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流域节水农业.docx
- 文档编号:8842153
- 上传时间:2023-02-02
- 格式:DOCX
- 页数:12
- 大小:25.33KB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docx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docx》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黄河流域节水农业.docx(12页珍藏版)》请在冰豆网上搜索。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
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发展方向分析(郑利民)
2009
【摘要】:
黄河流域水资源短缺,农业用水量目前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缓解水资源供求矛盾的思路是发展节水农业,建立长效的节水农业机制,实现水资源管理方式的转变,谋求黄河水资源自然平衡。
关键词:
黄河节水农业水资源管理
1、黄河流域农业灌区分布及现状
黄河流域大部分属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灌溉效益十分显著,流域灌溉面积已达713万hm2,灌区主要分布在了湟水两岸、甘宁沿黄高原、宁蒙河套平原、汾渭盆地、黄河下游平原、河南伊洛沁河及山东大汶河河谷川地。
上游的宁蒙河套灌区、中游的汾渭灌区和下游平原引黄灌区是黄河灌溉最为集中的地区,灌溉面积467万hm2,占全河灌溉面积的70%,占全河农业灌溉用水量的80%。
宁夏和内蒙古引黄灌区,降雨稀少,气候干旱,本不利于农作物生长,但因黄河流经其间,水源充分,引水方便,却又成为发展引黄灌溉条件十分优越的地方,被誉为黄河“唯富一套”之地。
长期以来,灌溉工程简陋,渠系紊乱,加之大水漫灌,灌区盐碱化、沼泽化土地日益增多,农业生产一直处于较低水平。
1949年后,针对灌区存在问题,调整渠系、维修配套、兴建排水工程等,灌区建设有很大发展,灌溉保证率有了很大提高,使有效灌溉面积增至85.87万hm2(1288.05万亩),成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汾、渭盆地灌区,位于山西中部和陕西关中地区,2000多年前,关中地区就修建了著名的郑国渠、白渠、成国渠、漕渠、龙首渠等工程,兴农富国;汾河流域也开始引汾河水灌溉,发展当地农业生产。
以后历经各代,灌渠时兴时废,且渠系不完整,设施简陋,水源无保证。
1949年后,维修扩建已有灌渠,并兴建水库,修建渠道,增辟新的灌区,采取“蓄、引、提并举,大、中、小结合”等综合措施,灌溉面积迅速扩大,并相互连成一片,成为晋陕两省的粮棉生产基地。
山西汾河灌区,建成大中型灌区60余处,灌溉面积47.67万hm2(715.05万亩),占汾河流域耕地面积的41.3%。
渭河下游两岸已建成万亩以上灌区112处,有效灌溉面积达75.4万hm2(1131万亩),这些灌区面积和引水规模都很大,各级渠系工程及建筑物配套比较完善,管理机构健全,渠系有效利用系数较高,灌溉用水定额远较黄河流域其他灌区为低,成为黄河流域灌溉工程配套情况较好、粮食增产效益最高的灌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历史上黄河下游虽有过引黄淤灌工程,但未延续下来。
1952年在新乡建成人民胜利渠大型引黄灌溉工程,从而揭开了河南、山东两省大规模引黄灌溉的序幕,现共建成大型引黄灌区98处,灌溉补源面积258.07万hm2(3871.05万亩)。
为了解决黄土高原地区干旱缺水问题,从70年代开始,黄河沿岸高扬程提水灌溉得到较快发展,灌区主要分布在兰州至青铜峡和禹门口至三门峡两个河段。
已建成万亩以上提水灌区160多处,设计灌溉面积超过80万hm2(1200万亩),高扬程提水灌区虽然成本较高,但提水能根本改变这些地区的自然环境和生产条件,农业产值成十数倍增长,社会效益也十分显著。
黄河支流灌溉除汾、渭河流域外,湟水、洛河、沁河、大汶河等均有相当规模,且引水历史悠久,这些支流的灌溉面积已达70万hm2(1050万亩)。
2、黄河流域水资源与农业发展
2.1黄河流域水资源
黄河属资源型缺水河流,不仅水资源总量明显不足,而且水资源的时空分布极不均衡,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严重。
流域内人均水量为488m3,为全国人均水资源的22%,仅为全国耕地亩均占有河川径流量的12%,再加上向流域外供水的要求,人均占有水资源量更少。
不断扩大的供水范围和持续增长的供水要求,使水资源供需形势将愈加严峻,80年代以来,发生断流的支流有十余条,汾河、沁河、大黑河年年断流,大汶河、金堤河、渭河有三分之二以上年份断流。
从1972年到1998年的27年里,有21个年份黄河下游出现断流。
黄河流域兰州以上、龙门到三门峡区间为主要产流区,两区间控制的流域面积占花园口以上流域面积的56.6%,但两区间地表水资源占全河径流量的70.8%,其中兰州以上占61.9%,龙门至三门峡区间占8.9%。
径流量的年内分布集中,汛期7~10月的径流量占年的比例高达60%以上,主要以洪水的形式出现,含沙量较大,利用困难;全河农业用水高峰期的3~5月,天然来水仅占年径流量10%~20%,在污染加剧、水质恶化、河床淤积的情况下,流域水资源利用率已达极限,部分地区出现水生态危机,供需矛盾十分尖锐。
2.2黄河水资源利用现状
新中国成立后,引黄灌溉发展迅猛,黄河农业用水量目前占总用水量的90%左右,而灌溉用水又是农业用水的主体,年均总耗水量由50年代的122.3亿m3,增加299.6亿m3,增长了2.45倍,耗水量最多的是1989年达到334亿m3。
占黄河年径流量的50%以上。
黄河流域灌溉方式以地面渠灌为主,占总灌溉面积的75%,大部分还是采取大水漫灌,用水量占总灌溉用水量的80%左右。
节水灌溉面积仅151.73万hm2,占总灌溉面积的20%。
黄河灌区节水灌溉发展很不平衡。
节水灌溉面积比例最高的是山西省,占51.52%,最少的是内蒙古,占3.45%。
黄河灌区灌溉用水利用系数较低、平均在0.4~0.5之间,浪费严重。
黄河水资源使用效率低下、灌溉方式落后导致高耗水量,浪费严重表现在在农业灌溉用水中,严峻的水资源供求矛盾并没有彻底改变人们的用水效率和浪费水的惯性,流域的农业灌溉大部分采用大水漫灌、串灌方式,灌溉定额普遍偏高。
黄河流域平均灌溉定额为8246m3/hm2,在宁、蒙灌区,其灌溉定额达到12300—17000m3/hm2,银川地区的水稻灌溉定额高达22500—27000m3/hm2,卫宁七星渠为22500m3/hm2、青铜峡唐徕渠为27000m3/hm2。
宁夏引黄灌区水分生产率只有0.62kg/m3,甘肃引黄灌区水分生产率1.3kg/m3。
黄河流域由于水资源短缺,农业、农村在与工业、城市的争水中处于十分不利的地位,种植业灌溉用水量日益减少。
过去不合理的水资源开发利用引起生态环境恶化,现在种植业将最有可能成为水资源供需矛盾的牺牲品。
3、黄河流域农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影响引黄灌区灌溉用水的因素较多,用水情况与灌区工程状况、灌溉方式、灌区管理水平、农作物种植结构等因素有关。
3.1灌溉管理粗放,缺乏节水农业可持续发展的管理机制
黄河流域水危机和节水的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灌区管理机构不健全,重建轻管,管理体制未理顺,管理制度不完善,水资源缺乏统一调度和的管理。
特别是水源条件较好的灌区,采用节水技术的积极性不高,缺乏上下游共同发展的全局观念。
灌溉节水的潜力50%在管理方面。
现行水管机构节水功能缺损,不适应市场经济和节水农业发展的需要,灌溉管理系统缺乏效率。
尚未把水资源作为一种资产进行管理、灌溉方式落后,造成农业用水浪费。
黄河流域引黄灌溉简单粗放、低水平的管理影响和制约了灌区农业经济的发展。
黄河流域土地平整度较差,大部分自流灌区,引水方便,采用大水漫灌、串灌等粗放的灌溉方式,尤其是宁、蒙河套灌区和下游引黄灌区更为严重,上仍然采用大水漫灌,在水资源管理方式上,河南省的人民胜利渠及大功、三刘寨灌区,山东省的邢家渡、胡家岸、簸箕李、韩墩、小开河、曹店、王庄等灌区,毛灌溉定额达7500~10500m3/hm2,远高于节水灌溉情况下的5100~6600m3/hm2;部分灌区灌水期间昼灌夜排,退水量多,加剧了下游河段水资源的供需矛盾。
3.2灌溉工程老化严重
黄河流域现有灌区骨干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年代至60年代,由于勘测、规划、设计仓促,经费不足,配套不全,施工条件简陋,工程质量差,后期又缺乏维修管理,经过几十年的运行,不少工程已超过规定的使用年限,普遍老化损坏,导致输水效率低,渗漏损失大。
一些大中型灌区,水资源利用率低,渠系输水的有效利用率只有40%—50%,致使输水过程中水资源浪费严重。
宁夏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超过0.44,甘肃灌区灌溉水利用系数不超过0.49,下游引黄灌区灌溉水利用率只有0.45左右。
由于输水工程问题,农业灌溉用水有一半左右损失于渠道输送过程中。
3.3农业效率底,影响节水措施推广
黄河流域农民人均耕地少,农业分散经营,技术落后,加之农田水利等农业基础设施条件差,农业成本很高。
改革开放后的农村体制改革调动了单个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我国的农业和农村经济得到了历史性发展,但尚未发挥农业的群体优势;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业的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和产业化生产;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管理和农业科技成果的推广与应用存在许多困难。
农业水资源在转向城市和工业、并承担工业化、城市化进程中所带来的污染时,不仅未得到应有的补偿,农民和集体还要承担2/3以上的投入开发新水源和进行农田水利基础建设。
因此,农业生产效率低,农民收入和农村经济处于一种非良性循环状态。
3.4忽视农艺节水的作用
灌溉习惯,农业种植结构是影响引黄灌区用水水平的关键因素,认为节水农业就是建设节水灌溉工程,轻视农艺节水、生物节水、管理节水的作用。
农艺节水技术是节水的一个重要方面,根据农作物的生理特点,通过灌溉和农艺措施,调节土壤水分,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管理,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农艺技术它不仅能抑制土壤水分的蒸发,减少地表径流,蓄水保墒,还能保护土壤表层,改善物理性状,培肥地力,因而可促进作物生长发育,实现高产稳产。
如在灌溉条件下,秸秆覆盖则可以推迟灌溉期,减少灌溉次数,节约灌溉用水,提高了土壤的蓄水、保水能力,有利于发挥土壤水库对作物供水的调节作用,效果非常明显。
3.5水价政策不合理
黄河流域水价政策不合理,由于水价太低,导致农民不爱惜水,不舍得在购买节水灌溉设备上花钱,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也使节水灌溉工程难以维修更新,节水效益日趋下降。
3.6资金投入不足
节水灌溉的效益主要体现在改善生态环境等社会效益方面,是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事,效益是多方面的,国家对节水农业发展缺乏应有的投入。
黄河流域的陕、甘、宁、晋、豫、蒙等省(自治区),均属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地区贫困,人民生活水平低,政府和群众对节水的投资力度有限。
节水早期的投资较大,要求农民投入太多的资金用于发展节水灌溉是不现实的,同时,单靠地方和农户的投入,能力非常有限,也不尽合理。
3.7节水技术推广盲目,节水设备质量不高
黄河流域各地经济条件不同,作物类型有别,气候差异较大。
因此,发展节水农业要从各地的实际出发,在充分考虑当地自然条件和农村社会经济水平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地选取各种适宜的农业节水技术和模式。
现有的节水灌溉面积中单项措施多,科技含量不高,可供选择的农业节水技术多适用于高产值、高效益的园艺作物,而适用于大田粮食作物大面积推广的低投入节水技术严重短缺。
节水灌溉材料及设备在产品质量的可靠性和稳定性方面存在较大问题,农业节水灌溉设备企业缺乏自身发展能力,长期依赖国家投入,技术改造困难,生产条件落后,服务体系又不健全,节水所用的材料、设备品种少,规格不全,工作可靠性、耐久性等较低,造成不少已建节水灌溉工程不能正常发挥效益,严重影响节水农业的发展。
4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的思路
农业节水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
水资源时空调节,充分利用自然降水,高效利用灌溉水,以及提高植物自身水分利用效率多个方面,其目标为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生产效益。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不能离开单位粮食的费用,单纯谈单位水的生产效率,更不能离开农民的收人单纯谈节水。
在关注农业水资源高效利用目标实现的同时,还必须关注农民收入水平的提高。
4.1发展节水农业是黄河流域可持续的出路
水土资源的高效利用,是可持续农业所追求的一个目标,黄河流域发展节水农业是解决供水危机、保证流域农业稳定发展的途径,同时也是建设现代农业本身的需要。
为此,必须打破传统的农业用水观念,建立起一个适应现代社会和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农业供水体制。
把黄河水资源安全放在与能源安全、粮食安全同等重要的位置上,在保持农业生产以正常速度增长的同时如何做到充分利用当地降水和大幅度地减少灌溉用水,从而维持整个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与区域平衡。
4.2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
近中期在黄河流域仍以地面灌溉为主,有条件地发展喷灌和微灌。
在节水灌溉技术上以改进地面灌溉技术为主,减少田间深层渗漏及无效的棵间蒸发,能够大量节约用水,有效地提高灌溉水的利用效率。
当前应把实现灌区管理现代化和解决输水过程中的水的损失放在首要地位,采取包括工程、农艺、生物以及管理等综合节水措施。
各类节水技术的结合,以及旱作农业与灌溉农业的互通,对于成功地实施农业节水、实现大量节约灌溉用水的目标是必须的。
在灌溉方法上,节水灌溉措施和农艺节水措施有机融合,包括水肥耦合技术、耕作栽培技术、育种技术、覆盖保墒及节水灌溉配套技术、化控节水技术、灌溉技术(喷灌、滴灌、地面灌溉、微灌、深灌、管灌等等)等,形成综合节水技术体系,保持降水、地表水、地下水、土攘水和作物水之间的适应于农业生产用水要求的相互转化的平衡,求得良好的土壤水、肥、气、热、盐状况,提高从灌溉水源(或降水)到形成作物产量各个转化环节的水分利用效率。
多种措施形成合力,共同推进节水农业健康发展。
4.3节水农业发展产业化与农民增收有机结合
经过多年的发展,黄河流域节水农业发展取得了很大成效,但也存在各种各样问题,其中面临的一个主要问题是如何在节水农业发展过程中充分调动节水农业主体—农民的积极性。
黄河流域农业产品产业化、产值低,农民增收相对减缓,节水农业的发展与农业结构调整密切结合、增加农民收入成为重要趋势。
4.4节水与自然和谐共处
节水的效益比较多地体现为社会效益,政府强调节水比较多的是从宏观上考虑水资源供需矛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增加粮食产量。
但对于节水实施者农民来说,由于节水的增产和产生的经济效益有限,政府应当在政策上给予更多的优惠扶持。
农业节水的效益往往是社会效益,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是社会性的。
推广应用渠系防渗等工程节水和田间节水技术,改变了地面水与地下水的自然转换规律,引起区域内和周边地区非灌溉范围的生态植被生长失衡、水田湿地功能减退、动植物生长环境改变而影响多样性。
因此,必须重视节水灌溉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机理及其互动效应,促进节水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5、黄河流域节水农业的发展措施
黄河流域以地面灌溉为主,农业用水要根据黄河水资源总量,重视可控的地表水和地下水,建立与水资源相适应的农业结构,从“以需定供”转变为“以供定需”,以实现黄河水资源供需的基本平衡。
目前在我国可供选择的节水灌溉技术有很多种,每一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有一定的适用范围,黄河流域必须根据当地的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农民群众的技术素质等进行仔细分析研究,选用经济效益高、农民群众乐于接受的节水灌溉技术.切莫互相攀比,一味追求所谓的高标准,不按经济规律办事,造成人力、物力的浪费。
5.1节水管理技术
黄河流域农业水资源问题的基本出路是流域水资源统一管理,上下游均衡发展。
根据作物的需水规律,控制、调配水源,以最大限度地满足作物对水分的需求,实现最佳的农田水分调控管理技术将发挥其功能。
通过管理制度建设和变革,建立以水权、水市场理论为基础的水资源管理体制,形成以经济手段为主的节水机制,建立起自律式发展的节水模式,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
灌区对支斗渠以下等田间工程,将权责落实到具体的用水户协会或个人,建立供水公司+用水者协会。
实现支渠以下的自我管理、自动维修、自主供水的有效管理机制。
5.1.1需求方管理技术(Demandmanagement),在现有的水资源供给条件下,通过引入市场机制激励节水,引导水资源从低效率使用向高效率使用转移,最终达到水资源的效率配置。
其核心是在水资源的供给约束条件下以供定需,通过市场化配置,提高水资源的配置效率和使用效率促进节约用水,有效利用现有水资源,达到水资源的供需平衡。
5.1.2用水户参与管理技术SIDD(Self-ManagementIrrigationandDrainageDistrict),对灌溉区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并按照市场经济法则要求,通过灌区运行主体的自主管理,独立核算和农民用水户参与管理,使其自我维持能力和良性运行机制逐步增强和完善,最终实现良性运行。
5.1.3水费问题是推行节水农业的关键,关系到提高全民节水意识,灌区改造,维修更新和发展。
把水资源作为一种稀缺的经济资源,对水资源的优化利用应着眼于现存的水资源供给。
实行基本水价和计量水价相结合的“两部制”水价、超定额累进加价和季节浮动水价等制度,促使用水结构和种植结构的调整,改变供水管理为需水管理。
5.2充分利用天然降水、井渠结合
节水灌溉制度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基础,在黄河流域地区,采用科学的节水灌溉制度,人为地利用田间(土壤)水分进行调蓄,扩大作物对降水的利用,直接减少灌溉补水,其节水效果面广量大。
引黄灌区充分利用降水、开发利用土壤水,合理调控地下水,达到采补平衡。
提高天然降水的有效利用量,减少灌水次数和灌水定额,是最省投资的节水措施。
根据水资源条件,引黄灌区实行井渠结合灌溉,利用天然降雨,通过地下水资源与黄河水资源的联合运用,控制地下水位,防治土壤盐碱化和减少泥沙淤积,改善灌区生态环境,提高水的利用效率。
5.3增加节水投入,引导节水农业走向产业化。
黄河流域粮食生产面临着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挑战,国家应该将节水农业建设作为一项公益基础设施进行投入,大幅度增加农艺节水技术投资,积极开展国家节水农业示范基地建设,加强田间集雨灌配套工程设施建设,推广深耕深松、秸秆还田、保护性耕作等节水技术,营造土壤水库,开展以坡耕地治理为重点的农田整治,实施以地力建设为主的土壤培肥工程。
随着节水农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社会分工的专业化,节水农业发展必然走向产业化。
目前,我国生产节水农业设备质量得不到保证,节水农业设备不过关,大力培植节水设备生产龙头企业,实施名牌的战略,同时,节水农业服务产业化是节水农业发展产业化的一个重要方面。
5.4改变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
黄河流域各地区自然地理和社会经济状况以及水源条件等均有较大差异。
各地区应依据本区实际情况和特点,采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是以最少的灌溉水投入获取最高效益而制定的灌溉方案,包括农作物播种前及全生育期内的灌水次数、灌水时间、灌溉定额和灌溉定额。
实施作物节水高效灌溉制度,不需要昂贵的工程和设备投入,农民易于掌握和操作,是我国今后发展节水农业技术的主要方面。
随着作物种植结构的调整,应加大对各种经济作物的耗水量研究,寻求作物在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的节水高效规律。
以此为基础,制定灌区在不同的供水、气象、农艺、管理等条件下的节水高效灌溉用水方案,采用现代化手段对灌区进行实时灌溉预报,指导农民进行灌溉。
5.5高新技术在节水高效农业中的应用
提高农业用水效率决非一项或几项工程措施所能实现,节水农业技术体系由工程节水、生物节水、农艺节水、管理节水和化控节水五个子系统组成,几者相互关联,相互制约。
加强水利措施与农业措施相结合:
根据当地情况,因地制宜采用适水种植,合理配水、水肥结合、综合调控的节水型种植结构及相应的节水栽培技术,使工程节水、农业节水、生物节水有机结合,最大限度地提高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提高我水分利用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以实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
5.6因地制宜选用适宜的节水灌溉技术
5.6.1黄河中上游区的节水灌溉技术
黄土高原地区人均、亩均水资源量均较低,以旱作农业为主,灌溉农业用水相对合理,今后应重视旱作技术的改进和发展小型灌溉。
宁、蒙河套引黄灌区灌溉工程不配套,渠道防渗工程少,畦块过大,土地不平整等,今后一个时期内,节水工程措施首先考虑田间工程配套,平地缩块,然后再逐步完善渠道防渗工程和井渠结合的灌排系统。
晋、陕汾渭灌区该地区灌溉历史悠久,工程配套相对较好,并且积累了大量的灌溉管理经验。
当前适进一步完善混凝土U型防渗渠道的推广应用,建设渠、路、沟、井、电、林六结合,早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同时利用地形条件,逐步发展低压管道和自压喷微灌。
(1)过平整土地,修水平梯田,节水灌溉制度,机械深松和耕翻,秸杆还田覆盖保墒,筑畦埂和使用保水剂等农业技术措施,增加土壤入渗能力和保水能力,
(2)山丘贫水区除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发展窖塘集雨微灌技术,在解决人畜饮水的同时,发展节水灌溉.降雨量在200~500mm的山丘区,可通过人工集流场汇集雨水,存放在调蓄池或水窖中,作为点播浇灌(如坐水种)的水源,进行作物关键生长期灌溉,变雨养农业为集雨农业。
使区域内有限的水资源总体利用率最高及其效益最佳。
(3)防蒸发、漏渗的蓄水和输水技术。
主要发展渠道防渗、管道输水和田间节水工程,推广膜上灌、水稻浅湿灌等技术。
(4)扬水站灌区发展管道移动式喷灌、管道输水技术和果园、保护地的微灌技术。
5.6.2黄河下游引黄灌区
黄河下游引黄灌区大多是五六十年代修建起来的,要取得较好的节水灌溉效果,首先应对现有灌区进行大规模的工程技术改造,加强泥沙处理技术的研究,修复老化破损工程,逐步完善工程配套。
其次大力发展渠道防渗、井渠结合、低压浑水管道输水技术以及山东省开展的多种输水模式的引黄灌溉工程(如骨干分设,田间合一,浅沟分散提灌;灌排合一,深沟多级提灌;灌排分设,深沟深渠提灌;井灌为主,引黄补源灌溉等)。
根据该地区的情况,全面推进节水灌溉轻旱作农业的思想,在加强节水灌溉农业的同时,加强节水旱地农业建设,充分利用好降水、地表水和地下水等各种水资源,水旱并重,全面发展。
在农艺措施方面,进行农业生产结构的调整,推行节水栽培措施;减少农作物蒸发蒸腾。
采用地膜覆盖和秸秆覆盖、改土培肥;通过先进的灌溉手段和方法,适时适量地对农作物进行灌溉,调节土壤水分,保证作物对水肥气热的综合要求;对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实施促、控结合,提高农作物产量,优化产品品质,以获得最佳经济产量的灌溉方式。
6结语
黄河流域灌溉用水总量已经十分紧缺,农业用水状况直接关系黄河水资源的安全,节水灌溉对缓解黄河水资源供需矛盾和下游断流有积极作用,农业生产要根据当地自然气候、水资源、要因地制宜,发展节水技术,提高单位水量的利用率和最大效益,实现水资源的合理开发、高效利用、优化配置、有效保护。
在农业用水中,约有50%在输水过程中损失,提高用水效率和节约用水具有巨大的潜力,通过提高用水效率,完全可以通过减少用水需求实现水供求平衡。
农业灌溉要提高天然降水利用率,把可以用于农业生产的各种水源,如地表水、地下水、灌溉回归水、土壤水等都充分、合理地利用起来,缓解农业用水供需矛盾的需要,促使农业稳产高产。
发展节水灌溉,既要讲究经济效益,又要兼顾生态效益。
在黄河流域水资源严重短缺条件下,脱离高效、节水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无生命力的或不可持续的,农业结构调整是提高灌溉水的利用率和水分生产率的重要手段。
结构调整不是简单地以“种植比例”为标志的,着眼于提高质量、效益和转变增长方式的根本性调整。
把农业可持续发展与下个世纪水资源可持续开发利用统筹考虑。
参考文献
姜文来中国节水农业发展方向研究光明观察
张岳我国节水农业发展现状与存在问题,
作者简介
郑利民,1961年11月出生,男,汉族,河南叶县人,高级工程师,从事黄河防洪、引黄灌溉、水资源、生态环境研究。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 关 键 词:
- 黄河流域 节水 农业