任心,以保证规划编制成果质量。
2、资料收集
收集具有真实性、现实性和权威性的资料,是开展规划编制工作的基础。
A、基本要求
(a)资料的可信性。
资料(如人口、社会经济、部门规划等)应采取政府统计部门和主管部门核准的资料,并由权威部门提供。
(b)资料的权威性。
以政府统计部门和专业职能部门数据为准,以部门专题研究成果为补充。
(c)资料的准确性。
对收集到的资料进行核对,分析其可靠程度(资料的出处,时间性等)。
(d)资料的完整性。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所需要的基本资料应尽量收集齐全,资料不全时,应有针对性地进行补充调查。
(e)资料的实用性。
收集资料要目的明确,有针对性,以节约时间,保证工作进度为原则。
(f)有关目标数采用。
近期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目标以“十一五”规划纲要为依据,远期的经济发展目标,由发展改革部门提供,并进一步分析、论证修订后采用。
(g)数据单位。
数据统一采用国际单位标准,严格按照《县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规程》附录E要求。
(h)资料时限要求。
应收集从1997年至今能满足近10年有关分析评价的总体规划与专项规划所需要的资料。
B、主要内容
(a)经济社会基础资料
在国土资源局、统计局、建设局、交通局、水利局、林业局、农业局、计生委、电业局、旅游局等相关部门收集人口、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资料。
(b)现状资料
收集有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区域划分、产业空间布局的现状资料及现状图,包括建设占用、土地使用的情况。
(c)规划及专项调查资料
包括收集人口的规划预测、经济社会发展规划、2006年--2020年各部门的“十一五”规划及行业用地、区域划分、空间布局的规划资料,尤其注意收集重点项目、重点区域的规划资料;收集相关的规划图件。
C、主要方法
(a)部门提供总体规划所需资料由规划编制工作办公室负责到各相关部门收集,专项规划所需资料由各相关部门负责收集。
(b)调查收集。
对编制规划必需的统计分析资料和用地需求预测情况,要根据规划编制要求,制定下发调查表格,收集并整理归纳;
(c)网络查询。
既要利用传统的档案馆和资料库资料,又要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手段,在互联网上搜索国内外相关部门行业土地利用水平和效益的相关信息,以便于对比分析。
(四)技术方法及技术思路
1、技术方法
一是深入调查研究。
根据规划编制工作的任务和要求,开展自然、经济、社会、环境、历史等基础状况调查。
在充分利用土地变更调查成果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研究,为规划编制提供依据。
二是加强规划间的衔接。
严格按照规划编制的要求,充分征求下级行政区域和本级各部门意见,确保上下结合,相互协调,搞好相关规划间的协调和衔接。
三是提高公众参与度。
编制规划过程中要广泛听取各方面专家和公众意见,加强论证。
探索建立规划咨询审议、民主决策、公众参与、规划听证等制度,推进规划编制工作的公开化和民主化。
2、主要技术思路
(1)采取“县、乡联动,同步跟进,要素一致”的技术方针。
(a)在县级规划编制启动之后,迅速启动各乡规划编制工作,并由XX县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办公室(简称规划编制办)牵头,认真讨论乡级规划的技术路线,审议预期成果,并提出具体要求。
(b)规划编制办对主要技术指标计算口径及工作要求及时下发给各乡镇。
各乡镇必须有技术骨干做联络员,及时与规划编制办协调有关情况及信息。
(c)规划编制办按县级技术组要求及时收集更新数据与汇总数据。
(d)在各乡镇提交初步更新数据及汇总数据以后,由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牵头,规划编制办组织技术组成员对各乡镇做实地勘测、审核。
为保证县、乡两级规划的衔接与一致,如有不符实际,问题严重的予以及时纠正。
(e)县级技术领导组须参与各乡级规划大纲及大纲的讨论及评审工作。
(f)领导组及规划编制办应跟踪检查乡镇编制工作进度与工作质量,高标准、严要求,做到与县级规划随时协调统一。
(g)技术组为高质量完成编制任务,以和谐友好、协商一致的心态与各乡镇进行协商合作。
(2)抓住重点、突出特色地选定专题,并集思广益地完成规划编制的专题研究。
(a)为有针对性的体现XX县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及土地资源特点,由技术组与领导组共同对专题进行筛选,认真选定专题。
(b)为确保专题研究的针对性和高质量,技术组必须组织多次的研讨会,认真研究各专题是否切实可行,是否高瞻远瞩,是否具有理论深度与较高的技术含量,规划战略是否有突破和创新。
(c)专题成果讨论稿首先由领导小组审议后,再由规划编制办送往专家处进行“盲审”,技术组成员根据审查意见修改完善后,领导组再组织专家研讨会,认真论证方案,技术组成员根据再次审核意见,修改完善后,才可送审。
(d)编制方案与专题研究,可聘请国内著名专家做技术指导。
(3)科学编制规划大纲和规划文本
(a)为确保方案的切实可行,少走弯路,规划草案完成后,由技术组与领导组共同组织学习,学习优秀试点单位的成功经验,加强对方案的不断完善。
(b)领导组、技术组与规划编制办对大纲文本、说明做预审,提出修改意见。
(c)规划大纲的规划方案由技术组反复论证后,规划领导组与各县(市区)协调,协商一致后交由规划编制领导小组组织各有关部门审议。
(d)规划编制领导小组对规划大纲组织专家评审
(e)规划大纲经审查通过后,认真深入地编制规划文本和规划说明等最终规划成果。
(4)采用先进技术制作规划图和建立规划数据库
为确保调查数据的准确、客观,保持成果的延续性、现实性,确保规划成果质量,按照国家《土地利用调查技术规程》,制定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的图件绘制和数据库建设方案。
主要是通过使用现代的测绘、遥感和地理信息系统等新技术、新方法,充分利用现有的航空摄影、卫星遥感资料,按照新《全国土地分类》体系,本着满足国土资源管理需要、提高工作效率、节约调查经费、一查多用的原则,因地制宜开展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全面查清各种土地资源类型、面积、数量、分布和权属等现状,汇总统计各类土地数据,建立更新调查数据库及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土地调查成果的信息化管理,提高国土资源业务管理的信息化和现代化水平。
(5)注重基础数据的准确、及时、全面。
考虑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编制工作具有现实性强、技术和政策结合紧密的特点,本次规划编制要确定以土地利用现状更新调查为基础,规划编制专题研究为支撑,规划大纲为重点,县、乡两级规划编制同步进行,土地利用规划与城市规划及相关规划相衔接的技术思路。
2.6县乡规划编制的主要内容
(一)规划实施评价
1、现行规划编制、实施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规划的执行情况分析
3、规划对当地政府决策的影响分析,社会影响分析
4、规划实施产生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分析
5、规划实施问题及其原因分析
6、改进规划的建议
(二)土地现状分析
1、土地利用的自然与经济社会背景分析
2、土地资源数量、质量及动态变化及原因分析
3、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分析
4、土地利用程度与效益分析
5、土地利用现状综合分析
(三)土地供需分析
1、土地需求预测
2、土地供给分析
3、土地供需状况分析
(四)规划目标确定
确定规划目标的依据一般为:
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上级规划的要求,县域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状况,主要的土地利用问题等。
规划目标一般包括:
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基础设施等重点建设项目保障;城镇村等各类建设安排;土地整理、复垦等整治活动,未利用地适度开发;土地利用效率等集约利用目标;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用地安排等。
(五)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调整
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的原则:
(1)优先安排生态屏障用地;
(2)协调安排基本农田和基础设施用地;
(3)优化城镇村用地布局,合理安排重点城镇用地规模;
(4)各类用地的扩大应以内涵挖潜为主,集约利用,提高土地产出率;
(5)各类用地结构调整和布局安排应符合上级规划要求,与土地利用调控目标协调一致。
在对各类用地结构、布局和规模进行审核、达到综合平衡的基础上,协调、拟订土地利用结构调整方案,编制全县土地利用结构调整表。
依据土地整治的潜力、投资可行性及效益,结合土地利用结构与总体布局调整要求确定土地整理、复垦、开发布局和具体方案。
(六)土地用途分区
1、土地用途区应依据用途管制的需要而划定(乡级规划可划二级区)
2、原则上各土地用途区不相互重叠(没有复区)
3、土地用途分区方案与各类土地利用结构与布局调整方案应协调一致(满足主要规划目标的要求)
4、县乡土地用途分区管制规则与管制细则(规划管理的特色)
(七)乡(镇)土地利用控制
1、县级规划编制中,明确乡镇土地利用的方向及有关政策。
2、分解各乡(镇)土地利用调控指标。
(八)近期规划用地安排
在综合考虑资源现状、产业政策和环境保护要求的前提下,应根据资金和实施条件,对县域内近期的土地利用和重要建设项目作出用地安排。
(九)制定规划实施措施
1、主要包括行政、经济、技术与社会等规划实施措施
2、应结合规划目标制定,具有可行性与可操作性
(十)基本农田调整及检验
1、调整原则
乡镇规划编制中,基本农田调整应符合“面积不减少,质量有提高,布局总体稳定”的原则要求。
2、检验分析
基本农田调整后,需对调整前、后的基本农田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对相关成果进行检验评价,统计调整变化情况。
应结合基本农田调整情况,重点标注调入、调出基本农田的空间位置、质量等别、地类代码,编绘基本农田调整分析图。
基本农田调整成果应当纳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数据库。
(十一)基本农田规划布局要求
国家和地方人民政府确定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内的耕地,集中连片、有良好的水利与水土保持设施的耕地,交通沿线、城镇工矿、集镇村庄周边的耕地,水田、水浇地等高等别耕地,土地整理复垦开发新增优质耕地,应当优先划入基本农田保护区。
基本农田布局应与建设用地、生态保护用地布局相协调,城镇、村庄、基础设施以及生态建设等用地范围内的基本农田应当调出。
2.7乡级规划主要内容
(一)土地整治
要根据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发展的要求,与相关规划相协调,综合考虑土地整治潜力、经济社会发展状况、农民意愿及资金保障水平等因素,制定土地整治规划方案,确定农村土地整治的类型、规模和范围,安排土地整治项目。
应结合乡(镇)实际,以村为单位,将农用地整治与建设用地整治、宜农后备土地资源开发相结合,整合涉农的相关项目,组成农村土地整治项目(区),整体推进田、水、路、林、村综合整治。
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的地方,应制定增减挂钩方案,作为农村土地整治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乡级规划在落实基本农田保护任务、明确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地块的前提下,可结合新农村建设和土地综合整治项目的实施,划定基本农田整备区。
应采取各项工程措施,对基本农田整备区内零星分散的基本农田和耕地实施整治活动,引导区内建设用地等其他土地逐步退出,建成具有良好水利和水土保持设施的、集中连片的耕地集中分布区域。
(三)村土地利用控制
按照乡级规划目标,结合各村实际,确定各村耕地和基本农田保护指标,并与建设用地布局、土地整治安排相衔接,确定耕地保护地块,划定永久基本农田,统筹安排其他农用地。
按照建设用地结构和布局调控要求,确定各村建设用地控制规模,并与村镇建设、基础设施布局、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等相关规划相协调,合理确定拆除、保留和适当扩大的村庄规模和范围,划定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土地利用 总体 设计 规划 编制 工程项目 实施 计划 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