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docx
- 文档编号:8866666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2
- 大小:115.65KB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docx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docx(12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西师版小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全册教案及积累运用
第一课:
我们的学校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书写做到规范、端正、整洁。
2.结合工具书,联系语言环境和生活见闻理解并积累文中生动形象的词句。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联系全文,理解最后两句话的意思,感受山里孩子的快乐成长,增强对学校生活的热爱。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带领学生参观自己的学校。
2.城市学生可开展“手拉手”活动,与山里孩子通信、交流,了解山里学校的一些情况。
教学设计
一、揭题质疑
1.读题。
比较去掉“我们的”后读起来感觉有什么不同。
在自主感悟的基础上,读出自豪的情感。
2.质疑。
我们的学校在哪里?
我们的学校美不美?
学生在学校里是怎样学习的……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
说说读了课文,这个学校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个别辅导,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三、深入感悟,指导朗读
1.读第一、二段。
说说你从中了解了这个学校的哪些情况。
2.学生根据课文提示,加上自己的合理想象,画出学校的草图。
(方位、环境等)
3.从哪些地方看出学校很美?
4.课文中没有直接提到具体的人物,但我们却能感受到有哪些人在学校干什么,想象出孩子们快乐活动的情景。
5.有感情地朗读第一、二段。
过渡:
在这样美的校园里学习,学生们有什么收获呢?
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6.自由读第三、四段,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的。
7.交流,从中体会孩子们学习的快乐。
点拨:
你仿佛看见了什么?
听见了什么?
8.练读第三、四段。
过渡:
学好了知识,掌握了本领,长大才能为祖国作贡献。
“我们”虽然是山里的孩子,可是一样有快乐的学习生活,就像青青的春笋,茁壮地成长。
9.用你喜欢的方式读第五到第九段。
展示你读得最好的句子,并说说自己的感受。
相机指导朗读。
10.结合全文内容,指导学习最后两句话。
想想从哪些地方看出山里的孩子成长是幸福的。
四、总结全文,练习背诵
1.你喜欢文中的哪些句子?
为什么?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3.自主练习背诵。
五、拓展练习,激发情感
说说我们自己的学校。
六、识字用字,运用语言
1.学生练习写字抄词。
介绍自己书写成功的经验。
2.练习用课后第3题的词语造句。
老师、学生进行评议。
第二课:
雪儿
教学目标
1.运用学过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的生字,能理解和正确运用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联系上下文,理解文中“我”和爸爸对雪儿的关爱,雪儿给“我”带来快乐的关键词句,从而体会“我”和雪儿和谐相处、人鸟情深的丰富感情。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准备
1.课文插图或课件(“我”和爸爸为雪儿疗伤;“我”和雪儿友好相处;放飞雪儿)。
2.生字卡片。
教材简析
动物是人类的好朋友。
《雪儿》这篇文章给我们讲述了一个人鸟情深的动人故事:
一只受伤的白鸽—“雪儿”,被爸爸带回了家。
“我”的腿跌伤了,家里就只剩下“我”一个人,雪儿和“我”做伴,“我”为雪儿疗伤,盼着它快快好起来。
终于有一天,雪儿展开双翅飞起来了。
“我”放飞了雪儿。
《雪儿》这篇文章处处洋溢着浓浓的真情,在反复朗读中,你会感受到生命的魅力,感受到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快乐。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读懂课文内容,体会人鸟情深的感情。
难点是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
建议本课用1~2课时完成。
*这一段是文章的高潮,在雪儿飞回阳台的转圈直叫中,在“我”与雪儿的祝福对望中,人鸟情深表现得那么淋漓尽致。
教学时,可以让学生充分想象、体会。
*课文最后一段写明了“我”放飞“雪儿”后的愉悦心情,唤起了人们保护鸟类、保护动物的意识。
*注意“鸽”、“激”的韵母的读法和方音不同。
“脏”是多音字,要注意在文中的读法。
“脏”、“阻”是平舌音,“熟”是翘舌音。
“弧”的声母是“h”,不要读成“f”。
结合生字的字形,鼓励学生识字,首先让学生自主识字,然后启发学生想办法记忆自己认为易错的字。
*课后第1题:
这是读懂课文和积累语言的练习。
应贯穿于课文学习的过程中,训练做到分层落实,逐步达标。
*课后第2题:
运用写近义词的方法理解词语。
教学时,可让学生根据句子意思换词理解。
哀伤—悲哀,忠实—忠诚,美丽—美好,感激—感谢,快慰—欣慰,本领—本事。
要鼓励学生多选词语造句。
*课后第3题:
(1)体现了“我”对雪儿的呵护和雪儿对我的感激之情。
(2)表达了“我”看着伤愈重返蓝天的雪儿,心里的喜悦和宽慰。
教学设计参考
一、联系生活实际引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看见过鸽子吗?
谁来介绍介绍?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与鸽子有关的课文。
二、板书课题:
雪儿
三、初读课文,扫清字词障碍,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读。
要求:
(1)读准字音,读文做到正确、流利。
(2)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按要求检查学生自读课文的情况。
四、精读课文,体会情感
1.构建一个师生平等对话的话题:
从课文中哪些地方看出雪儿和“我”情谊深厚?
2.围绕重点问题,引导学生反复读文,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理解、想象。
(1)“你看,它那双翅膀被春风高高地托起,在蓝天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
”让学生质疑,想想:
雪儿还会怎么做?
体会雪儿飞得多么轻巧,多么自在!
雪儿是多么高兴!
(2)“我把雪儿(轻轻)捧起,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然后向蓝天飞去。
”让学生从读中体会出括号中的词语表现出“我”和雪儿情意深厚。
(3)学习最后两段,在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两段之后,让学生充分想象:
①雪儿又飞回阳台,转着圈咕咕直叫,它在说什么呢?
②雪儿望望“我”,似乎在感激“我”,又像在向“我”祝福。
它会祝福我什么呢?
③“我”望着渐渐远去的雪儿,心里十分快慰,会默默地说着什么呢?
从而体会人鸟情深。
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1.积累课文中自己喜欢的词语和句子。
2.(选做)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动人故事在课本中还有一些,去找一找吧。
第三课:
小萝卜头
教学目标
1.运用自己喜欢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并能正确书写。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积累语言,摘抄描写小虫子好看的句子。
3.在朗读过程中,联系上下文和借助相关资料理解关键词句,读懂课文内容,体会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盼望解放的情感。
知道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小萝卜头和白公馆、渣滓洞的资料。
2.准备本课的生字卡片、放大的插图以及课文朗读录音带。
教材简析
小小年纪,只有8个月大,就随爸爸妈妈关进了监狱。
这是发生在新中国成立前(20世纪40年代)重庆白公馆渣滓洞一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翁就是小萝卜头,小萝卜头的真实名字叫宋振中。
小萝卜头,倒在血泊之中时只有9岁。
短短的一生中,只有8个月是最自由最幸福的日子,还在吃奶时就成了终身的囚徒。
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去看看小萝卜头在狱中的生活吧!
这篇课文写了小萝卜头狱中的生活。
记叙了一天他在走廊上发现小虫、捕捉小虫、放飞小虫的事,表达了小萝卜头向往自由的思想感情,也是作者对国民党反动派的强烈谴责和血泪控诉。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自主学习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小飞虫的,抓住关键词句,体会他向往自由的情感。
借助资料引导学生体会当时狱中处处受禁锢的情形。
教学前,要为学生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组织学生阅读,有条件的地方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红岩》影片或由教师给学生讲《红岩》的故事。
建议1~2课时完成。
*从课文开头到“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主要人物以及他们在干什么。
能让我们感觉到小萝卜头对“家”的渴望。
通过第二段中对小萝卜头动作的描写,体会人物内心的情感。
“白公馆”又名“香山别墅”,在重庆歌乐山下,是国民党反动派关押革命者的地方。
*“新事物”指小萝卜头发现了自己从没看见过的小虫。
“追”、“跑”、“挥”、“叫”这些动词,表现出小萝卜头对“新事物”的出现的兴奋。
想象当时的情景,读一读。
*多漂亮的飞虫啊!
抓住头上薄壳的特点,小眼睛的特点,运用比喻的手法,写得生动形象,栩栩如生。
让人一读,便生喜爱之情。
蝉翼:
蝉的翅膀。
*可以结合课后第2题进行教学。
重点写了小萝卜头是怎样对待那只小虫子的。
抓住了他的动作:
(轻轻)捧、(重新)打开、拍手、叫。
神态:
瞥见、若有所思。
语言:
“飞吧,你飞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
”表达了小萝卜头对小生命的同情、怜惜、关爱的感情。
让学生能练习朗读,好好体会小萝卜头当时的心情。
瞥见:
很快地看见。
*若有所思:
若,好像;思,思考,想。
好像在想什么。
*可以配合动作朗读好这一段,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缓缓:
慢慢。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
第一,小萝卜头身边随时有特务跟着,刘思扬被关在监牢里,空火柴盒只能通过铁窗丢给小萝卜头。
说明他们的生活完全被特务控制,没有丝毫自由。
这方面内容还可以由查阅的资料中得知。
第二,小萝卜头对远方的家非常向往,这里所说的“家”代表着自由、温暖和幸福。
课文的开头,小萝卜头看墙外群山的动作以及他说的话就说明了这一切。
第三,看见小虫在盒子里不安地爬动时,小萝卜头想到了自己,放飞小虫,实际上是放飞自己的心灵和梦想,他盼望着早点解放,盼望着自己也能和小虫一样在天空中飞翔,在大地上自由歌唱。
*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字。
“廊”、“馆”、“栏”是形声字。
注意:
“廊”的“广”字头要写长一些,盖住下面的“郎”。
“馆”、“刘”、“栏”、“缓”、“吸”都是左右结构的字,要写得左窄右宽。
另外,要注意区分形近字,避免写错。
如:
“郎”的左边不是“良”,“馆”的右边和“宫”不一样,“缓”的右边也不是“爱”,要引导孩子仔细观察、区别。
*课后第1题:
提示了学习本课的重点,要结合课文进行学习。
课文中能找到相关语句,教师要引导学生体会人物的内心。
*课后第2题:
训练学生体会带点词语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抓住”“踮起”“看”表达了小萝卜头对自由的渴望;“若有所思”“停”表现出小萝卜头对失去自由的不解。
*课后第3题:
引导性的积累语言。
可以放在课文学习之后,安排时间摘抄,让学生体会这样表达的好处。
*“课文链接”为帮助学生学习本课,简略介绍了长篇小说《红岩》。
可以在课前组织学生到阅览室借阅,交流阅读收获。
教学设计参考
一、介绍人物,引入学习
1.师介绍故事发生的背景,引出小萝卜头。
2.说说小萝卜头的故事,唤起学生学习的愿望。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初读课文,只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自由读课文,借助拼音认识生字。
2.检测生字认识情况,读生字卡片。
3.多种形式识记生字,鼓励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记字。
4.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三、再读课文,体会情感
1.齐读第二段,说说小萝卜头在干什么。
抓住写小萝卜头动作的词语,体会小萝卜头心里会想什么。
反复练读,感受小萝卜头对自由的向往。
2.小萝卜头看到那只小飞虫后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怎么说的?
(1)找出有关语句好好地读一读。
(2)在小组里谈谈自己的体会。
如果你是小萝卜头,你会怎么对待小虫?
(3)全班交流,讨论。
老师从中点拨。
(4)指导朗读。
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小萝卜头的内心感受。
“啊,爸爸说,我们家在北方!
”
3.小虫飞了,小萝卜头为什么会那么高兴?
联系上下文和自己查阅的资料,说说“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的意思。
(参见解读部分)老师要关注每个学生的发言,从中点拨,逐渐把学生的思路引向深入。
读读有关的句子。
“啊,它失去了自由。
小萝卜头若有所思地停住了手。
”这句话要读慢一些,显示出小萝卜头若有所思、惆怅的样子。
要读出对家的向往。
“飞了,飞了,它坐飞机回家去了”与“解放了,我们也坐飞机回去”这两句话,要读出十分高兴、渴望自由的感觉。
4.小萝卜头的愿望实现了吗?
为什么没能像小虫那样飞出去?
结合你搜集的资料谈一谈自己的感受。
5.今天,小萝卜头的自由之梦已如春天的鲜花,在祖国遍地开放。
想想我们今天美好的生活,你又有什么感受呢?
6.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课后阅读《红岩》这本书
五、实践活动:
“我与小萝卜头比童年”演讲展示会
第四课:
一座铜像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描写面对危急情况,小于连是怎么想、怎么做的语句,感受小于连的勇敢、机智和可爱。
2.能说说从小于连的行为表现中产生的感想、获得的认识。
教学准备
教师:
教学挂图、生字卡片。
学生:
搜集与故事相关的资料或图片。
教材简析
一提到“机智”、“勇敢”这些词语,我们就会自然而然地联想到小兵张嘎、王二小等一串串熟悉的少年英雄人物,这些都是中国的小英雄。
而本课《一座铜像》为我们讲述了一个不到十岁的外国小英雄于连智灭导火线救护整座城市的故事。
故事先从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的一座铜像引入,再追溯到五百多年前的比利时反侵略战争胜利后的一幕:
背景是布鲁塞尔人民在中心广场欢庆胜利,前往广场途中的小于连发现了正在燃烧的导火线,他急中生智,撒尿浇灭了导火线上的火,保住了全城老百姓的性命。
最后是比利时人民为感谢和纪念小于连,塑造了铜像。
课文以倒叙的形式讲述故事,由铜像引入,最后又回归到铜像上,首尾呼应。
把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机智勇敢、调皮可爱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读来非常亲切,觉得小主人公既可爱又可敬,尤其是读到撒尿灭导火线时,让人忍俊不禁。
学习本课,重点是让学生自主学习生字词,引导学生弄清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体会人物的机智、可爱。
建议本课用1课时。
*开篇点明铜像坐落的位置。
第二句话是对铜像外形的描写,作者由整体到局部、从上到下地打量,抓住了人物的外貌、动作等特点,运用“卷卷的”、“翘翘的”叠词的形式,突出了小男孩的调皮与可爱。
*交代故事发生的背景。
“侵略”的意思是以武装入侵、政治干涉或经济文化渗透等方式,侵犯别国的领土和主权,掠夺别国财富,奴役别国人民,干涉别国内政,损害别国利益的行为。
“抗击”的意思是抵抗并反击。
可结合八国联军或日本鬼子入侵中国战争的前后对比,指导学生读出赶走侵略者的高兴与激动心情。
*这部分简短的语句把事情的起因—小于连去广场的途中闻到火药味交代得清清楚楚。
“浓烈”的意思是浓重而强烈;“夺目”的意思是耀眼;“迸”的意思是向四处溅射或爆开;“干涸”的意思是(河道、池塘等)水枯竭;“断定”的意思是做出判断;“急中生智”的意思是在紧急的时候,突然想出解决困难的好办法。
从“连蹦带跳”、“跑”可看出小于连的可爱,他终于可以自由地玩耍了,读出他的兴奋。
小于连观察情形,沉着思考,果断决策,避免了一场大灾难的发生。
通读第三段,小于连机智、勇敢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印在读者的脑海中。
从“又长又粗”、“‘吱吱’地燃烧着”、“连着市政厅地下室的大火药库”看出情况危急。
想象如果导火线继续燃烧,将会有什么后果?
导火线系着市政厅的安全,系着布鲁塞尔城的安全,系着全城老百姓的生命。
从“沿着”、“发现”看出小于连爱动脑筋,善于观察。
从“断定”一词不难看出他小小年纪已经懂得识破敌人的阴谋,沉着老练,见多识广。
一系列的心理活动摆出了解决问题的困难:
一是地方受限,二是灭火材料紧缺,三是时间紧迫。
小于连是多么焦急啊!
读到小于连机智果断地撒尿这里,你的心情怎样?
你想到了什么?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展开交流。
*小于连立下了大功,比利时人民世世代代感激他,敬仰他。
全世界人民都喜爱他。
如果你来到这座铜像前,你会说些什么?
做些什么?
*课后第1题:
这是理解本文的重点,透过人物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映人物的机智、果断。
*课后第2题是培养学生发表自己见解的能力,应尊重学生的见解,可以鼓励学生想出其他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设计参考
一、看图引入
1.出示画有铜像的图画。
观察画面人物,说说这个小男孩给你什么印象。
2.质疑。
他是谁?
他在干什么?
为什么要给他塑像……
3.揭题,读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初步弄清质疑的问题。
2.小组合作,学习生字词。
教师巡视,看看学生是否能把生字字音读正确。
3.检查是否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相机理解部分词语。
4.再读课文,找出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三、指导读书,深入感悟
1.带着问题读第一段。
这是一座怎样的铜像?
2.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铜像的?
从中悟出写人如何描写人物的外貌特点。
3.有感情地读第一段。
读出对这个小男孩的喜爱。
4.自由读第二、三段。
说说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
从哪些地方看出当时的情况十分危急?
5.勾画相关句子:
小于连面对危急情况时心里想些什么?
怎么做的?
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6.读出小于连的焦急和解除危险后的如释重负。
7.带着对这个机智果敢的小男孩的喜爱、感激和敬佩读最后一段。
8.小结:
一个不足十岁的小男孩用他的机智勇敢赢得了比利时人民的感激和敬仰,赢得了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和敬仰。
他的故事被传为佳话,他那鲜活可爱的形象永远地留在了我们的心中。
让我们再次齐读课文,为他的机智喝彩,为他的勇敢叫绝!
四、总结全文,复述故事。
1.你喜欢小于连吗,小于连的做法让你想到了什么?
和同学交流交流。
2.交流一下你还知道古今中外有哪些机智勇敢的小英雄。
第五课:
日记两则
教学目标
1.用自己掌握的识字方法学会本课生字。
2.借助旁批,读懂课文内容,了解作者是怎样观察和记写的。
4.学习写日记的方法,了解写日记的好处,产生写日记的愿望和兴趣。
试着写一则日记。
教学准备
1.学生动手制作生字卡片。
2.预习课文,想想这篇课文表达方式与前面学习的课文有什么不同。
提示学生读文时把课文内容与旁批对照起来学习。
3.利用各种途径了解小鸡等小动物繁殖的过程。
有条件的地方可以搜集一些动物繁殖的图片。
教材简析
世界著名的大发明家爱迪生坐在鸡蛋上孵小鸡的故事大家都还记得吧!
爱迪生小小年纪就喜欢观察,长大成了世界闻名的科学家。
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像爱迪生一样遇事好奇、喜欢观察、喜欢探究的同学。
《日记两则》就向我们介绍了一位喜欢观察的小朋友,他在外婆家玩耍时,看见母鸡孵小鸡,产生了观察的欲望。
第二天他仔细而又耐心地观察小鸡出壳,并及时把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写了下来。
两则日记写得清清楚楚,让我们也能分享他的观察收获。
你看,这位同学小小年纪就会把自己感兴趣的事用日记记下来,真有意思。
读完课文,我们也拿起笔来,试着学写一则日记吧!
这篇课文属于精读课文,由于要求边读边批,我们也把这类课文叫做“批读课文”。
本课的旁批旨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和如何记写日记。
教师要指导学生借助旁批了解内容,学习写日记。
建议1~2课时完成。
*旁批指出了写日记的基本要求。
*第一则日记记下了“我”到外婆家去玩,在玩中的所见所疑和所想。
*“我好奇地问”、“真想亲眼看看”表现了“我”遇事好问为什么,这不失为一种好习惯,值得我们学习。
*“孵”就是鸟类伏在卵上,用体温使卵内的胚胎发育成雏鸟。
本课指母鸡用鸡蛋孵小鸡。
*旁批提示我们日记的内容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
教学到这里,放手让学生展开讨论:
“我”为什么要记下这件事?
讨论之后,师生归纳:
日记可以写自己感兴趣的事。
日久之后再读日记,能唤起自己对往事的回忆,久而久之,还能帮助自己提高表达能力。
*从第二则日记的内容可以看出小作者观察小鸡出壳的兴趣十分浓厚。
表现在:
一是观察的时间长。
可以从“一大早”、“等了半天”、“吃过午饭”这些词语体会到。
二是观察得仔细认真。
把小鸡出壳的过程写得详细具体。
“雏”是幼小的(多指鸟类)。
本课指幼小的鸡。
*小作者带着情感在观察,心系着小鸡的生命。
把观察中发现的变化也写出来了。
*旁批内容不仅引导学生读懂“我”观察小鸡出壳的过程,还帮助学生明白日记就是要把自己看到的、听到的、想到的以及收获记下来,把这些都记下来,日记就具体了。
*为了帮助学生会读批读课文,可以引导学生把课文与旁批的内容对照起来阅读。
教学设计建议:
自读第二则日记,把你读懂的内容变成问题提出来,考考你的同桌,看看谁的问题问得好。
如有不懂的词句,想办法自己解决。
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专心阅读的习惯和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学完两则日记,试着自己小结:
写日记是怎么一回事?
写日记有哪些要求?
教师在学生自我小结的基础上给予提示和总结。
让孩子们认识到,写日记(作文)就是这么简单。
*本课生字易读错的有:
“傻”是翘舌音,不要读成平舌音;“孵”的声母是“f”,不要发成“h”;“拨”,要与“拔”区别,可以通过观察字形与组词语来区别。
*识字教学坚持自主学习,教师检查,矫正。
写字教学可学文后进行,引导学生先易后难,先自己观察,写写自己认为易写、好写的生字,然后集体讨论,找出大家都认为难写的字,明确写好字要注意的事项。
如“孵”字,左右部分要紧靠竖中线,左边的“卵”笔顺是:
。
不要把两点写掉了。
写完后,在学习小组内展评,提出改进意见,最后再把自己没写好的字练习写一下。
*“小练笔”—写一则日记。
可以在学习课文之后,趁着学生学习的激情,对日记的好奇感,布置写一则日记。
写好后,一定要组织学生交流,感受初写日记的成功与快乐。
教学设计参考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1.看挂图:
同学们,瞧,大母鸡在干什么?
2.讨论谈话:
你还知道哪些动物是怎样生宝宝的?
3.导入新课:
小鸡是怎么从蛋壳里出来的呢?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看看。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词
1.自读课文,随文识字。
2.抽读生字、课文,集体矫正。
3.自由读课文,找出不理解的词语,想办法解决。
好奇:
对自己所不了解的事物觉得新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西师版 小学 三年级 上册 语文 教案 积累 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