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docx
- 文档编号:8850577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8
- 大小:21.02KB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docx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docx(8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高一历史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教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
第17课综合探究:
探索中国近代政体变化的艰难历程
・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
1、林则徐、魏源为代表的抵抗派的思想主张。
2、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等人的政治思想主张。
3、康有为、梁启超为首的维新派的思想核心。
4、《钦定宪法大纲》颁行的历史背景及其基本内容。
5、“皇族内阁”的形成。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规定。
7、“宋教仁遇刺案”。
(二)能力与方法
1、阅读史料,归纳近代早期探索改革中国政治的代表性意见,并分析其产生的时代背景。
2、阅读史料,归纳维新派思想主张的核心,分析其进步性,并比较维新派前后两种不同的主张,探讨在当时改革采取激进方式或渐进方式可能带来的不同影响。
3、提炼概括《钦定宪法大纲》的内容,透过表象揭示其实质。
4、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和《中华民国约法》的主要规定,认识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宪政的不同。
5、学会以长远的眼光观察历史,正确运用史料,从清末民初的宪政实践中发现历史的进步。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了近代中国的民主宪政之路,让学生认识到:
有宪法比无宪法是进步,但有宪法,却未必有宪政。
从君主制到君民共主制,再到民主制,是中国政体变化发展的必经的几个阶段,以此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2、让学生从宋教仁为宪政流血的感人事迹中感受到仁人志士们可歌可泣的牺牲精神,认识到中国民主宪政道路之艰难与曲折,培养学生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社会进步积极进取,不惜牺牲的人生态度。
附:
《课程标准》对本单元的要求
1.列强侵略与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
列举1840年至1900年间西方列强的侵华史实,概述中国军民反抗外来侵略斗争的事迹,体会中华民族英勇不屈的斗争精神。
2.近代中国的民主革命
(1)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2)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3)概述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史实,认识其对中国社会变革的影响。
・教材分析
知识结构
一、“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1、政体探索的源起
2、早期维新派的基本主张
3、康梁等维新派的探索
二、清末的宪政举措
1、“预备仿行立宪”与《钦定宪法大纲》
2、“皇族内阁”
三、民国初年的宪政之路及其结局
1、《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中华民国约法》
3、宋教仁之死
・课前任务
请同学们利用图书馆和互联网查找本课所涉及的历史人物资料,并以“如果时光倒流,我最想成为哪位历史人物――林则徐、魏源、康有为、梁启超、慈禧太后、孙中山、袁世凯、宋教仁、黄兴等?
……为什么?
(或:
如果做了他们,你会如何做?
)”为题,发表1分钟演讲。
・教学导入
教师导入:
请同学们观看历史视频片段《近代中国人民的反封建反侵略斗争》,回顾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义和团运动、维新变法运动以及辛亥革命等斗争概况。
近代以来,先进的中国人在不断进行反封建反侵略斗争的同时,也在不断探索救国救民之路。
一大批志士仁人以在中国实现宪政民主为毕生追求目标,为此,他们前仆后继,牺牲奋斗。
那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为什么要选择宪政?
选择者又是如何理解宪政的?
最终都走向什么结果?
带着这一系列问题,请同学们认真浏览学习网站,自主学习,自主探究百年中国民主宪政史的屈辱与光荣、苦难与奋争。
・合作探究
第一部分:
合作探究“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
谭嗣同(1865―1898),湖南浏阳人,参与维新变化,后被捕遇害,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临刑有绝命词: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
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签订后,谭嗣同万分忧愤,压抑不住心头的怒火,他写下血泪的诗行:
有感(1896年)
世间无物抵春愁,合向苍冥一哭休;四万万人齐下泪,天涯何处是神州!
请思考:
1、想一想,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
王韬、薛福成等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何种政体?
为什么?
2、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
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3、小组讨论:
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失败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
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第二部分:
合作探究“清政府怎样走宪政之路?
”
“戊戌变法”失败后仅仅两年,即1901年初,为挽救王朝危亡,化解内外危机,两年前血腥镇压“百日维新”的慈禧太后,不得不推行“新政”。
在清政府推行“新政”同时,朝野掀起了一场“立宪运动”。
1905年派五大臣出洋考察宪政;
1906年载泽上密折说立宪有三大好处,坚定清政府立宪信心;
1906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借立宪之名行集权之实。
1908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规定皇权至上。
1911年,清政府成立以奕�廖�总理大臣的“皇族内阁”。
“预备立宪”的骗局彻底败露。
请思考:
1、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
(时间5分钟,要求同学们马上写在作业本上,50字内概括。
)
2、《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宪法性文件,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你怎样评价它?
第三部分:
合作探究“民国初年的宪政之路及其结局”
1911年10月10日,随着辛亥革命一声炮响,延续了260余年的清王朝走向灭亡,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宣告终结。
请思考:
1、《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有何异同?
2、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1:
“孙中山襟怀豁达,是容易相处的,天真的黄克强也好对付,顶难驾驭的,只有一个宋教仁……以暴动手段来抢夺政权我倒不怕;以合法手段来争取政权,却厉害得多了。
”
――袁世凯对杨度说的话
材料2:
今国基未固,民福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
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会得以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宋教仁死前给袁世凯发的电文
材料3:
作公民保障,谁非后死者;为宪法流血,公真第一人。
――孙中山为宋教仁题的挽联
请回答:
(1)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2)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未被刺死,中国的局面能否发生扭转?
・问题解读
探究1:
为什么会发生从学习西方物质文明到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转变?
这些思想家是怎样理解西方政体的?
他们觉得中国适合哪种政体?
为什么?
参考:
(1)随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中国的失败,中国人首先看到了西方的般坚炮利,于是学习西方的物质文明。
随着对西方的了解、认识越来越多、越深刻,清政府的腐朽进一步深化,开始认识到西方政治制度的先进,转而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
(2)他们认为西方政体万民共苦,上下一心,君民一体,无敌国外患之辱。
(3)中国适合实行君民共主的政体。
(4)他们认为君主制权力过于集中于君主,民主制权力偏重于人民,君民共主制权力才是上下平衡的。
所以说这种政体最适合解决中国当时内有君主专制、外有外族入侵的状况。
探究2:
维新派前后两种主张有什么不同?
这是政治上的“倒退”吗?
康有为为什么这样做?
参考:
(1)前者主张兴民权、设议院、开国会、定宪法,实行君主立宪制。
(2)后者主张有所缓和,主张“以君权变法”,实行开明君主制。
(3)可以说是。
(4)他这样做主要是为了换取光绪帝支持变法。
探究3:
当时维新派上书光绪皇帝,光绪曾下定决心改革,但最后还是放弃了,其中较大的阻力是慈禧太后。
如果慈禧太后在公车上书前就死了,或康有为等她死了之后才主张维新,改革有可能成功吗?
参考:
可能成功:
(1)光绪皇帝支持改革;慈禧死后,光绪有可能掌权,并且大力推广改革思想,拓宽改革队伍。
(2)维新变法主张的政治制度是君主立宪制,保留了清政府的存在,清政府腐败无能,无力执政,假若成立议会等机关执政,就能够解决这一问题。
不完全把清政府推翻,又能减小改革者与清政府之间的矛盾。
可能失败:
(1)外国列强可能在慈禧太后死后加强对中国的控制,阻挠维新派改革进行,或打着帮忙的名义派人在清政府中当官,掌握国家大权。
(2)孙中山等新的革命志士涌现,支持三权分立等更先进的理论,将推翻或更新维新派的理论。
(3)光绪皇帝无法掌权,权利被反对改革的大臣掌握,改革无法顺利进行。
探究4:
清政府是怎样理解宪政的?
请以50个字加以概括
参考:
中国规制未备,民智未开,先行预备立宪,然后根据进步的迟速,再确定立宪。
预备立宪应保证皇权的至高无上。
探究5:
怎样评价清政府的立宪举措?
参考:
(1)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符合社会发展的趋势和资产阶级的愿望,有利于中国的近代化。
(2)又具有一定的落后性,加剧了阶级矛盾和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不但削弱了自己的统治,还促进了革命形势的高涨。
探究6:
民国时期的宪政与清政府的宪政有什么不同?
参考:
(1)民国时期的宪政是在中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资本主义的民主共和制,其目的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经济。
(2)清政府的宪政并非实行真正意义上的民主,而是借宪政之名,遏止蓬勃发展的革命形势,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探究7:
比较《钦定宪法大纲》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参考:
异:
(1)从目的上看,《钦定宪法大纲》在于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统治。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在于限制即将掌权的袁世凯。
(2)从内容上看,前者主要是君主专权,为其制造法律依据。
后者主要是强调主权在民,实行内阁制和三权分立的国家组织原则,以保证民主的实行。
同:
从实施的结果来看,两者均没有很好地实行,没有发挥其作用。
探究8: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与《中华民国约法》(“新约法”)有何不同?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不同?
参考:
前者以民主共和制否定君主专制,后者以总统制否定责任内阁制;前者以三权分立为原则建构国家组织,后者是为独裁提供法律依据。
孙中山为代表的革命者崇尚英美民主政体,所以原汁原味照搬西方宪政。
行内阁制目的在于将大总统袁世凯置于虚尊地位,将之纳入资产阶级的政治体系。
“因人立法,盖有不得已之苦衷在也。
”“临时约法在不同的情况下抛弃总统制而采取内阁制,用心是很好的也是很苦的。
”
袁世凯试图通过独裁政治而确立个人权威,于是一步步破坏民主共和政体,制定《新约法》,作为维护其独裁统治的工具。
探究9:
袁世凯为什么要刺杀宋教仁?
参考:
因为宋教仁是要实践宪政中的权力制衡原则。
竞选成功则组阁,竞选失败也要监督政府,他把宪政诉诸实践,令企图专政独裁的袁世凯生畏。
探究10:
宋教仁在当时是一个重要人物,若他当时没被人杀死,中国的局面会否发生扭转?
参考:
宋教仁被杀是中国民主化步履艰难,充满痛苦,血腥的开端。
他已成为一种民主的象征,一个标志。
在某种意义上,宋教仁代表的是中国近代以来对民主,人权为核心的人类主流文明的追求,他的死是中国人民争取民主,共和所遭受的挫折的标志,给后人留下了无限的哀思。
假如宋教仁没有被杀,中国的民主整体可能会较早实现,至少追求共和的力量会强大一些。
因为宋教仁的意志是那么的顽强,他的信念是那么的坚定。
但是,他的责任内阁制的主张和孙中山的有分歧,当时也没多少人赞同,他未必能扭转中国的局面。
・在线讨论
孙中山总统府办公楼
主题讨论:
近代历史上,要在中国实现资产阶级民主政治,需要哪些条件?
中国当时是否具备这些条件?
为什么?
・拓展资源
・在线测试
・教学小结
中国人学习西方政治文明并付诸实践,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
谁是国家的主人?
在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是君主,皇权“神圣尊严、不可侵犯”,所谓朕即国家。
到了近代,王韬、郑观应等倡导君民共主,他们虽然没有理解西方政体的实质,但揭开了学习西方政治文明的序幕。
康有为、梁启超、严复等为代表的维新派为了救亡图存,倡导君主立宪(后改开明专制),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但因种种原因,昙花一现,光绪泣血瀛台,六君子魂归西天。
1908年清政府颁布的《钦定宪法大纲》,以实行宪政的名义强化君主制,结果把自己推上了革命的祭坛。
中华民国诞生后,《临时约法》成了纸上谈兵,袁世凯行专制独裁,宋教仁喋血宪政路上,共和国徒具虚名。
所谓宪政,指政府必须依据宪法和法律进行治理,即在法治下行有限政府。
历史表明,有宪法,未必有宪政,但每一次改革与尝试毕竟给中国带来了些微的进步。
历史的进步总要遭遇曲折,但我们注定要前进,也正在前进。
・课外延伸
19世纪末的中国,清王朝的统治岌岌可危,国势衰微任人欺侮,许多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向西方探求救国的道路。
20世纪初,清政府也派出了以载泽为首的欧美考察团,一行人中有清朝官员,有早期的留学生,他们对此行满怀期待。
假如你是他们中的一员,考察完英美法德四国后,你认为会有哪些收获?
选取一个角度和立场,写一篇考察报告,字数不限,形式自选。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类型
相应内容
使用资源
分组情况
学生活动
教师活动
开始、结束
教师活动、
教学内容
学生活动
网络应用
学生利用
网络学习
分析判断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历史 中国近代 政体 变化 艰难 历程 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