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 文档编号:8846690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7
- 大小:401.95KB
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
《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docx(17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高中语文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狱中杂记》
(总分60分,时间45分钟)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各题。
(9分)
从先秦以来,我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与白话保持着严格的距离。
散文发展史,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
其间虽然偶有白话的渗透,但大局不改。
然而,文言这种不言而喻的至尊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挑战。
黄遵宪以及谭嗣同、陈荣兖等都曾提出言文合一的主张,裘廷梁更是以白话为维新之本,甚至主张“崇白话而废文言”。
梁启超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将文言撕开了一道难以弥合的裂口。
随着科举制度的消亡,民国代兴,白话文运动更加轰轰烈烈,席卷南北,所向披靡。
到《新青年》创立,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更是接连发表文章,像精心设计的组合拳一般,对已经摇摇欲坠的古文施以致命打击。
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中,明确提出要对今日之文学改良,主张“须言之有物”、“不摹仿古人”、“须讲求文法”、“不作无病之呻吟”、“务去烂调套语”、“不用典、不讲对仗”、“不避俗字俗语”八事,文字虽然还较温和,但里面分明隐藏着要用“活文学”也就是白话文学替代古文的用心。
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更将胡适的“改良”升级为“革命”,毫不隐晦地说:
“余甘冒全国学究之敌,高张‘文学革命军大旗’……旗上大书特书吾革命军三大主义:
曰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曰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曰推倒迂晦的艰涩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通俗的社会文学。
”而笔锋所向,尤在“明之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方刘姚”,将他们戴上“十八妖魔”的高帽,而“桐城派”等“今日吾国文学”,因为“悉承前代之敝”,也同样在宣战打击之列。
《新青年》同期还刊载了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信,该信一边大力赞赏胡适白话体文学主张,一边又以挑衅的口吻指出:
“唯选学妖孽,桐城谬种,见此又不知若何咒骂。
虽然,得此辈多咒骂一声,更是价值增加一分也。
”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上,又增加了“谬种”的骂辞,所骂对象也更加接近当代,火药味又浓三分。
按说,面对这种公然挑战,与传统文学有瓜葛的文人学者,特别是无端遭到辱骂的桐城派,应该挺身而出,群起反攻。
可事实上并不是这样。
或许是经过长期的白话文思想冲击,人们已经真切感受到古文确实已经日薄西山,白话文的世纪就要到来,真切地感受到胡适、陈独秀所言是大势所趋,当时并没有多少人出来应战。
他们有的徒兴哀叹,有的静观其变,有的干脆改弦易辙。
严复以为:
“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说万千,然而施之人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岂能劫持其柄?
则亦如春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
”
不过,事情总有些例外,林纾就是这例外中最为突出的一个。
还在胡适、陈独秀们在《新青年》上高声叫阵时,林纾很快在上海坚定予以回击。
遗憾的是,历史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林纾挺立中流,以身作闸,挽狂澜于既倒的勇气固然可嘉,但无论如何还是无法以一己之躯阻挡大江东去。
(节选自《文史知识》2013年第十二期罗书华《古文最后的守夜人》)
1.下列各项对文中改良古文论战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梁启超在文言中掺入俚语与外国语法的新文体与文界革命给予了地位至尊的文言难以恢复元气的一击。
B.《新青年》的创立,为改良古文的论战提供了主阵地,胡适、陈独秀、钱玄同等人是冲锋陷阵的主将。
C.文言的地位在晚清时期受到严重挑战,其表现之一就是胡适在《文学改良刍议》一文中提出“八事”,主张文学改良,用白话文代替古文。
D.同为白话文的倡导者,陈独秀的言辞比胡适更为犀利,一针见血。
【答案】C
【解析】
考点: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自先秦以来,中国散文就一直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从这个角度来说,散文的发展史也就是文言文的发展史。
B.晚清时期的黄遵宪等人将古文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之后的白话文运动更加速了它隐退的步伐。
C.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明确提出了文学革命军的三大主义,并把笔锋指向了明前七子、后七子,指向了桐城派的三位代表人物方苞、刘大櫆、姚鼐,称他们为“妖魔”。
D.一些传统的文人学者可能已真切地感受到了古文已经走到末路,因此面对胡适等人的挑战,并没有多少人能挺身而出,进行反击。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本信息的辨析能力。
首先要到文中找到选项所在的句段,然后将选项与之比较。
A项原文第一段是说“从一个角度来说也就是文言文发展史”,并未明确“一个角度”就是“以文言作为基本工具或媒介”,故选项以偏概全,过于绝对化。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晚清白话文运动开启了“五四”白话文运动的先声,但其性质不同于“五四”的白话文运动,它仍然属于古代白话文的范畴。
B.钱玄同在陈独秀“妖魔说”的基础之上,把“谬种”骂辞的矛头指向古文,对古文的批判更加具有火药味。
C.严复站在一
个更高点,认为白话文替代古文是自然的进化,人类必须顺其自然。
D.就人类文化发展的总体趋势而言,白话文替代古文有着历史的必然性,而且是进步的表现。
【答案】B
【解析】
考点:
分析理解文本的主要观点和基本倾向。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文后各题。
(19分)
睢州汤公,其治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皆耳熟焉。
立朝之节,同时士大夫多知之。
惟受特知于圣王,而卒困于佥壬,其致愆之由,相构之迹,虽门人子弟,或不能详也。
公巡抚江苏时,执政明珠有家隶,言事多效
,公卿震慑,所至大府常郊迎。
过苏,畏公威声,弗敢谒。
自监司以下,朝夕候其门。
公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
从骑数十至辕门,顾谓左右,曰:
“主人出迎何迟也?
”久之,入至阶下,见公南面坐。
公曰:
“汝主与吾同朝,闻汝来,以酒饮犒汝。
”命门卒为主人。
其人惭沮,即日去苏。
归诉之,谋致难于公。
而公声绩甚焯,上方向公,念公在外无从得事端。
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汤某以理学为时所崇,辅教太子,非某不称。
上然之,遂以詹事征。
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道不可行。
公示谕:
“吾在外不能为父老德,往者屡请核减浮粮,并为延议阻,夸入见天子,且面陈之。
”余相国国柱者,执政私人也,得此以告曰:
“曩议皆上所可也,善则归君,过则归己。
而市于众以为名,使上知此,立蹶矣。
”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
进讲东宫,首《大学)“财聚民散”数则。
毕讲,东宫入侍。
上问所肆,具以闻。
上曰:
“此列国分疆时语也。
若海内一统,民散将安之?
试询之。
”公具陈秦隋土崩状,且言一统而民散,祸更烈于分国时。
上闻,犹谅其忠。
会灵台郎董汉臣上书,指斥时事及执政大臣,下内阁九卿廷议,执政惶悚,不知所为。
议与同列囚服待罪。
王相国熙继至,貌甚暇,徐曰:
“市儿妄语,立斩之则事半矣。
”执政曰:
“上阅奏至再三,亲点次,类嘉与之,奈何君言若是?
”王笑曰:
“第以吾言入,视何如?
”时公为宗伯,最后至,余相国述两议以决于公,公曰:
“彼言虽妄,然无死法,大臣不言,故小臣言之。
吾辈当自省。
”国柱曰:
“此论可上闻乎?
’’公曰:
“上见问,固当以此对。
”执政入奏,国柱尾其后,而与之语。
命下,董汉臣免议。
自是上滋不悦公。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诏举博学鸿儒,试一等,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
二十六年,上卒免汉臣罪。
明珠、国柱愈恚,摘其语上闻,并摭斌在苏时文告语,曰“爱民有心,救民无术”,以为谤讪,传旨诂问。
斌惟自陈资性愚昧,愆过丛集,乞赐严加处分。
斌适扶病入朝,道路相传,闻者皆泣下。
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未几,疾作,卒,年六十一。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上方向公向:
偏爱
B.上问所肄肄:
学习
C.第以吾言人第:
依次
D.明珠、国柱愈恚恚:
怨怒
【答案】C
【解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读音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5.下列各组句子中
,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会东官出阁读书,乃为上言度我至军中,公乃人
B.上然之,遂以詹事征夫夷以近,则游者众.
C.公之内召也,比郡士民
,争以农器什物塞水陆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D.授翰林院侍讲,与修《明史》吾孰与徐公美
【答案】C
19.B
【解析】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和用法。
能力层级为理解B。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汤司空治理有方,这在当时吴淞妇孺皆知。
他虽受皇上重视,但最终还是遭人构陷,其中细节,少为人知。
B.汤司空为人正直,对待明珠家隶,虽亲自以酒招待他,但遵循原则,不显阿谀之态,致使明珠家隶不悦。
C.汤司空关注民生,也深得百姓厚爱。
后来,他辅佐教授太子,用自己的学识见解,让皇帝体会到他的忠心。
D.汤司空忠心耿耿,有人却诬蔑他诽谤朝廷,而他面对皇上责问,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
【答案】B
【解析】
试题解析:
这道题目是概括归纳文章内容。
此题的做法如下,先浏览选项,确定其在文中的位置,然后具体将选项与文中原句进行比较以发现问题。
此类题目的误区有:
事件张冠李戴、时间地点迁移、曲解实虚词等。
首先要审清题意要求,选不正确的一项,其中三项正确。
把每一选项和文中相应的事件对应,针对选项划定区域,小心比对,看是否搞混做事情况。
B项“虽亲自以酒招待他”错误,从文本第二节可以知道,汤司空不是亲自以酒招待,而是“命门卒为主人”。
考点:
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7.把原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会闻使召之,将命者用故事以客礼请。
(3分)
(2)比公至,语已上闻,而公未之知。
(3分)
(3)江南人客都下者,将击鼓讼冤,继知无其事,乃散。
(4分)
【答案】
(1)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请他。
(“使”“故事”各1分,句子通顺1分)
(2)等到汤公来到京师以后,这话已让皇上听到,但汤公却不知此事。
(“比”“闻”各1分,句子通顺1分)(3)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
(定语后置“客都下者”1分,“客”1分,“继”1分,句子通顺1分)
【解析】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睢州汤公,他为政的成绩,吴淞十郡儿童妇女都很了解。
他执政期间的节义,那时很多的士大夫都知道。
尽管特别受到君王的赏识,但是终究被奸佞小人置于窘困之地。
他招致怨恨的原因,结下怨恨的经过,就是他的门人弟子,有的也未必都很清楚。
汤公做江苏巡抚时,当时的执政明珠有家卒,说话办事很有效用,朝中公卿,都为这
些家卒震动畏惧,明珠家卒所到之处,总督、巡抚时常出郊迎接。
明珠家卒路过苏州时,由于敬畏汤公威严声望,不敢拜见汤公。
但是自监司以下的那些官吏,都早晚守候在明珠家卒居住的门口。
汤公听到这件事,派人召见他,奉命的人依照一般惯例,以待客的礼节邀谙他。
明珠的家卒带领几十个骑马的人来到汤公门外,环顾左右说:
“主人为什么这么晚还不出来迎接?
”过了很久,(门开后)进门来到台阶的下面,看见汤公面朝南坐着。
汤公说:
“你的主人和我同在朝中供事,听说你来了,因此就用酒宴来犒劳你。
”汤公命令自己的门卒做待客主人。
那人感到羞辱,当天便离开了苏州。
回去后向明珠诉说这件事,谋划向汤公发难。
但是汤公名声和政绩都很显赫,皇上正思慕汤公,考虑汤公在外地,无从找他的岔子。
正逢太子要出阁读书,因此他对皇上说汤公凭借理学为世人推崇,辅佐教授太子,他最合适。
皇上认为是这样,因此以詹事的官职诏征汤公。
汤公应诏入朝时,邻近各郡县的百姓争相用农器和日常用具阻塞水上、陆路交通,使汤公不能离开。
汤公向大家表示:
“在京师外边不能给父老乡亲们带来什么恩德,以前我多次请他听到这话后,告诉执政说:
“过去议定的事都是皇上批准的,假如这些决定好,应归功于君,假如这些决定有过失就归咎于自己,但是汤公却买通百姓,来博取声誉,皇上知道了这件事,汤某会立刻倒台。
”等到汤公来到京师以后,这话已让皇上听到,但汤公却不知此事。
他到东宫教授太子,首先讲了《大学》中“财聚民散”等数则。
讲解结束,太子来到内宫侍奉皇上。
皇上问学了什么。
太子把所听到的讲给皇上听。
皇上说:
“这是列国分地而治时期的话。
假如海内统一,百姓离散又能到哪里去呢?
你询问一下你的老师。
”汤公尽情陈述了秦朝、隋朝土崩瓦解的情形,并且说,国家统一百姓离散,祸害比列国纷争时更为厉害。
皇上听了后,还是体谅了他的忠心。
恰好灵台郎董汉臣向皇帝上书,批评指责时事和执政大臣,皇上把此事下交内阁各级官员在朝廷上论辩,执政明珠惊恐不安,不知所措。
内阁九卿议定明珠当与同僚囚服待罪。
相国王熙继来了,面容非常悠闲,他缓缓地说:
“这是市井小人的胡言乱语,立刻把他们抓起来斩首,那么这种事也就不再发生了。
”执政明珠说
:
“皇上十分详细地批阅了这个奏折,亲自批复,好像对此颇为嘉奖,怎么你这么说呢?
”王相国笑着说:
“只管听了我这话上朝.看看会怎样?
”当时汤公为宗伯,最后来到,余相国叙说两种意见,让汤公评判。
汤公说:
“董汉臣那些话尽管很狂妄,然而不至于处死。
大臣不说,因此小吏才说了。
我们这一辈人应当自我反省。
”国柱说:
“此话可以让皇上听到吗?
”汤公说:
“皇上询问时,本当用这话应对。
”执政明珠进去禀告皇上,国柱跟随其后并和他谈话。
皇上传命下来,对董汉臣的上书不在评议。
从此,皇上对汤公更为不满了。
(节选自方苞《汤司空逸事》)
汤斌,字孔伯,是河南睢州人。
康熙十七年,下诏举行博学鸿儒科的科举考试,汤斌考试取得一等,授官翰林院侍讲,参与编修《明史》。
二十六年,皇上最终赦免了董汉臣的罪。
明珠、余国柱对汤斌更加怨恨,摘录他的言论向上禀报皇上,并找出汤斌在苏州发布文告中的话“爱民有心,救民无术”,把这作为对朝廷的诽谤,皇上传旨责问。
汤斌只是说自己天资愚昧,过错很多,请求严加惩处。
正赶上汤斌带病入朝,人们道听途说越传越广,听到的人都流下眼泪。
住在京城的江南人,要击鼓为汤斌诉冤,后来知道没有这样的事,才散去。
不久,汤斌疾病发作,死去,终年61岁。
(节选自《清史稿•汤斌传》)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白云先生传
〔清〕方苞
张怡,字瑶星,初名鹿征,上元人也。
父可大,明季总兵登荣,毛文龙将卒反,诱执巡抚孙元化,可大死之。
事闻,怡以诸生授锦衣卫千户。
甲申,流贼①陷京师,遇贼将,不屈,械系,将肆掠,其党或义而逸之。
久之,始归故里,其妻已前死,独身寄摄山②僧舍,不入城市,乡人称白云先生。
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以文术相高。
惟吴中徐昭发、宣城沈眉生躬耕穷乡,虽贤士大夫不得一见其面,然尚有楮墨③流传人间。
先生则躬樵汲,口不言《诗》《书》。
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先君子与余处士公佩,岁时问起居,入其室,架上书数十百卷,皆所著经说及论述史事。
请贰之④,弗许,曰:
“吾以尽吾年耳,已市二瓮,下棺,则并藏焉。
”卒年八十有八,平生亲故,夙市良材,为具棺椁。
疾将革⑤,闻而泣曰:
“昔先将军至命危城,无亲属视含殓,虽改葬,亲身之椑⑥,弗能易也,吾忍乎?
”顾视从孙某,趣易棺,定附身衾衣,乃卒。
时先君子适归皖桐,反,则已渴葬⑦矣。
或曰书已入圹;或曰经说有贰,尚存其家。
乾隆三年,诏修三礼,求遗书,其从孙某以书诣郡,太守命学官集诸生缮写,久之未就。
先生之书,余心向之,而惧其无传也久矣。
幸其家人自出之,而终不得一寓目焉。
故并著于篇,俾乡之后进有所感发,守藏而传布之,毋使沉没也。
(选自《望溪文集》,有删改)
【注】①流贼:
对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诬称。
②摄山:
山名,在江苏江宁县东北。
③楮墨:
纸和墨,泛指有文字的东西。
④贰之:
重抄一本成为两份。
⑤革:
危急。
⑥亲身之椑:
贴身之棺。
⑦渴葬:
古礼,葬期因死者的身份、地位的不同而有异。
天子七月而葬,诸侯五月而葬,大夫三月而葬,士逾月而葬。
未到葬期提前埋葬叫渴葬。
8.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毛文龙将卒反将:
率领
B.先生则躬樵汲樵:
木柴
C.亲身之椑,弗能易也易:
改换
D.顾视从孙某,趣易棺顾:
回头
【答案】B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9.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3分)
A.当是时,三楚、吴越耆旧多立名义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B.其从孙某以书诣郡樊将军以穷困来归丹
C.定附身衾衣,乃卒设九宾于廷,臣乃敢上璧
D.而惧其无传也久矣图穷而匕首见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
C项“乃”都解释为“才”。
A项两个“是”分别为代词“
这”和判断动词“是”;B项两个“以”分别解释为“拿着”和“因为”;D项两个“而”分别表转折和承接。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白云先生的父亲张可大在明朝末年曾担任登莱总兵,后来死于毛文龙反叛一事;白云先生也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被朝廷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B.三楚、吴越的前朝遗老多立名义,以文章经术相互标榜,白云先生却隐居山中,闭口不谈《诗》《书》。
C.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希望这篇文章能对当地的后学者有所启发,守护珍藏白云先生遗留下来的丰富的著作并传布它,不要使这些著作湮灭失传。
D.文章选材详略得当,对于白云先生的身世、经历着墨不多,对白云先生著书数百卷,但不想流传于世等事件则写得较详细,这样更能突出白云先生的性格特征。
【答案】A
【解析】
试题分析:
“因为父亲卓著的战功”无中生有,朝廷是因为他父亲的忠诚才任命他为千户长。
考点:
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11.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
(1)学士词人无所求取,四方冠盖往来,日至兹山,而不知山中有是人也。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摘自《鸿门宴》)
【答案】
(1)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到这座山,而不知道山中有这个人。
(采分点:
无所求取、冠盖、日,句意2分)
(2)派遣将士把守关卡的原因,是为了防止其他流寇的出入和意外变故(的发生)。
(采分点:
所以、非常、判断句式,句意2分)
【解析】
考点:
理解并翻译文中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参考译文】
张怡,字瑶星,起初叫做张鹿徵,上元(今南京)人。
他的父亲张可大,明末担任登莱总兵。
毛文龙率部下反叛,诱捉了巡抚孙元化,张可大为孙元化而死。
事情传开以后,张怡以书生的身份被任命为锦衣卫千户。
甲申年,贼寇攻陷了京城,张怡遭遇了敌人将领,誓死不屈,敌人把他锁起来,带着他到处抢掠,贼寇中有人因为佩服他的义举把他放走了。
很长时间,才回到故里,他的妻子已经死了,他独自寄居在摄山寺庙中。
不进入城市,乡里人称他为白云先生。
在这时,三楚、吴越一带的有名望的老人,大多追求名
声,以文章经术标榜自己。
只有吴中的徐昭发、宣城的沈眉生,在乡下躬耕,即使贤士大夫都不能见他们一面,但是依然有作品流传到世间。
白云先生则亲自打柴挑水,闭口不谈《诗》《书》,学士、词人从他那里什么也得不到,四方的达官贵人往来此地,每天到这座山,却不知道山中有这个人。
我父亲和处士余公佩,有一年去拜访他,进入他的房子,书架上有几十上百卷书,都是他著作的经说及史事评论。
我父亲他们请求翻抄,他不答应,说:
“我已经到了岁数了,已经买了两个瓮,下葬的时候就一并埋葬了。
”他死时八十八岁。
他平生的亲戚朋友,早前买来好的木材,为他准备棺椁。
病重将死的时候,他听到这件事哭着说:
“从前我父亲在危难的城里效忠而死,没有亲属主持收殓,后来虽然改葬了,但他当初的贴身棺材也不能改换。
我怎么能忍心用这么好的棺木呢?
”回头注视他叔伯孙子某人,催促他改换棺材,选定贴身的寿衣,才去世。
当时我父亲正好回到安徽桐城,赶回来后已经提前下葬了。
有人说:
他的书已经埋葬了;有人说,经书有副本,还保存在他的家里。
乾隆三年,下诏修《三礼》(《周礼》、《仪礼》、《礼记》),寻求他的遗书,他的一个叔伯孙子,拿着他的书献到地方官府,太守命令学官召集学生抄写,很久都没有抄完。
白云先生的书,我非常想读,却担心它们没有流传下来很长时间了,幸好他的家人自己拿了出来,但是我始终没有看到一眼。
所以写下此篇,使乡里的后辈有所感发,守护、珍藏并传布它,不要让它们湮没失传了。
四、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问题。
游丰台记
[清]方苞
丰台去京城十里而近,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花时,都人士群往游焉。
余六至京师,未得一造观。
戊戌夏四月,将赴塞门,而寓安之上党,过其寓为别。
曰:
“盍为丰台之游?
”遂告嘉定张朴村、金坛王篛林、余宗弟文辀、门生刘师向,共载以行。
其地最盛者称王氏园,扃闭不得入。
周览旁舍,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从者曰:
“止此矣!
”问之土人,始知初植时,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所以为异观也。
其后居人渐多,各为垣墙篱落以限隔之。
树木丛生,花虽繁,隐而不见。
游者特艳其昔之所闻,而纷然来集耳。
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久之始得圃者宅后小亭而憩休焉。
少长不序,卧起坐立惟所便,人畅所欲言,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盖余数年中未有醼①游若此之适者。
余平生钝直寡谐,相知深者,二十年来凋零过半;其存者,诸君子居其半矣。
诸君子仕隐游学各异趋,而次第来会于此,多者数年,少亦历岁移时,岂非事之难期而可幸者乎?
然寓安之行也,以旬日为期矣。
其官罢而将归者,则文辀也;事毕而欲归者,朴村也;守选而将出者,刘生也;惟篛林当官,而行且告归。
计明年花时滞留于此者,惟余独耳。
岂惟余之衰疾羁孤,此乐难再?
即诸君子踪迹乖分,栖托异向,虽山川景物之胜什百于斯,而耆艾故人,天涯群聚、欢然握手如兹游者,恐亦未可多遘②也。
因各述以诗,而余为之记
。
(选自《方苞文选》,有修改)
[注]①醼:
同“宴”。
②遘:
遭遇。
12.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未得一造观造:
到,往
B.五色间厕厕:
同“侧”,旁边
C.盖余数年中未有醼游若此之适者适:
适意
D.即诸君子踪迹乖分乖:
分离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可用“代入法”,即将各选项意义代入原文,考察其与上下文语境是否相符。
本题中B项的“厕”应为“混杂”“间杂”之意。
考点:
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
能力层级为理解B。
13.下列句子陈述的内容属于直接表现“丰台之游”的一组是()(3分)
①居民以莳花为业,芍药尤盛
②扃闭不得入
③于篱落间见蓓蕾数畦
④平原如掌,千亩相连,五色间厕
⑤因就道旁老树席地坐
⑥举酒相属,向夕犹不能归
A.①②③B.①④⑥C.③⑤⑥D.②④⑤
【答案】C
【解析】
考点:
筛选文中的信息。
能力层级为C。
14.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首段交代丰台地理位置、景观特点、出游时间与同游者姓名,并以寓安之问引出丰台之游。
B.作者与朋友先是一起赏花,然后在道旁老树下饮酒为乐,自由自在,直至傍晚依然流连忘返。
C.在写丰台游乐之后,第三段表达了人生聚少离多,良辰美景难常有的感慨,感情真挚动人。
D.本文语言古雅、精炼,无秾词俪语,句式参差错落;叙写真事,抒发真情,朴质无华。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
解答此类题目,要将各选项内容同原文仔细对照,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狱中杂记 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高中语文 专题17狱中杂记测提升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专题 17 狱中 杂记 提升 新人 选修 中国古代 诗歌散文 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