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节选导学案语文.docx
- 文档编号:885233
- 上传时间:2022-10-13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2.21KB
《中庸》节选导学案语文.docx
《《中庸》节选导学案语文.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庸》节选导学案语文.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中庸》节选导学案语文
《中庸》节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掌握“鲜”“与”“和”“同”“贼”在文中的含义。
2、理解孔子社会理想的哲学基础——中庸之道的精神实质。
第一课时
一、激情导入:
说起“中庸”,人们往往把它和好好先生、折中主义者联系起来,认为中庸是骑墙主义、调和主义。
如在评价某人的观点时,喜用“此人的话是对的,不过太新了”加以评述;又如中国人的信仰态度,讲究“不可太信,不可太不信”等,这些都被认为是“中庸”!
久之,中庸被赋之以贬义的色彩。
中庸作为孔子思想的精华,却因人们的曲解和误解被“粗暴”扭曲,使它失去了应有的光彩。
今天,我们通过学习《中庸之道》来正确地理解中庸,认知中庸,还原她本真的面目,进而感知她动人的魅力。
二、相关链接:
1、《中庸》原是中的一篇,一般认为它出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前483-前402)之手。
早在西汉时代就有专门解释《中庸》的著作,《汉书?
艺文志》载录有《中庸说》二篇,以后各代都有关于这方面的著作相沿不绝。
但影响最大的还是朱熹的《中庸章句》,他把《中庸》与《大学》、《论语》、《孟子》合在一起,使它成为“”之一,《中庸》被推崇为“实学”,被视为可供人们终身受用的经典,成为后世读书人求取功名的阶梯。
朱熹认为《中庸》“忧深言切,虑远说详”,“历选前圣之书,所以提挈纲维,开示蕴奥,未有若是之明且尽者也。
)(《中庸章句?
序》)并且在《中庸章句》的开头引用程颐的话,强调《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著作,“放之则弥六合,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味无穷,都是实用的学问。
善于阅读的人只要仔细玩味,便可以终身受用不尽。
2、子思在儒家学派的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他上承孔子中庸之学,下开孟子心性之论,并由此对宋代理学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三字经》中有“”的描述。
北宋徽宗年间,子思被追封为“沂水侯”;元朝文宗至顺元年(1330),又被追封为“述圣公”,后人由此而尊他为“述圣”。
三、自主学习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
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1)天命之谓性:
(2)率性之谓道:
(3)力行近乎仁:
(4)莫见乎隐(xian):
(5)柔远人也:
(6)行之弗笃,弗措也:
(7)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8)致中和:
四、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
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附:
好好先生
东汉时期,有个名叫司马徽的人,无论别人和他讲什么事,不管是好是坏,他都回答“好”。
有人问他身体怎样,他说“好”。
有人说自己的儿子死了,他也说“好”。
他的妻子便责怪他:
“人家以为你有德行,才把自己的噩耗告诉你,你怎么反倒说‘好’呢?
”
司马徽不紧不慢地说:
“好,你的话太好了。
”弄得他的妻子哭笑不得。
五、我的疑惑
六、归纳总结
七、评估训练
(一)对下列句子划线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命之谓性性:
本性
B.中也者,天下知大本也中:
适合,符合
C.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措:
放下
D.子庶民。
则百姓劝劝:
受到勉励而勤奋努力
(二)下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是()
A.不勉而中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B.喜怒哀乐之未发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
C.尊贤,则不惑知斯三者,则知所以修身
D.恐惧乎其所不闻莫见乎隐
(三)翻译下列句子
1、子日,“中庸其至矣乎!
民鲜能久矣
(1)!
”(第3章)
【注释】
①鲜:
少,不多。
2、子曰:
“道
(1)之不行也,我知之矣,知者
(2)过之,愚者不及也。
道之不明也,我知之矣:
贤者过之,不肖者(3)不及也。
人莫不饮食也,鲜能知味也。
”(第4章)
【注释】
(1)道:
即中庸之道。
(2)知者:
即智者,与愚者相对,指智慧超群的人。
知,同“智”,(3)不肖者:
与贤者相对,指不贤的人。
3、子日:
“舜其大知也与!
舜好问而好察迩言
(1),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
其斯以为舜乎
(2)!
”(第6章)
【注释】
(1)迩言,浅近的话。
迩,近。
(2)其斯以为舜乎,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其,语气词,表示推测。
斯,这。
“舜”字的本义是仁义盛明,所以孔子有此感叹。
学后反思
第二课时
一、相关链接
《中庸》名言积累
1、上不怨天,下不尤人。
故君子居易以俟命,小人行险以侥幸。
【译文】对上不抱怨老天,对下不责怪别人。
所以,君子处在安全的地位而等待天命,小人则冒险以期侥幸成功。
2、凡事豫则立,不豫则废。
3、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译文】自然形成的禀赋叫做人性,遵循各自的人性叫做道,修明并推广这些道叫做教化。
4、君子和而不流。
【译文】所以君子性格平和而不随波逐流。
5、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
【译文】有的人天生就知道这些道理,有的人通过后天学习知道了这些道理,有的人则是遇到困惑之后,经过磨难才知道了这些道理,无论是哪种情况,他们最终了解这些道理的结果是一样的。
6、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二、自主学习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三、合作探究:
1.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2、2019年12月10日,中国总理温家宝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题为《把目光投向中国》的演讲中,介绍中华民族的文化底蕴时说:
“和而不同”是其中一个伟大思想。
和谐而又不千篇一律,不同而又不彼此冲突;和谐以共生共长,不同以相辅相成。
他认为,用“和而不同”的观点观察、处理问题,不仅有利善待友邦,也有利国际社会化解矛盾。
学完本课,联系总理温家宝的话,你认为“中庸之道”有怎样的现实意义?
四、我的疑惑
五、归纳总结
六、评估训练
.翻译下列句子
1、子路问强
(1)。
子曰:
“南方之强与?
北方之强与?
抑而强与?
(2)宽柔以教,不报无道(3),南方之强也,君子居之(4)。
衽金革(5),死而不厌(6),北方之强也,而强者居之。
故君子和而不流(7),强哉矫(8)!
中立而不倚,强哉矫!
国有道,不变塞焉(9),强哉矫!
国无道,至死不变,强哉矫!
”(第10章)
【注释】
(1)子路:
名仲由,孔子的学生。
(2)抑:
选择性连词,意为“还是”。
而:
代词,你。
与:
疑问语气词。
(3)报:
报复。
(4)居:
处。
(5)衽:
卧席,此处用为动词。
金:
指铁制的兵器。
革:
指皮革制成的甲盾。
(6)死而不厌:
死而后已的意思。
(7)和而不流:
性情平和又不随波逐流。
(8)矫:
坚强的样子。
(9)不变塞:
不改变志向。
2、君子之道,辟
(1)如行远,必自迩
(2);辟如登高,必自卑(3)。
《诗》曰:
“妻子好合,如鼓瑟琴。
兄弟既翕,和乐且耽。
宜尔室家,乐尔妻帑(4)。
”子曰:
“父母其顺矣乎!
”(第15章)
【注释】
(1)辟:
同“譬”。
(2)迩:
近。
(3)卑:
低处。
(4)“妻子好合……”:
引自《诗经?
小雅?
常棣》。
妻子,妻与子。
好合,和睦。
鼓,弹奏。
翕(xi),和顺,融洽。
耽,《诗经》原作“湛”,安乐。
帑(nu),通“孥”,子孙。
学后反思
《中庸》节选学案参考答案
第一课时
二、自主学习
1、中庸之道的含义是什么?
中和的含义是什么?
原则有哪些?
中庸之道的含义是适当、平衡、和谐
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
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中庸的主要原则
(1)慎独自修
(2)忠恕宽容(3)至诚尽性
2、解释画横线的字词:
略
三、合作探究:
1.中庸之道就是折中主义吗?
[折中主义]把根本对立的立场、观点、理论等无原则地调和在一起。
基本特点是或把矛盾的双方等同起来,不分主次;或把矛盾的双方调和起来不分是非,不要斗争。
(《新华词典》)
把它看成“折中主义”是不妥当的。
中庸并非是无原则的调和,而是在一定的原则下寻求矛盾各方的协调统一。
2.中庸之道在现在往往被人理解为平庸和圆滑,或者说是一种好好先生的处事原则,生活中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你能说说它的具体表现吗?
你认为这是不是孔子所说的中庸之道?
“好好先生”明哲保身,但求无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把原则、正义、良心统统抛在了脑后,其本质是坏的。
时下,像司马徽这样的“好好先生”多得可以扎成堆,他们的“光辉形象”大致是这么个模样:
爱栽花,不栽刺,时刻注意为自己开退路、留后路,说违心话,办违心事,该批评的不批评,该提醒的不提醒,该揭露的不揭露;前怕狼后怕虎,遇到矛盾绕道走,好好先生”多了,将会造成严重后果:
正气得不到发扬和扶持,歪风邪气得不到有效遏制,腐败分子为非作歹有机可乘,是非分明、主持正义者受孤立、冷落。
这样发展下去,社会是很危险的。
因此,我们坚决反对做“好好先生”!
六、评估训练
(一)答案:
B
(二).答案:
A
(三).翻译下列句子
1、【译文】
孔子说:
“中庸大概是最高的德行了吧!
大家缺乏它已经很久了!
”
【读解】
正因为它是最高的德行,最高的道德标准,所以,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实行它。
这正如我们要求“大公无私”,很少有人能做到,提出“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三兼顾”,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要求“跑步进入共产主义”难以做到,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现“小康”,这就比较容易做到了。
这样说来,中庸之道是不是也只能作为一种理想的道德规范而加以提倡呢?
2、【译文】
孔子说:
“中庸之道不能实行的原因,我知道了:
聪明的人自以为是,认识过了头;愚蠢的人智力不及,不能理解它。
中庸之道不能弘扬的原因,我知道了:
贤能的人做得太过分:
不贤的人根本做不到。
就像人们每天都要吃喝,但却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品尝滋味。
”
【读解】
还是过与不及的问题。
正因为要么太过,要么不及,所以,总是不能做得恰到好处。
而无论是过还是不及,无论是智还是愚,或者说,无论是贤还是不肖,都是因为缺乏对“道”的自觉性,正如人们每天都在吃吃喝喝,但却很少有人真正品味一样,人们虽然也在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行事,但由于自觉性不高,在大多数情况下不是做得过了头就是做得不够,难以达到“中和”的恰到好处。
所以,提高自觉性是推行中庸之道至关重要的一环。
3、【译文】
孔子说:
“舜可真是具有大智慧的人啊!
他喜欢向人问问题,又善于分析别人浅近话语里的含义。
隐藏人家的坏处,宣扬人家的好处。
过与不及两端的意见他都掌握,采纳适中的用于老百姓。
这就是舜之所以为舜的地方吧!
”
第二课时
1.自主学习
请举出有关“和”的熟语或格言,概括说明中华文化之“和”。
家和万事兴(家庭)和衷共济(事业)和气生财(生意)政通人和(政治)协和万邦(外交)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战争)
三、合作探究:
1.试从《论语》中找些例子,说说孔子在自己言行中是怎样贯彻中庸之道的。
过犹不及
子温而不厉,威而不猛,恭而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周而不比
事君数,斯辱矣和而不同
在个人修养方面,孔子说过:
“质(朴实)胜文(文雅)则野,文胜质则史。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
意思说:
做人如果朴实胜于文雅,便失之粗野;如果文雅胜于朴实,则显得欠缺诚心;
两者调谐适匀,互补其不足,方可成为君子也。
2、参考;所谓中庸之道其实就是君子之道,就是君子模范遵守社会规则(原意还应该包括天道即自然法则)之道.
儒家哲学注重的是人的自身修养,要与身边的人建立一种和谐的关系。
提倡人要到达温、良、恭、俭、让的道德境界。
在我看来,它是做人的完美境界。
具体的思想是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中庸 节选 案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